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残疾人康复政策量化研究:基于政策建模一致性指数模型 被引量:8
1
作者 郭桐桐 张欣怡 +7 位作者 嵇丽红 董志伟 李宗润 王立端 蔡伟芹 高倩倩 井淇 郑文贵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21-629,共9页
目的量化分析和评价我国残疾人康复政策内容。方法以2021年至2023年国家层面出台的10项残疾人康复政策为研究对象,运用文本挖掘技术处理政策文本,根据政策建模一致性指数模型构建我国残疾人康复政策模型,对相关政策进行量化评价和分析... 目的量化分析和评价我国残疾人康复政策内容。方法以2021年至2023年国家层面出台的10项残疾人康复政策为研究对象,运用文本挖掘技术处理政策文本,根据政策建模一致性指数模型构建我国残疾人康复政策模型,对相关政策进行量化评价和分析。结果我国残疾人康复政策在政策公开、作用方式和政策性质方面较为完善,但仍需从政策视角、政策对象和激励方式等方面进行优化。结论我国国家层面残疾人康复政策文本总体质量较好,政策制定中仍需进一步提高政策目标的预测性,明确各部门职责与分工,改善政策激励方式,以完善我国残疾人康复政策体系,助力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疾人 康复 政策建模一致性指数 政策量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影响的系统评价再评价 被引量:1
2
作者 冯露叶 沈悦 +3 位作者 周珊珊 杨媛媛 王德花 汤继芹 《护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1-85,共5页
目的再评价强制性运动疗法运用于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训练系统评价,以期为脑卒中患者的临床康复提供更科学、可靠的证据支持。方法计算机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中关于强制性运动疗法运用于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系统评价,... 目的再评价强制性运动疗法运用于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训练系统评价,以期为脑卒中患者的临床康复提供更科学、可靠的证据支持。方法计算机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中关于强制性运动疗法运用于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系统评价,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4年4月。通过ROBIS工具、AMSTAR 2工具、PRISMA 2020报告规范和GRADE软件对纳入研究分别进行偏倚风险、方法学质量、报告质量和证据质量评价。结果纳入18篇文献,其中1篇质量为高等级,1篇质量为中等级,10篇质量为低等级,6篇质量为极低等级。72个结局指标中有10个中等质量证据,32个低质量证据和30个极低质量证据。结果显示强制性运动疗法对改善卒中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患侧上肢使用频率、动作完成质量和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有积极影响,但在改善残疾情况和生活质量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结论强制性运动疗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促进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但目前纳入的系统评价文献质量较低,未来仍需更多高质量的研究进一步证实强制性运动疗法对改善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效果,为临床决策提供有力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强制性运动疗法 上肢运动 功能障碍 康复护理 生活质量 日常生活能力 系统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打印个性化颈椎矫治枕的有限元分析及临床应用
3
作者 李娅 吴云成 +4 位作者 吴昭昭 马寻君 刘家齐 蒋拥军 王金武 《医用生物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8-125,共8页
目的 评估3D打印个性化颈椎矫治枕在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方法 建立有限元模型模拟分析患者在使用枕头前后颈椎的生物力学变化。同时,纳入慢性颈痛患者20例,分析使用枕头前后视觉模拟评分量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 目的 评估3D打印个性化颈椎矫治枕在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方法 建立有限元模型模拟分析患者在使用枕头前后颈椎的生物力学变化。同时,纳入慢性颈痛患者20例,分析使用枕头前后视觉模拟评分量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压痛阈值、Borden值、颈椎前凸、T1倾斜角、颈部斜率和胸廓入口角。结果 有限元分析表明,枕后的椎体最大应力上升64.35%,软骨组织最大应力5.09%,Borden值改善45.75%;临床研究表明,治疗后视觉模拟评分量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和压痛阈值显著下降(P<0.05),压痛阈值、Borden值、颈椎前凸角、T1倾斜角和胸廓入口角显著上升(P<0.05)。结论 3D打印个性化颈椎矫治枕在颈部疼痛和改善颈椎曲度功能方面安全有效,为颈椎病的非手术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手段,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颈椎枕 有限元分析 临床应用 慢性颈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3D打印矫形器三点力学数据与机器学习的特发性脊柱侧弯Cobb角预测及临床评价
