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3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徽省不同生态区冬小麦产量及土壤肥力评价
1
作者 李玮 乔玉强 +6 位作者 曹承富 丁永刚 陈欢 赵竹 杜世州 张向前 尚云秋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2-252,共11页
为明确安徽省不同生态区土壤肥力特征及影响小麦高产的土壤肥力限制因子,于2023年小麦收获期开展田间调查和土壤样品采集,分析比较不同生态区小麦产量和土壤肥力差异以及影响小麦高产的主要土壤肥力因子,同时运用经验权重、综合权重以... 为明确安徽省不同生态区土壤肥力特征及影响小麦高产的土壤肥力限制因子,于2023年小麦收获期开展田间调查和土壤样品采集,分析比较不同生态区小麦产量和土壤肥力差异以及影响小麦高产的主要土壤肥力因子,同时运用经验权重、综合权重以及内梅罗指数法对土壤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不同生态区小麦产量表现为淮北>沿淮>江淮>沿江。小麦产量与土壤有机质(SOM)、全氮(TN)、全磷(TP)、碱解氮(AN)、速效磷(AP)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速效钾(AK)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容重(BD)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影响小麦产量的土壤肥力因子重要性排序为SOM>AP>TN>TP>AN>TK>pH>BD>AK,除TK、AK和AN以外,其他土壤养分指标间存在着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pH值和BD与SOM和AN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综合权重法得出的土壤肥力指数(SFI)范围为0.58~0.89,小麦产量与其SFI极显著相关。沿淮和淮北生态区旱茬小麦产量分别达到9.00 t·hm^(-2)和11.25 t·hm^(-2)的土壤肥力等级为Ⅰ级,江淮和沿江生态区稻茬小麦产量达到7.5、6.00 t·hm^(-2)的土壤肥力等级分别为Ⅱ级和Ⅲ级。沿江生态区小麦高产的土壤肥力限制因子为AP和SOM,江淮生态区主要限制因子为BD和AP,沿淮生态区主要限制因子为TP和pH,淮北生态区主要限制因子为土壤pH、AP和B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产量 土壤肥力 生态区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10-12月积温时空变化特征及冬小麦适宜播期分析
2
作者 邓骋 赵莉 +6 位作者 杨太明 陈金华 包琪 白群升 何贤芳 林勇翔 汪建来 《麦类作物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3-79,共7页
为确定安徽省冬小麦适宜播期,利用1971-2021年安徽省分布于淮北、江淮及沿江麦区的50个气象站点观测数据,分析了10-12月积温时空变化特征,并基于叶龄积温法分析了前30 a(1971-2000年)与后21 a(2001-2021年)各地冬小麦冬前生长至不同叶... 为确定安徽省冬小麦适宜播期,利用1971-2021年安徽省分布于淮北、江淮及沿江麦区的50个气象站点观测数据,分析了10-12月积温时空变化特征,并基于叶龄积温法分析了前30 a(1971-2000年)与后21 a(2001-2021年)各地冬小麦冬前生长至不同叶龄对应的播期。结果表明,1971-2021年,安徽省及其各麦区10-12月每月积温及总积温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线性增加趋势,安徽省10-12月每月积温及总积温上升速率分别为8.6、9.6、7.8和26.1℃·(10 a)^(-1),安徽省及其各麦区10-12月每月积温上升速率呈现出11月>10月>12月规律;沿江麦区12月积温上升速率[6.5℃·(10 a)^(-1)]明显低于淮北[8.4℃·(10 a)^(-1)]及江淮[8.3℃·(10 a)^(-1)]麦区;淮北和江淮麦区10-12月总积温上升速率均为26.6℃·(10 a)^(-1),沿江麦区略低[24.9℃·(10 a)^(-1)]。安徽冬小麦冬前生长至相同叶龄时,后21 a播期比前30 a总体推迟1~4 d。淮北、江淮和沿江麦区后21 a适宜播期比前30 a分别平均推迟2.61、2.86和2.07 d。后21 a淮北麦区半冬性、弱冬性品种适宜播期分别为10月16-21日、10月12-16日,江淮麦区春性、半冬性品种适宜播期分别为10月25-30日、10月21-25日,沿江麦区春性品种适宜播期为10月30日-11月4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省 冬小麦 冬前积温 时空变化 适宜播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产托管服务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探析——以安徽颍州农业社会化服务科技创新基地为例 被引量:3
3
作者 陈欢 汪永武 +11 位作者 马斐 曹承富 吴子峰 乔玉强 李玮 张向前 赵竹 丁永刚 侯君佑 储艳梅 韩佩杰 杜世州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3期246-251,共6页
