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距离工作、视屏时间及户外活动时间与儿童近视的关联分析
1
作者 霍环环 李素云 +6 位作者 仇婷婷 宫义卓 姚贤玮 徐倩 柳国雍 胡媛媛 毕宏生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48-555,共8页
目的基于客观监测技术分析近距离工作、视屏时间及户外活动时间与儿童近视的关联,探讨近视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于2022年10月至2023年3月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山东省2所小学的2~3年级学生59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Eye-Monito... 目的基于客观监测技术分析近距离工作、视屏时间及户外活动时间与儿童近视的关联,探讨近视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于2022年10月至2023年3月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山东省2所小学的2~3年级学生59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Eye-Monitor人工智能用眼行为监测技术量化近距离工作、视屏时间及户外活动时间参数。比较工作日和周末期间各受检者及近视与非近视儿童各指标差异。构建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近视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各受检者工作日较周末近距离工作时间比更大,看手机屏幕时间比、看计算机屏幕时间比、户外活动时间比更小,单次持续近距离用眼时长更长,坐姿头部倾斜角更大,光照强度更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9.427、-9.964、-5.916、-10.470、2.211、2.898、15.061,均P<0.05)。工作日期间,与非近视组相比,近视组近距离工作总时长、单次持续近距离用眼时长更长,户外活动时长更短,用眼距离更近,近距离工作时间比更大,户外活动时间比更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周末期间,与非近视组相比,近视组看手机屏幕时长、看计算机屏幕时长更长,户外活动时长更短,看手机屏幕时间比、看计算机屏幕时间比更大,户外活动时间比更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工作日期间,在调整混杂因素后,较长的单次持续近距离用眼时长(OR=1.138,95%CI:1.086~1.192,P<0.001)是近视相关的危险因素,较远的用眼距离(OR=0.906,95%CI:0.847~0.970,P=0.004)、较长的户外活动时长(OR=0.127,95%CI:0.023~0.703,P=0.018)是近视相关的保护因素。周末期间,在调整混杂因素后,较长的看手机屏幕时长(OR=2.437,95%CI:1.460~4.068,P<0.001)和看计算机屏幕时长(OR=2.260,95%CI:1.283~3.979,P=0.005)是近视相关的危险因素,较长的户外活动时长(OR=0.624,95%CI:0.416~0.934,P=0.022)是近视相关的保护因素。结论基于客观监测数据证实持续近距离用眼、长时间看手机和计算机屏幕、较近的用眼距离、较少的户外活动时间与近视存在关联。在制定儿童近视防控干预措施时,建议工作日进一步重视控制用眼距离和近距离用眼时长,周末加强视屏时间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儿童 防控 近距离工作 视屏时间 户外活动时间 智能可穿戴设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键期单眼形觉剥夺对小鼠初级视皮层NRG1+和NRG1-的PV神经元分布密度的影响
2
作者 叶京京 李新宇 +2 位作者 凌颖 栾长霖 史学锋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5-120,共6页
目的探讨视觉发育关键期内单眼形觉剥夺(MD)对小鼠初级视皮层神经调节蛋白1(NRG1)^(+)和NRG1^(-)的小清蛋白(PV)神经元分布密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8日龄雄性SPF级C57BL/6J小鼠12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MD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MD组于出生... 目的探讨视觉发育关键期内单眼形觉剥夺(MD)对小鼠初级视皮层神经调节蛋白1(NRG1)^(+)和NRG1^(-)的小清蛋白(PV)神经元分布密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8日龄雄性SPF级C57BL/6J小鼠12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MD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MD组于出生后第28天(P28)时行右眼MD,饲养至P32,对照组常规饲养至P32,所有小鼠均心脏灌注后断颈处死并迅速取出脑组织,固定过夜后切取视皮层组织,并进行PV和NRG1免疫荧光染色,分别观察并比较MD组小鼠两侧以及对照组小鼠初级视皮层PV^(+)、PV^(+)/NRG1^(+)和PV^(+)/NRG1^(-)神经元分布密度的差异。