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GIS的宜昌市近50年来气温与降水时空演变规律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秦天玲 张萍 +2 位作者 严登华 严向东 耿思敏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69-473,520,共6页
基于ArcGIS的Spatial Analyst Tools反距离加权平均方法,对宜昌市7个站点1960―2009年气温和降水日数据进行时空演变规律分析和空间化展示,结果表明:(1)宜昌市近50年年均气温为16.26℃,1977―2009年变化较为剧烈,各区均呈增温态势;代际... 基于ArcGIS的Spatial Analyst Tools反距离加权平均方法,对宜昌市7个站点1960―2009年气温和降水日数据进行时空演变规律分析和空间化展示,结果表明:(1)宜昌市近50年年均气温为16.26℃,1977―2009年变化较为剧烈,各区均呈增温态势;代际变化与总体变化趋势相同,自20世纪80年代后,其高温区域面积呈现逐渐扩张趋势,高温中心由秭归和兴山县西部逐渐转移至宜昌市区,本世纪初气温变化最为剧烈;四季气温变化显著,暖冬效应尤为明显。(2)宜昌市1960―2009年年均降水量为1162.62mm,总体波动性较大,其西南区域年均量较大;年代际变化具有先减小再增加的小幅波动性特征,20世纪60―90年代,降水中心始终集中在该区域西南部,到本世纪初扩展到宜昌市区及其周边地区;年代内降水增减幅度并不显著;降水主要集中在春、夏、秋三季,其强降水主要集中在五峰自治县及其周边地区,冬季则呈现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降水 宜昌市 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宜昌市生态保护红线的框架体系 被引量:6
2
作者 陈安 余向勇 +1 位作者 万军 熊善高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1期134-138,共5页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是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重要创新。宜昌市生态保护红线体系包括生态功能红线、环境质量红线和资源利用红线三大类型。生态功能红线分三级管控,红线区包含12类重点区域;环境质量红线分为水、大气环境质量红线,各划分了三...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是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重要创新。宜昌市生态保护红线体系包括生态功能红线、环境质量红线和资源利用红线三大类型。生态功能红线分三级管控,红线区包含12类重点区域;环境质量红线分为水、大气环境质量红线,各划分了三个管控级别;资源利用红线分为水资源、土地资源承载力上线以及水环境及大气环境承载力上线,并提出了相应调控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保护红线 生态功能红线 环境质量红线 资源利用红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小波分析的宜昌水文站径流演变规律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张萍 秦天玲 +3 位作者 冯婧 严向东 郑晓东 王舒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7期24-27,共4页
为了分析宜昌水文站径流演变规律,利用宜昌站1950~2007年实测日均径流量资料,采用MATLAB编程,运用复Morlet小波方法对其径流年际变化和洪枯季节变化进行多时间尺度分析,并剖析了不同尺度下的变化周期。计算出了宜昌水文站年均径流量、... 为了分析宜昌水文站径流演变规律,利用宜昌站1950~2007年实测日均径流量资料,采用MATLAB编程,运用复Morlet小波方法对其径流年际变化和洪枯季节变化进行多时间尺度分析,并剖析了不同尺度下的变化周期。计算出了宜昌水文站年均径流量、汛期与枯水期丰枯交替的时间尺度和主周期。结果表明,1950~2007年不同时间尺度下的演变规律较显著,但其水文规律的长时间尺度结构和记忆有待于进一步分析与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演变规律 小波分析 丰枯 周期 宜昌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低碳城市的路径选择——以湖北省宜昌市为例 被引量:6
4
作者 张萍 吕巍 严向东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32-134,共3页
文章深入考察了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的内涵,总结了当前国内低碳城市建设的现状,结合宜昌的实际,提出了宜昌低碳城市建设的目标体系和实施路径。
关键词 低碳城市 低碳经济 宜昌 低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宜昌市城区工业园的环保问题及对策 被引量:1
5
作者 陈臣 严向东 +1 位作者 黄永文 谢伶莉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B06期550-552,567,共4页
文章针对宜昌市城区开发区和工业园环境管理现状,指出了工业园区环境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加强工业园区环境保护的对策。
关键词 工业园区 发展 环保 问题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宜昌地区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分布及演变特征 被引量:5
