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东省食用菌产业科技发展趋势与对策 被引量:12
1
作者 万鲁长 高霞 +2 位作者 任海霞 李瑞琴 韩建东 《山东农业科学》 2016年第11期152-156,共5页
食用菌产业是山东农业的优势产业之一。作为食用菌生产大省,如何尽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向产业强省转变,是"十三五"期间山东省面临的重点任务。为做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进一步提升山东省食用菌产业技术水平,实现产业... 食用菌产业是山东农业的优势产业之一。作为食用菌生产大省,如何尽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向产业强省转变,是"十三五"期间山东省面临的重点任务。为做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进一步提升山东省食用菌产业技术水平,实现产业提质增效的发展目标,本文对"十三五"期间山东省食用菌产业科技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省 食用菌产业 发展趋势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设施蔬菜施肥现状调查研究 被引量:21
2
作者 江丽华 李妮 +10 位作者 徐钰 石璟 杨岩 王梅 陈永智 张立联 郭洪军 宋东涛 张洪启 姜新 刘延生 《山东农业科学》 2020年第2期90-96,共7页
为明确设施蔬菜施肥现状、存在主要问题和科学指导农民施肥,对山东省2016-2017年度6个县(市、区)的设施蔬菜(番茄、黄瓜、茄子和芹菜)产量及施肥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设施蔬菜中,茄子和芹菜的产量水平变异较小,变异系数在7.18%~2... 为明确设施蔬菜施肥现状、存在主要问题和科学指导农民施肥,对山东省2016-2017年度6个县(市、区)的设施蔬菜(番茄、黄瓜、茄子和芹菜)产量及施肥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设施蔬菜中,茄子和芹菜的产量水平变异较小,变异系数在7.18%~27.63%;番茄和黄瓜的产量水平变异较大,变异系数在33.84%~65.15%。施肥方面,黄瓜上N、P2O5、K2O养分投入量差异最大,投入量最大值分别是最小值的7.95、8.54、8.77倍;番茄、黄瓜和茄子的N、P2O5、K2O投入量分别是需求量的1.47~2.68、3.93~7.50、1.09~1.51倍;芹菜的N、P2O5养分投入量分别超出需求量32.0%和79.0%,而K2O投入量仅为需求量的48.69%。设施蔬菜总施肥量、有机肥、基施化肥、追施化肥N∶P2O5∶K2O比例分别为1∶0.84∶1.02、1∶0.84∶0.80、1∶0.99∶1.05、1∶0.77∶1.25,其中P2O5投入量占比过高,有机肥中K2O投入量占比不足。N、P2O5、K2O三种主要养分投入量中有机肥占比平均分别为43.96%、43.72%、36.99%,N和P2O5的投入量中有机肥占比较合理,K2O占比较低。不同蔬菜主要养分投入量中来源于有机肥的养分所占比例黄瓜较合理,茄子较高,番茄和芹菜偏低。建议农户今后减少氮肥和磷肥的投入,增加钾肥和有机肥的施用;肥料类型上选择低磷高钾的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施蔬菜 施肥 调查 山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农牧发展模式研究
3
作者 董亮 田慎重 +5 位作者 张玉凤 郭洪海 马征 边文范 李瑞琴 罗加法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33期72-75,共4页
山东省是我国重要的农牧业大省,走农牧结合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通过模式结构和功能,阐释了山东省农牧模式发展现状,并选取典型案例进行物质流、能量流分析,提出推进农牧模式有效发展对策。
关键词 农牧模式 物质流 能量流 山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商品价值和环境风险的西葫芦氮肥投入阈值研究
4
作者 杨岩 刘丽 +3 位作者 石璟 江丽华 李妮 徐钰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7-175,共9页
【目的】针对设施蔬菜过量施氮导致产量品质下降、环境风险升高等系列问题,研究不同施氮量对西葫芦产量品质、养分吸收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以确定西葫芦适宜氮肥用量,促进其绿色高效生产,为设施蔬菜合理施肥提供参考。【方法】在山东省德... 【目的】针对设施蔬菜过量施氮导致产量品质下降、环境风险升高等系列问题,研究不同施氮量对西葫芦产量品质、养分吸收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以确定西葫芦适宜氮肥用量,促进其绿色高效生产,为设施蔬菜合理施肥提供参考。【方法】在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春茬拱棚内设置6个施氮(N)水平:0、195.0、292.5、390.0、487.5和585.0k g/hm^(2),分别记作N 0、N 1、N 2、N 3、N 4和N 5,研究施氮量对西葫芦产量、品质、氮肥利用率及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计算了基于产量和蔬菜安全(品质和环境)的氮素投入阈值。