4
作者 马寻君 李娅 +3 位作者 蔚俊 刘海涛 吴云成 王金武 《医用生物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4-370,共7页
目的构建基于3D打印矫形器三点力学数据与多种机器学习算法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Cobb角预测模型,以提供一种创新、无辐射的AIS早期临床筛查和监测方法。方法采集AIS患者的临床数据及3D打印矫形... 目的构建基于3D打印矫形器三点力学数据与多种机器学习算法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Cobb角预测模型,以提供一种创新、无辐射的AIS早期临床筛查和监测方法。方法采集AIS患者的临床数据及3D打印矫形器的力学数据,构建包含性别、年龄、疾病类型、体重和Risser评分等特征的综合数据集。使用随机森林、支持向量回归、梯度提升回归机、极限梯度提升、轻量级梯度提升机和类别提升6种算法构建并评估Cobb角预测模型性能。结果梯度提升回归机模型在多项评估指标上表现最佳,精确率达到0.937、召回率为0.818、F1分数为0.949、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843,在验证集中该模型的预测值准确率达到0.942,与实际Cobb值拟合较好。结论基于力学数据和机器学习的Cobb角预测模型有效避免了早期临床筛查中传统全脊柱X线片检查的辐射风险,实现了AIS患者的非侵入性评估,提高了筛查和监测的安全性和效率,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有力的辅助决策工具,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脊柱侧弯 3D打印矫形器 Cobb角预测 机器学习 非辐射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周热量限制通过调控沉默信息调节因子3(SIRT3)改善脂多糖引起的脓毒症心肌病
5
作者 张铭宸 张慧 +3 位作者 李婷婷 陈明华 王孝文 孙忠广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878-1889,共12页
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热量限制(caloricrestriction,CR)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脓毒症心肌病(septic cardiomyopathy,SCM)预防效果,并探索CR发挥心肌保护作用的机制,为SCM的预防提供新的策略和理论依据。方法48只8周龄的2... 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热量限制(caloricrestriction,CR)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脓毒症心肌病(septic cardiomyopathy,SCM)预防效果,并探索CR发挥心肌保护作用的机制,为SCM的预防提供新的策略和理论依据。方法48只8周龄的20~25 g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成4组,分别为:CON组、LPS组、CR组和CR+LPS组,每组12只。CR组与CR+LPS组适应性喂养2周后计算每只小鼠的进食量,第1周的CR设置为限制前的80%,后5周限制为60%。6周CR干预后,4组小鼠腹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或LPS(10 mg/kg),12 h后测试心功能,然后取心脏和血液。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测定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全自动生化仪测定血清心肌酶谱;心肌组织切片分别做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心肌组织炎症因子(TNF-α、IL-9、IL-18)、氧化应激因子(iNOS、SOD2)、凋亡相关因子(Bax/Bcl-2比值、CASP3)和SIRT3/SIRT6的表达水平。结果LPS注射后12 h,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EF)和缩短分数(fractional shortening,FS)值显著下降,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diameter,LVESD)值显著升高;CR干预能够明显增加EF和FS值,降低LVESD。形态学和血液指标(AST、LDH、CK和CK-MB)显示,LPS注射能够造成心肌形态结构紊乱和心肌损伤,6周CR能够预防上述心肌损伤。LPS注射可显著增加小鼠循环炎症水平(IL-1β、TNF-α),免疫荧光和WB发现,LPS注射显著上调心肌组织炎症相关蛋白(TNF-α、IL-9、IL-18)、氧化应激相关蛋白(iNOS、SOD2)和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比值、CASP3)的表达。6周CR干预能够显著降低循环炎症水平,下调心肌组织炎症、氧化应激和促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此外,LPS注射显著下调了小鼠心肌组织SIRT3和SIRT6蛋白的表达,且CR干预可恢复SIRT3蛋白的表达。结论6周CR能够预防LPS造成的SCM,包括心功能下降、心肌结构损伤、炎症、氧化应激和凋亡,其机制可能与调节心肌SIRT3表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量限制 脂多糖 脓毒症心肌病 心肌炎症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长期细胞培养的体外微流控系统研究人工心脏不同脉动工作模式的血流动力学效应
6
作者 王宇 梁黎雪 +2 位作者 王雪营 覃开蓉 王艳霞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71-71,共1页
