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8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生产托管服务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探析——以安徽颍州农业社会化服务科技创新基地为例 被引量:3
1
作者 陈欢 汪永武 +11 位作者 马斐 曹承富 吴子峰 乔玉强 李玮 张向前 赵竹 丁永刚 侯君佑 储艳梅 韩佩杰 杜世州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3期246-251,共6页
加速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对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系统阐述了目前安徽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模式,并综合分析了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的成果属性、转化动力、转化机制及农技推广模式等方面... 加速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对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系统阐述了目前安徽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模式,并综合分析了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的成果属性、转化动力、转化机制及农技推广模式等方面的问题。结合新阶段对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联动发展以及农业生产托管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提出了基于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理论框架,并以安徽颍州农业社会化服务科技创新基地为例,分析了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在推进科技创新和促进成果高效转化方面的正向作用,阐述了农业科研院所、农技推广系统、托管组织等主体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中的联动协作机制。提出了一条可行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基于生产托管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以期为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助力农业新技术推广到位、助推乡村振兴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 成果转化 科技创新 生产托管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不同生态区冬小麦产量及土壤肥力评价
2
作者 李玮 乔玉强 +6 位作者 曹承富 丁永刚 陈欢 赵竹 杜世州 张向前 尚云秋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2-252,共11页
为明确安徽省不同生态区土壤肥力特征及影响小麦高产的土壤肥力限制因子,于2023年小麦收获期开展田间调查和土壤样品采集,分析比较不同生态区小麦产量和土壤肥力差异以及影响小麦高产的主要土壤肥力因子,同时运用经验权重、综合权重以... 为明确安徽省不同生态区土壤肥力特征及影响小麦高产的土壤肥力限制因子,于2023年小麦收获期开展田间调查和土壤样品采集,分析比较不同生态区小麦产量和土壤肥力差异以及影响小麦高产的主要土壤肥力因子,同时运用经验权重、综合权重以及内梅罗指数法对土壤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不同生态区小麦产量表现为淮北>沿淮>江淮>沿江。小麦产量与土壤有机质(SOM)、全氮(TN)、全磷(TP)、碱解氮(AN)、速效磷(AP)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速效钾(AK)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容重(BD)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影响小麦产量的土壤肥力因子重要性排序为SOM>AP>TN>TP>AN>TK>pH>BD>AK,除TK、AK和AN以外,其他土壤养分指标间存在着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pH值和BD与SOM和AN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综合权重法得出的土壤肥力指数(SFI)范围为0.58~0.89,小麦产量与其SFI极显著相关。沿淮和淮北生态区旱茬小麦产量分别达到9.00 t·hm^(-2)和11.25 t·hm^(-2)的土壤肥力等级为Ⅰ级,江淮和沿江生态区稻茬小麦产量达到7.5、6.00 t·hm^(-2)的土壤肥力等级分别为Ⅱ级和Ⅲ级。沿江生态区小麦高产的土壤肥力限制因子为AP和SOM,江淮生态区主要限制因子为BD和AP,沿淮生态区主要限制因子为TP和pH,淮北生态区主要限制因子为土壤pH、AP和B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产量 土壤肥力 生态区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10-12月积温时空变化特征及冬小麦适宜播期分析
3
作者 邓骋 赵莉 +6 位作者 杨太明 陈金华 包琪 白群升 何贤芳 林勇翔 汪建来 《麦类作物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3-79,共7页
