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气象服务指标构建的探讨
1
作者 陈超 孙添 +2 位作者 张辉 刘娟 茆磊磊 《农业灾害研究》 2025年第5期166-168,共3页
气象因素是影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气候变化加剧,各类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气象服务重要性日益凸显。对此,构建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气象服务指标十分重要。阐明了构建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气象服务指标的... 气象因素是影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气候变化加剧,各类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气象服务重要性日益凸显。对此,构建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气象服务指标十分重要。阐明了构建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气象服务指标的必要性,探索了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气象服务指标构建的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气象服务 气象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山岳型景区旅游气象服务业务系统 被引量:14
2
作者 丁国香 刘安平 +3 位作者 刘承晓 张亚 陈浩 杨彬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6年第1期71-75,共5页
针对安徽省山岳型景区旅游气象服务的需求和特点,以旅游气象观测网为基础,基于短时临近预报系统(INCA系统)、云海景观预报技术、雷电监测预警技术、旅游气象条件综合评级等,开发了安徽省山岳型景区旅游气象服务业务系统,实现了旅游气象... 针对安徽省山岳型景区旅游气象服务的需求和特点,以旅游气象观测网为基础,基于短时临近预报系统(INCA系统)、云海景观预报技术、雷电监测预警技术、旅游气象条件综合评级等,开发了安徽省山岳型景区旅游气象服务业务系统,实现了旅游气象服务产品的高效加工制作和快速分发传递.目前,系统已在黄山景区、九华山景区投入业务运行,为当地旅游气象服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岳型 旅游气象 气象服务 短时临近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森林防火气象服务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4
3
作者 甄文芳 刘安平 +1 位作者 丁国香 程小泉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19年第2期111-115,共5页
介绍了安徽省森林防火气象服务支持系统的建设目的、体系架构、功能模块、业务流程,并对实现森林火险气象等级计算、GIS交互、Web系统显示等主要功能模块进行了描述。利用WebGIS技术和(B/S)模式搭建安徽省森林防火气象服务支持系统平台... 介绍了安徽省森林防火气象服务支持系统的建设目的、体系架构、功能模块、业务流程,并对实现森林火险气象等级计算、GIS交互、Web系统显示等主要功能模块进行了描述。利用WebGIS技术和(B/S)模式搭建安徽省森林防火气象服务支持系统平台,实现对全省500多个乡镇的精细化森林火险等级预报自动生成、气象数据实时显示、火警火情自动监测、预警信息发布、火灾扑救现场气象保障网络化、信息化和自动化,为全面、科学、高效、防范森林火灾提供决策依据,促进森林防火指挥快速化、决策科学化、调度实时化和防火信息资源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防火 气象支持 WEBGIS 系统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不同等级雾和重度霾时空分布特征及地面气象条件比较 被引量:11
4
作者 石春娥 李耀孙 +2 位作者 张浩 杨关盈 周建平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28-840,共13页
雾和霾都是低能见度天气,生成条件相似。利用安徽78个地面站逐时观测资料,基于雾、霾发生物理条件,建立了不同等级雾日和重度霾日的观测诊断方法,重建了不同等级雾和重度霾的时序资料。根据各站强浓雾发生的同步性,将安徽分为5个雾、霾... 雾和霾都是低能见度天气,生成条件相似。利用安徽78个地面站逐时观测资料,基于雾、霾发生物理条件,建立了不同等级雾日和重度霾日的观测诊断方法,重建了不同等级雾和重度霾的时序资料。根据各站强浓雾发生的同步性,将安徽分为5个雾、霾分布特征不同的区域,探讨了各区域不同等级雾及重度霾出现时地面气象条件的异同。结果表明:(1)安徽省强浓雾主要是辐射雾。强浓雾、浓雾和大雾空间分布形势大体一致,淮河以北东、西部和江南都属于强浓雾高发区,但各地强浓雾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影响系统不同;重度霾有明显的北多、南少、山区最少的分布特征。(2)强浓雾年变化呈双峰型分布,峰值在1月和4月,日变化为单峰型,峰值在06时;而重度霾年变化为单峰型,峰值在1月,日变化为双峰型。(3)在强浓雾的高发时段(02—08时),强浓雾时降温幅度最大,比重度霾平均高1℃,风速显著偏低,超过75%的样本风速低于1.5 m/s,且无明显主导风向;而重度霾时,风速比雾时明显要大,个别区域有超过75%的样本风速大于1.5 m/s,且以西北风到东北风为主。说明重度霾能否演变为强浓雾的关键地面气象因子是风速、风向和降温幅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浓雾 重度霾 时间一致性 风向风速 降温幅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安徽省冬小麦气候生产潜力和胁迫风险研究 被引量:26
