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腐植酸钠在复杂体系中抗氧化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左玉 宋珍 +2 位作者 李宏艳 杨丽蓉 张彩凤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9-34,共6页
用偶氮氧化物AAPH热分解生成的自由基引发脂质氧化,通过硫氰酸铁法和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法检测脂质的氧化进程,研究腐植酸钠在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ween 20稳定的葵花油水包油乳状液模拟非均相食品体系和用大豆磷脂脂质体模拟非均相生物... 用偶氮氧化物AAPH热分解生成的自由基引发脂质氧化,通过硫氰酸铁法和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法检测脂质的氧化进程,研究腐植酸钠在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ween 20稳定的葵花油水包油乳状液模拟非均相食品体系和用大豆磷脂脂质体模拟非均相生物体系中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在葵花油乳状液中0.20、0.50、1.00 mg/mL腐植酸钠和在大豆磷脂脂质体中0.016、0.040、0.080 mg/mL的腐植酸钠均具有抗氧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植酸钠 脂质氧化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腐植酸钠清除自由基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左玉 张国娟 +1 位作者 张彩凤 郭玉晶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4-36,共3页
利用DPPH自由基清除法、羟自由基清除法、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法、总还原力的测定4种方法对腐植酸钠的抗氧化活性进行了检测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腐植酸钠具有较强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和一定的抗氧化能力,且随着腐植酸钠浓度的增加,其抗... 利用DPPH自由基清除法、羟自由基清除法、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法、总还原力的测定4种方法对腐植酸钠的抗氧化活性进行了检测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腐植酸钠具有较强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和一定的抗氧化能力,且随着腐植酸钠浓度的增加,其抗氧化能力逐渐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植酸钠 自由基 抗氧化剂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室温驱动腐植酸钠基碳纳米簇用于荧光比色检测银离子和温度传感
3
作者 李林 马静 +4 位作者 许畅琳 陈彤瑶 郭衡瑶 李紫悠 武文鑫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4-60,共17页
基于氢键结合自组装策略,以富含羟基的高生物相容性煤源腐植酸钠大分子和抗坏血酸为原料,通过绿色经济的室温方法构建了一种低毒水溶性青色荧光碳纳米簇(HAN-CNCs).研究发现,在p H=5.0条件下,Ag^(+)可与HAN-CNCs表面的C=N/C=O基团配位结... 基于氢键结合自组装策略,以富含羟基的高生物相容性煤源腐植酸钠大分子和抗坏血酸为原料,通过绿色经济的室温方法构建了一种低毒水溶性青色荧光碳纳米簇(HAN-CNCs).研究发现,在p H=5.0条件下,Ag^(+)可与HAN-CNCs表面的C=N/C=O基团配位结合,从而诱导HAN-CNCs发生荧光静态猝灭,实现对Ag^(+)较宽线性范围(5.0~300μmol/L)和较低检出限(27.5 nmol/L)的特异灵敏检测.进一步观察发现,Ag^(+)与HAN-CNCs相互作用后,HAN-CNCs在日光灯下由淡黄色变为灰蓝色,在紫外灯下由青色荧光变为蓝紫色,基于此,将HAN-CNCs制作成便携式纸基传感器,通过手机分析测试条颜色的G/B值,实现了Ag^(+)的视觉比色荧光检测.此外,HAN-CNCs在20~85℃范围内表现出优异的可逆热响应性能,有望作为一种温度传感器.荧光显微镜成像测试发现,HAN-CNCs在选择性检测活细胞中的Ag^(+)时表现出低生物毒性和优异的细胞渗透性,表明该传感系统可应用于评估人体潜在风险和健康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基腐植酸钠 碳纳米簇 室温驱动 银离子比色荧光检测 温度传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谷甾醇在复杂体系中抗氧化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左玉 朱瑞涛 +2 位作者 冯丽霞 张彩凤 谢文磊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80-87,共8页
