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45篇文章
< 1 2 7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庆大学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和平 刘智 《南方建筑》 2011年第5期34-36,共3页
重庆大学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依托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的学科基础和研究优势,凝练四个学术研究方向,对山地城镇从整体规划布局到单体设计施工以及使用阶段的灾变监测进行系统和综合的研究,解决城镇化... 重庆大学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依托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的学科基础和研究优势,凝练四个学术研究方向,对山地城镇从整体规划布局到单体设计施工以及使用阶段的灾变监测进行系统和综合的研究,解决城镇化进程加快发展中山地城镇建设所面临的日益突出的新型复杂技术问题,为山地城镇建设的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自立项建设以来,实验室认真贯彻"开放、竞争、流动、联合"的运行方针,建立了完善的管理运行及开放机制,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逐步成为我国山地城镇规划建设理论创新和工程实践的重要研究和实验基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 城镇建设 新技术 重点实验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地城市老旧社区公共空间老年人社交活动特征与可持续更新思路:基于社会网络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黄瓴 瞿欣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2-40,共9页
在人民城市理念背景下,针对山地城市人口老龄化趋势与老旧社区公共空间适老化更新的现实困境,需要更加长期、动态、准确地理解社区老人的社交需求与活动特征,进而结合地方自然、经济和人文特征,提出长效的可持续更新思路。运用社会网络... 在人民城市理念背景下,针对山地城市人口老龄化趋势与老旧社区公共空间适老化更新的现实困境,需要更加长期、动态、准确地理解社区老人的社交需求与活动特征,进而结合地方自然、经济和人文特征,提出长效的可持续更新思路。运用社会网络理论和方法,选取山地城市老旧社区特征显著且老龄化严重的重庆市渝中区凉亭子社区为研究区域,以居住在该社区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通过长期实地观察、访谈和对调研数据的分析,厘清各类社群关系下老年人的活动空间分布及活动类型特征,剖析老年社群—社交空间—社交活动的整体关系,进而明确社区公共空间适老化更新的问题与目标,提出因地制宜的可持续社区更新思路。对于突破山地城市老旧社区适老化更新的社区资产认知、持续改善和提升社区公共空间品质、整体构建和谐的社区社群关系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城市 老旧社区公共空间 可持续更新 社会网络 老年人 社交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AHP方法的山地城镇生态格局安全评价研究--以重庆北部新区为例 被引量:11
3
作者 赵在绪 周铁军 +1 位作者 陈舒一郎 毛有粮 《现代城市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74-78,共5页
我国山地城镇分布广泛,自然地理条件复杂多变,是生态环境灾害多发区。生态格局安全评价对于山地城镇生态建设和防灾减灾意义重大。基于此,本文回顾并总结了国内外生态安全评价研究现状和建设进展,并针对山地特殊的条件,利用GIS与AHP相... 我国山地城镇分布广泛,自然地理条件复杂多变,是生态环境灾害多发区。生态格局安全评价对于山地城镇生态建设和防灾减灾意义重大。基于此,本文回顾并总结了国内外生态安全评价研究现状和建设进展,并针对山地特殊的条件,利用GIS与AHP相结合的技术方法对重庆市北部新区进行生态格局安全评价研究,得出四级结果及其比例,并以图示形式量化表达,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应性的规划调整策略,期待其对山地城镇生态建设研究起到抛砖引玉之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AHP 山地城镇 生态格局 安全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山地城镇城市设计路径 被引量:7
4
作者 李和平 薛威 左力 《南方建筑》 2015年第5期14-18,共5页