5
作者 卢燕宇 孙维 +2 位作者 唐为安 何冬燕 邓汗青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7-30,共14页
从气候的资源和灾害双重属性出发,构建了冬小麦气候生产潜力和胁迫风险评价指标,以安徽省为例分析了二者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综合气候对高产和稳产的影响进行研究区冬小麦种植气候适宜性区划。结果表明:采用逐级订正法结合作物生长动... 从气候的资源和灾害双重属性出发,构建了冬小麦气候生产潜力和胁迫风险评价指标,以安徽省为例分析了二者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综合气候对高产和稳产的影响进行研究区冬小麦种植气候适宜性区划。结果表明:采用逐级订正法结合作物生长动态参数估算安徽省冬小麦气候生产潜力多年平均为12391kg?hm-2,以沿淮和江淮之间最高;1961-2015年淮北和沿淮东部地区为显著上升趋势,而淮河以南地区则以下降为主。通过考虑在冬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气候条件偏离最适区间而导致的胁迫影响,建立了高温、低温、雨涝、干旱4种气候胁迫的评估指标,并基于气候胁迫的超越概率形成了冬小麦气候风险评价方法。气候变暖使研究区冬小麦高温胁迫显著上升,低温胁迫显著下降,水分胁迫无显著的变化趋势。安徽省冬小麦的气候风险呈现中间低,两头高的分布特征,以沿淮和江淮之间风险最低,淮北北部和江南南部风险较高;淮北地区主要以干旱和低温贡献为主,而淮河以南地区则以雨涝风险为主。融合气候生产潜力和气候胁迫风险形成冬小麦的气候适宜性区划,其空间格局呈南北低、中间高的特征,种植分布格局与气候适宜性的空间匹配程度较高,但有一定的优化调整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气候变化 冬小麦 气候生产潜力 气候胁迫指数 气候风险 气候适宜性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年安徽省高速公路一次连续性大雾过程初探 被引量:3
6
作者 陈晓红 严小静 +2 位作者 周扬帆 黄勇 娄姗姗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9期18170-18174,18191,共6页
利用2010年9月才建成的安徽省高速公路加密自动气象观测站网资料,以及NOAA16极轨气象卫星和其他常规资料,对2010年11月16~17日安徽省高速公路一次大雾天气过程进行分析,探讨此次大雾形成的成因。结果表明,此次大雾过程是在有利的大尺... 利用2010年9月才建成的安徽省高速公路加密自动气象观测站网资料,以及NOAA16极轨气象卫星和其他常规资料,对2010年11月16~17日安徽省高速公路一次大雾天气过程进行分析,探讨此次大雾形成的成因。结果表明,此次大雾过程是在有利的大尺度背景下发生的,大雾发生前降水有利近地面湿度增加,降水后高压控制有利夜里地面辐射降温;在湿度条件较好情况下,低层浅薄逆温就能形成雾;逆温明显时,即使湿度条件不是很好,也能形成雾。通过逐时对比检验发现,高速公路观测站网资料可信度较高,对预报大雾有参考价值;气象站上没有出现大雾时,气象站所在县市内的高速沿线上时有大雾发生,高速上观测信息大大弥补了气象站观测的时空密度不足;高速上大雾生成时间较气象站观测到的平均偏早3 h左右,可提高市、县级台站大雾预报预警时效和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雾 能见度 高速公路 极轨卫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Y-4A星地面太阳辐射产品检验与订正——以安徽省为例 被引量:9
7
作者 王传辉 申彦波 +1 位作者 翟振芳 邱康俊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59-169,共11页
基于FY-4A星反演的地面太阳入射总辐射(以下简称反演总辐照度)、云检测产品,合肥和屯溪站地面观测总辐照度(以下简称观测总辐照度)、地面相对湿度、水平能见度数据,在对比不同时间尺度反演和观测总辐照度异同的基础上,分析可能导致反演... 