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徽省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时空分异及其影响因素
1
作者 马明 毛理虎 +2 位作者 刘宇戈 李久林 姚晓洁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06-316,共11页
[目的]探究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推动城市土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SBM方向性距离函数(SBM-DDF)模型测度安徽省2008-2022年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值,选取核密度分析和重... [目的]探究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推动城市土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SBM方向性距离函数(SBM-DDF)模型测度安徽省2008-2022年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值,选取核密度分析和重心迁移模型分析时空分异特征,联合地理探测器和地理时空加权回归(GTWR)模型研究其影响因素。[结果]①2008-2022年内安徽省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均值为0.77,整体分为2008-2014年直线下降和2015-2022年波动上升两个阶段。②区域内存在两极分化现象,中低值区城市有所增加、高值区城市较为稳定,地区差距逐渐扩大;全省效率值重心轨迹先向东南再向西北迁移,西北较东南地区改善更为明显,但仍为“南高北低”非均衡空间特征。③主导因素依次为环保投入、城乡结构、城市绿化、环境规制和产业结构,其中产业结构和环保投入交互作用最强,q值为0.82;各因素空间异质性显著,城市绿化对所有城市均影响为正,城乡结构、环境规制、环保投入对中部和南部地区影响为正、对北部地区影响为负,产业结构对资源型城市负向影响突出。[结论]应通过严格土地用途管制,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大生态环保力度,强化整体协作发展,制定差异发展路径,助推安徽省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全面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 时空分异 影响因素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MM3SFCA的乡村教育设施可达性和均衡性分析——以安徽省寿县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杨新刚 夏斌 +1 位作者 金梦媛 王子帅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6-173,共8页
采用改进的多交通模式三步移动搜索法(MM3SFCA)可达性评价模型、基尼系数、洛伦兹曲线法和区位熵等方法,分10 min,20 min和30 min出行情景对安徽省寿县乡村义务教育设施空间可达性与均衡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寿县乡村义务教育学校可达... 采用改进的多交通模式三步移动搜索法(MM3SFCA)可达性评价模型、基尼系数、洛伦兹曲线法和区位熵等方法,分10 min,20 min和30 min出行情景对安徽省寿县乡村义务教育设施空间可达性与均衡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寿县乡村义务教育学校可达性差异明显,随出行时间增加,小学可达性的差异扩大,初中可达性的差异减少;学校可达性呈现以乡镇政府驻地为中心的集中连片和多点分散相结合的空间特征,小学可达性呈现为县域中部和东南部高、西北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初中可达性相对均衡,为多中心的空间格局;县域乡村义务教育资源空间配置严重不均衡,小学配置优于初中,县域中部和东南部区域优于西北部,均衡性随出行时间增加而提升,小学的均衡性空间格局从多中心向单中心转变,初中的均衡性维持多中心空间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步移动搜索法 多时段情景 义务教育设施 可达性 均衡性 安徽省寿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城市化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演变和驱动因素分析——以合肥市为例
3
作者 王梦如 汪勇政 +1 位作者 黄闯 余浩然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4-72,共9页
城市地区的快速扩张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服务功能产生了严重影响,厘清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机制对于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高速城市化的合肥市为例,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定量分析了土地利用和ES... 城市地区的快速扩张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服务功能产生了严重影响,厘清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机制对于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高速城市化的合肥市为例,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定量分析了土地利用和ESV的时空变化特征,最后利用地理探测器探究了影响ESV发生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20年合肥市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和建设用地为主,20年间面积分别减少了676.49 km^(2)和增加了660.21 km^(2);2005—2010年耕地和建设用地变化最剧烈。