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钢日照2号高炉憋渣铁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1
作者 孔卓 赵善阳 +1 位作者 王在丰 芶毅 《炼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17,23,共6页
山钢日照2号高炉多次出现憋渣铁影响稳定顺行,与焦炭质量、铁口工作状态、出铁时间、倒场、炉缸侧壁温度、热制度的波动、憋铁时的操作等因素有关。通过采取提升焦炭质量及布焦质量、改进炮泥质量、优化出铁制度、优化倒场作业方式、降... 山钢日照2号高炉多次出现憋渣铁影响稳定顺行,与焦炭质量、铁口工作状态、出铁时间、倒场、炉缸侧壁温度、热制度的波动、憋铁时的操作等因素有关。通过采取提升焦炭质量及布焦质量、改进炮泥质量、优化出铁制度、优化倒场作业方式、降低炉缸侧壁温度、优化热制度、制订憋渣铁操作标准等应对措施,渣铁排放状况明显好转。铁口断漏率降低至4.4%,铁口深度合格率提升至93.7%,见渣率提升至94.2%,出铁时间逐步由123min延长至141min,出铁时间稳定率由72.2%提升至90.7%,平均出铁次数逐步下降并稳定在11.2次/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型高炉 渣铁排放 憋渣铁 炮泥质量 出铁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钢日照2号高炉边沿气流波动的原因及对策
2
作者 孔卓 赵善阳 +2 位作者 范旭 王在丰 赵钼 《炼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1-36,共6页
阐述了日照2号高炉边沿气流波动的表现及危害,分析了边沿气流波动的原因,并重点总结了所采取的对策。主要对策是:①稳定烧结矿碱度及FeO含量;②开发槽下供料皮带炉料平铺方法,稳定高炉煤气流分布;③优化出铁制度;④改善并稳定热制度;③... 阐述了日照2号高炉边沿气流波动的表现及危害,分析了边沿气流波动的原因,并重点总结了所采取的对策。主要对策是:①稳定烧结矿碱度及FeO含量;②开发槽下供料皮带炉料平铺方法,稳定高炉煤气流分布;③优化出铁制度;④改善并稳定热制度;③调整布料矩阵;③制订稳定煤气流操作标准。经过两个月的调整,解决了高炉边沿气流波动影响炉况顺行的问题,主要生产指标得到明显改善,风量稳定率83.8%,日产量稳定在11307d,煤气利用率48.02%,焦比349.3kg/t,达到了稳产、高产、低耗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型高炉 炉身静压力 边沿气流 炉况波动 布料矩阵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H炉浸渍管与环流管典型问题分析与改进 被引量:1
3
作者 温维新 刘建伟 +2 位作者 吴计雨 季伟烨 李世良 《耐火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7-169,共3页
为有效提升真空槽在线使用寿命,对山东钢铁集团日照有限公司RH炉浸渍管与环流管使用过程中的典型问题进行分析,针对浸渍管下部的异常侵蚀、浸渍管与环流管之间的深环沟、环流管与下部槽之间的断砖等问题制定相应改进措施,减少了真空槽... 为有效提升真空槽在线使用寿命,对山东钢铁集团日照有限公司RH炉浸渍管与环流管使用过程中的典型问题进行分析,针对浸渍管下部的异常侵蚀、浸渍管与环流管之间的深环沟、环流管与下部槽之间的断砖等问题制定相应改进措施,减少了真空槽异常下线情况,使得真空槽平均寿命由115.6炉提高到133.7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H炉 浸渍管 环流管 侵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钒颗粒增强AZ31镁基复合材料热压缩数值模拟
4
作者 陈圣超 张弘斌 +2 位作者 周海萍 孙家文 阮奥琪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30,60,共6页
为了探究粉末冶金制备的钒颗粒(V_(P))增强AZ31(V_(P)/AZ31)镁基复合材料在热加工过程中的动态再结晶行为及动力学特性,并优化V_(P)/AZ31镁基复合材料的锻造工艺参数,使用Gleeble-3500C型热模拟试验机对粉末冶金制备的V_(P)/AZ31镁基复... 为了探究粉末冶金制备的钒颗粒(V_(P))增强AZ31(V_(P)/AZ31)镁基复合材料在热加工过程中的动态再结晶行为及动力学特性,并优化V_(P)/AZ31镁基复合材料的锻造工艺参数,使用Gleeble-3500C型热模拟试验机对粉末冶金制备的V_(P)/AZ31镁基复合材料进行热压缩实验。根据热压缩实验所得应力应变数据,建立动态再结晶临界应变模型以及动态再结晶动力学模型。通过DEFORM-3D有限元软件建模,并引入V_(P)/AZ31镁基复合材料动态再结晶临界应变模型以及动态再结晶动力学模型,对V_(P)/AZ31镁基复合材料的热压缩过程进行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试样中心区域动态再结晶程度较高,较高的温度以及较低的应变速率能够促进动态再结晶的发生。模拟与实验数据具有较高的一致性,验证了所建立模型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基复合材料 热变形 动态再结晶模型 数值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钢日照1号高炉取消中心加焦实践 被引量:5
