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优质茶生长气候条件及灾害防御对策
1
作者 张仕清 黄高平 汪银 《农业灾害研究》 2017年第2期52-54,共3页
以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地理环境和生态条件为例,从气候资源角度分析优质茶与气候条件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优质茶生长过程中主要的农业气象问题及其防御对策,为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优质茶生产提供了基础借鉴。
关键词 优质茶 气候条件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池州市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气象服务实践与探索 被引量:3
2
作者 王甲生 潘维良 黄高平 《绿色科技》 2019年第8期140-141,144,共3页
从海绵城市工程建设角度,就立项准备、项目实施、竣工验收和运行维护几个阶段的气象服务实践,例举了池州市海绵城市工程建设过程中气象服务具体措施,重点介绍了项目实施阶段专业气象服务及工程建成后的城市内涝监测预警气象服务工作方案... 从海绵城市工程建设角度,就立项准备、项目实施、竣工验收和运行维护几个阶段的气象服务实践,例举了池州市海绵城市工程建设过程中气象服务具体措施,重点介绍了项目实施阶段专业气象服务及工程建成后的城市内涝监测预警气象服务工作方案,提出了海绵城市气象服务的应对策略,以促进池州市海绵城市建设气象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城市 气象服务 实践探索 池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OD16和地面降水数据的大别山区农业干旱与气象干旱响应关系 被引量:2
3
作者 姚瑶 黄治勇 +3 位作者 陈笑笑 朱国良 汤兴芝 鞠英芹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62-272,共11页
利用2000—2020年大别山区气象观测资料和MODIS16A2资料,计算降水距平百分率(PA)和作物缺水指数(CWSI),研究农业干旱与气象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利用滞后相关分析探究二者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大别山区降水存在显著时空分布不均匀性... 利用2000—2020年大别山区气象观测资料和MODIS16A2资料,计算降水距平百分率(PA)和作物缺水指数(CWSI),研究农业干旱与气象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利用滞后相关分析探究二者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大别山区降水存在显著时空分布不均匀性,西北少、东南多,且旱涝年的降水量差异大(最高达875 mm)。(2)大别山区东南部发生气象干旱事件的频率偏高(最高为66.67%),但干旱程度较轻;北部发生干旱频率较低(最低为38.1%),但易发生严重干旱。(3)大别山区农业干旱具有秋冬春季容易发生、北部更容易发生、海拔低处更容易发生的特征。(4)大别山区南部农业干旱对气象干旱在次月和第3个月响应程度最高,农业干旱比气象干旱更容易发生,持续时间更久,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干旱 气象干旱 时空分布特征 游程理论 滞后相关 大别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卫星遥感的池州市气溶胶光学厚度时空分布 被引量:5
4
作者 张明明 程东兵 +2 位作者 齐建华 胡建春 罗晶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47-155,共9页
气溶胶光学厚度(aerosol optical depth,AOD)是大气环境的重要评价指标,可用于反映空气污染程度。通过卫星遥感获取AOD,可以弥补地面观测难以反映AOD空间分布和整体变化趋势的不足。以池州市为研究区,利用2013年12月—2014年12月间获取... 气溶胶光学厚度(aerosol optical depth,AOD)是大气环境的重要评价指标,可用于反映空气污染程度。通过卫星遥感获取AOD,可以弥补地面观测难以反映AOD空间分布和整体变化趋势的不足。以池州市为研究区,利用2013年12月—2014年12月间获取的EOS MODIS数据,基于改进的暗像元法(V5.2算法),反演研究区2014年全年4个季度的AOD;在对其可靠性进行验证的基础上,分析研究区AOD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AOD反演结果与MOD04_3K气溶胶数据在整体变化趋势上有较好的一致性,但同时也存在一定差异,尤其是在冬半年;研究区AOD区域差异和季节变化明显,总体表现为北部沿江AOD明显高于南部,春夏季节高于秋冬季节,同时不同地区变化趋势和幅度存在不同;AOD的时空变化强烈受到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2方面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S 气溶胶光学厚度(AOD) 改进的暗像元法 池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池州市大雾特征分析及预警服务系统 被引量:3