为确定安徽省冬小麦适宜播期,利用1971-2021年安徽省分布于淮北、江淮及沿江麦区的50个气象站点观测数据,分析了10-12月积温时空变化特征,并基于叶龄积温法分析了前30 a(1971-2000年)与后21 a(2001-2021年)各地冬小麦冬前生长至不同叶... 为确定安徽省冬小麦适宜播期,利用1971-2021年安徽省分布于淮北、江淮及沿江麦区的50个气象站点观测数据,分析了10-12月积温时空变化特征,并基于叶龄积温法分析了前30 a(1971-2000年)与后21 a(2001-2021年)各地冬小麦冬前生长至不同叶龄对应的播期。结果表明,1971-2021年,安徽省及其各麦区10-12月每月积温及总积温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线性增加趋势,安徽省10-12月每月积温及总积温上升速率分别为8.6、9.6、7.8和26.1℃·(10 a)^(-1),安徽省及其各麦区10-12月每月积温上升速率呈现出11月>10月>12月规律;沿江麦区12月积温上升速率[6.5℃·(10 a)^(-1)]明显低于淮北[8.4℃·(10 a)^(-1)]及江淮[8.3℃·(10 a)^(-1)]麦区;淮北和江淮麦区10-12月总积温上升速率均为26.6℃·(10 a)^(-1),沿江麦区略低[24.9℃·(10 a)^(-1)]。安徽冬小麦冬前生长至相同叶龄时,后21 a播期比前30 a总体推迟1~4 d。淮北、江淮和沿江麦区后21 a适宜播期比前30 a分别平均推迟2.61、2.86和2.07 d。后21 a淮北麦区半冬性、弱冬性品种适宜播期分别为10月16-21日、10月12-16日,江淮麦区春性、半冬性品种适宜播期分别为10月25-30日、10月21-25日,沿江麦区春性品种适宜播期为10月30日-11月4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省 冬小麦 冬前积温 时空变化 适宜播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半冬性小麦品种(系)产量、品质及其稳定性分析
4
作者 丁永刚 乔玉强 +7 位作者 李玮 尚云秋 张向前 陈欢 赵竹 王冠军 曹承富 杜世州 《麦类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70-880,共11页
为明确目前安徽省丰产潜力较大的半冬性小麦品种(系)丰产性、稳产性和品质稳定性,于2022-2023年度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在安徽太和、泗县、濉溪、涡阳、颍上和颍州,对2018-2022年安徽省区域和生产试验中较对照品种显著增产的品种(系)... 为明确目前安徽省丰产潜力较大的半冬性小麦品种(系)丰产性、稳产性和品质稳定性,于2022-2023年度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在安徽太和、泗县、濉溪、涡阳、颍上和颍州,对2018-2022年安徽省区域和生产试验中较对照品种显著增产的品种(系)的产量及其构成、品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地点、品种(系)及其互作显著影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穗数除外)、品质指标,且地点及其与品种互作的效应是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变异的主要来源。太和点的小麦产量和穗数显著高于其他地点,分别达到10210 kg·hm^(-2)和7.74×10^(6)穗·hm^(-2),颍州点穗重最高,达1.52 g。供试材料中,安农188、安科1803丰产性较好,平均产量达到9572 kg·hm^(-2)和9407 kg·hm^(-2);安科1803、皖科1838稳产性较高,安农188适应范围最广。产量低于10500 kg·hm^(-2)时,产量与穗数、穗重呈显著正相关,产量继续增加,则主要来源于穗数的增加,小麦稳产性主要取决于单穗产量的稳定性。地点是品质变异的主要因素,颖上点小麦品质显著高于其他地点,泗县点最低;皖宿21品质最优,安科1803品质稳定性最好。综上,目前安徽半冬性小麦品种(系)丰产、稳产和优质的协同性较低,未来应根据各地生态条件制定针对性的栽培技术,以实现小麦产量和品质及其稳定性的协同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冬性小麦 品种(系) 丰产性 稳产性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农作物科学施肥管理与土壤肥力查询的农业智能问答系统 被引量:2
5
作者 张彩丽 吴赛赛 +1 位作者 李玮 王慧 《园艺与种苗》 CAS 2022年第10期84-86,92,共4页
为促进农作物科学施肥管理与土壤肥力研究领域海量数据在农业生产中的利用,探索互联网+农业的新型应用方向,该研究以安徽省为例,首先构建农作物科学施肥管理与土壤肥力领域本体,再通过挖掘安徽省常见农作物的科学施肥管理措施与土壤肥... 为促进农作物科学施肥管理与土壤肥力研究领域海量数据在农业生产中的利用,探索互联网+农业的新型应用方向,该研究以安徽省为例,首先构建农作物科学施肥管理与土壤肥力领域本体,再通过挖掘安徽省常见农作物的科学施肥管理措施与土壤肥力指标形成三元组数据,存储至图数据库Neo4j中建成知识图谱,其后通过模式匹配构建问句类型模板、关键词和规则,实现问答系统的问答功能。测试结果表明,该农业智能问答系统可以有效回答用户在安徽省常见农作物科学施肥管理与土壤肥力方面的提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物 科学施肥 土壤肥力 农业智能问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农业生产结构的系统分析与协调预测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王光宇 兰玉杰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33-137,共5页
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对安徽省农业生产结构进行系统分析与预测,主要包括农业生产结构动态关联分析;农业总产值的多维动态模型分析:生产结构的协调预测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安徽省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农业经济发展建议。