【结果】西葫芦产量、效益、氮肥利用率和品质均与施氮量呈显著的二次抛物线关系,4个指标最高值对应的氮肥用量分别为427.8、416.2、310.5和228.8 kg/hm^(2)。各处理下氮肥利用率介于14.15%~23.14%,大量氮素累积在土壤中,1 m土体中,矿质氮残留量和表观损失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当施氮量为261.7kg/hm^(2)时,氮素收支基本持平。【结论】综合考虑产量、经济效益、品质和土壤氮盈余与施氮量的关系,提出春季拱棚西葫芦合理氮肥投入阈值为288.3~386.8 kg/hm^(2),能保证西葫芦获得高产、增收、质优,同时降低环境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葫芦 产量 氮素表观盈余 氮肥效应 氮肥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种养业废弃物肥料化利用发展分析 被引量:44
5
作者 田慎重 郭洪海 +5 位作者 姚利 宫志远 董亮 边文范 罗加法 张玉凤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B11期123-131,共9页
近年来中国种养业发展迅速,随之产生的废弃物数量也呈现大幅度增长,由于人们对种养业废弃物资源的认识不够,特别是将废弃物肥料化利用重视程度不够,造成了资源浪费,加重了环境污染。在国家大力推进"加快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 近年来中国种养业发展迅速,随之产生的废弃物数量也呈现大幅度增长,由于人们对种养业废弃物资源的认识不够,特别是将废弃物肥料化利用重视程度不够,造成了资源浪费,加重了环境污染。在国家大力推进"加快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背景下,该文总结了中国种养业废弃物肥料化利用的现状,概述了废弃物肥料化利用的主要方式和相关技术,分析了中国在种养业废弃物肥料化利用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并对未来中国种养业废弃物肥料化利用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为中国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特别是肥料化利用的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物处置 秸秆 废弃物肥料化 废弃物资源化 种养业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钵盘旱栽秧不同营养土组分对钵土保水性及秧苗耐旱性的影响
6
作者 辛淑荣 于秀英 +6 位作者 边文范 杨正涛 郭兵 赵理 单洪涛 朱宝岗 赵庆雷 《山东农业科学》 2020年第5期39-41,46,共4页
为了研发与水稻机械旱栽秧相配套的保水性好、物理性状优良的钵土,进行不同营养土组成对钵土保水性及秧苗耐旱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由黄壤土、砂姜黑土作为营养土组成的钵土,其最高硬度值分别达3620 g和3800 g,且变硬速度快、物理性状... 为了研发与水稻机械旱栽秧相配套的保水性好、物理性状优良的钵土,进行不同营养土组成对钵土保水性及秧苗耐旱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由黄壤土、砂姜黑土作为营养土组成的钵土,其最高硬度值分别达3620 g和3800 g,且变硬速度快、物理性状差;而豆粕+黄壤土作为营养土组成的钵土最高硬度值仅为3213 g,硬度值大幅降低,且推迟钵土变硬速度、物理性状明显改善。由黄壤土、砂姜黑土作为营养土组成的钵土,秧苗失水速度快,萎蔫率高;而豆粕+黄壤土作为营养土组成的钵土秧苗含水率最高,比黄壤土提高6.52%,萎蔫率最低,比黄壤土降低15.5%。因此,黄壤土添加豆粕能使钵土变硬速度推迟、物理性状明显改善,大幅降低秧苗萎蔫率、延缓秧苗失水速度,可作为旱移栽钵土材料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旱移栽 钵土 保水性 萎蔫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化施肥对萝卜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27
7
作者 张佳佳 丁文成 +5 位作者 艾超 崔荣宗 李明悦 金崇伟 徐新朋 何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87-199,共13页
