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师范院校要面向农村
1
作者 王殿璋 《教育理论与实践》 1983年第3期24-27,共4页
中央领导同志最近在谈论教育改革时,明确指出:“一切上层建筑都要为经济基础服务。”“凡是不适应农村新形势发展的都要改。”“教育改革,应从农村突破”。“各类高等学校都要面向农村。”这些谈话指明了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办学方向... 中央领导同志最近在谈论教育改革时,明确指出:“一切上层建筑都要为经济基础服务。”“凡是不适应农村新形势发展的都要改。”“教育改革,应从农村突破”。“各类高等学校都要面向农村。”这些谈话指明了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办学方向。这里着重就高等师范院校如何面向农村的问题作个初步探讨。一、农村新形势向高师提出的新问题进行教育改革,首先要研究新情况新问题。邓小平同志在十二大开幕词中说:“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中国的实际是什么呢?我们经常讲,十亿人口,八亿农民。这是我们的基本国情,也是我们国家最大的实际。我们办教育如果不考虑到八亿农民的要求,不考虑农村新形势发展的需要,那就谈不上按国情办事,那就是最大的脱离实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师范院校 教育改革 农村中学 面向农村 高师毕业生 新形势 新情况新问题 师范生 初步探讨 高等学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刍议山西商业经济的历史发展
2
作者 王尚义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54-58,共5页
一、山西商业经济的产生商业经济的产生是依赖于社会分工的,是社会经济结构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山西最早的社会经济结构是采集和渔猎经济相结合。生产没有剩余,在生产者之间直接的以物易物尚未形成。随着生产工具的发展,原始的采集... 一、山西商业经济的产生商业经济的产生是依赖于社会分工的,是社会经济结构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山西最早的社会经济结构是采集和渔猎经济相结合。生产没有剩余,在生产者之间直接的以物易物尚未形成。随着生产工具的发展,原始的采集和渔猎经济逐步发展为定居的农业和牧业经济。这一时期社会分工的特点是以农业经济为主,畜牧经济逐渐变为辅助地位,生产有了剩余,人们的生活水平较前有所提高,一些简单的、直接为生活所利用的手工业也逐渐发展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 商业经济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办好师范教育是开创教育新局面的关键
3
作者 李邦权 《教育理论与实践》 1982年第6期2-3,共2页
党的十二大把教育作为今后二十年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这说明党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党也为我们制订了今后教育工作的纲领:“必须大力普及初等教育,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包括干部教育、职工教育、农民教育,扫除文盲在内的... 党的十二大把教育作为今后二十年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这说明党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党也为我们制订了今后教育工作的纲领:“必须大力普及初等教育,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包括干部教育、职工教育、农民教育,扫除文盲在内的城乡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培养各种专业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局面 办好师范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 高度重视 战略重点 二十年 干部教育 师范教育体制 农民教育 初等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子论学习的积极态度
4
作者 陈德安 《教育理论与实践》 1982年第6期36-39,共4页
学习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心理活动,它包括各种心理现象。从它对学习发生的作用来看,可以把这种心理现象分为两类心理成份:一类是关于学习本身的各种心理成份,其中包括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这一类心理成份是学习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学... 学习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心理活动,它包括各种心理现象。从它对学习发生的作用来看,可以把这种心理现象分为两类心理成份:一类是关于学习本身的各种心理成份,其中包括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这一类心理成份是学习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必须通过这些心理成份的协同活动才能完成。孔子十分重视这一类心理成份的作用,我在另一文中已经专门谈到了。另一类是关于激发学习积极性的各种心理成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心理成份 积极态度 学习目的 心理现象 学习积极性 必要条件 心理活动 学习动机 学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氏文通》句读简说
5
作者 刘斌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3期86-90,共5页
《马氏文通》(以下简称《文通》)是我国第一部汉语语法专著。这部著作分为三大部分:首正名、次字类、次句读。就三者关系而言,前两个部分可以看作是第三部分的铺垫。作者马建忠自己在《例言》的开头也说:“是书本旨,专论句读。”(商务... 《马氏文通》(以下简称《文通》)是我国第一部汉语语法专著。这部著作分为三大部分:首正名、次字类、次句读。就三者关系而言,前两个部分可以看作是第三部分的铺垫。作者马建忠自己在《例言》的开头也说:“是书本旨,专论句读。”(商务印书馆八三年版,下同,15页)可见句读问题在《文通》中所占的地位了。然而也正是在这个问题上,作者用力最大、发生问题也最多。以下笔者拟从《文通》句读论所取得的成就,存在的矛盾以及产生这些矛盾的原因等三个方面作一些简要的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氏文通 句读 汉语语法 矛盾 三者关系 三个方面 起词 马建忠 接读代字 例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