加速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对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系统阐述了目前安徽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模式,并综合分析了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的成果属性、转化动力、转化机制及农技推广模式等方面... 加速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对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系统阐述了目前安徽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模式,并综合分析了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的成果属性、转化动力、转化机制及农技推广模式等方面的问题。结合新阶段对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联动发展以及农业生产托管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提出了基于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理论框架,并以安徽颍州农业社会化服务科技创新基地为例,分析了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在推进科技创新和促进成果高效转化方面的正向作用,阐述了农业科研院所、农技推广系统、托管组织等主体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中的联动协作机制。提出了一条可行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基于生产托管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以期为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助力农业新技术推广到位、助推乡村振兴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 成果转化 科技创新 生产托管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不同生态环境下夏大豆新品种产量与农艺性状间的关系 被引量:2
4
作者 胡国玉 杨勇 +5 位作者 王雅楠 李杰坤 王大刚 吴倩 王维虎 黄志平 《中国种业》 2024年第6期100-108,共9页
为明确安徽省新育成大豆品种在不同生态环境下的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表现,分析了2016-2021年安徽省夏大豆新品种比较试验的相关数据。结果表明:不同年份新品种比对照平均增减产-1.57%~4.10%,新品种的平均单株荚数比对照增加11.83%~23.45%... 为明确安徽省新育成大豆品种在不同生态环境下的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表现,分析了2016-2021年安徽省夏大豆新品种比较试验的相关数据。结果表明:不同年份新品种比对照平均增减产-1.57%~4.10%,新品种的平均单株荚数比对照增加11.83%~23.45%,百粒重降低5.78%~10.94%,2021年新品种的平均每荚粒数比对照增加3.03%;新品种产量与单株荚数、每荚粒数及百粒重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的试验点次分别占总试验点次的67.74%、32.26%和16.13%,新品种产量与营养生长期天数、主茎节数及有效分枝数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的试验点次分别占总试验点次的38.71%、41.94%和38.71%;有5年高产新品种的单株荚数和有效分枝数显著或极显著大于普通新品种,有4年高产新品种的营养生长期天数、主茎节数显著或极显著大于普通新品种;安徽省大豆新品种产量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单株荚数和每荚粒数的增加。因此,在安徽省生态环境下,增加大豆品种的单株荚数和每荚粒数,适当延长品种营养生长期,增加主茎节数和有效分枝数均有利于提高品种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 大豆 新品种 产量 农艺性状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农业生产结构的系统分析与协调预测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光宇 兰玉杰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33-137,共5页
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对安徽省农业生产结构进行系统分析与预测,主要包括农业生产结构动态关联分析;农业总产值的多维动态模型分析:生产结构的协调预测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安徽省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农业经济发展建议。
关键词 安徽 生产结构 灰关联度 多维灰色模型 综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农业气象灾害粮食损失率评估 被引量:6
6
作者 王光宇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CSCD 2008年第3期330-332,共3页
通过分析影响粮食单产的因素,建立产量系统模型,用系统回归法求出理想产量,并用此模型对安徽省16a气象灾害造成的粮食损失率作出评估。
关键词 安徽省 气象灾害 粮食损失率 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县域农业资源利用的流向性探析——以安徽省国家级贫困县阜南县为例
7
作者 王光宇 胡永年 +2 位作者 董荣 姜洪智 聂中生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2期25-27,共3页
采用灰色关联度方法研究安徽省阜南县农业资金、劳动力及技术进步率在各业的流向结果表明,渔业资金的边际效益最大,畜牧业为劳动力边际产值最大的行业,技术进步迫切解决的问题是农业技术进步率;若稳步提高农业总产值,有限资金需向林业流... 采用灰色关联度方法研究安徽省阜南县农业资金、劳动力及技术进步率在各业的流向结果表明,渔业资金的边际效益最大,畜牧业为劳动力边际产值最大的行业,技术进步迫切解决的问题是农业技术进步率;若稳步提高农业总产值,有限资金需向林业流动,剩余劳动力需向畜牧业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阜南县 技术进步率 县域农业 劳动力 畜牧业 农业资金 国家级贫困县 安徽 灰色关联度 资源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十五”时期农业科技发展重要工程——安徽农业科技研究之三
