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小血管病患者脑微出血与血清碱性磷酸酶和淀粉样蛋白A水平的相关性 被引量:1
1
作者 汪冰 钟文文 李彬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47-552,共6页
目的探讨脑小血管病患者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和淀粉样蛋白A(SAA)与脑微出血(CMBs)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4例脑小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脑微出血分为CMBs组117例和非CMBs组87例。比较两组患者... 目的探讨脑小血管病患者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和淀粉样蛋白A(SAA)与脑微出血(CMBs)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4例脑小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脑微出血分为CMBs组117例和非CMBs组8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识别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比较CMBs组不同程度和不同部位血清ALP和SAA水平。探讨二者是否与脑微出血的严重程度存在关联,并评估对脑微出血的诊断价值。结果CMBs组年龄、高血压比例、血清ALP、SAA水平均高于非CMBs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高血压、血清ALP、SAA水平均为脑微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血清ALP和SAA单独和联合预测脑微出血的AUC值分别为0.801、0.813、0.914,联合预测价值高于单独预测价值。相关分析显示,二者与脑微出血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0.001),二者与脑微出血不同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小血管病患者血清ALP和SAA升高与脑微出血密切相关,早期联合检测可有效预测脑微出血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微出血 碱性磷酸酶 淀粉样蛋白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非侵入性光生物调节治疗癫痫
2
作者 李奥运 卢占闯 +4 位作者 曹丽 陈思 蒋徽 陈长春 陈雷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82-898,共17页
癫痫是一种由脑部异常同步放电引起反复发作性神经功能异常的慢性脑部疾病,临床常见以意识不清、四肢抽搐为主要表现特征,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涉及的人口众多。安全、有效以及合理地控制癫痫病情,是脑科学与神经内科学领域挑战之一。目前... 癫痫是一种由脑部异常同步放电引起反复发作性神经功能异常的慢性脑部疾病,临床常见以意识不清、四肢抽搐为主要表现特征,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涉及的人口众多。安全、有效以及合理地控制癫痫病情,是脑科学与神经内科学领域挑战之一。目前癫痫的治疗主要为药物治疗,部分难治性患者还需通过手术切除大脑异常放电的区域,但药物治疗后部分患者可出现耐药性或严重的副作用,包括肥胖、肝肾功能损伤和认知功能障碍等,手术治疗费用昂贵且影响神经元之间的相互连接及其功能。在过去侵入性神经调控治疗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诸如光生物调节(PBM)这类非侵入性神经调控治疗策略是癫痫治疗先进技术的重要发展动向。PBM通过调节线粒体功能、增强脑膜淋巴管引流和清除毒素功能,抑制神经炎症,刺激突触与神经元生长,改善神经元代谢和网络活动,可以有效减少癫痫发作频率。相比于传统治疗,PBM具有非侵入性、无副作用且能够精准调控神经活动的显著优势,在治疗难治性癫痫方面具有广阔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PBM治疗癫痫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病因病理 生物标志物 光生物调节 先进治疗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穿支动脉型脑梗死患者病情进展及短期预后的预测因素分析
3
作者 吕继乐 雷上 +3 位作者 吕余静 马梦晴 宋莉莉 张璐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73-382,共10页
目的探讨泛免疫炎症值(PIV)、血尿素氮与白蛋白比值(BAR)、侧支循环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对急性穿支动脉型脑梗死(APACI)患者病情进展及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1月至2024年10月安徽省第二人... 目的探讨泛免疫炎症值(PIV)、血尿素氮与白蛋白比值(BAR)、侧支循环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对急性穿支动脉型脑梗死(APACI)患者病情进展及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1月至2024年10月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APACI患者。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既往史(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心房颤动)、吸烟、饮酒及入院NIHSS评分。入院24 h内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检测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血小板、血尿素氮、白蛋白水平,并计算PIV及BAR,PIV=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基于入院头部MRI及MR血管成像评估患者病灶位置(前循环、后循环)及脑白质病变Fazekas分级,根据入院CT血管成像评估患者侧支循环状况。将入院72 h NIHSS评分较入院时增加≥2分定义为病情进展,根据病情是否进展将所有患者分为进展组和非进展组。患者出院后90 d通过电话或门诊随访,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患者预后,mRS评分0~2分为预后良好,mRS评分3~6分为预后不良。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APACI患者病情进展及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各指标对APACI患者病情进展和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165例APACI患者,男121例,女44例,年龄27~86岁,平均(61±11)岁,其中进展组56例,非进展组109例,124例患者预后良好,41例患者预后不良。