5
作者 齐建华 杨春雷 +2 位作者 阮玲 张任清 房厚林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1期11210-11213,共4页
通过对池州市近50年来(1959~2007年)的大雾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找出了大雾出现时温度、湿度、风向、风速、气压等气象要素变化的一般规律,建立了池州市大雾出现时高空、地面形势的概念模型。在充分考虑池州特殊地理环境的基础上,通过相... 通过对池州市近50年来(1959~2007年)的大雾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找出了大雾出现时温度、湿度、风向、风速、气压等气象要素变化的一般规律,建立了池州市大雾出现时高空、地面形势的概念模型。在充分考虑池州特殊地理环境的基础上,通过相关分析,找出影响当地大雾的关键因子,利用二级判别法和事件概率回归法等统计预报方法建立大雾预报模式方程,制作出池州市大雾客观预报系统,为大雾预报和服务以及预警信号的发布提供可参考的依据和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雾 气候特征 预报方法 预警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杨春雷 王旋 倪代应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2期130-134,共5页
基于合肥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和常规观测资料,从天气形势、不稳定能量、卫星云图、雷达回波等方面对2009年6月5日安徽省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揭示此类强对流天气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高空呈前倾槽形势且高低空具有强的垂直温... 基于合肥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和常规观测资料,从天气形势、不稳定能量、卫星云图、雷达回波等方面对2009年6月5日安徽省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揭示此类强对流天气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高空呈前倾槽形势且高低空具有强的垂直温度梯度,强大东北冷涡后部,贝湖阻高崩溃带来强冷空气南下;850100 h Pa呈一致的西北偏北干冷气流,河套东部上空925 h Pa存在切变线;地面能量积累明显且有2条明显复合线。高低空完美配合造成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强度强、范围广、移速快、危害大。山东、江苏境内海风锋导致的地面复合线对强对流可能有触发和加强作用;前期东北冷涡活跃和华东持续高温为强对流发生积累了大量不稳定能量。分析合肥站雷达图发现,0.5°仰角反射率因子图上阵风锋出现时间与经过区域对应地面大风发生时间和发生地区有很好的指示,能提前2030min发布大风预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天气 天气形势 不稳定能量 卫星云图 雷达回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池州市一次汛期暴雨过程诊断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肖湛臻 周黄贞 +1 位作者 田慷 杨春雷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30期180-185,194,共7页
利用NCEP 1°×1°再分析气象资料、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和雷达资料,对2015年7月22—25日池州的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发生在大陆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之间的高空槽前部,多个中尺度低涡系统造... 利用NCEP 1°×1°再分析气象资料、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和雷达资料,对2015年7月22—25日池州的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发生在大陆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之间的高空槽前部,多个中尺度低涡系统造成强降水;强降水区出现在低层急流轴的左前方,中高层有冷空气侵入,这种低层暖平流、高层冷平流的上下层配置,以及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耦合机制利于暴雨发展。水汽、热力、动力等物理量随时间的变化与降水有很好的对应关系;雷达图有中α尺度雨带,形成"列车效应",强回波呈短时强降水"低质心"特点;低空急流正对山区,且迎风坡降水大于背风坡,说明地形抬升对强降水有一定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汛期 环流形势 中尺度分析 物理量 池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池州市2018年冬季连阴雨气候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被引量:7
