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安全节能的矿井自动化排水控制系统设计 被引量:30
1
作者 寇彦飞 杨洁明 寇子明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1-34,共4页
针对目前排水系统在矿井排水过程中存在自动化程度低、耗能高、应急能力差等问题,以S7-300及其扩展组件的控制体系设计为基点,提出了一个基于安全节能控制策略的煤矿自动化排水系统。详细地阐述了系统自动化监控原理,通过微处理器对泵... 针对目前排水系统在矿井排水过程中存在自动化程度低、耗能高、应急能力差等问题,以S7-300及其扩展组件的控制体系设计为基点,提出了一个基于安全节能控制策略的煤矿自动化排水系统。详细地阐述了系统自动化监控原理,通过微处理器对泵房最大涌水量、水位变化率、水仓的容积、电力负荷信息以及系统其他的模拟量监测信号进行微积分运算,运用多参数模糊控制理论决策,实现对水泵的自动轮流切换与排水。结合现场运用案例,验证了系统具有安全可靠、节能高效的良好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井安全 节能降耗 排水系统 自动化控制 PL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用永磁外转子提升机冷却结构优化及其温度场分析
2
作者 刘鹏宇 吴娟 寇少凯 《机电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06-1614,共9页
为了解决大型矿用永磁外转子提升机损耗大、温升高和散热能力不足的问题,以大型矿用永磁外转子提升机JKN-3x2.2p为例,对其温度场和流场进行了仿真分析,通过改进优化提升机内部结构来降低其最高温度,并研究了风速与风道对提升机温度的影... 为了解决大型矿用永磁外转子提升机损耗大、温升高和散热能力不足的问题,以大型矿用永磁外转子提升机JKN-3x2.2p为例,对其温度场和流场进行了仿真分析,通过改进优化提升机内部结构来降低其最高温度,并研究了风速与风道对提升机温度的影响。首先,建立了双风道流动与传热耦合三维模型,根据基本假设与边界条件,使用有限元法得到了提升机热源部分的损耗,并将其转化成生热率,对提升机温度场进行了仿真计算;然后,在定子端部设计通风槽钢来降低绕组最高温度,并对提升机定子通风孔数量进行了优化,对比了优化前后整体温度变化,分析了不同风速与风道对提升机温度场的影响;最后,为保证提升机内部气流均匀分布,对其冷却流场进行了模拟仿真;为了验证流-固耦合仿真计算方法的准确性,进行了提升机温升实验,并对比分析了仿真计算结果和实验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安装通风槽钢使绕组最高温度降低了约7℃,永磁体最高温度下降了约5℃;选择定子通风孔数量85以及双风道、入口风速为24 m/s时散热效果更好。该研究结论揭示了定子结构改进对提升机温度场的影响,得到了冷却效果最佳方案,可为矿用永磁外转子提升机的冷却系统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重机械 双风道 温度场和流场分析 气流均匀 通风槽钢 通风孔数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蓄能器对断带保护装置控制系统特性影响仿真试验 被引量:6
3
作者 李军霞 程昆鹏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43-149,共7页
为了研究蓄能器主要参数对全断面液压断带保护装置控制特性和快速平稳抓捕特性的影响,采用不同预充气压力和配置方式蓄能器的方法,分析了液压断带保护装置的综合性能。通过建立皮囊式蓄能器的数学模型,采用AMESim仿真软件分析了在不同... 为了研究蓄能器主要参数对全断面液压断带保护装置控制特性和快速平稳抓捕特性的影响,采用不同预充气压力和配置方式蓄能器的方法,分析了液压断带保护装置的综合性能。通过建立皮囊式蓄能器的数学模型,采用AMESim仿真软件分析了在不同参数和配置方式下液压断带保护装置抓捕过程中速度和压力的变化以及对压力冲击的吸收效果,同时,在模拟试验台上针对上述仿真结果做了相应的试验。结果表明:蓄能器的预充气压力对全断面液压断带保护装置液压系统的压力峰值影响较大,对抓捕时间的影响较小;采用2个蓄能器比采用单个并联式蓄能器对液压系统的压力冲击具有更好的吸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蓄能器 断带保护装置 AMESIM仿真 压力冲击 充气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Fe基摩擦片摩擦磨损性能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任剑 崔功军 鲁张祥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0期223-226,共4页