5
作者 卢保军 《炼铁》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2-55,共4页
山钢日照1号高炉开炉1年后,为提高煤气利用率、降低高炉燃料比,开展了取消中心加焦布料模式的摸索。通过采取提高原燃料质量、优化装料制度、调整送风制度、改善岀铁制度等措施,逐步形成“平台+漏斗”的布料模式,煤气利用率提高到50%以... 山钢日照1号高炉开炉1年后,为提高煤气利用率、降低高炉燃料比,开展了取消中心加焦布料模式的摸索。通过采取提高原燃料质量、优化装料制度、调整送风制度、改善岀铁制度等措施,逐步形成“平台+漏斗”的布料模式,煤气利用率提高到50%以上,燃料比降低到500kg/t以下,成功取消了中心加焦,高炉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2019年6月,1号高炉平均日产量10600.5 t/d,煤气利用率约50.61%,燃料比481.20kg/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型高炉 中心加焦 布料模式 煤气利用率 燃料比 煤气流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1500HF热成形钢U形件不同位置的高速拉伸性能及其有限元模拟 被引量:2
6
作者 刘培星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6-99,104,共5页
在CR1500HF热成形钢U形件不同位置取样,进行应变速率在1~500 s-1的拉伸试验,研究了不同位置拉伸性能的差异和应变速率对热压成形件拉伸性能的影响;建立材料拉伸有限元模型,模拟分析了该钢的高速拉伸性能和拉伸试样加持端应力分布。结果... 在CR1500HF热成形钢U形件不同位置取样,进行应变速率在1~500 s-1的拉伸试验,研究了不同位置拉伸性能的差异和应变速率对热压成形件拉伸性能的影响;建立材料拉伸有限元模型,模拟分析了该钢的高速拉伸性能和拉伸试样加持端应力分布。结果表明:该热压成形U形件侧壁位置的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低于法兰和底部位置,在进行碰撞分析时需考虑部分位置因冷却不足强度降低的影响;随着应变速率的增加,U形件不同位置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均增大;由拉伸有限元模型模拟得到的真应力-真塑性应变曲线与combined S-H本构模型拟合得到的曲线吻合较好,应变速率1, 500 s^(-1)下真应力均方根误差分别为19.98,39.48 MPa;高速拉伸过程中拉伸试样夹持端大部分处于弹性变形阶段,应变片粘贴位置距试样圆弧处的距离应大于19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成形钢 U形件 高速拉伸 应变速率 有限元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钢日照5100m^3高炉焖炉操作实践 被引量:2
7
作者 卢保军 《炼铁》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3-45,共3页
为配合烧结机停机检修,山钢日照5100m高炉进行95h焖炉。为保证高炉复风顺行,结合以往长期休风经验,制订了焖炉及复风技术方案,通过采取加入休风焦、加强下部密封、减少上部漏水等手段,减少高炉热损失,复风4.5h后基本实现全风冶炼,高炉... 为配合烧结机停机检修,山钢日照5100m高炉进行95h焖炉。为保证高炉复风顺行,结合以往长期休风经验,制订了焖炉及复风技术方案,通过采取加入休风焦、加强下部密封、减少上部漏水等手段,减少高炉热损失,复风4.5h后基本实现全风冶炼,高炉各项技术经济指标迅速恢复到焖炉前水平。认为长期休风后,应适当降低炉体冷却强度,避免休风期间产生的炉体结厚无法顺利脱落,导致操作炉型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型高炉 焖炉 复风 热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钢日照2号高炉低燃料比生产措施 被引量:1
8
作者 芶毅 《炼铁》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1-34,共4页