【目的】我国萝卜生产中施肥过量和不平衡现象普遍,研究优化施肥对萝卜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旨在为萝卜科学施肥提供依据。【方法】于2016年秋季和2017年春季分别在天津、山东、浙江和河北四个萝卜产区布置4个田间试验,共设置7个处理... 【目的】我国萝卜生产中施肥过量和不平衡现象普遍,研究优化施肥对萝卜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旨在为萝卜科学施肥提供依据。【方法】于2016年秋季和2017年春季分别在天津、山东、浙江和河北四个萝卜产区布置4个田间试验,共设置7个处理:农民习惯施肥(FP);优化施肥[NPK (S)];基于NPK (S)处理的减氮、减磷和减钾处理;优化施肥+有机肥[NPKM (S),钾肥为硫酸钾];优化施肥+有机肥[NPKM (Cl),钾肥为氯化钾]。测定了萝卜产量、养分吸收量、肥料利用率和氮素表观损失。【结果】与FP处理相比,两季NPK(S)处理的萝卜肉质根产量增幅平均为3.9%,植株氮、磷和钾养分吸收量增幅平均为12.4%、15.3%和4.4%,其中河北试验点产量和养分吸收量均达到显著水平。四个试验点NPK (S)和NPKM (S)处理以及NPKM (S)和NPKM (Cl)处理相比,萝卜产量和养分吸收量均无显著性差异。与FP处理相比,两季NPK (S)处理的氮素农学效率(AEN)、氮素回收率(REN)和氮素偏生产力(PFPN)平均分别增加了32.8 kg/kg、18.9%和110.5 kg/kg;磷素农学效率(AEP)、磷素回收率(REP)和磷素偏生产力(PFPP)平均分别增加了53.0 kg/kg、15.3%和296.7kg/kg;钾素农学效率(AEK)和钾素回收率(REK)平均分别增加了17.6 kg/kg和11.5%。与NPKM (S)处理相比,两季NPK (S)处理的AEN、REN和PFPN平均分别增加了34.0 kg/kg、13.5%和221.7 kg/kg,AEP、REP和FPP平均分别增加了20.8 kg/kg、6.6%和217.2 kg/kg,AEK、REK和钾素偏生产力(PFPK)平均分别增加了9.0 kg/kg、3.6%和89.5 kg/kg。与NPKM (Cl)处理相比,两季NPKM (S)处理的REP和REK分别显著提高了6.2%和7.4%。由氮素表观损失结果得出,两季NPK (S)处理的氮素表观损失比FP处理平均降低了106.7kg/hm^2,氮素残留降低了42.1 kg/hm^2;与NPKM (S)处理相比,NPK (S)处理的氮素表观损失平均降低了84.6kg/hm^2,氮素残留降低了55.6 kg/hm^2;NPKM (S)和NPKM (Cl)处理平均氮素表观损失和氮素残留量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在保证萝卜产量的基础上,优化施肥量和施肥时期可有效提高肥料的利用率,降低氮素损失。肥料用量的增减需依据各地具体施肥量而定,硫酸钾和氯化钾都可在萝卜生产中用作钾源,二者在肥效和萝卜产量及品质方面没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萝卜 产量 养分吸收量 肥料利用率 氮素损失 钾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作方式转变和秸秆还田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43
8
作者 田慎重 郭洪海 +5 位作者 董晓霞 董亮 郑东峰 孙泽强 王学君 刘盛林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2期39-45,共7页
深松是解决长期旋免耕后耕层浅薄化、亚表层(15~30 cm)容重增加等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长期旋免耕后进行深松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周转。为对比转变耕作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LOC)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该研究基于连续6 a的旋耕... 深松是解决长期旋免耕后耕层浅薄化、亚表层(15~30 cm)容重增加等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长期旋免耕后进行深松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周转。为对比转变耕作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LOC)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该研究基于连续6 a的旋耕转变为深松和免耕转变为深松定位试验,对比了2012-2014年长期旋免耕农田进行深松对农田土壤活性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耕作方式转变和秸秆还田均对土壤LOC含量、活性有机碳与有机碳的比例(LOC/SOC)和碳库管理指数产生显著影响。相对于原旋耕秸秆还田处理(RTS),虽然旋耕-深松秸秆还田处理(RTS-STS)提高了0~30 cm土层的LOC含量,但其土壤中LOC/SOC比例和碳库管理指数显著下降。而免耕-深松秸秆还田(NTS-STS)处理和耕作方式未转变的免耕秸秆还田处理(NTS)在0~10 cm土层其LOC含量无显著性差异,但NTS-STS处理显著提高LOC/SOC比例。耕作方式转变导致RTS-STS处理碳库管理指数随着土层的加深而逐渐降低,而NTS-STS处理则呈逐渐升高趋势。耕作、秸秆、年份、耕作与秸秆、耕作与年份及3者交互作用是导致耕作方式转变后各处理0~30 cm的LOC含量变化的主要作用力(P<0.05)。秸秆还田条件下,将长期旋耕处理转变为深松可显著降低土壤SOC中的LOC比例,降低碳库管理指数,促进土壤碳库的稳定性;而长期免耕处理转变为深松能够显著提高土壤下层(10~30 cm)的土壤碳库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有机碳 秸秆 深松 旋耕 免耕 碳库管理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耕转深松和秸秆还田增加农田土壤团聚体碳库 被引量:40