(1)进展组与非进展组患者年龄、性别、吸烟、饮酒、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心房颤动、病灶位置及脑白质病变Fazekas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进展组患者入院NIHSS评分、侧支循环不良患者比例、PIV及BAR均高于非进展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入院NIHSS评分(OR=1.177,95%CI:1.001~1.384,P=0.049)、侧支循环不良(OR=3.107,95%CI:1.216~7.939,P=0.018)、高PIV(OR=1.006,95%CI:1.003~1.009,P=0.001)及高BAR(OR=1.610×109,95%CI:5.769×104~4.494×1013,P<0.01)是APACI患者病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PIV、BAR、侧支循环及入院NIHSS评分联合预测APACI患者病情进展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14(95%CI:0.861~0.952,P<0.01),高于各单一指标预测的AUC(均P<0.05)。(2)预后不良与预后良好患者吸烟、饮酒、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冠心病、心房颤动、病灶位置及BA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预后不良患者年龄、糖尿病比例、入院NIHSS评分、侧支循环不良比例及PIV均高于预后良好患者(均P<0.05),男性比例低于预后良好患者(P=0.039),脑白质病变Fazekas分级与预后良好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入院NIHSS评分(OR=1.345,95%CI:1.081~1.674,P=0.008)、侧支循环不良(OR=3.903,95%CI:1.061~14.355,P=0.040)、高PIV(OR=1.011,95%CI:1.005~1.017,P<0.01)是APACI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IV、侧支循环及入院NIHSS评分联合预测APACI患者预后不良的AUC为0.911(95%CI:0.857~0.950,P<0.01),高于侧支循环或入院NIHSS评分单独预测的AUC(均P<0.05),但与PIV单独预测的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PIV、高BAR、侧支循环不良及高入院NIHSS评分是APACI患者疾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4项指标联合对APACI患者病情进展的预测价值较高;此外,高PIV、侧支循环不良及高入院NIHSS评分是APACI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此3项指标联合或有助于APACI患者短期预后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血尿素氮 血清白蛋白 侧支循环 泛免疫炎症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金森病与多系统萎缩患者交感神经皮肤反应电位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李彬 姜丹 +1 位作者 王训 杨任民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2年第5期603-607,共5页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和多系统萎缩患者交感神经皮肤反应电位所显示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差异性,以为二者鉴别诊断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采用MEB-9200K型肌电诱发电位仪分别对受试者进行交感神经皮肤反应电位检测,以波形潜伏期>(χ+2.50)s...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和多系统萎缩患者交感神经皮肤反应电位所显示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差异性,以为二者鉴别诊断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采用MEB-9200K型肌电诱发电位仪分别对受试者进行交感神经皮肤反应电位检测,以波形潜伏期>(χ+2.50)s、波幅低于均值的50%或未引出波形作为异常标准,分析帕金森病与多系统萎缩患者交感神经皮肤反应电位异常特征和病程等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受试者相比,帕金森病组和多系统萎缩组患者交感神经皮肤反应电位检测显示四肢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P<0.05),但帕金森病组与多系统萎缩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多系统萎缩组交感神经皮肤反应电位总异常率(P=0.018)和双侧异常率(P=0.035)均高于帕金森病组。帕金森病组病程≤3年者交感神经皮肤反应电位异常率与病程>3年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3);多系统萎缩组病程≤3年患者交感神经皮肤反应电位异常率与病程>3年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5)。结论多系统萎缩患者交感神经皮肤反应电位异常出现早,且多呈双侧改变,表明其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更严重、更广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萎缩 交感神经系统 皮肤 对比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节苷脂联合依达拉奉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PDK1、GSK3β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李晓艳 周农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02-306,共5页
