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施氮量对晋南旱地冬小麦光合特性、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08
1
作者 李廷亮 谢英荷 +3 位作者 洪坚平 冯倩 孙丞鸿 王志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04-711,共8页
在自然降水条件下,通过2年大田试验研究了施氮量对晋南旱地冬小麦光合特性、产量、氮素利用效率以及0~200cm土层NO3-N残留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270kghm-2施氮量范围内,随施氮量的增加,旗叶的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增加,气孔导度增大... 在自然降水条件下,通过2年大田试验研究了施氮量对晋南旱地冬小麦光合特性、产量、氮素利用效率以及0~200cm土层NO3-N残留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270kghm-2施氮量范围内,随施氮量的增加,旗叶的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增加,气孔导度增大,胞间二氧化碳浓度降低,旗叶蒸腾速率显著提高;但施氮量超过180kghm-2时,除蒸腾速率外其他光合指标均无显著变化。N180处理的氮素当季回收率及氮素农学效率均最高,且显著高于N90处理。生物产量以N270处理最高,且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但施氮量超过180kghm-2时,氮素营养对籽粒产量不再有显著贡献。从产量构成因素来看,提高穗数和穗粒数是增加当地旱作小麦籽粒产量的关键。施氮量90~270kghm-2会造成土壤NO3-N的残留,残留量占施氮量的35%左右,其中20~40cm和40~60cm土层出现NO3-N积累峰值,NO3-N残留会导致氮素淋失风险增加及产量对氮肥反应不明显。综合考虑光合特性、产量、氮素利用率和NO3-N残留量,当地旱作冬小麦施氮量以180kghm-2左右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施氮量 旱地 光合特性 产量 氮素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磷水平对晋南旱地冬小麦产量及磷素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53
2
作者 李廷亮 谢英荷 +3 位作者 洪坚平 冯倩 孙丞鸿 王志伟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58-665,共8页
在自然降水条件下,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施磷量对晋南旱地冬小麦部分抗性指标、产量、磷素利用率以及1 m土壤磷素形态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磷可以提高旱地冬小麦抗逆性、穗数,进而提高产量,但对穗粒数和千粒重影响不明显。在0-120... 在自然降水条件下,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施磷量对晋南旱地冬小麦部分抗性指标、产量、磷素利用率以及1 m土壤磷素形态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磷可以提高旱地冬小麦抗逆性、穗数,进而提高产量,但对穗粒数和千粒重影响不明显。在0-120 kg(P2O5).hm 2施磷范围内,小麦生育期旗叶硝酸还原酶(NR)活性、穗数和产量随施磷量增加显著增加,丙二醛(MDA)和脯氨酸(Pro)含量随施磷量增加显著降低。当施磷量达到180 kg(P2O5).hm 2时,旗叶中MDA、Pro含量降低幅度较小,甚至会升高;NR活性除抽穗期外不再有显著变化,穗数和产量变化亦不显著。磷素施入土壤后易固定,导致磷肥利用率偏低,当季回收率仅为9%~13%,以施磷60-120 kg(P2O5).hm 2为最高。1 m土壤各土层Hedley形态磷分布特征表现为:HCl-Pi〉Residual-P〉HCl-Po〉NaOH-Pi〉NaHCO3-Pi〉NaOH-Po〉H2O-Pi〉NaHCO3-Po〉H2O-Po,其中以HCl-P和Residual-P为主,分别占全磷的75%和20%左右,H2O-P、NaHCO3-P和NaOH-P含量共占全磷的5%左右。施入土壤中的磷素当季主要被固定在0-20 cm土层,不同Hedley形态磷增加量总体在0-39.11 mg.kg 1之间,且施磷越多,被固定磷素就越多。综合考虑冬小麦抗逆性、产量及磷素利用率,当地旱作冬小麦施磷量(P2O5)以120 kg.hm 2左右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 冬小麦 施磷水平 抗逆性 产量 磷素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追氮和垄膜沟播种植对晋南旱地冬小麦氮素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7
3
作者 李廷亮 谢英荷 +5 位作者 洪坚平 刘丽萍 孟会生 邓树元 单杰 孙丞鸿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300-1308,共9页
在自然降水条件下,通过2年大田试验研究了追氮、垄膜沟播种植对晋南旱地冬小麦生育期地上部氮素吸收累积,0—2 m土层氮素残留、损失及氮肥利用率和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追氮和垄膜沟播种植均可显著提高旱地冬小麦地上部氮素累积量... 在自然降水条件下,通过2年大田试验研究了追氮、垄膜沟播种植对晋南旱地冬小麦生育期地上部氮素吸收累积,0—2 m土层氮素残留、损失及氮肥利用率和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追氮和垄膜沟播种植均可显著提高旱地冬小麦地上部氮素累积量和氮肥利用率,苗期和返青至抽穗期是冬小麦氮素吸收累积的两个高峰期,分别占到最大累积量的20%~46%和29%~57%。追施氮的利用率高于基施氮的利用率;随施氮量增加,土壤残留无机氮(Nmin)增加,主要集中在0—60 cm土层,20—40 cm土层为硝态氮积累的峰值区,垄膜沟播种植可以减少土壤残留无机氮(Nmin),但增加了氮的表观损失量;冬小麦生长季土壤氮输出以表观损失为主,氮肥表观损失率在40.87%~76.29%之间,且主要发生在播前至返青期。本试验条件下,综合氮素吸收累积、土壤残留、氮肥利用率及氮素平衡等因素,旱地冬小麦应采取氮肥后移顶凌追施和垄膜沟播相配套的种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 冬小麦 追氮 垄膜沟播 氮素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稻基施不同沼液用量试验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陈建国 张建民 孙健 《现代农业科技》 2011年第5期56-56,58,共2页
早稻基施不同沼液用量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经过发酵处理后的沼液完全可以代替化学肥料作为早稻的基肥施用,适宜用量为90 t/hm2。
关键词 早稻 基施 沼液 用量 经济性状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晚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和吨粮双千元工程示范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陈建国 周书军 +1 位作者 洪建军 陈阿尧 《中国稻米》 2010年第4期66-68,共3页
