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含盐酸罗哌卡因膨胀液在腔镜下甲状腺切除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
作者 李平 杨燕青 +4 位作者 冯智英 江仁 李红 和伟易 沙洪存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98-802,共5页
目的:探讨含盐酸罗哌卡因的膨胀液对腔镜下甲状腺手术患者术后镇痛、镇静、血流动力学和不良反应等影响,阐明其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择期行经胸乳路腔镜下甲状腺手术患者40例,根据使用膨胀液不同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和含盐酸... 目的:探讨含盐酸罗哌卡因的膨胀液对腔镜下甲状腺手术患者术后镇痛、镇静、血流动力学和不良反应等影响,阐明其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择期行经胸乳路腔镜下甲状腺手术患者40例,根据使用膨胀液不同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和含盐酸罗哌卡因膨胀液组(罗哌卡因组),每组20例。记录2组患者术前麻醉访视时(T0)、注射膨胀液前(T1)、手术结束时(T2)和气管导管拔除时(T3)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以及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住院天数和术后24h内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和局麻药毒性反应及术后切口感染、喉返神经损伤等不良反应。观察拔除气管导管后即刻(T3)、0.5h(T4)、2h(T5)、6h(T6)、12h(T7)和24h(T8)各时间点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T3和T4时间点的Ramsay镇静评分。结果:2组患者T0和T1时间点MAP和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生理盐水组比较,罗哌卡因组患者MAP和HR在T2和T3时间点均明显降低(P<0.05)。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和住院天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生理盐水组比较,罗哌卡因组患者术后24h追加镇痛药和恶心呕吐发生例数明显减少(P<0.05)。与生理盐水组比较,罗哌卡因组患者在T3、T4、T5、T6、T7和T8各时间点的VAS评分和T3、T4时间点的Ramsay镇静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含盐酸罗哌卡因的膨胀液可有效降低腔镜甲状腺手术期间的应激反应,并可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减少手术引起的创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哌卡因 术后疼痛 腔镜甲状腺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坐骨神经脉冲射频对慢性坐骨神经压迫损伤模型大鼠脊髓背角胶质细胞活化水平的影响及其镇痛作用 被引量:4
2
作者 江仁 冯智英 +2 位作者 李平 李红 李双月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5-50,共6页
目的:观察坐骨神经结扎处脉冲射频(PRF)对慢性坐骨神经压迫损伤(CCI)模型大鼠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水平的影响,探讨坐骨神经PRF镇痛机制与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水平的关系。方法:雄性SPF级SD大鼠40只... 目的:观察坐骨神经结扎处脉冲射频(PRF)对慢性坐骨神经压迫损伤(CCI)模型大鼠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水平的影响,探讨坐骨神经PRF镇痛机制与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水平的关系。方法:雄性SPF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CCI假造模PRF假治疗组(SS组)、CCI假造模PRF治疗组(SP组)、CCI造模PRF假治疗组(CS组)和CCI造模PRF治疗组(CP组),每组10只。CCI造模成功后4d行PRF治疗,在坐骨神经结扎处行标准PRF (120s、42℃)。于CCI造模前1d (D0)及造模后1、3、5和7d (D1、D3、D5和D7)测定大鼠患侧机械缩足反射阈(MWT)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WL)。疼痛行为学测试完成后(D7)取患侧L3~5脊髓背角,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特异性蛋白(Iba-1)和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SS组比较,CCI造模后不同时间点CS组大鼠患侧出现足外翻、跛行、脚趾弯曲聚拢和行走时抬足等行为学表现,MWT和TWL均明显下降(P<0.01),脊髓背角Iba-1和GFAP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CS组比较,CP组大鼠(D5和D7)PRF后足外翻、跛行、脚趾弯曲聚拢和行走时抬足等行为学变化明显缓解,MWT和TWL值明显升高(P<0.01),脊髓背角Iba-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调(P<0.05),GFAP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坐骨神经PRF能有效缓解CCI模型大鼠的神经病理性疼痛(NP),坐骨神经PRF可抑制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活化水平,其镇痛机制可能与抑制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活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射频 慢性坐骨神经压迫损伤模型 神经病理性疼痛 星形胶质细胞 小胶质细胞 脊髓背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药物疗法在慢性疼痛干预中的应用和治疗机制 被引量:4
3
作者 林相宏 江仁 +1 位作者 黄长顺 陈晓薇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406-2419,共14页
疼痛是一种由身体组织的真实或潜在损伤引起的不舒服感觉,慢性疼痛为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以上的疼痛。慢性疼痛可以由多种疾病引起,发病率高。然而应用药物治疗慢性疼痛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非阿片类药物对部分类型的慢性痛,如神经病理性疼... 疼痛是一种由身体组织的真实或潜在损伤引起的不舒服感觉,慢性疼痛为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以上的疼痛。慢性疼痛可以由多种疾病引起,发病率高。然而应用药物治疗慢性疼痛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非阿片类药物对部分类型的慢性痛,如神经病理性疼痛,疗效不佳。而阿片类镇痛药物则因成瘾和易诱发胃肠道副作用而受限,因此非药物干预治疗逐渐受到关注。目前临床上对于治疗慢性疼痛常用的非药物疗法包括脉冲射频(pulsed radiofrequency,PRF)、脊髓电刺激(spinal cordstimulation,SCS)、光生物调节(photobiomodulation,PBM)和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最新研究揭示了光照和声音的中枢镇痛机制,提示光疗和声疗在临床转化上的潜力。鉴于光照和声音都属于非侵入性治疗,因此这两者在临床应用上具有广阔的前景。本文通过梳理以上非药物镇痛手段的干预方法、优缺点以及镇痛机制,希望为深入理解慢性痛的发病机制提供依据,为优化疼痛的非药物干预手段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药物疗法 疼痛 脉冲射频 脊髓电刺激 光疗 重复经颅磁刺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