基于FY-4A星反演的地面太阳入射总辐射(以下简称反演总辐照度)、云检测产品,合肥和屯溪站地面观测总辐照度(以下简称观测总辐照度)、地面相对湿度、水平能见度数据,在对比不同时间尺度反演和观测总辐照度异同的基础上,分析可能导致反演偏差的相关气象因素,进而对反演总辐照度进行订正,结果表明:反演与观测总辐射均表现出中午高早晚低,夏季高冬季低的特点,反演总辐照度整体较观测偏高约200 W/m^(2);逐小时数据对比中,两者绝对偏差在上午和下午各有一个峰值,而相对偏差在中午前后较低,早晚相对较高;逐日和逐月数据上绝对偏差在多数情况下与平均偏差接近,相对偏差整体上冬季高于夏季;反演总辐照度与观测值逐小时和逐日变化上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该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受天气状况的影响;分析发现,地面相对湿度、水平能见度和FY-4A中云检测产品与反演偏差关系密切;按观测总辐照度进行分档,分段消除系统偏差再进行订正,可明显提高订正效果,经多元线性回归订正方法对合肥和屯溪逐时数据进行订正后两站反演总辐照度与观测值之间绝对偏差分别为60.85和58.11 W/m^(2),相对偏差为15.44%和15.02%,订正后反演总辐照度与观测值的相关关系得到进一步提升,相关系数分别为0.94和0.96;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对反演的日平均总辐照度进行订正后,与观测值之间的平均相对偏差分别为11.75%和10.9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辐照度 卫星数据 反演 地面观测 对比分析 订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及其对地形的响应 被引量:14
8
作者 姚镇海 吴丹娃 +3 位作者 褚荣浩 姚叶青 何彬方 黄勇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83-290,共8页
[目的]探究安徽省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特征与地形的相互关系,为当地资源开发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GIS与RS技术支持下,使用安徽省2001—2019年逐月MODIS/NDVI数据,2001—2019年土地分类数据和安徽省DEM海拔、坡向... [目的]探究安徽省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特征与地形的相互关系,为当地资源开发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GIS与RS技术支持下,使用安徽省2001—2019年逐月MODIS/NDVI数据,2001—2019年土地分类数据和安徽省DEM海拔、坡向地形数据,分析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地形因子相互关系。[结果]安徽省植被覆盖度季节变化特征明显。1月、10—12月,全省植被覆盖度呈现低值,且山区高于平原;2—5月,淮北平原地区植被覆盖度呈现高值,6月迅速减小;7—9月全省范围植被覆盖呈现高值,大部地区植被覆盖度高于0.8,山区平原空间差异最小。全省植被覆盖度年变化率为0.0039/a,与时间相关性显著(R 2=0.8148)。不同海拔区间内,植被覆盖度四季差异明显。受下垫面地表类型影响,200 m以下植被覆盖度呈现低值,200~350 m植被覆盖度陡然升高,1250 m以上植被覆盖度呈下降趋势。各坡向四季植被覆盖度夏季>秋季>春季>冬季。北坡、南坡分别为峰值、谷值。南、北向山区植被覆盖度差异呈逐年波动下降趋势,其差异值多年平均值夏季最低(0.0093),秋季最高(0.0142),春冬季分别为0.0139,0.0125。[结论]安徽省海拔、坡向显著影响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特征,需结合地形特点合理开发利用地表资源,并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省 植被覆盖度 动态变化 地形关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近20年地表蒸散和干旱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4
9
作者 褚荣浩 李萌 +3 位作者 谢鹏飞 倪锋 蒋跃林 申双和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29-1239,共11页
蒸散(ET)在地表水平衡和水文循环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采用2000—2019年第6版MODIS遥感产品数据中的蒸散产品数据(MOD16 ET和PET)、土地覆盖类型数据(MCD12Q1)以及安徽省77个气象站点常规气象观测数据,结合水分亏缺指数(CWSI)、... 蒸散(ET)在地表水平衡和水文循环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采用2000—2019年第6版MODIS遥感产品数据中的蒸散产品数据(MOD16 ET和PET)、土地覆盖类型数据(MCD12Q1)以及安徽省77个气象站点常规气象观测数据,结合水分亏缺指数(CWSI)、变异系数、Theil-Sen’s趋势估算方法以及Mann-Kendall(M-K)检验,探讨了安徽省近20年ET、PET和CWSI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安徽省近20年ET总体呈现显著增加趋势(6.98 mm·a^(−1)),PET呈不显著增加趋势(3.24 mm·a^(−1)),而CWSI呈现显著下降趋势(−0.004 a^(−1))。空间上,ET介于285—1282 mm,南部高、北部低,变化趋势介于−25.5—50.6 mm·a^(−1),总体呈较低和中等波动性变化特征;PET介于1118—1673 mm,西部高、东部低,变化趋势介于−34.4—23.5 mm·a^(−1),总体呈较低和低波动性变化特征;CWSI与ET分布特征相反,介于0.17—0.80,总体呈中等和较低波动性变化特征。各土地利用类型对应ET大小依次为:林地>草地>农田>湿地>水体>裸地>城镇,而各土地利用类型对应PET差异较小,且CWSI与ET排序总体相反。水分条件(即降水量和相对湿度的增加)是安徽省近20年ET增加和CWSI下降的主要原因,进而使得干旱化趋势有所缓解,而辐射条件可能是PET增加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16 蒸散 干旱 影响因素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3种典型参考作物蒸散量估算模型在安徽省的适用性评价 被引量:8