研究β-谷甾醇在非均相食品体系和非均相生物体系的抗氧化活性以及VC和VE对其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β-甾醇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但抗氧化能力随浓度升高逐渐降低。β-谷甾醇与VC协同作用时,FTC法测得在葵花油乳状液... 研究β-谷甾醇在非均相食品体系和非均相生物体系的抗氧化活性以及VC和VE对其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β-甾醇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但抗氧化能力随浓度升高逐渐降低。β-谷甾醇与VC协同作用时,FTC法测得在葵花油乳状液中VC的加入使3种浓度β-谷甾醇抗氧化能力明显提高;而在大豆磷脂脂质体中,0.008 mg/mLβ-谷甾醇和VC共同作用时的抗氧化效果最好;TBARS法测得0.001 6 mg/mLβ-谷甾醇和0.008 mg/mL VC共同作用表现出较强的协同增效作用。在考察β-谷甾醇与VE的协同作用时发现:在大豆磷脂脂质体中,FTC法测得的0.008 mg/mLβ-谷甾醇和0.001 6 mg/mL VE共同作用显示抗氧化协同增效作用,其余各种不同浓度的β-谷甾醇与VC、VE共同作用时均不显示协同增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谷甾醇 脂质氧化 抗氧化活性 协同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热治疗在口腔鳞状细胞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赵卓平 辛鹏飞 +3 位作者 高阳 张彩凤 张宽收 刘青梅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4期462-470,共9页
目前,对于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临床应用和研究较多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手术、放射治疗、化学治疗、传统热疗、基因疗法、免疫疗法和光动力疗法(PDT)等,但治疗效果有限并伴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光热治疗(PTT)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通... 目前,对于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临床应用和研究较多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手术、放射治疗、化学治疗、传统热疗、基因疗法、免疫疗法和光动力疗法(PDT)等,但治疗效果有限并伴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光热治疗(PTT)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通过光热效应选择性杀伤癌细胞,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近红外光(NIR)具有良好的组织穿透性,光热转换剂(PTCA)具有可修饰性和选择性,它们是光热治疗的两大要素。通过构建纳米载体平台,PTT可协同增强其他治疗手段的疗效并降低不良反应。本文对OSCC的治疗现状、PTT的光热转换原理及在OSCC的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PTT在OSCC中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鳞状细胞癌 光热治疗 光热效应 近红外光 光热转换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锰催化苄基C—H键氟化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霍瑞萍 张祥 张彩凤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44-453,共10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对锰催化剂Mn^(III)(salene)F作用下苄基C—H键氟化反应的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对该反应中涉及到的重要中间体和过渡态的能量、Mulliken电荷分布、前线分子轨道等进行了分析。...