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朱熹复原理解论系统之重构——两种“以意逆志”理解实践和阐述的结合
1
作者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9-100,共12页
由于不满汉儒断章取义的解诗传统,朱熹不仅提出了“章句以纲之,训诂以纪之,讽咏以昌之,涵濡以体之”四重维度的学诗法。在更高的理論层次上,这一学诗法实际上构成了一个双层次“以意逆志”的复原理解论。第一层次是开展章句训诂,舍弃对... 由于不满汉儒断章取义的解诗传统,朱熹不仅提出了“章句以纲之,训诂以纪之,讽咏以昌之,涵濡以体之”四重维度的学诗法。在更高的理論层次上,这一学诗法实际上构成了一个双层次“以意逆志”的复原理解论。第一层次是开展章句训诂,舍弃对文辞实指的穿凿释义,同时又进行摆脱理念说教的动态结构分析,其中特别强调通过“兴”去把握诗篇文本的空隙,从而复原诗之本义。第二层次是超文本层面的理解,即在把握诗篇结构、文本之意的基础上,反复熟读涵泳,以求感通圣人之志。这两种紧密关联的“以意逆志”理解活动,使文本理解的实与虚贯通条畅,且从基本文意的理解上升到超文本层次的精神升华。朱熹这个四维度、双层次的理解论,可谓将孟子“以意逆志”说的潜能发挥到极致,实乃集古代文学理解论体系之大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解论 朱熹“ 以意逆志”说 讽诵与超文本理解 文本理解 《诗经》解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寻根’思潮与中国文化主体性建构”学术工作坊笔谈
2
作者 黄子平 李庆西 +9 位作者 韩少功 陈思和 许子东 李杭育 陈晓明 王尧 宗仁发 张清华 洪治纲 来颖燕 《扬子江文学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22,共18页
四十年后话“寻根”我与子东在去珠海的路上,听说有这个会,“寻根文学四十年”,子东问要不要去?我说去啊,去了不必讲理论(文化主体性的建构之类),四十年了嘛,“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就讲故事好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另外一个以地名... 四十年后话“寻根”我与子东在去珠海的路上,听说有这个会,“寻根文学四十年”,子东问要不要去?我说去啊,去了不必讲理论(文化主体性的建构之类),四十年了嘛,“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就讲故事好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另外一个以地名命名的会议是“大连会议”(1962),“杭州会议”(1984)成为第二个,别的有没有,我还没有想到。结果来了以后,我讲的故事全部被庆西否定了,所有的地点、时间都不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连会议 寻根文学 文化主体性 珠海会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心雕龙》与《汉书·艺文志》渊源关系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汪春泓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1,共11页
《文心雕龙》之所以体大虑周,离不开"述""作"两端的卓越成就。就"述"而论,极其重视知识储备的刘勰以整理佛典为契机,继承、借鉴了《汉书·艺文志》在目录文献学上的杰出成果,提纲挈领,温故知新,运用... 《文心雕龙》之所以体大虑周,离不开"述""作"两端的卓越成就。就"述"而论,极其重视知识储备的刘勰以整理佛典为契机,继承、借鉴了《汉书·艺文志》在目录文献学上的杰出成果,提纲挈领,温故知新,运用提炼学术的手段和眼光形成创新思维,在《文心雕龙》的内在思想和外在框架上将刘向父子由重经学到重诗赋的文章学观念转变进一步落实。在这一过程中,其文章文体学、文体史学等观念亦深受《汉书·艺文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汉书·艺文志》 刘勰 刘向 刘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传文体之“作”与“修”的矛盾
4
作者 汪春泓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5-33,共9页
