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百年曹操文学研究史的学术启示
1
作者 刘运好 《中原文化研究》 2024年第3期110-120,共11页
学术研究建立在文献与学术史两种根基上。学术史既是原始文献的再度解读,又包括理论建构的研究前沿。回顾百年曹操文学研究史,不仅可以熟稔在历史研究过程中的理论重构,重新认知历史上曹操“外定武功”的真实人生、“内定文学”的审美价... 学术研究建立在文献与学术史两种根基上。学术史既是原始文献的再度解读,又包括理论建构的研究前沿。回顾百年曹操文学研究史,不仅可以熟稔在历史研究过程中的理论重构,重新认知历史上曹操“外定武功”的真实人生、“内定文学”的审美价值,而且可以在历史研究的曲折过程中发现历史人物的权力与道德的悖论存在、意识形态的时代与传统的二元张力、文化思潮的立新与破旧的“批评焦虑”以及文学研究的印象与整体的不同认知。通过历史研究重新发现历史,才可能在理论观念上有所突破,研究方法上有所创新,从而建构一种新的研究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操 人物 历史 文学研究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中国诗学研究历程 被引量:1
2
作者 余恕诚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5期519-533,共15页
20世纪的中国诗学研究可划分为两个时期,四个阶段。即世纪初至1949年为第一期;1949年至世纪末为第二期。前一时期可以1930年以前为一段,1930年以后为一段;后一时期可以1978年以前为一段,1978年以后为一段。前半世纪是诗学新局面开启时期... 20世纪的中国诗学研究可划分为两个时期,四个阶段。即世纪初至1949年为第一期;1949年至世纪末为第二期。前一时期可以1930年以前为一段,1930年以后为一段;后一时期可以1978年以前为一段,1978年以后为一段。前半世纪是诗学新局面开启时期;后半世纪是经历曲折,研究多方面推进时期。20世纪的中国诗学研究走的是一条朝现代化方向推进的道路,在传统与近现代科学方法的结合上,几代学人作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为21世纪诗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诗学 研究历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韵文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中国韵文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3
作者 傅宇斌 《中国韵文学刊》 2023年第1期120-124,共5页
2022年11月18—21日,由中国韵文学会、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共同主办的“中国韵文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中国韵文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安徽芜湖召开,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 2022年11月18—21日,由中国韵文学会、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共同主办的“中国韵文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中国韵文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安徽芜湖召开,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南京大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韵文学会 安徽师范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南京大学 安徽芜湖 国际学术研讨会 中国诗学研究 复旦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年文学接受史研究回顾与思考 被引量:16
4
作者 陈文忠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5期534-543,共10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对接受史模式作了大量的探索:革新"集注"、"集说"传统,实现传统学术方法的现代转型;以新颖的视野开辟学术生长点;接受史与创作史互补,建构文学史体系的现代格局;丰富学术思维,接受史意识...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对接受史模式作了大量的探索:革新"集注"、"集说"传统,实现传统学术方法的现代转型;以新颖的视野开辟学术生长点;接受史与创作史互补,建构文学史体系的现代格局;丰富学术思维,接受史意识成为学者的自觉意识。接受史研究是为了沟通古今审美经验,让古典走向现代。接受史作为与创作史前后衔接的现代文学史格局中的新维度,同"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而更紧邻文学史料学的学术研究史,在主体范围、对象性质、功能任务和研究态度等方面,均有实质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接受史 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49-1980年唐代文学研究述评 被引量:1
5
作者 叶帮义 余恕诚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4期545-551,共7页
