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水分迁移探究高粱米微波快熟机理
1
作者 武东轶 《农产品加工》 2025年第13期24-29,共6页
以白粱8和晋糯3为高粱米研究对象,采用浸泡及微波技术制备快熟高粱米,并对高粱米的表皮及微观结构、糊化度、吸水率、水分迁移状态及非自由水含量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白粱8和晋糯3均在35℃下浸泡2 h,白粱8微波处理5 min,最佳蒸煮时间... 以白粱8和晋糯3为高粱米研究对象,采用浸泡及微波技术制备快熟高粱米,并对高粱米的表皮及微观结构、糊化度、吸水率、水分迁移状态及非自由水含量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白粱8和晋糯3均在35℃下浸泡2 h,白粱8微波处理5 min,最佳蒸煮时间由50 min缩短为28 min;晋糯3微波处理7 min,最佳蒸煮时间由45 min缩短为23 min。微波处理后的高粱米内部均产生裂纹,并具有一定的糊化度,白粱8微波样品糊化度为40.91%,晋糯3微波样品糊化度为55.62%;经处理后的高粱米吸水能力增强,浸泡120 min时,晋糯3吸水率由50.90%增加为63.35%,白粱8吸水率由29.76%增加为40.24%,且吸水过程中非自由水含量增加。浸泡及微波处理的高粱米具有一定糊化度,且其吸水能力增强,使得微波高粱米能够有效缩短蒸煮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浸泡与微波 糊化度 最佳蒸煮时间 微观结构 水分迁移 非自由水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酸和甜菜碱对围产期奶牛泌乳性能、乳脂肪酸组成、养分消化和瘤胃发酵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闫国骏 李福岗 +4 位作者 刘泽锋 黄实 刘强 郭刚 王聪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95-1002,共8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叶酸(FA)和甜菜碱(BT)对围产期奶牛泌乳性能、乳脂肪酸组成、养分消化和瘤胃发酵的影响。选取预产日期、胎次、体重和上一泌乳期平均产奶量相近的围产期荷斯坦奶牛40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头牛。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FA组... 本试验旨在研究叶酸(FA)和甜菜碱(BT)对围产期奶牛泌乳性能、乳脂肪酸组成、养分消化和瘤胃发酵的影响。选取预产日期、胎次、体重和上一泌乳期平均产奶量相近的围产期荷斯坦奶牛40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头牛。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FA组、BT组和FA+BT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35 mg/d的FA、100 g/d的BT和135 mg/d的FA+100 g/d的BT。预试期10 d,正试期42 d。结果表明:1)FA组和FA+BT组的实际乳、4%乳脂校正乳、乳脂肪、乳蛋白质产量以及乳脂率和饲料效率(FE)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BT组的4%乳脂校正乳、乳脂肪、乳蛋白质产量以及乳脂率和FE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FA组乳脂肪中葵酸(C10∶0)、月桂酸(C12∶0)、肉豆蔻酸(C14∶0)、棕榈一稀酸(C16∶1)、亚麻酸(C18∶3)和总4~15碳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硬脂酸(C18∶0)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BT组和FA+BT组乳脂肪中C10∶0、C12∶0、C14∶0、C16∶1、亚油酸(C18∶2)、C18∶3和总4~15碳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18∶0和总>16碳脂肪酸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FA组、BT组和FA+BT组的干物质(DM)、有机物(OM)、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FA组、BT组和FA+BT组的瘤胃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乙酸和丁酸含量及乙酸/丙酸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围产期奶牛饲粮中添加FA和BT能改善泌乳性能和养分消化,而且FA和BT共同添加对改善泌乳性能比单独添加更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酸 甜菜碱 泌乳性能 饲料效率 乳脂肪酸 围产期奶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粮添加钴胺素对荷斯坦奶牛泌乳性能、瘤胃发酵和肝脏糖异生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黄实 闫国骏 +4 位作者 崔航 王聪 刘强 郭刚 张亚伟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20-1028,共9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添加钴胺素对荷斯坦奶牛泌乳性能、瘤胃发酵和肝脏糖异生的影响。