为探究带式运输机铜基摩擦片的摩擦学行为,采用粉末冶金工艺制备Cu-Fe基摩擦材料。在干式制动条件下用环-块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摩擦片的摩擦学行为。探索铁元素对铜基复合材料摩擦片摩擦行为和磨损机理的作用。结果表明,与铜-石墨复合... 为探究带式运输机铜基摩擦片的摩擦学行为,采用粉末冶金工艺制备Cu-Fe基摩擦材料。在干式制动条件下用环-块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摩擦片的摩擦学行为。探索铁元素对铜基复合材料摩擦片摩擦行为和磨损机理的作用。结果表明,与铜-石墨复合材料相比,添加了铁元素的铜-石墨复合材料在高载荷下表现出更好的摩擦学性能,其在摩擦表面上形成的富含石墨的机械混合层(MML)更加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Fe基摩擦片 摩擦 磨损 机械混合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NiCu涂层对不同配副的载流摩擦磨损性能研究
5
作者 刘宇嵩 崔功军 +2 位作者 冯小刚 尤世泉 杨荣乾 《润滑与密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8-175,共8页
为探究MoNiCu涂层作为载流部件保护涂层的耐磨性,采用激光熔覆技术在45CrNiMoVA钢表面制备MoNiCu涂层,分别以不锈钢440C、铝合金6061和黄铜H62作为配副,在不同电流强度和滑动速度下研究MoNiCu涂层的载流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制备的Mo... 为探究MoNiCu涂层作为载流部件保护涂层的耐磨性,采用激光熔覆技术在45CrNiMoVA钢表面制备MoNiCu涂层,分别以不锈钢440C、铝合金6061和黄铜H62作为配副,在不同电流强度和滑动速度下研究MoNiCu涂层的载流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制备的MoNiCu涂层主要包括Mo、Mo_(1.24)Ni_(0.76)、Cu_(0.81)Ni_(0.19)相,其结构致密,与基体为良好的冶金结合;随着电流强度和滑动速度的增大,MoNiCu涂层与3种摩擦副对摩时均表现出良好的载流摩擦磨损性能,磨损率可低至10^(-6)mm^(3)/(N·m)数量级;在高电流条件下,对摩球受热软化,摩擦过程中涂层表面出现摩擦膜,有效减小了涂层的磨损;当电流强度为17 A时,MoNiCu/440C摩擦副的磨损机制为磨粒磨损、电弧侵蚀和氧化磨损,MoNiCu/6061摩擦副的磨损机制为磨粒磨损、黏着磨损和轻微的氧化磨损,而MoNiCu/H62摩擦副的磨损机制为磨粒磨损和塑性变形。研究结果表明,配副材料对MoNiCu涂层载流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与摩擦对偶的硬度和导热性紧密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基涂层 激光熔覆 摩擦对偶 载流摩擦磨损 磨损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NiC合金的干摩擦学性能研究
6
作者 冯小刚 崔功军 +2 位作者 刘宇嵩 杨荣乾 尤世泉 《润滑与密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2-79,共8页
为改善矿山机械零部件在无油工况下的耐磨性能,以石墨作为碳源,采用粉末冶金技术设计制备FeNiC抗磨合金,并研究不同碳含量对Fe基抗磨合金显微组织和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合金的物相主要包括α-Fe、γ-(Fe,Ni)、Fe 3C、FeNi ... 为改善矿山机械零部件在无油工况下的耐磨性能,以石墨作为碳源,采用粉末冶金技术设计制备FeNiC抗磨合金,并研究不同碳含量对Fe基抗磨合金显微组织和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合金的物相主要包括α-Fe、γ-(Fe,Ni)、Fe 3C、FeNi 3和石墨相;材料的硬度随着石墨含量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密度则逐渐下降;随着载荷和滑动速度的增大,试样的摩擦因数总体呈下降趋势,而磨损率显著增加。一部分石墨在烧结过程中与铁反应生成碳化物,对基体产生硬化作用;另一部分则以游离态的软质相石墨存在,在摩擦面形成连续的润滑膜,减少了摩擦副之间的直接接触。石墨的添加提高了FeNiC抗磨合金的摩擦学性能,在高载、高速条件下FeNiC的磨损机制主要为塑性变形、磨粒磨损和轻微的氧化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基合金 干摩擦 石墨 磨损机制 粉末冶金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抗磨NiCrAlY/Co涂层摩擦磨损性能研究
