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1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徽省不同生态区冬小麦产量及土壤肥力评价
1
作者 李玮 乔玉强 +6 位作者 曹承富 丁永刚 陈欢 赵竹 杜世州 张向前 尚云秋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2-252,共11页
为明确安徽省不同生态区土壤肥力特征及影响小麦高产的土壤肥力限制因子,于2023年小麦收获期开展田间调查和土壤样品采集,分析比较不同生态区小麦产量和土壤肥力差异以及影响小麦高产的主要土壤肥力因子,同时运用经验权重、综合权重以... 为明确安徽省不同生态区土壤肥力特征及影响小麦高产的土壤肥力限制因子,于2023年小麦收获期开展田间调查和土壤样品采集,分析比较不同生态区小麦产量和土壤肥力差异以及影响小麦高产的主要土壤肥力因子,同时运用经验权重、综合权重以及内梅罗指数法对土壤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不同生态区小麦产量表现为淮北>沿淮>江淮>沿江。小麦产量与土壤有机质(SOM)、全氮(TN)、全磷(TP)、碱解氮(AN)、速效磷(AP)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速效钾(AK)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容重(BD)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影响小麦产量的土壤肥力因子重要性排序为SOM>AP>TN>TP>AN>TK>pH>BD>AK,除TK、AK和AN以外,其他土壤养分指标间存在着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pH值和BD与SOM和AN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综合权重法得出的土壤肥力指数(SFI)范围为0.58~0.89,小麦产量与其SFI极显著相关。沿淮和淮北生态区旱茬小麦产量分别达到9.00 t·hm^(-2)和11.25 t·hm^(-2)的土壤肥力等级为Ⅰ级,江淮和沿江生态区稻茬小麦产量达到7.5、6.00 t·hm^(-2)的土壤肥力等级分别为Ⅱ级和Ⅲ级。沿江生态区小麦高产的土壤肥力限制因子为AP和SOM,江淮生态区主要限制因子为BD和AP,沿淮生态区主要限制因子为TP和pH,淮北生态区主要限制因子为土壤pH、AP和B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产量 土壤肥力 生态区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10-12月积温时空变化特征及冬小麦适宜播期分析
2
作者 邓骋 赵莉 +6 位作者 杨太明 陈金华 包琪 白群升 何贤芳 林勇翔 汪建来 《麦类作物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3-79,共7页
为确定安徽省冬小麦适宜播期,利用1971-2021年安徽省分布于淮北、江淮及沿江麦区的50个气象站点观测数据,分析了10-12月积温时空变化特征,并基于叶龄积温法分析了前30 a(1971-2000年)与后21 a(2001-2021年)各地冬小麦冬前生长至不同叶... 为确定安徽省冬小麦适宜播期,利用1971-2021年安徽省分布于淮北、江淮及沿江麦区的50个气象站点观测数据,分析了10-12月积温时空变化特征,并基于叶龄积温法分析了前30 a(1971-2000年)与后21 a(2001-2021年)各地冬小麦冬前生长至不同叶龄对应的播期。结果表明,1971-2021年,安徽省及其各麦区10-12月每月积温及总积温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线性增加趋势,安徽省10-12月每月积温及总积温上升速率分别为8.6、9.6、7.8和26.1℃·(10 a)^(-1),安徽省及其各麦区10-12月每月积温上升速率呈现出11月>10月>12月规律;沿江麦区12月积温上升速率[6.5℃·(10 a)^(-1)]明显低于淮北[8.4℃·(10 a)^(-1)]及江淮[8.3℃·(10 a)^(-1)]麦区;淮北和江淮麦区10-12月总积温上升速率均为26.6℃·(10 a)^(-1),沿江麦区略低[24.9℃·(10 a)^(-1)]。安徽冬小麦冬前生长至相同叶龄时,后21 a播期比前30 a总体推迟1~4 d。淮北、江淮和沿江麦区后21 a适宜播期比前30 a分别平均推迟2.61、2.86和2.07 d。后21 a淮北麦区半冬性、弱冬性品种适宜播期分别为10月16-21日、10月12-16日,江淮麦区春性、半冬性品种适宜播期分别为10月25-30日、10月21-25日,沿江麦区春性品种适宜播期为10月30日-11月4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省 冬小麦 冬前积温 时空变化 适宜播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农业生产结构的系统分析与协调预测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王光宇 兰玉杰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33-137,共5页
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对安徽省农业生产结构进行系统分析与预测,主要包括农业生产结构动态关联分析;农业总产值的多维动态模型分析:生产结构的协调预测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安徽省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农业经济发展建议。
