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6篇文章
< 1 2 4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探寻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进路——专访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阮成武
1
作者 石亚兵 阮成武 《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32,共14页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深入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学术研究与理论建构,是当代中国教育学人的重要历史使命,也是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时代际遇和实践呼唤。阮...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深入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学术研究与理论建构,是当代中国教育学人的重要历史使命,也是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时代际遇和实践呼唤。阮成武教授四十余年学术生涯中,始终紧扣“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脉络和理论逻辑”这一主线,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和教育学为学科支撑,以教育现代化的历史构境和理论逻辑来透析当代教育改革发展的现象和问题,逐步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进路学术研究成果。尤其提出了基于统筹共享的教育利益协调模式、基于美好生活观的教育民生保障机制、基于主体性建构的教师教育与教师发展路径,从学理上把握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进路的底层逻辑和关键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助力和丰富了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阮成武教授以“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为座右铭,将传授知识、培养人才作为最根本职责,把站好讲台、育人育才视为教师最大和最重要成果,培养了一批教育理论和实践优秀人才,为当代教育学人提供了很好的示范,也体现一位国家教学名师的志业担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 教师队伍建设 教育政策 美好教育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师范大学研究生心理压力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16
2
作者 查月红 龙文祥 《复旦教育论坛》 2005年第3期54-58,共5页
通过对安徽师范大学83名在校研究生的问卷调查,得出师范院校研究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不同层次群体心理压力的基本特点,并分析产生这些压力的原因,为缓解研究生的心理压力,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安徽师范大学 心理压力 调查研究 心理健康水平 在校研究生 问卷调查 师范院校 基本特点 不同层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学校多媒体教学现状的调查与研究——以安徽师范大学为例 被引量:53
3
作者 刘和海 王清 《教育与现代化》 2006年第4期40-45,共6页
以安徽师范大学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多媒体课堂教学情况进行了调查、比较、分析,在既肯定其优势,又指出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并从教学环境的建设、对教师及其管理人员的培训等方面,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 多媒体教学 优化教学 分析与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小学科学教育的理论向度与实践方略 被引量:4
4
作者 刘和海 谭闵 +1 位作者 高幸 王贝贝 《中国电化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1-58,共8页
科学教育关系到国家安全、环境保护、公共健康等领域,是支撑国家战略的重要基石。因此,该文致力于深入剖析科学教育的核心要素,包括其目标、内容、方法和形式,以期对科学教育的本质进行重新解读。同时,探讨了科学教育的理论基础,这一基... 科学教育关系到国家安全、环境保护、公共健康等领域,是支撑国家战略的重要基石。因此,该文致力于深入剖析科学教育的核心要素,包括其目标、内容、方法和形式,以期对科学教育的本质进行重新解读。同时,探讨了科学教育的理论基础,这一基础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科教兴国战略、科学素养的培育、以探究与实践为核心的教学方法,以及科学教育所特有的“加法”理念。在实践策略上,提出持续优化的发展格局、以人为本的教育体系、全面设计的评价框架和多方协同的生态模型,这些措施构成了构建中小学科学教育新体系的行动指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学 科学教育 理论向度 实践方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应用的检视与思考——基于安徽省66所中职学校的抽样调查 被引量:1
5
作者 段红 杜黎丽 卢卫青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3-89,共7页
贯彻落实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是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工作。以安徽省66所中职学校为调研对象,就标准的学习宣传、贯彻执行、校本应用、效果成效等维度进行线上问卷调查与实地访谈。调研结果显示,安徽省对照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优... 贯彻落实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是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工作。以安徽省66所中职学校为调研对象,就标准的学习宣传、贯彻执行、校本应用、效果成效等维度进行线上问卷调查与实地访谈。调研结果显示,安徽省对照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优化专业布局、参照专业教学标准规范专业教学、落实课程标准提升课堂质量取得显著成效,但也存在标准建设进度影响应用广度、办学层次等因素影响应用深度、教师能力不足影响应用方式和考核评价体系缺失影响应用效果等问题。建议完善国家教学标准体系、提升应用广度、优化分层管理、增强标准应用深度、提升教师能力、推动标准校本化实施、建立统一的考核评价体系等,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教育 国家教学标准 应用效果 调查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美好教育生活的概念生成与内涵特质 被引量:1