6
作者 张萍 黄永文 +2 位作者 杨杨 吴昌荣 张进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62-465,共4页
对宜昌地区13个典型土壤剖面土壤有机质进行了测定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宜昌地区土壤有机质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变异性。在水平分布上,西部高山区土壤有机质最为丰富,高山棕壤土0~10 cm土层有机质含量可达到77.72 g/kg;中部低山丘陵区土... 对宜昌地区13个典型土壤剖面土壤有机质进行了测定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宜昌地区土壤有机质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变异性。在水平分布上,西部高山区土壤有机质最为丰富,高山棕壤土0~10 cm土层有机质含量可达到77.72 g/kg;中部低山丘陵区土壤养分缺乏,尤其是耕种后的红壤土0~10 cm土层有机质含量仅有2.83 g/kg;东部河谷平原区土壤有机质相对较高,水稻土表土层有机质含量为27.10g/kg。在垂直分布上,大多土壤剖面有机质都表现出显著的表聚性,并且黄棕壤、棕壤2种地带性土壤以及非地带性土壤中的潮土表现出明显的从表层往下有机质依次递减的规律。近30年来,宜昌地区土壤有机质整体上出现一定的退化特征,其中黄壤与红壤的退化特征尤为明显,0~10 cm土层有机质分别下降39.9%和54.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质 空间分异 演变 宜昌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宜昌典型土壤养分含量及相关分析
7
作者 张萍 黄永文 +3 位作者 陈燕华 刘杨赟 卢勇 张进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4期5628-5632,共5页
分析了宜昌13个典型土壤剖面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的含量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宜昌土壤表层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表现出显著的水平分异特征,并且在10~20 cm土层变异性达到最大,变异系数分别为94.2%、72.6%、63.1%。... 分析了宜昌13个典型土壤剖面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的含量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宜昌土壤表层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表现出显著的水平分异特征,并且在10~20 cm土层变异性达到最大,变异系数分别为94.2%、72.6%、63.1%。整体上各土层土壤养分变异系数随剖面深度增加呈减小的趋势。大部分土壤全氮与有机质的消长趋势基本一致,并表现出从表层往下减少的趋势,尤其以黄棕壤与棕壤最为典型,全磷沿土壤剖面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棕壤、黄棕壤和水稻土的有机质、全氮含量较为丰富,主要与地表植被、气候条件、土壤结构、人工有机肥料投入等因素有关。土壤有机质、全氮均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容重呈显著负相关,与土壤质地没有明显相关性。土壤全磷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没有明显相关性,主要与土壤母质磷素矿物含量及土壤自身的发育过程有关。黄壤与红壤的土壤养分含量较低,与土壤自身发育过程及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活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养分 有机质 全氮 全磷 相关分析 宜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空间识别研究——以湖北长阳县为例 被引量:18
8
作者 潘方杰 王宏志 +2 位作者 宋明洁 陈安 王璐瑶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58-669,共12页
生态空间科学合理识别是区域生态保护的基础.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中三峡库区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为案例区,借助于RS和GIS技术方法,因地制宜地选取指标进行生态功能重要性和生态敏感性评价,对生态空间识别进行研究,... 生态空间科学合理识别是区域生态保护的基础.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中三峡库区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为案例区,借助于RS和GIS技术方法,因地制宜地选取指标进行生态功能重要性和生态敏感性评价,对生态空间识别进行研究,并简要提出了分区分级管控生态空间的思路,最后结合现状土地利用类型对生态空间土地利用冲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长阳县生态空间总面积为3032.21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8.66%,其中底线型、危机型和缓冲型生态空间面积分别为1406.79 km^2、862.59 km^2和762.83 km^2,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1.14%、25.22%和22.31%.2)在现状土地利用类型分析中,约有17.11%的耕地和0.23%的建设用地等非生态用地位于生态空间内,既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切实维护区域生态安全难以起到积极作用,也不利于保持生态空间的稳定性.3)底线型生态空间原则上按照禁止开发区要求进行管理,危机型生态空间强制性管控,缓冲型生态空间限制性开发.