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滁州市小麦赤霉病与气象因子的灰色关联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郁凌华 陈曦 +4 位作者 张鑫童 邢程 夏梦瑾 缪新伟 岳伟 《湖北农业科学》 2022年第18期72-77,共6页
基于滁州市7个县(市、区)2005—2020年小麦赤霉病病穗率资料和小麦生育期内逐日气象资料,采用相关系数法、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了小麦赤霉病发生流行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及影响情况。结果表明,滁州市小麦赤霉病发生程度总体呈增加的趋势... 基于滁州市7个县(市、区)2005—2020年小麦赤霉病病穗率资料和小麦生育期内逐日气象资料,采用相关系数法、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了小麦赤霉病发生流行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及影响情况。结果表明,滁州市小麦赤霉病发生程度总体呈增加的趋势;越冬期高温与小麦赤霉病呈显著负相关;拔节期至孕穗期的降雨量、雨日数、相对湿度、日照时数,抽穗扬花期的雨日数、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平均风速,灌浆期的平均气温、降雨量、雨日数、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平均风速与滁州市小麦赤霉病发病程度相关性显著且关联度较高;灌浆期雨日数是赤霉病最为密切的气象因素,其次是拔节期至孕穗期降雨量和灌浆期相对湿度,关联度最小的为灌浆期日照时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色关联分析 气象 小麦赤霉病 滁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滁州市冬小麦产量预报与气象条件分析
2
作者 张鑫童 金华星 +1 位作者 龚年祖 严昀 《现代农业科技》 2018年第18期10-11,共2页
利用2000—2016年滁州市冬小麦产量与气象数据,运用直线滑动平均模拟趋势产量,结合调和权重法预测趋势产量并分离出冬小麦气象产量。依据冬小麦生育普遍期的出现时间,以旬为单位选取气象因子,进行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得到气象产量预测... 利用2000—2016年滁州市冬小麦产量与气象数据,运用直线滑动平均模拟趋势产量,结合调和权重法预测趋势产量并分离出冬小麦气象产量。依据冬小麦生育普遍期的出现时间,以旬为单位选取气象因子,进行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得到气象产量预测模型。经检验,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信度和实用性,可作为滁州市冬小麦产量定量预报的有效工具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滑动平均 逐步回归 产量预报 安徽滁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升安徽省气象为农服务现代化水平的建议
3
作者 孙怡 《南方农业》 2016年第18期202-203,共2页
回顾安徽省农业气象发展历程,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深化农业气象改革发展的思考,并给出了现代农业气象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现代农业气象 改革发展 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化对安徽省极端气温事件的影响 被引量:11
4
作者 吴蓉 孙怡 +4 位作者 杨元建 谢五三 陶寅 张浩 石涛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27-537,共11页
利用卫星遥感资料对安徽省46个台站进行分类,统计分析了城市站、郊区站和乡村站1961—2010年的极端气温指数的年和季节的变化趋势及其受城市化的影响和贡献。结果表明:1)近50年来,除最高气温年极大值外,其他气温年极值都有明显上升趋势... 利用卫星遥感资料对安徽省46个台站进行分类,统计分析了城市站、郊区站和乡村站1961—2010年的极端气温指数的年和季节的变化趋势及其受城市化的影响和贡献。结果表明:1)近50年来,除最高气温年极大值外,其他气温年极值都有明显上升趋势,以最低温度极小值最显著;暖日、暖夜天数呈增加趋势,而冷日、冷夜天数呈减少趋势,其中暖夜和冷夜变化趋势更明显;各极端指数的变化趋势总体均表现为城市站较乡村站更显著,郊区站介于两者之间。2)城市站最高气温极大值、最低气温极大值和最低气温极小值因城市化造成的增温分别为0.144、0.184和0.161℃/10a,增温贡献率分别达100.0%、58.8%和21.6%,但城市化对最高气温极小值影响较弱;季节尺度的城市化影响基本都造成增温,春、秋季更明显,而增温贡献率以春、夏季更明显,冬季最小或不显著。3)城市化效应使暖日和暖夜天数增加、冷夜天数减少的趋势更加显著,城市化影响贡献率都在40%以上;暖日、暖夜和冷夜天数的城市化影响贡献率都在冬季最小或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极端气温 变化趋势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不同区域薄壳山核桃花期观测与授粉树配置 被引量:5