6
作者 张丽 阮成武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37,共10页
在美好生活话语背景下,美好教育生活从生活和教育两个方面向着美好取向生发而成。美好教育生活隶属美好生活和教育生活的概念谱系,在兼具两者各自属性的同时,又彰显自身的独特性。美好教育生活就是身处教育过程中的个体和群体所追求的... 在美好生活话语背景下,美好教育生活从生活和教育两个方面向着美好取向生发而成。美好教育生活隶属美好生活和教育生活的概念谱系,在兼具两者各自属性的同时,又彰显自身的独特性。美好教育生活就是身处教育过程中的个体和群体所追求的一种美好生活,是生命个体通过教育活动而交往共在、不断自我实现的生活,是基于生活、在生活中教育、为了生活的教育和谐统一的生活,是日常教育生活与非日常教育生活相互交错依存、不断生成的生活,是个体在生活化教育情境中不断趋近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生活。这样的美好教育生活是一种由好向更好逐渐演变的可能性生活,一种由可能美好向现实美好不断跃迁的能动性生活,一种由可能与现实矛盾运动而不断生成的必然性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好生活 教育生活 美好教育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家精神引领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被引量:1
7
作者 陈巴特尔 刘延翠 路宝利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1-86,112,共7页
教育家精神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为建设新时代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提供精神引领。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具体表现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有待加强、专业核心能力不足与社... 教育家精神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为建设新时代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提供精神引领。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具体表现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有待加强、专业核心能力不足与社会服务意识欠缺等。基于教育家精神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与弘道追求,优化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有助于增强“双师型”教师的精神信念,引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家精神 高职院校 “双师型”教师队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现代家庭教育的三重形态 被引量:1
8
作者 辛治洋 戴红宇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7-75,共9页
现代家庭教育受教育结构变迁与自身行动韧性双重影响,呈现三重并置形态。其一是以家庭日常生活为依托的生活形态,主要表现为伦理教育和生活教育;其二是以学校教育为样板的模仿形态,主要表现为仿效学校进行知识传递活动;其三是以亲子偏... 现代家庭教育受教育结构变迁与自身行动韧性双重影响,呈现三重并置形态。其一是以家庭日常生活为依托的生活形态,主要表现为伦理教育和生活教育;其二是以学校教育为样板的模仿形态,主要表现为仿效学校进行知识传递活动;其三是以亲子偏好为导向的自主形态,主要表现为对家庭个性化的追求。不同形态的家庭教育承载着不同的功能,当前家庭教育却面临着生活形态萎缩、模仿形态蔓延和自主形态弱化等失衡问题,三者之间的张力凸显。为此,相关部门应精准施策,从保护生活形态、规范模仿形态、引导自主形态三方面入手,给予针对性的政策支持与指导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教育 生活形态 模仿形态 自主形态 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中国成立初国立安徽大学教育学科发展钩玄 被引量:1
9
作者 孙德玉 许露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6-91,124,共7页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立安徽大学保留的安徽省唯一一个教育学科,经不断发展,成为如今安徽多所高校教育学科的源头。期间,国立安徽大学教育学科的布局进行了调整,成立教学机构,培养专门人才;师资队伍不断完善,遴选了教育学科带头人,优化了...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立安徽大学保留的安徽省唯一一个教育学科,经不断发展,成为如今安徽多所高校教育学科的源头。期间,国立安徽大学教育学科的布局进行了调整,成立教学机构,培养专门人才;师资队伍不断完善,遴选了教育学科带头人,优化了教师的年龄和专业结构,规范了行政管理,为学科发展理顺了关系;教育学科的人才培养重视新生招录、课程改革和学业考核等各个环节,人才培养硕果累累;教育学科的学术研究特色鲜明,也渐有起色。国立安徽大学教育学科建设既继承了原来的优良传统,又顺应了时代发展趋势。国立安徽大学教育学科的嬗变不仅为该学科自身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为当代中国教育学科的发展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 国立安徽大学 教育学科 学科建设 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家精神融入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三重进路
10
作者 周元宽 杨春萌 邹方方 《当代教育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6-124,共9页