结果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MD组对侧V1区和MD组同侧V1区PV^(+)神经元密度分别为(137.8±4.3)、(108.8±4.1)和(137.4±4.0)/mm^(2),PV^(+)/NRG1^(+)神经元密度分别为(112.0±4.6)、(82.1±4.7)和(113.6±5.7)/mm^(2),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5.88、12.53,均P<0.001),其中MD组对侧V1区PV^(+)神经元密度和PV^(+)/NRG1^(+)神经元密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和MD组同侧V1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各组PV^(+)/NRG1^(-)神经元密度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0,P>0.05)。结论NRG1^(+)的PV神经元可能是调控关键期初级视皮层发育的主要细胞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 关键期 初级视皮层 形觉剥夺 神经调节蛋白1 小清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病中的视觉拥挤效应及其干预策略研究进展
3
作者 矫伟伦 吴建峰 王力涵 《眼科新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66-570,共5页
视觉拥挤效应是指当目标物体被周围物体包围时,观察者对其识别能力显著下降的现象。多种眼科疾病,包括弱视、斜视、青光眼、黄斑变性和眼球震颤等,均涉及视觉系统不同部位的结构或功能异常。这些异常会加剧视觉拥挤效应,进而损害患者的... 视觉拥挤效应是指当目标物体被周围物体包围时,观察者对其识别能力显著下降的现象。多种眼科疾病,包括弱视、斜视、青光眼、黄斑变性和眼球震颤等,均涉及视觉系统不同部位的结构或功能异常。这些异常会加剧视觉拥挤效应,进而损害患者的多行视标识别能力、阅读能力等日常视觉活动。鉴于针对视觉拥挤效应的干预能够提升患者对复杂视觉信息的处理能力、优化残余视力的利用并改善预后,开发针对性的干预手段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本文系统综述了眼病患者的视觉拥挤效应特点及其对功能性视觉的影响,并总结当前的干预策略,以期为未来的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拥挤效应 眼病 视功能 干预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光眼视神经节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4
作者 吴姗姗 田庆梅 +1 位作者 高延娥 毕宏生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882-885,共4页
青光眼是一组以视神经退行性病变、视野缺损和视力下降为特征的不可逆性致盲性眼病。青光眼的发生主要涉及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的变性、凋亡、进行性丧失。目前,青光眼RGC凋亡的具体机制尚未明确,其中涉及多... 青光眼是一组以视神经退行性病变、视野缺损和视力下降为特征的不可逆性致盲性眼病。青光眼的发生主要涉及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的变性、凋亡、进行性丧失。目前,青光眼RGC凋亡的具体机制尚未明确,其中涉及多种凋亡途径和凋亡相关因子,包括死亡受体途径、线粒体途径、内质网途径等凋亡机制及caspases等凋亡因子参与。本文就RGC几种常见凋亡途径及凋亡相关因素做一简要综述,对青光眼的靶向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进而为临床治疗青光眼提供可靠的分子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肾俞穴对甲状腺素加负透镜诱导性近视豚鼠屈光参数和血清激素的影响
5
作者 林思思 吴建峰 +3 位作者 杨成秀 郭滨 毕宏生 蒋文君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514-519,共6页
目的 观察电针肾俞穴对甲状腺素诱导性近视豚鼠的屈光参数和血清激素的影响。方法 选取2周龄三色健康短毛豚鼠5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近视组、模型组、假穴组和电针组5组,每组10只豚鼠。近视组豚鼠右眼配戴-6.00 D透镜诱导近视,模型组、... 目的 观察电针肾俞穴对甲状腺素诱导性近视豚鼠的屈光参数和血清激素的影响。方法 选取2周龄三色健康短毛豚鼠5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近视组、模型组、假穴组和电针组5组,每组10只豚鼠。近视组豚鼠右眼配戴-6.00 D透镜诱导近视,模型组、假穴组和电针组动物右眼配戴-6.00 D透镜诱导近视的同时,每日腹腔注射左旋甲状腺素钠0.05 mg·kg^(-1)·d^(-1)构建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性近视模型;电针组于造模成功后(造模后第3周)开始电针肾俞穴治疗,持续4周;假穴组电针臀部假穴。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观察并记录各组豚鼠造模后不同时间的一般情况、体重和肛温变化;同时利用检影镜和A超检测造模后0周、2周和6周时动物屈光度和眼轴长度。利用ELISA法检测造模后2周和6周各组豚鼠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素(TSH)和雌二醇(E2)水平变化。