山钢日照2号高炉点火开炉后,操作的目标为优化高炉操作制度,确保高炉稳定顺行,快速提升煤气利用率,有效降低燃料比。通过采取精料方针、快速降低生铁含硅量、提高风温、优化操作制度等措施,高炉实现了在低燃料比条件下高效运行。2号高... 山钢日照2号高炉点火开炉后,操作的目标为优化高炉操作制度,确保高炉稳定顺行,快速提升煤气利用率,有效降低燃料比。通过采取精料方针、快速降低生铁含硅量、提高风温、优化操作制度等措施,高炉实现了在低燃料比条件下高效运行。2号高炉开炉仅10天,燃料比实现重大突破,降低至499kg/t,2020年4月高炉燃料比降低至484.5 kg/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型高炉 燃料比 操作制度 精料 风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轧制温度对SPHC热轧带钢氧化铁皮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杜宇航 王克柱 +4 位作者 展英姿 杨贵玲 李贺 丁桦 蔡明晖 《材料与冶金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8-284,共7页
针对现场SPHC热轧带钢表面的麻点/坑缺陷,研究了干燥空气中SPHC热轧带钢在实际粗轧至精轧温度范围(830~1080℃)内的氧化行为,利用显微镜对氧化铁皮表面的起泡现象、氧化铁皮横截面的厚度与结构进行分析,预测了氧化铁皮厚度随氧化温度变... 针对现场SPHC热轧带钢表面的麻点/坑缺陷,研究了干燥空气中SPHC热轧带钢在实际粗轧至精轧温度范围(830~1080℃)内的氧化行为,利用显微镜对氧化铁皮表面的起泡现象、氧化铁皮横截面的厚度与结构进行分析,预测了氧化铁皮厚度随氧化温度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当氧化温度为830~1080℃时,SPHC热轧带钢的氧化过程遵循抛物线规律,氧化铁皮厚度随氧化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当氧化温度830~930℃时,Fe_(3)O_(4) 层占比随氧化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板坯受氧化铁皮影响较小;当氧化温度为930~1030℃时,Fe_(3)O_(4) 层占比大于FeO层占比,氧化铁皮出现起泡现象;当氧化温度为1011℃时,氧化铁皮的增厚速率达到最大,此时氧化铁皮的变形性也最差,带钢极易产生麻点缺陷;适当增加粗轧后的除鳞水量、降低精轧开轧温度,以及关注初始道次轧辊表面质量,可有效避免SPHC热轧带钢表面的麻点/坑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轧带钢 氧化铁皮 高温氧化 氧化动力学 轧制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100 m^(3)高炉喷煤系统动力管网稳定低耗系统攻关技术评价
10
作者 赵宗垚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74-277,共4页
喷吹系统作为高炉重要的辅助系统,24 h连续、不间断地为高炉喷吹煤粉,检修项目只有借助休风机会来完成,喷吹系统的波动直接影响高炉的稳定性。如果喷吹系统出现故障,就会停煤,影响高炉炉况减风,破坏高炉长期稳定的生产状态。保证喷吹系... 喷吹系统作为高炉重要的辅助系统,24 h连续、不间断地为高炉喷吹煤粉,检修项目只有借助休风机会来完成,喷吹系统的波动直接影响高炉的稳定性。如果喷吹系统出现故障,就会停煤,影响高炉炉况减风,破坏高炉长期稳定的生产状态。保证喷吹系统稳定,备用系统的创新优化时最大限度降低因喷吹故障无法运行对高炉产生的影响,确保喷吹系统煤粉输送的连续性、稳定性、准确性,保障高炉顺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炉喷煤 低耗系统 技术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棒料双头同步智能倒角机的控制系统设计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煜 王一臣 +2 位作者 张吉庆 吴中立 胡殿生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98-101,共4页
在棒料精细加工生产过程中,为去除棒料端部的毛刺、凸起及飞边,设计一种双头同步倒角机。该设备以西门子PLC 1214C为控制中心,通过工业以太网与G120变频器进行通信,控制工件双侧主轴铣刀的旋转速度;通过与V90 PN伺服驱动系统通信,控制... 在棒料精细加工生产过程中,为去除棒料端部的毛刺、凸起及飞边,设计一种双头同步倒角机。该设备以西门子PLC 1214C为控制中心,通过工业以太网与G120变频器进行通信,控制工件双侧主轴铣刀的旋转速度;通过与V90 PN伺服驱动系统通信,控制双向丝杠的转动角度与速度,进而控制双侧倒角装置的反向同步移动进行倒角加工;通过安装在料仓工位两侧的光电开关检测工件是否到位,如果到位触发送料气缸动作,开启棒料倒角加工。采用西门子TP700 Comfort人机界面与PLC通过工业以太网双向通信,对系统参数进行设置,并在界面显示设备当前工作的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头同步倒角机 PLC 伺服系统 工业以太网 人机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链箅机—回转窑热工系统的控制模型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周仙霖 胡钺 +3 位作者 刘国防 罗艳红 蒋佳颖 陈铁军 《烧结球团》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7-74,共8页