目的临床上基于恒定转速的连续流人工心脏会产生脉动性降低的非生理性血流动力学效应,从而导致内皮功能失调以及外周血管和其他器官的不良事件。而人工心脏的脉动工作模式可以改善上述情况。然而人工心脏不同脉动工作模式差异化调控动... 目的临床上基于恒定转速的连续流人工心脏会产生脉动性降低的非生理性血流动力学效应,从而导致内皮功能失调以及外周血管和其他器官的不良事件。而人工心脏的脉动工作模式可以改善上述情况。然而人工心脏不同脉动工作模式差异化调控动脉内皮功能的规律及其机制尚不明确,导致其工作模式的优化选择缺乏依据。本研究旨在利用可实现长期细胞培养的体外微流控系统研究人工心脏脉动工作模式的血流动力学效应。方法本研究设计了一种由微流控芯片和多后负荷元件组成的体外内皮细胞培养系统,该系统可进行长期细胞培养,并能够准确再现动脉内皮微环境中的血压、剪应力、周向应变及三者之间的耦合关系。通过4种不同脉动工作模式对内皮细胞中一氧化氮和活性氧表达的影响来评估所设计系统的性能。结果实验结果表明,2~3倍心动周期的人工心脏脉动工作模式可显著增加一氧化氮的产生并防止活性氧的过度生成,从而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工心脏辅助时内皮功能障碍和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并且与动物实验结果一致。结论这项研究可为心衰患者选择最佳的人工心脏工作模式和潜在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设计的经济高效的体外微流控系统可用于开发和测试不同类型的机械循环支持设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实验结果 非生理性 微流控系统 内皮功能障碍 后负荷 外周血管 一氧化氮 人工心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UPLC-Q-TOF/MS的连桂宁心汤体外与入血成分分析及鉴定 被引量:4
7
作者 陈金红 陈涵 +4 位作者 叶雨佳 黄冰慧 李晓凤 杜武勋 刘志超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8-143,I0006,共7页
目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ltra-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quadrupole-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UPLC-Q-TOF-MS)对连桂宁心汤化学成分和入血成分进行分析,初步阐明其可能的药效物质基础。方法采... 目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ltra-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quadrupole-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UPLC-Q-TOF-MS)对连桂宁心汤化学成分和入血成分进行分析,初步阐明其可能的药效物质基础。方法采用ACQUITYTM UPLC BEH C_(18)色谱柱(2.1 mm×100 mm,1.7μm),流动相为A(0.1%甲酸的水溶液)-B(0.1%甲酸的乙腈溶液),梯度洗脱,柱温为45℃,进样量为5μL。采用电喷雾离子源,正/负离子双模式检测,离子源温度120℃,脱溶剂和雾化气为高纯N_(2),锥孔N_(2)反吹流量50 L/h,锥孔电压30 V;毛细管电压3.0 kV(正)/2.0 kV(负);脱溶剂温度450℃,流量800 L/h;分子量范围50~1200 Da。结果结合文献报道和一级MS、二级MS/MS高分辨质谱数据,在连桂宁心汤水煎液中鉴定出68个成分,以黄酮类、生物碱类、三萜类为主,在给药大鼠血浆样本中鉴定出33个成分,以黄酮类、生物碱类、三萜类、挥发油类为主,其中黄酮类及生物碱类鉴定出的成分数量及丰度较体外明显降低。结论UPLC/Q-TOF MS/MS技术是鉴定中药复方成分的有效手段,结合连桂宁心汤化学成分及其入血成分,初步阐明连桂宁心汤的药效物质基础,为探讨其作用机制及其质量控制提供了有效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桂宁心汤 UPLC-Q-TOF/MS 化学成分 入血成分 药效物质基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强化训练对脑性瘫痪儿童上肢运动功能效果的网状Meta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崔甜甜 杨钰琳 +1 位作者 崔腾腾 马丽虹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37-448,共12页
目的系统评价上肢强化训练对脑瘫儿童上肢运动功能的效果。方法构建PICO架构,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Scopus、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和万方数据库,搜集关于上肢强化训练改善脑瘫儿童... 目的系统评价上肢强化训练对脑瘫儿童上肢运动功能的效果。方法构建PICO架构,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Scopus、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和万方数据库,搜集关于上肢强化训练改善脑瘫儿童上肢运动功能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均为2010年1月至2024年3月。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和物理治疗证据数据库量表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4和Stata 17.0进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7篇文献,包括1173例患者,涉及3种上肢强化训练。强制性运动疗法、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和手-臂双侧强化训练均可提高辅助手功能评分与Peabody精细运动功能评分;强制性运动疗法和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可提高上肢技能质量量表评分;手-臂双侧强化训练可提高儿童生活功能量表评分。