2)2000—2020年合肥市ESV总量呈现先小幅度下降后显著上升再快速下降的趋势,共减少2.01亿元,降幅为0.47%。从功能结构来看,调节服务是合肥市最主要的生态系统服务类型。从土地利用类型来看,水域对ESV的贡献率最高。ESV空间上呈现出“四周低、中部高”的分布特征。偏低价值等级面积占比最大,20年间持续下降。3)合肥市ESV受社会和自然因素共同影响,单因素探测结果为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解释力度最大,双因素探测结果为NDVI与人口密度交互作用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地理探测器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农业区企业务工人员居住就业意愿的城镇化政策启示——以皖北地区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汪勇政 夏永久 储金龙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9-33,共5页
文章以文化技能和经济收入相对较好的企业务工人员为对象,围绕居住就业经历、现状及未来意愿,对皖北近58家企业500名员工开展了抽样调查和访谈。研究发现,作为传统的劳工输出地,皖北城镇化发展呈现以下特征及趋势:部分外出人口已回流,... 文章以文化技能和经济收入相对较好的企业务工人员为对象,围绕居住就业经历、现状及未来意愿,对皖北近58家企业500名员工开展了抽样调查和访谈。研究发现,作为传统的劳工输出地,皖北城镇化发展呈现以下特征及趋势:部分外出人口已回流,并有进一步强化趋势,且人口回流的产业跟随特征突出;与普通农业转移人口相比,在文化技能和经济收入上占据优势的企业务工人员,未来更倾向于在中心城区和县城定居,即不同群体的城镇化目的地存在分层特征;期望子女能受到良好教育以及个人获得更好发展,是推动企业务工人员进城定居的首要动因,因此,提高城镇公共服务水平以及发展城镇产业是皖北地区未来城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文章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农业区 企业务工人员 居住就业意愿 城镇化政策 皖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农业经济韧性的空间异质性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73
5
作者 李久林 滕璐 +1 位作者 马昊楠 汪勇政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75-84,共10页
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基础组成部分,日趋复杂的外部风险和农业固有的脆弱性特征,阻碍其现代化进程和高质量发展。文章建构“压力-状态-响应”的PSR模型,测度安徽省农业经济韧性水平,分析其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近年来安徽省农业... 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基础组成部分,日趋复杂的外部风险和农业固有的脆弱性特征,阻碍其现代化进程和高质量发展。文章建构“压力-状态-响应”的PSR模型,测度安徽省农业经济韧性水平,分析其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近年来安徽省农业经济韧性水平虽显著提升,但整体水平偏低。具体表现为:近五年皖北地区农业经济韧性水平提升较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成为其水平提升的主导因子;皖中地区表现为合肥市的单核发展特征,主要源于农业科技进步和机械化耕作水平的提升;皖南地区生态环境敏感度高,农业经济韧性水平整体偏低,农业经济规模是影响该地区韧性差异的核心因素。为进一步提升农业经济韧性水平,针对异质性特征,需要对农业产业空间布局优化,增强农业经济韧性内生发展动力,拓宽农业产业投资渠道,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质量,继而推进安徽省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经济 韧性测度 空间分异 协调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境组团化分析与景观廊道模拟的南京市白鹭生境网络构建与优化 被引量:7
6
作者 沈舟 尹海伟 +3 位作者 孔繁花 苏杰 孙辉 李久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303-3316,共14页
保持生境连通性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生境网络构建与优化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景观策略,但其成效取决于异质性景观背景下生境分布格局与物种响应。以南京市为例、白鹭为目标物种,开展了基于生境组团化分析与景观廊道(LS... 保持生境连通性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生境网络构建与优化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景观策略,但其成效取决于异质性景观背景下生境分布格局与物种响应。以南京市为例、白鹭为目标物种,开展了基于生境组团化分析与景观廊道(LSCorridors)模拟的生境网络构建与优化研究。