关键词 安徽 生产结构 灰关联度 多维灰色模型 综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农业气象灾害粮食损失率评估 被引量:6
7
作者 王光宇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CSCD 2008年第3期330-332,共3页
通过分析影响粮食单产的因素,建立产量系统模型,用系统回归法求出理想产量,并用此模型对安徽省16a气象灾害造成的粮食损失率作出评估。
关键词 安徽省 气象灾害 粮食损失率 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陆柏 陈培 《河北农业科学》 2008年第1期149-151,共3页
阐述了农业信息化的概念、国内外发展现状及安徽省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安徽省数字农业建设的基础设施、机构业务、制度体制、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出了推进农业信息化的举措。
关键词 农业信息化 数字农业 信息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县域农业资源利用的流向性探析——以安徽省国家级贫困县阜南县为例
9
作者 王光宇 胡永年 +2 位作者 董荣 姜洪智 聂中生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2期25-27,共3页
采用灰色关联度方法研究安徽省阜南县农业资金、劳动力及技术进步率在各业的流向结果表明,渔业资金的边际效益最大,畜牧业为劳动力边际产值最大的行业,技术进步迫切解决的问题是农业技术进步率;若稳步提高农业总产值,有限资金需向林业流... 采用灰色关联度方法研究安徽省阜南县农业资金、劳动力及技术进步率在各业的流向结果表明,渔业资金的边际效益最大,畜牧业为劳动力边际产值最大的行业,技术进步迫切解决的问题是农业技术进步率;若稳步提高农业总产值,有限资金需向林业流动,剩余劳动力需向畜牧业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阜南县 技术进步率 县域农业 劳动力 畜牧业 农业资金 国家级贫困县 安徽 灰色关联度 资源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不同生态环境下夏大豆新品种产量与农艺性状间的关系 被引量:2
10
作者 胡国玉 杨勇 +5 位作者 王雅楠 李杰坤 王大刚 吴倩 王维虎 黄志平 《中国种业》 2024年第6期100-108,共9页
为明确安徽省新育成大豆品种在不同生态环境下的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表现,分析了2016-2021年安徽省夏大豆新品种比较试验的相关数据。结果表明:不同年份新品种比对照平均增减产-1.57%~4.10%,新品种的平均单株荚数比对照增加11.83%~23.45%... 为明确安徽省新育成大豆品种在不同生态环境下的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表现,分析了2016-2021年安徽省夏大豆新品种比较试验的相关数据。结果表明:不同年份新品种比对照平均增减产-1.57%~4.10%,新品种的平均单株荚数比对照增加11.83%~23.45%,百粒重降低5.78%~10.94%,2021年新品种的平均每荚粒数比对照增加3.03%;新品种产量与单株荚数、每荚粒数及百粒重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的试验点次分别占总试验点次的67.74%、32.26%和16.13%,新品种产量与营养生长期天数、主茎节数及有效分枝数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的试验点次分别占总试验点次的38.71%、41.94%和38.71%;有5年高产新品种的单株荚数和有效分枝数显著或极显著大于普通新品种,有4年高产新品种的营养生长期天数、主茎节数显著或极显著大于普通新品种;安徽省大豆新品种产量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单株荚数和每荚粒数的增加。因此,在安徽省生态环境下,增加大豆品种的单株荚数和每荚粒数,适当延长品种营养生长期,增加主茎节数和有效分枝数均有利于提高品种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 大豆 新品种 产量 农艺性状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十五”时期农业科技发展重要工程——安徽农业科技研究之三
11
作者 胡永年 余为一 +4 位作者 郭高 蔡德军 李静 董荣 程晓东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03年第1期1-4,共4页
提出了安徽省“十五”时期农业科技发展的 8个重要工程 ,即 :作物良种化与优质高效生产科技工程 ,优质高效养殖业科技工程 ,农产品加工与食物安全科技工程 ,农业资源环境与持续农业科技工程 ,农业高新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工程 ,区域农业发... 提出了安徽省“十五”时期农业科技发展的 8个重要工程 ,即 :作物良种化与优质高效生产科技工程 ,优质高效养殖业科技工程 ,农产品加工与食物安全科技工程 ,农业资源环境与持续农业科技工程 ,农业高新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工程 ,区域农业发展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工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 “十五”时期 农业科技发展 农业科技研究 作物良种化 科技成果转化 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农业科技发展的基本思路——安徽农业科技发展研究之二