9
作者 田慎重 王瑜 +4 位作者 张玉凤 边文范 董亮 罗加法 郭洪海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4期133-140,共8页
土壤耕作和秸秆还田能够显著影响土壤结构和养分周转,也是土壤团聚体分布及更新周转的主要驱动因素。该研究基于连续9 a的旋耕-深松定位试验,对比了长期旋耕农田转变为深松以及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0~50 cm土壤团聚体分布、稳定性及团聚... 土壤耕作和秸秆还田能够显著影响土壤结构和养分周转,也是土壤团聚体分布及更新周转的主要驱动因素。该研究基于连续9 a的旋耕-深松定位试验,对比了长期旋耕农田转变为深松以及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0~50 cm土壤团聚体分布、稳定性及团聚体碳含量的影响,分析了团聚体碳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率及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将长期旋耕农田转变为旋耕-深松农田显著影响了0~50 cm土层的团聚体分布及其碳含量。旋耕-深松配合秸秆还田(RTS-STS)模式能够显著提高表层土壤较大粒级团聚体的比例,且显著提高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分别比旋耕-深松无秸秆还田(RTA-STA)、旋耕秸秆还田(RTS)和旋耕无秸秆还田(RTA)处理高6.1%、65.4%和87.8%;同时,RTS-STS处理显著提高了0~20 cm土层团聚体碳含量和对有机碳的贡献率,虽然在20~30和30~50 cm土层之间,2个处理的团聚体碳含量差异并不明显,但RTS-STS处理的团聚体碳含量对有机碳的贡献率较0~20 cm土层和RTS处理显著降低。通过耕作方式转变、秸秆还田和两者的交互作用对土壤团聚体分布及其碳含量影响的作用力分析可看出,耕作、秸秆及其交互作用是影响不同土层中各处理在不同粒级团聚体分布比例及碳含量差异的主要因素。通过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团聚体稳定性及其自身碳含量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旋耕-深松配合秸秆还田(RTS-STS)模式促进了0~20 cm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和稳定,提高了土壤团聚体碳库和对有机碳的贡献,对提升土壤有机碳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有机碳 秸秆 深松 旋耕 秸秆还田 土壤团聚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建大棚番茄有机肥替代化肥的适宜比例及效应 被引量:20
10
作者 郑福丽 李国生 +3 位作者 张柏松 李燕 魏建林 谭德水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60-368,共9页
【目的】有机肥氮替代部分化肥是实现作物高产优质、化肥增效和快速培肥土壤的重要技术途径。研究有机肥与化肥不同比例配施对新建温室中番茄产量、品质、氮肥效率和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以期为设施蔬菜减肥增效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目的】有机肥氮替代部分化肥是实现作物高产优质、化肥增效和快速培肥土壤的重要技术途径。研究有机肥与化肥不同比例配施对新建温室中番茄产量、品质、氮肥效率和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以期为设施蔬菜减肥增效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2017和2018年在鲁西南的两个新建大棚进行了试验,供试番茄品种为‘亚特兰大’。依据当地番茄N-P_(2)O_(5)-K_(2)O推荐量(1108-955-1108),设置100%化肥(FP)和10%、20%、30%、40%的有机肥氮替代比例(FM10、FM20、FM30、FM40)处理,以不施氮肥为对照(CK),分析了番茄果实及植株氮磷钾含量,番茄NO_(3)^(-)-N、维生素C(Vc)、总糖、酸度以及收获后0—30 cm土壤养分含量及容重、孔隙度等物理性状指标,并计算经济效益。【结果】有机肥氮替代比例在10%~30%内时,番茄产量随有机肥氮替代比例的提高而提高,以FM30处理的番茄产量最高,净收益最大,比FP处理增产4.03%,增收6.9%。FM30和FM40处理的番茄果实的硝酸盐含量比FP处理均降低了21.2%左右,FM10处理的番茄Vc、总糖含量最高,随有机肥氮替代比例增加,番茄Vc、糖酸比和总糖含量降低。FM30处理的番茄氮素利用率最高,比FP处理提高了17.7%。与FP处理相比,FM30和FM40处理的土壤硝态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显著降低,土壤容重也显著降低,但土壤有机碳含量得到显著增加。【结论】当有机氮替代30%的化肥氮时,可以显著提高番茄产量和品质,改善土壤肥力,减少速效养分的残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 设施番茄 产量与品质 养分效率 土壤肥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碱土壤调理剂对玉米生长及土壤的改良效果 被引量:28