8
作者 胡永年 余为一 +4 位作者 郭高 蔡德军 李静 董荣 程晓东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03年第1期1-4,共4页
提出了安徽省“十五”时期农业科技发展的 8个重要工程 ,即 :作物良种化与优质高效生产科技工程 ,优质高效养殖业科技工程 ,农产品加工与食物安全科技工程 ,农业资源环境与持续农业科技工程 ,农业高新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工程 ,区域农业发... 提出了安徽省“十五”时期农业科技发展的 8个重要工程 ,即 :作物良种化与优质高效生产科技工程 ,优质高效养殖业科技工程 ,农产品加工与食物安全科技工程 ,农业资源环境与持续农业科技工程 ,农业高新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工程 ,区域农业发展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工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 “十五”时期 农业科技发展 农业科技研究 作物良种化 科技成果转化 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农业自然灾害损失保险问题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王光宇 《安徽农学通报》 2007年第20期15-16,23,共3页
安徽省自然灾害频发,损失严重,本文通过分析本省农业自然灾害损失保险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农业灾害损失保险的对策。
关键词 农业 自然灾害 农业保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半冬性小麦品种(系)产量、品质及其稳定性分析
10
作者 丁永刚 乔玉强 +7 位作者 李玮 尚云秋 张向前 陈欢 赵竹 王冠军 曹承富 杜世州 《麦类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70-880,共11页
为明确目前安徽省丰产潜力较大的半冬性小麦品种(系)丰产性、稳产性和品质稳定性,于2022-2023年度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在安徽太和、泗县、濉溪、涡阳、颍上和颍州,对2018-2022年安徽省区域和生产试验中较对照品种显著增产的品种(系)... 为明确目前安徽省丰产潜力较大的半冬性小麦品种(系)丰产性、稳产性和品质稳定性,于2022-2023年度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在安徽太和、泗县、濉溪、涡阳、颍上和颍州,对2018-2022年安徽省区域和生产试验中较对照品种显著增产的品种(系)的产量及其构成、品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地点、品种(系)及其互作显著影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穗数除外)、品质指标,且地点及其与品种互作的效应是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变异的主要来源。太和点的小麦产量和穗数显著高于其他地点,分别达到10210 kg·hm^(-2)和7.74×10^(6)穗·hm^(-2),颍州点穗重最高,达1.52 g。供试材料中,安农188、安科1803丰产性较好,平均产量达到9572 kg·hm^(-2)和9407 kg·hm^(-2);安科1803、皖科1838稳产性较高,安农188适应范围最广。产量低于10500 kg·hm^(-2)时,产量与穗数、穗重呈显著正相关,产量继续增加,则主要来源于穗数的增加,小麦稳产性主要取决于单穗产量的稳定性。地点是品质变异的主要因素,颖上点小麦品质显著高于其他地点,泗县点最低;皖宿21品质最优,安科1803品质稳定性最好。综上,目前安徽半冬性小麦品种(系)丰产、稳产和优质的协同性较低,未来应根据各地生态条件制定针对性的栽培技术,以实现小麦产量和品质及其稳定性的协同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冬性小麦 品种(系) 丰产性 稳产性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农作物科学施肥管理与土壤肥力查询的农业智能问答系统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彩丽 吴赛赛 +1 位作者 李玮 王慧 《园艺与种苗》 CAS 2022年第10期84-86,92,共4页
为促进农作物科学施肥管理与土壤肥力研究领域海量数据在农业生产中的利用,探索互联网+农业的新型应用方向,该研究以安徽省为例,首先构建农作物科学施肥管理与土壤肥力领域本体,再通过挖掘安徽省常见农作物的科学施肥管理措施与土壤肥... 为促进农作物科学施肥管理与土壤肥力研究领域海量数据在农业生产中的利用,探索互联网+农业的新型应用方向,该研究以安徽省为例,首先构建农作物科学施肥管理与土壤肥力领域本体,再通过挖掘安徽省常见农作物的科学施肥管理措施与土壤肥力指标形成三元组数据,存储至图数据库Neo4j中建成知识图谱,其后通过模式匹配构建问句类型模板、关键词和规则,实现问答系统的问答功能。测试结果表明,该农业智能问答系统可以有效回答用户在安徽省常见农作物科学施肥管理与土壤肥力方面的提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物 科学施肥 土壤肥力 农业智能问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不同年代育成大豆品种的性状演变分析 被引量:16
12
作者 胡国玉 李杰坤 +4 位作者 王大刚 吴倩 王维虎 黄志平 张磊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57-666,共10页