结果 造模后2周,与正常组比较,近视组、模型组、假穴组和电针组豚鼠的屈光度均显著下降(均为P<0.05);与近视组和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假穴组和电针组豚鼠呈身体消瘦、烦躁不安、毛发枯槁、少尿和大便干燥等甲亢特征,且体重显著下降、肛温显著升高,血清激素FT3、FT4和E2水平均显著升高,TSH水平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造模后6周(电针4周),与模型组和假穴组和比较,电针组豚鼠屈光度显著上升(P<0.05);身体健壮、性情温和、毛发顺滑有光泽、大小便正常;体重显著升高、肛温显著下降,血清激素FT3、FT4和E2水平均显著下降,TSH水平显著升高(均为P<0.05)。结论 电针肾俞穴可以显著抑制甲亢性近视豚鼠近视的进展,同时改善豚鼠体重、体温等甲亢症状,并使血清中FT3、FT4、E2和TSH等激素水平恢复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素 近视 电针 屈光度 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免疫炎症与青光眼发病机制研究新进展
6
作者 王晓彤 李建美 +2 位作者 李章龙 郭滨 赵萍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986-991,共6页
青光眼是以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进行性、不可逆性的坏死与凋亡为特征的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视网膜中枢神经系统的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Müller细胞和外周免疫系统的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及调节性T细胞的异常活化参与... 青光眼是以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进行性、不可逆性的坏死与凋亡为特征的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视网膜中枢神经系统的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Müller细胞和外周免疫系统的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及调节性T细胞的异常活化参与青光眼的发病机制,其分泌的炎性因子IL-6、IL-8等与青光眼的发展进程密切相关。本文就视网膜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免疫系统的免疫细胞及其分泌的炎性因子在青光眼发展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为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理解青光眼的发病机制,探索青光眼新的治疗方法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 视网膜 中枢神经系统 外周免疫系统 炎性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理健康量表在近视研究中的应用
7
作者 于世杰 殷宏坡 吴建峰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823-827,共5页
近视作为全球患病率最高的眼部疾病之一,已成为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近视除了会对眼部健康造成损害,还会对学生学习成绩、人际交往及生活质量等方面产生消极影响,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关注近视人... 近视作为全球患病率最高的眼部疾病之一,已成为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近视除了会对眼部健康造成损害,还会对学生学习成绩、人际交往及生活质量等方面产生消极影响,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关注近视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但如何客观准确地评估近视人群的心理健康仍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归纳并总结近视人群心理健康量表在国内外研究中应用的现状和特征,分析量表的适用情况,为近视心理健康量表的科学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心理健康 量表 焦虑 抑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巴胺在近视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被引量:15
8
作者 徐超立 吴建峰 毕宏生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6-90,共5页
