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了解江淮区域农田参考作物蒸散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利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简称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模型和位于江淮区域的安徽省滁州地区7个站点196...为深入了解江淮区域农田参考作物蒸散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利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简称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模型和位于江淮区域的安徽省滁州地区7个站点1961—2017年逐日气象观测资料计算该地区的参考作物蒸散量(ET_0),在分析ET_0区域时空变化特征的基础上,探讨影响区域农田ET_0的主导气象因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ET_0的年平均值为993.8 mm,夏季最大,春、秋季次之,冬季最小,空间上呈西北大东南小的分布特征。ET_0的年际变化呈显著减小趋势,变率为-1.41 mm/年,从季节上看,除春季略有增大外,其余3季均呈减小趋势,其中夏季的减小趋势最明显,ET_0的减小趋势是一个突变现象,突变点为1972年。气温和相对湿度的变化引起ET_0的上升,为正贡献;风速和日照时数的变化引起ET_0下降,为负贡献,其中风速是该地区ET_0变化的主导气象因子。探讨江淮区域农田参考作物蒸散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加强该区域农业灌溉效率和优化农业水资源配置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展开更多
在近40年江苏降水异常机理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江苏月降水量资料和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对2010/2011年江苏秋冬春连旱与近40年的3次连旱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980/1981年干旱持续时间最长,2010/2011年干旱程度最强。从气象要...在近40年江苏降水异常机理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江苏月降水量资料和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对2010/2011年江苏秋冬春连旱与近40年的3次连旱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980/1981年干旱持续时间最长,2010/2011年干旱程度最强。从气象要素分析来看,2010/2011年干旱的对流层大气干燥程度、下沉运动的剧烈程度都较强,且持续时间较长。1980/1981年和2010/2011年北半球500 h Pa高度场上,亚洲中高纬地区主要表现为"东低西高"的距平分布型,贝加尔湖以西阻塞形势发展,东亚大槽加深且维持,东亚冬季风偏强,北方冷空气南下频繁,冷空气一方面阻碍了南方暖湿气流的输送,另一方面使得空气更干燥。海温异常分布为La Nina型,赤道中东太平洋和中国东部沿海附近海温表现为负异常,而中西太平洋海温表现为正异常,这样的海温分布特征有利于形成欧亚地区"东低西高"环流型。与上述两次连旱过程相比,1998/1999年和2008/2009年干旱程度略轻,大气背景场和海温异常分布存在差异。展开更多
文摘为深入了解江淮区域农田参考作物蒸散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利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简称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模型和位于江淮区域的安徽省滁州地区7个站点1961—2017年逐日气象观测资料计算该地区的参考作物蒸散量(ET_0),在分析ET_0区域时空变化特征的基础上,探讨影响区域农田ET_0的主导气象因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ET_0的年平均值为993.8 mm,夏季最大,春、秋季次之,冬季最小,空间上呈西北大东南小的分布特征。ET_0的年际变化呈显著减小趋势,变率为-1.41 mm/年,从季节上看,除春季略有增大外,其余3季均呈减小趋势,其中夏季的减小趋势最明显,ET_0的减小趋势是一个突变现象,突变点为1972年。气温和相对湿度的变化引起ET_0的上升,为正贡献;风速和日照时数的变化引起ET_0下降,为负贡献,其中风速是该地区ET_0变化的主导气象因子。探讨江淮区域农田参考作物蒸散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加强该区域农业灌溉效率和优化农业水资源配置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文摘在近40年江苏降水异常机理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江苏月降水量资料和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对2010/2011年江苏秋冬春连旱与近40年的3次连旱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980/1981年干旱持续时间最长,2010/2011年干旱程度最强。从气象要素分析来看,2010/2011年干旱的对流层大气干燥程度、下沉运动的剧烈程度都较强,且持续时间较长。1980/1981年和2010/2011年北半球500 h Pa高度场上,亚洲中高纬地区主要表现为"东低西高"的距平分布型,贝加尔湖以西阻塞形势发展,东亚大槽加深且维持,东亚冬季风偏强,北方冷空气南下频繁,冷空气一方面阻碍了南方暖湿气流的输送,另一方面使得空气更干燥。海温异常分布为La Nina型,赤道中东太平洋和中国东部沿海附近海温表现为负异常,而中西太平洋海温表现为正异常,这样的海温分布特征有利于形成欧亚地区"东低西高"环流型。与上述两次连旱过程相比,1998/1999年和2008/2009年干旱程度略轻,大气背景场和海温异常分布存在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