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合肥市近55年日照时数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9
1
作者 黄向荣 葛红卫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0期8723-8725,共3页
利用合肥市近55年日照时数实测资料,分析了合肥市日照时数年代际、年际、各季和各月的气候变化特征;并利用线性倾向估计法、滑动t检验法对合肥市日照时数的年、季、月气候变化趋势进行了突变分析。结果表明:合肥市年、季、月日照时数均... 利用合肥市近55年日照时数实测资料,分析了合肥市日照时数年代际、年际、各季和各月的气候变化特征;并利用线性倾向估计法、滑动t检验法对合肥市日照时数的年、季、月气候变化趋势进行了突变分析。结果表明:合肥市年、季、月日照时数均呈减少趋势。各季中夏季日照时数减少最快,春季日照时数减少最慢;各月日照时数减少最多的是8月,减少最缓的是4月。合肥市年日照时数在1969年前后发生了明显的突变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照时数 气候变化 气候特征 合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肥市景观结构对城市热岛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李彪 邓斌 +3 位作者 黄雅丽 严平 魏春璇 陈健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7期11869-11871,11873,共4页
根据合肥景观结构的特点,运用城市气候调查理论和小气候观测方法对合肥不同景观功能区热岛强度进行观测分析。结果表明,合肥城市全年存在热岛效应,热岛强度和热岛中心均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对景观的热岛强度进行数值模拟,表明城市绿化对... 根据合肥景观结构的特点,运用城市气候调查理论和小气候观测方法对合肥不同景观功能区热岛强度进行观测分析。结果表明,合肥城市全年存在热岛效应,热岛强度和热岛中心均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对景观的热岛强度进行数值模拟,表明城市绿化对夏季降温效应显著,并提出了改善城市气候生态和优化景观结构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肥 景观结构 城市热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肥市近55年的旱涝演变规律
3
作者 方茸 张建军 +4 位作者 翟振芳 张平 陈健 魏春璇 邓斌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0期13297-13299,共3页
将合肥市近55年的年、汛期以及四季的降水量资料处理成相对应的Z指数序列,并由此分析合肥市年、汛期以及四季旱涝出现的频率,采用最大熵谱分析和小波分析方法,研究了合肥市年、汛期以及四季的旱与涝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合肥市年、汛期... 将合肥市近55年的年、汛期以及四季的降水量资料处理成相对应的Z指数序列,并由此分析合肥市年、汛期以及四季旱涝出现的频率,采用最大熵谱分析和小波分析方法,研究了合肥市年、汛期以及四季的旱与涝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合肥市年、汛期以及四季旱与涝的发生频率均在30%以上,年、汛期、夏、秋季节旱多于涝,冬、春季节涝明显多干旱,合肥市旱涝灾害比较频繁。合肥市年、汛期以及四季的旱涝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同时年、汛期以及夏、秋季节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亦很显著,但是冬春季节则为5~6年的周期所取代。近年来合肥市的旱涝变化趋势是:对于春季而言,在各个时间尺度上均处于偏涝阶段,年、汛期以及夏秋冬季节在长时间尺度上处于偏涝阶段,在较短时间尺度上则处于干旱时期。并诊断出合肥市年、汛期以及四季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旱涝转换突变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肥市 旱涝 Z指数 最大熵谱 小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肥市小麦产量预报业务化运行模式的建立 被引量:1
4
作者 张玉龙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73-373,392,共2页
通过对合肥市小麦产量变化的气候诊断分析,采用灰色预测系统求取趋势产量,以合肥市代表站的气象资料作为预报因子,应用统计学方法建立合肥市小麦产量气象预报模式。经回代检验以及2006~2007年的业务试运行,取得良好效果。
关键词 小麦产量 预报模式 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肥市灰霾时间特征分析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5
作者 王跃宁 胡森林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11期132-134,154,共4页