本文对解放后中国大陆前30年(1949—1980)唐代文学研究著作进行述评,考察其成就与不足,总结经验教训。文章分作家作品论与文学史研究(含整体研究)、文献整理与资料建设、作品选注与文化普及、敦煌文献整理与敦煌文学研究、学术论... 本文对解放后中国大陆前30年(1949—1980)唐代文学研究著作进行述评,考察其成就与不足,总结经验教训。文章分作家作品论与文学史研究(含整体研究)、文献整理与资料建设、作品选注与文化普及、敦煌文献整理与敦煌文学研究、学术论争与政治批判等几个方面展开。在横向考察中兼有纵向的分析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文学 1949-1980年 文学研究 综述 文学史研究 作家研究 敦煌文献 敦煌文学 文献整理 资料建设 作品选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钱穆论中国文学的“人文主义” 被引量:2
6
作者 刘锋杰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1-108,共8页
“五四”前后中国学者运用现代“纯文学”观念评价中国文学史,要把中国文学从过去的政治束缚中解放出来,让文学体现独立自主的审美姿态,并主张以民间文学、通俗文学、地方文学等为基础建立现代文学新传统。钱穆对此予以持久而严肃的反驳... “五四”前后中国学者运用现代“纯文学”观念评价中国文学史,要把中国文学从过去的政治束缚中解放出来,让文学体现独立自主的审美姿态,并主张以民间文学、通俗文学、地方文学等为基础建立现代文学新传统。钱穆对此予以持久而严肃的反驳,他立足于“中国文化是从大地面上发展起来”的这一偏重“统一性”的核心观点,从“人文主义”视角揭示中国文学发展与国际性、高雅性与上层性的关系。形成的“诗文正统论”既揭示了文学史的某种事实,又压抑了对后起的小说、戏曲等叙事文学的审美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穆 人文主义 统一性 诗文正统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新诗的历史源流、发展态势与诗学反思
7
作者 杨四平 《中国文艺评论》 CSSCI 2019年第4期27-37,共11页
中国新诗既是"中国梦"的助力者,也是"中国梦"的行动者,还是"中国梦"的有机构成者;这从对中国新诗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源流的梳理中清晰可见。虽然新诗成绩和新诗问题并存,但中国新... 中国新诗既是"中国梦"的助力者,也是"中国梦"的行动者,还是"中国梦"的有机构成者;这从对中国新诗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源流的梳理中清晰可见。虽然新诗成绩和新诗问题并存,但中国新诗的发展态势良好,具体表现在:日常生活的碎片化呈现,对时间和空间的哲学沉思,深入开掘个体心灵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回应,网络诗歌越来越火热,史诗性诗歌写作愈发迫切,走向世界、拥抱世界、与世界分享、与世界共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中国新诗不断探索,形成了丰厚的诗学经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新诗的诗学"新梦",即诗用与诗美的互动,主体性与社会性的拉锯,言志与说理的纷争,自由与格律的抗辩,明朗与朦胧的分野,民族化与世界化的角力。总之,新时代深切期盼着史诗性诗歌和伟大诗篇的面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诗 中国梦 新诗源流 诗学经验 新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14届年会暨唐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8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6期738-,共1页
2008年10月25至29日,由教育部省部共建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和文学院联合承办的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十四届年会暨唐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芜湖和黄山两地隆重召开。
关键词 唐代文学 中国诗学 中国唐代文学学会 国际学术研讨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需求层次理论视角下况周颐词的沉痛书写
9
作者 杨柏岭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10-25,共16页
遵循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紧扣王国维关于况周颐“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论断以及况周颐词主题“沉痛”评点,着重分析况氏在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及自我实现等层次的需求状态及其沉痛书写。况周颐词呈现出疾呼物质贫瘠的“吃饭主义”... 遵循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紧扣王国维关于况周颐“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论断以及况周颐词主题“沉痛”评点,着重分析况氏在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及自我实现等层次的需求状态及其沉痛书写。况周颐词呈现出疾呼物质贫瘠的“吃饭主义”、哀叹无生人之乐的“鲜民之生”、深感人际环境恶劣的“燠凉风雅”、寒士沦为逐臣的“蕙风摇落”、自表独葆清气的“顽而不艳”等鲜明主题特征。王国维对况周颐的认知则是两人双向奔赴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况周颐 需求层次理论 天以百凶 沉痛 王国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年苏诗研究述评 被引量:3
10