11
作者 张玉凤 林海涛 +6 位作者 王江涛 郭洪海 沈玉文 杨力 张昌爱 田叶 罗加法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4-138,共5页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以糠醛渣、腐植酸尿素等为主成分研制的盐碱土壤调理剂对玉米生长及土壤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在氮、磷、钾用量相同的情况下,与速效肥料处理相比,盐碱土壤调理剂处理的玉米生物量增加1.86%~48.56%,叶绿素含量增加2.6...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以糠醛渣、腐植酸尿素等为主成分研制的盐碱土壤调理剂对玉米生长及土壤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在氮、磷、钾用量相同的情况下,与速效肥料处理相比,盐碱土壤调理剂处理的玉米生物量增加1.86%~48.56%,叶绿素含量增加2.60%~4.77%,植株的氮、磷、钾吸收量增加3.51%~64.2%,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12.77%~14.28%,土壤氮、磷、钾增加0.70%~9.46%,土壤含水量增加11.29%~11.36%,土壤pH值下降0.03,土壤EC_(25)降低15.8%~20.10%。说明施用盐碱土壤调理剂能促进玉米生长,增强玉米叶片光合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调理剂 盐碱地 腐植酸尿素 糠醛渣 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磷钾平衡施用对大葱产量、养分吸收及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23
12
作者 马征 崔荣宗 +4 位作者 贾德 魏建林 张柏松 郑福丽 李国生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09-114,共6页
探求大葱科学施肥技术,明确氮、磷、钾肥料对大葱产量的影响,分析大葱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规律和肥料利用效率。试验以章丘大葱品种大梧桐为试材,在山东章丘4个多年大葱栽培试验点进行大田试验,共设置6个处理,分别为:优化施肥(OPT)... 探求大葱科学施肥技术,明确氮、磷、钾肥料对大葱产量的影响,分析大葱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规律和肥料利用效率。试验以章丘大葱品种大梧桐为试材,在山东章丘4个多年大葱栽培试验点进行大田试验,共设置6个处理,分别为:优化施肥(OPT)、减氮(OPT-N)、减磷(OPT-P)、减钾(OPT-K)、有机肥(OPT+OM)和农民习惯施肥(FP)。结果表明,大葱优化施肥施肥量较农民习惯施肥量氮、磷、钾肥分别降低13.3%、24.4%和17.5%;大葱产量与农民习惯无显著差异,大葱施氮可增产22.2%,施磷可增产10.7%,施钾可增产17.5%;植株氮、磷、钾养分积累量较农民习惯均有提高,其中钾素积累量显著提高17.7%;氮、磷、钾肥料利用率分别为23.5%、13.4%和29.6%,氮、磷、钾农学效率分别为53.8、57.1和44.1kg·kg^-1,氮、磷、钾肥偏生产力分别为272.0、527.2和268.8kg·kg^-1。基于土壤养分和目标产量的大葱平衡施肥可优化氮磷钾配比,提高施肥产投比,促进养分吸收,其中在平衡施用氮磷钾化肥的基础上减氮30%增施有机肥处理在山东省章丘大葱主产区也具有良好应用效果,可作为大葱推荐施肥方法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衡施肥 测土配方施肥 大葱 产量 肥料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氮肥管理措施对华北地区夏玉米田增产减排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16
13
作者 徐钰 刘兆辉 +4 位作者 张建军 石璟 王梅 杨岩 江丽华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15,共7页
减少因氮肥施用而产生的N_2O对于全球N_2O的减排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农民习惯施肥(FP)、氮肥条施(ND)、缓控释氮肥(CRF)和一次性分层施肥(LD)4个氮肥管理措施下的华北地区夏玉米农田生态系统N_2O排放进行了... 减少因氮肥施用而产生的N_2O对于全球N_2O的减排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农民习惯施肥(FP)、氮肥条施(ND)、缓控释氮肥(CRF)和一次性分层施肥(LD)4个氮肥管理措施下的华北地区夏玉米农田生态系统N_2O排放进行了观测,并分析不同处理下的N_2O减排效果和减排成本。结果表明,玉米季农田土壤N_2O排放峰值主要出现在施肥并灌溉后,峰值持续时间一般为3~5 d。与FP相比,ND、CRF和LD可以显著降低土壤N_2O的排放峰值,N_2O排放总量减少12.6%~18.9%,三者的减排效果依次为LD>CRF>ND。