通过整合生境适宜性评价、干扰度评价、最大熵(MaxEnt)模型模拟,实现了物种生境源地综合识别;利用景观连通性指标与核密度分析,识别了物种生境分布的组团化格局;在最小成本路径(LCPs)的基础上,定义了优化新增型与提升型两类廊道,并从物种感知与适应性变化出发,应用LSCorridors软件模拟了这两类目标优化廊道的多重随机路径及其空间范围。结果表明,南京市白鹭生境斑块共计428个,总面积达31525.75 hm^(2),主要是林地与水域,具有较为明显的破碎化和局部集聚特征,九大生境组团以南京长江段水域斑块为轴,沿两侧分布,彼此联系比较薄弱;最佳距离阈值4.5 km内,识别LCPs共907条,总长度1548.59 km,平均较短、分布紧凑,主要位于各生境组团内部,但仅少数连接着不同生境组团;确定的8条优化新增型廊道和10条优化提升型廊道,其LSCorridors模拟结果与LCPs存在空间偏差,前者更符合现实进而有益于避免保护低效和促进多类型、差异化的优化措施制定。研究成果能为面向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南京市生境网络保护以及重点生态廊道的规划实践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境网络 最小成本路径 连通性 景观廊道(LSCorridors) 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耦合模型的安庆市城市建设用地增长测度
7
作者 汪勇政 李久林 +1 位作者 陈晓华 储金龙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07-711,共5页
文章分析了安庆市2002—2014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的统计数据,运用数理统计法确立了影响建设用地规模的驱动因子,通过GM(1,1)模型测度各因子2014—2018年的数值,借助GM(1,1)-BP神经网络的耦合模型对预测值进行误差反向传递训练,力求测度... 文章分析了安庆市2002—2014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的统计数据,运用数理统计法确立了影响建设用地规模的驱动因子,通过GM(1,1)模型测度各因子2014—2018年的数值,借助GM(1,1)-BP神经网络的耦合模型对预测值进行误差反向传递训练,力求测度安庆市建设用地规模数据科学规范,为安庆市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和土地利用监管调控提供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建设用地 GM(1 1)模型 BP神经网络 耦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脱钩理论的长江经济带农村居民点用地演变过程及驱动因素分析
8
作者 汪勇政 程超 顾康康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6-103,共8页
为探究跨流域农村人口与居民点用地面积的脱钩演变过程及其驱动因素,揭示两者之间的耦合协同关系,以长江经济带为例,使用1990-2020年多期遥感影像和社会统计数据,采用Tapio脱钩模型、Kaya恒等式和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MDI,Logarithmic M... 为探究跨流域农村人口与居民点用地面积的脱钩演变过程及其驱动因素,揭示两者之间的耦合协同关系,以长江经济带为例,使用1990-2020年多期遥感影像和社会统计数据,采用Tapio脱钩模型、Kaya恒等式和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MDI,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近30年来,长江经济带农村常住人口减少38.7%,但农村居民点面积增加,增幅达26.5%,农村人地关系失衡。(2)研究区域农村人口与农村居民点面积之间呈现的主要脱钩类型为强负脱钩,但强负脱钩等级由Ⅵ转向Ⅱ,整体脱钩状态趋势向好:城镇化加快导致地区脱钩状态恶化;随着城镇化进程放慢,人地关系缓和。西部脱钩关系恶化;东部的人地失调严重区由北向南转移。(3)集约利用、总人口与城镇化效应共同驱动了农村居民点的扩张,而城乡人口结构效应则限制了居民点的扩展。在1990-2010年阶段,城镇化效应在农村居民点扩张中占据主导地位,而在2010年后,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度的提升逐渐取代了城镇化效应的驱动作用。因此,改善农村人地关系矛盾的关键在于提高农村土地的利用效率,优化调整城乡人口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地关系 脱钩效应 时空演变 驱动因素 长江经济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肥市主城区地表热环境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9
作者 杨新刚 范子言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72-184,共13页
基于合肥市2013-2023年Landsat 8地表温度遥感数据,采用“均值-标准差”分级和椭圆重心分布法刻画研究区内热岛强度时空演变趋势。为进一步探究城市各要素对地表热环境的驱动影响,以2023年地表温度为因变量,以主城区地表环境、空间形态... 基于合肥市2013-2023年Landsat 8地表温度遥感数据,采用“均值-标准差”分级和椭圆重心分布法刻画研究区内热岛强度时空演变趋势。为进一步探究城市各要素对地表热环境的驱动影响,以2023年地表温度为因变量,以主城区地表环境、空间形态和人为活动等多源数据为自变量,通过空间计量模型探究各影响因子的空间作用关系,推动热环境空间分布影响研究与城市“规建治”的衔接。结果显示:(1)2013-2023年间合肥市主城区中心热岛强度逐渐向四周扩散,热岛高温区面积逐渐增大且斑块逐渐零散,并向西北方向迁移,低温区面积逐渐减小并向城中心收拢。(2)合肥市主城区2023年年均地表温度主要集聚类型为“高-高”、“低-低”2种,高值聚集区主要分布在新站区、经开区和蜀山区开发活动较为密集的区域,低值聚集区主要分布在老城区、瑶海区和滨湖区,以及董铺水库、大房郢水库、大蜀山景区和滨湖湿地区。