5
作者 周米生 王陆军 +3 位作者 蔡新玲 肖正东 贾天山 夏培兴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1年第7期32-37,共6页
对安徽省不同区域17个薄壳山核桃品种的花期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安徽省内薄壳山核桃的花期集中在4月20日~5月22日;薄壳山核桃雌雄异熟,多数品种的花期不遇;在17个品种(无性系)中,雄先型、雌先型分别占29.4%、70.6%,花期相遇、花期不... 对安徽省不同区域17个薄壳山核桃品种的花期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安徽省内薄壳山核桃的花期集中在4月20日~5月22日;薄壳山核桃雌雄异熟,多数品种的花期不遇;在17个品种(无性系)中,雄先型、雌先型分别占29.4%、70.6%,花期相遇、花期不遇分别占35.3%、64.7%;同一品种(无性系)在合肥、滁州、阜阳三地的花期受气候因子的影响较小,花期重合率在60%以上。按照异花授粉的原则,为3个区域不同薄壳山核桃品种提出了相应的授粉树配置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 薄壳山核桃 品种 花期 授粉树 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T213物理量资料制作滁州市暴雨预报系统 被引量:3
6
作者 胡五九 王俊 +1 位作者 金华星 汪丽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646-2647,2732,共3页
在分析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指出对暴雨预报有较大贡献率的预报因子;同时利用MICAPS2.0系统下的T213资料,对其进行格点挑选和数据处理,得到滁州地区各站点的物理量数据;然后将其与滁州地区历史暴雨的T213相关参数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得出滁... 在分析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指出对暴雨预报有较大贡献率的预报因子;同时利用MICAPS2.0系统下的T213资料,对其进行格点挑选和数据处理,得到滁州地区各站点的物理量数据;然后将其与滁州地区历史暴雨的T213相关参数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得出滁州市各站的暴雨预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213资料 物理量 暴雨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70—2019年滁州市降水特征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蒋琳 贾天山 +3 位作者 熊世为 凌遵斌 华俊玮 荀静 《湖北农业科学》 2022年第5期177-180,192,共5页
采用具有自适应性的EEMD方法(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重点研究滁州市1970—2019年7个国家基本站年降水和汛期降水的非线性变化特征。结果显示,以滁州站为例,其近50年的降水量变化存在年际尺度和年代际尺度,分别为2.3年... 采用具有自适应性的EEMD方法(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重点研究滁州市1970—2019年7个国家基本站年降水和汛期降水的非线性变化特征。结果显示,以滁州站为例,其近50年的降水量变化存在年际尺度和年代际尺度,分别为2.3年和8.0年以及16年和32年,同时发现具有2.3年和8.0年时间尺度的年际变化占主导地位;全市7个国家站汛期降水量对年降水量贡献率均在60%以上,且在空间上总体呈东南多西北少的特征;全市7个国家站汛期多年平均暴雨降水量占汛期多年平均降水量的比率均在33%以上。7个国家站近50年汛期暴雨频数除来安站和天长站呈下降趋势外其余皆呈增加趋势,而汛期小雨频数皆呈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降水量 汛期降水 EEMD方法 滁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滁州市茶叶生产的气候条件分析 被引量:12
8
作者 孙怡 《现代农业科技》 2016年第23期204-204,209,共2页
滁州市具有非常悠久的种茶历史,茶叶生产是当地传统的优势产业之一。结合滁州市茶叶生产现状,对茶叶生长发育过程所需要的气候条件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茶叶生长中的气象灾害,提出了相关防御对策,以提升滁州市茶叶的产量和品质。
关键词 茶叶生产 气候条件 气象灾害 防御对策 安徽滁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滁州市气候变暖对农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被引量:1