10
作者 褚荣浩 李萌 +4 位作者 沙修竹 倪锋 谢鹏飞 蒋跃林 申双和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61-70,共10页
考虑到Penman-Monteith FAO−56(PMF-56)模型在估算参考作物蒸散量(ET_(ref))时受限于对大数据集的要求以及复杂的计算过程,此时迫切需要寻找计算过程简单且输入变量较少的经验模型。首先采用安徽省2001-2014年65个气象站点常规气象观测... 考虑到Penman-Monteith FAO−56(PMF-56)模型在估算参考作物蒸散量(ET_(ref))时受限于对大数据集的要求以及复杂的计算过程,此时迫切需要寻找计算过程简单且输入变量较少的经验模型。首先采用安徽省2001-2014年65个气象站点常规气象观测数据,通过相对均方根误差(RRMSE)、平均绝对误差(MAE)和Nash-Sutcliffe(NS)系数对13种典型ET_(ref)估算模型的模拟性能进行系统评价;之后,采用2015-2019年数据,通过线性回归模型对13种经验模型的模拟性能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经验模型在模拟安徽省不同自然区ET_(ref)时的模拟性能相当,差异较小。模型校准前,VA3模型表现最佳,而PEN、WMO、TRA和JH模型误差较大。模型在月尺度校准时,基于温度、辐射和组合的模型估算的ET_(ref)与PMF−56模型计算值之间拟合的R^(2)值均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而质量传输模型与之相反;尽管质量传输模型整体模拟性能较差,但其在1-3月和11-12月的模拟效果较好,尤其在12月,WMO和TRA模型与PMF-56模型计算值之间拟合的R^(2)值均高达0.972,优于VA3模型。模型校准后,总体模拟效果均较好,仅TRA、MAK和WMO模型在4-8月存在低估现象。因此,若能获得完整的气象数据集,VA3模型可作为PMF-56模型的最佳替代方案;除此之外,则在4-10月推荐使用基于温度和辐射的模型以及VA1和VA2模型,而在其他月份使用质量传输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考作物蒸散量 估算模型 经验模型 模型校准 模型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种植结构的安徽省气候生产潜力估算及粮食安全气候承载力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卢燕宇 孙维 +3 位作者 方砚秋 唐为安 邓汗青 何冬燕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293-1305,共13页
面向气候变化下的粮食安全问题,揭示不同作物气候生产潜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探讨在特定种植结构下气候条件对粮食安全的承载能力,可为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农业生产合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采用逐级订正法和作物生长发育动态参数建立... 面向气候变化下的粮食安全问题,揭示不同作物气候生产潜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探讨在特定种植结构下气候条件对粮食安全的承载能力,可为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农业生产合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采用逐级订正法和作物生长发育动态参数建立了小麦(Triticum aestivum)、玉米(Zea mays)和水稻(Oryza sativa)等粮食作物气候生产潜力的估算方法,基于作物种植结构和粮食供需关系分析了安徽省气候条件对粮食安全的承载能力。结果表明,安徽省不同作物气候生产潜力的空间分布特征与种植结构格局总体匹配度较好,能够较好发挥各地气候资源优势。气候变化对作物生产潜力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导致玉米、一季稻、双季晚稻的气候生产潜力显著下降,线性倾向率分别为每10年减少576、231、167 kg·hm^(-2),并且近年来小麦、玉米和一季稻主产区的气候生产潜力不稳定性增强。安徽省粮食潜在生产总量呈北高南低的特征,受种植结构和气候生产潜力的综合作用,不同作物对粮食潜在生产总量的贡献不一,从全省来看,小麦、一季稻、玉米和双季稻的贡献依次为42%、32%、18%和8%。小麦贡献了沿淮淮北地区粮食潜在生产总量的主要部分,占比超过50%,沿江西部则以双季稻为主,而江淮之间和江南地区一季稻的贡献可达60%以上。综合气候生产潜力、粮食供需结构和人口数量等因素,安徽省不同地区气候条件所能承载的人口规模大多超过了现有人口数,相对剩余率总体可达50%以上,但其地域分异显著,空间分布总体呈东北向西南递减的格局。为充分保障粮食安全,在部分超载地区需进一步调整优化粮食供需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 种植结构 气候变化 人口规模 自给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近60年雨日、降水量及雨强的气候变化特征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涛 刘承晓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9年第1期101-109,共9页