选取体重[(652.0±42.5)kg]、胎次[(2.04±0.39)胎]、泌乳天数[(104.7±31.2)d]和平均产奶量[(33.6±18.7)kg/d]相近的荷斯坦奶牛60头...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添加钴胺素对荷斯坦奶牛泌乳性能、瘤胃发酵和肝脏糖异生的影响。选取体重[(652.0±42.5)kg]、胎次[(2.04±0.39)胎]、泌乳天数[(104.7±31.2)d]和平均产奶量[(33.6±18.7)kg/d]相近的荷斯坦奶牛60头,依据随机区组设计分为4组(每组15头牛),分别以包被钴胺素(CCA)的形式补充0(对照组)、6(LCCA组)、12(MCCA组)和18 mg/d(HCCA组)的钴胺素。预试期20 d,正试期60 d。结果表明:随着CCA添加水平的提高,1)奶牛体重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干物质采食量呈线性降低(P<0.05),4%乳脂校正乳和各乳成分(乳脂肪、乳蛋白质和乳糖)产量以及饲料效率呈线性提高(P<0.05);2)瘤胃pH无显著变化(P>0.05),瘤胃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和丙酸摩尔百分比呈线性提高(P<0.05),瘤胃乙酸摩尔百分和乙酸/丙酸值呈线性降低(P<0.05);3)瘤胃嗜淀粉瘤胃杆菌、栖瘤胃普雷沃氏菌、溶纤维丁酸弧菌、白色瘤胃球菌、黄色瘤胃球菌、总真菌和总原虫数量呈线性增加(P<0.05),瘤胃产琥珀酸丝状杆菌和总细菌数量呈二次变化(P<0.05);4)血清葡萄糖、总蛋白、白蛋白、胰岛素和钴胺素含量呈线性提高(P<0.05),血清尿素氮、甘油三酯、非酯化脂肪酸和β-羟丁酸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5)肝脏甲基丙二酰辅酶A变位酶、丙酮酸羧化酶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激酶活性和钴胺素含量呈线性提高(P<0.05),肝脏葡萄糖-6-酸酶活性、果糖-1,6-二磷酸酶活性和糖原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由此可见,饲粮添加CCA提高了奶牛泌乳性能、瘤胃丙酸含量和肝脏糖异生关键酶活性,推荐奶牛饲粮中以CCA形式补充钴胺素的添加水平为12 mg/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奶牛 钴胺素 泌乳性能 瘤胃发酵 糖异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酸和钴胺素对围产期奶牛泌乳性能、养分消化和肝脂质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杨巧丽 李福岗 +3 位作者 闫国骏 刘强 郭刚 王聪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5114-5123,共10页
旨在研究包被叶酸(CFA)和包被钴胺素(CCA)对围产期奶牛泌乳性能、养分消化、瘤胃发酵和肝脂质含量的影响。选取48头胎次、上一泌乳期产奶量和体重相近的围产期荷斯坦奶牛,按2×2因子、随机区组设计分为4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其余... 旨在研究包被叶酸(CFA)和包被钴胺素(CCA)对围产期奶牛泌乳性能、养分消化、瘤胃发酵和肝脂质含量的影响。选取48头胎次、上一泌乳期产奶量和体重相近的围产期荷斯坦奶牛,按2×2因子、随机区组设计分为4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其余3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CFA 6.75 g·d^(-1)、CCA 0.6 g·d^(-1)和CFA 6.75 g·d^(-1)+CCA 0.6 g·d^(-1)。试验从奶牛产前21 d开始,产后21 d结束。奶牛产后,测定体重变化(BWC)、产奶性能,采集血液、瘤胃液和肝样品。结果发现:1)补充CFA,奶牛BWC显著降低(P<0.05),饲料效率显著提高(P<0.05)。补充CFA或CCA,实际乳、乳脂校正乳(FCM)、乳脂肪和乳蛋白质产量显著提高(P<0.05)。2)补充CFA,干物质(DM)和中性洗涤纤维(NDF)表观消化率显著提高(P<0.05)。