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山西省工程地质环境“3F”问题链的探讨 被引量:8
1
作者 龙建辉 崔丽鹏 +1 位作者 郭启明 经明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65-974,共10页
脆弱的地质环境(Fragile geological environment)加上大量的工程活动(Fulsome engineering activities)造成了山西省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破坏事件频发(Frequent geological disasters)(简称"3F"问题链)。脆弱的地质环境表现在... 脆弱的地质环境(Fragile geological environment)加上大量的工程活动(Fulsome engineering activities)造成了山西省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破坏事件频发(Frequent geological disasters)(简称"3F"问题链)。脆弱的地质环境表现在:地处黄土高原东部-千沟万壑的地貌形态、"吕梁(山)太行(山)夹五盆"的多山地形地貌格局、汾河地堑贯穿山西中部和新构造活动活跃、黄土红土软土盐渍土等特殊性土均有分布、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等。人类工程活动过度:山区城镇建设、工程开发和矿业活动具有密度大、强度高等特点,对地质环境的改造作用十分强烈。各种工程诱发或矿区地质灾害具有成链成族的关联性特征、地质环境破坏形式多样化趋势明显。在分析"3F"问题链的基础上,探讨了科学解决该类问题应具有系统观和全局观、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和整体思路;深刻认识和深入研究"3F"问题链也是解决山西省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地质 地质环境 工程活动 地质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IDAS的东刘家沟村黄土滑坡地质灾害稳定性评价
2
作者 张宏伟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第8期320-322,共3页
以山西省临县刘家会镇东刘家沟村滑坡地质灾害为例,该滑坡为小型推移式土质滑坡,该滑坡长约180 m,宽约200 m,滑体厚度10~20 m,主滑方向约226°,平均坡度30°,滑坡平面形态呈舌形,滑体岩性为第四系上更新统粉土,滑床岩性为第四... 以山西省临县刘家会镇东刘家沟村滑坡地质灾害为例,该滑坡为小型推移式土质滑坡,该滑坡长约180 m,宽约200 m,滑体厚度10~20 m,主滑方向约226°,平均坡度30°,滑坡平面形态呈舌形,滑体岩性为第四系上更新统粉土,滑床岩性为第四系中更新统粉质黏土。通过MIDAS有限元分析模块对该滑坡建立几何模型,定义岩土体属性参数,进行稳定性分析计算,得到天然工况和降雨工况下的变形云图。研究表明,天然工况下,该滑坡的安全系数为1.118,处于基本稳定状态;降雨工况下,该滑坡的安全系数为1.033,处于欠稳定状态,与野外调查结果吻合。该模拟结果可为黄土地区该类滑坡的治理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DAS 滑坡地质灾害 稳定性评价 临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汾渭地堑中、深层地热资源富集背景与形成机制
3
作者 刘德民 张昌生 +5 位作者 陆婉玲 韦梅华 祁焱雅 刘菲 赵悦 姜淮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67-379,共13页
汾渭地堑中、深层地热资源较富集,但其成因机制不明。为了更有效地勘探开发这些资源,首先必须弄清楚其形成的地质背景和热聚敛成因。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汾渭地堑构造演化与动力学背景,深部热构造特征,源、通、储、盖条件... 汾渭地堑中、深层地热资源较富集,但其成因机制不明。为了更有效地勘探开发这些资源,首先必须弄清楚其形成的地质背景和热聚敛成因。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汾渭地堑构造演化与动力学背景,深部热构造特征,源、通、储、盖条件,并探讨了其热聚敛机制。印度-欧亚板块碰撞的远程效应形成了汾渭地堑新生代伸展拉张作用;软流圈底辟上涌,上地幔热隆起,莫霍面和居里面抬升,中、浅层低速高导体形成,地壳拉张减薄,固态剪切脆-韧性变形是中、深层地热资源形成的基础。新生代强烈的伸展拉张和特殊的构造格局是有利的控热构造,地幔传导热是目标热储最根本的动态热源,埋藏较浅的上地幔内和壳内的低速高导层是良好的导热体和热能汇集中心,是中、深层热储的直接热源和震源层,切割较深并在新生代具有强烈活动的边山断裂和控盆断裂具有良好的导热功能,是良好的导热构造和释热构造;夹有孔隙极为发育的火山岩的厚层状新生代松散沉积物,具有良好的阻热保温效果,是优质的热盖层。发育韧性剪切变形的变质基底不仅是干热岩型地热资源(固热能)的目标层,也是浅层水热型地热资源良好的热源层。源、通、储、盖四位一体的高效热聚敛地热系统促进了优质中、深层地热资源的形成和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资源 地热系统 控热构造系统 形成机制 汾渭地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交镇率刷港村地质灾害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朱慈光 吕义清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2002年第1期155-157,共3页
随着自然条件的突变和人类工程活动的强度和规模的增大地质灾害发生频度呈上升趋势 ,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通过实际资料分析 ,详细论述了率刷港的地质灾害现状 ,初步分析了率刷港地质灾害的形成机理 。