教育家精神深度融入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可从系统论的整体性、层次性和开放性三重进路出发。整体性融入是将教育家精神与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两个相互嵌合的整体,贯穿于人才培养体系的重构、结构性改革及教师情感根基的培育之中,推动教... 教育家精神深度融入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可从系统论的整体性、层次性和开放性三重进路出发。整体性融入是将教育家精神与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两个相互嵌合的整体,贯穿于人才培养体系的重构、结构性改革及教师情感根基的培育之中,推动教育家精神转化为队伍建设的价值内核。层次性融入是在将乡村教师划分为“新手级”“熟手级”“专家级”的基础上,以教育家精神助力其分级实现从“留下来”到“教书匠”再到“教育家型教师”的专业成长,构筑以精神滋养的教师专业成长阶梯式培养体系。开放性融入是通过消解资源、空间与文化边界约束,依托城乡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虚实教学空间互动、乡土文化创造性转化,激活教育家精神的内生性发展动能。三重进路有机联动,为破解乡村教师队伍的治理困境提供系统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家精神 乡村教师队伍 整体性融入 层次性融入 开放性融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教师数字化资源选择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11
作者 陶佳 费先凡 +1 位作者 范晨晨 林雨莉 《中国电化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2-108,127,共8页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探究教师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数字化资源选择行为是推动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成功的重要内容与保障。该文首先从理性和感性选择理论维度构建影响教师数字化资源选择的行为模型。随...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探究教师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数字化资源选择行为是推动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成功的重要内容与保障。该文首先从理性和感性选择理论维度构建影响教师数字化资源选择的行为模型。随后,通过A省C市的2294份中小学教师问卷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出影响教师在国家平台上数字化资源选择行为的关键因素及其结构关系。结果表明,国家平台教师数字化资源选择行为的发生频次在不同阶段与性别、任教学段因素产生相关性;理性选择因素是选择行为的核心要素,感性选择因素是选择行为的补充要素。最后,提出探索先进技术服务,把握行为“画像”智能升级;研制精品数字资源,发挥平台“品牌”优势效应;构建高质量集成生态,强化多元参与信任体系的实践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择行为 数字化资源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 理性选择 感性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等教育学:小学教师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学科支撑
12
作者 阮成武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8,共5页
教育强国既需要战略思维和宏观叙事,也需要将其转化为具体目标和情境的微观叙事,落实到教育各阶段、环节、要素和领域。沿着教育强国建设理路,学者们进一步提出建设教师教育强国的应然逻辑与时代诉求,将教育强国建设分解为更加具体的支... 教育强国既需要战略思维和宏观叙事,也需要将其转化为具体目标和情境的微观叙事,落实到教育各阶段、环节、要素和领域。沿着教育强国建设理路,学者们进一步提出建设教师教育强国的应然逻辑与时代诉求,将教育强国建设分解为更加具体的支撑性工作任务和目标。教师教育强国作为教育强国的一个子系统和分目标,应以构建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为实体,具化为学前教育、小学教师、中学教师和职业技术“双师型教师”等层次和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教师 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 教师教育强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校社协同视域下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 必要、可行与限度 被引量:3
13
作者 马生松 辛治洋 《当代教育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7-54,共8页
近年来,家庭教育指导已成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重要工作,学校在其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是必要的,其既是应对家庭教育功能变迁下家庭教育失位的有效途径,也是适应教育变革背景下学校教育提质的内在要求,更是弥补... 近年来,家庭教育指导已成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重要工作,学校在其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是必要的,其既是应对家庭教育功能变迁下家庭教育失位的有效途径,也是适应教育变革背景下学校教育提质的内在要求,更是弥补社会教育不足的客观需要。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是可行的,主要表现在:学校组织的社会属性与家庭教育指导公共服务性质具有统一性;学校教育场域特性与家长接受其家庭教育指导具有黏合性;学校的资源整合功能与社会主体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具有联结性。然而,在推进家庭教育指导时,学校应保持适当限度,即避免以“公共性”的名义侵蚀家庭教育的私人性,防止以“指导”的名义削弱家庭教育的自主性,并警惕以“整合”的名义替代社会主体的功能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校社协同 家庭教育 学校指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助力新质人才培养:数智化时代教育何以作为 被引量:11
