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铜陵市近50年气温变化的小波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刘鸿飞 景元书 马林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1期17613-17616,17620,共5页
[目的]研究铜陵市气温变化规律。[方法]利用连续小波变换分析气温变化时间序列的多时间尺度变化及突变特征,对铜陵市1960~2009年的气温资料进行了探讨。[结果]铜陵市气温的年际及年代际时间尺度在时域中分布不均匀,具有明显的局部化... [目的]研究铜陵市气温变化规律。[方法]利用连续小波变换分析气温变化时间序列的多时间尺度变化及突变特征,对铜陵市1960~2009年的气温资料进行了探讨。[结果]铜陵市气温的年际及年代际时间尺度在时域中分布不均匀,具有明显的局部化特征;近50年来铜陵市的气温大致经历了一个由偏冷转向偏暖的过程,转折点位于1995年前后;其气温变化具有多层次的时间尺度结构,阶段性特征明显,年平均气温、年最低平均气温及年最高平均气温三者间的变化特点在长周期上具有相似性,在短周期变化上不尽相同。[结论]连续小波变换能将气温时间序列的频率特征在时间域上展现出来,清晰地给出各种时间尺度的强弱、分布情况及气温冷暖变化趋势和突变点,从而找出气温变化的主要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小波 突变 周期 方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陵市酸雨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刘文静 丁爱军 +1 位作者 祁文 章俊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87-693,共7页
文章利用铜陵市2006-2010年的酸雨观测数据、降水化学分析资料和常规空气质量及气象资料,结合多种统计分析方法,系统地研究了铜陵市酸雨的分布特征、化学组成特征,并对其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铜陵市的酸雨污染日趋严重,降水酸... 文章利用铜陵市2006-2010年的酸雨观测数据、降水化学分析资料和常规空气质量及气象资料,结合多种统计分析方法,系统地研究了铜陵市酸雨的分布特征、化学组成特征,并对其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铜陵市的酸雨污染日趋严重,降水酸度在秋、冬季略高,郊区酸雨较城区严重;铜陵市的酸雨污染属于硫酸型,SO42-和NO3-是主要的阴离子,Ca2+和NH4+是主要的阳离子,各种离子浓度具有明显的局地差异,郊区低于城区,Ca2+和NH4+对降水酸度影响较为显著;铜陵市酸雨污染受区域性酸雨污染和本地污染源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陵市 酸雨 时空分布 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陵市人工增雨消霾可行性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杰 熊权 朱奇 《现代农业科技》 2019年第6期160-161,165,共3页
通过分析铜陵市降水分布特征、雾霾分布特征、人工增雨潜力和人影作业效果等相关内容,讨论铜陵市开展人影作业的可行性和实际成效。结果表明,铜陵市夏季受西太平洋副高影响,秋季受西北干冷气流控制,多夏旱和秋旱天气。雾和霾天气主要出... 通过分析铜陵市降水分布特征、雾霾分布特征、人工增雨潜力和人影作业效果等相关内容,讨论铜陵市开展人影作业的可行性和实际成效。结果表明,铜陵市夏季受西太平洋副高影响,秋季受西北干冷气流控制,多夏旱和秋旱天气。雾和霾天气主要出现在降水量较少的11月至次年4月,每年10月至次年3月,铜陵市有61 d可进行人工增雨作业的潜力日。铜陵市近10年作业25次,人影作业后持续降水成功率为81.0%,能见度增加率为75%,增雨和消霾效果较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分布 雾霾特征 人工增雨潜力 作业效果 安徽铜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陵市区的烟幕分析及其预测
4
作者 姚远 钱冬梅 杜德才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50-52,共3页
作者应用气象资料分析烟幕的发生规律,并应用灰色理论对烟幕进行预测。
关键词 烟幕 发生规律 预测 烟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71—2010年铜陵市气候特征分析
5
作者 石伟光 韦玮 +1 位作者 马林 张杰 《现代农业科技》 2016年第19期251-252,共2页
利用铜陵市1971—2010年的气象资料,采用常规数理统计方法,初步探究了铜陵市近40年来各气象要素的基本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关键词 气象要素 气候特征 异常气候 安徽铜陵 1971-2010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陵市一次典型梅雨期暴雨过程的预报分析
6
作者 熊权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34期16707-16710,共4页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常规资料对2011年6月18日发生在安徽省铜陵市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是在东北冷槽与中纬度短波槽结合,冷空气扩散南下与副高西南侧输送来的暖湿气流在沿江交汇的形式下发生的;水汽通量...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常规资料对2011年6月18日发生在安徽省铜陵市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是在东北冷槽与中纬度短波槽结合,冷空气扩散南下与副高西南侧输送来的暖湿气流在沿江交汇的形式下发生的;水汽通量散度对暴雨降水形成与落区分布有较好的表征作用,其他物理量场也在不同程度上对预报有很好的指示作用;实际应用中,梅雨季节,在预报暴雨时要重点关注江淮切变线,看有无低涡、高空冷槽与之配合,强降水区域往往位于低空急流的左前方,低空西南气流与东北气流的辐合区、切变线及地面辐合线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梅雨期 预报 铜陵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铜陵地区气候变暖与灾害性天气频次变化探析 被引量:2
