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徽省城乡公众社会科学素养与需求调查报告 被引量:4
1
作者 安徽省社科联课题组 《学术界》 CSSCI 2004年第3期174-192,共19页
城乡公众哲学社会科学素养与需求状况是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安徽省社科联首次开展的万份问卷调查表明 ,该省城乡公众社会科学素养水平不容乐观 ,综合指数仅为 5,而城乡公众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需求欲望却较高 ,综合指数为 11。本... 城乡公众哲学社会科学素养与需求状况是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安徽省社科联首次开展的万份问卷调查表明 ,该省城乡公众社会科学素养水平不容乐观 ,综合指数仅为 5,而城乡公众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需求欲望却较高 ,综合指数为 11。本研究报告首次公布的大量信息很有价值 ,充分说明了在现阶段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既十分重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 城乡公众 社会科学素养 调查报告 社会科学需求 抽样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社会科学60年启示录 被引量:1
2
作者 徐东平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1-16,47,共7页
伴随着新中国的脚步,安徽社会科学走过了不断前行的60年。这60年,呈现的是不同凡响的阶段和特征,蕴含的是发人深思的经验教训,更启迪昭示着我们:在一个注重文化自觉的国度和人文资源丰厚的省份,安徽社会科学需要也应当有更大的作为。
关键词 社会科学 安徽 启示录 人文资源 文化自觉 新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社会科学70年的历程与经验
3
作者 马雷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5-11,共7页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安徽社会科学事业与共和国命运紧密相连、休戚相关,经历了初创期、发展繁荣期和新的繁荣期,始终与时代同步、与真理同行,为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强省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70年来,安徽省社会科学事业始终坚持正...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安徽社会科学事业与共和国命运紧密相连、休戚相关,经历了初创期、发展繁荣期和新的繁荣期,始终与时代同步、与真理同行,为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强省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70年来,安徽省社会科学事业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勇于回答时代课题,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始终坚持价值取向,努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始终坚持改革创新,努力将省社科联打造成社科工作者之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社会科学 发展 历程 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索社会科学普及工作之路 被引量:14
4
作者 陈先书 《学术界》 2002年第6期83-91,共9页
社会科学普及工作 ,是繁荣和发展社会科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社科普及是改造世界和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环节和途径 ,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的重要举措和推动力量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新世纪社科普及的主攻方向是 :... 社会科学普及工作 ,是繁荣和发展社会科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社科普及是改造世界和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环节和途径 ,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的重要举措和推动力量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新世纪社科普及的主攻方向是 :把人民群众关注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把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重点 ,把围绕党和政府中心工作开展决策咨询作为着力点。要积极开拓社科普及工作的新途径 ,建立研究与普及相结合的工作制度 ,构建规范化的工作机制 ,建设专业化普及队伍 ,加大政府投入和加强法制化建设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科学 普及工作 生产力 物质文明 精神文明 政治文明 哲学 社会科学 运作机制 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哲学社会科学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被引量:2
5
作者 祁家云 《学术界》 CSSCI 2004年第2期7-15,共9页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必须实现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同步发展。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反复强调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 ,并把它提高到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认识。从 2 0世纪社会科学的全面兴起和广泛运用看 ,哲学社会科学是一种日...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必须实现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同步发展。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反复强调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 ,并把它提高到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认识。从 2 0世纪社会科学的全面兴起和广泛运用看 ,哲学社会科学是一种日益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国家和社会的战略资源。只有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才能不断提高我国综合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社会科学 综合国力 中国共产党 研究能力 国家资源 理论资源 文化资源 精神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区自治:城市社会基层民主的复归与张扬 被引量:45
6
作者 唐亚林 陈先书 《学术界》 2003年第6期7-22,共16页
社区自治是党领导社区居民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一种基层民主形式。我国居民委员会的发展历程经由了一个从自治组织到“准政府”组织再到自治组织的复归与张扬之过程 ,而构筑社区自治内部制度保障的关键在于大... 社区自治是党领导社区居民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一种基层民主形式。我国居民委员会的发展历程经由了一个从自治组织到“准政府”组织再到自治组织的复归与张扬之过程 ,而构筑社区自治内部制度保障的关键在于大力推进社区自治组织架构的创新 ,目前社区自治组织架构的创新呈现了从“议行合一”体制向“议行分离”体制转换的趋势 ,且“议行分离”体制下社区自治组织架构在实践中诞生了实体型和虚体型两种发展模式 ,其目标指向都是社区自治 ;构筑社区自治外部制度保障的关键在于在城市基层政府与城市社区之间建立起一种委托—代理式契约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架构 内部制度 委托-代理 创新 契约关系 体制转换 基层政府 社区自治 基层民主 议行合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业转移“粘性”及安徽的战略选择 被引量:26