该研究能够为现阶段生态保护红线划分与优化调整以及生态空间分类管控提供科学的依据,以期实现县域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有机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生态敏感性 生态空间识别 生态安全 重点生态功能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温厌氧工艺处理豆制品废水实验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谢慧星 毕亚凡 黄永文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10年第8期87-89,共3页
采用自制的中温厌氧反应器对豆制品废水进行处理,系统考察了豆制品废水COD及产甲烷量随厌氧反应时间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35-37℃的中温反应条件下,经12 h连续运行,废水的COD去除率达到89.49%,产甲烷势为0.133 L.(g COD)^-1。同时... 采用自制的中温厌氧反应器对豆制品废水进行处理,系统考察了豆制品废水COD及产甲烷量随厌氧反应时间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35-37℃的中温反应条件下,经12 h连续运行,废水的COD去除率达到89.49%,产甲烷势为0.133 L.(g COD)^-1。同时,还考察了向反应器中加入铁屑以形成内电解对厌氧反应参数的影响。结果发现,加入少量铁屑后反应12 h废水的COD去除率达到91.56%,比不加铁屑时提高了2.07%。可为豆制品加工企业的废水处理及反应器的工程设计提供可行的途径和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制品废水 厌氧反应 COD 产甲烷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溶媒对黄磷尾气中PH_3、H_2S吸收试验研究
10
作者 廖明典 毕亚凡 +1 位作者 黄永文 夏浩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10年第7期84-86,共3页
采用自制复合溶媒对实际工况黄磷尾气进行现场净化处理,对复合溶媒吸收黄磷尾气中PH3、H2S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复合溶媒对黄磷尾气中PH3、H2S的吸收过程为物理吸收过程;在常压、20℃、气液体积比为5∶1、吸收时间为3 min的... 采用自制复合溶媒对实际工况黄磷尾气进行现场净化处理,对复合溶媒吸收黄磷尾气中PH3、H2S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复合溶媒对黄磷尾气中PH3、H2S的吸收过程为物理吸收过程;在常压、20℃、气液体积比为5∶1、吸收时间为3 min的最佳条件下,PH3、H2S的脱除率分别可达96%、99%;吸收达到饱和的溶媒可在常压、100℃条件下进行解吸再生,再生后的溶媒对PH3、H2S的吸收效果基本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磷尾气 磷化氢 硫化氢 复合溶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覆盖层厚度对污染底泥氮磷释放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苏青青 胡志华 +2 位作者 罗玉红 高婷 赵小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27期13531-13532,13563,共3页
[目的]研究原位覆盖层厚度对污染底泥氮磷释放的影响。[方法]通过底泥氮磷释放控制模拟试验,研究了原位覆盖层厚度对富营养化水体底泥氮磷释放的影响。[结果]采用的天然覆土覆盖层可以有效地控制总氮和总磷的释放,覆土厚度对底泥氮磷释... [目的]研究原位覆盖层厚度对污染底泥氮磷释放的影响。[方法]通过底泥氮磷释放控制模拟试验,研究了原位覆盖层厚度对富营养化水体底泥氮磷释放的影响。[结果]采用的天然覆土覆盖层可以有效地控制总氮和总磷的释放,覆土厚度对底泥氮磷释放的影响不大。模拟期间,覆盖系统对底泥氮磷释放的抑制率最高分别为87%和77%。[结论]该研究为地表富营养化水体底泥污染物的释放控制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泥 原位覆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酸-磷铵企业SO_2事故排放对植物危害的评价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煦晴 张燕 +2 位作者 李庆新 严向东 黄永文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2004年第3期55-56,共2页
