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1篇文章
< 1 2 5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东大学2005届毕业生求职择业状况调查 被引量:3
1
作者 赵海 关勇 杨明伟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49-50,共2页
关键词 山东大学 2005届毕业生 就业状况 职业选择 就业管理 就业指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公共管理的制度与机制创新探析——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例 被引量:3
2
作者 王佃利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1-15,共5页
城市群已经成为我国区域发展的主要形式,如何构建城市群间的合作机制是实现区域整体利益的关键。本文选择从区域公共管理的视角,分析了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过程所出现的各种非合作困境及其原因。城市群的合作应该着眼于区域公共问题的解... 城市群已经成为我国区域发展的主要形式,如何构建城市群间的合作机制是实现区域整体利益的关键。本文选择从区域公共管理的视角,分析了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过程所出现的各种非合作困境及其原因。城市群的合作应该着眼于区域公共问题的解决和区域公共利益的增进,寻求利益互惠基础上的平等合作机制,走出以往单纯依靠行政权力分割和行政区变更的思路。论文提出以复合行政的理念,构建城市群合作的组织平台和合作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公共管理 城市群 机制创新 复合行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与社会主义:“环境政治学国际研讨会”综述 被引量:1
3
作者 郭晨星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64-165,共2页
关键词 当代社会主义 环境政治学 国际研讨会 生态社会主义 理论与实践 综述 山东大学 社会主义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治鲁迅”研究:经史之间的文学和现代
4
作者 钟诚 《现代中文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0-104,共5页
鲁迅研究如何与现实进行有效的对话?对鲁迅文学能否有一种新的理论解读?这两个问题是当代“政治鲁迅”研究产生的重要驱动力。为了从旧“政治鲁迅”研究过分意识形态化的陷阱中走出,当代“政治鲁迅”研究努力追求一种“客观可能性”并... 鲁迅研究如何与现实进行有效的对话?对鲁迅文学能否有一种新的理论解读?这两个问题是当代“政治鲁迅”研究产生的重要驱动力。为了从旧“政治鲁迅”研究过分意识形态化的陷阱中走出,当代“政治鲁迅”研究努力追求一种“客观可能性”并由此出现四种不同的研究路径,此四种路径都不同程度触碰到“经史关系”这一议题。借由如何打通经史的疑问,可以发现鲁迅文学与政治现代性的隐秘关系,并对鲁迅的“相互主体性”思路如何落实做一种新的诠释。在追求相互主体性的进程中,鲁迅对“理想型”方法的不自觉运用和对交易费用的感知,也使我们对其文学的位置有了新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鲁迅” 经史关系 政治现代性 相互主体性 《狂人日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政治学国际研讨会”综述
5
作者 郇庆治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52-152,共1页
关键词 环境政治学 国际研讨会 当代社会主义 山东大学 学术讨论 研究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险感知视角下公共风险事件负面情绪演化建模与仿真研究
6
作者 刘萌萌 荣莉莉 郄子君 《管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6-375,共10页
为实现公共风险事件中负面情绪的有效应对,分析个体属性-风险感知-情绪的关联机制,在剖析公共风险事件中不同情绪产生机理及其关联关系的基础上,依据社会比较理论建立情绪演化模型,并针对不同情境进行仿真模拟。仿真研究表明:在线社交... 为实现公共风险事件中负面情绪的有效应对,分析个体属性-风险感知-情绪的关联机制,在剖析公共风险事件中不同情绪产生机理及其关联关系的基础上,依据社会比较理论建立情绪演化模型,并针对不同情境进行仿真模拟。仿真研究表明:在线社交网络的开放性特征在促进情绪演化的同时将减弱其地域差异;公众产生的愤怒情绪可随着全局应对风险水平的提升而降低,但其恐惧情绪也会随之升高;当恐惧情绪与地域关联水平较强时,有效的风险沟通相比单纯调整风险应对措施对引导公众负面情绪更为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事件 风险感知 情绪演化 社会比较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卢梭论公共生活的情感动力及其限度
7
作者 党成孝 《伦理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3-100,共8页
“人”与“公民”两种对卢梭理论路径的经典理解均难以融贯解释《爱弥儿》教育方案的要旨。卢梭恰希望调和个体化的“人”与去个体化的“公民”的内在张力,使现代人完成道德与政治化并迈入公共生活。其方案的关键在于,经由家这个转置单... “人”与“公民”两种对卢梭理论路径的经典理解均难以融贯解释《爱弥儿》教育方案的要旨。卢梭恰希望调和个体化的“人”与去个体化的“公民”的内在张力,使现代人完成道德与政治化并迈入公共生活。其方案的关键在于,经由家这个转置单位的建构,个体情感得以扩展为道德与政治情感,成为支撑公共生活的动力。但通过在续篇《爱弥儿与苏菲》中展示家的建构在情感维度的内在困境,卢梭揭示出这一方案中个体-家庭-共同体同心圆结构的根本脆弱性。这应被理解为在现代道德与政治教育的限制性约束下,他对支撑公共生活情感之限度的提示。这一提示为思考现代个体与共同体的关系提供了一种情感主义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弥儿 公民 家庭 道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层政府资源分配行为及其多重逻辑研究:基于山东省A县的案例分析