采用安徽省15站近60年来的降水资料,研究了季节和年雨日、降水量及雨强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空间分布上,雨日、降水量"南多北少",雨强中北部地区相当,皆小于南部地区;雨日数南北在冬春季相差较大,降水量夏季最多、冬季... 采用安徽省15站近60年来的降水资料,研究了季节和年雨日、降水量及雨强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空间分布上,雨日、降水量"南多北少",雨强中北部地区相当,皆小于南部地区;雨日数南北在冬春季相差较大,降水量夏季最多、冬季最少,雨强上南北在春季相差较大;雨日、降水量及雨强在年和季节上基本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2)时间演变上,雨日在减少,降水量、雨强在增多(大),且表现为两阶段的变化特征;小波分析显示约10 a的年代际周期变化,雨日上存在、降水量上在衰减、雨强上则不明显,约5 a、3 a的周期变化存在较多;雨日在春秋季减少明显,降水量春秋季减少,夏冬季增加但不明显,雨强尤以夏冬季增大明显;无论是年还是各季节的时间演变上,降水量与雨日、雨强均呈显著正相关,但雨日与雨强之间相关性则差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日 降水量 雨强 安徽省 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分钟降雨率分布特征 被引量:1
13
作者 罗希昌 杨彬 +2 位作者 张玉生 王传辉 姚叶青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08-913,共6页
利用安徽省2017—2019年81个国家级气象站实测分钟降雨率资料,统计站点分钟降雨率累积分布,对安徽省分钟降雨率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将实测降雨率与ITU降雨率模型预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安徽省山区的分钟降雨率累积分布整体上... 利用安徽省2017—2019年81个国家级气象站实测分钟降雨率资料,统计站点分钟降雨率累积分布,对安徽省分钟降雨率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将实测降雨率与ITU降雨率模型预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安徽省山区的分钟降雨率累积分布整体上高于其他地区,淮北平原东部在小于0.03%时间概率点时呈现出较高分钟降雨率累积分布;山区受地形降雨影响,高海拔处分钟降雨率总体上高于低海拔处;平原地区的R(0.01)年际变化较其他地区显著;2017年、2018年和2019年的降雨最坏月份分别为8月、7月和6月.实测分钟降雨率分布与ITU模型预测结果总体上保持一致,在0.03%时间概率点以内,模型预测结果整体偏低;在淮北平原和山区高海拔处,模型预测结果误差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钟降雨率 时空分布 地形降雨 最坏月份 年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南部两次冻雨天气过程对比分析 被引量:16
14
作者 王传辉 姚叶青 +3 位作者 苗开超 姚镇海 刘承晓 周建平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69-178,共10页
基于逐时气象观测资料和一日4次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2018年1月4—7日(第一次过程)和24—27日(第二次过程)安徽省南部(简称皖南)两次冻雨过程中冻雨分布、时间演变及环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通过自动气象观测仪器的风速突然降为0 ... 基于逐时气象观测资料和一日4次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2018年1月4—7日(第一次过程)和24—27日(第二次过程)安徽省南部(简称皖南)两次冻雨过程中冻雨分布、时间演变及环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通过自动气象观测仪器的风速突然降为0 m·s-1、风向固定不动,可大致推测出冻雨出现时间,比人工观测到冻雨出现时间早。两次冻雨天气均是在准静止锋天气下出现的,但导致冻雨形成的机制不同。第一次过程为典型的“冰相融化”机制,第二次过程为典型的“过冷暖雨”机制。东亚大陆近地面冷高压使两次冻雨天气中皖南处在东北气流之下,其带来的冷温度平流形成近地面到地面的冷垫,而750 hPa高度附近南支槽槽前暖湿气流带来暖温度平流是融化层或逆温层维持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当高空温度层结满足冻雨出现条件时,地面0℃线的位置会直接影响冻雨出现的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雨 天气过程 环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8年初安徽省沿江地区输电线路舞动天气成因分析 被引量:9