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下,城市发展已不能是简单低效的空间扩张,而必须走城乡统筹、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道路。本文探讨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山地城镇城市设计的价值取向应从目标导向转向问题导向,进程控制应从有限... 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下,城市发展已不能是简单低效的空间扩张,而必须走城乡统筹、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道路。本文探讨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山地城镇城市设计的价值取向应从目标导向转向问题导向,进程控制应从有限主体转向多元价值,操作机制应从宏大手笔转向精细手法,以此构建城市设计基本工作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山地城镇 城市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气候适应的东疆绿洲城镇存量灌渠综合服务功能提升研究——以哈密新星市为例
5
作者 应文 李海燕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4-140,共7页
东疆特指新疆东部地区,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以农灌输水为主导功能的灌渠水网是东疆干旱地区地表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倡议指导下,东疆部分城镇进行职能转型与用地拓展,大量原本处于城郊的灌渠水网逐步纳入城市用地之... 东疆特指新疆东部地区,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以农灌输水为主导功能的灌渠水网是东疆干旱地区地表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倡议指导下,东疆部分城镇进行职能转型与用地拓展,大量原本处于城郊的灌渠水网逐步纳入城市用地之中,作为当地稀缺的地表水资源,对其转型利用以提升人居环境品质极其必要。论文以东疆存量灌渠水网为研究对象,结合文献分析和田野调查,探索其综合服务功能提升路径。研究揭示了存量灌渠水网转型利用中面临的困境,包括用水结构及用水量变化导致用水需求激增与干旱缺水的矛盾、服务功能转型与存量渠网水系空间形式的矛盾、综合服务功能提升与当地气候制约的矛盾。针对现实困境,结合现代绿洲城市职能转型和高品质人居环境建设需求,提出气候适应下的转型利用策略:一是营造适应转型需求的多功能水系,充分发挥有限水资源的价值;二是基于气候特征构建智慧调控水网,实现复合用水、智慧引水、精准用水;三是应用节水技术保障用水需求,促进水系的高效益、可持续运行。最后以哈密新星市中心城区为例,探索该提升路径在存量灌渠转型利用中的应用实践,以期为干旱地区城镇灌渠水网建设提供路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适应 绿洲城镇 存量灌渠 综合服务功能 集约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细分地形多尺度响应的山地城市公园空间适应性设计与精明增效 被引量:1
6
作者 肖竞 曹珂 +1 位作者 杨亚林 李若晨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3-70,共8页
基于存量更新时期城市空间精细化利用和提质增效目标,针对复杂地形条件下山地城市公园空间“精明增效”问题,提出细分地形多尺度响应的设计应对思路,将山地城市公园的基址地形细分为山岭、丘岗、谷凼3种宏观地类,陡崖、坡坎、麓坡、单... 基于存量更新时期城市空间精细化利用和提质增效目标,针对复杂地形条件下山地城市公园空间“精明增效”问题,提出细分地形多尺度响应的设计应对思路,将山地城市公园的基址地形细分为山岭、丘岗、谷凼3种宏观地类,陡崖、坡坎、麓坡、单丘、多丘、沟谷、坑凼7种中观地形,以及崖边、崖顶、缓坡、陡坡、陡坎、麓边、麓底、丘顶、丘缘、丘底、谷缘、谷底、坑缘、坑底14种微观址位;从城市空间、园区空间、场所空间三重空间尺度,梳理出地段功能统筹、城园视线导控、园区功能区划、园路交通组织、园景体系建构、特色空间营建、一体化场地设计7项设计响应要素;以“低成本、低扰动、高适应性、高质效”为精明内涵,以城市人居空间综合质效提升、公园园区空间建设使用质效提升、游憩场所空间体验感知质效提升为增效目标,提炼总结出基于细分地形多尺度响应的山地城市公园空间适应性设计与精明增效方法,以期为存量更新时期山地城市公园空间提质增效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山地城市 城市公园 细分地形 层级传导 适应性设计 存量更新 空间质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城市更新的山地城镇街道空间设计策略 被引量:2
7
作者 卢峰 何珍 徐也涵 《室内设计》 2010年第6期24-24,41-43,34,共5页