8
作者 孙宗锋 林婧淇 张晓涵 《公共行政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2-117,198,199,共18页
基层政府如何分配各类财政资源,对地区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意义重大。论文从制度压力、利益结构与社会关系三个维度出发,构建基层资源分配的多重逻辑框架,探究基层政府资源分配行为及其动因。通过对山东省A县(以下简称“A县”)进行田野... 基层政府如何分配各类财政资源,对地区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意义重大。论文从制度压力、利益结构与社会关系三个维度出发,构建基层资源分配的多重逻辑框架,探究基层政府资源分配行为及其动因。通过对山东省A县(以下简称“A县”)进行田野观察与多案例比较分析后发现,基层政府在分配资源时呈现三种逻辑:制度刚性的摊派逻辑、行政绩效的驱动逻辑以及差序格局的支持逻辑。在基层分配资源的过程中,这三重逻辑相互交叠、共同作用。具体而言,制度刚性的摊派逻辑贯穿于普惠资源和专项资源的分配过程,并在分配普惠资源时发挥主要作用;行政绩效的驱动逻辑和差序格局的支持逻辑主要影响着基层专项资源的分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资源分配 多重逻辑 项目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我国城市管理中的公共权力与公平 被引量:4
9
作者 姜杰 孙晓红 胡艳蕾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6年第1期112-118,共7页
在我国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的过程中,公平问题日益突出。机会公平、财富和资源分配公平受到严重扭曲,城市公权以恶性方式扩大了市场机制和竞争带来的必然差距,降低了城市管理的效率,危害着城市社会稳定的基础。在城市管理中,必须推动非... 在我国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的过程中,公平问题日益突出。机会公平、财富和资源分配公平受到严重扭曲,城市公权以恶性方式扩大了市场机制和竞争带来的必然差距,降低了城市管理的效率,危害着城市社会稳定的基础。在城市管理中,必须推动非营利组织发展,健全监督体系,扩大公民参与,以民主化矫正公共权力的偏离,实现社会公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管理 公权 公平 弱势群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公共管理的冲突:对一种统一范式的诘问 被引量:6
10
作者 曹现强 王佃利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47-153,共7页
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新公共管理运动”,既是一种重要的实践活动,又是一种新的行政理论。它对当今各国政府的改革正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但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标签,相反它在理论形式上具有多样性,在实践中也面临许多冲突。新公共管理的... 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新公共管理运动”,既是一种重要的实践活动,又是一种新的行政理论。它对当今各国政府的改革正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但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标签,相反它在理论形式上具有多样性,在实践中也面临许多冲突。新公共管理的指导原则更多地来自于对再造政府实践的总结和提炼,即使其基本的改革导向,也在不同的国家产生了不同的结果,而且新公共管理在行政控制及维护民主责任等方面也面临挑战。这一切都意味着新公共管理不会成为一种统一的、具有普适性意义的行政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公共管理 再造政府 行政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被引量:25
11
作者 曹现强 林建鹏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9-30,共12页
关注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对于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市民公共服务的获得感、生活的幸福感与安全感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山东省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大规模电话访问调查数据(2017),发现该省的城市公共安全、公共事业服务满意度较高,而社会... 关注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对于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市民公共服务的获得感、生活的幸福感与安全感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山东省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大规模电话访问调查数据(2017),发现该省的城市公共安全、公共事业服务满意度较高,而社会保障和公共医疗服务满意度则较低。满意度的地理区域分布总体呈现出东部沿海城市相对较高,中部、南部和北部的内陆城市则较低的情况。另外,城市层面变量(人均GDP、人均公共财政支出)和个人层面变量(政府信任度、政府回应性、居民期望值、人口统计学变量)能够解释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的差异性。基于公共服务供给侧视角,我们应从完善服务供给主体、精准服务供给内容、明确服务供给权责、活跃服务供给思维、畅通服务供给沟通等路径,优化城市公共服务供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公共服务 改进的熵权TOPSIS法 分层线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服务型政府:政府职能的新定位——从新公共管理理论看当代中国服务型政府建设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欣欣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95-97,共3页