7
作者 杨荣乾 崔功军 +2 位作者 尤世泉 冯小刚 刘宇嵩 《机械强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8-35,共8页
为了改善304不锈钢的高温耐磨性能,延长其使用寿命,采用激光熔覆技术在304不锈钢表面制备了高温抗磨NiCrAlY/Co涂层。分析了涂层形貌、物相组成及显微硬度;研究了304不锈钢和NiCrAlY/Co涂层在不同温度(室温~800℃)的摩擦学性能,并分析... 为了改善304不锈钢的高温耐磨性能,延长其使用寿命,采用激光熔覆技术在304不锈钢表面制备了高温抗磨NiCrAlY/Co涂层。分析了涂层形貌、物相组成及显微硬度;研究了304不锈钢和NiCrAlY/Co涂层在不同温度(室温~800℃)的摩擦学性能,并分析了磨损机制。结果表明,涂层形貌良好,与304不锈钢基底冶金结合;涂层由γ-Co、(Cr,Ni)和AlNi3相组成;涂层平均显微硬度(303 HV)约为基底硬度(194 HV)的1.6倍;相比基底,涂层在200~600℃摩擦因数更小,800℃时摩擦因数接近,并且涂层在600℃时摩擦因数最低(0.5);涂层在室温-800℃下的磨损率均低于基底,且在400℃时磨损率最低[1.91×10^(-5)mm^(3)/(N·m)],约为基底磨损率的1/3,表明NiCrAlY/Co涂层使304不锈钢的高温耐磨性能得到了改善。在中低温下,基底磨损机制主要为磨粒磨损和黏着磨损,NiCrAlY/Co涂层磨损机制主要为磨粒磨损和逐渐轻微的黏着磨损;在800℃下,基底的磨损机制为塑性变形和氧化磨损,涂层的磨损机制为氧化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04不锈钢 激光熔覆 NiCrAlY/Co涂层 高温摩擦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盘式制动器组合碟簧的仿真实验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米月花 寇子明 《中国农机化学报》 2015年第4期41-44,共4页
为研究盘式制动器的制动性能,提高其制动控制精度和可靠性,利用Ansys Workbench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制动器核心元件组合碟簧的形变特性进行仿真分析,得到了该组合碟簧的载荷―形变特性曲线,并通过对制动器模拟实验检验组合碟簧的形变特性,... 为研究盘式制动器的制动性能,提高其制动控制精度和可靠性,利用Ansys Workbench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制动器核心元件组合碟簧的形变特性进行仿真分析,得到了该组合碟簧的载荷―形变特性曲线,并通过对制动器模拟实验检验组合碟簧的形变特性,实验结果与仿真结论接近。从该特性曲线可以看出,组合碟簧的刚度是随着载荷的增大而减小的,也表明组合碟簧是物理非线性和载荷―形变非线性弹簧,对更好的设计制动器参数,提高制动器的制动力矩控制精度有一定的理论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盘式制动器 组合碟簧 有限元仿真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路对液压断带保护装置控制系统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程昆鹏 李军霞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7期50-53,71,共5页
全断面液压断带保护装置是以液压控制系统为核心的断带抓捕装置。针对断带保护装置需要快速平稳抓捕的特性,通过优化液压控制系统的管路参数来提高整个保护装置的性能,在理论分析管路对液压特性影响的基础上,利用AMESim仿真软件进行了... 全断面液压断带保护装置是以液压控制系统为核心的断带抓捕装置。针对断带保护装置需要快速平稳抓捕的特性,通过优化液压控制系统的管路参数来提高整个保护装置的性能,在理论分析管路对液压特性影响的基础上,利用AMESim仿真软件进行了仿真分析,并通过断带抓捕实验验证。结果表明:管径对抓捕时间和压力峰值的影响较大,油管的长度对液压系统整体的影响较小,当管径为32 mm时系统具有最高的整体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带保护装置 管径 管长 压力冲击 AMESIM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输送带收卷装置设计及其恒张力控制研究 被引量:13
10