(3)地表温度增温因子主要有:归一化建筑指数(NDBI)、建筑密度(BD)、天空可视度(SVF)和路网密度(RND);降温因子主要有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归一化水体指数(NDWI)、建筑高度标准差(SDBH)、容积率(PR)、居住用地占比(PRL)、工业用地占比(PIL)和绿地与广场用地占比(PASL)。(4)城市地表环境在空间回归模型中存在实质的空间依赖性,在各因子的影响下存在显著的溢出效应和交互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环境 热岛效应 地表温度 空间计量模型 合肥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三角地区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与高质量发展互动协调效应
10
作者 马明 毛理虎 +3 位作者 李久林 周梦茹 胡素雯 李鹏振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76-289,共14页
[目的]探究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和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互动关系及协调效应,为促进城市土地绿色利用转型,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支撑。[方法]以长三角地区41个地级市为对象,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分别运用非期望产出Super-EBM、熵权-TOPSI... [目的]探究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和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互动关系及协调效应,为促进城市土地绿色利用转型,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支撑。[方法]以长三角地区41个地级市为对象,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分别运用非期望产出Super-EBM、熵权-TOPSIS模型测算2008-2022年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与高质量发展指数,采用PVAR模型揭示二者互动关系,借助修正后的耦合协调模型、GM(1,1)灰色预测模型探究二者协调时空特征及未来趋势。[结果] 1)长三角地区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呈波动上升态势,呈“西退东进-泛均质化”的空间特征;高质量发展非线性增长特征明显,“极化辐射-干线延伸”空间格局突出。2)二者存在双向因果交互关系,同时受自身和对方的双重冲击,但更多受自身结构影响,具有惯性依赖特征,并且高质量发展对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促进作用更强。3)二者协调水平稳步增长,表现为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总体呈“南高北低、东高西低、中部隆起”的空间特征,以发达城市为核心的“Z”字形轴线格局逐渐明晰;未来协调水平持续改善,但“核心-边缘”分布态势得到巩固。[结论]通过全面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发挥核心增长极溢出效应,针对不同类型城市精准施策,从而实现区域整体交互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 城市高质量发展 互动关系 协调效应 长三角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空间约束K⁃means模型的长三角地区生态系统服务时空格局及功能分区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汪勇政 余浩然 陆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7087-7104,共18页
科学认知生态服务功能的时空演变规律以及合理划分生态系统服务簇的空间分类对于生态系统管理和政策制定至关重要。旨在揭示长三角城市群2000—2020年间生物多样性维护、产水量、碳储存、土壤保持、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粮食产量的时空演... 科学认知生态服务功能的时空演变规律以及合理划分生态系统服务簇的空间分类对于生态系统管理和政策制定至关重要。旨在揭示长三角城市群2000—2020年间生物多样性维护、产水量、碳储存、土壤保持、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粮食产量的时空演变特征、权衡关系,并利用空间约束K⁃means模型(SC K⁃means)聚类识别生态系统服务簇,划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管理区。研究结果表明:(1)生物多样性维护、产水量、碳储存、土壤保持、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整体呈“西南山地高,东北平原低”空间格局,粮食产量与之相反;(2)六类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变化差异体现出明显人类活动与自然气候主导,且粮食产量与其他生态系统服务表现为权衡关系;(3)基于SC K⁃means识别生态系统服务簇的结果将研究区划分为为粮食主产区、人类活动密集区、皖浙生态保护区、大别山生态保护区、皖江生态过渡带、长三角核心保护区六类生态功能区,针对各分区提出差异化生态管控建议。研究可为国土空间规划分区引导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权衡关系 时空特征 生态系统服务簇 空间约束K⁃means模型(SC K⁃mean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视角下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被引量:3