关键词 古交镇 灾害分析 率刷港村 地质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省辛安泉岩溶水系统特征及泉流量预测模型 被引量:10
5
作者 郭振中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22-135,共14页
在对山西省辛安泉岩溶水系统及泉流量进行分析、研究基础上,建立系统泉流量的多元回归模型、趋势—周期—随机模型、门限自回归模型和灰色系统模型,预测泉流量,并通过拟合及预测结果,对各种模型功效做出评估。
关键词 辛安泉 泉流量 岩溶水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县黄土崩塌地质灾害问题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杨凯 《农业灾害研究》 2022年第1期127-129,共3页
黄土崩塌是黄土高原的主要地质灾害问题。在充分调查某县域内黄土崩塌及其孕灾形成地质环境条件及分析诱发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对县域内黄土崩塌地质灾害问题的研究,分析了黄土崩塌致灾机理与失稳形式,总结了临灾征兆,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 黄土崩塌是黄土高原的主要地质灾害问题。在充分调查某县域内黄土崩塌及其孕灾形成地质环境条件及分析诱发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对县域内黄土崩塌地质灾害问题的研究,分析了黄土崩塌致灾机理与失稳形式,总结了临灾征兆,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建议,有力促进和提高当地政府和群众识灾辨灾和防治黄土崩塌地质灾害的水平和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黄土崩塌造成的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对该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致灾机理 失稳形式 临灾征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外非饱和土壤中溶质运移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6
7
作者 杨金忠 叶自桐 +1 位作者 贾维钊 阎世龙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1993年第4期245-262,共18页
通过在野外3×6m^2面积上均匀入渗条件下非饱和土壤溶质运移试验,同时对8个点定时取样,得到170cm深度内土壤溶液浓度和含水量剖面分布。据此研究了小区域范围内土壤水分和溶质的运移特征,讨论了土壤水分和盐分分布的空间变异性和统... 通过在野外3×6m^2面积上均匀入渗条件下非饱和土壤溶质运移试验,同时对8个点定时取样,得到170cm深度内土壤溶液浓度和含水量剖面分布。据此研究了小区域范围内土壤水分和溶质的运移特征,讨论了土壤水分和盐分分布的空间变异性和统计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土壤溶液浓度剖面的空间变异性远大于土壤水分剖面。单一测点的取样结果不能代表区域的溶质运移特征.区域上溶质浓度的平均结果能反映溶质运移的基本规律。由于土壤结构等因素的影响,不动水体含量占土壤含水量的24%~3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质运移 土壤 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汾河口傍河水源地激发补给量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贾秀梅 孙继朝 +2 位作者 臧逸中 鲁静 刘永贵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05-108,共4页
该文阐述傍河水源地地下水资源构成和补给特性。利用野外试验与室内数值模拟相结合方法,分析汾河口傍河水源地可采水资源量,数值模型刻画黄河实际摆动边界,考虑潜水延迟给水和极端干旱气候条件等多种方案;利用环境同位素技术追踪傍河水... 该文阐述傍河水源地地下水资源构成和补给特性。利用野外试验与室内数值模拟相结合方法,分析汾河口傍河水源地可采水资源量,数值模型刻画黄河实际摆动边界,考虑潜水延迟给水和极端干旱气候条件等多种方案;利用环境同位素技术追踪傍河水源地开采条件下的河水激发补给过程和补给强度。研究表明,在渗透性较好的常年性河流旁建立的水源地,具有抵御极端气象、水文环境以丰补歉的能力,枯水年动用的含水层储存量,丰水年恢复性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傍河水源地 数值模拟 激发补给 环境同位素 汾河 地下水取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原市亲贤地垒区地下热水成因及地热资源评价 被引量:3
9
作者 陈军锋 郑秀清 苗春燕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68-71,共4页
为了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地热资源,在分析太原市亲贤地垒区地热田形成背景的基础上建立了地热田地质模型,分析了热水补给来源和运移机制,并对地热资源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太原市亲贤地热田地热水来源于大气降水补给,属滞流型无氚老水;亲... 为了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地热资源,在分析太原市亲贤地垒区地热田形成背景的基础上建立了地热田地质模型,分析了热水补给来源和运移机制,并对地热资源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太原市亲贤地热田地热水来源于大气降水补给,属滞流型无氚老水;亲贤地垒区热田具备了良好的盖层、热储、热源和水循环通道等地质条件,热水是经深循环(受深部热源加热)而形成的;热水开采量不能超过3 600m3/d,热水储存资源量为9.76×108 m3,可实现开采的地热能折合标准煤约1 500×104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水成因 地热资源 氢氧同位素 储存量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厚黄土地区煤田地震资料采集关键技术 被引量:7