14
作者 龙庆 崔莉萍 《当代教育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23,共7页
新质人才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和重要资源。新质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教育,数智技术为教育助力新质人才培养提供了工具支撑,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理解数智化时代教育培养新质人才的必要性,首先需在科学认识新质人才内... 新质人才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和重要资源。新质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教育,数智技术为教育助力新质人才培养提供了工具支撑,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理解数智化时代教育培养新质人才的必要性,首先需在科学认识新质人才内涵特质的基础上,厘清数智技术与新质人才培养的耦合关联,探究数智化时代教育培养新质人才的可能空间。数智化时代新质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满足时代对技术人才的需求,还要适应教育教学改革需要,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这为教育助力新质人才培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教育助力新质人才培养需要发挥数智技术优势,通过技术增能、技术扩能、技术释能、技术赋能等手段,强化人机协同、推动跨学科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规模化因材施教,以期培养出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质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新质人才 数智化时代 教育数字化 跨学科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口高质量发展与职业教育改革创新:逻辑与进路 被引量:3
15
作者 雷前虎 龙庆 崔莉萍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19,共7页
人口高质量发展与职业教育之间存在着内在耦合关系,职业教育在推动人口高质量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对老龄化、少子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等未来人口变化趋势,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亟须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发展... 人口高质量发展与职业教育之间存在着内在耦合关系,职业教育在推动人口高质量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对老龄化、少子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等未来人口变化趋势,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亟须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发展适老化职业教育、释放职业教育人才红利。应对未来人口变化,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我国职业教育需要充分践行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使命,遵循整体逻辑、协同逻辑、个体逻辑,开拓创新发展的实践进路,锚定人口高质量发展目标,构建适应人口变化的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格局;夯实人口高质量发展基础,完善涵盖不同年龄结构的终身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深化人口高质量发展内涵,实施以学生个体发展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高质量发展 职业教育 人口红利 教育强国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新质人才培养的现场工程师学院建设研究:质的规定性及其超越 被引量:2
16
作者 邱亮晶 崔莉萍 《成人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9-85,共7页
现场工程师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新类型,培养现场工程师是职业教育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当代自觉。现场工程师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具有新质工程技术人才的特征取向,是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行... 现场工程师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新类型,培养现场工程师是职业教育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当代自觉。现场工程师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具有新质工程技术人才的特征取向,是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行动自觉与逻辑实然。现场工程师学院是培育现场工程师的物质载体,关系着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进程与质量水平。在迈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时代映照下,现场工程师学院建设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职业教育培养新质人才的功能与效用,其建设进程中需遵循如何打通校企难合作的传统堵点、如何规避朝向二级学院等同趋向、如何遵循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自觉、如何整合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资源的质的规定性。据此,在现场工程师学院建设时尤需注重颠覆性及其建设、未来性及其适应、主体性及其自觉、集约性及其整全的基本态度,从机构、机制、主体、资源维度生成学院建设的条件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工程技术人才 新质生产力 现场工程师学院 现场工程师 职业教育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业教育教材职业性的主要内涵、价值意蕴与彰显策略 被引量:2