ND、CRF和LD均有N_2O减排和玉米增产的作用,但由于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仅CRF和LD处理略有增收。与FP相比,三者的单位产量N排放强度和单位净收益N排放强度均有所降低。本试验条件下,每减排1 kg CO_2-eq,CRF可减少成本0.97元,而ND和LD的减排成本分别增加4.83和3.23元。如果生产中使用施肥机械,一次性分层施肥的减排成本可节省2元。综合来看,若无配套施肥机械,施用缓控释肥可被选为夏玉米保产减排且效益最优的氮肥管理措施;反之,也可选用一次性分层施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管理措施 夏玉米 氧化亚氮 生产成本 减排成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施木醋液与有机水溶肥协同对小麦抗干热风的影响 被引量:14
14
作者 张玉凤 刘兆辉 +3 位作者 田慎重 边文范 董亮 李瑞琴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34-240,共7页
为了检验木醋液与有机水溶肥协同作用能否提高小麦抗干热风的能力。采用盆栽试验,通过模拟干热风胁迫,研究了叶面肥、木醋液、木醋液+含海藻酸水溶肥(木+海肥)、木醋液+含腐植酸水溶肥(木+腐肥)对小麦产量、叶绿素、养分、抗氧化酶等指... 为了检验木醋液与有机水溶肥协同作用能否提高小麦抗干热风的能力。采用盆栽试验,通过模拟干热风胁迫,研究了叶面肥、木醋液、木醋液+含海藻酸水溶肥(木+海肥)、木醋液+含腐植酸水溶肥(木+腐肥)对小麦产量、叶绿素、养分、抗氧化酶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清水处理相比,叶面肥、木醋液、木+海肥、木+腐肥处理的产量、穗粒数、千粒重分别增加1.15%~26.57%、5.36%~23.00%、0.88%~7.99%;木醋液、木+腐肥处理的秸秆重分别增加7.43%和14.76%;木醋液、木+腐肥处理的根重分别增加27.26%和13.89%;木+腐肥处理的叶绿素含量最高,增幅为0.88%~3.94%;木醋液处理的秸秆氮、磷含量分别增加9.20%和11.11%;叶面肥、木醋液、木+海肥、木+腐肥处理的籽粒氮、磷、钾含量增幅分别为2.19%~6.57%、13.04%~23.91%、9.68%~12.90%;5月11日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增幅分别为9.09%~18.15%、1.08%~15.30%,丙二醛(MDA)含量降低0.94%~11.69%。说明木醋液与有机水溶肥协同能够提高小麦抗干热风的能力,主要表现在提高小麦产量、生物量及氮磷钾向籽粒的转移,提高SOD、POD活性,降低MDA含量。在产量、生物量、叶绿素、SOD、POD、MDA方面,木醋液+含腐植酸水溶肥效果最好;在促进养分向籽粒转移方面木醋液+含海藻酸水溶肥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醋液 含海藻酸水溶肥 含腐植酸水溶肥 小麦 干热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水剂对粘质潮土团聚体分布、稳定性及玉米养分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22
15
作者 马征 姚海燕 +2 位作者 张柏松 董晓霞 刘苹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21-226,共6页
通过玉米盆栽试验,研究了4种不同类型保水剂对粘质潮土团聚体分布、稳定性和玉米养分积累及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水剂保水效果在玉米生长中后期显现,收获期各处理土壤含水量比对照提高21.45%~65.09%;通过计算5种土壤团聚体特征... 通过玉米盆栽试验,研究了4种不同类型保水剂对粘质潮土团聚体分布、稳定性和玉米养分积累及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水剂保水效果在玉米生长中后期显现,收获期各处理土壤含水量比对照提高21.45%~65.09%;通过计算5种土壤团聚体特征参数并分析其与土壤粒径组成的相关性发现,聚丙烯酸钠(WT_1)与自制有机肥型保水剂(OSC)的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数量(R_(0.25))比施肥处理(T_1)显著提高72.40%和58.00%,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较T_1分别显著提高45.91%,67.89%和57.34%,64.11%,土壤不稳定团粒指数(E_(LT))显著降低18.51%和14.83%;各保水剂处理使分形维数(D)降低0.10%~2.64%;GMD与土壤各级颗粒含量均呈极显著相关(p<0.01),较其他参数可更准确的反应土壤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聚丙酰胺型保水剂(AS)和OSC对于土壤氮素的保持和促进氮素转化效果更好,籽粒含氮量比T_1分别显著上升10.37%和15.67%。OSC对提高土壤团聚体和促进养分吸收利用均具有显著效果,这对进一步研制复合功能保水剂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水剂 土壤团聚体 土壤稳定性 玉米养分 分形维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控释氮肥一次施用对小麦群体调控及养分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30