7
作者 程必定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7-21,共5页
本文提出,产业转移存在着"粘性"。针对这个问题,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对承接产业转移的战略选择,一是要着眼于产业提升,二是要优化城市群布局,从产业和空间两个方面培育产业承接能力,增强产业承接"粘性",最大... 本文提出,产业转移存在着"粘性"。针对这个问题,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对承接产业转移的战略选择,一是要着眼于产业提升,二是要优化城市群布局,从产业和空间两个方面培育产业承接能力,增强产业承接"粘性",最大限度地减少产业转移"粘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转移 泛长三角 安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解读
8
作者 祁家云 张允熠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16,共10页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作为一个新概念,应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起形成一体化的运思和解读。和谐社会呼唤和谐文化,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和谐文化表现出丰厚的人文精神,先进文化是其基本属性,优秀传统文化是其宝贵资源,人类一切优...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作为一个新概念,应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起形成一体化的运思和解读。和谐社会呼唤和谐文化,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和谐文化表现出丰厚的人文精神,先进文化是其基本属性,优秀传统文化是其宝贵资源,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是其重要借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是其建设的现实土壤,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其总体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文化 和谐社会 社会建设 文化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网民社会推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思考 被引量:5
9
作者 程必定 《区域经济评论》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5-83,共9页
2021年中国网民规模超10亿人,标志着中国已进入网民社会时代,对区域经济发展会带来重大影响。网络已成为更普惠的发展方式,从多方面创造共同发展的条件,持续推进内含着缩小区域差距的经济高质量发展。网民社会形成地理空间与网络空间并... 2021年中国网民规模超10亿人,标志着中国已进入网民社会时代,对区域经济发展会带来重大影响。网络已成为更普惠的发展方式,从多方面创造共同发展的条件,持续推进内含着缩小区域差距的经济高质量发展。网民社会形成地理空间与网络空间并存的“双重空间”新现象,会给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多方面的新机遇,东、中、西和东北四大地区应着重从以下五个方面推进缩小收入差距的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走智能化道路,对工业化赋能;二是培育企业成为“数字体”,形成智能化的推进器;三是网民努力成为“数字人”,与数字社会发展相适应;四是加快“新基建”,为网民参与智能化活动提供支撑;五是加强网络管理,更好地抓住网民社会对高质量发展的机遇,应对新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民社会 区域差距 高质量发展 互联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劳动大学漫忆
10
作者 徐士泰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4-117,共4页
关键词 大学 劳动 安徽 毕业分配 贺敬之 延安 政治 母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淮河文化”概念 被引量:22
11
作者 陈立柱 洪永平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83-188,共6页
借助地方(区)历史文化资源促进当地社会发展的强烈意识让“淮河文化”概念破土而出,但如何科学地理解认识与界定它,学术界目前所作的工作还很少。本文主要讨论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如何去说一种文化概念的成立是合适的;(二)淮河文化概... 借助地方(区)历史文化资源促进当地社会发展的强烈意识让“淮河文化”概念破土而出,但如何科学地理解认识与界定它,学术界目前所作的工作还很少。本文主要讨论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如何去说一种文化概念的成立是合适的;(二)淮河文化概念可以成立的依据、历史文化发展的阶段与内涵。对于淮河流域历史文化与现实发展的初步研究使我们深信,“淮河文化”概念的提出对淮河流域的社会发展是一件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文化 概念 内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河文化概念之界说 被引量:22
12
作者 陈立柱 洪永平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95-100,共6页
与许多地域文化相比,淮河文化更加复杂而不易把握,这是由于多种因素所决定的,其中淮河文化本身"大象无形"的特点可能较关键。因此,讨论淮河文化概念,首要的工作在于找到认知淮河文化特质的恰当方式,与综合各学科各方面的研究... 与许多地域文化相比,淮河文化更加复杂而不易把握,这是由于多种因素所决定的,其中淮河文化本身"大象无形"的特点可能较关键。因此,讨论淮河文化概念,首要的工作在于找到认知淮河文化特质的恰当方式,与综合各学科各方面的研究成果从而加以概括的方法。通过多层面多角度的探究,我们尝试着给淮河文化一个初步的概括,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而平原文化的特质是为淮河文化基本的或主体的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文化概念 研究有法 界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泛长三角区域合作机制及政府管理创新 被引量:30
13
作者 程必定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33-138,共6页
合作区域是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现象,长三角、泛长三角都是一种合作区域,其运行机制是区域合作机制。随着长三角的扩容和泛长三角由"虚"向"实"的跨越,长三角的合作机制将向包括安徽在内的泛长三角地区扩展。在这... 合作区域是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现象,长三角、泛长三角都是一种合作区域,其运行机制是区域合作机制。随着长三角的扩容和泛长三角由"虚"向"实"的跨越,长三角的合作机制将向包括安徽在内的泛长三角地区扩展。在这种形势下,政府必须创新管理体制,构建"统分结合"的区域合作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泛长三角 区域合作 合作区域 政府管理体制 长江三角洲 安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一体化推进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四维度分析 被引量:11
14
作者 程必定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16,共12页