作者 叶帮义 余恕诚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166-174,178,共10页
百年苏诗研究与苏轼研究特别是宋诗研究密切相关 ,经历了一个肯定、否定最终肯定的曲折历程。苏诗研究在此过程中取得了很大成就 ,但在文献基础特别是诗学理论方面仍应加强建设。
关键词 宋诗研究 苏轼 述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经》抒情人称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潘啸龙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期140-149,共10页
本文通过对《诗经》抒情人称运用实例的考察 ,论述了《诗经》适应着主要用于歌唱的特点和抒情主体及表现对象的变化 ,在抒情人称的运用上有着各种方式的探索和创造 :从抒情主体直接介入“外在情境” ,表现对自我境遇的哀乐之情 (第一人... 本文通过对《诗经》抒情人称运用实例的考察 ,论述了《诗经》适应着主要用于歌唱的特点和抒情主体及表现对象的变化 ,在抒情人称的运用上有着各种方式的探索和创造 :从抒情主体直接介入“外在情境” ,表现对自我境遇的哀乐之情 (第一人称方式 ) ;到隐藏在情境背后 ,抒写对他人境遇的感受 (第三人称方式 ) ;以至超出“自我”之外 ,运用“第二人称”或“无人称”方式 ,表现带有普遍性的体验或感悟 ;或者创造与诗人自我分离的另一抒情主体 ,“代拟”其特定境遇中的情思 ,等等。可以说已经包含了后世抒情体、叙事体、代拟体等各种诗歌体式的人称特点及其变化方式。这些探索与创造 ,极大影响着中国古诗抒情艺术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抒情主体 外在情境 人称 代拟 诗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姚鼐与袁枚诗学关系考论 被引量:4
12
作者 潘务正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30-437,共8页
姚鼐与袁枚的诗学论争是嘉道之际诗坛的重要事件。二人虽有不错的交情,但诗学观却有着较大的分歧。姚鼐代表的桐城诗学以理学为根基,提倡人品与诗品的统一;袁枚则反感理学,艳情是其性灵诗学的主要内容。袁枚提倡性灵,对俚俗表现出浓厚... 姚鼐与袁枚的诗学论争是嘉道之际诗坛的重要事件。二人虽有不错的交情,但诗学观却有着较大的分歧。姚鼐代表的桐城诗学以理学为根基,提倡人品与诗品的统一;袁枚则反感理学,艳情是其性灵诗学的主要内容。袁枚提倡性灵,对俚俗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姚鼐主张人品的纯正,自然要求诗歌语言及情感格调高雅,对俗体诗表现出强烈的厌恶之情。性灵诗学注重天赋,轻视后天的努力,反对模拟;桐城诗学虽不忽视天赋,但更看重人工,主张由模拟求变化。姚鼐在与袁枚的诗学论争中,凸显了桐城诗学的特色,桐城诗派由此成长为嘉道以后诗坛的一股重要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姚鼐 袁枚 性情 雅俗 天赋 人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人文学科的学术方法 被引量:6
13
作者 陈文忠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01-214,共14页
人文学科具有不同于自然科学的学科特性,它是立足于民族文化传统基础之上,具有鲜明个体性和理想超越性的精神创造活动;人文学科学术方法的发展演变可分为三个阶段,即传统人文学方法时代、自然科学方法时代和人文学方法的现代自觉时代;... 人文学科具有不同于自然科学的学科特性,它是立足于民族文化传统基础之上,具有鲜明个体性和理想超越性的精神创造活动;人文学科学术方法的发展演变可分为三个阶段,即传统人文学方法时代、自然科学方法时代和人文学方法的现代自觉时代;而解读经典,理解意蕴,体验生命,阐释意义,则是人文研究方法前后相续、密切相联的四个学术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学科 学科特性 学术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述论 被引量:7
14
作者 余恕诚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131-139,共9页
对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演变历程进行了梳理,对各时期散文的主要样式、成就、重要作家、流派及代表性著作,均有评述,从中可见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演变脉络和主要艺术特征。
关键词 中国古代散文 先秦散文 唐宋八大家 小品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骚》“结构”研究论略 被引量:7
15
作者 潘啸龙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286-295,共10页
本文结合近五十年来楚辞学界从不同"视角"研究《离骚》结构的代表性实例,论析了"文章学"的《离骚》"两个主题旋律"及"一个中心链条"结构说,"楚辞学"的《离骚》"二段式结构"... 本文结合近五十年来楚辞学界从不同"视角"研究《离骚》结构的代表性实例,论析了"文章学"的《离骚》"两个主题旋律"及"一个中心链条"结构说,"楚辞学"的《离骚》"二段式结构"说,"民俗学"的《离骚》"巫事活动形式"构成说,"审美形态"学的《离骚》"悲剧结构"说的成就得失,提出了适应文学作品的"多层次"、"复调"结构特点,进行多侧面的结构研究,以揭示《离骚》等文学作品艺术奥秘的主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骚》 多视角考察 结构诸说 研究的深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文体的异体交融与维护本色 被引量:4
16
作者 余恕诚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0-14,共5页