目的观察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GM1)联合依达拉奉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缺血半暗带区PDK1、GSK3β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方法随机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GM1组(剂量20 mg/kg,腹腔注射,1次/d)、依达拉奉组(剂量3 mg/... 目的观察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GM1)联合依达拉奉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缺血半暗带区PDK1、GSK3β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方法随机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GM1组(剂量20 mg/kg,腹腔注射,1次/d)、依达拉奉组(剂量3 mg/kg,腹腔注射,2次/d)、GM1联合依达拉奉组,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对缺血2 h后再灌注3、7、14 d,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大鼠模型缺血半暗带PDK1、GSK3β蛋白表达的阳性细胞平均吸收光密度和阳性面积单位。结果在缺血半暗带,再灌注3、7、14 d各时间点,GM1联合依达拉奉组PDK1蛋白表达平均吸收光密度和阳性面积单位分别显著高于GM1组、依达拉奉组(P<0.05)、模型组(P<0.01),GSK3β蛋白表达平均吸收光密度和阳性面积单位分别显著低于GM1组、依达拉奉组(P<0.01)、模型组(P<0.01)。结论 GM1联合依达拉奉能增强缺血半暗带PDK1蛋白表达,抑制GSK3β蛋白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 依达拉奉 脑缺血 3-磷酸肌醇依赖性蛋白激酶-1 糖原合成酶激酶-3Β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细胞分布宽度对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早期神经功能改善不良的预测作用 被引量:4
6
作者 吴志勇 刘兵荣 +1 位作者 李彬 汤睿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23年第3期307-314,共8页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对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早期神经功能改善不良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发病4.5 h内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02例,均于溶栓前检测RDW。采用NIHSS评分,将...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对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早期神经功能改善不良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发病4.5 h内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02例,均于溶栓前检测RDW。采用NIHSS评分,将溶栓后24 h神经功能与溶栓前对比,根据变化百分率分为两组:早期神经功能改善良好组,变化≥30%,共53例;改善不良组,变化<30%,共49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RDW是否是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独立影响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RDW对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改善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早期神经功能改善不良组与改善良好组相比,房颤(24.5%vs. 9.4%,P=0.042)、糖尿病(57.1%vs. 30.2%,P=0.006)、出血转化(10.2%vs. 0%,P=0.023)的比例在改善不良组均明显高于改善良好组,RDW水平也显著高于改善良好组[(14.09±0.77)vs.(13.31±0.63),P=0.00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既往糖尿病史(OR=2.606,95%CI:1.034-6.573,P=0.042)、RDW(OR=4.614,95%CI:2.263-9.408,P=0.000)是早期神经功能改善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RDW预测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改善不良的临界值为13.56%(曲线下面积0.782,95%CI:0.690-0.874,敏感度76%,特异度74%)。结论:RDW升高对静脉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改善不良具有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分布宽度 急性脑梗死 静脉溶栓 早期神经功能改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小血管负担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复发性脑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5
7
作者 江艳柳 王书培 +1 位作者 李凤 张璐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7-71,共5页
目的探讨脑小血管(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负担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复发性脑血管事件(recurrence cerebrovascular events,RCVEs)的预测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 目的探讨脑小血管(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负担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复发性脑血管事件(recurrence cerebrovascular events,RCVEs)的预测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2年12月期间于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182例TIA患者病例资料,依据MRI检查计算CSVD总体负担评分,根据随访1个月内有无发生RCVEs分为RCVEs组(n=46)和未RCVEs组(n=136)。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和CSVD总体负担评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RCVEs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CSVD影像特征得分及总负担评分对TIA患者RCVEs的预测价值。