9
作者 孙怡 《现代农业科技》 2017年第1期198-199,共2页
根据滁州市1961—2013年逐日气温资料,利用统计学方法对其气温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得出滁州市增温趋势显著。同时,探讨气候变暖对滁州市农业的影响,提出气候变暖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 气候变暖 农业 影响 应对措施 安徽滁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MA高分辨区域集合预报系统支撑北京冬奥会气象服务保障的评估分析 被引量:11
10
作者 邓国 戴玲玲 +4 位作者 周玉淑 陈静 李红祺 陈法敬 王继志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29-148,共20页
冰雪运动项目与气象条件关系密切,气象条件是冬奥会赛事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之一。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根据2022年北京冬奥会比赛气象保障需求,基于多尺度混合初值扰动方法和侧边界扰动方法,初步建立了高分辨率区域集合预报... 冰雪运动项目与气象条件关系密切,气象条件是冬奥会赛事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之一。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根据2022年北京冬奥会比赛气象保障需求,基于多尺度混合初值扰动方法和侧边界扰动方法,初步建立了高分辨率区域集合预报试验系统,针对北京冬奥会比赛同期时段开展了连续试验。初步试验统计结果表明:主要预报变量高、中、低层等压面要素集合平均值的均方根误差基本小于等于控制预报误差,体现了集合平均相对于单一确定性预报的优势;地面要素风和降水预报效果较好,但温度24 h预报偏差高于2℃,距离精准冬奥气象保障还有一定差距。针对试验期间两次寒潮大风过程开展了高分辨率区域集合预报,天气学分析的检验结果表明,集合预报产品可以比较准确地描述地面温度主要分布特征、寒潮移动过程和降水预报,为预报员提供寒潮标准24 h变温预报、大风预报等有价值的概率预测信息。基于诊断方法开发了能见度、大风、降水相态等对冬奥赛事运行和运动员表现有重要影响的天气要素集合预报产品,初步试验结果表明不同集合成员的取舍对能见度预报反应敏感,具有一定预报能力,但预报范围偏大,数值偏低,需进一步改进;阵风预报与实况大值区分布比较一致,降水相态预报与观测分布吻合,雨雪分界线,降雨、雨夹雪、雪、冰粒落区范围合理,进一步提升了北京冬奥会气象的保障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 区域集合预报 冬季奥运会 气象保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0a滁州地区梅雨的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2
11
作者 胡姗姗 罗爱文 +4 位作者 贾天山 张先卫 龚年祖 黄蓉 张彦 《浙江农业科学》 2012年第5期736-741,共6页
采用聚类分析、线性回归等方法分析滁州地区1961-2010年50 a梅雨期、梅雨量和梅雨强度的年际变化以及滁州地区7站梅期雨量和雨量梅年比地域分布的差异性。结果发现,滁州地区50 a平均梅雨期为23d(6月17日入梅,7月9日出梅),梅雨量为227.5 ... 采用聚类分析、线性回归等方法分析滁州地区1961-2010年50 a梅雨期、梅雨量和梅雨强度的年际变化以及滁州地区7站梅期雨量和雨量梅年比地域分布的差异性。结果发现,滁州地区50 a平均梅雨期为23d(6月17日入梅,7月9日出梅),梅雨量为227.5 mm,梅期日雨量为9.9 mm,雨量梅年比为21.5%,暴雨日数为1.3 d,梅雨强度指数为4.0;梅雨时空分布不均,梅雨特征量存在显著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梅雨特征量年代际变化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或正相关关系;滁州地区梅雨特征分3类,具有自北向南梅期雨量呈递增的趋势,副热带高压和季风环流的异常直接影响皖东地区梅雨量的丰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特征 时空分布 趋势分析 滁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地市级气象部门发展智慧气象的工作任务 被引量:11
12
作者 孔俊松 熊世为 +1 位作者 王曼丽 王俊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7年第3期64-66,69,共4页
