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糖饮食与近视发生发展关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
作者 王轶凡 张莲 +1 位作者 解孝锋 毕宏生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333-1337,共5页
近视已成为影响我国国民尤其是青少年眼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被列为世界三大疾病之一。近视的病因复杂,目前认为主要与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相关。饮食因素较少被关注,但已有文献报道,高糖饮食与近视发生发展之间存在相关性。研究发现... 近视已成为影响我国国民尤其是青少年眼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被列为世界三大疾病之一。近视的病因复杂,目前认为主要与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相关。饮食因素较少被关注,但已有文献报道,高糖饮食与近视发生发展之间存在相关性。研究发现,高糖饮食可引起高胰岛素血症,从而介导视网膜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IGF-2)表达水平升高,巩膜成纤维细胞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表达水平降低,从而激活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蛋白3(STAT3)信号通路,再作用于巩膜基质金属蛋白酶(MMP)/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等因子,导致巩膜细胞外基质(ECM)减少,最终导致巩膜重塑眼轴增长而发生近视。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从流行病学及生物学机制方面探讨高糖饮食与近视发生发展的关系,为近视防控提供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糖饮食 近视 青少年 近视发生 近视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在光敏性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3
2
作者 凌颖 毕爱玲 毕宏生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648-1652,共5页
内在光敏性视网膜神经节细胞(ipRGC)是近20a来新发现的一类感光细胞。它们通过视色素黑视蛋白发挥感光功能,并将光信号传递至非成像功能脑区如视交叉上核(SCN)、橄榄前盖核(OPN)以控制昼夜节律光夹带和瞳孔对光反射;还有少部分信号投射... 内在光敏性视网膜神经节细胞(ipRGC)是近20a来新发现的一类感光细胞。它们通过视色素黑视蛋白发挥感光功能,并将光信号传递至非成像功能脑区如视交叉上核(SCN)、橄榄前盖核(OPN)以控制昼夜节律光夹带和瞳孔对光反射;还有少部分信号投射至大脑成像区域如背外侧膝状核(dLGN)和上丘(SC)参与成像视觉。目前已发现6种ipRGC亚型(M1~M6),每种亚型都具有独特的形态和生理特性。这些细胞除了接收来自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的信号输入,也在视网膜内部通过化学突触和电突触调节视网膜内信号转导,在视觉信号传递和视觉发育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发现ipRGC与多种眼科及全身性疾病存在重要联系。由此可见这是一类复杂且重要的细胞类型,本文从ipRGC的发现、一般生理特性、信号转导和与疾病的关系等多方面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在光敏性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黑视蛋白 昼夜节律 非成像视觉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柏西普对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3
作者 孙浩 李姣 +1 位作者 毕宏生 王兴荣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84-288,共5页
目的探索阿柏西普对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B16F10细胞(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不使用药物处理,实验组分别用0.2 g·L^(-1)、2.0 g·L^(-1)、4.0 g·L^(-1)阿柏西普进行干预。通... 目的探索阿柏西普对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B16F10细胞(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不使用药物处理,实验组分别用0.2 g·L^(-1)、2.0 g·L^(-1)、4.0 g·L^(-1)阿柏西普进行干预。通过实时细胞电子分析系统(RT-CES)、CCK-8法探讨不同剂量的阿柏西普对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生长过程的影响;ELISA分析阿柏西普对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中VEGF-A含量的影响;RT-PCR检测不同剂量阿柏西普对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VEGF-A mRNA表达的影响;流式细胞仪分析不同剂量阿柏西普对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结果0.2 g·L^(-1)、2.0 g·L^(-1)、4.0 g·L^(-1)的阿柏西普作用B16F10细胞24 h后,细胞存活率分别下降至(95.10±1.76)%、(87.33±2.20)%和(74.36±1.67)%。RT-PCR检测结果显示阿柏西普能够下调细胞中VEGF-A mRNA的表达;ELISA检测结果表明,阿柏西普可抑制细胞中VEGF-A的水平,其中4.0 g·L^(-1)阿柏西普抑制作用最为明显。此外,与对照组[细胞凋亡率0%,G1期细胞比例为(27.60±0.36)%]相比,0.2 g·L^(-1)、2.0 g·L^(-1)、4.0 g·L^(-1)阿柏西普干预24 h后,B16F10细胞凋亡率分别升高为3.51%、11.10%和14.77%,G1期细胞比例分别升高至(64.09±0.34)%、(66.02±0.65)%、(67.49±0.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阿柏西普对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有显著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为抑制细胞中VEGF-A水平,从而诱导细胞发生凋亡和S期阻滞,其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柏西普 葡萄膜黑色素瘤 VEGF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对负透镜诱导型近视豚鼠视网膜中MMP-3和TIMP-3及Col3α1表达的影响
4
作者 刘一洁 郝琪 +2 位作者 卢秀珍 吴秋欣 毕宏生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24年第9期1373-1380,共8页