15
作者 王传辉 姚叶青 +3 位作者 夏令志 姚镇海 丁国香 罗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91-1098,共8页
基于逐5 min地面气象要素观测数据、逐日气象观冰站电线覆冰观测数据、安庆站逐12 h探空观测资料以及逐6 h 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2018年初安徽省沿长江及跨江线路电线舞动过程中气象要素进行分析,并对导致电线覆冰和大风的天气成因... 基于逐5 min地面气象要素观测数据、逐日气象观冰站电线覆冰观测数据、安庆站逐12 h探空观测资料以及逐6 h 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2018年初安徽省沿长江及跨江线路电线舞动过程中气象要素进行分析,并对导致电线覆冰和大风的天气成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舞动位置附近出现不同程度冻雨导致的电线覆冰,并伴有较强的东北风,极大风速风向与舞动线路夹角多在45°以上,冻雨和大风是导致此次输电线路舞动的直接因素;此次输电线路舞动发生伴随的冻雨属于典型的"过冷暖雨";700 hPa南支槽前西南气流为此次冻雨输送水汽的同时带来暖温度平流,维持暖层的存在;925 hPa大陆冷高压下东北气流带来的冷温度平流使近地面层降水处于过冷却状态;锋面后冷空气在华北地区上空堆积致使冷高压加强是导致安徽沿江地区较强东北风形成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江地区 覆冰 舞动 输电线路 天气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健全基层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思考 被引量:16
16
作者 严小静 刘文静 甄文芳 《南方农业》 2020年第26期183-184,共2页
健全农业气象服务功能,优化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必须重视加强农业气象服务设施建设,搭建完善的气象服务管理平台,以便于全面监测农业气象信息,加强气象科普知识宣传力度,健全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机制,综合培养高素质气象服务团队。基于此... 健全农业气象服务功能,优化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必须重视加强农业气象服务设施建设,搭建完善的气象服务管理平台,以便于全面监测农业气象信息,加强气象科普知识宣传力度,健全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机制,综合培养高素质气象服务团队。基于此,论述健全基层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策略,为基层气象服务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气象服务 农村气象灾害 防御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道路移动气象信息服务系统探究
17
作者 张淑静 张亚力 《南方农业》 2018年第30期171-171,178,共2页
在城市道路应用过程中,灾害性天气的出现会对道路交通安全造成一定的影响,威胁着车辆的行驶安全。因此,要注重城市道路移动气象信息服务的提供,并结合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形势变化,构建与之相关的气象信息服务系统,使得城市道路移动气象... 在城市道路应用过程中,灾害性天气的出现会对道路交通安全造成一定的影响,威胁着车辆的行驶安全。因此,要注重城市道路移动气象信息服务的提供,并结合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形势变化,构建与之相关的气象信息服务系统,使得城市道路移动气象信息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基于此,对城市道路移动气象信息服务系统进行研究,以便为城市道路的安全应用提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道路 移动气象信息服务 安全应用 信息化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我国夏季臭氧浓度变化的大气环流特征及大气外强迫因子
18
作者 张脉惠 荀尚培 +5 位作者 霍彦峰 戴晓慧 何彬方 吴文玉 陈心桐 张宏群 《气候与环境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7-76,共10页