街道空间作为山地城镇空间的核心构成要素,具有多重复合的城市功能与立体化的空间形态。本文着重分析了当前山地城镇街道空间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基于山地城镇特定的城市更新目标,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提出了突出自然要素... 街道空间作为山地城镇空间的核心构成要素,具有多重复合的城市功能与立体化的空间形态。本文着重分析了当前山地城镇街道空间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基于山地城镇特定的城市更新目标,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提出了突出自然要素、重构新旧城市肌理、优化街道界面等城市设计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城镇 城市更新 街道空间 城市 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地城市老龄居民出行可达性分析——从居住区到公共空间
8
作者 杜春兰 李阳 李波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3-69,共7页
中国,尤其是重庆市老龄化严重,为了提升公共空间公平性并缓解供需矛盾,需要为老年人提升公共空间可达性。然而,已有研究忽略了公共空间吸引力、山地城市交通状况,以及劣势居住区中潜在可开发的公共空间对出行可达性的影响。为了分析山... 中国,尤其是重庆市老龄化严重,为了提升公共空间公平性并缓解供需矛盾,需要为老年人提升公共空间可达性。然而,已有研究忽略了公共空间吸引力、山地城市交通状况,以及劣势居住区中潜在可开发的公共空间对出行可达性的影响。为了分析山地城市老龄居民出行可达性问题,重新解读并构建引力模型,利用回归分析挖掘出行可达性影响因子。渝中区存在公共空间不可达和出行可达性较低的问题,并呈现“中心-边缘”的空间分布格局和权衡关系,出行可达性受到交通可步行性不足、缺少潜在可开发的公共空间和开发资金,以及公共空间景观吸引力较低问题的共同影响。提出劣势居住区潜在公共空间开发策略和公共空间适老化更新策略,以期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可达性 公共空间 景观吸引力 劣势居住区 引力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城市规划布局的绿地系统“冷岛网络”建构及应用——以重庆市高新区绿地专项规划为例
9
作者 王立 邬铃莉 +2 位作者 王怀 韩贵锋 李平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5-93,共9页
绿地“冷岛效应”对于改善城市热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为通过优化绿地布局提升绿地系统冷岛效应,文章以高新区绿地系统规划为例,在规划语境下以“规模”为核心变量建立冷岛范围预测模型,结果表明两者呈反正切函数关系;结合复杂网络方法,... 绿地“冷岛效应”对于改善城市热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为通过优化绿地布局提升绿地系统冷岛效应,文章以高新区绿地系统规划为例,在规划语境下以“规模”为核心变量建立冷岛范围预测模型,结果表明两者呈反正切函数关系;结合复杂网络方法,探索形成以绿地斑块为“节点”、以斑块间冷岛范围在空间上的重叠关系为“边”的冷岛网络建构路径;从系统、子群、个体三个维度分析高新区冷岛网络特征发现,其冷岛网络整体集聚性差、3大子群的节点连通效率差异显著、系统内除寨山坪节点外缺少高中心度节点;将“冷岛网络”与研究区现状热环境叠加识别出降温“盲区”,并以强化系统整体冷岛效应为导向,提出打造区域结构绿网、织补绿网降温盲区、调控绿地空间形态的绿地系统布局优化策略。研究结果可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以及相关标准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地系统 冷岛网络 复杂网络分析 热环境 布局优化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化治理背景下我国城市更新后评估研究述评——基于“类型——尺度”的整体视角
10
作者 黄瓴 刘祖康 骆骏杭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7-104,共8页
中国式现代化治理目标下,城市更新应承担起高质量发展、实现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使命。城市更新后评估是城市更新全生命管理周期的重要环节,自2021年衔接城市体检工作以后,其重要性更加突出。在总结我国城市更新后评估... 中国式现代化治理目标下,城市更新应承担起高质量发展、实现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使命。城市更新后评估是城市更新全生命管理周期的重要环节,自2021年衔接城市体检工作以后,其重要性更加突出。在总结我国城市更新后评估研究的时空特征基础上,本文构建了“类型—尺度”整体分析框架,对当前国内城市更新后评估既有研究进行系统梳理。研究发现,我国城市更新后评估经历了从经济效益到综合效益的价值转变,研究整体呈现滞后性、零碎性特征;不同类型城市更新后评估在相同尺度下的关注重点存在共性,更新类型与空间尺度是影响后评估指标体系差异的主要因素。总体而言,当前城市更新后评估指标构建缺乏对城市现代化治理的深刻理解,评估方法有待改进。最后对现代化治理背景下城市更新后评估研究进行了角色反思与未来展望,以期进一步丰富我国城市更新理论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更新 后评估 现代化治理 类型—尺度 整体视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体性视角下历史街区与邻近地区共生模式判别及其协同更新路径研究