基于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政府职能有着重新定位,由此促进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政府改革,并推动了经济发展。在此理论和实践背景下,笔者考察了现阶段我国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实际情况,重点对服务型政府职能的定位和内涵进行分析... 基于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政府职能有着重新定位,由此促进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政府改革,并推动了经济发展。在此理论和实践背景下,笔者考察了现阶段我国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实际情况,重点对服务型政府职能的定位和内涵进行分析,提出了现阶段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有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管理理论 服务型政府 政府职能 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公共管理中城市本位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姜杰 张洁 《经济与管理》 2007年第8期34-39,共6页
城市本位是一种以城市为中心,一切着眼于城市发展,将各种公共资源过度集中到城市,而相对忽视农村发展和农民利益的公共管理理念和发展模式。城市本位有其正面的积极作用,但其在公共管理中的负面影响已日益放大并衍生出诸多的社会矛盾,... 城市本位是一种以城市为中心,一切着眼于城市发展,将各种公共资源过度集中到城市,而相对忽视农村发展和农民利益的公共管理理念和发展模式。城市本位有其正面的积极作用,但其在公共管理中的负面影响已日益放大并衍生出诸多的社会矛盾,降低了资源优化整合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管理 城市本位 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铁路行业的转型质效与深改探索——基于公共管理视角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宇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32-41,共10页
铁路行业集垄断性、可竞争性、公共性、商业性于一体,是服务国家战略和大众出行的重要基础设施,这种复杂属性和特殊地位决定了改革的难度大,意义更非同寻常。站在新旧改革交替的节点上,亟待从推进政企分开的角度,进一步揭示问题实质,阐... 铁路行业集垄断性、可竞争性、公共性、商业性于一体,是服务国家战略和大众出行的重要基础设施,这种复杂属性和特殊地位决定了改革的难度大,意义更非同寻常。站在新旧改革交替的节点上,亟待从推进政企分开的角度,进一步揭示问题实质,阐明运作逻辑,整合发展动力,完善优化策略,按照"结构—功能—制度"的改进路向,未来铁路行业深化改革重在理顺政企关系,厘清政企权责,从完善投融资机制、借鉴域外经验、夯实法治保障等方面,推进全方位、深层次的政企分开,最终实现我国铁路行业治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开放 铁路行业 政企关系 公共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社会治理的场景构建、运行逻辑与公共价值实现 被引量:12
15
作者 王佃利 滕蕾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5-133,共9页
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已引领社会治理迈入数字时代,发展数字社会治理也已成为国家数字战略的重要任务。依据社会治理需求可将数字社会治理场景分为政务服务、数字产业、公共服务、城市生活四类。数字技术在数字社会治理场景中具有联结治... 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已引领社会治理迈入数字时代,发展数字社会治理也已成为国家数字战略的重要任务。依据社会治理需求可将数字社会治理场景分为政务服务、数字产业、公共服务、城市生活四类。数字技术在数字社会治理场景中具有联结治理主体、整合各方利益等作用。按照“需求汇聚—信息共享—架构再造—主体聚合”的机理,数字技术能够为社会治理赋能。数字技术为社会治理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但同时也可能因各主体的参与问题导致公共价值失灵。未来,数字技术与社会治理的融合需要从社会治理本源出发,秉持以人为本、公开透明、风险共担、可持续发展、公平公正的原则,追求数字社会治理公共价值的实现,从而助力数字社会治理走向善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社会治理 公共价值 应用场景 数字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确定性情境下的基层社会公共信任塑造——以A镇“党建引领、一网三联”治理模式为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天舒 崔向洁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9-140,共12页