2009年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姜山镇实施了"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和"吨粮双千元"工程的示范研究,重点是开展早晚稻双机插和"小麦-机插单季晚稻"试验示范,提出了"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和"吨粮... 2009年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姜山镇实施了"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和"吨粮双千元"工程的示范研究,重点是开展早晚稻双机插和"小麦-机插单季晚稻"试验示范,提出了"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和"吨粮双千元"工程的主要配套技术,为今后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了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 全程机械化 吨粮双千元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瓜(甘蓝、马铃薯)-水稻-花菜(青菜)一年三季水旱轮作粮经增效模式示范 被引量:3
6
作者 林照 郑永跃 +4 位作者 陈建国 戴宏杰 谢德善 许善杰 周书军 《上海农业科技》 2017年第2期135-136,共2页
近年来,宁波市姜山镇探索出了一批多种多养、优质高产、节本增收、安全生态的农作模式及其配套技术,并进行了相关示范推广。现将西瓜-晚稻-花菜、甘蓝-晚稻-青菜和马铃薯-早稻-花菜3种种植模式的示范情况、种植技术及经济效益进行总结介... 近年来,宁波市姜山镇探索出了一批多种多养、优质高产、节本增收、安全生态的农作模式及其配套技术,并进行了相关示范推广。现将西瓜-晚稻-花菜、甘蓝-晚稻-青菜和马铃薯-早稻-花菜3种种植模式的示范情况、种植技术及经济效益进行总结介绍,以期促进西瓜(甘蓝、马铃薯)-水稻-花菜(青菜)一年三季水旱轮作粮经增效模式的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瓜 甘蓝 马铃薯 水稻 花菜 青菜 水旱轮作 粮经增效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级杂交晚稻机插高产技术示范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周书军 胡国清 陈阿尧 《上海农业科技》 2009年第4期64-66,共3页
2008年鄞州区姜山镇实施了超级晚稻机插高产技术示范研究项目,在开展一系列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单季超级晚稻机插高产技术,为今后大面积推广提供了技术上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 晚稻 机插 高产示范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节瓜品种比较试验 被引量:1
8
作者 郑光岳 王毓洪 +2 位作者 黄芸萍 王一波 丁伟红 《长江蔬菜》 2004年第6期48-48,共1页
关键词 节瓜 毛瓜 小冬瓜 品种 经济性状 生物学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粮食功能区双季稻双机插吨粮高产技术的示范研究
9
作者 陈建国 周书军 《上海农业科技》 2010年第4期36-36,38,共2页
双季稻双机插吨粮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对于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力、减少农业成本、加快实现水稻全程机械化具有积极推进作用,且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还能促进粮食稳产高产,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笔者阐... 双季稻双机插吨粮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对于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力、减少农业成本、加快实现水稻全程机械化具有积极推进作用,且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还能促进粮食稳产高产,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笔者阐述了双季稻双机插的主要优势和主要技术措施,并分析了双季稻双机插的不足和主要问题,以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 双机插 吨粮 高产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新型农作制度创新模式典型分析
10
作者 周书军 林照 陈建国 《上海农业科技》 2016年第2期136-138,共3页
农作制度创新就是要在有限的土地上产出更多的农产品,目前在宁波市鄞州新城区,小麦-杂交稻水旱轮作、西瓜或晚稻与蔬菜轮作周年栽培、畜禽与蔬菜(牧草)种养结合等3种农作制度创新模式的推广效果显著。现对3种创新模式的主要内容、取得... 农作制度创新就是要在有限的土地上产出更多的农产品,目前在宁波市鄞州新城区,小麦-杂交稻水旱轮作、西瓜或晚稻与蔬菜轮作周年栽培、畜禽与蔬菜(牧草)种养结合等3种农作制度创新模式的推广效果显著。现对3种创新模式的主要内容、取得的效益及技术要点进行介绍,以促进这3种农作制度的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制度创新模式 内容 效益 技术要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81连作栽培密度研究
11
作者 郑永跃 孙丞鸿 卢百亨 《南方农业》 2014年第01X期1-2,共2页
水稻是一种水生草本植物,喜高温、短日照、多湿,对土壤要求不严格,适宜种植在温度适宜、湿润、阳光充足的地方,极具光强习性和耐热性。"宁81"是水稻新品种,于2009年由浙江宁波市科学院成功育成。水稻的产量与栽培密度有关,选... 水稻是一种水生草本植物,喜高温、短日照、多湿,对土壤要求不严格,适宜种植在温度适宜、湿润、阳光充足的地方,极具光强习性和耐热性。"宁81"是水稻新品种,于2009年由浙江宁波市科学院成功育成。水稻的产量与栽培密度有关,选择适宜的栽培密度可保证水稻高产量。基于此,通过宁81水稻连作栽培密度试验,研究适宜宁81水稻生长的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81水稻 连作栽培 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作晚稻甬优2638高产攻关试验初报
12
作者 陈建国 周书军 孙丞鸿 《现代农业科技》 2011年第7期56-56,共1页
连作晚稻甬优2638种植攻关试验结果表明,平均产量为9 429.0 kg/hm2,其中最高产量达到9 772.5 kg/hm2,创连作晚稻高产新记录。按照品种的特征特性,甬优2638适宜的播种期为6月底至7月初,秧龄20 d。
关键词 连作晚稻 甬优2638 高产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