11
作者 肖竞 张芮珠 +2 位作者 刘环宁 刘鹏 曹珂 《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6-55,共10页
历史街区与其邻近地区具有密切的空间、功能关联。既有历史街区保护更新方法多以应对快速城市化建设冲击和缓解街区传统功能衰退为导向,聚焦历史街区本体层面的空间保护与功能发展,轻忽街区与邻近地区的共生联系,易造成历史街区空间、... 历史街区与其邻近地区具有密切的空间、功能关联。既有历史街区保护更新方法多以应对快速城市化建设冲击和缓解街区传统功能衰退为导向,聚焦历史街区本体层面的空间保护与功能发展,轻忽街区与邻近地区的共生联系,易造成历史街区空间、功能“孤岛化”问题,不利于其融入城市整体发展。本文引入遗产保护整体性思想和共生理论,以历史街区与其邻近地区为共生单元,探索解析两种空间场域在功能、交通、设施、文化等方面的共生关联,并据此归纳出博弈共生、嵌入共生、耦合共生三种共生模式,提出竞合协同、触媒活化、边缘织补三种协同更新路径,以期为我国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研究、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街区 邻近地区 空间场域 共生模式 整体保护 统筹发展 协同更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源潜力视角下城市更新单元划分方法——以重庆市渝中区为例
12
作者 李和平 张荣明 《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71-84,共14页
城市更新由“散点更新”逐渐转向“片区统筹更新”,城市更新单元作为统筹更新方式的基本边界、更新传导载体和更新实施的工具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城市更新单元在划分中存在着“问题导向”思维弱化更新潜力发挥、空间评价与范围划分逻辑... 城市更新由“散点更新”逐渐转向“片区统筹更新”,城市更新单元作为统筹更新方式的基本边界、更新传导载体和更新实施的工具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城市更新单元在划分中存在着“问题导向”思维弱化更新潜力发挥、空间评价与范围划分逻辑脱节等问题。基于资源潜力视角,解析了其具有的机会价值、空间度量、阈值判断等特征;探索性构建了“基于资源调查的更新潜力评估-基于非监督聚类划分单元边界-统筹资源潜力划定更新单元”的城市更新单元划分路径;并以重庆市渝中区更新单元划分和更新规划策略作为实证进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更新 更新单元 资源潜力 重庆市渝中区 非监督空间聚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索景观触媒效应下城市后工业景观设计推动山地城市更新的途径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哲 朱捷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6-92,共7页
后工业景观作为保护及利用工业遗产的重要范式,体现出生态修复、形象展示、文化传承、功能重组和产业开发的复合价值,已逐渐成为城市片区更新发展的重要抓手。根据当前后工业景观的现状与问题分析,发现在高质量城市更新的背景下,有必要... 后工业景观作为保护及利用工业遗产的重要范式,体现出生态修复、形象展示、文化传承、功能重组和产业开发的复合价值,已逐渐成为城市片区更新发展的重要抓手。根据当前后工业景观的现状与问题分析,发现在高质量城市更新的背景下,有必要从全局视角对成群成片的城市后工业景观更新进行整体性、持续化、多维度地思考。在此基础上,引入景观触媒效应的理论方法,剖析城市后工业景观触媒的特质,总结城市后工业景观在山地城市中的显著特征与设计关键;提出通过城市后工业景观触媒效应的激发推动老旧城市片区有机更新的实施途径,从而促进山地城市朝着生态功能健全、山城形象凸显、文化氛围浓厚、功能活力焕发、文旅业态兴旺的方向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景观触媒效应 山地城市 城市后工业景观 城市更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地城镇教育设施的网络结构特征及空间格局演变——以重庆市万州区为例 被引量:3
14
作者 邓良凯 黄勇 +2 位作者 石亚灵 万丹 李林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29-639,共11页
为探究山地城镇教育设施网络结构及其空间格局的演变特征,以重庆市万州区为例,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构建多时段教育设施协作网络模型,计算其强度分布、网络密度、节点强度、网络腹地等指标,反映网络整体性、层级性、核心设施职能结构... 为探究山地城镇教育设施网络结构及其空间格局的演变特征,以重庆市万州区为例,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构建多时段教育设施协作网络模型,计算其强度分布、网络密度、节点强度、网络腹地等指标,反映网络整体性、层级性、核心设施职能结构。结果表明:1)网络整体空间格局由“一核多翼”向“多核多翼”演变;2)不同层级教育设施呈现出“整体破碎-局部集聚”的空间分布格局;3)核心设施职能分为“结对帮扶型”和“集团核心型”,“结对帮扶型”设施网络腹地受空间距离制约较小,而“集团核心型”设施网络腹地受空间距离制约显著。基于此,结合区位、政策、设施功能等空间格局的影响因素,提炼设施空间格局演变模式,并对规划取向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设施 网络结构 空间格局 演变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VR全景的实验室安全教育的设计与实践 被引量:9