补充CCA,DM、有机物(OM)、粗蛋白质(CP)、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表观消化率显著提高(P<0.05)。3)补充CFA或CCA,瘤胃pH无显著变化(P>0.05),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浓度显著增加(P<0.05)。补充CFA,瘤胃乙酸浓度和乙酸/丙酸显著增加(P<0.05)。补充CCA,瘤胃丙酸浓度显著增加(P<0.05),乙酸/丙酸显著降低(P<0.05)。4)补充CFA,血液非酯化脂肪酸、β-羟丁酸(BHB)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浓度显著降低,血液葡萄糖浓度无显著变化(P>0.05),叶酸(FA)浓度显著增加(P<0.05)。补充CCA,血液葡萄糖和钴胺素(CA)浓度显著增加(P<0.05)。5)补充CFA,奶牛肝中FA含量显著提高,总脂和甘油三酯(TG)含量显著降低(P<0.05);补充CCA,肝中CA含量显著提高,总脂和TG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6)与单独补充CFA或CCA相比,二者联合补充,奶牛FCM产量、NDF消化率和瘤胃TVFA浓度较高(P<0.05),血液Hcy和肝TG含量较低(P<0.05)。综上表明,CFA和CCA联合补充对改善围产期奶牛泌乳性能和降低肝脂质含量比单独补充更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酸 钴胺素 泌乳性能 脂质代谢 围产期奶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牛业发展趋势与当前困局破解
5
作者 刘强 闫国骏 王泽潞 《饲料工业》 2025年第13期1-7,共7页
文章深入探讨了中国养牛行业的发展趋势、面临的挑战以及破解思路与措施。文章首先分析了国家发展战略、行业政策对养牛业的推动作用,指出智能化、绿色环保和全产业链整合是未来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详细剖析了养牛行业在产业链完善、疫... 文章深入探讨了中国养牛行业的发展趋势、面临的挑战以及破解思路与措施。文章首先分析了国家发展战略、行业政策对养牛业的推动作用,指出智能化、绿色环保和全产业链整合是未来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详细剖析了养牛行业在产业链完善、疫病防控、生产水平等方面面临的挑战,创新性的提出了牧场生产效率模型,根据新的理论模型,提出了“系统解”思路和“TMSC”[即经营问题技术解(T)、技术问题管理解(M)、管理问题激励解(S)和激励问题理念解(C)]循环体系,通过技术、管理和激励机制的优化,提升养牛场的经营效益;基于“四精”理念,为牛场健康发展提供了精准定位、精心设计、精诚合作和精耕细作的策略建议,旨在帮助养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升市场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牛业 发展趋势 面临挑战 破解思路 生产效率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粒度大小对豌豆吸水特性及蒸煮时间的影响
6
作者 武东轶 《农产品加工》 2025年第16期6-9,14,共5页
通过破碎筛分将豌豆分为5个粒度(由大到小依次标记为W1,W2,W3,W4,W5),对5个粒度豌豆的吸水特性和蒸煮时间进行测定,通过浸泡吸水Peleg模型对其吸水特性进行分析,并研究粒度对吸水特性、蒸煮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80 min浸泡过程中,... 通过破碎筛分将豌豆分为5个粒度(由大到小依次标记为W1,W2,W3,W4,W5),对5个粒度豌豆的吸水特性和蒸煮时间进行测定,通过浸泡吸水Peleg模型对其吸水特性进行分析,并研究粒度对吸水特性、蒸煮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80 min浸泡过程中,不同粒度豌豆吸水率(水分含量)及最大吸水率(水分含量)均是W1>W2>W3>W4>W5;不同粒度豌豆的吸水特性与Peleg方程的拟合性较好,R^(2)值均在0.99以上,各粒度豌豆的吸水动力学参数K1差异显著,随着粒度的减小而减小;不同粒度豌豆的最佳蒸煮时间由45 min缩短为20 min以内,W1最佳蒸煮时间为18 min,W5最佳蒸煮时间为3 min;豌豆的粒度对最佳蒸煮时间影响极显著,最佳蒸煮时间与粒度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豌豆的最佳蒸煮时间随着粒度的减小而缩短;最佳蒸煮时间与动力学参数K1呈极显著正相关,豌豆的最佳蒸煮时间与其60 min内不同时间的吸水率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与30 min内不同时间的吸水速率呈负相关,其中与20 min内不同时间的吸水速率呈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大小 吸水特性 Peleg模型 最佳蒸煮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