史传与诸子在《汉书·艺文志》中属于文献分类,而在《文心雕龙》里则属于文体分类,当然纪昀对此早就提出质疑。从文体论看,史传必须保持求真实和树大义的文体特点,以《春秋左氏传》为例,其间“《春秋》大义”与“因鲁史”就构成孔... 史传与诸子在《汉书·艺文志》中属于文献分类,而在《文心雕龙》里则属于文体分类,当然纪昀对此早就提出质疑。从文体论看,史传必须保持求真实和树大义的文体特点,以《春秋左氏传》为例,其间“《春秋》大义”与“因鲁史”就构成孔子之《春秋》的文体应有之标准,即使实录也离不开善恶是非等大义之表达,若《春秋》无大义,则一部《春秋》将黯淡无光。因而衍生出历史上存在的孔子“作《春秋》”与“修《春秋》”两种不同叙事,从经学和史学两个角度辨析其所指。从史传文体特征而论,一方面孔子作《春秋》,凸显其当一部大法的原创性价值;另一方面孔子修《春秋》却是兼顾史家思想和史料的最佳结合,以至于达到游夏之徒不能赞一辞的绝对高度。然而,从孔子到左丘明以降,以至《史记》《汉书》,史家和史料之因缘际会,却都存在着因人而异性,或不确定性,因而由宋儒请传统《春秋》学走下神坛。于是《史记》《汉书》等史书,因其人为作品之性质,显示了史家、史料诸端局限性的史学困境,这也正是史传文体所遭遇永恒的矛盾和困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 “修” 《春秋》大义 文献分类 文体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记·越王句践世家》疏证——兼论《史记》“实录”与“尚奇”之矛盾 被引量:8
5
作者 汪春泓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9-88,共10页
文章讨论了《史记》中"实录"和"爱奇"的矛盾,亦探讨此书史学性质和文学性质的边界之所在。以《越王句践世家》为例,分析其材料之采择,多属于小说家言之成分,表达了观念主导下的历史演绎,并且其所谓历史叙述存在着... 文章讨论了《史记》中"实录"和"爱奇"的矛盾,亦探讨此书史学性质和文学性质的边界之所在。以《越王句践世家》为例,分析其材料之采择,多属于小说家言之成分,表达了观念主导下的历史演绎,并且其所谓历史叙述存在着故事原型,从而佐证一部《史记》很难以"实录"视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录 爱奇 史家 小说家 移花接木 故事原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与文学创作三思 被引量:7
6
作者 汪春泓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71-177,192,共8页
随着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其与文学创作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人工智能之写作究竟能达到何等高度、是否可替代人类的文学创作,是亟需中国文学研究者认真思考的一个课题。从文学传统、文学本体以及文学所表达人心隐微曲折的心理活动等方面... 随着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其与文学创作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人工智能之写作究竟能达到何等高度、是否可替代人类的文学创作,是亟需中国文学研究者认真思考的一个课题。从文学传统、文学本体以及文学所表达人心隐微曲折的心理活动等方面来看,人工智能尚不能置换人的主体意识,故而人工智能之创作有其不可跨越的铁门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文心雕龙 创意写作 主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文学中的“遗产”和“债务” 被引量:4
7
作者 许子东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95-101,118,共8页
迄今为止出版的几十种当代文学史,对所谓"文革文学"和80年代文学的基本价值判断比较接近,对50年代和90年代以后的文学却有很大分歧。尤其是对50年代文学,究竟是当代文学中的"遗产"还是"债务"(洪子诚语),... 迄今为止出版的几十种当代文学史,对所谓"文革文学"和80年代文学的基本价值判断比较接近,对50年代和90年代以后的文学却有很大分歧。尤其是对50年代文学,究竟是当代文学中的"遗产"还是"债务"(洪子诚语),文学史、教科书、社会舆论缺乏共识。本文主要通过解读陈思和、洪子诚、陶东风及顾彬的四部文学史,试图梳理对50年代文学"负资产"的不同继承方法、不同书写策略以及文学史生产的不同意识型态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文学史 负资产 50年代 抽屉文本 文学史现场 版税与稿费制度 民粹主义思潮 90年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读《“论‘文学是人学’”批判集(第一集)》 被引量:4
8
作者 许子东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7-32,共6页