8
作者 王强生 蔡茶花 +1 位作者 黄高平 张仕清 《农业灾害研究》 2019年第3期45-47,105,共4页
基于当地气象台站的逐日降水、日照及气温等资料,对2018年12月至2019年2月池州市出现的历史上罕见的冬季连阴雨天气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整个冬季气候呈“两多一少一低”特征,即降水累积量多、阴雨日数多、光照稀少,同时,气温比常年... 基于当地气象台站的逐日降水、日照及气温等资料,对2018年12月至2019年2月池州市出现的历史上罕见的冬季连阴雨天气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整个冬季气候呈“两多一少一低”特征,即降水累积量多、阴雨日数多、光照稀少,同时,气温比常年偏低。此次连阴雨天气对农业的影响表现在不少农田湿渍害严重,农业气象灾害指标超过1960年以来历史同期极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州市 冬季连阴雨 气候特征 农业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气象问题思考——以试点城市池州为例 被引量:4
9
作者 黄高平 王甲生 潘维良 《绿色科技》 2017年第12期160-162,165,共4页
指出了建设海绵城市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多部门的共同协作,其已成为建设、水利等领域实行的新技术,在工程实践中推广应用。尽管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气象部门的作用不可或缺,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气象部门大多仅作为协作单位... 指出了建设海绵城市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多部门的共同协作,其已成为建设、水利等领域实行的新技术,在工程实践中推广应用。尽管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气象部门的作用不可或缺,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气象部门大多仅作为协作单位,参与深度不够,因此,有必要对此现象进行探讨。分析了海绵城市建设中几个与气象关系密切的问题,以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池州市为例,结合笔者的工作实践进行了思考,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城市 气象概念 问题思考 池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池州市近57年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汪银 侍瑞 蔡茶花 《农业灾害研究》 2017年第1期13-16,共4页
采用池州市1959-2016共计57年逐日及年平均气温数据作为基础资料,运用气候倾向率、滑动平均法、M-K趋势检验和突变分析方法对池州市年均气温和各季节气温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池州市近57年来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气温倾向率为... 采用池州市1959-2016共计57年逐日及年平均气温数据作为基础资料,运用气候倾向率、滑动平均法、M-K趋势检验和突变分析方法对池州市年均气温和各季节气温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池州市近57年来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气温倾向率为0.22℃/10年,年平均气温在57年间经历冷暖2个时期;近57年来年平均气温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表现出"平缓下降-上升-平缓下降-显著上升"的趋势,存在明显的突变点,突变时间为1994年,突变后年均气温比突变前高0.7℃;池州市四季平均气温在近57年间均表现出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明显增高趋势,且高于各季节平均气温,冬春两季增温明显,夏季最小。春秋两季平均气温在近57年间均存在明显的突变点,突变时间均在1994年,而冬夏两季无明显突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趋势分析 突变分析 池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池州市1981~2016年地温变化特征分析
11
作者 汪银 侍瑞 蔡茶花 《绿色科技》 2017年第16期119-120,122,共3页
