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究跨流域农村人口与居民点用地面积的脱钩演变过程及其驱动因素,揭示两者之间的耦合协同关系,以长江经济带为例,使用1990-2020年多期遥感影像和社会统计数据,采用Tapio脱钩模型、Kaya恒等式和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MDI,Logarithmic M...为探究跨流域农村人口与居民点用地面积的脱钩演变过程及其驱动因素,揭示两者之间的耦合协同关系,以长江经济带为例,使用1990-2020年多期遥感影像和社会统计数据,采用Tapio脱钩模型、Kaya恒等式和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MDI,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近30年来,长江经济带农村常住人口减少38.7%,但农村居民点面积增加,增幅达26.5%,农村人地关系失衡。(2)研究区域农村人口与农村居民点面积之间呈现的主要脱钩类型为强负脱钩,但强负脱钩等级由Ⅵ转向Ⅱ,整体脱钩状态趋势向好:城镇化加快导致地区脱钩状态恶化;随着城镇化进程放慢,人地关系缓和。西部脱钩关系恶化;东部的人地失调严重区由北向南转移。(3)集约利用、总人口与城镇化效应共同驱动了农村居民点的扩张,而城乡人口结构效应则限制了居民点的扩展。在1990-2010年阶段,城镇化效应在农村居民点扩张中占据主导地位,而在2010年后,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度的提升逐渐取代了城镇化效应的驱动作用。因此,改善农村人地关系矛盾的关键在于提高农村土地的利用效率,优化调整城乡人口结构。展开更多
文摘为探究跨流域农村人口与居民点用地面积的脱钩演变过程及其驱动因素,揭示两者之间的耦合协同关系,以长江经济带为例,使用1990-2020年多期遥感影像和社会统计数据,采用Tapio脱钩模型、Kaya恒等式和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MDI,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近30年来,长江经济带农村常住人口减少38.7%,但农村居民点面积增加,增幅达26.5%,农村人地关系失衡。(2)研究区域农村人口与农村居民点面积之间呈现的主要脱钩类型为强负脱钩,但强负脱钩等级由Ⅵ转向Ⅱ,整体脱钩状态趋势向好:城镇化加快导致地区脱钩状态恶化;随着城镇化进程放慢,人地关系缓和。西部脱钩关系恶化;东部的人地失调严重区由北向南转移。(3)集约利用、总人口与城镇化效应共同驱动了农村居民点的扩张,而城乡人口结构效应则限制了居民点的扩展。在1990-2010年阶段,城镇化效应在农村居民点扩张中占据主导地位,而在2010年后,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度的提升逐渐取代了城镇化效应的驱动作用。因此,改善农村人地关系矛盾的关键在于提高农村土地的利用效率,优化调整城乡人口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