不确定性对基层治理构成了持续的挑战,如何利用制度优势,破解这一难题已经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议题。基于行动情境-行动策略的理论框架,剖析A镇“党建引领、一网三联”治理模式的典型案例,挖掘制度优势在微观层面上的运行机制与逻辑,可... 不确定性对基层治理构成了持续的挑战,如何利用制度优势,破解这一难题已经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议题。基于行动情境-行动策略的理论框架,剖析A镇“党建引领、一网三联”治理模式的典型案例,挖掘制度优势在微观层面上的运行机制与逻辑,可以发现,基层社会面临着外部环境和行动主体的双重不确定性情境。基层党组织发挥党政体制的优势,通过塑造公共信任,增加非正式治理资源,运用价值引领-组织重塑-规则强化机制,探索出目标重塑与价值感召、联结吸纳与权责分配、规则激励与规则约束路径,提升了基层政府的服务性和公众的主动性,为推进基层治理提供了理论和经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确定性 公共信任 党建引领 基层治理 党政体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省级政府在农村公共品供给中的地位分析——以山东省为例
17
作者 石绍宾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2009年第4期11-15,共5页
在当前"自上而下"的农村公共品供给体制中,文章提出了省级政府的"双角色主体"假说,即省级政府一方面要发挥"接力者"的角色,负责将中央政府有关农村公共品供给的决策与资金安排及时准确地传递给其他地方政... 在当前"自上而下"的农村公共品供给体制中,文章提出了省级政府的"双角色主体"假说,即省级政府一方面要发挥"接力者"的角色,负责将中央政府有关农村公共品供给的决策与资金安排及时准确地传递给其他地方政府;另一方面,省级政府还要承担"供给者"的责任,不仅要对中央政府的公共品决策进行本地化的修正,还要及时应对本地居民有关农村公共品需求的变化调整。运用山东省的数据资料证明了"双角色主体"可以确保农村公共品充足供给以及在当前"接力者"要优于"供给者",但未来后者会日渐重要的两个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公共品 双角色主体 假说 实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在激励如何影响基层公务员的公共服务动机水平?——一项调查实验研究
18
作者 刘华兴 侯雅文 《公共行政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4-142,199,共20页
如何有效提升基层公务员的公共服务动机水平已成为当前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已有研究对公共服务动机的可激励属性重视程度不足,且缺乏在中国情境下的因果机制探索。基于此,论文采用调查实验法,以S省基层公务员为研究对象,探析不同的外... 如何有效提升基层公务员的公共服务动机水平已成为当前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已有研究对公共服务动机的可激励属性重视程度不足,且缺乏在中国情境下的因果机制探索。基于此,论文采用调查实验法,以S省基层公务员为研究对象,探析不同的外在激励如激励性质(正向激励与负向激励)与激励方式(金钱激励与荣誉激励)对公共服务动机的因果影响机制,并进一步考察了激励方式在激励性质与公共服务动机关系中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相较于负向激励,正向激励对基层公务员公共服务动机影响更强,而以金钱和荣誉为代表的激励方式对其公共服务动机水平没有显著的差异性影响。此外,在激励性质和公共服务动机的关系中,激励方式发挥了调节作用,即相较于荣誉激励,金钱激励下正向激励对基层公务员公共服务动机的影响更强。研究拓展了对公职人员公共服务动机前因的探讨,丰富了基层公务员的激励理论,为政府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公务员激励机制提供了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公务员 公共服务动机 激励性质 激励方式 调查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新山东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机制
19
作者 罗涛 王赟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19-121,共3页
关键词 人才资源开发 管理机制 山东 创新 经济社会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 人才强省战略 第一资源 结构合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条件性溢出:数字时代公共参与形式转换及其异质性效应——基于“2018年中国城市治理调查”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薪喜 孟天广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4-47,共14页
互联网缩短了民众与政府的距离,为公共参与带来了新渠道。那么,数字时代的公共参与如何实现形式转换?日益增长的线上参与如何形塑线下参与?如果说传统线下参与难以激发参与意愿,那么线上参与何以唤醒人们的参与热情,进而重塑线下参与?... 互联网缩短了民众与政府的距离,为公共参与带来了新渠道。那么,数字时代的公共参与如何实现形式转换?日益增长的线上参与如何形塑线下参与?如果说传统线下参与难以激发参与意愿,那么线上参与何以唤醒人们的参与热情,进而重塑线下参与?基于对“2018年中国城市治理调查”的实证分析发现,中国城市居民的线上参与在向线下“转化”时存在“条件性溢出效应”。溢出效应的异质性分析表明,社会经济地位和政治信任影响着条件性溢出效应。高学历群体存在常规和非常规渠道的溢出效应,而富裕群体则仅存在常规渠道的溢出效应。信任中央政府的群体通常偏好线上常规渠道的溢出效应,但其正向效应也会外溢至线下非常规渠道。信任地方政府的群体偏好线上常规渠道参与,且排斥线上非常规渠道参与。因此,各级政府在网络空间治理实践中,应重视网络问政的民意吸纳作用,让网络空间成为民意的“活水池”,而非制度外行为的“蓄水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件性溢出效应 数字时代 公共参与 网络空间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