对池州市1981~2016年年均地温分别采用滑动平均法、气候倾向率以及M-K趋势检验和突变分析进行了研究。得到结果表明:(1)1981~2016年池州市年平均地温呈上升趋势,地温倾向率为0.42℃/10a;(2)M-K突变分析检测出突变点,时间为1990年;(3)春... 对池州市1981~2016年年均地温分别采用滑动平均法、气候倾向率以及M-K趋势检验和突变分析进行了研究。得到结果表明:(1)1981~2016年池州市年平均地温呈上升趋势,地温倾向率为0.42℃/10a;(2)M-K突变分析检测出突变点,时间为1990年;(3)春季增温明显,变化速率达到0.70℃/10a,夏季最小。春秋两季检测出突变点,时间分别是1997年和1994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温 趋势分析 突变分析 池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河流域中部强浓雾和重度霾环流形势对比分析
12
作者 王苏瑶 石春娥 +2 位作者 吴照宪 李欣然 殷晗 《气候与环境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66,共16页
为探究重度霾向强浓雾转化的关键气象因子,利用多要素斜交旋转主成分分析法和ERA5再分析资料分别对淮河流域中部地区连续40 a(1980~2019年)强浓雾高发时段(08:00,北京时间)247个强浓雾和96个重度霾个例近地层环流客观分型,分析各类环流... 为探究重度霾向强浓雾转化的关键气象因子,利用多要素斜交旋转主成分分析法和ERA5再分析资料分别对淮河流域中部地区连续40 a(1980~2019年)强浓雾高发时段(08:00,北京时间)247个强浓雾和96个重度霾个例近地层环流客观分型,分析各类环流形势特征及强浓雾形成机制,对比大尺度环流形势相似的重度霾和强浓雾地面和边界层气象条件的差异。结果表明:1)强浓雾时的近地层环流可分为5类,每一类形势场上,中国西北或东北都有一冷高压,淮河流域都有弱高压、锋面或倒槽等次天气尺度系统;雾区位于弱高压北部(33%)或内部(19%)、锋前(29%)、倒槽前(11%)或冷高压底部(7%),地面为西南风、南风或东风,平均风速≤1.6 m/s;925 hPa,研究区域位于暖脊内、低湿度区,平均风速2 m/s;相对湿度随高度迅速下降,有利于地面辐射降温,平均降温幅度≥3.0℃,形成深厚的近地层逆温,975 hPa与地面温差2~4°C。2)重度霾时近地面环流可分为3类,研究区域分别位于地面高压的前部(56%)、底部(19%)和后部(26%),但淮河流域无次天气尺度系统或系统较弱。3)相似背景条件下重度霾不能发展为强浓雾的原因有:水汽来源不足(地面偏北风,占比56%);地面降温幅度偏低(均值低于3.1°C),且风速偏大(≥2.2 m/s),占比44%。4)研究区域附近的次天气尺度系统是重度霾能否发展为强浓雾的关键原因,该系统决定了局地气象条件,如是否具备小风、显著降温和充足的水汽来源。还分析了各环流形势下强浓雾的月际变化和生消时间,前者与研究区域的季风气候有关,后者与不同环流形势下雾的形成机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浓雾 重度霾 环流形势 客观分型 对比分析 次天气尺度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1—2018年安徽暖季短时强降水及其环流背景统计特征 被引量:13
13
作者 吴照宪 罗亚丽 +1 位作者 刘希 程东兵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963-978,共16页
采用2011—2018年5—8月逐10 min的地面稠密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安徽省小时强降水(hourly heavy rainfall,HHR)事件在入梅前期、梅雨期、出梅后期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安徽省大别山至皖南山区西南部一带是HHR事件的易发区域,安徽... 采用2011—2018年5—8月逐10 min的地面稠密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安徽省小时强降水(hourly heavy rainfall,HHR)事件在入梅前期、梅雨期、出梅后期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安徽省大别山至皖南山区西南部一带是HHR事件的易发区域,安徽省西南、东北地区HHR事件对暖季总降水贡献高达30%~40%。入梅前期,安徽省HHR事件日的发生频次低,雨强较弱;梅雨期持续时间长、累计雨量大;出梅后期雨强较大,持续时间短。按第99百分位阈值,60%以上极端持续时间(≥360 min)和极端累计雨量(≥138.0 mm)HHR事件出现在梅雨期,而60%以上极端10 min雨强(≥25.0 mm)HHR事件出现在出梅后期。梅雨期,HHR事件频次在凌晨06时和午后17时出现峰值;出梅后期,呈现明显的午后16时单峰结构。根据旋转T模式主成分客观分析法,将安徽省梅雨期HHR事件划分为低涡/切变型或锋面型(SP2型)和西北低槽型(SP1型);出梅后期则为南方低压或台风低压型(SP6型)和西北低槽型(SP1型)。其中,梅雨期SP2型HHR事件主要发生在大别山区、皖南山区及其过渡地带,是梅雨期HHR事件的主要贡献者;而SP1型HHR事件主要在大别山区、皖南山区及安徽东北部等山区较易发生。出梅后期,SP1型HHR事件呈现北多南少特点,而SP6型在大别山和皖南山区有较明显的HHR事件发生,是出梅后期HHR事件的主要贡献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 暖季 小时强降水事件 客观天气分型 统计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华山风景区旅游气象灾害与防御对策 被引量:3