作者 张立冬 寇子明 +2 位作者 吴娟 金书奎 张利男 《机电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88-392,共5页
在带式输送机换带过程中,存在因输送带收卷张力不稳定造成的松卷或收卷电机过载等问题,对卷带机恒张力控制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卷带张力控制数学模型,通过该模型设计了一款中心收卷式卷带机,以及一种基于PI变频调速来实现恒张力收卷... 在带式输送机换带过程中,存在因输送带收卷张力不稳定造成的松卷或收卷电机过载等问题,对卷带机恒张力控制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卷带张力控制数学模型,通过该模型设计了一款中心收卷式卷带机,以及一种基于PI变频调速来实现恒张力收卷的控制策略。通过将卷带机模型进行简化,利用Recurdyn-R2R2D建立了卷带机简化后的动力学仿真模型,并根据张力控制模型在Colink联合仿真分析中搭建了输送带收卷恒张力控制策略;最终,对Recurdyn与Colink进行了联合仿真,分析了恒张力收卷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运用张力控制模型设计的PI变频调速来实现恒张力收卷的控制策略,能够使带式输送机收卷过程中单位张力稳定在5 N/mm 2,且最大超调量不超过8%;并且能够感应收卷张力突增信号从而迅速控制卷带机停机,防止电机过载,为卷带机设计及现场运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式输送机 卷带机 Recurdyn-R2R2D Colink 恒张力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转式旁通型数字调速阀仿真及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靳天毅 吴娟 +1 位作者 杜秉华 郭凯宇 《机电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412-1417,共6页
由于综采工作面处于强时变负载工况下,支架液压系统进行移架时,会引起较大的速度波动,给液压支架直线度智能化调节造成很大的难度,针对这一问题,设计了一种适用于支架工况的新型旋转式旁通型数字调速阀。首先,通过对旋转式旁通型数字调... 由于综采工作面处于强时变负载工况下,支架液压系统进行移架时,会引起较大的速度波动,给液压支架直线度智能化调节造成很大的难度,针对这一问题,设计了一种适用于支架工况的新型旋转式旁通型数字调速阀。首先,通过对旋转式旁通型数字调整阀进行理论分析,得到了影响其调速特性的主要相关参数;然后,建立了数字调速阀的SimulationX模型,对旁通型调速阀不同参数下的速度响应特性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了其调速特性;最后,搭建了模拟实验平台,并进行了实验测试,测试结果验证了仿真的可行性分析了负载变化对调速阀调速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将旁通型调速阀应用于推移回路时,移架速度波动较小;随着弹簧刚度增大,预压缩量减小,调速阀的速度峰值减小,且移架到达稳定速度所用时间越少;不同负载输入下,速度响应曲线不同,相同负载峰值情况下,其中输入正弦负载时速度最大;验证了旁通型调速阀应用于移架的可行性,可以为后续阀的参数优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时变负载工况 数字阀控缸 调速阀调速性能 SimulationX 速度响应特性 静力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扩展卡尔曼滤波的清仓机器人位姿识别方法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贵虎 高贵军 +1 位作者 李军霞 贾雪峰 《工矿自动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9-106,共8页
煤矿水仓巷道光照强度不均匀且结构化特征明显,传统基于视觉的机器人位姿识别方法识别不准确,而单一的机器人定位技术如自适应蒙特卡洛(AMCL)方法随着清仓机器人的长时间运行,输出的位姿信息存在较大累计误差,易出现煤泥清理不干净、与... 煤矿水仓巷道光照强度不均匀且结构化特征明显,传统基于视觉的机器人位姿识别方法识别不准确,而单一的机器人定位技术如自适应蒙特卡洛(AMCL)方法随着清仓机器人的长时间运行,输出的位姿信息存在较大累计误差,易出现煤泥清理不干净、与两侧巷道发生碰撞的情况。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扩展卡尔曼滤波的多传感器融合清仓机器人位姿识别方法。