16
作者 谭德水 江丽华 +3 位作者 房灵涛 曹景同 李子双 刘兆辉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523-1531,共9页
为探讨控释氮肥一次性施用对小麦生长、产量和养分利用的影响,在田间进行了两年定位试验,与普通氮素一次施用和优化施肥进行对比,研究了生物可降解型控释氮肥在氮素释放特征、小麦群体调控、养分积累与利用、土壤氮素残留与排放等方面... 为探讨控释氮肥一次性施用对小麦生长、产量和养分利用的影响,在田间进行了两年定位试验,与普通氮素一次施用和优化施肥进行对比,研究了生物可降解型控释氮肥在氮素释放特征、小麦群体调控、养分积累与利用、土壤氮素残留与排放等方面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与普通氮肥一次施用[OPT(N)]以及优化施肥(OPT)相比,控释氮肥(CRF)一次施用可有效调控小麦春季分蘖群体,使分蘖成穗率分别提高7.6%和1.5%,分别增加实收产量18.7%和-0.3%;控释氮肥的氮素释放特点与小麦植株氮吸收规律相吻合,氮素积累量相比OPT(N)提高了24.5kg·hm^(-2),且提高氮素向籽粒的转运比例,氮肥利用率比OPT(N)处理高11.7个百分点;施用控释氮肥降低了收获期土壤硝态氮残留以及生长季N_2O排放(比OPT减少22.7%),减少了氮向土壤深层淋溶和向大气排放的环境风险;相比农民习惯施肥,在减氮87kg·hm-2的水平下,80%CRF处理亦可实现增收减排的目标。在现代农业轻简化生产趋势下,冬小麦控释氮肥一次性施用技术有望以节本稳产增效的优势进行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释氮肥 一次施用 冬小麦 群体调控 氮素利用 产量收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剂作用下滨海盐化潮土团聚体分布、稳定性及有机碳分布特征 被引量:13
17
作者 马征 王学君 +3 位作者 董晓霞 刘苹 郑福丽 沈玉文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27-333,共7页
通过对滨海盐化潮土小麦—玉米轮作2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不同改良剂施用对土壤团聚体分布、稳定性及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各级团聚体有机碳对总有机碳贡献率的影响。试验共设置3个处理:对照(CK)、有机土壤改良剂(OSA)和有机—无机... 通过对滨海盐化潮土小麦—玉米轮作2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不同改良剂施用对土壤团聚体分布、稳定性及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各级团聚体有机碳对总有机碳贡献率的影响。试验共设置3个处理:对照(CK)、有机土壤改良剂(OSA)和有机—无机土壤改良剂(CSA),分析土壤团聚体分布、水稳性大团聚体(R0.25)、平均重量直径(mean weight diameter,MWD)、几何平均直径(geometric mean diameter,GMD)、分形维数(D)、有机碳储量(soil organic carbon storage,SOCS)和有机碳贡献率(contribution rate of organic carbon)。结果表明,滨海盐化潮土水稳性团聚体组成主要以<0.25 mm粒径为主,改良剂施用后土壤R0.25显著提高,其影响主要集中在>5 mm和2~5 mm粒径级,OSA处理2个粒级团聚体含量较CK分别显著增加167.38%和59.00%,CSA处理分别显著增加89.17%和100.66%。施用OSA与CSA同时显著提高了土壤团聚体MWD和GMD值,说明2种改良剂的施用均有利于提高大团聚体数量及稳定性。施用改良剂2年处理土壤各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均有所提高,OSA处理以1~2 mm粒级提高最多,CSA以2~5 mm粒级提高最多,且前者达显著水平。与CK相比,改良剂可促使土壤有机碳向大团聚体富集,显著提高>1~2 mm粒级团聚体对土壤总有机碳的贡献率93.62%~109.76%,降低或显著降低<1~2 mm粒级团聚体对土壤总有机碳的贡献率20.55%~24.92%。在小麦—玉米轮作模式下,改良剂施用不仅可以显著提高滨海盐化潮土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和稳定性,还可显著增加水稳性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与储量,是加强盐碱土壤有机碳库积累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改良剂 滨海盐化潮土 土壤团聚体 有机碳 碳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滨海盐荒地不同高度台田地下水动态变化与脱盐效果 被引量:8
18
作者 董晓霞 王学君 +2 位作者 刘兆辉 孙泽强 郑东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354-1358,共5页