14
作者 朱一正 汪银 《绿色科技》 2018年第6期146-148,共3页
指出了九华山风景区气象灾害种类繁多、频发,给观光游客带来较大影响。通过对九华山风景区旅游气象灾害进行分析,提出了防御对策:应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设完善气象灾害监测和防御设施,加强对旅游气象灾害研究,拓宽发布渠道,加强防灾避... 指出了九华山风景区气象灾害种类繁多、频发,给观光游客带来较大影响。通过对九华山风景区旅游气象灾害进行分析,提出了防御对策:应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设完善气象灾害监测和防御设施,加强对旅游气象灾害研究,拓宽发布渠道,加强防灾避险知识宣传普及,加大旅游资源的保护力度,以促进景区旅游服务水平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 气象灾害 防御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政工程施工气象条件及气象指数分析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焦雪伟 李金奎 黄高平 《绿色科技》 2021年第12期30-32,共3页
对池州市降水、温度、降雪和风等气象因子与市政工程施工的影响关系进行了分析,以找出不利的气象因素影响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通过季节性气象特征分析,得出了雨季(5月~8月)和冬季(11月~翌年2月)是市政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关键阶段,而3~... 对池州市降水、温度、降雪和风等气象因子与市政工程施工的影响关系进行了分析,以找出不利的气象因素影响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通过季节性气象特征分析,得出了雨季(5月~8月)和冬季(11月~翌年2月)是市政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关键阶段,而3~5月、8~11月气候是市政工程施工最佳时间段。通过建立市政工程施工气象指数,对相关气象因子进行了评分,以满足特定行业的个性化需求,有助于工程单位在施工过程中适应当地的天气气候特点,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为提高市政工程施工质量安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政工程施工 气象条件 气象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M5与MM5-PAFOG模式区域雾预报效果评估比较 被引量:14
16
作者 石春娥 吴照宪 +2 位作者 邓学良 张浩 张苏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349-1359,共11页
利用MM5和PAFOG模式对2010年10-11月中国东部地区的雾进行逐日预报,包括基于MM5模式结果的多要素诊断预报和PAFOG模式预报能见度的定量预报,应用TS/ETS评分方法和区域内所有测站每3h(或6h)一次的常规观测资料,根据该两方法的预报结果分... 利用MM5和PAFOG模式对2010年10-11月中国东部地区的雾进行逐日预报,包括基于MM5模式结果的多要素诊断预报和PAFOG模式预报能见度的定量预报,应用TS/ETS评分方法和区域内所有测站每3h(或6h)一次的常规观测资料,根据该两方法的预报结果分别对中国东部地区和安徽进行了效果评估。结果表明:(1)两种预报方法对区域雾都有一定的预报能力,但都存在空报率较高的明显不足。基于MM5模式的多要素诊断预报,得到中国东部地区的TS/ETS评分为0.075/0.065,命中率(HR)为0.296;安徽的TS/ETS评分为0.094/0.081,HR为0.378。(2)PAFOG模式对中国东部地区的TS/ETS评分为0.038/0.027,HR为0.388;安徽的TS/ETS评分为0.053/0.038,HR为0.52。与MM5模式的诊断结果相比,TS/ETS评分较低,HR较高。(3)按日统计结果表明,MM5模式在整个中国东部地区的预报效果优于PAFOG模式,但在内陆省份(安徽),PAFOG模式的预报效果略优于MM5模式。(4)效果评估时若考虑过去1h内的天气现象记录,两种方法的预报效果都有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雾 诊断预报 MM5模式 PAFOG模式 效果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源精细化资料对皖北地区一次雷暴大风的成因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周后福 赵倩 +2 位作者 李耀东 毛连海 朱一正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35-140,共6页