结果RCVEs组和未RCVEs组TIA发作次数、症状持续时间、既往高血压病史、CSVD总负担评分及分级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IA发作次数、症状持续时间、CSVD总负担评分是TIA患者发生RCVE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CSVD影像特征评分及总负担评分预测TIA患者发生RCVEs的曲线下面积(areas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771(95%CI:0.673~0.869,P<0.001)、0.745(95%CI:0.655~0.835,P<0.001)、0.664(95%CI:0.549~0.780,P=0.009)、0.845(95%CI:0.766~0.924,P<0.001)、0.945(95%CI:0.896~0.994,P<0.001),其中CVSD总负担评分预测的AUC最高,当最佳截断值为2分时,敏感度为86.05%,特异度为83.02%。结论CSVD总负担评分对TIA患者发生RCVEs的预测价值良好,有助于临床评估TIA患者的短期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小血管病 磁共振成像 脑小血管负担评分 复发性脑血管事件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二肽基肽酶样蛋白6抗体脑炎临床特征分析
8
作者 何艮霞 钱俊超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6-152,共7页
目的研究抗二肽基肽酶样蛋白6(dipeptidyl-peptidase-like protein 6,DPPX)抗体脑炎的临床症状及免疫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3月在我科确诊为抗DPPX抗体脑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征、治疗和预后... 目的研究抗二肽基肽酶样蛋白6(dipeptidyl-peptidase-like protein 6,DPPX)抗体脑炎的临床症状及免疫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3月在我科确诊为抗DPPX抗体脑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征、治疗和预后。结果共纳入患者9例,年龄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为45(24,61)岁,其中男5例。神经系统症状中认知功能障碍3例,精神症状(焦虑、易激惹、幻听、行为怪异等)3例,中枢神经系统过度兴奋症状6例,小脑共济失调表现4例,脑干症状5例,睡眠障碍3例,自主神经功能紊乱1例,躯干肢体游走性疼痛1例。另外,有4例患者合并有体重减轻和(或)胃肠道症状。2例患者脑脊液细胞数轻度升高,4例患者脑脊液蛋白升高。4例患者脑电图出现异常,多表现为痫样放电。4例患者脑MRI报告异常,病灶主要位于海马、岛叶,表现为FLAIR高信号。7例患者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6例患者接受血浆置换治疗,7例患者接受长期口服吗替麦考酚酯治疗。7例患者门诊随访,随访时间为4个月至2年不等,所有患者的症状得到不同程度改善,其中3例症状基本完全缓解。结论抗DPPX抗体脑炎的临床症状具有多样性,最常见的症状为胃肠道症状和/或体重减轻、认知功能障碍和中枢神经系统过度兴奋症状,长期口服吗替麦考酚酯可能对改善预后和预防复发有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脑炎 抗DPPX抗体脑炎 临床特点 MRI 抗体检测 免疫治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对患者注意偏侧化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张红雨 苗小丽 +3 位作者 何艮霞 范津 汪凯 田仰华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280-1285,共6页
目的探讨左、右半球急性脑梗死对患者注意功能偏侧化的影响。方法运用偏侧化注意网络试验,分别测试18例健康对照者和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左、右侧梗死各18例)两侧大脑半球的警觉、定向和执行控制等注意功能。结果健康对照组在定向功能... 目的探讨左、右半球急性脑梗死对患者注意功能偏侧化的影响。方法运用偏侧化注意网络试验,分别测试18例健康对照者和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左、右侧梗死各18例)两侧大脑半球的警觉、定向和执行控制等注意功能。结果健康对照组在定向功能上右侧视野的反应时长于左侧视野的反应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1,P<0.05);而在警觉功能和执行控制功能上,左、右侧视野的反应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右侧大脑半球急性梗死组在定向功能上右侧视野的反应时长于左侧视野的反应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6,P<0.01);而在警觉功能和执行功能上,左、右侧视野的反应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侧大脑半球急性梗死组在警觉功能、定向功能及执行功能上左、右侧视野的反应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反应错误率方面3组在警觉功能、定向功能及执行功能上左、右侧视野反应错误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健康对照组和右侧半球梗死组均呈现左侧半球定向功能加工优势;左侧半球梗死导致左侧半球定向功能优势消失,提示左侧半球梗死损伤定向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偏侧化注意网络测试 注意 半球不对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颅内外动脉硬化性狭窄的相关性 被引量:9
10
作者 汪冰 傅佳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12-515,共4页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相关性。方法对119例脑梗死住院患者均行头颅高分辨CT血管造影(CTA)、胱抑素C和高危因素检查。依病变程度分无狭窄组、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和重度狭窄组。将各组中高...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相关性。方法对119例脑梗死住院患者均行头颅高分辨CT血管造影(CTA)、胱抑素C和高危因素检查。依病变程度分无狭窄组、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和重度狭窄组。将各组中高危因素和胱抑素C水平进行比较,根据胱抑素C水平分血胱抑素C正常组和高胱抑素C组,将两组间动脉狭窄例数进行比较。结果颅内外动脉狭窄组胱抑素C水平显著高于无颅内外动脉狭窄组(P<0.05)。与胱抑素C正常组相比,高胱抑素C组中颅内外动脉狭窄率显著升高(P<0.01)。Logistis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胱抑素C、高血压和糖尿病是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清胱抑素C水平升高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密切相关,是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胱抑素C 颅内外动脉硬化 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全面性癫痫停药1年内复发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菲菲 王玉 +2 位作者 张廉 姜丹 尹世杰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472-1475,共4页