为系统分析不同年代育成品种的性状演变规律,给黄淮海地区大豆育种和生产工作提供参考,本研究对1983-2019年以来安徽省育成的96个大豆品种的主要性状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7年间品种单株荚数增加4.23个,百粒重增加2.73 g,产量提高728... 为系统分析不同年代育成品种的性状演变规律,给黄淮海地区大豆育种和生产工作提供参考,本研究对1983-2019年以来安徽省育成的96个大豆品种的主要性状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7年间品种单株荚数增加4.23个,百粒重增加2.73 g,产量提高728.32 kg·hm^-2;株高降低8.38 cm,分枝数降低0.7个,亚有限生长习性品种比例由1980s的87.5%减少到2010s的5.36%,蛋白及脂肪含量略有降低。1980s-1990s及1990s-2000s,单株荚数和百粒重均有较大程度增加,产量提高较快。育成品种的单株荚数、百粒重与产量呈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株高、分枝数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从96份品种中筛选出稳产品种17份,其百粒重显著高于一般品种,株高略低于一般品种。研究结果说明在安徽省目前的生产条件及栽培方式下,培育分枝较少、株高适宜、百粒重相对较大的品种利于高产稳产,改进大豆栽培方式有利于大豆产量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省 大豆品种 农艺 产量 品质 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3-2019年安徽省夏大豆品种主要性状变化趋势分析 被引量:17
13
作者 王大刚 陈圣男 +5 位作者 于国宜 李杰坤 韩千笑 吴倩 胡国玉 黄志平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10-517,共8页
通过对105份安徽省1983-2019年培育的夏大豆品种进行分析,研究产量、品质和抗病性之间的相关性及变化趋势。结果显示,普通夏大豆品种有100份,占95.24%,杂交夏大豆有5份,占4.76%。大豆主要农艺性状中变异幅度最大的是有效分枝,全生育期... 通过对105份安徽省1983-2019年培育的夏大豆品种进行分析,研究产量、品质和抗病性之间的相关性及变化趋势。结果显示,普通夏大豆品种有100份,占95.24%,杂交夏大豆有5份,占4.76%。大豆主要农艺性状中变异幅度最大的是有效分枝,全生育期和蛋白质脂肪总量变异幅度最小。相关性分析表明,产量与株高极显著负相关(r=-0.318),与百粒重极显著正相关(r=0.269)。蛋白含量与脂肪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0.586),与蛋脂总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809)。百粒重、产量和脂肪含量随年份更替均呈极显著上升,年平均升高量分别为0.06 g、16.59 kg·hm^(-2)和0.02%;全生育期变化不大,株高、有效分枝、蛋白含量和蛋脂总量以年平均0.23 cm、0.03个、0.07%和0.05%呈极显著下降趋势。2007-2019年安徽省审定的64份大豆品种对SMV优势株系SC3和SC7抗性均达到高抗和抗病的分别有3和11份,占比分别为4.69%和17.19%,属于抗病型(高抗+抗病)和中间型(中抗+中感)的品种数分别为28和35份,占比为43.75%和54.69%。显著性分析发现对SMV具有抗病型和中间型的品种其平均产量和蛋脂总量差异不显著。综上可知,在进行高产育种的同时,协同改良品种的抗病性与品质是安徽省大豆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大豆 品种 产量 品质 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冬小麦春霜冻害气象指标的研究 被引量:22
14
作者 许莹 马晓群 +1 位作者 王晓东 杜世州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852-859,共8页
本文根据安徽省12个农业气象观测站冬小麦春霜冻害观测调查数据,针对不同品种(春性和半冬性)冬小麦,全面分析了拔节期前15 d至拔节后20 d的最低气温变化规律,以日最低气温为指标,将春霜冻害等级划分为轻度和重度2个级别,并分时段确定等... 本文根据安徽省12个农业气象观测站冬小麦春霜冻害观测调查数据,针对不同品种(春性和半冬性)冬小麦,全面分析了拔节期前15 d至拔节后20 d的最低气温变化规律,以日最低气温为指标,将春霜冻害等级划分为轻度和重度2个级别,并分时段确定等级。验证结果表明,虽然春霜冻害的发生受地形、土壤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最低气温指标基本能够反映出冬小麦拔节前后不同品种春霜冻害的发生规律,可以在霜冻监测预警业务中应用。用该指标进行霜冻发生风险分析的结果表明,安徽省冬小麦主产区为轻度霜冻频发区、重度霜冻基本不发区,冬小麦春性品种春霜冻高发区比半冬性品种明显偏南,可用于指导冬小麦品种合理布局,减轻春霜冻危害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省 冬小麦 春霜冻害 气象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AMMI模型分析安徽省油菜区试品种的稳定性 被引量:13
15
作者 林凯 江莹芬 +3 位作者 郑冬梅 余华胜 汤继保 陈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3期6091-6092,共2页
通过将AMMI模型应用于2005~2005年度安徽省油菜区试C组参试品种稳定性评价,结果表明:AMMI模型优于传统的回归分析法,10个参试品种产量稳定性最好的是驰丰1号。稳定性最差的为笑油3号。讨论AMMI模型在分析品种稳定性时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AMMI模型 油菜 基因型 环境 互作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野生大豆资源考察研究初报 被引量:14
16
作者 陈辉 张文明 +3 位作者 胡晨 任冲 姚大年 张磊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6期11787-11788,共2页