12
作者 胡永年 李晓明 +2 位作者 栾劲东 董荣 赵熙玲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02年第6期828-830,共3页
论述了安徽农业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与目标 ,发展任务与重要领域 ,提出了正确处理农业科技发展中的若干重大关系和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构想以及加强对农业科技发展的保障和领导。
关键词 安徽 农业科技 发展 体制改革 保障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农业自然灾害损失保险问题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光宇 《安徽农学通报》 2007年第20期15-16,23,共3页
安徽省自然灾害频发,损失严重,本文通过分析本省农业自然灾害损失保险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农业灾害损失保险的对策。
关键词 农业 自然灾害 农业保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农业科技发展形势辨识——安徽农业科技发展研究之一
14
作者 胡永年 余为一 董荣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02年第6期825-827,共3页
论述了安徽农业发展形势及农业发展新阶段对农业发展提出的科技需求 ;分析了安徽农业科技发展的成就与问题、发展基础与机遇和所面临的压力与挑战。
关键词 安徽 农业科技 发展形势辨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洲星”对农作物的抗灾效果及在当前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15
作者 夏桂平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第23期400-400,共1页
"美洲星"是安徽省农科院引进美国有机矿化技术生产的高科技产品,对农作物具有增产、优质、早熟、防病、抗灾等多方面效果,特别是在当前农业生产灾害频发情况下,"美洲星"抗灾防病效果表现突出,对农业生产能起到高产、稳产效果,深受... "美洲星"是安徽省农科院引进美国有机矿化技术生产的高科技产品,对农作物具有增产、优质、早熟、防病、抗灾等多方面效果,特别是在当前农业生产灾害频发情况下,"美洲星"抗灾防病效果表现突出,对农业生产能起到高产、稳产效果,深受广大农民群众欢迎,对粮食安全问题也能起到十分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产 美洲星 农作物 抗灾 应用 有机矿化技术 安徽省农科院 粮食安全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的安徽大豆品种与豆腐加工特性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高越 杨雪飞 +5 位作者 麻志刚 杜世州 黄志平 季一顺 姜绍通 郑志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9-67,共9页
以安徽省20个大豆品种为研究对象,测定大豆主要理化成分(粗蛋白、可溶性蛋白质、粗脂肪、水分等)及制备豆腐品质参数(湿基得率、含水量、保水性、硬度等),采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方法对大豆品种进行综合品质评价。结果表... 以安徽省20个大豆品种为研究对象,测定大豆主要理化成分(粗蛋白、可溶性蛋白质、粗脂肪、水分等)及制备豆腐品质参数(湿基得率、含水量、保水性、硬度等),采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方法对大豆品种进行综合品质评价。结果表明:大豆主要理化成分与豆腐加工品质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主成分分析得到4个主成分因子,其累计方差贡献率达72.783%,综合得分前三的品种为涡豆5、皖豆21551和皖宿1019。聚类分析将20种大豆分为Ⅰ、Ⅱ、Ⅲ、Ⅳ、Ⅴ、Ⅵ类,每类所含品种分别为7、3、1、7、1、1种。主成分分析得到的3个品种被归为第Ⅱ类,这类大豆粗蛋白含量高、豆腐湿基得率高。涡豆5、皖豆21551和皖宿1019这3个品种适宜豆腐的加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大豆 豆腐 品质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肥力与农作物科学施肥管理融合知识图谱构建与可视化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彩丽 吴赛赛 +2 位作者 李玮 王慧 陈磊 《农学学报》 2023年第7期80-86,共7页
为促进人工智能各项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作用,探索土壤肥力领域知识的组织、应用,采用人工构建的方法,以安徽省为例,使用Protégé本体库构建工具构建土壤肥力领域本体,再将土壤肥力相关的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通过... 为促进人工智能各项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作用,探索土壤肥力领域知识的组织、应用,采用人工构建的方法,以安徽省为例,使用Protégé本体库构建工具构建土壤肥力领域本体,再将土壤肥力相关的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通过纠错等操作后采取反距离加权插值,基于ERNIE-BiLSTMCRF与PCNN-Attention深度学习模型实现命名实体识别和关系抽取任务,其后把得到的三元组数据保存至图数据库Neo4j中,成功构建土壤肥力可视化知识图谱。该研究可在本体构建、实体关系抽取模型以及知识图谱的可视化方面为其他农业知识图谱的构建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肥力 本体构建 实体关系抽取 深度学习 知识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稻油两熟制不同种植方式下气候资源配置和演变 被引量:2
