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宁夏中卫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亚非野猫
1
作者 王秀磊 张波 +4 位作者 常青 孙向波 周佺 张素娟 李佳 《兽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53-558,共6页
野猫(Felis silvestris Schreber,1777)隶属于食肉目(Carnivora)猫科(Felidae)猫属(Felis),是一种广泛分布于欧亚非大陆的小型猫科动物(Yama‐guchi et al.,2004)。根据不同地理种群之间存在的形态特征和遗传差异,传统上认为野猫有3个亚... 野猫(Felis silvestris Schreber,1777)隶属于食肉目(Carnivora)猫科(Felidae)猫属(Felis),是一种广泛分布于欧亚非大陆的小型猫科动物(Yama‐guchi et al.,2004)。根据不同地理种群之间存在的形态特征和遗传差异,传统上认为野猫有3个亚种,分别为野猫欧洲亚种(F.s.silvestris)、非洲亚种(F.s.lybica)和亚洲亚种(F.s.ornata)(Nowell and Jackson,1996)。野猫欧洲亚种毛色浅色至深灰褐色,背部和两侧具有明显深黑色条纹,尾端黑色,蓬松呈圆型;野猫非洲亚种毛色多为浅棕褐色或浅黄褐色,部分个体耳背染砖红色,背部和两侧具有深黑色条纹或模糊斑点,尾端黑色呈锥形;野猫亚洲亚种与非洲亚种毛色、尾端相似,最大区别在于背部和两侧密布明显深黑色斑点,耳尖具有细小、深棕色毛簇(Yamaguchi et al.,2004;Hunter,20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非野猫 红外相机 宁夏 分布 新记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数据研究宁夏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碳储量变化 被引量:1
2
作者 郑彩之 黄雅茹 +8 位作者 麻建雪 牛志明 庞海威 张玉 郭佳诚 侯森 耿琪康 边振 刘建康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9-166,共8页
为了研究宁夏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碳储量时空分布的影响,利用该保护区199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运用斑块生成土地利用模拟(PLUS)模型和生态系统服务和权衡的综合评估(InVEST)模型研究保护区碳储量对土地利用类... 为了研究宁夏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碳储量时空分布的影响,利用该保护区199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运用斑块生成土地利用模拟(PLUS)模型和生态系统服务和权衡的综合评估(InVEST)模型研究保护区碳储量对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响应,预测2030年保护区不同情景下的土地利用类型及碳储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990—2020年保护区内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减少,草地和耕地面积增加;未利用地向草地转化以及草地的碳密度较大,导致草地碳储量增大;2030年保护区在自然变化情景和生态保护情景下的碳储量分别增加2.39×10^(5)、1.05×10^(5)t,而在耕地保护情景下的碳储量则减少0.1×10^(5)t,自然变化情景更有利于提高保护区的碳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储量 土地利用数据 斑块生成土地利用模拟模型 生态系统服务和权衡的综合评估模型 宁夏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中卫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尾海雕越冬期的行为特征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文静 牛金帅 +2 位作者 杨英 陈晓东 杨贵军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4-293,共10页
2021年11月-2022年4月,在宁夏中卫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利用生态网络监控系统对白尾海雕Haliaeetus albicilla的种群数量、活动范围及在巢期间的日间行为特征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白尾海雕主要在保护区内的湖泊和鱼塘活动,越冬种群数... 2021年11月-2022年4月,在宁夏中卫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利用生态网络监控系统对白尾海雕Haliaeetus albicilla的种群数量、活动范围及在巢期间的日间行为特征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白尾海雕主要在保护区内的湖泊和鱼塘活动,越冬种群数量约为10只。在巢日间行为可划分为6类20种,各行为在越冬不同时期和日间不同时段的时间分配存在差异,警戒是最主要的行为,并在越冬后期的时间最长;成体间的警戒、理巢等行为时间分配存在显著差异。白尾海雕的警戒、保养、休息等行为日间变化存在节律性,警戒行为在08∶00—09∶00均较为活跃,保养行为在10∶00—13∶00较活跃。相关性结果表明,警戒行为与湿度呈负相关,但与温度和风速呈正相关;风速也显著影响在巢的休息和觅食行为。这表明白尾海雕越冬期的日间在巢行为以警戒和保养为主,其特征和节律性与环境和个体本身有关。本研究为白尾海雕越冬期的保护和管理提供了科学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尾海雕 越冬期 行为时间分配 行为节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2
4
作者 郭佳诚 赵星莹 +7 位作者 常青 庞海威 张玉 郑彩之 侯森 耿琪康 边振 侯瑞萍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83-390,共8页