铁矿球团链箅机—回转窑工艺热工系统具有控制对象复杂、调节过程长且滞后以及各热工参数之间相互耦合的特点,导致该工艺在调节和控制时无法有效推测出各热工参数的变化趋势,造成调节无法达到预期。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基于某钢铁企业球... 铁矿球团链箅机—回转窑工艺热工系统具有控制对象复杂、调节过程长且滞后以及各热工参数之间相互耦合的特点,导致该工艺在调节和控制时无法有效推测出各热工参数的变化趋势,造成调节无法达到预期。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基于某钢铁企业球团工序的生产数据,采用数据挖掘及相关性分析的方法,深入研究链箅机—回转窑热风循环系统之间的关联性,并构建相关数学模型。结果表明:回转窑窑头烧嘴参数(喷气量、助燃流量)与窑头、窑尾温度以及链箅机—回转窑热风循环系统中各热工参数之间的显著性均为0.000,同时相关系数基本上都在0.900以上,而且各参数之间所构建的回归模型误差较小,经现场生产验证,其中回转窑窑尾、窑头温度与回转窑高炉煤气用量X_(1)、焦炉煤气用量X_(2)、助燃流量X_(3)构建的回归方程K_(5)=858.534+0.027X_(1)+0.030X_(2)+0.027X_(3)和K_(6)=337.735+0.047X_(1)+0.068X_(2)+0.124X_(3)的误差仅为4.9%和2.4%,可作为现场热工参数的预测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链箅机—回转窑 热工系统 参数控制 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分析-质谱联用技术在生物质热失重特性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贝贝 孙家伟 +1 位作者 许开立 张辉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316-319,共4页
利用热分析-质谱联用技术,以高纯氮气为载气对花生壳进行了详细的热重分析研究。通过观察、比较升温速率分别为5、10℃/min的TG-DTG-DSC曲线,将花生壳的热解过程分为4个阶段,发现TG-DTG曲线随升温速率的提高向高温侧移动。通过质谱分析... 利用热分析-质谱联用技术,以高纯氮气为载气对花生壳进行了详细的热重分析研究。通过观察、比较升温速率分别为5、10℃/min的TG-DTG-DSC曲线,将花生壳的热解过程分为4个阶段,发现TG-DTG曲线随升温速率的提高向高温侧移动。通过质谱分析获得了温度和升温速率对热解气化产物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热解动力学模型,并根据实验数据对模型进行了求解,得到了活化能、频率因子等动力学参数,表明花生壳热解是一级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花生壳 热分析-质谱联用技术 热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钢/不锈钢同速异径蛇形轧制复合变形规律 被引量:3
14
作者 江连运 陈亚飞 +3 位作者 梁佳乐 赵海峰 杨若雯 马琦琦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9-57,共9页
为提高碳钢/不锈钢板材轧制复合界面结合强度并降低轧后弯曲,采用ANSYS LS-DYNA有限元软件模拟了碳钢/不锈钢在1200℃开轧温度下的同速异径蛇形轧制复合过程,分析了不同压下率、辊径比、错位量与初始板厚等对轧后板材变形行为的影响规律... 为提高碳钢/不锈钢板材轧制复合界面结合强度并降低轧后弯曲,采用ANSYS LS-DYNA有限元软件模拟了碳钢/不锈钢在1200℃开轧温度下的同速异径蛇形轧制复合过程,分析了不同压下率、辊径比、错位量与初始板厚等对轧后板材变形行为的影响规律,并进行了轧制复合实验,验证了有限元模拟的准确性。结果表明,与同步轧制和异步轧制相比,同速异径蛇形复合轧制能提高轧后板材界面结合强度并降低轧后弯曲。增大压下率可提高轧后板材界面的结合强度和轧后层厚比,且随压下率和辊径比的增大,轧后板材均出现反向弯曲,表明存在合适工况使轧后板材平直,如当初始板厚为20 mm,压下率为40%,错位量为5 mm,辊径比为1.15~1.20,初始层厚比为0.25~0.33时,轧后板材接近平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钢/不锈钢 有限元 同速异径蛇形轧制 变形行为 轧制复合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金属原子吸附在双空位缺陷石墨烯表面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谭心 陈路华 +2 位作者 刘尧尧 刘志鑫 未雪原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98-103,共6页