根据某大型磷酸—磷铵企业40万t/a硫酸厂SO_2不同转化率下的事故排放影响预测结果,进行了磷酸—磷铵企业SO_2事故排放对植物危害的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在所设定的气象条件下,SO_2转化率为66%、95%、97%时,事故排放的SO_2对敏感植物... 根据某大型磷酸—磷铵企业40万t/a硫酸厂SO_2不同转化率下的事故排放影响预测结果,进行了磷酸—磷铵企业SO_2事故排放对植物危害的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在所设定的气象条件下,SO_2转化率为66%、95%、97%时,事故排放的SO_2对敏感植物、中等敏感植物有不同程度的危害影响;但当SO_2转化率提高至99%或99.4%时,SO_2的地面浓度均低于0.26mg/m^3,接触SO_2 8h使任何植物产生伤害的叶片应在5%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硫 事故排放 植物 危害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植被覆盖度变化及其对地形因子的响应——以湖北省长阳县为例 被引量:7
13
作者 潘方杰 王宏志 +2 位作者 冯兵 宋明洁 陈安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42-452,共11页
区域植被覆盖变化监测是研究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基础,其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该研究基于2000年—2015年的NDVI数据,借助于偏差分析、变异系数分析、地形差异修正指数模型等方法,对县域植被覆盖度变化特征及其对地形因子的响应进行研... 区域植被覆盖变化监测是研究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基础,其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该研究基于2000年—2015年的NDVI数据,借助于偏差分析、变异系数分析、地形差异修正指数模型等方法,对县域植被覆盖度变化特征及其对地形因子的响应进行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2000年—2015年植被覆盖度整体上处于较高水平,呈现出小幅度的波动增加趋势,年均增长率为0.12%;高覆盖度和中高覆盖度等级面积合计占研究区总面积80%以上.2)研究期内县域植被覆盖度变异程度总体上稳定,植被稳定型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2.84%,植被改善型面积大于植被退化型,其占比分别为13.07%和4.08%,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发挥重要作用.3)随着高程的升高植被退化型先减小后增加,在大于1250 m的高程内为主导类型;植被稳定型先缓慢增加后逐步减少,在500~1750 m高程内优势明显;而植被改善型呈不断减少趋势,仅在小于500 m高程内呈优势分布.坡度对植被退化型分布的影响较大,在0°~15°范围内优势程度最明显,当坡度大于25°时植被稳定型和改善型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优势分布.不同坡向上植被变化显著,随着坡向由阴坡转向阳坡,植被改善型分布增加,而植被稳定型分布减少.该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治理及生态保护提供有效的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重点生态功能区 像元二分模型 地形因子 长阳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酸厂SO_2事故排放对人体健康危害的评价 被引量:2
14
作者 周旋 李庆新 +2 位作者 严向东 黄永文 刘大银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2003年第B12期58-59,共2页
根据某大型磷酸-磷铵企业40万t/a硫酸厂SO2不同转化率下的事故排放影响预测结果,进行了人体健康影响评价。结果表明,只要转化率不低于95%,将不会明显地对周围人体健康造成慢性危害。转化率低于95%,将在一定范围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同程度... 根据某大型磷酸-磷铵企业40万t/a硫酸厂SO2不同转化率下的事故排放影响预测结果,进行了人体健康影响评价。结果表明,只要转化率不低于95%,将不会明显地对周围人体健康造成慢性危害。转化率低于95%,将在一定范围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66%的转化率,ld以上的接触时间可使支气管炎患者的一般症状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硫 事故排放 人体健康 影响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贲亭酸甲酯生产中恶臭污染分析及治理实践 被引量:3
15
作者 严向东 黄永文 余郁民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2003年第B12期72-74,共3页
实验室和工业实践中表明,活性炭吸附、硫酸碳化和高锰酸钾氧化对此类恶臭物质的处理具有一定的效果,100g活性炭对异戊烯醇的最大吸附量可达到36g,100mL98%的硫酸可处理异戊烯醇30g;在采取冷凝回收、活性炭吸附和硫酸碳化工程措施后,臭... 实验室和工业实践中表明,活性炭吸附、硫酸碳化和高锰酸钾氧化对此类恶臭物质的处理具有一定的效果,100g活性炭对异戊烯醇的最大吸附量可达到36g,100mL98%的硫酸可处理异戊烯醇30g;在采取冷凝回收、活性炭吸附和硫酸碳化工程措施后,臭气的排放浓度低于100(无量纲),厂界臭气浓度低于20,可稳定地实现达标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亭酸甲酯 恶臭 排放系数 综合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