10
作者 陈强 常锁亮 +3 位作者 樊国强 曾维望 田伟 韩雪松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9-64,共6页
巨厚黄土覆盖地区土层结构疏松,地震波速度低、吸收衰减严重、次生干扰发育,资料信噪比与分辨率极低,煤田地震勘探面临诸多难题,其核心是数据采集问题。提出了利用微测井约束的瑞雷波反演技术精细刻画浅表层黄土速度结构,合理选取激发层... 巨厚黄土覆盖地区土层结构疏松,地震波速度低、吸收衰减严重、次生干扰发育,资料信噪比与分辨率极低,煤田地震勘探面临诸多难题,其核心是数据采集问题。提出了利用微测井约束的瑞雷波反演技术精细刻画浅表层黄土速度结构,合理选取激发层位;利用震/检联合大基距组合技术提高单炮信噪比、压制低速强规则干扰;采取低频检波器接收以适应厚黄土层中地震波传播的衰减特征;利用多线/长排列观测技术提高目的层段的有效覆盖等技术方案。实际应用表明,通过上述4项技术的集成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厚黄土 瑞雷波反演 低频检波器 大基距组合 多线/长排列接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灰色斜率相似关联度的柳林泉域降水时滞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樊国强 白媛丽 郑秀清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8,共4页
研究降水时滞可为柳林泉流量预测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灰色斜率相似关联度分析模型,结合柳林泉域水文地质条件,研究了降水时滞问题。结果表明,泉域内不同区域接受的大气降水对泉流量的影响时滞存在差异,即Ⅰ、Ⅱ、Ⅲ、Ⅳ区接受的大气降水... 研究降水时滞可为柳林泉流量预测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灰色斜率相似关联度分析模型,结合柳林泉域水文地质条件,研究了降水时滞问题。结果表明,泉域内不同区域接受的大气降水对泉流量的影响时滞存在差异,即Ⅰ、Ⅱ、Ⅲ、Ⅳ区接受的大气降水分别在1年内、1~2、4~5、8~9年对泉流量产生影响;月泉流量分别在4、6、8月出现峰值,第一次峰值受前期降水与当年融雪水的影响,后两次峰值则是前期降水与当年降水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林泉域 灰色斜率相似关联度 降水时滞 降水量 泉流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支流汾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生态环境问题 被引量:14
12
作者 申豪勇 李佳 +8 位作者 王志恒 谢浩 梁永平 Yongxin Xu 韩双宝 任建会 潘尧云 赵春红 赵一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27-1138,共12页
【研究目的】汾河是黄河第二大支流,也是山西省的第一大河,流域内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分析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其生态环境问题是进行流域生态修复的前提。【研究方法】本文在分析汾河流域水资源特征及其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系统总结... 【研究目的】汾河是黄河第二大支流,也是山西省的第一大河,流域内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分析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其生态环境问题是进行流域生态修复的前提。【研究方法】本文在分析汾河流域水资源特征及其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汾河径流量衰减、岩溶大泉断流和水质恶化等生态环境问题,并对其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研究表明:汾河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33.59亿m^(3),其中地下水资源是水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约占72%;2005年以后由于跨流域调水、地下水压采等汾河流域综合治理措施的实施,水资源的供水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地表水的供水比例由最初的30%提高到55%,地下水供水比例由原来的62%降低到目前的37%。整体上,汾河流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高达80%以上,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已导致汾河干流断流、入黄径流量大幅衰减、岩溶大泉断流等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其中,汾河流入黄河径流量从1955至2018年衰减程度达63.5%,衰减的原因主要是降水量的减少和岩溶大泉的流量衰减;汾河流域内8个岩溶大泉的总流量从1956至2018年的衰减程度达69%,50%的岩溶大泉已在不同时期断流,岩溶大泉的水质恶化问题也非常严重,如晋祠泉和龙子祠泉的TDS和SO42-呈逐年升高的趋势,煤矿开采是造成岩溶泉水SO42-含量快速升高的主要原因。