7
作者 林群星 《农业灾害研究》 2016年第3期16-19,共4页
为探析安徽铜陵地区气候变暖与灾害性天气出现频次变化趋势,选取铜陵市国家基本气象站1960—2013年逐日气象资料,通过线性趋势拟合、M-K检验法分析铜陵地区近54年最高、最低气温以及出现的年雷暴、大风、暴雨日数等灾害性天气气候变化... 为探析安徽铜陵地区气候变暖与灾害性天气出现频次变化趋势,选取铜陵市国家基本气象站1960—2013年逐日气象资料,通过线性趋势拟合、M-K检验法分析铜陵地区近54年最高、最低气温以及出现的年雷暴、大风、暴雨日数等灾害性天气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铜陵地区近54年最高、最低气温均呈明显上升趋势,增温速率分别为0.21、0.56℃/10年,气候变暖明显;近54年铜陵地区灾害性天气出现频次均呈减少趋势,年雷暴、大风、暴雨日数气候倾向率分别为-3.35、-3.78、-0.30 d/10年;铜陵地区近54年灾害性天气出现频次的变化趋势与气候变暖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暖 灾害性天气 54年 频次变化 趋势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陵市连阴雨天气特征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8
作者 王正华 《农业灾害研究》 2018年第6期85-86,共2页
选用1981—2017年铜陵市气象局3—11月逐日降水量、最长连续降水日数资料,利用线性回归方法分析铜陵市连阴雨天气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近37年铜陵市连阴雨天气过程年代际变化特征较明显,连阴雨出现次数呈现出明显减少的... 选用1981—2017年铜陵市气象局3—11月逐日降水量、最长连续降水日数资料,利用线性回归方法分析铜陵市连阴雨天气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近37年铜陵市连阴雨天气过程年代际变化特征较明显,连阴雨出现次数呈现出明显减少的趋势;铜陵市连阴雨季节分布特征较明显,春季连阴雨发生次数最多,其次是夏季,秋季连阴雨发生次数最少;连阴雨天气持续时间越长,降水量越大,对农作物产生的危害也随之增加。春季连阴雨天气影响农作物春播和夏收粮油作物,而秋季连阴雨天气则会对农作物秋收秋种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阴雨天气 农业生产 影响 铜陵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陵站迁址气象要素差异对比及影响因素分析
9
作者 林群星 王中洋 《现代农业科技》 2016年第8期216-218,共3页
为了解铜陵气象站迁址前后气象要素差异,以铜陵县城关镇北郊箬笠山站(旧站)1996-2007年气象要素月、年平均值为参考,对比分析旧站(2008-2011年)与新站(2012-2015年)的气温、风向风速、相对湿度、降水量等与农业密切相关的气象要... 为了解铜陵气象站迁址前后气象要素差异,以铜陵县城关镇北郊箬笠山站(旧站)1996-2007年气象要素月、年平均值为参考,对比分析旧站(2008-2011年)与新站(2012-2015年)的气温、风向风速、相对湿度、降水量等与农业密切相关的气象要素差异。结果表明院旧站气温呈逐年上升趋势,新站年平均气温比旧站(2008-2011年)低0.2~0.4益;新站相对湿度较旧站高7个百分点;新旧站主导风向在NE到ENE之间,新站风速大于旧站(2008-2011年)风速;新旧站月平均降水量分布不均,年平均降水量差别不大,呈“单峰型”分布特征。造成新旧站气象要素差异原因主要与探测环境、海拔高度、下垫面性质等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站迁移 气象要素 影响因素 安徽铜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陵地区电梯的雷电防护探讨 被引量:1
10
作者 马林 王正华 +2 位作者 石伟光 胡方慧 许晴云 《现代农业科技》 2016年第8期221-222,共2页
近年来,随着铜陵地区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电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各种建筑物之中,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通过对铜陵地区多年雷暴资料和2007—2015年电梯雷击事故的统计分析,结合电梯标准和雷电防护相关规范,... 近年来,随着铜陵地区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电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各种建筑物之中,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通过对铜陵地区多年雷暴资料和2007—2015年电梯雷击事故的统计分析,结合电梯标准和雷电防护相关规范,对铜陵地区电梯的雷电防护措施进行探讨,以期为防雷及电梯工作人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梯 雷电 防护措施 安徽铜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媒体在气象服务中的应用现状及建议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正华 《现代农业科技》 2016年第13期236-236,238,共2页