智慧气象是信息技术在气象领域的大规模普适应用,也是当前和未来各级气象部门必须重点推进的工作。本文分析认为,近年来的气象现代化建设成果,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进步以及各行各业积极参与智慧化发展是地市级气象部门... 智慧气象是信息技术在气象领域的大规模普适应用,也是当前和未来各级气象部门必须重点推进的工作。本文分析认为,近年来的气象现代化建设成果,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进步以及各行各业积极参与智慧化发展是地市级气象部门发展智慧气象的基础。但也存在如对其他行业智慧化发展及智慧气象的认识不够,气象数据和系统的开放程度不够,数据标准化、网络信息安全等问题。同时,如果不能妥善处置,现有的气象现代化成果也会成为制约发展智慧气象的因素。文章还探讨了地市级气象部门建设智慧气象的主要工作任务,认为不论观测、预报、服务还是管理,都可以在如何承接国家、省级智慧气象系统,如何创新具有本地特色的智慧气象体系以及如何融入地方智慧政府、智慧行业建设三个方面有所作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气象 地市级气象部门 发展基础 存在问题 工作任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滁州地区40年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金华星 王冰 +1 位作者 郭敏 林修栋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6期16114-16116,共3页
利用滁州地区7个气象台站1961~2000年逐年、逐月日照时数资料,采用常规统计方法和墨西哥帽小波变换分析了它们的月分布情况及年际气候变化规律。
关键词 日照时数 小波分析 变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5年滁州汛期降水变化特征 被引量:2
14
作者 袁明奎 马世强 严昀 《农业灾害研究》 2017年第2期30-32,共3页
为揭示滁州降水变化规律,利用1961—2015年5—9月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汛期及各级别降水量、降水日数和降水强度的气候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滁州汛期降水量呈增加趋势,汛期降水量的增加主要是由于暴雨雨量的增加引起的。汛期降水日... 为揭示滁州降水变化规律,利用1961—2015年5—9月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汛期及各级别降水量、降水日数和降水强度的气候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滁州汛期降水量呈增加趋势,汛期降水量的增加主要是由于暴雨雨量的增加引起的。汛期降水日数呈减少趋势,汛期雨日的减少主要是由于小雨日数的减少造成的。汛期及大雨、暴雨降水强度呈不同程度的增强趋势,中雨降水强度呈减弱趋势。小雨、中雨、大雨贡献率呈不同程度的减小趋势。暴雨对年降水量有显著贡献,暴雨贡献率变化特征与年总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汛期 降水 变化特征 滁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8年春末滁州地区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郁凌华 《现代农业科技》 2020年第4期187-190,193,共5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雷达监测资料,采用天气学客观诊断分析方法,对2018年春末发生在滁州地区的强对流天气的形成机制和形成条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包括雷雨大风、短时强降水和局地冰雹,并伴有飑线特征,江淮之间北...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雷达监测资料,采用天气学客观诊断分析方法,对2018年春末发生在滁州地区的强对流天气的形成机制和形成条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包括雷雨大风、短时强降水和局地冰雹,并伴有飑线特征,江淮之间北部对流强度大于南部;满足滁州地区低槽型强对流天气环流特征,高低层系统构成前倾结构利于强对流天气发生;大气具有较强的不稳定能量,低空急流输送水汽条件,热、动力因子相互配合在地面辐合线的作用下触发对流;天气尺度系统移速慢是导致滁州地区强对流天气反复出现的直接原因,且天气尺度的有利背景使得发展的对流系统更具有组织性;地面自动站的风场资料对强对流天气发生区与未来移动趋势有较好的监测与预报反应;通过雷达径向速度识别逆风区对雷暴大风的监测和预报有很好的指示意义,多普勒天气雷达垂直积分液体含水量可作为冰雹预警预报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天气 飑线 雷达 安徽滁州 2018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淮区域农田参考作物蒸散量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曼丽 李卫国 +1 位作者 熊世为 邓汗青 《江苏农业科学》 2019年第6期226-230,共5页
