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乳头状肾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因素 被引量:22
1
作者 高明珠 王进有 +7 位作者 张海梁 王宏恺 叶定伟 张世林 戴波 朱耀 秦晓健 王朝夫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99-303,共5页
背景与目的:乳头状肾细胞癌相对少见,目前国内对此类肿瘤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总结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对可能影响此类患者生存的预后因素进行探索分析。方法:回顾分析64例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 背景与目的:乳头状肾细胞癌相对少见,目前国内对此类肿瘤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总结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对可能影响此类患者生存的预后因素进行探索分析。方法:回顾分析64例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研究终点为总生存期,生存分析数据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计算,并用Log-rank法对生存率进行比较,进一步对有意义的因素行COX模型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乳头状肾细胞癌占同期肾癌的6.04%,中位年龄为55岁(22~78岁),54.7%的患者为无症状性肾癌。Ⅰ型肿瘤22例(34.4%),Ⅱ型肿瘤42例(65.6%),组织学亚型与肿瘤的TNM分期、Fuhrman分级和手术方式显著相关。中位随访时间为46.0个月(19~133个月),共14例(21.9%)患者死亡,其中Ⅰ型1例(4.5%),Ⅱ型13例(31.0%, P=0.018),总生存率分别为85.7%和55.8%。单因素分析显示,伴有临床症状、Ⅱ型乳头状肾细胞癌、Fuhrman Ⅲ~Ⅳ级、淋巴结受累、远处转移和肾周脂肪侵犯是此类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仅远处转移是影响总生存期的独立因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R=14.78,P=0.004)。结论:与国外数据相比,我国乳头状肾细胞癌占肾癌的比重低,Ⅱ型肿瘤相对较常见。确诊时发生转移是影响此类患者总生存期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乳头状肾细胞癌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多中心上市后临床研究 被引量:45
2
作者 石远凯 许建萍 +22 位作者 吴昌平 张燕 杨俊泉 周涛 刘峥 茅卫东 张沂平 王嵬 于忠和 邬麟 陈建华 王娟 安永辉 蔡建辉 刘明 陈振东 李青山 任朝英 杨志勇 李宝兰 赵敏 刘哲峰 刘斌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4期679-684,共6页
目的:探究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ylated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PEG-rhG-CSF)在多个化疗周期中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前瞻性、开放性单臂临床试... 目的:探究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ylated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PEG-rhG-CSF)在多个化疗周期中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前瞻性、开放性单臂临床试验,对需接受多周期化疗的肺癌、卵巢癌、结直肠癌等恶性实体瘤患者连续2~4个周期预防性给予PEG-rhG-CSF。结果:PEG-rhG-CSF初级预防给药后,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从第1个化疗周期的4.76%(13/273)分别降至2~4个周期的1.83%(5/273)、1.15%(2/174)和2.08%(2/96),3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从第1个化疗周期的11.36%(31/273)分别降至2~4个周期的6.23%(17/273)、2.87%(5/174)和3.13%(3/96)。第1次随访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febrile neutropenia,FN)的发生率为0.73%(2/273);FN持续时间中1例为2 d,1例为5 d;第2~4次随访的FN发生率均为0;次级预防给药后,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从筛选期的25%(7/28),分别降至后续1~3个周期的3.57%(1/28)、0(0/28)和6.67%(1/15),3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则从71.43%(20/28)分别降至10.71%(3/28)、14.29%(4/28)和0(0/15)。研究中抗生素的使用率为10.48%(44/420)。结论:每个化疗周期应用1次PEG-rhG-CSF可有效预防恶性实体瘤患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多个周期应用可以显示同样的疗效,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肿瘤 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过呼气鉴定乳腺癌分子分型的可能性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花庆岭 张伟 +6 位作者 石大友 丁露 徐珍琴 宋琪 秦涛 宋耕 刘虎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26-230,共5页