利用2016年4月—2017年3月安徽省合肥市能见度、相对湿度等气象资料和PM_(2.5)浓度等环境资料,采用二维散点图和线性分析方法,分析了合肥市灰霾天气的时间分布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结果表明,7月是一年中灰霾小时频率最少的月份,为0.5%... 利用2016年4月—2017年3月安徽省合肥市能见度、相对湿度等气象资料和PM_(2.5)浓度等环境资料,采用二维散点图和线性分析方法,分析了合肥市灰霾天气的时间分布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结果表明,7月是一年中灰霾小时频率最少的月份,为0.5%,之后逐渐上升至最高点12月的38.0%;月平均小时频率为14.4%。灰霾小时频率的日分布与能见度呈相反趋势,在15:00出现频率最低,为5.2%,05:00频率最高,为27.9%。灰霾日频率和小时频率全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最高和最低值均出现在12和7月,为61.3%和0,全年月均灰霾日8 d。能见度和灰霾的时间分布特征与PM_(2.5)浓度密切相关,能见度与PM_(2.5)浓度呈负相关,灰霾频率则与PM_(2.5)浓度呈正相关。灰霾天气对农业生产产生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霾 时间特征 能见度 相对湿度 PM 2.5 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油菜涝渍灾害孕灾环境特征及其指标研究 被引量:17
6
作者 盛绍学 石磊 李彪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0期13099-13101,13189,共4页
[目的]研究安徽省油菜涝渍灾害的分级指标。[方法]对安徽省油菜涝渍灾害孕灾环境特征、涝渍致灾因子与油菜产量的关系及安徽省油菜涝渍的发生几率进行分析,并利用涝渍判别模型确定不同区域油菜涝渍灾害分级指标。[结果]油菜产量与降水... [目的]研究安徽省油菜涝渍灾害的分级指标。[方法]对安徽省油菜涝渍灾害孕灾环境特征、涝渍致灾因子与油菜产量的关系及安徽省油菜涝渍的发生几率进行分析,并利用涝渍判别模型确定不同区域油菜涝渍灾害分级指标。[结果]油菜产量与降水量、降水日数呈负相关,与日照时数呈正相关。安徽省影响显著的油菜涝渍主要发生在4~5月,致灾因子是降水日数、日照时数和降水量。油菜产量形成关键期发生涝渍灾害,对减产起决定性作用。安徽省油菜发生轻度涝渍的几率为2.5年一遇,中度涝渍是4年一遇,重度涝渍是6年一遇,但不同区域有较大差异。[结论]利用涝渍判别模型确定的油菜涝渍灾害分级指标评估涝渍等级的总体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涝渍灾害 油菜 环境特征 指标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云模型的冬小麦气候适宜度评价方法——以安徽省宿州市为例 被引量:8
7
作者 李德 周文鳞 杨霏云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944-956,共13页
为建立冬小麦气候适宜度量化评价方法,本文基于云模型理论,依据光、温和水界限指标,采用"3En"法则确定云参数,建立日照、气温和降水对小麦生长影响的云模型。运用积分回归法,确定权重系数,采用加权综合法和几何平均法,确定不... 为建立冬小麦气候适宜度量化评价方法,本文基于云模型理论,依据光、温和水界限指标,采用"3En"法则确定云参数,建立日照、气温和降水对小麦生长影响的云模型。运用积分回归法,确定权重系数,采用加权综合法和几何平均法,确定不同生育期和全生育期气候适宜度,利用1954—2013年安徽省宿州市各县(区)冬小麦单产和1995—2013年观测地段产量因素等资料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日照适宜度可用左半云,气温和降水适宜度可用梯形云来表达。计算的冬小麦全生育期气候适宜度,与宿州市各县(区)冬小麦气候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观测地段的冬小麦气候产量、千粒重、每穗籽粒数和乳熟期株高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88 0(P<0.01)、0.756 1(P<0.01)、0.670 7(P<0.01)和0.464 3(P<0.05)。返青—拔节期、抽穗—乳熟期2个时期的气候适宜度与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籽粒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58 9(P<0.05)、0.710 7(P<0.01)和0.736 1(P<0.01)、0.744 2(P<0.01),拔节—抽穗期气候适宜度与单位面积穗数的相关系数为0.649 8(P<0.01)。1954—2013年宿州市日照与降水适宜度以每10年0.005和0.008的速度降低,气温适宜度以每10年0.028的速率升高。研究结果可作为评价宿州冬小麦对气候条件的适应性及制定相应策略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云模型 “3En”法则 气候适宜度 气候产量 观测产量 气候因子 生育期 宿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0年合肥地区大雾分析 被引量:12
8
作者 魏文华 邓斌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3776-3777,共2页