为深入了解江淮区域农田参考作物蒸散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利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简称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模型和位于江淮区域的安徽省滁州地区7个站点196... 为深入了解江淮区域农田参考作物蒸散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利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简称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模型和位于江淮区域的安徽省滁州地区7个站点1961—2017年逐日气象观测资料计算该地区的参考作物蒸散量(ET_0),在分析ET_0区域时空变化特征的基础上,探讨影响区域农田ET_0的主导气象因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ET_0的年平均值为993.8 mm,夏季最大,春、秋季次之,冬季最小,空间上呈西北大东南小的分布特征。ET_0的年际变化呈显著减小趋势,变率为-1.41 mm/年,从季节上看,除春季略有增大外,其余3季均呈减小趋势,其中夏季的减小趋势最明显,ET_0的减小趋势是一个突变现象,突变点为1972年。气温和相对湿度的变化引起ET_0的上升,为正贡献;风速和日照时数的变化引起ET_0下降,为负贡献,其中风速是该地区ET_0变化的主导气象因子。探讨江淮区域农田参考作物蒸散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加强该区域农业灌溉效率和优化农业水资源配置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水分 参考作物蒸散量 时空变化特征 主导气象因子 江淮区域 农业灌溉效率 优化水资源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SO-SVR模型的小麦赤霉病病穗率预测方法 被引量:2
17
作者 郁凌华 邢程 +4 位作者 荀静 缪新伟 王军 曹文昕 岳伟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434-1445,共12页
为探寻小麦赤霉病病穗率预测方法,基于滁州市2005-2020年小麦赤霉病病穗率资料和对应气象资料,运用相关性及灰色关联分析法(GRA)确定小麦赤霉病主要气象影响因子并作为支持向量回归(SVR)模型的输入向量,再利用粒子群算法(PSO)优化SVR模... 为探寻小麦赤霉病病穗率预测方法,基于滁州市2005-2020年小麦赤霉病病穗率资料和对应气象资料,运用相关性及灰色关联分析法(GRA)确定小麦赤霉病主要气象影响因子并作为支持向量回归(SVR)模型的输入向量,再利用粒子群算法(PSO)优化SVR模型的惩罚因子C和核函数参数g,建立基于粒子群算法优化的小麦赤霉病预测支持向量回归模型。同时针对本地不同小麦品种,构建PSO-SVR-SOUTH和PSO-SVR-NORTH的PSO-SVR分模型,应用3种模型对滁州地区小麦赤霉病病穗率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拔节期至灌浆期是影响滁州小麦赤霉病的重要时段,各生育时期内降水量、雨日数、湿度、日照等气象因子与赤霉病有高关联;PSO-SVR赤霉病病穗率预测模型的起报时间越接近灌浆期,其预测精度越高,测试样本的预测值与实测值相关系数最高达0.68,均方根误差最小为9.55%;按照不同小麦品种构建的PSO-SVR-SOUTH和PSO-SVR-NORTH模型的预测效果要优于原PSO-SVR模型,其中最迟起报时间的PSO-SVR-SOUTH和PSO-SVR-NORTH模型的平均绝对误差分别较原PSO-SVR模型减少了63.7%和20.8%,均方根误差RMSE较原有模型分别降低了61.6%和40.6%,相关系数分别提高了38.2%和29.4%,拟合优度R 2则分别提高了1.4倍和1.1倍。该模型业务服务效果较好,可用于本地小麦赤霉病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色关联分析 粒子群算法 支持向量回归 气象 小麦赤霉病 病穗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71-2011年江苏持续干旱过程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张蓬勃 姜有山 +2 位作者 刘蕾 李逸 胡姗姗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44-454,共11页
在近40年江苏降水异常机理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江苏月降水量资料和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对2010/2011年江苏秋冬春连旱与近40年的3次连旱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980/1981年干旱持续时间最长,2010/2011年干旱程度最强。从气象要... 在近40年江苏降水异常机理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江苏月降水量资料和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对2010/2011年江苏秋冬春连旱与近40年的3次连旱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980/1981年干旱持续时间最长,2010/2011年干旱程度最强。