多巴胺(dopamine,DA)是近视发生发展过程中一种重要的视网膜神经递质。在实验性近视模型眼视网膜中DA水平下降;向玻璃体内注射DA受体激动剂可以抑制实验性近视的发展,这种抑制作用是通过兴奋D2受体介导的。使用D2受体基因敲除小鼠模型... 多巴胺(dopamine,DA)是近视发生发展过程中一种重要的视网膜神经递质。在实验性近视模型眼视网膜中DA水平下降;向玻璃体内注射DA受体激动剂可以抑制实验性近视的发展,这种抑制作用是通过兴奋D2受体介导的。使用D2受体基因敲除小鼠模型的研究结果也支持多巴胺的减少与形觉剥夺性近视之间存在联系的观点。多巴胺能系统对近视的影响还与毒蕈碱和一氧化氮有密切的关系。局部视网膜形觉剥夺诱导相应位置视网膜DA改变以及视网膜多巴胺能无长突细胞的广泛分布,均提示DA能同时调控后极部和外周的眼球生长。本文就DA在近视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性近视 多巴胺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觉注意与神经振荡 被引量:2
9
作者 张超 吴建峰 王力涵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0-108,共9页
人脑每时每刻都要接收大量视觉信息,由于人脑加工信息的能力有限,所以在较大视野内将注意分配给相关信息,同时抑制引起注意分散的不相关信息,对执行目标导向的行为至关重要。这种对视觉信息的选择性和主动性加工以适应当前目标的过程被... 人脑每时每刻都要接收大量视觉信息,由于人脑加工信息的能力有限,所以在较大视野内将注意分配给相关信息,同时抑制引起注意分散的不相关信息,对执行目标导向的行为至关重要。这种对视觉信息的选择性和主动性加工以适应当前目标的过程被称作视觉注意(visual attention),且视觉注意可分为自上而下的注意与自下而上的注意两种不同功能。由于来自大脑电信号的神经振荡活动在认知加工中发挥重要作用,已有研究综述了视觉注意与神经振荡(neural oscillation)的密切关系,但并未涉及不同的注意功能与神经振荡的关系。本文系统性调查了不同注意功能与神经振荡的关系,发现额-顶区域的theta频带振荡活动反映了自上而下的认知控制,而后部脑区的theta振荡与自下而上的注意相关。顶-枕区域alpha振荡的偏侧化有助于注意分配,而alpha频带的大规模同步促成了注意对视皮层自上而下的影响。Beta振荡介导了自上而下的信息与自下而上的信息之间的互动,作为信息载体促进了视觉信息处理。Gamma振荡则可能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注意间整合相关。本文就视觉注意功能与神经振荡关系的研究现状展开综述,旨在揭示不同的神经振荡活动在特定的视觉注意功能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注意 神经振荡 注意相关脑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GAS-STING信号通路探讨中药活性成分抗肿瘤机制研究进展
10
作者 王可雅 亓俊伟 +1 位作者 张彤 李笑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83-991,共9页
环磷酸鸟苷-腺苷合成酶(cyclic guanosine monophosphate-adenosine monophosphate synthase,cGAS)-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stimulator of interferon genes,STING)信号通路是一种新型的免疫应答的信号通路,调控肿瘤发展的多种生物学行为... 环磷酸鸟苷-腺苷合成酶(cyclic guanosine monophosphate-adenosine monophosphate synthase,cGAS)-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stimulator of interferon genes,STING)信号通路是一种新型的免疫应答的信号通路,调控肿瘤发展的多种生物学行为。在肿瘤发生时,该信号通路被异常的DNA激活,进一步耦联STING蛋白释放I型干扰素发挥其强大的免疫作用。研究发现,cGAS-STING信号通路的激活不仅具有抗肿瘤效应,同时还有一定的促瘤作用。基于该信号通路对肿瘤的双重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发现中药单体可以通过干预通路的方式在肿瘤发生的不同阶段抑制肿瘤的恶化,展现中医药在肿瘤治疗方面独特的优势。因此本文系统地阐述了cGAS-STING信号通路对肿瘤的作用机制,并就近十年来中药单体活性成分基于cGAS-STING信号通路对肿瘤的治疗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探讨,以便进一步研究中药及其有效成分在cGAS-STING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以期为临床研究新药物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GAS-STING信号通路 抗肿瘤 免疫应答 中药单体活性成分 作用机制 中医药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可穿戴设备定量分析近视相关环境因素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被引量:1
11
作者 吴紫云 霍环环 +3 位作者 刘艺 王兴荣 胡媛媛 毕宏生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746-754,共9页