[目的]分析合肥地区大雾的基本特征,为交通运输部门提供参考资料。[方法]利用合肥气象站的长年代资料序列(主要为1954-2006年),研究合肥地区大雾的年、月、日变化特征及其持续时间。[结果]合肥地区年平均大雾天数在16 d以上,具有明显... [目的]分析合肥地区大雾的基本特征,为交通运输部门提供参考资料。[方法]利用合肥气象站的长年代资料序列(主要为1954-2006年),研究合肥地区大雾的年、月、日变化特征及其持续时间。[结果]合肥地区年平均大雾天数在16 d以上,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点。同时,该地区大雾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主要集中在冬季(12-2月),而夏季大雾天气较少。该地区大雾的出现时间基本集中在下半夜至凌晨日出前后。在不同持续时间内,合肥地区大雾出现频数的年变化不同。持续时间为2-6 h的大雾在1月出现次数最多,持续时间为6-12 h的大雾在12月出现次数最多,持续时间超过12 h的大雾仅出现在11-2月。[结论]合肥地区大雾基本属于辐射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雾 合肥地区 气候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推进合肥农业信息化建设与农民增收的探讨 被引量:2
9
作者 柳军 李彪 王东升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2017-2017,2019,共2页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合肥市所辖境内,农村和农业人口占有相当比重,农业信息化工作一直受到合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并列入了详细规划方案。随着合肥市农村信息化工程不...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合肥市所辖境内,农村和农业人口占有相当比重,农业信息化工作一直受到合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并列入了详细规划方案。随着合肥市农村信息化工程不断推进,结合信息入乡工程建设,简要介绍合肥市推进农业信息化过程、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信息化 增收 产业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7年7月4日合肥地区暴雨天气过程诊断分析及数值预报的对比检验 被引量:2
10
作者 方茸 陈健 魏春璇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1期10043-10044,共2页
2007年7月4日4:00~12:00,合肥地区中北部普降暴雨,其中长丰县、肥东县部分乡镇出现超100mm的大暴雨。利用7月4日8:00的实况资料对这次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同时对T213和欧洲中心的预报产品综合分析检验,最后找出造成合肥地区... 2007年7月4日4:00~12:00,合肥地区中北部普降暴雨,其中长丰县、肥东县部分乡镇出现超100mm的大暴雨。利用7月4日8:00的实况资料对这次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同时对T213和欧洲中心的预报产品综合分析检验,最后找出造成合肥地区该次暴雨的影响天气系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北抬过程中遭遇从东路南下的冷空气,二者共同作用在副热带高压北侧造成强降水;西南急流和西北急流在江淮上空交汇,动力抬升作用明显。通过分析得出数值预报产品的对比检验结果。1213模式由于时空分辨率高、物理量产品丰富,对暴雨等影响时间短的强对流天气的预报有一定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诊断分析 数值预报 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年低温冰雪天气对合肥地区冬小麦生产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丁霞 王晓红 沈梅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4期14921-14921,14924,共2页
2008年1月中旬至2月上旬,合肥地区冬小麦产区出现了严重的低温冰雪天气,持续时间长,降雪量大。根据安徽省农业气象试验站对当地冬小麦的实际观测资料和历年同期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了此次低温冰雪天气过程对冬小麦生产的影响。
关键词 低温冰雪 冬小麦 天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Windows平台的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系统的研制 被引量:6
12
作者 李彪 李彪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138-2140,共3页