15
作者 王艺芳 陆嘉宜 +3 位作者 王静 程豫珏 王景阳 杨黎黎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04-307,312,共5页
通过现场调研、调查问卷、文献研究等方法分析目前实验室安全教育的现状,发现存在安全教育形式单调、内容乏味、专业针对性不强,不重视实践等问题,因而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起到良好的安全教育效果。由此,进行了基于VR全景的实... 通过现场调研、调查问卷、文献研究等方法分析目前实验室安全教育的现状,发现存在安全教育形式单调、内容乏味、专业针对性不强,不重视实践等问题,因而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起到良好的安全教育效果。由此,进行了基于VR全景的实验室安全教育的设计,在2020级新生中顺利实践,实践表明,基于VR全景的实验室安全教育是一种针对性强、易使用、低成本的有效教育方式。对提高学生实验安全意识和学习兴趣有促进作用,弥补了实验室安全教育中实践缺乏的部分,提升了实验室安全教育的质量。可作为一种有效且创新的方式来开展实验室安全教育,发挥其重要的辅助教学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室 安全教育 VR全景 沉浸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热岩裂隙对流换热系数计算新方法
16
作者 郑志伟 刘先珊 +5 位作者 白冰 雷宏武 张天成 于明智 孙梦 黄子宣 《安全与环境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23,共12页
在干热岩地热开发中,综合换热系数是评价裂隙流体换热性能的关键参数。针对现有计算方法多依赖裂隙面温度分布的假设与简化,且缺乏统一评价标准的问题,建立了一种更精确的综合换热系数计算方法,并对主流公式进行了评价。采用数值模型直... 在干热岩地热开发中,综合换热系数是评价裂隙流体换热性能的关键参数。针对现有计算方法多依赖裂隙面温度分布的假设与简化,且缺乏统一评价标准的问题,建立了一种更精确的综合换热系数计算方法,并对主流公式进行了评价。采用数值模型直接获取裂隙表面温度分布数据,并提出了新的综合换热系数计算方法(公式E),同时给出了换热系数的经验公式F;基于数值模拟数据和试验数据,对各公式(A~F)进行了评价;将公式F嵌入数值模拟程序中进行了现场尺度的换热数值模拟,进一步验证了公式F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公式E、F均具有较高计算精度和适用性;在所有工况中,现有公式A、D与新提出的公式E、F的变化趋势相似,计算结果较为接近且未出现异常值,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作为一种独立的补充关系,公式F可直接嵌入数值模拟程序中有效模拟现场尺度的流体换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换热系数 干热岩 数值模拟 裂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地城市社区绿色空间可用性评估研究--以重庆市渝中区为例
17
作者 朱维娜 巫昊燕 +2 位作者 韩贵锋 叶林 蒋文 《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5-104,114,共11页
社区绿色空间对促进居民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是良好人居环境质量的主要表征。从主观意识—客观物象交互视角切入,基于交通可达性、视觉可见性和服务吸引力3个维度,构建社区绿色空间可用性评估模型,可视化其空间分布,识别影响可用性的... 社区绿色空间对促进居民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是良好人居环境质量的主要表征。从主观意识—客观物象交互视角切入,基于交通可达性、视觉可见性和服务吸引力3个维度,构建社区绿色空间可用性评估模型,可视化其空间分布,识别影响可用性的主要障碍因子,通过对重庆市渝中区两上片区(两路口街道和上清寺街道)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绿色空间可用性有显著的空间分异格局,沿大规模高密度的绿色空间向外逐层衰减,局部位置交错分布;(2)吸引力是影响绿色空间可用性的主导维度,可达性和可见性具有强化绿色空间可用性的作用;3个维度在空间分布上均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均衡性;(3)绿色空间可用性不仅受到绿色空间规模、类型和位置的协同作用,还受到地形、视野、可进入性等多重因子的影响。最后形成多维度联合—多因子协同—多类型统筹的“菜单式”的社区绿色空间可用性优化路径,以期促进绿色空间的实际获得感,提升居民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城市 社区绿色空间 可用性 障碍因子 “菜单式”优化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室内气态污染物吸附机理与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8
