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6型人乳头瘤病毒E5基因对永生化口腔上皮细胞EGFR、p21、p53和Rb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李迪 江彤 陈传俊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288-1293,共6页
目的分析16型人乳头瘤病毒E5基因(HPV16 E5)对永生化口腔上皮细胞(HIOEC)肿瘤相关基因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p21、p53和Rb表达的影响,探究HPV16 E5在口腔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将含有目的基因HPV16 E5的慢病... 目的分析16型人乳头瘤病毒E5基因(HPV16 E5)对永生化口腔上皮细胞(HIOEC)肿瘤相关基因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p21、p53和Rb表达的影响,探究HPV16 E5在口腔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将含有目的基因HPV16 E5的慢病毒载体p LOV-E5及对照病毒载体p LOV-N分别转染HIOEC细胞,并筛选出各自稳定转染的细胞株。RT-q 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EGFR、p21、p53和Rb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MTT法分析HPV16 E5对HIOEC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结果p LOV-E5转染的HIOEC细胞中,p21和p53的mRNA转录水平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0、0.02),但EGFR的mRNA转录水平较对照组无明显变化;EGFR、p21和p53的蛋白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均显著提高,Rb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均无明显变化。MTT法检测结果表明,p LOV-E5转染HIOEC的增殖活力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0)。结论 HPV16 E5可以促进HIOEC的增殖,同时上调EGFR、p21和p53在HIOEC中的表达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乳头瘤病毒 永生化 上皮细胞 HPV16 E5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与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2
作者 许鹏 陈传俊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20-222,共3页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仍不清楚,近来越来愈多的研究揭示其与单纯疱疹病毒(HSV)的潜伏有关。PTN患者的三叉神经节和神经根有明显的脱髓鞘变,而脱髓鞘病变是PTN的主要病理基础。HSV依赖其嗜神经特性感染三叉神经半...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仍不清楚,近来越来愈多的研究揭示其与单纯疱疹病毒(HSV)的潜伏有关。PTN患者的三叉神经节和神经根有明显的脱髓鞘变,而脱髓鞘病变是PTN的主要病理基础。HSV依赖其嗜神经特性感染三叉神经半月节并长期潜伏,在机体免疫低下时激活,造成对三叉神经的慢性炎症性刺激,导致三叉神经脱髓鞘病变进而引发PTN。诠释PTN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对于揭开三叉神经痛之谜,创建并运用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单纯疱疹病毒 神经节 脱髓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舌再造的外科技术探讨 被引量:2
3
作者 陈传俊 陈晓阳 +4 位作者 丁常春 冯大军 韩冬 葛婷 魏莉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70-472,共3页
目的:探讨全舌切除后实施全舌再造的技术和方法。方法: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用预构皮瓣延期全舌再造(3例)或用胸大肌肌皮瓣即刻全舌再造(4例)。前者是在舌切除之前,通过预构在供区获得舌的外形,待血循环建立后再以显微外科手术将预构舌转... 目的:探讨全舌切除后实施全舌再造的技术和方法。方法: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用预构皮瓣延期全舌再造(3例)或用胸大肌肌皮瓣即刻全舌再造(4例)。前者是在舌切除之前,通过预构在供区获得舌的外形,待血循环建立后再以显微外科手术将预构舌转移到缺损区进行舌缺损的修复重建;后者则是舌切除的同时,在转移的肌皮瓣的两侧缘对穿环折形成颌舌沟来获得舌的基本外形,避免组织瓣沉陷导致重建的舌"消失"。结果:预构皮瓣延期全舌再造和胸大肌肌皮瓣即刻全舌再造2种方法均能获得理想的舌外形,术后患者发音功能良好。结论:恰当的预构或其他塑形均可获得理想全舌再造的舌的外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肿瘤 全舌切除 全舌再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颌髁突矢状骨折髓内髓外双重内固定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陈传俊 陈晓阳 陈静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74-477,共4页
目的探讨髓内及髓外双重内固定在下颌髁突矢状骨折开放复位内固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髓内髓外双重内固定术治疗18例24侧髁突矢状骨折,固定方法:单一螺钉或克氏针行髓内固定,配合一块钛板行髓外固定,伴发他处骨折者同期行精确复位固... 目的探讨髓内及髓外双重内固定在下颌髁突矢状骨折开放复位内固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髓内髓外双重内固定术治疗18例24侧髁突矢状骨折,固定方法:单一螺钉或克氏针行髓内固定,配合一块钛板行髓外固定,伴发他处骨折者同期行精确复位固定。术后通过拍摄CT和全景X线片评价钛板固定情况、骨折段复位精准度及稳固性,通过临床检查评价咬合关系、开口度、开口型。结果术后X线全景片或CT检查显示,24侧髁突矢状骨折段均未发现术后旋转移位,对位良好;钛板和螺钉无扭曲、折断和松脱。术后咬合关系、开口度、开口型恢复良好。结论髓内髓外双重内固定具有抗骨折段旋转作用,髓内螺钉和髓外钛板在空间上互不干扰,是下颌骨髁突矢状骨折固定的良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髁突矢状骨折 坚强内固定 髓内固定 髓外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