为了研究黄河上游干旱区植被覆盖度的变化规律,选取宁夏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基于2002—2021年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通过趋势分析法、相关分析与偏相关分析法等,从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分析研究区近20 a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 为了研究黄河上游干旱区植被覆盖度的变化规律,选取宁夏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基于2002—2021年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通过趋势分析法、相关分析与偏相关分析法等,从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分析研究区近20 a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变化及其与气温、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的植被覆盖度率较低,2002—2021年NDVI值呈波浪式显著增大的趋势;研究区NDVI在空间上大致呈现东高西低的特点,且NDVI与气温、降水基本呈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 相关性分析 气候因子 宁夏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中卫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点保护鸟类群落结构及其季节动态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徐怀寿 刘永生 +1 位作者 刘迺发 黄族豪 《宁夏农林科技》 2009年第1期24-26,共3页
经过2002-2004年的详细调查研究,本文着重介绍了宁夏中卫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点保护的鸟类在各种类型的生态环境下,鸟类群落的分布规律和生活习性,为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鸟类 生活习性 保护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中卫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动植物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调查与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徐怀寿 刘永生 +1 位作者 张涛 刘迺发 《宁夏农林科技》 2007年第5期102-103,共2页
在经过两年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本文重点介绍了宁夏中卫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动植物现状,并对本保护区1986-1987年第一次的科考现状进行了比较,找出了影响沙坡头自然保护区动植物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动植物资源保护... 在经过两年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本文重点介绍了宁夏中卫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动植物现状,并对本保护区1986-1987年第一次的科考现状进行了比较,找出了影响沙坡头自然保护区动植物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动植物资源保护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动植物现状 保护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中卫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资源调查及保护对策 被引量:1
7
作者 朱睿 王永军 徐怀寿 《宁夏农林科技》 2014年第7期52-54,共3页
对宁夏中卫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资源的现状及特点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保护区水资源具有储量较少且分布不均的特点。针对自然保护区存在的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紧张和水源涵养能力下降等问题,提出了加强宣传教育、严格管理... 对宁夏中卫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资源的现状及特点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保护区水资源具有储量较少且分布不均的特点。针对自然保护区存在的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紧张和水源涵养能力下降等问题,提出了加强宣传教育、严格管理制度、加强水利建设、进行生态恢复及杜绝水体污染等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对策,对维持生物多样性、改善荒漠生态系统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坡头自然保护区 水资源 现状 保护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法及其成效
8
作者 张浩慜 《绿色科技》 2018年第18期39-40,44,共3页
指出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推进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守住国家生态安全底线、建设生态文明的一项国家战略。基于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和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特征,明确了划... 指出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推进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守住国家生态安全底线、建设生态文明的一项国家战略。基于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和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特征,明确了划定原则和技术路线,采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对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了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并对划定结果进行了成效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保护 红线 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坡头自然保护区不同固沙技术生态效益监测评价
9
作者 王文帆 许浩 +3 位作者 秦伟春 张波 刘荣国 孙向波 《宁夏农林科技》 2024年第2期32-36,40,共6页