在提高辅助手功能、上肢技能质量量表评分和Peabody精细运动功能评分方面,强制性运动疗法为最佳干预方式;在提高儿童生活功能量表评分方面,手-臂双侧强化训练为最佳干预方式。结论上肢强化训练可显著改善脑瘫儿童的上肢运动功能、精细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强制性运动疗法在改善上肢运动功能和精细运动功能方面效果最好,手-臂双侧强化训练在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疗效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上肢 强化训练 强制性运动疗法 运动功能 网状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吞咽时期大脑皮质激活特征:基于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 被引量:1
9
作者 刘佳琪 侯闪闪 +2 位作者 汪鑫煜 朱崇田 王孝文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09-718,共10页
目的采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fNIRS)研究吞咽不同时期大脑皮质激活情况。方法2023年10月至12月,招募健康成年人18例,在fNIRS采集过程中执行视觉刺激、咀嚼、舌尖滑动和反复吞咽4项任务,计算覆盖额叶、顶叶和枕叶3个区域共计41个通道... 目的采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fNIRS)研究吞咽不同时期大脑皮质激活情况。方法2023年10月至12月,招募健康成年人18例,在fNIRS采集过程中执行视觉刺激、咀嚼、舌尖滑动和反复吞咽4项任务,计算覆盖额叶、顶叶和枕叶3个区域共计41个通道的皮质激活β值。结果在口腔前期,双侧运动前区和辅助运动皮质区(PSMC)、双侧额下回、右侧视觉联合皮质(AVC)和左侧初级运动皮质(PMC)被激活(P<0.05)。在口腔准备期,右侧额下回三角部(PTG)、右侧额极区(FPA)、右侧背外侧前额叶(DPC)、左侧初级躯体感觉皮质(PSC)、左侧PSMC、左侧PMC被激活(P<0.05)。在口腔期和咽期的过渡期,双侧PSMC,双侧PMC被激活(P<0.05)。在口腔期和咽期两个连续时期,双侧PSC、双侧PTG、双侧FPA、双侧眶额区、双侧PSMC、双侧DPC、双侧PMC被激活(P<0.05)。结论吞咽运动需要额叶、顶叶和枕叶的大脑皮质共同协调完成,不同吞咽时期主要激活的脑区具有差异性,PSMC和PMC参与大部分吞咽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吞咽 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 大脑皮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Fs分泌的PDGFC通过PI3K-mTOR信号通路促进乳腺癌细胞对阿霉素耐药 被引量:1
10
作者 董浩 王雪洁 +3 位作者 段万理 盛智梅 史立宏 张宝刚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33-839,共7页
目的探讨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ncer-associated fibroblasts,CAFs)来源的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C(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 C,PDGFC)是否促进乳腺癌细胞对阿霉素(doxorubicin,DOX)耐药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原代提取CAFs和正常成纤维... 目的探讨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ncer-associated fibroblasts,CAFs)来源的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C(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 C,PDGFC)是否促进乳腺癌细胞对阿霉素(doxorubicin,DOX)耐药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原代提取CAFs和正常成纤维细胞(normal fibroblasts,NFs)并获取CAFs和NFs的条件培养基(conditional medium,CM),观察CAFs-CM是否影响乳腺癌细胞对DOX的敏感性;检测CAFs及其条件培养基中PDGFC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乳腺癌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耐药蛋白ABCG2、线粒体膜蛋白TOM20与COXⅣ及信号蛋白(p-)PI3K与(p-)mTOR的表达;DCFH-DA荧光染色、JC-1试剂盒分别检测乳腺癌细胞内ROS水平与线粒体膜电位。结果CAFs-CM减少乳腺癌细胞中DOX的含量,诱导对DOX耐药,同时乳腺癌细胞中BAX减少,Bcl2增加,ROS减少,线粒体膜电位升高及线粒体膜蛋白TOM20与COXⅣ表达增加。进一步研究发现,CAFs及CAFs-CM中PDGFC均高表达,重组人PDGFC产生了与CAFs-CM相似的促进乳腺癌细胞对DOX耐药的作用,PDGFRα的特异性抑制剂则显著抑制了CAF-CM诱导的耐药;进一步机制研究表明,CAFs分泌的PDGFC通过激活PI3K-mTOR信号通路诱导了乳腺癌细胞耐药。结论CAFs分泌的PDGFC通过PI3K-mTOR通路促进乳腺癌细胞对DOX耐药,这一发现为开发靶向CAFs的抗癌药物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C 乳腺癌 耐药 线粒体 PI3K-mTO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准模拟动脉内皮血流动力学特性的微流控系统以及基于机械循环支持设备的验证
11