探讨特发性全面性癫痫停药复发的危险因素。96例患者停药1年内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对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女性、首次脑电图(EEG)异常、停药后EEG异常、发作频率>5次/年、撤药时间≤6个月、联合用药(P<0.05)为复发... 探讨特发性全面性癫痫停药复发的危险因素。96例患者停药1年内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对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女性、首次脑电图(EEG)异常、停药后EEG异常、发作频率>5次/年、撤药时间≤6个月、联合用药(P<0.05)为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女性、首次EEG异常、停药后EEG异常、发作频率>5次/年、撤药时间≤6个月、联合用药(P<0.05)为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停药后复发风险受多种因素影响,停药前需进行评估以减少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全面性癫痫 抗癫痫药 停药 复发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微出血与脑小血管病患者步态障碍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查溪静 李彬 +6 位作者 李晓艳 钟文文 李霞 姜丹 尹世杰 王训 曹磊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42-646,共5页
目的探讨脑小血管病(CSVD)患者步态障碍的特点及脑微出血病灶的数目、部位与步态障碍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02例CSVD患者,根据合并脑微出血情况分为CSVD伴脑微出血组(n=29)和CSVD不伴脑微出血组(n=73)。另选择年龄、性别等相匹配的头颅MR... 目的探讨脑小血管病(CSVD)患者步态障碍的特点及脑微出血病灶的数目、部位与步态障碍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02例CSVD患者,根据合并脑微出血情况分为CSVD伴脑微出血组(n=29)和CSVD不伴脑微出血组(n=73)。另选择年龄、性别等相匹配的头颅MRI检查无CSVD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n=30)。对所有受试者进行定量步态参数测定,比较脑小血管病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步态参数的差异性。测定的步态参数包括步长、步速、步频、双脚支撑相百分比等,统计分析比较CSVD患者脑微出血病灶数目及部位与步长、步速、步频、双脚支撑相百分比等步态参数的相关性。结果CSVD伴脑微出血组较正常组步长缩短、步速减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SVD不伴脑微出血组较正常组步长缩短、步频增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SVD伴脑微出血组与CSVD不伴脑微出血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脑微出血病灶数目与步长呈负相关(r=-0.295,P=0.001),与双脚支撑相呈正相关(r=0.225,P=0.011),即脑微出血病灶数目越多、步长更短、双脚支撑相更长。额叶、颞叶和深部的脑微出血与步长变短、步速减慢相关(P<0.05)。结论脑微出血作为独立因素和CSVD患者的步态障碍有相关性。额叶、颞叶和深部脑微出血病灶与步态障碍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小血管病 脑微出血 步态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还原型谷胱甘肽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陈同庆 陈长春 +7 位作者 王俊先 陈文凤 顾晓美 许榕生 李振兴 吴大新 张文胜 赵寅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612-1616,共5页
本研究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对凝血功能的影响。随机留取正常凝血血浆标本及其混合血浆标本,加入常规剂量及各浓度梯度GSH,采用凝固法检测加药物前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凝血酶时间... 本研究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对凝血功能的影响。随机留取正常凝血血浆标本及其混合血浆标本,加入常规剂量及各浓度梯度GSH,采用凝固法检测加药物前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凝血酶时间(TT),统计分析加药前后PT、APTT、FIB及TT检测结果的差异,并对其检测结果与GSH的浓度作线性回归分析;随机抽取常规剂量给药21例患者,采集给药前后血液标本,统计分析给药前后血浆PT、APTT、FIB及TT检测结果的差异。结果表明,体外试验中,加入常规剂量(500 mg/L)GSH后血浆FIB、APTT、PT及TT检测结果与加药前检测结果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当加入的GSH浓度分别达2.5、2.5、10、1280 mg/L时,FIB、APTT、PT及TT的测定结果与加药前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4项测定结果与血浆中加入的GSH浓度存在线性关系;21例试验患者用药后血浆FIB、APTT、PT及TT检测值与用药前有显著性差异(P<0.001),其中共19例FIB、20例PT、20例TT和21例APTT检测结果高于用药前。结论:在体内外实验中,GSH可以影响凝血检测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还原型谷胱甘肽 凝血酶原时间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纤维蛋白原 凝血酶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金森病和多系统萎缩患者嗅觉障碍比较的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彬 姜丹 王训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87-490,共4页
