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术中应用超声乳化治疗脂肪瘤型脊髓拴系综合征 被引量:4
1
作者 张敏刚 王恒冰 +1 位作者 王延宙 王继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7期502-504,共3页
目的:探讨术中应用超声乳化治疗脂肪瘤型脊髓拴系综合征的疗效。方法:自2001年3月收治脂肪瘤型脊髓拴系综合征患者32例,术中均采用超声乳化切除脂肪瘤,临床上采用Hoffman功能性分级,术前及随访时均行电生理检查,对15例尿失禁患儿行尿动... 目的:探讨术中应用超声乳化治疗脂肪瘤型脊髓拴系综合征的疗效。方法:自2001年3月收治脂肪瘤型脊髓拴系综合征患者32例,术中均采用超声乳化切除脂肪瘤,临床上采用Hoffman功能性分级,术前及随访时均行电生理检查,对15例尿失禁患儿行尿动力学检查,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全部病例随访6 ̄53个月,平均27个月。临床上Hoffman分级无加重,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evokedpotential,SEP)明显改善(P<0.05),伴尿失禁患者尿动力学主要参数亦均有显著性改善(P<0.01)。结论:应用超声乳化治疗脂肪瘤型脊髓拴系综合征可取得较好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拴系综合征 脂肪瘤 超声外科吸引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Ponseti方法治疗先天性多发性关节挛缩症的马蹄内翻足 被引量:2
2
作者 王延宙 张敏刚 +1 位作者 王恒冰 王继孟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08年第3期41-42,共2页
目的探讨应用Ponseti方法治疗先天性多发性关节挛缩症的马蹄内翻足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2年11月至2007年6月本院共收治多发性关节挛缩症的马蹄内翻足21例41足。其中男15例,女6例。平均年龄8.3个月(3d至5岁6个月)。对初次治疗和经治疗... 目的探讨应用Ponseti方法治疗先天性多发性关节挛缩症的马蹄内翻足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2年11月至2007年6月本院共收治多发性关节挛缩症的马蹄内翻足21例41足。其中男15例,女6例。平均年龄8.3个月(3d至5岁6个月)。对初次治疗和经治疗复发的病例均采用Ponseti方法治疗。结果20例获随访,1例失访。平均随访时间28个月(2个月至4年7个月)。其中32足复发,16足第2次复发,10足第3次复发,1例2足第3次复发后行手术治疗。随访时Pirani评分:0~1分32足;1.5~3分8足。结论Ponseti方法可作为先天性多发性关节挛缩症的马蹄内翻足的一种保守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挛缩 先天性 马蹄足畸形 外科学 PONSETI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椎体切除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30例
3
作者 王继孟 张敏刚 +2 位作者 王恒冰 王廷宙 王兴山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08年第2期22-24,共3页
目的评价一期半椎体切除、前后路松解手术治疗先天性半椎体的疗效,并探讨术中相关问题。方法本组30例,平均年龄8岁(1岁6个月至17岁),其中年龄小于4岁6例。30例均行一期前后路松解、半椎体切除术,选择合适的器械进行前路或后路固定,并行... 目的评价一期半椎体切除、前后路松解手术治疗先天性半椎体的疗效,并探讨术中相关问题。方法本组30例,平均年龄8岁(1岁6个月至17岁),其中年龄小于4岁6例。30例均行一期前后路松解、半椎体切除术,选择合适的器械进行前路或后路固定,并行局部植骨融合。结果术后1周X线复查,平均Cobb角为16°(0°~32°),术前Cobb角为33°~69°,平均矫正率为68.7%。21例获随访1年以上,最终平均Cobb角为15°(0°~30°),30例最终矫正率为71.6%,术后植骨融合部位骨痂形成良好,无感染、内固定器械断裂等并发症。结论早期一期前后路松解、半椎体切除是治疗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凸的有效方法,应根据适应证严格选择病例和合适的固定器械,并作好详细的术前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脊柱侧凸 半椎体切除术 外科学 治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靶向Wnt1的miRNA与circRNA及其靶基因间相互作用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张遥 任秀智 +4 位作者 王延宙 马翔 左清利 韩金祥 鲁艳芹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094-1101,共8页
为对靶向Wnt1的7种mi RNAs进行circ RNAs及其靶基因的预测,同时分析其与circ RNAs及靶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分别采用Starbase及mi RWALK软件,对文献报道的靶向Wnt1基因的let-7e、mi R-21、mi R-34a、mi R-122、mi R-148a、mi R-148b与mi R-... 为对靶向Wnt1的7种mi RNAs进行circ RNAs及其靶基因的预测,同时分析其与circ RNAs及靶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分别采用Starbase及mi RWALK软件,对文献报道的靶向Wnt1基因的let-7e、mi R-21、mi R-34a、mi R-122、mi R-148a、mi R-148b与mi R-152等7种mi RNAs的circ RNAs和对应的靶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预测.利用Cytoscape 3.2.1对这7种mi RNAs和预测所得到的circ RNAs及对应的靶基因进行网络分析.并进一步对预测到的靶基因通过DAVID软件进行通路分析.Starbase软件对这7种不同mi RNAs所预测的靶circ RNAs的数量分别为58、15、41、20、28、28、28个.分别比较mi RWALK中7~9个以上软件共有的mi RNAs及其与靶基因的关系,发现CHD7基因是唯一一个在三种不同预测范围内与mi R-21、mi R-148a、mi R-148b和mi R-152等4种mi RNAs相对应的靶基因.CNOT6、NBEA、ZFYVE26与ZDHHC17是在两种不同预测范围内与至少4个mi RNAs相对应的靶基因.在7种mi RNAs所预测靶基因相关的KEGG信号通路中,7~9个软件以上共有的信号通路为Focal adhesion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Notch信号通路与TGF-beta信号通路.在MAPK信号通路中DUSP1与MRPS35_hsa_circ_001042均分别是与mi R-21、mi R-148a、mi R-148b及mi R-152等4种mi RNAs相互作用的靶基因与circ RNA.本研究对靶向Wnt1的mi RNAs及其相互作用的circ RNAs、靶基因与信号通路等进行了网络分析与预测,为进一步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NT1 MI RNA circ RNA 相互作用 KEGG信号通路
全文增补中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