【结论】汾河流域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虽然通过跨流域调水等生态修复措施实现了汾河干流全年不断流、地下水位止降回升和地表水环境质量初步改善,但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依然严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大泉 水资源 生态环境问题 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汾河 黄河流域 山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分析技术进展 被引量:8
13
作者 王苏明 王亚平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29-237,共9页
综述了1992年以来水分析技术的进展,内容包括样品预处理技术和测试方法,引用国内文献97篇。
关键词 水分析法 预处理技术 水样预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娘子关泉域岩溶地下水位变化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11
14
作者 唐春雷 晋华 +4 位作者 梁永平 赵春红 申豪勇 潘尧云 景泽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10-816,共7页
利用多年观测资料,结合地下水补、径、排条件,分析娘子关岩溶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1)娘子关泉群流量在1980-2004年前总体表现为下降状态,2004年之后趋于稳定并略有回升;(2)岩溶地下水位动态空间上表现为地下水补给区比... 利用多年观测资料,结合地下水补、径、排条件,分析娘子关岩溶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1)娘子关泉群流量在1980-2004年前总体表现为下降状态,2004年之后趋于稳定并略有回升;(2)岩溶地下水位动态空间上表现为地下水补给区比径流区变化大,时间上则分为两个不同时间段:1980-2004年表现为持续下降状态,2005-2014年表现为波动缓慢下降,部分地区水位小幅回升;龙庄岩溶地下水1998年1月到2004年1月水位下降22.9 m,平均年变幅3.82 m,2005年5月到2014年5月水位升高1.5 m,年均变化-0.17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娘子关泉域 地下水位 时空变化 动态监测 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饱和土壤季节性冻融过程的仿真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厚泉 郑秀清 陈军锋 《系统仿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979-2983,共5页
建立了农田在自然条件下的垂向一维冻土-非冻土系统的水热耦合迁移模型,采用Newton-Naphson迭代法进行求解,通过模拟与实测结果对比,取得较好效果,验证了模型的可用性。在此基础上用该模型对季节性冻融期土壤冻融过程进行了仿真分析,研... 建立了农田在自然条件下的垂向一维冻土-非冻土系统的水热耦合迁移模型,采用Newton-Naphson迭代法进行求解,通过模拟与实测结果对比,取得较好效果,验证了模型的可用性。在此基础上用该模型对季节性冻融期土壤冻融过程进行了仿真分析,研究了土壤季节性冻融特点,探讨了影响土壤冻融过程的主要因素,即气温和累积负温,仿真结果可为冬春作物的播种、预防冻害等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水热耦合迁移 数学模型 仿真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原东西山岩溶地下水补排关系论证 被引量:1
16
作者 沈可 袁学敏 韩颖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201-208,共8页
本文从地质结构、水化学、环境同位素、岩溶水动态、区域水动力场等方面分析,论证了太原东西山岩溶地下水不存在水力联系,即西山区为一独立的岩溶水系统,而东山区属于娘子关岩溶水系统的一部分。
关键词 岩溶 地下水 补排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金煤业煤层底板奥灰突水危险性评价 被引量:1
17
作者 史彩霞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32-636,共5页
紫金煤业奥灰(O2f)含水层岩溶裂隙较为发育,加之区内断裂构造发育,水文地质条件较为复杂。为解决煤层底板奥灰突水的评价难题,在分析矿井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采用突水系数法和基于GIS的AHP型脆弱性指数法对煤层底板突水危险性... 紫金煤业奥灰(O2f)含水层岩溶裂隙较为发育,加之区内断裂构造发育,水文地质条件较为复杂。为解决煤层底板奥灰突水的评价难题,在分析矿井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采用突水系数法和基于GIS的AHP型脆弱性指数法对煤层底板突水危险性进行评价,并将两种方法的评价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最终评价结果。研究成果可为紫金煤业矿井防治水工作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底板突水 突水系数法 脆弱性指数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