目的评价智能可穿戴设备Eye-Monitor客观量化近视相关环境因素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方法采用诊断试验研究设计,2021年12月于山东中医药大学招募42名受试者,年龄18~25岁。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从80台设备中抽取42台智能可穿戴设备,对近视... 目的评价智能可穿戴设备Eye-Monitor客观量化近视相关环境因素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方法采用诊断试验研究设计,2021年12月于山东中医药大学招募42名受试者,年龄18~25岁。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从80台设备中抽取42台智能可穿戴设备,对近视相关环境危险因素进行静态和动态试验,其中静态试验包括用眼距离、坐姿头部倾斜角和光照强度测量,动态试验包括近距离工作时长、户外活动时长和看电子设备时长测量。选取总相对误差绝对值之和最大的设备,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评价设定值与Eye-Monitor测量值的相关性;采用Bland-Altman一致性分析评价其客观监测值的准确性。通过变异系数评价各个设备客观监测值的稳定性。结果用眼距离、坐姿头部倾斜角、室内光照强度、近距离工作总时长、平均持续近距离用眼时长、户外活动时长、看计算机屏幕时长和看手机时长测量值与设定值之间均呈强正相关(rs=0.999、0.998、0.999、0.998、0.976、0.959、0.992、0.997,均P<0.001),95%一致性界限(LoA)分别为-1.23~2.32 cm、-1.49~4.24°、-13.90~26.90 lx、-6.46~0.11 min、-4.50~1.20 min、-4.01~1.34 min、-2.54~1.94 min和-2.15~0.45 min,超过95%的点在LoA内,准确性临床可接受。测量值变异系数分别为1.23%~2.99%、2.39%~8.25%、0.87%~8.03%、1.49%~12.52%、6.63%~13.59%、0.00%~14.15%、1.20%~8.33%和1.49%~12.51%,稳定性均较好。Eye-Monitor在测量户外光照强度的95%LoA为-336.50~130.00 lx,95%的点在LoA内,准确性较好。结论智能可穿戴设备能够客观量化用眼距离、坐姿头部倾斜角、室内光照强度、近距离工作总时长、平均持续近距离用眼时长、户外活动时长、看计算机屏幕时长和看手机时长,并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环境暴露 可穿戴电子设备 用眼距离 户外活动 准确性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上丘Rap1B表达的发育性变化及关键期单眼形觉剥夺对其的影响
12
作者 栾长霖 凌颖 +1 位作者 叶京京 史学锋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22-525,共4页
目的探讨小鼠上丘Rap1B表达的发育性变化以及视觉发育关键期单眼形觉剥夺(MD)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SPF级健康雄性C57BL/6J小鼠45只为实验对象。实验一:小鼠上丘Rap1B表达的发育性变化。该实验小鼠分为3组,即关键期前组[生后18 d(P18)小... 目的探讨小鼠上丘Rap1B表达的发育性变化以及视觉发育关键期单眼形觉剥夺(MD)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SPF级健康雄性C57BL/6J小鼠45只为实验对象。实验一:小鼠上丘Rap1B表达的发育性变化。该实验小鼠分为3组,即关键期前组[生后18 d(P18)小鼠]、关键期组(P32小鼠)和成年组(P60小鼠),采用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左右两侧上丘中Rap1B基因及蛋白的表达量。实验二:MD对上丘Rap1B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影响。该实验小鼠分为2组:右眼MD组(小鼠P28时右眼建立MD模型,至P32时行检测)与NC组(正常对照组,P32小鼠),采用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左右两侧上丘中Rap1B基因及蛋白的表达。结果关键期前组小鼠左右两侧上丘中Rap1B基因和蛋白表达量均较低;与关键期前组相比,关键期组小鼠Rap1B基因及蛋白表达量均显著增高(均为P<0.05);与关键期组相比,成年组小鼠Rap1B基因和蛋白表达量均显著降低(均为P<0.05)。与NC组相比,右眼MD组小鼠左侧上丘Rap1B基因和蛋白表达量均显著增高(均为P<0.05),而右侧上丘Rap1B基因和蛋白表达量均显著降低(均为P<0.05)。结论小鼠上丘中Rap1B基因表达的发育性变化趋势与视觉发育关键期相一致,Rap1B可能参与了关键期MD对上丘发育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发育 神经可塑性 上丘 单眼形觉剥夺 弱视 Rap1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γδT细胞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小鼠脾脏中的动态表达及作用机制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贝贝 田庆梅 +2 位作者 解孝锋 宋继科 毕宏生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793-798,共6页