2006年9~10月对安徽省26个市(县)一年生野生大豆资源进行了考察,共收集野生大豆样本34份。通过考查分析可知,安徽省野生大豆分布范围广、类型多,生长的小环境各异,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并依此提出加强野生大豆资源考察和研究保护的... 2006年9~10月对安徽省26个市(县)一年生野生大豆资源进行了考察,共收集野生大豆样本34份。通过考查分析可知,安徽省野生大豆分布范围广、类型多,生长的小环境各异,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并依此提出加强野生大豆资源考察和研究保护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省 野生大豆 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食用豆类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 被引量:10
17
作者 张丽亚 周斌 +2 位作者 胡国玉 王友东 张磊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4期13001-13003,共3页
阐述了安徽省食用豆的生产现状和食用豆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对策和有效措施,以期对安徽食用豆产业发展有所借鉴。
关键词 食用豆 生产现状 发展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8个小麦推广品种产量因素结构特点的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未文良 汪建来 +2 位作者 张文明 赵莉 姚大年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626-1627,1635,共3页
利用近10年来安徽省主要推广的8个高产小麦品种,针对影响小麦产量的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等因素,通过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探讨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产量水平的不断提高是其产量因素协... 利用近10年来安徽省主要推广的8个高产小麦品种,针对影响小麦产量的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等因素,通过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探讨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产量水平的不断提高是其产量因素协调发展的结果。讨论了超高产小麦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性状改良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品种 产量因素 高产 超高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夏大豆产量及限制因素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胡国玉 夏英萍 +7 位作者 杜祥备 陈金华 李杰坤 王大刚 吴倩 王维虎 杨勇 黄志平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93-802,共10页
为研究安徽省夏大豆产量限制因素,探索大豆增产途径,本文基于2016-2021年安徽省夏大豆品比试验,研究夏播大豆产量表现,以及气候、病害等对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安徽省夏大豆品比试验的年度平均产量为2180.6~2826.4 kg/hm^(2),高于... 为研究安徽省夏大豆产量限制因素,探索大豆增产途径,本文基于2016-2021年安徽省夏大豆品比试验,研究夏播大豆产量表现,以及气候、病害等对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安徽省夏大豆品比试验的年度平均产量为2180.6~2826.4 kg/hm^(2),高于近年安徽省大豆生产的平均单产水平(1500 kg/hm^(2));高产年份7月下旬(开花期)的平均气温低于低产年份相同时间段气温,且没有出现日最高气温超过35℃、以及日平均气温超过30℃的高温天气;高产年份7月中旬和7月下旬的平均降雨量大于低产年份同时间段降雨量;试验期间发生秋旱的概率9月上旬>8月下旬>8月中旬;因气候及病虫害的影响,有11.1%试验点次没有获得有效的试验结果,不同年份中,最低产试验点产量比年度平均试验产量减产13.6%~36.3%。多变的过渡性气候及病害频发是影响安徽省大豆产量的主要原因。7月下旬的高温天气及9月上旬的秋季干旱是安徽省大豆产量的重要限制因素。发生在大豆花期的高温可能是本地区大豆“症青”发生的诱导因子之一。安徽省大豆增产需要从提高品种耐逆性、优化种植技术及完善水利设施等方面综合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省 大豆产量 限制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苦荞麦种质资源引种观察及鉴定 被引量:14
20
作者 姜涛 孔令聪 +1 位作者 王光宇 张耀兰 《农学学报》 2013年第7期8-10,21,共4页
为了更好地促进安徽荞麦生产,从国内引入37份苦荞麦种质资源,对它们的主要农艺性状以及产量等进行了观察鉴定。试验表明,大多数品种的株高在60~83cm之间;主茎分枝数大部分在6~8个;生育期在80~90天之间。37个种质资源中较对照表现增... 为了更好地促进安徽荞麦生产,从国内引入37份苦荞麦种质资源,对它们的主要农艺性状以及产量等进行了观察鉴定。试验表明,大多数品种的株高在60~83cm之间;主茎分枝数大部分在6~8个;生育期在80~90天之间。37个种质资源中较对照表现增产的有27个,增产幅度为4.56%~133.2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荞 种质资源 引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