关键词 安徽 生产结构 灰关联度 多维灰色模型 综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十五”时期农业科技发展重要工程——安徽农业科技研究之三
4
作者 胡永年 余为一 +4 位作者 郭高 蔡德军 李静 董荣 程晓东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03年第1期1-4,共4页
提出了安徽省“十五”时期农业科技发展的 8个重要工程 ,即 :作物良种化与优质高效生产科技工程 ,优质高效养殖业科技工程 ,农产品加工与食物安全科技工程 ,农业资源环境与持续农业科技工程 ,农业高新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工程 ,区域农业发... 提出了安徽省“十五”时期农业科技发展的 8个重要工程 ,即 :作物良种化与优质高效生产科技工程 ,优质高效养殖业科技工程 ,农产品加工与食物安全科技工程 ,农业资源环境与持续农业科技工程 ,农业高新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工程 ,区域农业发展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工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 “十五”时期 农业科技发展 农业科技研究 作物良种化 科技成果转化 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农业自然灾害损失保险问题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王光宇 《安徽农学通报》 2007年第20期15-16,23,共3页
安徽省自然灾害频发,损失严重,本文通过分析本省农业自然灾害损失保险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农业灾害损失保险的对策。
关键词 农业 自然灾害 农业保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产托管服务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探析——以安徽颍州农业社会化服务科技创新基地为例 被引量:3
6
作者 陈欢 汪永武 +11 位作者 马斐 曹承富 吴子峰 乔玉强 李玮 张向前 赵竹 丁永刚 侯君佑 储艳梅 韩佩杰 杜世州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3期246-251,共6页
加速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对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系统阐述了目前安徽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模式,并综合分析了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的成果属性、转化动力、转化机制及农技推广模式等方面... 加速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对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系统阐述了目前安徽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模式,并综合分析了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的成果属性、转化动力、转化机制及农技推广模式等方面的问题。结合新阶段对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联动发展以及农业生产托管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提出了基于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理论框架,并以安徽颍州农业社会化服务科技创新基地为例,分析了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在推进科技创新和促进成果高效转化方面的正向作用,阐述了农业科研院所、农技推广系统、托管组织等主体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中的联动协作机制。提出了一条可行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基于生产托管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以期为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助力农业新技术推广到位、助推乡村振兴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 成果转化 科技创新 生产托管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不同生态环境下夏大豆新品种产量与农艺性状间的关系 被引量:2
7
作者 胡国玉 杨勇 +5 位作者 王雅楠 李杰坤 王大刚 吴倩 王维虎 黄志平 《中国种业》 2024年第6期100-108,共9页