背景以往研究证明葡萄膜炎的发病机制与γδT细胞相关,18T细胞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中的作用尚不完全清楚。目的研究γδT细胞在EAU小鼠脾脏中的动态变化,探讨γδT细胞在EAU病程进展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随机数字表法... 背景以往研究证明葡萄膜炎的发病机制与γδT细胞相关,18T细胞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中的作用尚不完全清楚。目的研究γδT细胞在EAU小鼠脾脏中的动态变化,探讨γδT细胞在EAU病程进展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5只C57BL/6(B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6只和模型组39只。用抗原肽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1-20(IRBP1-20)及完全弗氏佐剂(CFA)的乳化液在B6小鼠的足垫、尾根部及躯干部均匀注射6个点,用Genesis-D动物眼部照相机观察并记录正常小鼠及免疫后不同时间点(4、8、12、16、20、24、28、32和36d)EAU小鼠的发病情况,参照Thurau的评分标准进行炎症评分。颈椎脱臼法处死小鼠后摘取右侧眼球,切片后行组织病理学评分。同时在相同时间点分离模型小鼠脾脏淋巴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18T细胞数量和激活状态。免疫磁珠分选18T细胞,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细胞内表达白细胞介素-17A(IL-17A)的变化。向EAU小鼠回输激活的18T细胞,观察炎症变化。结果经IRBP1-20及CFA乳化液免疫后小鼠于第12天可见轻度葡萄膜炎症,炎症反应在免疫后第16-20d达峰,至第28天炎症明显减轻。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免疫小鼠视网膜外核层皱褶,玻璃体、视网膜全层炎性细胞浸润及内界膜层增厚。造模后不同时间点的炎症症状评分和病理学炎症评分的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1.399,P=0.000;F=47.342,P=0.000)。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EAU发病高峰期小鼠的脾脏中γδT细胞数量增加,造模后16d和20d分别为(5.67±0.49)%和(5.78±0.55)%,与造模前的(1.53±0.14)%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呈活化状态。EAU发病高峰期小鼠的脾脏中18T细胞分泌的IL-17A明显增多,造模后16d和20d分别为(13.40±0.50)%和(17.80±2.37)%,与正常对照小鼠的(1.53±0.19)%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1)。体内回输激活的γδT细胞后EAU炎症加重,炎症症状评分为1.00(1.00,2.00),明显高于未回输激活的γδT细胞的0.75(0.05,1.0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00,P=0.03)。结论EAU中γδT细胞比例在炎症的高峰期明显升高,且呈激活状态;活化性γδT细胞在EAU模型中发挥的免疫调节作用可能是通过分泌IL-17A进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 γδ T细胞 白细胞介素-17A 动物模型 近交系C57BL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胆泻肝汤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大鼠补体C4、MBL2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7
14
作者 魏慧霞 殷学伟 +2 位作者 吴姗姗 毕宏生 郭大东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05-109,共5页
目的探讨龙胆泻肝汤(Longdan Xiegan decoction,LXD)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uveitis,EAU)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对血清中C4、MBL2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54只Lewis大鼠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EAU组和... 目的探讨龙胆泻肝汤(Longdan Xiegan decoction,LXD)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uveitis,EAU)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对血清中C4、MBL2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54只Lewis大鼠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EAU组和LXD组,其中EAU组、LXD组大鼠制备EAU模型,LXD组造模后使用LXD每天灌胃处理,EAU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免疫后12 d使用激光扫描检眼镜(scanning laser ophthalmoscope,SLO)观察三组大鼠眼底炎症,并取三组大鼠同侧眼球进行病理切片,观察视网膜组织病理学变化;分离三组大鼠的脾脏和淋巴结,收集T淋巴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8^+细胞比例的变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中C4、MBL2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SLO检查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EAU组大鼠屈光间质不清,无法观察眼底视网膜及血管情况;LXD组大鼠眼底血管迂曲扩张,屈光间质混浊,视盘边界模糊不清,但较EAU组大鼠症状轻。