从气象要素分析来看,2010/2011年干旱的对流层大气干燥程度、下沉运动的剧烈程度都较强,且持续时间较长。1980/1981年和2010/2011年北半球500 h Pa高度场上,亚洲中高纬地区主要表现为"东低西高"的距平分布型,贝加尔湖以西阻塞形势发展,东亚大槽加深且维持,东亚冬季风偏强,北方冷空气南下频繁,冷空气一方面阻碍了南方暖湿气流的输送,另一方面使得空气更干燥。海温异常分布为La Nina型,赤道中东太平洋和中国东部沿海附近海温表现为负异常,而中西太平洋海温表现为正异常,这样的海温分布特征有利于形成欧亚地区"东低西高"环流型。与上述两次连旱过程相比,1998/1999年和2008/2009年干旱程度略轻,大气背景场和海温异常分布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冬春连旱 持续干旱 对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要素的油菜产量构成估算模型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徐菲菲 熊世为 +2 位作者 荀静 华俊玮 贾天山 《湖北农业科学》 2021年第18期29-35,共7页
通过寻找油菜产量构成的主要影响因子,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油菜产量构成的估算方法。以油菜单株子粒重、单株荚果数及千粒重为研究对象,利用1995—2018年江苏省油菜农业气象观测资料及对应时段的气象资料、观测品种审定资料,结合油菜生理特... 通过寻找油菜产量构成的主要影响因子,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油菜产量构成的估算方法。以油菜单株子粒重、单株荚果数及千粒重为研究对象,利用1995—2018年江苏省油菜农业气象观测资料及对应时段的气象资料、观测品种审定资料,结合油菜生理特性,确定油菜主要生育阶段内的关键气象因子、生育期特征、品种特性、种植密度是影响油菜产量构成的4类重要因素,整理出43个油菜生长影响因子,基于相关分析采用逐步回归法构建油菜产量构成估算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1)油菜主要生育阶段内的关键气象因子、生育期特征、品种特性、种植密度4类要素中有多个因子与产量构成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2)构建的3个油菜产量构成估算模型均通过了0.0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拟合优度好;(3)3个产量构成估算模型的组内、组间预测准确率达80%以上,其中千粒重估算模型的准确度达88.31%。油菜产量构成的估算模型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可为油菜精确测产提供理论依据和建模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产量构成 影响因子 估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短时暴雨的中尺度系统活动及其结构特征分析
20
作者 黄卓禹 刘志雄 +2 位作者 肖妙妮 沈安云 吴艳林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0期17063-17066,共4页
利用区域自动站雨量资料、FY-2E卫星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0年5月6日凌晨出现在湖南娄底的一次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的演变特征及中尺度系统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MCS是强降水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影响系统;卫星反演的相当黑体亮温(... 利用区域自动站雨量资料、FY-2E卫星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0年5月6日凌晨出现在湖南娄底的一次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的演变特征及中尺度系统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MCS是强降水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影响系统;卫星反演的相当黑体亮温(TBB)场能较直观地反映暴雨过程中积云对流活动、降水的分布和强度特征,TBB低值带与暴雨落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通过Barnes带通滤波后的扰动流场和高度场表现暴雨区附近存在较明显的高层反气旋环流和低层气旋环流;高层辐散、低层辐合,加强了MCS的发生、发展;此外扰动温度场揭示了强对流性天气发生发展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对流系统 强降水 TBB Barnes带通滤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