首先搭建多传感器融合算法框架,建立里程计、惯性测量装置、激光雷达数据采集模型;其次基于扩展卡尔曼滤波原理,以惯性测量装置角度信息建立观测方程,结合里程计位姿信息,得到第1次融合的清仓机器人位姿矩阵,利用激光雷达的位置信息与之前的位姿矩阵进行迭代,得到第2次融合的清仓机器人位姿矩阵;最后采用互补滤波算法对融合后的清仓机器人位姿矩阵进行处理,输出最终的清仓机器人位姿矩阵。实验结果表明:在直线位姿识别中2次的最大位置误差为0.04 m,最大姿态角误差为0.05 rad;在模拟巷道实验中的最大位置误差为0.1 m,最大姿态角误差为0.085 rad;与AMCL方法相比,基于扩展卡尔曼滤波的清仓机器人位姿识别方法在减少清仓机器人运行过程中的累计误差方面表现出显著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水仓清理 清仓机器人 机器人位姿识别 多传感器融合 扩展卡尔曼滤波 煤泥自主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字孪生的矿井提升机天轮结构性能监测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文豪 吴娟 阮锴燚 《工矿自动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9-75,共7页
目前矿井提升机天轮的监测研究大多侧重于对天轮的振动、温度、偏摆的监测,而对天轮结构性能监测的研究较少。针对该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数字孪生的矿井提升机天轮结构性能监测方法。根据矿井提升机天轮运行过程中的实际状况,设计了矿... 目前矿井提升机天轮的监测研究大多侧重于对天轮的振动、温度、偏摆的监测,而对天轮结构性能监测的研究较少。针对该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数字孪生的矿井提升机天轮结构性能监测方法。根据矿井提升机天轮运行过程中的实际状况,设计了矿井提升机天轮数字孪生监测系统,该系统由物体实体层、孪生模型层、孪生数据层、应用层及各层之间的连接组成,其中孪生数据层中的预测数据是矿井提升机天轮运行过程中通过天轮结构性能预测模型实时预测的天轮结构性能数据,包括应力和应变数据。矿井提升机天轮结构性能预测模型采用组合代理模型构建:采用处理后的有限元数据训练得到径向基函数(RBF)单一代理模型,基于广义均方误差求得单一代理模型在组合代理模型中的权重,从而得到天轮结构性能预测模型。以立井五绳摩擦提升系统为试验对象,基于Unity3D平台,通过虚拟空间、数据传输及应用模块的构建,建立了矿井提升机天轮数字孪生监测系统,试验结果表明:在天轮运行过程中,4个测试点的测量应变和预测应变平均决定系数为0.97398,预测应变与测量应变具有较高的相关性,验证了设计的预测模型能够满足对天轮结构性能监测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井提升机天轮 数字孪生 天轮结构性能监测 组合代理模型 天轮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CrB-TiC抗磨复合材料干摩擦学性能研究
14
作者 赵虎成 崔功军 +2 位作者 郭贺 崔昊天 韩文鹏 《机械强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68-1174,共7页
采用粉末冶金技术设计制备了质量分数4%TiC强化的FeCrB基抗磨复合材料,与GCr15钢球配副进行往复式干摩擦实验,系统研究滑动速度和载荷对复合材料的干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使用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 采用粉末冶金技术设计制备了质量分数4%TiC强化的FeCrB基抗磨复合材料,与GCr15钢球配副进行往复式干摩擦实验,系统研究滑动速度和载荷对复合材料的干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使用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等技术分析了复合材料的物相成分和微观形貌。实验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物相为α-Fe、FeCr、TiC、Cr_(2)B和Fe_(2)B相。TiC的加入显著提高了材料的硬度,密度略有下降。随着滑动速度和载荷的增大,摩擦因数总体下降而磨损率显著增加。TiC对铁基体的钉扎作用抑制了材料的剥落和变形,材料的抗磨性能显著提高。综合分析,TiC能有效提升FeCrB合金的干摩擦学性能,其磨损机制主要是剥层磨损和磨粒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基复合材料 TIC 干摩擦 抗磨 磨损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矿用电铲永磁外转子提升系统动力学特性研究