文学与文体的发展,离不开不同文体之间的交融互动。影响文体交融的主要因素是:文体自身演进的需要;时代契机;受动文体体制上的容受程度。文体交融中,"破体"与"本色"并非互不相容,而是对立统一的互补关系,人为地设... 文学与文体的发展,离不开不同文体之间的交融互动。影响文体交融的主要因素是:文体自身演进的需要;时代契机;受动文体体制上的容受程度。文体交融中,"破体"与"本色"并非互不相容,而是对立统一的互补关系,人为地设置禁忌,则导致因袭守旧,不利于文体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体交融 破体 本色 禁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文学意义——“意义整体”的动态生成和历史累积 被引量:5
17
作者 陈文忠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438-447,共10页
文学意义的生成与文学活动的过程密切相关,从最初的创作意图、创作中的叙述意向、到凝聚为文本意蕴、再到接受者的审美意味,作品的“意义整体”就是由此四要素融成一体的多元结构。同时,意义整体的四要素又可分为两个维度:创作意图、叙... 文学意义的生成与文学活动的过程密切相关,从最初的创作意图、创作中的叙述意向、到凝聚为文本意蕴、再到接受者的审美意味,作品的“意义整体”就是由此四要素融成一体的多元结构。同时,意义整体的四要素又可分为两个维度:创作意图、叙述意向和文本意蕴三个相对稳定的贮存性要素构成共时性维度,读者的审美意味这一处于不断变动中的生产性要素则可视为历时性维度;共时性维度是意义整体的基础,历时性维度是意义生长累积的动力,作品的图式化构成和读者的具体化阅读二者互为诱发,不断累积,从而使一部伟大作品的意义整体始终处于绵延无尽的历史生成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意义 创作意图 叙述意向 文本意蕴 审美体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异宏逸:《抱朴子》的文学思想论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运好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33-446,共14页
葛洪以杂文学为研究对象,"英异宏逸"是其持论的基本特点。其文学思想一是建立在文学进化观基础上的以文道—文德论为核心的文章功能研究,包涵"玉辂基于椎轮"之审美进化论、"立言贵于助教"之以文载道论、&... 葛洪以杂文学为研究对象,"英异宏逸"是其持论的基本特点。其文学思想一是建立在文学进化观基础上的以文道—文德论为核心的文章功能研究,包涵"玉辂基于椎轮"之审美进化论、"立言贵于助教"之以文载道论、"十尺之与一丈"之文德并重论的三个基本层面;二是建立在文学风格论基础上的以创作—接受论为核心的文章美学研究,包涵"精神布乎方策"之反映表现论、"穹隆取乎宏焘"之美学风格论、"伯牙永思锺子"之知音境界论的三个基本层面。这六个层面既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又在汲取和扬弃曹丕、陆机文学思想的基础上,表现出对东晋文学主潮的反拨且向建安—西晋文学主潮回归的审美蕲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洪 《抱朴子》 文学思想 杂文学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契嵩非韩的文学意义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勇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1-28,共8页
当北宋"尊韩排佛"浪潮被以欧阳修为核心的古文创作群体推至巅峰之时,契嵩选择了以古文"非韩护法"策略,代表了当时韩愈批判的最强音。契嵩对韩愈的批判是全面的,其中有关文学方面的内容主要有:否定韩文的传道功能、... 当北宋"尊韩排佛"浪潮被以欧阳修为核心的古文创作群体推至巅峰之时,契嵩选择了以古文"非韩护法"策略,代表了当时韩愈批判的最强音。契嵩对韩愈的批判是全面的,其中有关文学方面的内容主要有:否定韩文的传道功能、把韩愈定位为"文词人",批评韩文构思怪诞、思理不周、语言随意等弊病,这些批评都是以儒家思想为圭臬的,其背后隐藏着援儒护佛的真实动机。契嵩"非韩"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不仅对他本人的古文写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更开启了稍后理学家"重道轻文"文学批评的先河,从而使他成为理学文论的先驱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契嵩 非韩 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人文学科的学术提问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文忠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37-548,共12页
没有提问就没有学问,问题是学术的中心,具有绝对的优先性。学术提问应遵循"三无原则":就对象言,"学无新旧",就方法言,"学无中西",就价值言,"学无有用无用"。发现学术问题有多种途径,研究者可以... 没有提问就没有学问,问题是学术的中心,具有绝对的优先性。学术提问应遵循"三无原则":就对象言,"学无新旧",就方法言,"学无中西",就价值言,"学无有用无用"。发现学术问题有多种途径,研究者可以在"经典细读""学术论争""相互照明""基本理论的具体运用"和"人生体验"中发现学术问题。人文学科的问题大多是"老生常谈"或"经典常谈",但又必须根据新的时代、新的语境、新的读者需求,对"老生常谈"的经典问题和"隐而未发"的学术课题,通过命题提炼、学理阐释和拓展深化,不断地加以创造性的重新再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学科 学术提问 “三无”原则 提问途径 经典常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