为给大面积滨海盐渍荒地农业开发利用提供高效的技术支撑,在黄河三角洲滨海盐渍荒地上,设计135 cm、145 cm和175 cm高度台田处理,以未做台田处理的盐荒地为对照,定位监测挖深沟修台田后2年的地下水埋深与矿化度的变化动态,以及连续种植... 为给大面积滨海盐渍荒地农业开发利用提供高效的技术支撑,在黄河三角洲滨海盐渍荒地上,设计135 cm、145 cm和175 cm高度台田处理,以未做台田处理的盐荒地为对照,定位监测挖深沟修台田后2年的地下水埋深与矿化度的变化动态,以及连续种植5年后台田土体含盐量的变化。研究表明:连续2年3种高度台田均能有效增加地下水的埋深,盐渍荒地地下水埋深变化为0.65~2.10 m,3种高度台田地下水埋深变化为2.20~3.63 m。3种高度台田的地下水矿化度同盐渍荒地相比均呈现升高趋势,表明台田土体盐分通过灌溉和降雨作用淋洗进入地下水中。修建台田前荒地0~30 cm土壤含盐量为4.90~7.33 g.kg-1,台田引黄灌溉洗盐后土壤含盐量降低到1.37 g.kg-1以下,土壤脱盐率为81.31%~89.05%。连续种植5年后,不同高度台田0~120 cm土体盐分含量均低于盐荒地,尤其0~30 cm和30~60 cm土层的盐分含量与盐荒地相比降低显著;其中135 cm和145 cm台田各土层盐分含量均小于1.62 g.kg-1。因此,"台田-深沟"模式是改良滨海重度盐渍土的一种有效工程措施,考虑到开发成本和台田有效面积比,台田高度可优先选择145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盐荒地 台田 地下水埋深 地下水矿化度 土壤含盐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粪和玉米秸秆混合堆肥好氧发酵菌剂筛选 被引量:19
19
作者 张玉凤 田慎重 +6 位作者 边文范 郭洪海 宫志远 刘兆辉 李瑞琴 陈剑秋 罗加法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72-178,共7页
为筛选出适合牛粪和秸秆混合物料快速发酵的微生物菌剂,采用槽式堆肥方法,通过设置不接菌种、接种菌剂M1、M2、M3共4个处理,以发酵温度、pH值、发芽指数、有机质、氮、磷、钾等为评价指标,研究菌剂M1、M2、M3对堆肥发酵过程的影响。结... 为筛选出适合牛粪和秸秆混合物料快速发酵的微生物菌剂,采用槽式堆肥方法,通过设置不接菌种、接种菌剂M1、M2、M3共4个处理,以发酵温度、pH值、发芽指数、有机质、氮、磷、钾等为评价指标,研究菌剂M1、M2、M3对堆肥发酵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菌剂处理达到50℃时间比不接种处理提前4d,高温维持时间延长10~12d,接种菌剂处理堆温在50℃以上时间持续了24d,达到了GB/T7959-2012标准;发酵过程中接种处理的pH值低于对照,pH值呈现下降、上升、下降、平稳的趋势;接种M1、M2处理的油菜发芽指数达到100%;C/N逐渐下降,30d时接种处理由最初的27.75∶1下降到14.47∶1~17.27∶1,而对照仅下降到20.55∶1;堆肥结束时,菌剂处理的有机质、N+P2O5+K2O含量与NY525-2012标准接近,发酵产物适合做生产商品有机肥的原料。综合各项指标,菌剂1和菌剂2的发酵效果优于菌剂3,菌剂1和菌剂2更适合牛粪和秸秆混合物料发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粪 玉米秸秆 好氧发酵 发酵菌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剂对粘质潮土团聚体特征及分形维数的影响 被引量:8
20
作者 马征 张柏松 +3 位作者 徐长英 董晓霞 边文范 郑福丽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37-341,共5页
为评价复合功能改良剂(NSA)对板结土壤的改良效果,通过小白菜盆栽试验,研究NSA对滨州粘质潮土的理化性状、土壤团聚体数量、分布和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NSA可降低土壤容重、比重和pH值,提高土壤总孔隙度;施用NSA显著增加了0.5~... 为评价复合功能改良剂(NSA)对板结土壤的改良效果,通过小白菜盆栽试验,研究NSA对滨州粘质潮土的理化性状、土壤团聚体数量、分布和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NSA可降低土壤容重、比重和pH值,提高土壤总孔隙度;施用NSA显著增加了0.5~1mm和0.25~0.5mm的团聚体含量,显著降低了〈0.05mm的团聚体含量,施用0.5%和1.0%的NSA后,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总含量(R0.25)比CK分别显著提高67.14%和141.58%,NSA可将团聚体聚合成更大粒径来实现对土壤结构的改良;添加NSA使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显著提高,土壤不稳定团粒指数(ELT)显著降低;分形维数(D)随着NSA的添加而减少。施用NSA可促进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并提高其稳定性,对土壤结构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这对进一步研制多功能的土壤改良剂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改良剂 平均重量直径 几何平均直径 团聚体 分形维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