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前路器械固定在脊柱结核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
作者 王大伟 韩士章 +3 位作者 苑振峰 李忠 李海清 邢大路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1期683-685,共3页
目的:探讨在脊柱结核中应用前路器械固定的可行性。方法:对34例前路病灶清除和内固定的脊柱结核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3例,女21例。颈椎结核4例,胸椎结核13例,腰椎结核17例(包括胸腰段)。全部病例均进行术前和术后抗痨化疗。术中经前... 目的:探讨在脊柱结核中应用前路器械固定的可行性。方法:对34例前路病灶清除和内固定的脊柱结核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3例,女21例。颈椎结核4例,胸椎结核13例,腰椎结核17例(包括胸腰段)。全部病例均进行术前和术后抗痨化疗。术中经前路彻底清除病灶,椎管减压,椎体间自体骨植骨,前路器械固定。结果:平均随访2.6年,死亡2例,失访4例,其余病例内固定物没有失效,椎体间植骨全部融合,脊柱后凸畸形矫正良好,切口无感染,没有结核复发的病例。结论:在脊柱结核中应用前路器械固定可有效矫正和预防脊柱后凸畸形,并为脊柱提供即刻稳定性,促进病灶愈合和骨性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路病灶清除术 内固定 脊柱结核 手术方法 脊柱稳定性 前路器械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alo-Vest固定下前后路一期手术治疗急性复杂性下颈椎损伤 被引量:4
2
作者 张洪磊 王大伟 马金柱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5期270-270,287,共2页
关键词 Vest 复杂性 一期手术治疗 下颈椎损伤 急性 前后路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后路手术治疗 颈椎稳定性 内固定器械 2000年 技术要求 手术创伤 伤患者 内同定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性跟腱断裂24例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方秋丽 马金柱 《体育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5-46,共2页
通过对24例跟腱断裂病人进行治疗(手术19例,保守治疗5例)及对运动性跟腱断裂相关问题的分析,得出结论:跟腱断裂,特别是运动员跟腱断裂,其原因主要与跟腱周围炎、准备活动不充分、年龄及体重的增加有关。其治疗虽应因人而异,但手术治疗... 通过对24例跟腱断裂病人进行治疗(手术19例,保守治疗5例)及对运动性跟腱断裂相关问题的分析,得出结论:跟腱断裂,特别是运动员跟腱断裂,其原因主要与跟腱周围炎、准备活动不充分、年龄及体重的增加有关。其治疗虽应因人而异,但手术治疗的效果较为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腱断裂 运动员 手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斜方肌皮瓣在躯干和腋窝软组织肉瘤切除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4
4
作者 刘义 陈勇 +2 位作者 张如明 王春萌 师英强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706-710,共5页
背景与目的:躯干及腋窝软组织肉瘤切除后的较大缺损常需采用组织皮瓣修复重建。本研究主要探讨下斜方肌皮瓣在躯干和腋窝肉瘤切除后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应用下斜方肌皮瓣治疗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及软组织外科收治的6例软组... 背景与目的:躯干及腋窝软组织肉瘤切除后的较大缺损常需采用组织皮瓣修复重建。本研究主要探讨下斜方肌皮瓣在躯干和腋窝肉瘤切除后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应用下斜方肌皮瓣治疗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及软组织外科收治的6例软组织肉瘤患者,其中男性4例,女性2例。年龄27~81岁,平均57岁。全部病例均为多次术后复发。病理诊断结果显示,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2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1例,去分化脂肪肉瘤1例,平滑肌肉瘤1例,未分化软组织肉瘤1例,其中合并肺部转移2例。肿瘤完整切除后,采用岛状或直接转位的下斜方肌皮瓣行缺损创面修复(岛状4例,邻近转位2例),其中同侧肌皮瓣2例,对侧4例,皮瓣大小为8 cm×15 cm~10 cm×30 cm,3例行供区植皮。1例未分化肉瘤术后应用MAID方案化疗6个周期,1例平滑肌肉瘤行辅助放疗,其余患者拒绝其他辅助治疗。结果:4例斜方肌皮瓣全部存活,2例出现皮瓣部分坏死,经换药后伤口愈合。平均随访6个月,术后2个月有2例患者分别死于肺转移和肺部感染,其他4例患者无局部复发,其中1例肺转移患者带瘤生存。肩部功能较术前无明显下降。结论:下斜方肌皮瓣具有稳定的血供,易于切取和存活,转位修复躯干和腋窝肿瘤切除后缺损,对患者肩部功能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方肌皮瓣 软组织肉瘤 缺损 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人采用胫骨结节及胫前肌腱定位的髓外截骨法术后胫骨假体冠状位力线的测量与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赵旻暐 田华 +3 位作者 曾琳 李邦国 张峰霖 李凌宇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51-355,共5页
目的:探讨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采用胫骨结节中内1/3及胫前肌腱定位、髓外系统进行截骨、术后胫骨假体在冠状位上的力线情况,并分析产生不良力线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12月间接受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的18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探讨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采用胫骨结节中内1/3及胫前肌腱定位、髓外系统进行截骨、术后胫骨假体在冠状位上的力线情况,并分析产生不良力线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12月间接受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的18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共完成212个膝关节手术,均由同一手术工作组实施。胫骨侧截骨采用髓外定位方法,参考标志近端为胫骨结节中内1/3,远端为胫前肌腱。术前、术后2周在下肢全长片上测量下肢器械轴夹角和胫骨假体冠状位力线。结果:定义良好冠状位力线为胫骨假体平台连线中垂线同下肢机械轴夹角在±3°范围内,结果显示191个(90.1%)胫骨假体的力线良好。术后外翻截骨5个,内翻截骨16个。术前存在内翻畸形的196个膝关节中,术后17个(8.7%)存在假体不良力线;术前16个外翻膝中,4个术后有不良力线(25.0%);卡方检验经校正后(χ2=2.778,P=0.096)无统计学相关性。术前内/外翻畸形大于20°的膝关节有22个,术前下肢机械轴和术后胫骨假体力线绝对值的中位数(最小值,最大值)分别为21.95°(20.00°,26.90°)和1.85°(0.10°,7.10°),190个畸形小于20°膝关节术前下肢机械轴和术后胫骨假体力线绝对值的中位数(最小值,最大值)分别为10.65°(0.50°,19.80°)和1.10°(0.00°,4.60°),结果经秩和检验显示术前重度畸形同术后胫骨假体不良力线存在相关性(Z=2.11,P=0.035)。结论: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采用胫骨结节中内1/3和胫长肌肌腱为近/远端解剖标志,依靠髓外定位系统进行截骨,临床可行性高,多可取得满意的结果;本方法可能产生内翻截骨,且在重度畸形的患者中更易出现力线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置换 胫骨 截骨术 冠状位力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固定架加灌注引流治疗骨干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
6
作者 刘士明 张闻生 +1 位作者 尚博 张劼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2年第2期152-152,共1页
关键词 骨干骨折 骨折固定术 内固定 术后感染 外固定器 灌注引流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前型踝关节骨折、脱位的临床分析
7
作者 刘士明 王会芹 周恩昌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18期2208-2208,共1页
关键词 旋前型踝关节骨折 脱位 临床分析 创伤骨科 损伤机制 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12例临床分析
8
作者 刘士明 丁艳玲 修志红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16期1928-1928,共1页
关键词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临床分析 特殊类型 手术证实 手术方法 临床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