目的:探讨电针对负透镜诱导型近视豚鼠视网膜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3、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TIMP)-3和III型胶原α1(Col3α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80只豚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负透镜诱导型近视组、电针干预组和假穴组,每组20只。正... 目的:探讨电针对负透镜诱导型近视豚鼠视网膜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3、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TIMP)-3和III型胶原α1(Col3α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80只豚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负透镜诱导型近视组、电针干预组和假穴组,每组20只。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干预,负透镜诱导型近视组、电针干预组和假穴组,右眼均配戴-6.0 D透镜,左眼不戴镜。戴镜同时电针干预组在合谷穴与太阳穴给予电针刺激,假穴组豚鼠在假穴位进行干预。造模前,造模2、4 wk检影验光检测屈光度,A超检测眼轴长度,HE染色观察视网膜组织结构变化,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和蛋白免疫印迹(WB)检测视网膜中MMP-3、TIMP-3、Col3α1 mRNA和蛋白表达的情况。结果:造模2、4 wk,负透镜诱导型近视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眼轴长度均明显增加(均P<0.05),屈光度均明显降低(均P<0.05);与负透镜诱导型近视组相比,电针干预组干预后眼轴长度均减少(均P<0.05),屈光度均增加(均P<0.05)。HE染色显示,正常对照组豚鼠视网膜组织各层分界明显,排列规则;负透镜诱导型近视组视网膜厚度、内外核层厚度及细胞数量减少,排列不规则;电针干预组视网膜整体结构较为完善,排列较规则,组织各层形态结构未出现明显异常。Q-PCR和WB检测结果显示,负透镜诱导型近视组视网膜中MMP-3、TIMP-3和Col3α1 mRNA及蛋白表达均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均P<0.05);而电针干预组干预后视网膜中MMP-3、TIMP-3和Col3α1mRNA及蛋白表达均较负透镜诱导型近视组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电针能够延缓负透镜诱导型近视豚鼠眼轴增长,下调负透镜诱导型近视豚鼠视网膜中的MMP-3、TIMP-3及Col3α1 mRNA及蛋白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透镜诱导型近视 电针 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 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3(TIMP-3) Ⅲ型胶原α1(Col3α1) 视网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递质在近视发病中的作用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忠清 吴建峰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816-1820,共5页
近视是眼科最常见的疾病,也是引起儿童视力损伤的主要原因。近视的发病机制复杂,多年来的研究发现,多巴胺、一氧化氮、乙酰胆碱、γ-氨基丁酸、5-羟色胺、胰岛素以及前列腺素等主要神经递质均与儿童屈光发育和眼轴增长密切相关,但是它... 近视是眼科最常见的疾病,也是引起儿童视力损伤的主要原因。近视的发病机制复杂,多年来的研究发现,多巴胺、一氧化氮、乙酰胆碱、γ-氨基丁酸、5-羟色胺、胰岛素以及前列腺素等主要神经递质均与儿童屈光发育和眼轴增长密切相关,但是它们的作用机制仍存在许多分歧。本文就各种神经递质在近视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包括神经递质受体以及受体拮抗剂对近视进展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综述,以期明确不同神经递质对近视发生发展的影响,从而更加全面地了解近视的发病机制,为近视神经递质变化的进一步研究做理论准备,并为近视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神经递质 多巴胺 一氧化氮 乙酰胆碱 Γ-氨基丁酸 5-羟色胺 胰岛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肾俞穴对甲状腺素加负透镜诱导性近视豚鼠屈光参数和血清激素的影响
6
作者 林思思 吴建峰 +3 位作者 杨成秀 郭滨 毕宏生 蒋文君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514-519,共6页
目的 观察电针肾俞穴对甲状腺素诱导性近视豚鼠的屈光参数和血清激素的影响。方法 选取2周龄三色健康短毛豚鼠5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近视组、模型组、假穴组和电针组5组,每组10只豚鼠。近视组豚鼠右眼配戴-6.00 D透镜诱导近视,模型组、... 目的 观察电针肾俞穴对甲状腺素诱导性近视豚鼠的屈光参数和血清激素的影响。方法 选取2周龄三色健康短毛豚鼠5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近视组、模型组、假穴组和电针组5组,每组10只豚鼠。近视组豚鼠右眼配戴-6.00 D透镜诱导近视,模型组、假穴组和电针组动物右眼配戴-6.00 D透镜诱导近视的同时,每日腹腔注射左旋甲状腺素钠0.05 mg·kg^(-1)·d^(-1)构建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性近视模型;电针组于造模成功后(造模后第3周)开始电针肾俞穴治疗,持续4周;假穴组电针臀部假穴。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观察并记录各组豚鼠造模后不同时间的一般情况、体重和肛温变化;同时利用检影镜和A超检测造模后0周、2周和6周时动物屈光度和眼轴长度。利用ELISA法检测造模后2周和6周各组豚鼠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素(TSH)和雌二醇(E2)水平变化。结果 造模后2周,与正常组比较,近视组、模型组、假穴组和电针组豚鼠的屈光度均显著下降(均为P<0.05);与近视组和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假穴组和电针组豚鼠呈身体消瘦、烦躁不安、毛发枯槁、少尿和大便干燥等甲亢特征,且体重显著下降、肛温显著升高,血清激素FT3、FT4和E2水平均显著升高,TSH水平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造模后6周(电针4周),与模型组和假穴组和比较,电针组豚鼠屈光度显著上升(P<0.05);身体健壮、性情温和、毛发顺滑有光泽、大小便正常;体重显著升高、肛温显著下降,血清激素FT3、FT4和E2水平均显著下降,TSH水平显著升高(均为P<0.05)。结论 电针肾俞穴可以显著抑制甲亢性近视豚鼠近视的进展,同时改善豚鼠体重、体温等甲亢症状,并使血清中FT3、FT4、E2和TSH等激素水平恢复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素 近视 电针 屈光度 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