重读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4月出版的《"论‘文学是人学’"批判集(第一集)》,并比较钱谷融先生《论"文学是人学"》中的相关论述,可以发现三个最主要的有争议的问题:一、文学的任务目的是写社会还是写人?二、评论文... 重读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4月出版的《"论‘文学是人学’"批判集(第一集)》,并比较钱谷融先生《论"文学是人学"》中的相关论述,可以发现三个最主要的有争议的问题:一、文学的任务目的是写社会还是写人?二、评论文学的标准是人民性、爱国主义?还是人道主义精神?三、文学中的典型与阶级性的关系。讨论这几个问题不仅希望能够重返1950年代文艺/学术论争的历史语境,而且在今天的文学批评界仍有学术意义和现实理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学 整体现实 人道主义 人民性 典型 钱谷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化到文化之转变——论汉大赋的形成 被引量:4
9
作者 汪春泓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0-42,165,共13页
战国后期至汉初的学术思想是以"智"为核心展开的。汉初对秦皇黩武的鞭挞,展示了智者的洞悉。汉代大赋的铸成,劝百讽一的特点,正呼应着学术的发展趋势。西汉大赋体式与当时君臣朝野博弈相呼应,司马相如作赋,正是时代精神的反映... 战国后期至汉初的学术思想是以"智"为核心展开的。汉初对秦皇黩武的鞭挞,展示了智者的洞悉。汉代大赋的铸成,劝百讽一的特点,正呼应着学术的发展趋势。西汉大赋体式与当时君臣朝野博弈相呼应,司马相如作赋,正是时代精神的反映,他一方面迎合武帝好大喜功、"多欲"之心理需求,另一方面受时代思潮影响,顺应社会、士人的主流共识,此种揣摩精准,出于其理智的思索和算计,与文学纯粹的抒情性品格不同,这是造成其大赋特殊形态的关键因素。汉代大赋其实机锋暗藏,其尊君卑臣观念之宣扬,张扬着春秋公羊学的精神,希望借此将无限膨胀的专制集权纳入到可控的范围内。司马相如等人的大赋具备理性第一、感性其次,或者政治挂帅、文学陪侍之特性,也预示着中国文学的某种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赋 学术 专制集权 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年来“中国电影学派”话语的构建:几点反思与质疑 被引量:2
10
作者 鲁晓鹏 龚浩敏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3-143,共11页
本文就近年来“中国电影学派”话语的构建提出几点反思,以图促进中国电影产业与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将追溯“中国电影学派”的史前史至“华语电影”之争,之后在中西学术话语的交流中审视“学派”之内涵,最后在几组概念——普遍性与... 本文就近年来“中国电影学派”话语的构建提出几点反思,以图促进中国电影产业与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将追溯“中国电影学派”的史前史至“华语电影”之争,之后在中西学术话语的交流中审视“学派”之内涵,最后在几组概念——普遍性与特殊性、先见之明与后见之明、时间性与空间性、对象与方法——的辨析中,对“中国电影学派”的话语构建进行进一步厘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电影学派 主体性 学派与流派 中西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中国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被引量:1
11
作者 许子东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50-159,共10页
学界一般认为,现代文学最重要的人物形象是知识分子和农民,两者之间的关系形成"改造国民性"的文学主题。但是在晚清和当代小说中,官员形象是第三个重要的人物系列。知识分子与农民及官员形象之间,在小说中常常呈现某种复杂的... 学界一般认为,现代文学最重要的人物形象是知识分子和农民,两者之间的关系形成"改造国民性"的文学主题。但是在晚清和当代小说中,官员形象是第三个重要的人物系列。知识分子与农民及官员形象之间,在小说中常常呈现某种复杂的三角关系。如果知识分子与农民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启蒙救亡",那么知识分子与官员形象之间的"互相改造"过程,以及农民与官场"矛盾依存"关系的演变,也都需要分别梳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形象 知识分子形象 官员形象 启蒙救亡 互相改造 矛盾依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文学批评的不同类型 被引量:1
12
作者 许子东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13,共8页