新媒体在推动气象服务发展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探讨了新媒体下气象信息传播的特点,接着阐述了新媒体在铜陵市气象服务中的应用现状,最后分析了新媒体在气象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以供相关部门参考。
关键词 新媒体 气象服务 特点 现状 问题 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S的农村气象广播发布及其实现方法 被引量:1
12
作者 凌旺福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0期14800-14801,共2页
叙述了农村气象及其预警广播信息的网络发布和接收原理,介绍了运用ASP调用MAS系统的短信息发送接口函数,实现农村气象信息广播发布的过程。
关键词 MAS 农村气象 预警信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陵农村民宅的雷电灾害原因及其防护 被引量:6
13
作者 凌旺福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第17期295-296,共2页
通过2009年2月、3月、6月铜陵农村民宅遭受雷击事例的分析,以现代农村雷电防护为理念,叙述当前农村新建民宅防雷及对已建成的民宅雷电防护的补救措施,为农民自建房提供简明的防雷方案,以期将农村民宅遭受雷击灾害的事故率降到最低。
关键词 农村民宅 雷电灾害 原因 防护措施 安徽铜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0—2012年铜陵地区气候特征及变化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林群星 《现代农业科技》 2016年第9期238-240,243,共4页
为了解大范围气候变暖背景下铜陵地区气候变化趋势,选取铜陵近53年(1960—2012年)逐日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线性趋势拟合,结合滑动平均等统计量分析铜陵地区气候变化要素特征。结果表明:53年来铜陵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及最低气温均呈上... 为了解大范围气候变暖背景下铜陵地区气候变化趋势,选取铜陵近53年(1960—2012年)逐日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线性趋势拟合,结合滑动平均等统计量分析铜陵地区气候变化要素特征。结果表明:53年来铜陵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及最低气温均呈上升趋势,气候在变暖,其变暖幅度分别为0.20、0.19、0.24℃/10年,增温贡献最大的是最低气温。53年来年降水量呈略减少趋势,变化倾向率为-3.4 mm/10年;年平均风速随时间变化呈减小趋势,减小速率为0.33 m/s·10年;日照时数整体呈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达-54.81 h/10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探测资料 气候变化 特征分析 安徽铜陵 1960-2012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地区类寒潮发生频次的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40
15
作者 姚永明 姚雷 邓伟涛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39-344,共6页
本文采用中国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1957 2008年中国753个台站逐日温度资料,挑选出长江中下游地区(27.5°~32.5°N、112°~123°E)的51个测站,对该地区类寒潮发生频次特征进行分析,得出主要结论:长江中下游地区类寒潮的... 本文采用中国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1957 2008年中国753个台站逐日温度资料,挑选出长江中下游地区(27.5°~32.5°N、112°~123°E)的51个测站,对该地区类寒潮发生频次特征进行分析,得出主要结论:长江中下游地区类寒潮的发生随着全球变暖的气候趋势,总体频次减少。有明显的年代际特征,20世纪60—80年代,类寒潮发生频次逐渐减少,90年代类寒潮又略增多,1973年前后出现突变。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以5年和14年信号周期变化,长江中下游地区类寒潮发生频次最高的月份分别为每年3月和11月,但存在明显的年际差异,年际差异最大的区域在皖南、赣北和浙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地区 类寒潮天气 时空特征 年变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市近百年气温变化特征 被引量:11
16
作者 郑祚芳 祁文 张秀丽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18-21,37,共5页
利用小波分析等方法对武汉市 1 90 6~ 2 0 0 0年的气温资料进行了分析 ,发现武汉市气温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突变性特征 ,气温气候基本态在 2 0世纪经历了低、高、低、高 4个阶段 ,目前处于高基本态高变率时段。揭示了气温变化的多... 利用小波分析等方法对武汉市 1 90 6~ 2 0 0 0年的气温资料进行了分析 ,发现武汉市气温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突变性特征 ,气温气候基本态在 2 0世纪经历了低、高、低、高 4个阶段 ,目前处于高基本态高变率时段。揭示了气温变化的多时间尺度特点 ,年气温存在 6 5年、33年、1 8年左右的主要周期 ,冬季气温存在 6 7年、2 7年、1 8年、1 3年、7年左右的主要周期。分析了武汉市近百年来严重冷暖冬事件出现的规律和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汉市 气温变化 气候变化 气候基本态 冷暖事件 小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动站观测的北京夏季降水特征 被引量:12