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对锰催化剂Mn^(III)(salene)F作用下苄基C—H键氟化反应的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对该反应中涉及到的重要中间体和过渡态的能量、Mulliken电荷分布、前线分子轨道等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表明采用[Mn^(IV)(OH)(salene)F]和[Mn^(IV)(salene)F_(2)]为催化剂催化苄基C—H键氟化反应所需的能垒分别为11.5 kcal·mol^(-1)和7.6 kcal·mol^(-1)。可见采用双氟催化剂[Mn^(IV)(salene)F_(2)],氟化反应的能垒较低,更有利于苄基C—H键的氟化。通过轨道分析,给出了反应过程中详细的电子转移情况,从本质上分析了苄基氟化反应的机理。研究表明中心金属上的氧原子可以获得和失去电子,在C—H活化过程中起到传递电子的作用。在电子转移过程中,Mn原子是最终的电子接受体。以上结果很好地解释了实验现象,为进一步研究金属催化C—H键氟化反应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锰催化 苄基C—H键氟化反应 密度泛函计算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土离子Tb(3+)对卵清蛋白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宋珍 董金龙 +3 位作者 任跃红 袁雯 张彩凤 杨斌盛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245-1249,共5页
在室温、p H=7.4、10 mmol/L 4-羟乙基哌嗪乙磺酸(Hepes)缓冲溶液条件下,利用荧光光谱研究了卵清蛋白(Ova)与Tb^(3+)的结合性质.利用荧光探针2-对甲苯胺基-6-萘磺酸钠(TNS)检测了Tb^(3+)对Ova疏水区的影响.通过化学变性实验分析了Ca2+和... 在室温、p H=7.4、10 mmol/L 4-羟乙基哌嗪乙磺酸(Hepes)缓冲溶液条件下,利用荧光光谱研究了卵清蛋白(Ova)与Tb^(3+)的结合性质.利用荧光探针2-对甲苯胺基-6-萘磺酸钠(TNS)检测了Tb^(3+)对Ova疏水区的影响.通过化学变性实验分析了Ca2+和Tb^(3+)对Ova结构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Ova可以与Tb^(3+)形成1∶2的复合物,Tb^(3+)的结合使其疏水区暴露程度增加,TNS的荧光增强.Ova的解折叠曲线呈现三态的变化(N■■I■■U).Ca2+可以增加I■■U过程的稳定性,Tb^(3+)对N■■I和I■■U两个解折叠过程都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清蛋白 TB3+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调控Y型分子筛负载阿霉素纳米药物制备及与MM⁃231细胞的作用 被引量:1
8
作者 任晶 闫锦慧 +3 位作者 张安懿 闫宇星 王存存 李林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3-102,共10页
针对抗肿瘤小分子药物靶向性差、疗效低和毒副性大等缺陷,我们以Y型分子筛(YMS)为基体、阿霉素(DOX)为药物模型,通过pH调控,借助氢键和范德华力等物理作用力制备得到高负载Y型分子筛纳米药物体系(YMS⁃DOX)。采用UV⁃Vis、FT⁃IR、粒径和... 针对抗肿瘤小分子药物靶向性差、疗效低和毒副性大等缺陷,我们以Y型分子筛(YMS)为基体、阿霉素(DOX)为药物模型,通过pH调控,借助氢键和范德华力等物理作用力制备得到高负载Y型分子筛纳米药物体系(YMS⁃DOX)。采用UV⁃Vis、FT⁃IR、粒径和电位测试及荧光光谱证实YMS⁃DOX成功制备,且DOX的负载率可高达99.61%。体外药物释放测试发现YMS⁃DOX具有pH响应释放特性,在肿瘤环境中(pH=4.5)的药物释放量为正常生理环境(pH=7.4)中的3.8倍,表明其具有良好的药物输送特性。此外,利用流式细胞术和MTT测试法探究了YMS⁃DOX对乳腺癌细胞(MM⁃231)和树突细胞(DC)的细胞凋亡和毒性,结果表明YMS⁃DOX可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且可降低对正常细胞的毒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型分子筛 阿霉素 pH调控 高负载 乳腺癌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靶向纳米钻石-甲氨蝶呤药物体系制备及与MCF-7细胞作用 被引量:4
9
作者 李林 许鑫汝 +1 位作者 李英奇 张彩凤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998-2004,共7页