为明确安徽省新育成大豆品种在不同生态环境下的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表现,分析了2016-2021年安徽省夏大豆新品种比较试验的相关数据。结果表明:不同年份新品种比对照平均增减产-1.57%~4.10%,新品种的平均单株荚数比对照增加11.83%~23.45%... 为明确安徽省新育成大豆品种在不同生态环境下的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表现,分析了2016-2021年安徽省夏大豆新品种比较试验的相关数据。结果表明:不同年份新品种比对照平均增减产-1.57%~4.10%,新品种的平均单株荚数比对照增加11.83%~23.45%,百粒重降低5.78%~10.94%,2021年新品种的平均每荚粒数比对照增加3.03%;新品种产量与单株荚数、每荚粒数及百粒重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的试验点次分别占总试验点次的67.74%、32.26%和16.13%,新品种产量与营养生长期天数、主茎节数及有效分枝数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的试验点次分别占总试验点次的38.71%、41.94%和38.71%;有5年高产新品种的单株荚数和有效分枝数显著或极显著大于普通新品种,有4年高产新品种的营养生长期天数、主茎节数显著或极显著大于普通新品种;安徽省大豆新品种产量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单株荚数和每荚粒数的增加。因此,在安徽省生态环境下,增加大豆品种的单株荚数和每荚粒数,适当延长品种营养生长期,增加主茎节数和有效分枝数均有利于提高品种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 大豆 新品种 产量 农艺性状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冬小麦春霜冻害气象指标的研究 被引量:22
8
作者 许莹 马晓群 +1 位作者 王晓东 杜世州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852-859,共8页
本文根据安徽省12个农业气象观测站冬小麦春霜冻害观测调查数据,针对不同品种(春性和半冬性)冬小麦,全面分析了拔节期前15 d至拔节后20 d的最低气温变化规律,以日最低气温为指标,将春霜冻害等级划分为轻度和重度2个级别,并分时段确定等... 本文根据安徽省12个农业气象观测站冬小麦春霜冻害观测调查数据,针对不同品种(春性和半冬性)冬小麦,全面分析了拔节期前15 d至拔节后20 d的最低气温变化规律,以日最低气温为指标,将春霜冻害等级划分为轻度和重度2个级别,并分时段确定等级。验证结果表明,虽然春霜冻害的发生受地形、土壤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最低气温指标基本能够反映出冬小麦拔节前后不同品种春霜冻害的发生规律,可以在霜冻监测预警业务中应用。用该指标进行霜冻发生风险分析的结果表明,安徽省冬小麦主产区为轻度霜冻频发区、重度霜冻基本不发区,冬小麦春性品种春霜冻高发区比半冬性品种明显偏南,可用于指导冬小麦品种合理布局,减轻春霜冻危害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省 冬小麦 春霜冻害 气象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8个小麦推广品种产量因素结构特点的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未文良 汪建来 +2 位作者 张文明 赵莉 姚大年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626-1627,1635,共3页
利用近10年来安徽省主要推广的8个高产小麦品种,针对影响小麦产量的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等因素,通过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探讨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产量水平的不断提高是其产量因素协... 利用近10年来安徽省主要推广的8个高产小麦品种,针对影响小麦产量的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等因素,通过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探讨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产量水平的不断提高是其产量因素协调发展的结果。讨论了超高产小麦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性状改良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品种 产量因素 高产 超高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日尺度的安徽省冬小麦生长过程阴湿害灾损评估模型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金华 岳伟 +4 位作者 吴文革 许有尊 乔玉强 刘瑞娜 杨太明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7-134,共8页