17
作者 郑祚芳 祁文 +1 位作者 李青春 李林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01-208,共8页
应用2007~2011年北京地区237个自动气象站资料,分析了北京夏季降水的精细化时空分布特征及城郊差异,结果表明:(1)北京大部分地区夏季平均有效降水时数约120~160 h,降水时数高值区主要位于北部怀柔、密云山前迎风坡一带。城、郊... 应用2007~2011年北京地区237个自动气象站资料,分析了北京夏季降水的精细化时空分布特征及城郊差异,结果表明:(1)北京大部分地区夏季平均有效降水时数约120~160 h,降水时数高值区主要位于北部怀柔、密云山前迎风坡一带。城、郊区间有效降水时数差异并不明显,城市化对局地降水强度有较明显影响。(2)北京夏季降水主要出现在傍晚到前半夜,凌晨到正午降水较少出现。夏季平均降水量极大值出现在17:00(北京时间),为3.2 mm/h。降水量存在较明显的周期变化特征,其中7 d左右的周期是主周期。(3)夏季城区平均降水量多于郊区,城、郊雨量差异主要来自较强降水过程。城市效应会导致城区弱降水事件的减少,亦会导致较强降水事件的增多。(4)城、郊区间降水持续时长的差异主要由较强降水过程决定,多数情况下城区降水持续时长大于郊区,午后到前半夜发生的降水尤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气象站 降水特征 城郊差异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极端降水过程中不同相态降水过程的锋生特征对比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梁红丽 祁文 +2 位作者 陈艳 周宁芳 连钰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49-160,共12页
2015年1月8日夜间~10日,云南出现暴雨和暴雪并存天气,是1961年以来1月最极端的一次降水过程,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不同相态降水过程中锋生作用及其伴随的次级环流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强雨雪产生机制。结果表明,孟加拉湾至滇南... 2015年1月8日夜间~10日,云南出现暴雨和暴雪并存天气,是1961年以来1月最极端的一次降水过程,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不同相态降水过程中锋生作用及其伴随的次级环流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强雨雪产生机制。结果表明,孟加拉湾至滇南的水汽输送偏离气候平均度达3σ,滇南锋区中心强度为-5×10-5K·m-1,异常冷暖气流在云南交汇造成此次强雨雪天气。进一步地锋生函数分析表明,2015年初强雨雪中,暴雨前期低层水平辐合及上升运动加剧,使降水出现峰值,此后水平变形场(主要是切变变形)的增长,使锋生作用维持,但强度明显减弱;对于暴雪而言,第一次降雪峰值的形成主要是倾斜项作用;第二次降雪峰值的形成则主要是水平变形项中的伸长变形增长和倾斜项作用。次级环流上升支处的强上升运动为强雨雪天气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 异常性 不同相态 锋生函数 锋面次级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区域气候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朱雅莉 张庆国 周晓飞 《安徽农学通报》 2012年第8期76-78,共3页
综述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对区域气候影响研究进展,并对其研究热点进行分析。LUCC对区域气候各因素影响的研究仍然存在较多分歧,如LUCC对温度的作用是增是减,影响程度有多大,对降水有无影响以及降水的增减,今后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区域气候 温度 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区域站与国家站观测的气温、降水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汪文烈 韦玮 马林 《浙江农业科学》 2018年第9期1622-1625,1628,共5页
基于铜陵地区2个国家气象观测站和25个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2006—2015年的逐日气温、降水资料,应用相关性分析、α检验等方法,对国家站与各区域站气温和降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铜陵地区区域站的年均气温变化趋势较国家站更为平... 基于铜陵地区2个国家气象观测站和25个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2006—2015年的逐日气温、降水资料,应用相关性分析、α检验等方法,对国家站与各区域站气温和降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铜陵地区区域站的年均气温变化趋势较国家站更为平缓,区域单站与国家站的年平均气温相关度极高,全部显著相关,与铜陵站相关的站点约占86%,而与枞阳站相关的站点则仅有14%。区域站与国家站之间,夏、冬季节气温相关度较高,而春、秋季节却相关不显著。区域站的年均降水量略偏少,与国家站之间的年均降水相关性极为显著,且优于铜陵、枞阳本站与区域站之间的相关度。但国家站与各区域单站的年平均降水相关性却并不显著。另外,国家站与区域站、各区域单站之间的暴雨日数相关性普遍不显著。区域站季平均降水量偏少,其中春季、冬季变化尤为明显,与国家站之间的季际降水相关性极为显著,其中,以夏季相关度为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陵地区 气温 降水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