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EAU组大鼠眼组织结构紊乱,视网膜全层破坏,视网膜内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LXD组大鼠视网膜仅表现为轻、中度炎性细胞浸润。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发现,EAU组大鼠脾脏、淋巴结中CD4^+/CD8^+比值均高于正常对照组;LXD组大鼠的CD4^+T细胞表达水平下降,CD8^+T细胞表达水平升高,两者比例趋于平衡。ELISA检测结果发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EAU组大鼠免疫后12 d、16 d、20 d血清C4蛋白水平均显著升高,与EAU组相比,LXD组免疫后12 d、16 d、20 d血清C4蛋白水平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同时,EAU组各时间点血清MBL2蛋白水平明显降低,而LXD组较EAU组各时间点血清MBL2蛋白水平均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结论LXD可有效缓解EAU大鼠眼内炎症,改善脾脏、淋巴结中CD4^+/CD8^+细胞比例失衡,同时降低血清中补体C4蛋白表达水平,上调MBL2蛋白表达水平,促进补体系统恢复平衡,加快葡萄膜炎的炎症消退,从而达到治疗EAU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胆泻肝汤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 C4 MBL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锌抑制紫外线B诱导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Ca^2+-ATP酶1表达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道光 刘冬梅 +2 位作者 郭大东 毕宏生 吴秋欣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022-1026,共5页
目的研究纳米材料氧化锌在有/无紫外线B(ultraviolet B,UVB)照射下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系B-3(human lens epithelial cell B-3,HLEB-3)细胞质膜 ma membrane calcium ATPase1,PMCA1)表达的影响。方法HLEB-3细胞进行培养和传代,在有/无UV... 目的研究纳米材料氧化锌在有/无紫外线B(ultraviolet B,UVB)照射下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系B-3(human lens epithelial cell B-3,HLEB-3)细胞质膜 ma membrane calcium ATPase1,PMCA1)表达的影响。方法HLEB-3细胞进行培养和传代,在有/无UVB照射情况下,加入不同浓度的氧化锌,利用DAPI染色细胞核;Annexin V/PI染色检测细胞凋亡;Fluo-3/AM染色检测细胞内Ca2+浓度的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MCA1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方法检测PMCA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DAPI细胞核染色结果显示,氧化锌以浓度依赖方式使HLEB-3细胞产生典型的细胞凋亡反应;UVB照射可增加氧化锌对HLEB-3细胞的毒性效应;在UVB照射下,经氧化锌(2.5μg·m L^(-1)1、5.0μg·m L^(-1)、10.0μg·m L^(-1))处理的HLEB-3细胞凋亡及细胞内Ca2+浓度增加(均为P<0.05),细胞内Ca2+水平分别从(156.34±4.59)nmol·L^(-1)增加到(173.88±7.17)nmol·L^(-1)、(289.02±9.09)nmol·L^(-1)、(488.36±48.16)nmol·L^(-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在无UVB照射下,2.5μg·m L^(-1)、5.0μg·m L^(-1)、10.0μg·m L^(-1)氧化锌组细胞PMCA1 mRNA表达分别是0μg·m L^(-1)氧化锌组的0.75倍、0.57倍和0.41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在有UVB照射下,各浓度氧化锌组细胞PMCA1 mRNA表达分别是0μg·m L^(-1)氧化锌组的0.64倍、0.24倍和0.09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氧化锌和UVB照射通过Ca^(2+)信号转导通路对HLEB-3细胞有协同抑制作用,提示氧化锌在有UVB照射的情况下对后发性白内障的治疗有巨大潜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锌 紫外线B 钙稳态 细胞质膜Ca^2+-ATP酶1 人晶状体上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肾中药改善高龄不孕女性卵母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6