共同富裕是在共同发展的条件下实现的,区域一体化可为推进共同富裕而在区域间创造共同发展的条件,特别是中国这样国土辽阔、人口规模超大的国家,通过区域一体化推进共同富裕而在区域间创造共同发展的条件就更有必要。借鉴世界银行《200... 共同富裕是在共同发展的条件下实现的,区域一体化可为推进共同富裕而在区域间创造共同发展的条件,特别是中国这样国土辽阔、人口规模超大的国家,通过区域一体化推进共同富裕而在区域间创造共同发展的条件就更有必要。借鉴世界银行《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重塑世界经济地理》的研判,结合中国国情,可发现区域一体化能从提高密度、缩短距离、减少分割和公平均等四个维度缩小居民收入区域差距,从而为推进共同富裕在区域间创造共同发展的条件。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蓬勃发展的新时代,将智能化因素导入区域一体化,会从这四个维度为推进共同富裕而在区域间创造共同发展的更好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一体化 共同富裕 共同发展 智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省域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思考 被引量:8
15
作者 程必定 《区域经济评论》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0-37,共8页
在省域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必须遵循经济、社会、自然发展三大规律的客观要求,与各省域经济布局转型的阶段性特征相适应,突出中心城市、发展廊道、空间网络三大空间构成要素的功能提升,重塑省域空间功能结构,... 在省域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必须遵循经济、社会、自然发展三大规律的客观要求,与各省域经济布局转型的阶段性特征相适应,突出中心城市、发展廊道、空间网络三大空间构成要素的功能提升,重塑省域空间功能结构,并注重导入智能化因素,培育可以互补的递增性区域比较优势,在优势互补中推进省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势互补 区域经济布局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智能化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更高质量发展 被引量:4
16
作者 程必定 《区域经济评论》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2-58,共7页
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验,智能化因素极大地提升了长三角地区应对重大公共安全风险的防治能力,增强了一市三省在处理重大问题上的协同性。智能化助力新冠肺炎战“疫”的成效表明,智能化因素对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四高”发展具有巨大的潜... 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验,智能化因素极大地提升了长三角地区应对重大公共安全风险的防治能力,增强了一市三省在处理重大问题上的协同性。智能化助力新冠肺炎战“疫”的成效表明,智能化因素对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四高”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力,是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径。长三角一体化作为国家战略,应是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必须在正确认识理解区域一体化新内涵的基础上,把握对区域一体化的普遍要求和对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的特定要求,走智能化发展道路,以智能化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更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体化 智能化 更高质量 长三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城市为主导 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被引量:2
17
作者 程必定 《学习与实践》 2005年第1期46-49,58,共5页
关键词 区域经济 发展模式 中国 经济发展 城市主导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城市为主导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被引量:1
18
作者 程必定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经济论坛)》 2004年第5期1-4,共4页
长期以来,我国的区域经济实际上是农村主导型的发展模式。现在,这种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必然要向城市主导型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这就要求区域经济发展应以城市为重点,推进城市化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以此为基础,构筑城乡一体化... 长期以来,我国的区域经济实际上是农村主导型的发展模式。现在,这种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必然要向城市主导型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这就要求区域经济发展应以城市为重点,推进城市化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以此为基础,构筑城乡一体化的城市经济圈,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城市经济圈的形成应打破行政界限,顺其自然地构建城市经济圈,因地制宜地探索城市经济圈的发展道路,逐步提升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以城市为主导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经济圈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统筹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城市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城乡一体化 主导型 行政 界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拓展徽学视域 凸显乾嘉学风——《“皖派”学术与传承》评介
19
作者 洪永平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28-230,共3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徽州文化的研究勃然兴起,徽学成为一门新兴的显学,值得我们对其进行较为深入、系统的学术整理和总结。徽学研究是多方面的,仅在学理层面上而言,我们就可以追溯至先秦的山越文化。而自南宋以后,徽州更是以”东南... 20世纪80年代以来,徽州文化的研究勃然兴起,徽学成为一门新兴的显学,值得我们对其进行较为深入、系统的学术整理和总结。徽学研究是多方面的,仅在学理层面上而言,我们就可以追溯至先秦的山越文化。而自南宋以后,徽州更是以”东南邹鲁”而享誉天下。可以说,从朱熹、朱升到戴震,以及由宋明理学而至清代考据学,清晰地显露出徽州思想文化发展的主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徽学研究 乾嘉学风 学术 20世纪80年代以来 评介 传承 皖派 视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邓小平理论与旗帜问题
20
作者 陈强 《学术界》 CSSCI 1997年第5期1-5,共5页
关键词 邓小平理论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 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 毛泽东思想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现代化 高举旗帜 马克思列宁主义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