利用观测和再分析数据,探讨了2013~2020年影响我国夏季臭氧浓度变化的主要大气环流异常和大气外强迫因子,结果表明:我国夏季臭氧浓度变化的主导模态表现出明显的全区一致型特征,且以我国中东部地区变化为主。与我国夏季臭氧浓度增加相... 利用观测和再分析数据,探讨了2013~2020年影响我国夏季臭氧浓度变化的主要大气环流异常和大气外强迫因子,结果表明:我国夏季臭氧浓度变化的主导模态表现出明显的全区一致型特征,且以我国中东部地区变化为主。与我国夏季臭氧浓度增加相关的环流异常主要是西北太平洋地区的低层气旋性环流和低压异常,该环流能减弱气候态水汽输送,减少大气水汽比湿,并通过增强太阳辐射和抑制湿清除作用从而增加近地表臭氧浓度。通过分析大气外强迫因子我们发现,显著影响我国夏季臭氧浓度变化及相应大气环流异常的强迫因子主要是夏季海洋性大陆全区一致型的海温分布,其冷暖状态能通过调节越赤道Hadley环流异常从而改变局地环流并进一步影响我国夏季臭氧浓度变化。海洋性大陆海温具有较好的持续性且能提前2个月与随后我国夏季臭氧浓度产生显著联系,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该海温因子来对我国夏季臭氧浓度变化进行一定的可预测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浓度 大气环流 外强迫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量收支框架下从辐射强迫-气候反馈到气候敏感度的研究进展
19
作者 于晓超 张华 +7 位作者 王秋艳 赵树云 王菲 柳丽婷 刘梦婷 马馨宇 杨冬冬 李帅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9-185,共17页
从能量框架出发,对地球能量收支、有效辐射强迫、气候反馈和气候敏感度的相关研究做出系统的梳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地球能量收支增加0.28~0.52 W/m^(2),主要来源于大气顶反射太阳辐射持续减少,这是该时期全球升温的重要决定性因素... 从能量框架出发,对地球能量收支、有效辐射强迫、气候反馈和气候敏感度的相关研究做出系统的梳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地球能量收支增加0.28~0.52 W/m^(2),主要来源于大气顶反射太阳辐射持续减少,这是该时期全球升温的重要决定性因素。这些能量收支的改变与人为强迫及其气候影响密切相关。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AR6)指出,1750—2019年,总的人为有效辐射强迫的最佳估计为(2.72±0.76)W/m^(2),引起的全球地表温度变化预计可达1.29(1.00~1.65)℃。气候反馈总体上能够抵消辐射强迫对地球系统的整体扰动,使气候状态趋于稳定。IPCC AR6给出的净反馈最佳估计结果为-1.16(-1.81~-0.51)W/(m^(2)∙℃)。为了预估未来气候变化,IPCC AR6给出了平衡态气候敏感度和瞬态气候响应的最佳估计值,分别为3.0(2.0~5.0)℃和1.8(1.2~2.4)℃。依据能量收支平衡下强迫-反馈理论框架,科学界通过量化地球能量收支及其长期变化、区分辐射强迫与气候反馈,厘清了人为和自然等外部强迫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依据气候反馈参数和气候敏感度的估算结果,可量化气候对强迫的响应幅度,实现对未来气候的合理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能量收支 有效辐射强迫 气候反馈 气候敏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东2018年冬季一次典型雾霾过程的气象成因分析 被引量:21
20
作者 周述学 邓学良 +3 位作者 王传辉 姚叶青 丁鹤鸣 杨开围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10-1121,共12页
针对2018年11月23日至12月3日华东地区一次持续性、大范围的雾霾过程,利用地面污染物观测、再分析资料、地面气象观测以及气象探空等,从环流异常、地面气象条件以及边界层结构等方面,分析了本次雾霾过程的气象成因。研究发现:(1)2018年... 针对2018年11月23日至12月3日华东地区一次持续性、大范围的雾霾过程,利用地面污染物观测、再分析资料、地面气象观测以及气象探空等,从环流异常、地面气象条件以及边界层结构等方面,分析了本次雾霾过程的气象成因。研究发现:(1)2018年冬季500 hPa亚欧中高纬以纬向环流为主,华北、黄淮位势偏高,冷空气影响偏北。700 hPa孟加拉湾北侧和四川盆地位势偏高,中纬度环流较平,没有形成西低东高有利于水汽输送形势。850 hPa和925 hPa存在偏南风异常,冬季风偏弱,阻碍冷空气南下。环流异常造成气温和湿度偏高、风速和能见度偏低,为污染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气候背景。(2)冷空气带来的区域输送叠加局地静稳积累是本次雾霾过程的显著特点,不同强度的冷空气对于污染程度和区域的影响具有差异。11月24日和27日两次冷空气较弱,淮河以北受到输送影响,之后均压场控制,地面条件趋于静稳,加剧了污染程度;11月29日冷空气稍强,污染物输送南压至长江以南,后期地面受鞍型场控制,表现出风速小、湿度高、能见度低的特征,污染范围和程度都达到峰值。(3)在污染发展和高峰阶段,边界层均为逆温或等温层结,整层均受到高湿和小风的控制,不利于污染物垂直扩散,加剧污染事件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东地区 雾霾 气象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