以羧基化纳米钻石(ND-COOH)为基体,通过共价键合方法将聚乙二醇二胺(H2N-PEG-NH2)、叶酸(FA)和缩水甘油(GLY)偶联于ND-COOH表面,赋予纳米钻石载体较好的水溶分散性和靶向性,借助氢键和范德华力等作用力负载甲氨蝶呤(MTX),得到靶向纳米钻... 以羧基化纳米钻石(ND-COOH)为基体,通过共价键合方法将聚乙二醇二胺(H2N-PEG-NH2)、叶酸(FA)和缩水甘油(GLY)偶联于ND-COOH表面,赋予纳米钻石载体较好的水溶分散性和靶向性,借助氢键和范德华力等作用力负载甲氨蝶呤(MTX),得到靶向纳米钻石-聚乙二醇二胺-叶酸/缩水甘油/甲氨蝶呤(ND-PEG-FA/GLY/MTX NPF/G/M)纳米药物体系.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 X射线能量色散谱、粒径及电位测试证实已制备NPF/G/M.体外释药发现NPF/G/M在肿瘤环境(pH=5.5)中的药物释放量为正常生理环境(pH=7.4)中的3倍,表明其具有良好的药物输送特性.此外,利用流式细胞术和MTT毒性测试探究了MCF-7细胞摄取NPF/G/M的机制及动力学特性和细胞毒性,结果表明NPF/G/M以依赖能量、温度、网格蛋白、小窝蛋白和叶酸受体介导的机制进入细胞,从而将药物缓慢释放于细胞内,进而诱导细胞凋亡.研究结果表明, NPF/G/M可作为一种良好的药物输送体系,为其应用于乳腺癌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钻石 聚乙二醇二胺 叶酸 缩水甘油 甲氨蝶呤 靶向纳米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菌酶响应纳米钻石载药体系制备及其与HepG2细胞作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林 宋吉祥 +1 位作者 李英奇 张彩凤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109-1117,共9页
通过缩水甘油(GLY)与阿霉素(DOX)发生开环反应,赋予阿霉素活性羟基基团,以氨基己酸(ACA)为桥梁,通过共价键合方法将缩水甘油化阿霉素(GLY-DOX,GDOX)偶联于氨基己酸化纳米钻石(ND-ACA)载体上,获得具有溶菌酶响应特性的ND-ACA-GLY-DOX(NA... 通过缩水甘油(GLY)与阿霉素(DOX)发生开环反应,赋予阿霉素活性羟基基团,以氨基己酸(ACA)为桥梁,通过共价键合方法将缩水甘油化阿霉素(GLY-DOX,GDOX)偶联于氨基己酸化纳米钻石(ND-ACA)载体上,获得具有溶菌酶响应特性的ND-ACA-GLY-DOX(NAGD)药物输送体系。采用荧光光谱法测定了ND表面偶联ACA和DOX的量分别为(185±10.0)μg/mg和(115±5.2)μg/mg。体外释药发现NAGD在生理环境(pH=7.4)中药物释放量很低,而在肿瘤细胞溶酶体环境中(溶菌酶存在下),酯键水解断裂,大量释放DOX。以肝癌细胞HepG2为模型,采用细胞形态测试法表明NAGD可有效杀死肿瘤细胞。上述研究结果表明,NAGD可作为一种良好的药物输送体系,并为共价偶联药物开拓新思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钻石 氨基己酸 缩水甘油 阿霉素 溶菌酶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烯吡咯烷酮保护荧光铜纳米团簇制备及其对乙醇的快速准确检测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林 王佳伟 +3 位作者 霍俞锦 孙彩凤 张瀚月 张彩凤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113-2124,共12页
乙醇含量的精确定量检测对于环境监测、临床诊断、食品检测以及饮用酒水都至关重要。以氯化铜(CuCl_(2))为铜源、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保护剂、2-巯基苯并噻唑(MBT)为稳定剂、抗坏血酸(AA)为还原剂,利用声化学还原法,以绿色简单、快速... 乙醇含量的精确定量检测对于环境监测、临床诊断、食品检测以及饮用酒水都至关重要。以氯化铜(CuCl_(2))为铜源、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保护剂、2-巯基苯并噻唑(MBT)为稳定剂、抗坏血酸(AA)为还原剂,利用声化学还原法,以绿色简单、快速便捷的手段成功合成出具有橙色荧光的铜纳米团簇(PVP-Cu NCs)。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红外光谱、透射电镜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技术研究其结构和性能,发现PVP-Cu NCs的最佳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分别为340和580 nm,其平均粒径为6.0 nm。PVP-Cu NCs可通过聚集诱导猝灭机制实现对乙醇的灵敏检测,其荧光强度与乙醇含量在体积分数5%~45%范围内呈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且PVP-Cu NCs可制作成乙醇检测试纸,对乙醇进行可视化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吡咯烷酮 2-巯基苯并噻唑 铜纳米团簇 乙醇可视化检测 荧光比色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巯基苯并咪唑保护的铜纳米团簇的制备及银离子检测 被引量:1