作者 梁黎雪 王雪营 +1 位作者 王艳霞 覃开蓉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675-675,共1页
目的微流控技术在模拟体内血流动力学微环境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但现有系统尚无法精准重现动脉内皮细胞所受血压、剪应力、周向应变及三者之间的耦合关系,同时也忽视了培养腔中细胞所受力学刺激的均匀性,导致细胞响应结果存在问题。方法... 目的微流控技术在模拟体内血流动力学微环境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但现有系统尚无法精准重现动脉内皮细胞所受血压、剪应力、周向应变及三者之间的耦合关系,同时也忽视了培养腔中细胞所受力学刺激的均匀性,导致细胞响应结果存在问题。方法本研究设计了一种由微流控芯片和后负荷元件构成的体外内皮细胞培养系统(ECCM),可精准模拟血压、剪应力、周向应变及其耦合关系,并通过在芯片内选定应力应变分布相对均匀的实验区域提升细胞研究的可靠性。随后,采用数值仿真和流体实验验证ECCM重现在体血流动力学信号的能力,并通过模拟心衰及机械循环支持装置(人工心脏、反搏设备)作用下的血流动力学信号,观察实验区域内细胞中一氧化氮(NO)和活性氧(ROS)的响应,来评估ECCM的力学生物学性能。结果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ECCM能够精准重现期望的血流动力学信号。此外,与心衰条件相比,机械循环支持装置显著提高了内皮细胞中NO的表达并有效抑制了ROS的过度产生,从而验证了ECCM在细胞力学生物学研究中的有效性。结论本研究为重现在体血流动力学特性提供了可靠的工具,并在细胞力学生物学研究中展现了巨大潜力,有望成为循环系统疾病研究、药物筛选及病理模型构建等领域的重要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学生物学 循环系统疾病 血流动力学 后负荷 微流控系统 动脉内皮细胞 微流控技术 反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核起始因子2α激酶介导的整合应激反应在治疗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和机制
12
作者 孙忠广 李婷婷 +3 位作者 张铭宸 张慧 陈明华 冯立旭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179-3193,共15页
真核起始因子2α (eukaryotic initiation factor 2α,e IF2α)激酶在细胞增殖、分化、凋亡和细胞信号转导等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其机制和e IF2α介导的整合应激反应(integrated stress response,ISR)有关。在哺乳动物中,已知存在4个e ... 真核起始因子2α (eukaryotic initiation factor 2α,e IF2α)激酶在细胞增殖、分化、凋亡和细胞信号转导等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其机制和e IF2α介导的整合应激反应(integrated stress response,ISR)有关。在哺乳动物中,已知存在4个e IF2α激酶,即PERK、PKR、GCN2和HRI。ISR参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癌症和神经系统疾病等。本文总结了e IF2α激酶介导的ISR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和机制。目前研究发现,特定基因编辑、药物、运动等方式可以调节ISR反应来缓解病理性心肌肥厚、糖尿病心肌病、缺血性心肌病、药物导致的心肌毒性和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ISRIB、4-PBA和Salubrinal是新型小分子ISR抑制剂,可以逆转e IF2α磷酸化引起的蛋白质翻译效应,从而改善心血管疾病。因此研究ISR和ISR抑制剂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机制刻不容缓,以期早日把相关药物应用在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核起始因子2α激酶 整合应激反应 心血管疾病 整合应激反应抑制剂(ISRI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充β-羟基丁酸在心血管疾病中应用和机制的研究进展
13
作者 李婷婷 张慧 +2 位作者 张铭宸 王孝文 孙忠广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764-1771,共8页
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一直是相关领域关注的热点。本文探讨了在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糖尿病心肌病、高血压、心肌炎症、肥厚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预防和治疗中,外源性和内源性补充β-羟基丁酸的应用及作用机制。外源性补充... 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一直是相关领域关注的热点。本文探讨了在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糖尿病心肌病、高血压、心肌炎症、肥厚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预防和治疗中,外源性和内源性补充β-羟基丁酸的应用及作用机制。外源性补充β-羟基丁酸可快速、直接地为心脏提供替代能量,从而预防和治疗心脏损伤,综合效果明显优于内源补充β-羟基丁酸。通过内源性的生酮饮食产生的脂肪酸,需要在体内氧化成β-羟基丁酸以提供能量,受基础疾病本身糖脂代谢的状态影响较大。目前,生酮饮食不推荐用于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的预防和治疗,以及糖尿病心肌病或高血压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羟基丁酸 生酮饮食 心血管疾病 营养酮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