五四以来新文学的文学批评中,“作家风格流派批评”主要兴盛于上世纪20年代。30年代开始出现的“社团组织党派文学批评”,可分为“对外批评”、“内部论争”与“自上而下”三种不同文体,各有其不同的写作策略、历史语境和文风特点。... 五四以来新文学的文学批评中,“作家风格流派批评”主要兴盛于上世纪20年代。30年代开始出现的“社团组织党派文学批评”,可分为“对外批评”、“内部论争”与“自上而下”三种不同文体,各有其不同的写作策略、历史语境和文风特点。三者之间的演变融和转化过程,直接参与并制约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进程。“学院文学批评”,只有在80年代才对当代文学有直接影响。网络时代的泛商业批评则对各类文学批评传统,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家风格流派批评 社团组织党派批评 “对外批评” “内部论争” “自上而下”的文学批评 学院文学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汉代诗学背景下看曹丕、曹植诗歌之比较 被引量:1
13
作者 汪春泓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6-53,共8页
在《毛诗大序》等先秦汉代诗学著作中,关于诗歌的缘起,已经隐含着"言志"和"缘情"两种发展方向,到汉魏之际,诗歌迎来了蓬勃兴盛的契机,而曹丕和曹植这对兄弟恰好对应着"缘情"与"言志"之两端,分... 在《毛诗大序》等先秦汉代诗学著作中,关于诗歌的缘起,已经隐含着"言志"和"缘情"两种发展方向,到汉魏之际,诗歌迎来了蓬勃兴盛的契机,而曹丕和曹植这对兄弟恰好对应着"缘情"与"言志"之两端,分析这种差异,对了解曹氏兄弟的诗歌写作,大有帮助,而且认识到曹丕实乃六朝绮靡之先声,此乃文章的一得之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志 缘情 汉音 魏响 六朝 绮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问答体:《庄子》成篇结构和思辨模式的新视角 被引量:1
14
作者 汪春泓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90-204,208,共16页
问答之体在《庄子》诸篇随处可见,是《庄子》语言和文体的一大特色。在诸子争锋的时代背景下,从问答体这一文体视角重新审视《庄子》之产生,可知其与楚文化中流行两人一问一答、说大说小之大小言辩有关;在问答体视角下,探讨庄周、惠施... 问答之体在《庄子》诸篇随处可见,是《庄子》语言和文体的一大特色。在诸子争锋的时代背景下,从问答体这一文体视角重新审视《庄子》之产生,可知其与楚文化中流行两人一问一答、说大说小之大小言辩有关;在问答体视角下,探讨庄周、惠施之间的争论渐入哲学思辨之境地,更可见论辩双方旗鼓相当之态势和见解之卓绝。关注问答体,对深入了解《庄子》以及庄子学,颇有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问答体 惠施 思辨 《庄子·天下》 墨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言语体和冲淡风格:《山窗小品》论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德锦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2-78,共7页
张恨水的散文代表作《山窗小品》自出版以来长期受到批评家的忽略,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并不明显。《山窗小品》给评论家最大的难题是它以文言语体写成,有别于现代作家所惯用的白话语体。张恨水所使用的是一种浅易文言,接近白话文,能使... 张恨水的散文代表作《山窗小品》自出版以来长期受到批评家的忽略,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并不明显。《山窗小品》给评论家最大的难题是它以文言语体写成,有别于现代作家所惯用的白话语体。张恨水所使用的是一种浅易文言,接近白话文,能使作品在遣词造句上更有灵活性,加强写景的真实感及抒情的生动性。张恨水在《山窗小品》中塑造一种冲淡的风格,显示他如何继承传统文学,其艺术风格值得批评家予以重新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言 冲淡 抒情 散文 文学史:张恨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奴隶”、“奴才”与“奴隶性”——重读《阿Q正传》
16
作者 许子东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0-30,共11页
"奴隶"与"奴才"是鲁迅文章中常常出现的两个关键词,有时看上去意思接近甚至不无混淆,但实际上有微妙且意义重大的区别。辨析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差异,可以是我们探讨鲁迅思想和创作并重读《阿Q正传》的一个角度。而且... "奴隶"与"奴才"是鲁迅文章中常常出现的两个关键词,有时看上去意思接近甚至不无混淆,但实际上有微妙且意义重大的区别。辨析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差异,可以是我们探讨鲁迅思想和创作并重读《阿Q正传》的一个角度。而且,小说《阿Q正传》中还直接出现了另一个概念"奴隶性"。这三个概念的复杂关系,是本文研讨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奴隶 奴才 《阿Q正传》 阿Q精神 奴隶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笔之辨:邹阳于“文”发轫之功绩--关于“狱中上书”之一瞥