农业气象是气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使农业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适应农业气象业务发展的需要,在合肥市科委支持下,合肥市气象局研制了合肥农业气象综合业务服务系统(HFAMS),将以前主要通过手工方式完成的、零散的农业气象业务工作实... 农业气象是气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使农业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适应农业气象业务发展的需要,在合肥市科委支持下,合肥市气象局研制了合肥农业气象综合业务服务系统(HFAMS),将以前主要通过手工方式完成的、零散的农业气象业务工作实行系统化、自动化、网络化运作,并且成功开发了基于Windows平台的业务软件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气象 业务 服务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糊数学的安徽双季早稻生长季气候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学林 柳军 +2 位作者 黄琴琴 胡森林 王建华 《江苏农业科学》 2019年第7期54-60,共7页
利用安徽省均匀分布的国家常规气象观测站1965—2012年逐日气象观测数据,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构建了基于降水量、日照时数及温度的安徽省双季早稻不同生育期气候适宜度模型。运用Matlab软件计算各站点不同水稻生育期气候适宜度日值... 利用安徽省均匀分布的国家常规气象观测站1965—2012年逐日气象观测数据,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构建了基于降水量、日照时数及温度的安徽省双季早稻不同生育期气候适宜度模型。运用Matlab软件计算各站点不同水稻生育期气候适宜度日值,在此基础上,统计分析了不同发育阶段各气象要素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双季早稻降水、日照、温度及气候适宜度分布存在空间差异,总体上南部优于北部,而且这种空间分布差异随生育阶段而改变;(2)双季早稻降水、日照、温度及气候适宜度值在不同发育阶段有所不同,早稻温度适宜度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而日照和降水适宜度则总体呈微弱下降趋势。(3)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降水量和日照时数随着温度升高,受到了一定负影响,使得二者都对水稻生长产生了负效应,而这种效应的叠加,在某种程度上,增大了气候的不适宜性,不利于水稻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 双季早稻 气候适宜性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沿江地区一季稻灌浆成熟期高温危害日数多时间尺度特征
14
作者 谢金花 王学林 《中南农业科技》 2023年第2期251-253,共3页
开展安徽省沿江地区一季稻灌浆成熟期高温危害研究,可显著提升该地区一季稻生产过程中的农业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利用安徽省沿江一季稻主产区16个气象观测站1960—2017年逐日气象观测资料,以平均温度≥28℃作为一季稻灌浆成熟期高温危害... 开展安徽省沿江地区一季稻灌浆成熟期高温危害研究,可显著提升该地区一季稻生产过程中的农业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利用安徽省沿江一季稻主产区16个气象观测站1960—2017年逐日气象观测资料,以平均温度≥28℃作为一季稻灌浆成熟期高温危害指标临界值,采用数理统计,Mann-Kendall突变检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安徽省沿江一季稻灌浆成熟期高温危害日数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安徽省沿江一季稻栽培区南部出现高温危害风险最高,由南到北高温危害风险呈现明显减少的带状分布;高温危害日数以0.12次/10年的倾向率呈缓慢下降趋势;高温危害日数随着时间的变化存在显著的突变特征,1998年以后有微弱的上升趋势;高温危害日数呈现明显的偏多年-偏少年-偏多年的周期变化特征。未来几年安徽省沿江地区一季稻生长季发生高温危害风险概率较低,该地区可适当增加水稻种植面积,提升气候资源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季稻 灌浆成熟期 高温危害 时空分布 安徽省沿江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淮地区孤立对流云统计特征 被引量:8
15
作者 朱士超 袁野 +1 位作者 吴月 朱明佳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90-699,共10页