17
作者 龙庆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11-15,共5页
职业教育教材的职业性是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重要体现,也是职业教育教材特色所在。职业教育教材的职业性特征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和类型特征的职业教育教材体系的重要一环,需要从职业、职业教育以及职业教育教材本体等角度出发进行阐释。... 职业教育教材的职业性是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重要体现,也是职业教育教材特色所在。职业教育教材的职业性特征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和类型特征的职业教育教材体系的重要一环,需要从职业、职业教育以及职业教育教材本体等角度出发进行阐释。职业教育教材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载体和实现教育强国建设目标的核心引擎,重视其职业性有利于彰显职业教育教材特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满足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需要和提高教材质量。基于此,职业教育教材职业性的彰显策略是:紧跟行业企业发展,及时更新教材内容;教材结构对接岗位实际,营造真实工作场景;加强校企合作编写能力,打造产教融合优质教材;重塑教材形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质量职业教育教材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教育 教材 职业性 类型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科·学术·学人:弘扬教育家精神的教育学进路
18
作者 邹方方 周元宽 杨春萌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5期3-11,共9页
教育学属于教育学科群的根基性领域,在弘扬教育家精神中承载着重要的奠基性、引领性和支柱性功能。依循“弘扬”这一政策话语所内含的“精神阐发—精神描摹—精神实现”三位一体的动态递进机制,弘扬教育家精神可以划分为学科、学术、学... 教育学属于教育学科群的根基性领域,在弘扬教育家精神中承载着重要的奠基性、引领性和支柱性功能。依循“弘扬”这一政策话语所内含的“精神阐发—精神描摹—精神实现”三位一体的动态递进机制,弘扬教育家精神可以划分为学科、学术、学人三重教育学进路。学科进路聚焦“精神阐发”,通过夯实学科建设根基、加强学科横向对话、融合本土国际视野,深化教育家精神的学理研究;学术进路侧重“精神描摹”,借助教材化、故事化、人格化等具象化表达方式,唤醒教育家精神的价值共鸣;学人进路推动“精神实现”,通过树立学科带头榜样、构建有序学科梯队、凝聚学科队伍合力,营造共同践行教育家精神的良好学科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家精神 学科建设 学科进路 学术进路 学人进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一体化对“教育-人口”动态协同效应的影响——基于长三角城市的实证
19
作者 张荣馨 朱家存 孙司宇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94-98,共5页
在新发展理念中的协调视角下,“教育-人口”动态协同应具有公平和发展的双重效应。文章依托长三角一体化进程这一准自然实验场景,基于1993—2022年长三角41座城市的数据,采用渐进双重差分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区域一体化显著促... 在新发展理念中的协调视角下,“教育-人口”动态协同应具有公平和发展的双重效应。文章依托长三角一体化进程这一准自然实验场景,基于1993—2022年长三角41座城市的数据,采用渐进双重差分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区域一体化显著促进了“教育-人口”的公平协同和发展协同,且促进效应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增强;不同省份的表现存在差异,江苏和浙江加入长三角一体化促进了其公平协同但缺乏发展协同,安徽则相反,说明公平协同和发展协同之间尚未实现同频共振。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区域一体化对“教育-人口”动态协同效应的影响一方面通过经济发展效应、经济追赶效应、财政合作效应促使子区域间教育资源配置的收敛,另一方面基于公众的最优居住地选择行为促进子区域间人口规模的收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教育 常住人口 资源配置 动态协同 区域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评融合:教育评价的理念转向与落地
20
作者 辛涛 聂竹明 +1 位作者 施文静 张生 《开放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0-38,共9页
技术发展推动教育生态变革,要求评价功能从选拔转向促进学习,学评融合成为回应个性化教育发展与技术赋能的必然选择。学评融合理念的核心在于范式转向:评价目的转向促进发展,主体转向学习者参与,技术转向动态诊断。其本质是评价的学习... 技术发展推动教育生态变革,要求评价功能从选拔转向促进学习,学评融合成为回应个性化教育发展与技术赋能的必然选择。学评融合理念的核心在于范式转向:评价目的转向促进发展,主体转向学习者参与,技术转向动态诊断。其本质是评价的学习性与诊断性统一,评价过程即学习过程,旨在通过精准剖析能力实现以评促学;核心目标是从知识技能评价转向核心素养导向评价。驱动该理念落地的核心技术路径是个性化学习引擎,即构建闭环系统:数据层整合多源异构数据,诊断层应用认知诊断模型动态解析知识状态并预测趋势,推荐层依托算法生成个性化学习路径,形成“数据采集→状态追踪→智能推荐→反思改进”的循环,将评价重构为认知元监控过程,使之进化为素养生长引擎。然而,该路径面临三重挑战:技术效度需平衡算法复杂性与可解释性,构建可解释人工智能框架以提升信任度;技术伦理需协调数据价值与隐私安全,应对大规模远程测评风险;资源普惠需破解数字鸿沟衍生的公平困境,防止技术资源配置失衡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评融合 素养评价 教育公平 个性化推荐 评价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