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回应实践能力的彰显——2008年度法律方法论研究报告 被引量:7
1
作者 焦宝乾 陈金钊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14,共14页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对法律方法论的研究,不但学科意识明显增强,而且研究的实践意识、本土意识、问题意识、判例研究意识等日趋明显。2008年法律方法论的研究更加重视法律方法论回应实践能力的提高。在此基础上,对基本问题的研究继续推...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对法律方法论的研究,不但学科意识明显增强,而且研究的实践意识、本土意识、问题意识、判例研究意识等日趋明显。2008年法律方法论的研究更加重视法律方法论回应实践能力的提高。在此基础上,对基本问题的研究继续推向深入,从多个角度体现了对法治实现途径的关怀;法教义学的立场越来越明显;法律方法与法学教育相结合的趋势日益显露。2009年中国即将举办国际法哲学大会,中国法律方法论研究与发展面临更为重要的历史机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方法 法律解释 法律论证 法律推理 案例研究 法学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律方法的概念及其意义 被引量:24
2
作者 陈金钊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1-80,共10页
对法律方法概念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它是建立学科体系的逻辑起点。法律方法是方法论中的特殊领域,其特殊性表现在法律原则、规则与程序本身就是维护权利、保障秩序的方法,所以法律方法是"方法"中的方法;法律方法既强调了对法律... 对法律方法概念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它是建立学科体系的逻辑起点。法律方法是方法论中的特殊领域,其特殊性表现在法律原则、规则与程序本身就是维护权利、保障秩序的方法,所以法律方法是"方法"中的方法;法律方法既强调了对法律规则与程序权威性的尊重,又必须是对规则的灵活与智慧地运用。各种法律方法,我们在对其研究的时候是单独的方法,但法律人运用的时候却是综合性的,从这个角度看,法律方法的实质是法律思维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方法 法学方法 法律解释 法律智慧 法律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律方法的普遍智力品格及其限度——从法律方法与法学方法称谓争论谈起 被引量:5
3
作者 张传新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7-92,共6页
当前法律方法与法学方法的称谓之争反映出的学术失范现象说明,对于致力于息争止讼的法律方法应该遵守普遍的智力标准,保证思维的清晰性、正确性、精确性、一致性、相干性、逻辑性,深度、广度和公正。法律方法是规范、指导法官做出合理... 当前法律方法与法学方法的称谓之争反映出的学术失范现象说明,对于致力于息争止讼的法律方法应该遵守普遍的智力标准,保证思维的清晰性、正确性、精确性、一致性、相干性、逻辑性,深度、广度和公正。法律方法是规范、指导法官做出合理的法律结论,并对该结论予以评价的规则和标准。其应具有规范性、构建性、评估性等功能。法律方法是一个尝试性的法治悖论解悖方案,是一种立场,这种立场的核心是对法律思维予以明确的规范和约束,它比所谓的经验与智慧更能捍卫法律脆弱的生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方法 普遍智力 规范性 建构性 评估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律修辞与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功能衔接——基于民主视角的探讨 被引量:5
4
作者 武飞 王利香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2-121,共10页
法律修辞的民主功用在简易案件中得到了较好发挥,但对于疑难或重大的案件,尚未成熟的法律修辞因承受不起体制内外的种种压力而偏离民主坐标。昂贵的人民陪审员制度可在关键时刻肩负起民主的重任,但现实中的陪审员却只能在简易案件中&qu... 法律修辞的民主功用在简易案件中得到了较好发挥,但对于疑难或重大的案件,尚未成熟的法律修辞因承受不起体制内外的种种压力而偏离民主坐标。昂贵的人民陪审员制度可在关键时刻肩负起民主的重任,但现实中的陪审员却只能在简易案件中"卖苦力",以至于成了司法民主的装饰品。应当尽快促成修辞民主与陪审民主的功能衔接,让二者分别在简易案件与疑难或重大的案件中发挥优势。在修辞中陪审,让语言贴近客观;在陪审中修辞,使制度回归民主。如此,司法民主在法律修辞与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功能互补中突出重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修辞 简易案件 人民陪审员制度 疑难案件 司法民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律修辞与逻辑 被引量:15
5
作者 张传新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84-90,共7页
论者通常把修辞与逻辑对立起来,很少论及二者如何统一于论证过程,而在法律领域尤其需要这种统一。法律的学科特点在于其推理前提的开放性和结论的封闭性,因而在法律推理过程中,需要通过修辞将开放的前提集合论证为可接受的封闭性前提集... 论者通常把修辞与逻辑对立起来,很少论及二者如何统一于论证过程,而在法律领域尤其需要这种统一。法律的学科特点在于其推理前提的开放性和结论的封闭性,因而在法律推理过程中,需要通过修辞将开放的前提集合论证为可接受的封闭性前提集合,也需要通过逻辑根据封闭的前提得出必然的结论。文章通过对法律推理过程及其特点的分析,论证了法律修辞与逻辑的统一性,即逻辑是修辞,是最具说服力的一种修辞;修辞也是逻辑,是在无法直接进行演绎推理时所备选的逻辑。其目的都在于提高法律推理结论的可接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推理 法律修辞 法律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的意义阐释——以法治为修辞改变思维方式 被引量:34
6
作者 陈金钊 宋保振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9-91,共13页
作为法治中国的核心要素,法治国家、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抓手,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也主要在国家(政党)、政府、社会三个层面展开。其中,如何透过诸多修饰词,正确解读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的意义,是摆在... 作为法治中国的核心要素,法治国家、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抓手,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也主要在国家(政党)、政府、社会三个层面展开。其中,如何透过诸多修饰词,正确解读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的意义,是摆在法学研究者面前的重要任务。在此过程中,法治国家主要是解决执政党依法执政的问题;法治政府主要是解决政府与市场、社会组织行为的法治化问题;而法治社会主要是在法律对社会组织与公民、政府之间的权力进行明确划分的情况下,实现社会管理体制现代化的问题。法治国家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顶层设计,法治政府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关键,而法治社会则是法治中国建设的真正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国家 法治政府 法治社会 一体建设 法治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利益冲突制度现状的多维探究与渐进改革策略 被引量:2
7
作者 刘洋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11-516,523,共7页
利益冲突制度的建立是推进我国反腐进程的必然选择。对我国利益冲突制度现状的分析应基于学理和事实的双重基础。前者为利益冲突制度的建立奠定合理性前提,而后者则是未来不可忽略的问题背景与现实起点。规范体系缺乏系统性、执行乏力... 利益冲突制度的建立是推进我国反腐进程的必然选择。对我国利益冲突制度现状的分析应基于学理和事实的双重基础。前者为利益冲突制度的建立奠定合理性前提,而后者则是未来不可忽略的问题背景与现实起点。规范体系缺乏系统性、执行乏力和机构的职能整合困难是当前利益冲突制度发展的突出困境,而这些困境的产生又与包括制度自身特点、性善论的历史惯性、中国式人际网络和对利益冲突制度的认识等因素具有内在关联。从学理与现状、国际经验与具体国情等多方面考虑,实施渐进改革是利益冲突制度在中国推进的策略性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益冲突制度 伦理法规 廉政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