采用了基于密度泛函(DFT)的第一性原理方法进行了计算,研究了双空位缺陷(DV)的存在对碱金属原子吸附在石墨烯表面的性质的影响以及碱金属原子在缺陷石墨烯表面的吸附迁移行为。与本征石墨烯相比,DV缺陷石墨烯表面更容易吸附碱金属原子,... 采用了基于密度泛函(DFT)的第一性原理方法进行了计算,研究了双空位缺陷(DV)的存在对碱金属原子吸附在石墨烯表面的性质的影响以及碱金属原子在缺陷石墨烯表面的吸附迁移行为。与本征石墨烯相比,DV缺陷石墨烯表面更容易吸附碱金属原子,且碱金属原子位于DV缺陷正上方时吸附更加稳定;电荷密度分布和Bader电荷计算表明,碱金属元素与缺陷石墨烯的结合方式表现出离子性,电荷由碱金属原子向石墨烯转移;迁移计算的结果表明DV缺陷的存在不利于碱金属原子在石墨烯表面的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双空位缺陷 第一性原理 吸附 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硝酸处理对Li在磷烯表面吸附和迁移行为影响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16
作者 谭心 刘尧尧 +2 位作者 李璇 张吉庆 贾茹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8136-8142,共7页
利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计算了Li在本征磷烯表面及硝酸处理的磷烯表面的吸附性质、电学性质及迁移行为。结果表明:硝酸处理前后,Li原子在磷烯表面的最稳定吸附位均为H位;硝酸处理使Li原子在磷烯表面的吸附更加稳定。Li原... 利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计算了Li在本征磷烯表面及硝酸处理的磷烯表面的吸附性质、电学性质及迁移行为。结果表明:硝酸处理前后,Li原子在磷烯表面的最稳定吸附位均为H位;硝酸处理使Li原子在磷烯表面的吸附更加稳定。Li原子吸附在NO_3^--磷烯体系表面后,一方面,电荷由Li原子转移到附近的磷烯;另一方面,电荷由磷烯转移到附近的NO_3^-;Li原子在NO_3^--磷烯体系表面的吸附既有N型掺杂,也有P型掺杂。硝酸的处理使得整个体系的电荷转移量增大,增强了体系的离子性。硝酸处理降低了Li原子在磷烯表面的迁移激活能,Li原子在NO_3^--磷烯表面更容易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性原理 磷烯 硝酸处理 吸附 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硝酸掺杂对Li在石墨烯表面吸附,迁移行为影响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17
作者 谭心 未雪原 +2 位作者 刘尧尧 刘志鑫 陈路华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1018-11022,11032,共6页
为了研究硝酸掺杂对Li吸附在石墨烯表面的影响,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计算了Li在本征石墨烯表面及硝酸掺杂的石墨烯表面的吸附性质、电学性质及迁移行为。结果表明,硝酸掺杂后,Li原子在石墨烯表面的最稳定吸附由H位变为B... 为了研究硝酸掺杂对Li吸附在石墨烯表面的影响,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计算了Li在本征石墨烯表面及硝酸掺杂的石墨烯表面的吸附性质、电学性质及迁移行为。结果表明,硝酸掺杂后,Li原子在石墨烯表面的最稳定吸附由H位变为B位;硝酸处理使Li原子在石墨烯表面吸附更稳定,在H位、B位、T位吸附的吸附能分别增大了2.176,2.816,2.747eV。Li原子吸附在NO_3^--石墨烯体系表面后,存在3方面的电荷转移:Li→石墨烯,石墨烯→NO_3^-,Li→NO_3^-;Li原子在NO_3^--石墨烯体系表面的吸附既有N型掺杂,也有P型掺杂。硝酸掺杂降低了Li原子在石墨烯表面的迁移激活能,使Li原子在NO_3^--石墨烯表面更容易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性原理 石墨烯 硝酸掺杂 吸附 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SO和DE优化算法的热轧工作辊热辊形的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杨金光 孙丽荣 +2 位作者 刘华强 杨荃 王连生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89-296,共8页