12
作者 蔡志锋 陈思颖 +5 位作者 庞姝琳 宋爽 贾康 毛钰瑾 田芳 张彩凤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87-594,共8页
以2-巯基苯并咪唑为保护剂,聚乙烯吡咯烷酮为稳定剂,水合肼为还原剂,“一锅法”合成2-巯基苯并咪唑保护的,高稳定性、强荧光、大斯托克斯位移的铜纳米团簇(Cu NCs),并用于检测水样中的银离子含量。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X射线光电... 以2-巯基苯并咪唑为保护剂,聚乙烯吡咯烷酮为稳定剂,水合肼为还原剂,“一锅法”合成2-巯基苯并咪唑保护的,高稳定性、强荧光、大斯托克斯位移的铜纳米团簇(Cu NCs),并用于检测水样中的银离子含量。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铜纳米团簇的结构进行表征,通过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光谱对其光学性能进行研究。研究表明:该铜纳米团簇的最大激发和发射波长分别为340和558 nm,在日光灯和紫外灯下分别为无色和橙色。Cu NCs具有较高的分散性,尺寸大小为2~3 nm。在最佳反应条件下,铜纳米团簇可以选择性地被银离子猝灭,且灵敏度高,线性范围为1~40μmol/L,检测限为0.5μmol/L。该方法用于检测实际水样(自来水、湖水)中银离子的浓度,结果令人满意,表明在环境监测中有非常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纳米团簇 2-巯基苯并咪唑 银离子 猝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脯氨酸保护的铜纳米团簇的制备及其在三硝基苯酚检测中的应用
13
作者 蔡志锋 武亮亮 +3 位作者 戚凯飞 邓晨华 张申 张彩凤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7-115,共9页
以脯氨酸(Pro)为保护剂,盐酸羟胺为还原剂,通过一步化学还原法制备脯氨酸稳定的铜纳米团簇(Cu NCs)。采用分子荧光仪和紫外可见吸收仪对Cu NCs的光学性质进行分析,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傅里叶变换红外波谱仪... 以脯氨酸(Pro)为保护剂,盐酸羟胺为还原剂,通过一步化学还原法制备脯氨酸稳定的铜纳米团簇(Cu NCs)。采用分子荧光仪和紫外可见吸收仪对Cu NCs的光学性质进行分析,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傅里叶变换红外波谱仪(FTIR)对Cu NCs的结构进行表征。TEM图像显示Cu NCs的形貌为球状,平均直径为1.89 nm。Cu NCs溶液在紫外光下呈蓝色,最大激发和发射波长分别为397和458 nm。Cu NCs的荧光可以选择性地被三硝基苯酚(PA)猝灭。该探针对PA的线性响应范围为0.5~15μmol/L和20~70μmol/L,检测限为0.092μmol/L(S/N=3)。可能的检测机理是静态猝灭和内滤效应。此外,该荧光探针已成功应用于实际水样品中PA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纳米团簇 脯氨酸 荧光猝灭 三硝基苯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步法合成D-青霉胺稳定的铜纳米团簇用于ClO^-的检测
14
作者 蔡志锋 张彩凤 贾康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278-1283,共6页
以D-青霉胺为还原剂和保护剂通过化学还原一步法合成铜纳米团簇(Cu NCs)。采用TEM和XPS对铜纳米团簇的结构进行表征,通过荧光光谱对铜纳米团簇的光学特性进行分析。该铜纳米团簇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在探究该铜纳米团簇的应用方面,实验结... 以D-青霉胺为还原剂和保护剂通过化学还原一步法合成铜纳米团簇(Cu NCs)。采用TEM和XPS对铜纳米团簇的结构进行表征,通过荧光光谱对铜纳米团簇的光学特性进行分析。该铜纳米团簇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在探究该铜纳米团簇的应用方面,实验结果表明:ClO-能够有效地猝灭铜纳米团簇的荧光。在ClO-浓度范围1-9 mM时,荧光强度(F0-F)/F0与ClO-的浓度呈线性关系,检出限为2 mM。因此,该铜纳米团簇可以高选择性、高灵敏度地识别并检测ClO-。该方法用于实际水样中ClO-的检测,精密度、重现性和准确性均较好,可作为测定水中ClO-含量的快速检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纳米团簇 探针 次氯酸根 猝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