15
作者 王余良 吴娟 《机电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824-1832,共9页
针对传统电铲提升系统存在传动效率低、能量损耗高、维护工作量大等问题,基于永磁外转子滚筒直接驱动提升装置,提出了一种电铲提升设计方案,并对永磁外转子提升系统的动力学特性进行了研究。首先,分析了电铲挖掘轨迹,建立了以时间为历... 针对传统电铲提升系统存在传动效率低、能量损耗高、维护工作量大等问题,基于永磁外转子滚筒直接驱动提升装置,提出了一种电铲提升设计方案,并对永磁外转子提升系统的动力学特性进行了研究。首先,分析了电铲挖掘轨迹,建立了以时间为历程的挖掘轨迹函数表达式,确定了齿尖载荷、挖掘体积的计算方法,从而对挖掘过程中铲斗的受力进行了分析;然后,利用SolidWorks建立了电铲三维模型,将其导入SimulationX的CAD模块,建立了电铲多体动力学模型,并加载了外部载荷曲线以模拟铲斗挖掘过程中的受力情况;之后,将电铲多体动力学模型封装成MATLAB子系统,连接到Simulink的永磁外转子滚筒控制模块,采用了比例积分(PI)调节器和永磁同步电机(PMSM)矢量控制方法提高了滚筒的动态性能和抗扰动能力;最后,利用Simulink中的联合仿真模型对电铲挖掘过程进行了仿真分析,得到了提升力、推压力和电机功率等变化曲线。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提升系统相比,永磁外转子滚筒提升系统节能降耗约27%,而电铲挖掘过程整体节能约18%,并在1∶30模拟样机试验台对提升推压力进行了对比验证。永磁外转子滚筒提升方案大大降低了挖掘能耗,为电铲绿色装备转型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用电铲提升设计 动力学建模 永磁提升系统 联合仿真 SimulationX 比例积分调节器 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井柔性提升系统运行过程中钢丝绳横向振动的特性研究 被引量:20
16
作者 寇保福 刘邱祖 +1 位作者 刘春洋 梁钦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94-1198,共5页
针对矿井提升系统运行过程中钢丝绳长度变化的柔性特征,结合Kelvin黏弹性模型,建立了基于Hamliton原理的柔性提升系统钢丝绳横向振动的控制方程。利用无线加速度位置传感器在多个煤矿开展了现场试验,并对钢丝绳横向振动数据进行了无线采... 针对矿井提升系统运行过程中钢丝绳长度变化的柔性特征,结合Kelvin黏弹性模型,建立了基于Hamliton原理的柔性提升系统钢丝绳横向振动的控制方程。利用无线加速度位置传感器在多个煤矿开展了现场试验,并对钢丝绳横向振动数据进行了无线采集,详细分析了横向振动振幅分别与测点位置和提升高度的关系。结果表明:现场试验得到的测试数据与数值模型仿真结果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验证了柔性提升系统钢丝绳横向振动的准确性。越靠近罐笼处钢丝绳横向振动越大,且随着矿井深度的增加振动会大幅度增大。通过比较提升系统运行方向对振动的影响发现钢丝绳上行运行的振动较下行运行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井提升系统 钢丝绳 横向振动 HAMILTON原理 现场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独立钢丝绳芯钢丝绳应力及变形分布 被引量:20
17
作者 吴娟 寇子明 +1 位作者 刘玉辉 吴国雄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340-2347,共8页
以右交互捻钢丝绳为例,在一次螺旋线空间方程的基础通过Frenet-Serret标架上推导出二次螺旋线空间矢量表达式。构建了14-6×36WS-IWRC-s Z和14-6×36WS-IWRC-z Z两种钢丝绳有限元分析模型。采用Augmented-Lagrangian算法,分析... 以右交互捻钢丝绳为例,在一次螺旋线空间方程的基础通过Frenet-Serret标架上推导出二次螺旋线空间矢量表达式。构建了14-6×36WS-IWRC-s Z和14-6×36WS-IWRC-z Z两种钢丝绳有限元分析模型。采用Augmented-Lagrangian算法,分析两种捻向钢丝绳外股层钢丝应力及变形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钢丝的捻制方式和空间位置对股内钢丝的应力及变形影响很大;右交互捻和右同向捻钢丝绳二次捻制钢丝的等效应力呈现不均匀分布,钢丝的最大等效应力随着曲率的变化而变化;右交互捻和右同向捻钢丝绳变形基本相同,同层钢丝变形呈现抛物线分布且绳股中离绳芯较近钢丝的变形均大于同层其它钢丝;右同向捻钢丝绳股内钢丝应力、变形及钢丝之间的错动量幅值均大于右交互捻钢丝绳。并进行14-6×36WS-IWRC-s Z钢丝绳拉伸试验,在误差允许范围内,试验结果与模拟结果基本吻合,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立绳芯 多股层 应力及变形分布 有限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弯曲钢丝绳股内钢丝应力应变数值模拟 被引量:17