目的探讨通过人体呼出气体鉴定乳腺癌分子分型的可能性。方法筛选出251例符合入组标准的研究对象,每人收集2份呼气样本,分别经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TD-GC—MS)技术及纳米传感器技术检测。结果发现13种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 目的探讨通过人体呼出气体鉴定乳腺癌分子分型的可能性。方法筛选出251例符合入组标准的研究对象,每人收集2份呼气样本,分别经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TD-GC—MS)技术及纳米传感器技术检测。结果发现13种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浓度在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过表达型乳腺癌与非HER-2过表达患者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三阴型乳腺癌与非三阴型乳腺癌间5种,Luminal B型乳腺癌与非Luminal B型乳腺癌间1种,Luminal A型乳腺癌与非Luminal A型乳腺癌间0种。纳米传感器经留一法交叉验证判别各分子分型的乳腺癌时亦获得较高的精确度(73.64%~90.70%)、灵敏度(40.00%~93.75%)与特异度(73.77%~93.42%)。结论“呼气检测”可作为一种新型的鉴定乳腺癌分子分型的无创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分子分型 呼气 气相色谱质谱 纳米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结节与其他实体瘤并存的临床诊治 被引量:2
4
作者 高文君 轩菡 +2 位作者 姜凡 吴强 陈振东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67-470,481,共5页
目的:调查实体肿瘤患者中甲状腺结节的发生率和恶性率,探讨甲状腺结节与原发恶性肿瘤的关系及对其诊治的影响。方法:收集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肿瘤中心2016年1月1日—3月31日所有住院患者作为实体瘤组,进行甲状腺彩超、促甲状腺激素... 目的:调查实体肿瘤患者中甲状腺结节的发生率和恶性率,探讨甲状腺结节与原发恶性肿瘤的关系及对其诊治的影响。方法:收集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肿瘤中心2016年1月1日—3月31日所有住院患者作为实体瘤组,进行甲状腺彩超、促甲状腺激素(TSH)检测,并与同时期性别、年龄相似的健康体检人群(对照组)相比较。统计甲状腺结节的发生情况,分析其与实体肿瘤的关系及对诊治的影响。结果:两组中女性甲状腺结节发病率均高于男性;与对照组相比,实体肿瘤组中甲状腺结节的总发病率及甲状腺多发结节发病率较高(P<0.05);实体肿瘤组和对照组的甲状腺结节直径多在1 cm以下。实体肿瘤组并存的甲状腺结节恶性率较高(23.53%),乳腺癌是并发甲状腺结节最多的实体肿瘤。甲状腺结节对实体肿瘤患者临床诊治无影响104例(65.00%),轻度影响46例(28.75%),中度影响6例(3.75%),重度影响4例(2.50%)。结论:实体肿瘤中并存的甲状腺结节发病率及恶性率均较高,在临床中应该受到重视。甲状腺结节对实体肿瘤诊治的影响与原发病的情况有关。全面检查甲状腺可能对病情复杂的肿瘤诊治有很大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结节 实体肿瘤 甲状腺癌 诊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肠间质瘤患者甲磺酸伊马替尼常规治疗失败后的生存状况及其后续处理 被引量:2
5
作者 杜宇 陈振东 +2 位作者 张明军 李娜 程怀东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79-182,196,共5页
目的探讨甲磺酸伊马替尼加量、换用苹果酸舒尼替尼、对症处理3种后续治疗对胃肠间质瘤(GIST)术后常规剂量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失败患者临床症状和生存时间的影响。方法术后常规剂量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失败的GIST患者40例,随机分为甲磺... 目的探讨甲磺酸伊马替尼加量、换用苹果酸舒尼替尼、对症处理3种后续治疗对胃肠间质瘤(GIST)术后常规剂量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失败患者临床症状和生存时间的影响。方法术后常规剂量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失败的GIST患者40例,随机分为甲磺酸伊马替尼加量(14例)、换用苹果酸舒尼替尼(14例)、对症处理(12例)3种后续治疗组,并对患者后续治疗后情况进行随访。比较3种后续治疗的临床疗效和生存状况等。结果 3种后续治疗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苹果酸舒尼替尼组的有效率(28.6%)和临床获益率(92.9%)明显高于其他两组。随访1年以上者36例,1、2年生存率分别为67.5%、47.3%。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后续治疗前KPS评分、初治转移部位及初治后病灶密度是否降低是独立预后因素。甲磺酸伊马替尼加量组和苹果酸舒尼替尼组发生3~4级毒性反应发生率分别22.5%、42.5%。结论换用苹果酸舒尼替尼的获益率较高,性别、后续治疗前KPS评分、初治转移部位及初治病灶密度是否降低可以作为判断GIST临床预后的参考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肿瘤/药物疗法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