为了构建日尺度的冬小麦阴湿害评估方法,综合应用基于HP滤波趋势产量分解法的安徽省冬小麦历年气象减产率数据、地面气象观测数据,以日尺度的标准化前期降水蒸散指数、日照百分率为阴湿害关键影响因子,通过有效阴湿害积与过程敏感性耦... 为了构建日尺度的冬小麦阴湿害评估方法,综合应用基于HP滤波趋势产量分解法的安徽省冬小麦历年气象减产率数据、地面气象观测数据,以日尺度的标准化前期降水蒸散指数、日照百分率为阴湿害关键影响因子,通过有效阴湿害积与过程敏感性耦合方式,构建冬小麦全生育期阴湿害综合指数(overcast and waterlogging composite index,OWCI),并选取阴湿害典型年样本,分别以Logistic曲线敏感性、等敏感性两种方法计算的阴湿害综合气象指数OWCIs、OWCIe为自变量、气象减产率(△Y)为因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比较、验证两种方法在冬小麦阴湿害评估中的差异性与适用性。结果表明,△Y与两种方法的阴湿害综合气象指数均呈显著二次曲线相关,R^2分别为0.843、0.805;检验样本的△Y实测值与两种方法模拟值的R^2分别达0.685、0.573。对两种方法比较,Logistic曲线敏感性法建模的拟合性、误差、检验效果均优于等敏感性法,其气象减产率的均方根误差从7.78%下降到6.97%。应用Logistic曲线敏感性法模拟的2016年冬小麦阴湿害灾损率值与调查值基本吻合。反演计算的1981-2010年灾损率气候态均值南高北低,符合安徽省实际分布型,但2011年以来的灾损率均值普遍高于30年气候态均值,可见近年来阴湿害影响有加重趋势。因此,基于有效阴湿害积与过程敏感性耦合应用构建的冬小麦生长过程阴湿害灾损评估模型,能差异化表征不同阶段的阴湿害影响贡献,可应用于冬小麦阴湿害影响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 冬小麦 有效阴湿害积 过程敏感性 灾损评估 日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水稻产业竞争力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王光宇 孔令聪 姜涛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CSCD 2010年第2期252-256,共5页
以安徽省水稻种植、稻米加工、生产成本与收益情况分析为基础,阐述国际和国内水稻生产与贸易状况,分析影响安徽省水稻生产竞争力因素,提出提高安徽省水稻产业竞争力的对策。表2,参7。
关键词 水稻 产业 竞争力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耕地保护目标与对策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孙红忠 王光宇 韩千红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6期12638-12640,共3页
在提出耕地保护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建立目标预测模型,应用模型对安徽省2010、2015、2020年耕地的最低保有量进行预测,为实现这一目标提出了耕地数量保护、耕地质量保护、耕地生态保护以及耕地管理保护等一系列对策。
关键词 安徽省 耕地保护 系统预测 耕地保有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农业气象灾害粮食损失率评估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光宇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CSCD 2008年第3期330-332,共3页
通过分析影响粮食单产的因素,建立产量系统模型,用系统回归法求出理想产量,并用此模型对安徽省16a气象灾害造成的粮食损失率作出评估。
关键词 安徽省 气象灾害 粮食损失率 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的安徽大豆品种与豆腐加工特性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高越 杨雪飞 +5 位作者 麻志刚 杜世州 黄志平 季一顺 姜绍通 郑志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9-67,共9页
以安徽省20个大豆品种为研究对象,测定大豆主要理化成分(粗蛋白、可溶性蛋白质、粗脂肪、水分等)及制备豆腐品质参数(湿基得率、含水量、保水性、硬度等),采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方法对大豆品种进行综合品质评价。结果表... 以安徽省20个大豆品种为研究对象,测定大豆主要理化成分(粗蛋白、可溶性蛋白质、粗脂肪、水分等)及制备豆腐品质参数(湿基得率、含水量、保水性、硬度等),采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方法对大豆品种进行综合品质评价。结果表明:大豆主要理化成分与豆腐加工品质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主成分分析得到4个主成分因子,其累计方差贡献率达72.783%,综合得分前三的品种为涡豆5、皖豆21551和皖宿1019。聚类分析将20种大豆分为Ⅰ、Ⅱ、Ⅲ、Ⅳ、Ⅴ、Ⅵ类,每类所含品种分别为7、3、1、7、1、1种。主成分分析得到的3个品种被归为第Ⅱ类,这类大豆粗蛋白含量高、豆腐湿基得率高。涡豆5、皖豆21551和皖宿1019这3个品种适宜豆腐的加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大豆 豆腐 品质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主要水果生产现状及变化趋势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黄晓春 王光宇 石迪生 《现代农业科技》 2012年第15期303-305,共3页