作者 胡鹏博 冯驰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7-187,共21页
室内空气污染是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源头,也是“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重点研究方向。为实现室内空气被动式快速长效净化并根据不同场景选择净化方案,需要厘清室内气态污染物的微/介观吸附机理并开发相应的技术体系。通过文献调研,对室内... 室内空气污染是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源头,也是“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重点研究方向。为实现室内空气被动式快速长效净化并根据不同场景选择净化方案,需要厘清室内气态污染物的微/介观吸附机理并开发相应的技术体系。通过文献调研,对室内常见气态污染物的2类吸附机理进行了总结分析,并归纳对比了3种相应的吸附净化技术:1)吸附机理。“物理/化学吸附”机理可适用的污染物种类较多,能实现长效净化,但捕集能力有限且吸附产物易再释放。“催化氧化/还原吸附”机理的优点在于定向净化效率高且催化转化产物无毒,但其适用条件苛刻且无法长效净化;2)吸附技术。“负压过滤吸附技术”基于“物理/化学吸附”机理,其优势在于捕集速率较高、适用场景多元,但其净化空间范围有限且可能产生二次污染物。“催化吸附净化技术”以“催化氧化/还原吸附”机理为核心,在特定场景下可快速、高效和无害化催化转化污染物,但当前商用光催化空气净化装置效率极低。“生物修复净化技术”建立于植物/微生物对室内气态污染物的生物吸收/代谢作用,其优势为长效绿色持久净化、基本无有害产物,但净化速率极低并且培育成本较高。通过分析比较不同吸附机理和技术的特点,最后提出多机理/技术组合使用的思路,以强化捕集各种室内场景下的常见气态污染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内空气品质 气态污染物 捕集净化 吸附机理 吸附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硬石膏岩孔隙结构冻融损伤特性
19
作者 候超 靳晓光 +1 位作者 何杰 方智远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08-617,共10页
为研究寒区遭受冻融作用的石膏质岩石的细观和微观孔隙结构损伤特性,以硬石膏岩为研究对象,基于核磁共振试验,获得硬石膏岩在冻融循环作用下的孔隙度、孔径和孔喉分布特征;结合分形理论,推导岩石孔径和孔喉分形维数的计算式,探讨冻融循... 为研究寒区遭受冻融作用的石膏质岩石的细观和微观孔隙结构损伤特性,以硬石膏岩为研究对象,基于核磁共振试验,获得硬石膏岩在冻融循环作用下的孔隙度、孔径和孔喉分布特征;结合分形理论,推导岩石孔径和孔喉分形维数的计算式,探讨冻融循环作用对硬石膏岩孔隙结构分形维数的影响规律;建立不同孔隙结构及孔隙分形维数与孔隙度之间的关系,并指出对孔隙度影响程度较大的孔隙结构类型.结果表明:冻融循环作用下,硬石膏岩的孔径呈“三峰”型分布,随着冻融次数增加,硬石膏岩微孔(孔径r≤0.100μm)、PT-Ⅰ(r∈(0,0.100]μm)孔喉、孔隙分形维数(D_(P))和孔喉分形维数(D_(PT))呈指数型递减,而中孔(r∈(0.100,1.000)μm)、大孔(r≥1.000μm)、PT-Ⅱ(r∈(0.100,4.000]μm)孔喉和孔隙度则呈指数型递增,规模较大的孔隙、规模较小的孔喉以及孔喉分形维数对硬石膏岩孔隙度的影响程度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硬石膏岩 孔隙结构 冻融循环 损伤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与自然互契的山地城市景观设计方法研究——以重庆市云阳县北部新区城市设计为例 被引量:13
20
作者 曹珂 李和平 +1 位作者 肖竞 陈亮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52-60,共9页
将传统山地城镇天人和谐的价值理念融入现代山地城市景观设计方法的建构,提出"人工—自然"的因借、人工景观自然化、自然景观人文化的山地城市景观设计原则;并结合重庆市云阳县北部新区城市设计方案,从城市总体景观的建构、... 将传统山地城镇天人和谐的价值理念融入现代山地城市景观设计方法的建构,提出"人工—自然"的因借、人工景观自然化、自然景观人文化的山地城市景观设计原则;并结合重庆市云阳县北部新区城市设计方案,从城市总体景观的建构、天际轮廓线设计、滨水岸线设计、城市景观节点与标志物的布置四个层面具体论述了人工与自然相互契合的山地城市景观设计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城市 景观设计 天人互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