了解帕金森病(PD)和多系统萎缩(MSA)患者嗅觉功能障碍的表现和特点,并对比两者之间的差异,拟探讨嗅觉检测试验对检测两种疾病嗅觉功能的价值及其鉴别诊断的临床意义。选择46例PD患者、23例MSA患者为研究对象,正常对照组40例;对其分别进... 了解帕金森病(PD)和多系统萎缩(MSA)患者嗅觉功能障碍的表现和特点,并对比两者之间的差异,拟探讨嗅觉检测试验对检测两种疾病嗅觉功能的价值及其鉴别诊断的临床意义。选择46例PD患者、23例MSA患者为研究对象,正常对照组40例;对其分别进行气味感知阈值和气味识别测定。PD组与MSA组及对照组气味感知阈值、气味识别试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D组气味感知阈值和气味识别与病情严重程度及病程无相关性(P>0.05)。嗅觉障碍(OD)存在于大多数PD患者中,PD与MSA嗅觉比较有明显差异,嗅觉功能检测有助于PD与MSA的早期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多系统萎缩 嗅觉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剂量rt-PA联合经颅多普勒超声辅助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袁长红 吴晓宇 +5 位作者 陈长春 王书陪 黎西 江艳柳 张璐 张卫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17-323,共7页
目的探讨低剂量rt-PA联合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辅助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6年7月至2019年5月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39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rt-PA标准剂量组(0.90 mg/kg,总剂量≤... 目的探讨低剂量rt-PA联合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辅助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6年7月至2019年5月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39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rt-PA标准剂量组(0.90 mg/kg,总剂量≤90 mg)、低剂量组(0.60 mg/kg,总剂量≤60 mg)和低剂量联合TCD组(联合治疗组)。联合治疗组于溶栓开始即以TCD持续监测大脑中动脉血流变化2 h,标准剂量组和低剂量组仅在溶栓治疗前与治疗后2 h行TCD检查。溶栓后2 h对不同处理组颅内血管再通率进行比较,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价各组临床症状严重程度,记录溶栓24~48 h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溶栓后90天生活自理能力并计算病死率。结果联合治疗组溶栓后血管再通率高于标准剂量组(P=0.037)和低剂量组(P=0.030),且溶栓后2 h NIHSS评分低于标准剂量组(P=0.046)和低剂量组(P=0.026);低剂量组和联合治疗组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P=0.017,0.024)和90 d死亡率(P=0.005,0.016)均低于标准剂量组。结论低剂量rt-PA联合TCD辅助静脉溶栓可提高患者血管再通率且不增加症状性颅内出血及死亡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缺血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超声检查 多普勒 经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与对氧磷酶1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
16
作者 高文平 宋莉莉 +3 位作者 王瑶 倪明珠 王兆平 王文静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137-1142,共6页
目的探讨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SIVD)与对氧磷酶1(PON1)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纳入65例SIVD患者和同期35例体检者分别为SIVD组和对照组,依据头颅MRI表现评定Fazekas分级及腔梗(LI)数量,将SIVD组分为WML组和LI组,并根据脑损伤程度分别... 目的探讨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SIVD)与对氧磷酶1(PON1)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纳入65例SIVD患者和同期35例体检者分别为SIVD组和对照组,依据头颅MRI表现评定Fazekas分级及腔梗(LI)数量,将SIVD组分为WML组和LI组,并根据脑损伤程度分别分为轻度病变组、中度病变组和重度病变组,采用Sanger测序法测定受试者PON1基因分别在第192和55位点的表达。结果①SIVD组的平均年龄高于对照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SIVD组和对照组的吸烟状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SIVD组与对照组Q192R、L55M基因型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③SIVD组与对照组PON1基因Q192R和L55M基因型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780,P<0.05;χ^(2)=4.239,P<0.05),SIVD组R等位基因频率和M等位基因频率均高于对照组(χ^(2)=8.765,P<0.01;χ^(2)=4.926,P<0.05);④在WML组和LI组中,重度病变组R等位基因频率均高于中度病变组和轻度病变组(P<0.0167),中度病变组和重度病变组的M等位基因频率均高于轻度病变组(P<0.0167);⑤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吸烟以及携带PON1基因R、M等位基因,均为SIVD发病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SIVD的发病可能与PON1基因在第192和55位点上表达的差异有关,携带该位点R、M等位基因可能对SIVD的发病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为寻找SIVD防治新的靶点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 对氧磷酶1基因 基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