分析安徽省水果生产的总体现状及各地市近10年间水果生产发展状况;从产量和面积的角度,分析全省水果及各品种水果生产的变化趋势,以期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关键词 水果 生产现状 变化趋势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县域农业资源利用的流向性探析——以安徽省国家级贫困县阜南县为例
16
作者 王光宇 胡永年 +2 位作者 董荣 姜洪智 聂中生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2期25-27,共3页
采用灰色关联度方法研究安徽省阜南县农业资金、劳动力及技术进步率在各业的流向结果表明,渔业资金的边际效益最大,畜牧业为劳动力边际产值最大的行业,技术进步迫切解决的问题是农业技术进步率;若稳步提高农业总产值,有限资金需向林业流... 采用灰色关联度方法研究安徽省阜南县农业资金、劳动力及技术进步率在各业的流向结果表明,渔业资金的边际效益最大,畜牧业为劳动力边际产值最大的行业,技术进步迫切解决的问题是农业技术进步率;若稳步提高农业总产值,有限资金需向林业流动,剩余劳动力需向畜牧业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阜南县 技术进步率 县域农业 劳动力 畜牧业 农业资金 国家级贫困县 安徽 灰色关联度 资源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农业科技发展的基本思路——安徽农业科技发展研究之二
17
作者 胡永年 李晓明 +2 位作者 栾劲东 董荣 赵熙玲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02年第6期828-830,共3页
论述了安徽农业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与目标 ,发展任务与重要领域 ,提出了正确处理农业科技发展中的若干重大关系和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构想以及加强对农业科技发展的保障和领导。
关键词 安徽 农业科技 发展 体制改革 保障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农业科技发展形势辨识——安徽农业科技发展研究之一
18
作者 胡永年 余为一 董荣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02年第6期825-827,共3页
论述了安徽农业发展形势及农业发展新阶段对农业发展提出的科技需求 ;分析了安徽农业科技发展的成就与问题、发展基础与机遇和所面临的压力与挑战。
关键词 安徽 农业科技 发展形势辨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生冠腐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19
作者 朱晓峰 王嵩 +4 位作者 姜涛 储文 李剑锋 刘露 倪皖莉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133-136,共4页
为减少冠腐病对花生生产带来的损失,从安徽省不同花生产区采集冠腐病病株分离病原菌,对其进行致病性测定、形态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对其生物学特征进行研究,室内筛选抑菌效果较好的化学药剂。结果表明,引起安徽省花生冠腐病的病原... 为减少冠腐病对花生生产带来的损失,从安徽省不同花生产区采集冠腐病病株分离病原菌,对其进行致病性测定、形态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对其生物学特征进行研究,室内筛选抑菌效果较好的化学药剂。结果表明,引起安徽省花生冠腐病的病原菌为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该菌的致死温度为59℃(15 min),在pH 7的PDA培养基上生长最快。药剂筛选结果表明,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43%戊唑醇悬浮剂效果最好;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次之;其次是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3%甲霜恶霉灵水剂与对照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冠腐病 黑曲霉 分离鉴定 抑菌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芝麻优异种质资源筛选与利用研究进展
20
作者 汪强 赵莉 +3 位作者 林勇翔 张袆 张银萍 徐桂珍 《现代农业科技》 2018年第24期27-28,32,共3页
本文阐述了安徽省芝麻优异种质资源收集、引进、创制与利用的概况,对选用优良基因创新种质的研究进行了论述,介绍了利用优异种质选育的新品种,最后对安徽省芝麻优异种质资源的保存与利用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安徽省芝麻优异种质资源的利用... 本文阐述了安徽省芝麻优异种质资源收集、引进、创制与利用的概况,对选用优良基因创新种质的研究进行了论述,介绍了利用优异种质选育的新品种,最后对安徽省芝麻优异种质资源的保存与利用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安徽省芝麻优异种质资源的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芝麻 优异种质资源 筛选 创制 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