17
作者 汪春泓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0-150,共11页
《史记》隐含文与文士之观念,从历时性看,汉初邹阳经历从说士到文士之转型,而在此转型过程里,纳一己入《诗》《骚》传统之中,文的审美功能就更凸显出来,此缘于受梁孝王藩国文士枚乘等人之影响,而邹阳一篇《狱中上梁王书》,包含文论史上... 《史记》隐含文与文士之观念,从历时性看,汉初邹阳经历从说士到文士之转型,而在此转型过程里,纳一己入《诗》《骚》传统之中,文的审美功能就更凸显出来,此缘于受梁孝王藩国文士枚乘等人之影响,而邹阳一篇《狱中上梁王书》,包含文论史上“文”“笔”之辨中所谓“文”的关键性元素,诸如丽辞、事类等修辞手段之运用,而且由于“文”之音节和谐的要求,促进“文”与“笔”之写作,产生不同概念和路径,邹阳可谓为“文”之自觉道夫先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说 文士 用典 对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90年代香港散文研究
18
作者 陈德锦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42-147,共6页
本文从文化角度探讨中国香港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散文发展的背景,指出这时期的散文创作具有文化上中西交汇的特点、政治经济上安定繁荣的愿望、创作上正典化及怀旧特质,既延续70-80年代现代化的步伐,亦衍生出自由化、多元化、知性化的趋势。
关键词 现代散文 文化共识 正典化 怀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郁达夫新论》跋
19
作者 许子东 《现代中文学刊》 2014年第6期95-99,共5页
浙江文艺的十七册《新人文论丛书》,对80年代的中国当代文学及文学批评,都曾有相当重要的影响。作为丛书作者之一,今天看到自己三十年前的第一本书有机会再版,自然有些感想。从出版时间看,《郁达夫新论》(增订版)是这套“新人文论”... 浙江文艺的十七册《新人文论丛书》,对80年代的中国当代文学及文学批评,都曾有相当重要的影响。作为丛书作者之一,今天看到自己三十年前的第一本书有机会再版,自然有些感想。从出版时间看,《郁达夫新论》(增订版)是这套“新人文论”丛书的第一册。1979年到1982年,我在华东师大读硕士,师从钱谷融先生。读书期间为交功课,陆续写了几篇关于郁达夫的论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人文论丛书 程德培 钱谷融 王安忆 文学批评 许子东 《上海文学》 韩少功 《文学评论》 中国当代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朝鲜中国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章佑 金一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79-85,共7页
一、前言南朝鲜对中国文学的研究至少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目前已有五十余所大学设立了中文学科。就中国文学研究的历史与传统来说,除了中国本土以外,南朝鲜与日本同居于汉字文化圈的前列;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说,在质的水准方面虽有不尽人... 一、前言南朝鲜对中国文学的研究至少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目前已有五十余所大学设立了中文学科。就中国文学研究的历史与传统来说,除了中国本土以外,南朝鲜与日本同居于汉字文化圈的前列;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说,在质的水准方面虽有不尽人意之处,但事实上,至少在量的方面,除了中国本土圈(大陆、香港、台湾)以外,南朝鲜与日本在世界上同样拥有最多的中国文学研究人员。然而,南朝鲜学术界对如此辉煌的历史,对如此众多的研究人员,还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整理,也没有探讨往后应如何发展。笔者就手头掌握的有限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现状 中国文学史 专科学校 汉城大学 教授 南朝鲜 朝鲜人 台湾 中国文学研究 回顾与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