18
作者 吴娟 寇子明 +1 位作者 刘玉辉 吴国雄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463-1468,共6页
以右交互捻钢丝绳为例,根据弯曲钢丝绳结构特点及股内钢丝的缠绕关系,应用微分几何理论建立了Frenet-Serret标架图,推导出弯曲状态二次螺旋线空间矢量表达式。构建了12-6×7IWRC右同向捻和右交互捻钢丝绳有限元分析模型。以钢丝绳... 以右交互捻钢丝绳为例,根据弯曲钢丝绳结构特点及股内钢丝的缠绕关系,应用微分几何理论建立了Frenet-Serret标架图,推导出弯曲状态二次螺旋线空间矢量表达式。构建了12-6×7IWRC右同向捻和右交互捻钢丝绳有限元分析模型。以钢丝绳一端约束3个方向自由度,另一端施加轴向集中载荷作为加载工况,确立模型求解的边界条件,分析2种捻向钢丝绳等效应力及变形分布规律。仿真结果表明:弯曲状态下右交互捻钢丝绳等效应力变化幅度高于右同向捻钢丝绳等效应力,右同向捻钢丝绳变形大于右交互捻钢丝绳变形。进行弯曲右交互捻钢丝绳拉伸试验,比较了钢丝绳的试验值、仿真值和Costello理论计算值,最大误差为10%。在误差允许范围内试验结果与模拟结果基本吻合,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弯曲 钢丝绳 应力 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摩擦提升系统钢丝绳横向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16
19
作者 吴娟 寇子明 梁敏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84-188,共5页
将平衡钢丝绳质量等效在提升容器上,利用Hamilton方程建立塔式多绳摩擦提升系统变长度提升钢丝绳横向振动动力学模型。用修正Galerkin方法将无限维偏微分振动控制方程离散有限维常微分方程。以某矿副立井提升系统运行状态曲线为运动参... 将平衡钢丝绳质量等效在提升容器上,利用Hamilton方程建立塔式多绳摩擦提升系统变长度提升钢丝绳横向振动动力学模型。用修正Galerkin方法将无限维偏微分振动控制方程离散有限维常微分方程。以某矿副立井提升系统运行状态曲线为运动参数输入,仿真分析不同运行阶段提升钢丝绳横向振动规律及刚度、阻尼对横向振动影响。结果表明,在外界干扰激励作用下提升的上行阶段振动更剧烈;增大弹簧刚度、集中阻尼及分布阻尼均可减小钢丝绳横向振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擦提升系统 横向振动 钢丝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式输送机启动不打滑的动态特性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2
20
作者 俞晶 李军霞 +1 位作者 张文 程昆鹏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79-83,共5页
针对采用刚体动力学模型对带式输送机进行不打滑理论分析时,存在动张力和张紧力不能被准确计算导致理论分析与实际结果不符的问题,在建立带式输送机黏弹性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对带式输送机进行启动不打滑的动态特性研究,通过设计合适的... 针对采用刚体动力学模型对带式输送机进行不打滑理论分析时,存在动张力和张紧力不能被准确计算导致理论分析与实际结果不符的问题,在建立带式输送机黏弹性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对带式输送机进行启动不打滑的动态特性研究,通过设计合适的启动加速度和启动时间,精确计算出输送机启动过程中输送带的动张力,由此动张力计算出的输送机启动所需张紧力能有效限制输送机启动时的黏弹性振动,从而防止打滑事故的发生。山西某煤矿主斜井带式输送机现场启动试验结果及理论计算证明,带式输送机启动不打滑的动态特性研究设计计算结果可以解决带式输送机启动打滑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式输送机 刚体动力学模型 黏弹性动力学模型 启动打滑 动张力 张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