作者 李秀芳 王忠清 +3 位作者 朱蕾 张小平 徐海燕 连方 《世界中医药》 CAS 2022年第22期3263-3269,共7页
越来越多的高龄不孕女性选择辅助生殖技术(ART)治疗,但这部分女性卵巢储备下降、窦卵泡数减少,卵母细胞质量下降,优质胚胎少,助孕结局并不理想。卵母细胞质量是影响妊娠成功的关键因素,氧化应激是引起颗粒细胞凋亡和卵母细胞质量下降的... 越来越多的高龄不孕女性选择辅助生殖技术(ART)治疗,但这部分女性卵巢储备下降、窦卵泡数减少,卵母细胞质量下降,优质胚胎少,助孕结局并不理想。卵母细胞质量是影响妊娠成功的关键因素,氧化应激是引起颗粒细胞凋亡和卵母细胞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补肾中药在减轻高龄不孕女性卵母细胞氧化应激损伤、抑制颗粒细胞凋亡、改善卵子质量、提高临床妊娠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补肾中药已广泛应用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的各个阶段,为高龄不孕女性治疗提供了新的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肾中药 高龄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卵母细胞 氧化应激 细胞凋亡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定性自然杀伤性T细胞调节自身免疫性疾病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赵圣亚综述 毕宏生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183-1186,共4页
研究证实,自然杀伤性T(NKT)细胞在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参与免疫应答过程,但NKT细胞在调控系统调节致病性辅助T(Th)细胞方面的作用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近年来的研究发现,Th17细胞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有关,与以往的研... 研究证实,自然杀伤性T(NKT)细胞在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参与免疫应答过程,但NKT细胞在调控系统调节致病性辅助T(Th)细胞方面的作用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近年来的研究发现,Th17细胞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有关,与以往的研究认为Th1、Th2亚群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起主要作用的结果有所不同,Th17亚群的作用可能比Th1更为重要。无论体外研究还是体内研究,稳定性NKT(iNKT)细胞都能抑制CD4’T细胞向Th1细胞和Th17细胞的分化,但抑制Th1细胞、Th17细胞分化的作用机制是不同的。就NKT细胞的概念、自身免疫性疾病中NKT细胞对Th1细胞、Th17细胞的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 自然杀伤性T细胞 葡萄膜炎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 辅助性T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在眼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18
作者 王如苹 王普博 +1 位作者 卢秀珍 吴秋欣 《眼科新进展》 2025年第9期731-737,共7页
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作为细胞能量状态的“分子开关”,调节多种代谢途径以维持能量平衡,在多种眼病的发生发展中扮演关键角色。本文总结了AMPK在多种眼科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及相关研究进展,重点涵盖了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糖尿病性... 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作为细胞能量状态的“分子开关”,调节多种代谢途径以维持能量平衡,在多种眼病的发生发展中扮演关键角色。本文总结了AMPK在多种眼科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及相关研究进展,重点涵盖了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以及眼表疾病等疾病的研究成果。通过梳理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与AMPK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探讨了AMPK信号通路在眼科疾病治疗中的潜在应用前景,同时分析了目前相关研究的局限性与不足。随着研究的深入,针对AMPK信号通路的调控策略有望为未来眼科疾病的治疗提供全新的思路和潜在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 代谢调控 自噬 线粒体功能 眼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