考虑热轧宽带钢与轧辊的摩擦生热,兼顾模型计算的速度、精度及稳定性,采用二维交替差分建立工作辊温度场模型,并应用三种群的粒子群算法和差分进化算法对工作辊热辊形温度场模型参数进行优化。对热辊形变化规律进行深入的研究,实现了工... 考虑热轧宽带钢与轧辊的摩擦生热,兼顾模型计算的速度、精度及稳定性,采用二维交替差分建立工作辊温度场模型,并应用三种群的粒子群算法和差分进化算法对工作辊热辊形温度场模型参数进行优化。对热辊形变化规律进行深入的研究,实现了工作辊热辊形的在线预报。对热辊形的研究也为热轧宽带钢在线板形模型的精确设定计算和板形在线反馈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结合现场应用,对其合理性进行了测试分析,通过温度场模型计算的工作辊温度场及表面温度与现场多个轧制单元的实测值进行比较,实测值和预报值吻合较好,也验证了工作辊热辊形模型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连轧机 热辊形 二维差分 优化算法 温度场 板形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过程信号的轧辊磨削表面粗糙度智能预测 被引量:4
19
作者 蔡恩磊 王立平 +3 位作者 孙丽荣 杨金光 王冬 李学崑 《机电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462-1469,共8页
由于轧辊磨削表面粗糙度预测困难,且其预测精度不足,为此,笔者提出了一种基于多过程信号的轧辊磨削表面粗糙度智能预测方法。首先,以砂轮转速、磨削深度、拖板速度和头架转速为变量,对轧辊进行了全因素磨削实验,采集了磨削过程中的多过... 由于轧辊磨削表面粗糙度预测困难,且其预测精度不足,为此,笔者提出了一种基于多过程信号的轧辊磨削表面粗糙度智能预测方法。首先,以砂轮转速、磨削深度、拖板速度和头架转速为变量,对轧辊进行了全因素磨削实验,采集了磨削过程中的多过程信号,即声发射信号、振动信号和主轴电流信号,测量了磨后轧辊的表面粗糙度;对信号进行了分段处理,强化了信号与粗糙度的关联,并对粗糙度进行了离散化处理,将回归问题转化为分类问题;然后,提取了各类信号在时域和频域上的众多特征值,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对其进行了特征降维融合,构建了多种类型的特征输入;最后,利用网格搜索法优化了多层感知机(MLP)网络,得到了粗糙度的预测模型,实现了对轧辊磨削表面粗糙度的智能预测。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单信号方案,多信号方案能够提供更全面、准确的信息;基于PCA的降维融合特征能进一步提高MLP网络的预测效果,其准确率为78.16%,F1值为0.7776,平均偏离距离为0.2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因素磨削实验 声发射信号 网格搜索法 多过程信号 降维融合特征 主成分分析法 多层感知机网络 粗糙度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MD-IMVO-LSSVM的短期风速预测 被引量:5
20
作者 桑茂景 谢丽蓉 +2 位作者 李进卫 王斌 杨欢 《可再生能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197-1203,共7页
风速信号具有的随机性和波动性的特点给风速预测的准确性带来了巨大挑战。现有的风速预测方法较多,但大都难以满足风电场需求的预测效果。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LMD-IMVO-LSSVM的短期风速预测方法。首先采用局部均值分解(LMD)方法将原始风... 风速信号具有的随机性和波动性的特点给风速预测的准确性带来了巨大挑战。现有的风速预测方法较多,但大都难以满足风电场需求的预测效果。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LMD-IMVO-LSSVM的短期风速预测方法。首先采用局部均值分解(LMD)方法将原始风速序列分解为若干个平稳的风速子序列,结合改进多元宇宙优化算法(IMVO)寻优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的可调参数预测方法,建立了LMD-IMVO-LSSVM的风速预测组合模型;然后对分解得到的每个平稳子序列进行单独的预测,叠加各子序列预测结果,即得到最终的风速预测值。通过实验仿真分析得出,文章提出的组合预测模型可大大提高风速预测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速预测 局部均值分解 改进多元宇宙优算法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