孤立对流云是江淮地区重要的降水云系,通过分析江淮地区2013-2016年6-9月的多普勒天气雷达数据,统计得到664个对流云,其中孤立对流云196个,占江淮地区对流云发生频率的29.5%,7月和8月是江淮地区孤立对流云的高发期,6月相对较少,9月最少... 孤立对流云是江淮地区重要的降水云系,通过分析江淮地区2013-2016年6-9月的多普勒天气雷达数据,统计得到664个对流云,其中孤立对流云196个,占江淮地区对流云发生频率的29.5%,7月和8月是江淮地区孤立对流云的高发期,6月相对较少,9月最少,同时12:00(北京时,下同)^-18:00是孤立对流云的高发时段,05:00-07:00孤立对流云发生频率最低。针对2013年7月20日安徽定远出现的孤立对流云个例,综合分析多普勒天气雷达和C波段连续波雷达探测资料,发现此次暖区孤立对流云内部强反射率因子中心交替生成,导致内部反射率因子呈强弱交替出现的波状结构,沿着移动方向由弱到强,降水粒子下落速度与之对应,降水粒子最大落速出现在孤立对流云中下部的强反射率因子区域,速度超过10 m·s^-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地区 孤立对流云 发生规律 结构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江淮分水岭地区的Z指数修正 被引量:10
16
作者 方茸 周后福 屈雅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10-113,共4页
利用安徽江淮分水岭地区的合肥、六安、巢湖3个代表站1957—2008年汛期5—9月降水量资料,计算成相应的Z指数,在用Z指数作为旱涝分级指标过程中,发现Z指数理论界限值并不符合江淮分水岭地区的实际情况,因此必须对此进行修改和订正。以微... 利用安徽江淮分水岭地区的合肥、六安、巢湖3个代表站1957—2008年汛期5—9月降水量资料,计算成相应的Z指数,在用Z指数作为旱涝分级指标过程中,发现Z指数理论界限值并不符合江淮分水岭地区的实际情况,因此必须对此进行修改和订正。以微调和旱涝年份数量大体对等为原则进行修正,修正后的7级和5级Z指数界限值较好地反映出江淮分水岭地区实际旱涝,因此修正后的Z指数可以应用到安徽江淮分水岭地区汛期旱涝等级划分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汛期旱涝 Z指数 指数修正 江淮分水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夏季高温与北极海冰的联系特征 被引量:12
17
作者 方茸 杨修群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81-86,共6页
为研究前期以及同时期北极海冰异常对中国夏季高温的影响,根据近50年来中国160个台站的夏季高温资料以及近50年来的北极海冰资料,用SVD诊断分析方法,提取出两场相关最强,协方差最大的三个时次——分别为同期、海冰超前夏季高温9个月和超... 为研究前期以及同时期北极海冰异常对中国夏季高温的影响,根据近50年来中国160个台站的夏季高温资料以及近50年来的北极海冰资料,用SVD诊断分析方法,提取出两场相关最强,协方差最大的三个时次——分别为同期、海冰超前夏季高温9个月和超前13个月。分析研究表明:当北极海冰发生异常时,中国夏季高温异常的响应是滞后的,尤其是滞后9个月、13个月时;北极海冰在1978—1979年突然异常减少,且1979年以后维持海冰偏少的态势;当前期或同时期的北极海冰出现异常增多(减少)时,在中国夏季高温场上的响应以"南区"、"北区"夏季高温异常偏低(偏高),与海冰变化反位相;"中区"夏季高温异常偏高(偏低),与海冰变化同位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海冰 夏季平均最高气温 SV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LED技术实现农村信息发布 被引量:3
18
作者 柳军 苗开超 +1 位作者 李彪 王东升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2589-2590,共2页
介绍了利用LED技术开发农村信息电子大屏,进行涉农网络信息发布的有益尝试。根据户外特点,设计显示屏的外观结构、显示内容,着重介绍了显示屏的结构、软件及其工作过程,以及显示屏的性能指标和使用效益。
关键词 农业信息化 LED显示屏 单片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次台风低压暴雨过程的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吕娟 柳军 李钧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275-1276,共2页
通过对2005年第13号台风“泰利”在福建登陆后引发的远离台风暴雨的台风倒槽暴雨过程的特点、影响系统、物理量场的分析,探讨了台风倒槽与西风槽相结合处的强降水天气发生发展的条件。
关键词 台风倒槽 强降水 对流不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年雪灾低温对越冬作物影响的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孙亚东 杨书运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4期5826-5827,共2页
通过对积雪和温度变化状况等的分析,研究了2008年雪灾对越冬作物的可能的影响。分析表明,雪灾过程中由于雪被覆盖,地表温度维持较高水平,对作物的越冬不会造成严重影响;融雪后期由于融雪耗能等因素,出现短暂极端低温,对油菜有一定不利影... 通过对积雪和温度变化状况等的分析,研究了2008年雪灾对越冬作物的可能的影响。分析表明,雪灾过程中由于雪被覆盖,地表温度维持较高水平,对作物的越冬不会造成严重影响;融雪后期由于融雪耗能等因素,出现短暂极端低温,对油菜有一定不利影响,对冬小麦则影响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灾 低温 越冬作物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