12
作者 马明 宋祎 何颖 《园艺与种苗》 CAS 2024年第2期107-110,共4页
乡村振兴发展需要优质人才支持,尤其是多专业基础的复合型人才。文中以培养规划、建设和管理人才的城乡规划专业为例,从乡村振兴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角度,论证了加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教育的必要性。基于当前教育的特点与不足,从强化理念认... 乡村振兴发展需要优质人才支持,尤其是多专业基础的复合型人才。文中以培养规划、建设和管理人才的城乡规划专业为例,从乡村振兴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角度,论证了加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教育的必要性。基于当前教育的特点与不足,从强化理念认知、加强乡村感知、优化授课组织、改进教学手段、丰富设计选题和强化以赛代练7个方面,提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思路,以期为相关院校城乡规划专业推进课程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园林景观规划设计 教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生态视角下乡村聚落系统脆弱性评价——以蒙洼行蓄洪区为例 被引量:10
13
作者 李久林 胡大卫 +4 位作者 谢敏 张龑 滕璐 储金龙 尹海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2期9164-9176,共13页
从社会生态视角对乡村聚落系统的脆弱性进行评估,有助于厘清影响乡村聚落发展的因素,建立起应对风险扰动的分析框架,引导乡村可持续发展。以蒙洼行蓄洪区为例,综合运用VSD(Vulnerability Scoping Diagram,VSD)框架、显式空间脆弱性模型(... 从社会生态视角对乡村聚落系统的脆弱性进行评估,有助于厘清影响乡村聚落发展的因素,建立起应对风险扰动的分析框架,引导乡村可持续发展。以蒙洼行蓄洪区为例,综合运用VSD(Vulnerability Scoping Diagram,VSD)框架、显式空间脆弱性模型(Spatially Explicit Resilience-Vulnerability,SERV)模型及贝叶斯网络模型测度区域脆弱性并探究影响脆弱性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蒙洼地区乡村聚落系统暴露度呈现“两边低、中间高、局部突出”的空间格局特征,镇区周边的乡村聚落敏感性较为突出,同时镇区所在行政村表现出良好的适应力,而乡村聚落系统总体脆弱性较高且高低值差异较大,空间格局呈不均衡分布态势,且结构性差异特征显著。(2)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将脆弱区划分为中低脆弱区、敏感—适应型高脆弱区和敏感型高脆弱区三种类型,基于贝叶斯网络分析高脆弱区的影响因素。蒙洼地区乡村聚落以高脆弱区类型居多,其中敏感—适应型高脆弱区主要位于蒙洼地区北部和中部,灾害防控因子对乡村聚落振兴概率的作用最为显著,其建设开发活动受自然环境条件限制较多,因而不宜展开乡村聚落布局,应划为生态保护空间,开展渐进式移民搬迁;而敏感型高脆弱区主要位于蒙洼地区南部河谷地带,建设发展基础相对良好,地形地貌因子对乡村振兴概率的影响最大,为避免该地区乡村衰退的态势加剧,应严格控制人口数量、经济规模和生产方式,尽可能平衡发展与保护之间的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聚落 行蓄洪区 脆弱性 社会-生态系统 贝叶斯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村落产业系统风险多情景模拟——以黄山市歙县148个传统村落为例 被引量:3
14
作者 储金龙 滕璐 +1 位作者 李久林 杨宣宣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611-1624,共14页
在乡村旅游和城镇化的影响下,外部市场活动频繁介入到传统村落场域,村落敏感性和脆弱性加剧。基于产业系统风险构成,以黄山市歙县148个传统村落为例,按照“风险扰动—适应过程—适应结果”的纽带因果关系构建贝叶斯网络模型,设定高、中... 在乡村旅游和城镇化的影响下,外部市场活动频繁介入到传统村落场域,村落敏感性和脆弱性加剧。基于产业系统风险构成,以黄山市歙县148个传统村落为例,按照“风险扰动—适应过程—适应结果”的纽带因果关系构建贝叶斯网络模型,设定高、中、低3种风险模拟情景,预测分析不同情景下传统村落的风险适应机制,结合关键驱动因子探讨适应优化的决策建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歙县传统村落产业系统风险大多处于中高等级,空间上呈现一定的优势集聚;2)低风险情景下,传统村落生态文化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利用,应对能力和学习自组织能力作用较大,建议现状低风险村落发挥内外联动机制,合力打造区域旅游品牌;3)中风险情景下,传统村落表现为经济发展缓慢但社会组织基础稳定,学习自组织能力和缓冲能力影响较大,建议现状中风险村落完善各项设施配套,激活可持续内生动力;4)高风险情景下,传统村落产业发展面临困境,风险应对机制和再生产逻辑失去了必要的社会基础,建议现状高风险村落将保护修复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外部力量的有效干预。运用贝叶斯网络方法评估传统村落产业系统风险,可加深现有研究对传统村落风险适应主体多元化、过程复杂化以及不确定性影响因素动态化的认识,为传统村落产业转型和风险长效治理提供新的思路与理论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系统风险 贝叶斯网络 传统村落 多情景模拟 歙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