利用高空、地面、雷达、闪电和ECMWF精细化资料,对皖北地区2016年6月30日的雷暴大风天气进行成因分析。结果表明:(1)这次雷暴大风地点在东北冷涡背景下槽线和副高之间,处于西南气流水汽输送带中急流轴的前左侧。伴有气温陡降、气压涌升... 利用高空、地面、雷达、闪电和ECMWF精细化资料,对皖北地区2016年6月30日的雷暴大风天气进行成因分析。结果表明:(1)这次雷暴大风地点在东北冷涡背景下槽线和副高之间,处于西南气流水汽输送带中急流轴的前左侧。伴有气温陡降、气压涌升、湿度增加和降水的天气现象。(2)大风发生前有较强的不稳定性,中层有显著干层,大风发生后对流不稳定能量迅速减弱,干层也随之消失,大气层结趋向稳定。能量、稳定性都与大风有很好的对应关系。(3)大风发生前中层有深厚干层,当雷暴云外的干冷气流被卷入内部后,在云体前部逐渐下沉,伴随的降水物通过干冷气流的蒸发冷却以及经过融化层下的降水粒子的融化蒸发,气流得到继续冷却,有利于下沉气流的不断发展。(4)大风的发生与风暴移动密切相关,随着风暴的移动,雷暴高压也一同前行。伴随下沉运动而来的快速降温,形成了较强的负浮力效应,以及由于降水的重力拖曳,在雷暴高压的局地辐散和低层冷平流的作用下,促使下沉运动的下降速度加快,并且与大气次级环流圈的下沉支结合,低空风切变明显。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地面大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源精细化资料 雷暴大风 成因分析 低空风切变 下沉气流 皖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生产潜力及粮食产量响应 被引量:10
18
作者 文想成 张泰 +5 位作者 王学梅 郑梦蕾 姚瑶 朱国良 宣普 杨书运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96-203,共8页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探讨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生产潜力时空分布及粮食产量响应,对于保证粮食稳产高产促进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Miami模型和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利用长江中下游及周边177个气象站点1960—2...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探讨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生产潜力时空分布及粮食产量响应,对于保证粮食稳产高产促进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Miami模型和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利用长江中下游及周边177个气象站点1960—2019年降水与气温气象数据,运用M-K检验、IDW插值法和R/S分析法探讨该区域气候生产潜力时空分布及未来变化。结果表明,在时间序列上,1960—2019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气温、降水分别以0.22℃/10年、21.41 mm/10年的速度上升;y_(t)、y_(r)、y_(e)呈现波动上升趋势,60年的均值分别为1966.9、1712.2、1526.9 g/(m^(2)·年)。在空间分布上,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分布差异明显,y_(t)、y_(r)、y_(e)均表现为自南向北递减的趋势,空间分布范围是1253~2230、1773~2316、1153~1834 g/(m^(2)·年)。气候生产潜力Hurst指数为0.91,未来该区域气候生产潜力与过去59年变化趋势一致,呈上升趋势。气候资源利用率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平均每10年以4.8%的速度增长,2010—2018年的气候资源利用率达38.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地区 气候生产潜力 时空变化 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 Miami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例分析雷电灾害调查及鉴定
19
作者 侍瑞 刘玉林 王强生 《农业灾害研究》 2017年第3期10-12,共3页
雷电灾害调查是气象部门履行雷电灾害防御组织管理职能的重要内容,为政府部门制定防雷减灾工作方针、政策和发展规划提供决策依据。通过雷电灾害调查可更准确地掌握雷电灾害发生的规律,提出消除同类事故的措施和办法,文中结合雷电灾害... 雷电灾害调查是气象部门履行雷电灾害防御组织管理职能的重要内容,为政府部门制定防雷减灾工作方针、政策和发展规划提供决策依据。通过雷电灾害调查可更准确地掌握雷电灾害发生的规律,提出消除同类事故的措施和办法,文中结合雷电灾害调查技术规范(QX/T103-2009),通过实例诠释雷电灾害调查及鉴定的全部过程,为气象部门开展雷电灾害调查及鉴定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例 雷电灾害 调查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