18
作者 金文俊 陈小飞 +4 位作者 陈金华 韦志 雷伟侠 孔令聪 杜祥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36-445,共10页
安徽沿江地区稻-油复种模式下茬口衔接紧密、光温资源紧张,季节间气候资源配置备受关注。移栽和直播是补充和调配气候资源的有效种植方式,而稻油两熟制中不同种植方式下不同作物生长季气候资源配置、演变特征以及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适应... 安徽沿江地区稻-油复种模式下茬口衔接紧密、光温资源紧张,季节间气候资源配置备受关注。移栽和直播是补充和调配气候资源的有效种植方式,而稻油两熟制中不同种植方式下不同作物生长季气候资源配置、演变特征以及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尚不清晰。本研究以安徽沿江地区27个气象站1992—2022年的气温、日照时数、总辐射和降水等气象资料为基础,分析了不同种植方式下稻-油复种季节间气候资源配置与演变特征以及光温生产潜力。结果表明,近30年稻-油复种模式下季节间总辐射量、日照时数和光合生产潜力均呈下降趋势,气温、降水量和光温生产潜力呈上升趋势。水稻季移栽和直播方式下总辐射量倾向率分别为-27.9 MJ·m^(-2)·(10a)^(-1)和-28.8MJ·m^(-2)·(10a)^(-1),油菜季分别为-40.5 MJ·m^(-2)·(10a)^(-1)和-26.6 MJ·m^(-2)·(10a)^(-1)。水稻季移栽和直播方式下平均日最高气温倾向率分别为0.30℃·(10a)^(-1)(P<0.05)和0.24℃·(10a)^(-1),最高达32.70℃(2022年,青阳)。油菜季移栽和直播方式下平均气温倾向率分别为0.36℃·(10a)^(-1)(P<0.01)和0.39℃·(10a)^(-1)(P<0.01),移栽方式下平均气温较直播方式高0.96~1.43℃。稻油两熟制两季均面临光资源持续下降和气温不断上升等问题,采用移栽方式可通过延长作物生育期优化光、温资源配置,提高光温生产潜力。同时,适当推迟移栽期将有利于应对油菜苗期和水稻花期的高温。直播方式下宜采用高光效品种和构建光资源高效利用作物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油复种 资源配置 气候变化 种植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生冠腐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19
作者 朱晓峰 王嵩 +4 位作者 姜涛 储文 李剑锋 刘露 倪皖莉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133-136,共4页
为减少冠腐病对花生生产带来的损失,从安徽省不同花生产区采集冠腐病病株分离病原菌,对其进行致病性测定、形态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对其生物学特征进行研究,室内筛选抑菌效果较好的化学药剂。结果表明,引起安徽省花生冠腐病的病原... 为减少冠腐病对花生生产带来的损失,从安徽省不同花生产区采集冠腐病病株分离病原菌,对其进行致病性测定、形态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对其生物学特征进行研究,室内筛选抑菌效果较好的化学药剂。结果表明,引起安徽省花生冠腐病的病原菌为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该菌的致死温度为59℃(15 min),在pH 7的PDA培养基上生长最快。药剂筛选结果表明,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43%戊唑醇悬浮剂效果最好;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次之;其次是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3%甲霜恶霉灵水剂与对照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冠腐病 黑曲霉 分离鉴定 抑菌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孢白僵菌高毒力菌株的诱变选育及固态发酵工艺优化
20
作者 钱森和 杨子成 +1 位作者 阮永海 侯树敏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第7期53-59,共7页
为筛选出产孢量高、致病力强以及遗传稳定的球孢白僵菌突变菌株以及适宜的固态发酵培养条件,本研究将球孢白僵菌孢子菌悬液置于紫外灯下进行诱变处理,筛选菌落直径和面积大、单位面积产孢量高以及对小菜蛾毒力强的突变菌株;并采用单因... 为筛选出产孢量高、致病力强以及遗传稳定的球孢白僵菌突变菌株以及适宜的固态发酵培养条件,本研究将球孢白僵菌孢子菌悬液置于紫外灯下进行诱变处理,筛选菌落直径和面积大、单位面积产孢量高以及对小菜蛾毒力强的突变菌株;并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对筛选出的突变菌株进行固态发酵工艺优化。结果表明,S2突变菌株的产孢量是原始菌株的3.05倍,其校正死亡率和半致死时间比原始菌株分别提高了8.7%和缩短了17.2%;在连续传代培养5代后,其平均产孢量稳定在4.74×10^(9)个/cm^(2)左右,表现出良好的遗传稳定性。进一步优化得到S2突变菌株的最佳固态发酵工艺条件:麦麸和米糠质量比1.34∶1.00,无机盐含量0.26%,接种量9.32%,含水量50%,发酵温度26℃;在此条件下突变菌株的实际产孢量达到11.762×10^(8)个/g。本研究为球孢白僵菌杀虫剂的研发提供了试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孢白僵菌 高毒力 紫外诱变 产孢量 固态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