【目的】为了深入了解设置沙障后不同固沙条件下植被物种组成、多样性的变化规律。【方法】以扎设草方格、尼龙网格、草绳方格固沙的沙地植被恢复技术示范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固沙模式对土壤风蚀、水分和电导率以及草本植物群落组成... 【目的】为了深入了解设置沙障后不同固沙条件下植被物种组成、多样性的变化规律。【方法】以扎设草方格、尼龙网格、草绳方格固沙的沙地植被恢复技术示范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固沙模式对土壤风蚀、水分和电导率以及草本植物群落组成的影响,总结不同固沙模式对沙地植被恢复区的土壤风蚀、水分和电导率及植物多样性指数的影响规律。【结果】结果表明,①从总风蚀速率来看,流动沙丘风沙活动最强,为0.15 cm·d^(-1),且以沉积为主;草方格沙丘风沙活动最弱,为0.04 cm·d^(-1);土壤风蚀的总风蚀速率较流动沙丘减小0.11 cm·d^(-1)。沙丘风蚀与沉积的净变化速率在草方格沙丘最小,为-0.04 cm·d^(-1);流动沙丘最为剧烈,为0.15 cm·d^(-1);土壤风蚀的净变化速率较流动沙丘减小0.19 cm·d^(-1)。②流动沙丘和尼龙网格沙丘在不同土层深度的土壤水分和电导率无明显变化(P>0.05);草绳方格沙丘土壤水分含量由大到小依次为表层、深60 cm、深40 cm(P<0.05),不同土层深度电导率差异不显著(P>0.05);草方格沙丘土壤电导率由大到小依次为表层、深60 cm、深40 cm(P<0.05),土层深度对水分含量的影响较小(P>0.05)。③不同固沙模式对多度和物种数无显著影响(P>0.05)。不同固沙模式中,草本植被多样性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表现较为一致的趋势;草方格沙丘的香浓-威纳指数、均匀度指数、物种数均最高,分别为0.93、0.57和1.80。【结论】综合分析表明,草方格固沙模式下植被恢复效果较好,对土壤水分和电导率影响较小;草绳方格固沙对土壤水分和电导率的影响较大。建议在后续沙地生态修复时,以草方格固沙为主,草绳方格为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沙模式 土壤风蚀 水分 电导率 多样性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罗山5种典型林型多维度植物多样性及群落构建过程
10
作者 郭邵华 杨天宇 +3 位作者 兰少伟 李春霞 徐雪蕾 杨君珑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6-56,共11页
【目的】为探究宁夏罗山森林植物多维(物种、系统发育及功能)多样性的变化及关联,揭示驱动群落构建的主导作用。【方法】以青海云杉纯林、青海云杉油松混交林、油松纯林、油松山杨混交林和山杨纯林5种典型森林群落为对象,采用生物多样... 【目的】为探究宁夏罗山森林植物多维(物种、系统发育及功能)多样性的变化及关联,揭示驱动群落构建的主导作用。【方法】以青海云杉纯林、青海云杉油松混交林、油松纯林、油松山杨混交林和山杨纯林5种典型森林群落为对象,采用生物多样性多维度指标,结合功能性状与环境因子,解析多维多样性间的相关关系以及群落构建过程。【结果】(1)青海云杉纯林的物种多样性(Simpson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功能多样性显著低于混交林(P<0.05),各林型的系统发育多样性无显著差异(P>0.05)。(2)物种多样性指数分别与功能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多样性指数显著正相关(P<0.05),而功能多样性与系统发育多样性之间无相关关系(P>0.05)。(3)青海云杉纯林和油松纯林系统发育结构和功能性状结构均发散,群落构建由竞争排斥主导;青海云杉油松混交林系统发育结构局部聚集与整体发散,油松山杨混交林功能性状结构局部聚集与整体发散,二者群落构建均由竞争排斥和环境过滤共同主导;山杨纯林系统发育结构和功能性状结构均聚集,群落构建由环境过滤主导。(4)7个叶功能性状的系统发育信号均小于1,表明功能性状结构和系统发育结构不具有一致性,其变异主要由环境异质性驱动。海拔、土壤pH、有机碳和全氮是影响功能性状分异的关键环境因子。【结论】宁夏罗山物种多样性分别与功能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多样性正相关,但功能性状与系统发育呈现解耦关系。群落构建过程由生态位理论主导,但不同林型主要驱动作用不同,针叶纯林群落构建由竞争排斥主导,阔叶纯林群落构建由环境过滤主导,混交林群落构建由竞争排斥和环境过滤共同主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罗山 多维多样性 群落构建 功能性状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坡头区直插式根灌条件下土壤水分变化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马振勇 杜虎林 +4 位作者 刘荣国 严子柱 刘立刚 刘超 牛金帅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4-117,共14页
为提高沙坡头地区造林过程中的水分利用效率,制定最优化的灌溉制度,在宁夏中卫沙坡头自然保护区,两年生固沙梭梭(Haloxy lonammodendron)林展开直插式根灌节水试验,分析和模拟直插式根灌过程中土壤水分入渗和消退规律。结果表明:1)直插... 为提高沙坡头地区造林过程中的水分利用效率,制定最优化的灌溉制度,在宁夏中卫沙坡头自然保护区,两年生固沙梭梭(Haloxy lonammodendron)林展开直插式根灌节水试验,分析和模拟直插式根灌过程中土壤水分入渗和消退规律。结果表明:1)直插式根灌过程中,土壤含水量随灌水时间的变化符合Logistic曲线变化;停灌后,土壤水分消退规律符合幂函数模型变化。2)本试验条件下,不同土层土壤水分最大入渗速率依次为60 cm>40 cm>80 cm>100 cm>20 cm,达到最大入渗速率的时间40 cm土层最短,平均为1.22 h,100 cm土层最长,平均为4.57 h;1 m深土层土壤水分最大入渗速率平均为1.65%·h-1,达到最大入渗速率的时间平均为2.16 h。3)根据模拟结果,建议沙坡头区梭梭林直插式根灌灌溉周期为4 d左右,单次灌水时间以6~10 h为宜。4)停灌2 h后,各土层土壤含水量消退速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大,停灌后48 h,各土层土壤水分消退速率基本为零;梭梭全生长期,1 m深土层土壤水分消退速率在结实期最大,为2.20%·h-1,休眠期最小,为1.31%·h-1。5)直插式根灌对20 cm土层土壤水分的影响最小,对60 cm土层土壤水分影响最大;灌溉过程中,土壤水分等值线以60 cm土层等值线为中心,向表层和深层土壤辐射状分布,灌后各土层平均土壤含水量,20 cm和60 cm土层与其他各土层之间差异显著(P<0.05)。研究表明,直插式根灌的土壤水分入渗规律符合Logistic曲线变化,消退规律符合幂函数曲线变化,直插式根灌对20 cm土层土壤水分的影响最小,对60 cm土层土壤水分影响最大,沙坡头区梭梭林直插式根灌灌溉周期为4 d左右,单次灌水时间以6~10 h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固沙梭梭林 直插式根灌 土壤水分 入渗 消退 灌溉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点格局的柠条固沙群落物种空间关联分析
12
作者 张力 杨新国 +4 位作者 王磊 张雪 曲文杰 刘荣国 张波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886-1893,共8页
多样生态过程导致了种群的空间格局变化,进而影响了物种之间的空间关联。从单一固沙灌木构成向灌草复合植被结构的自然演替,系旱区人工固沙植被系统长期管理的目标之一。本文使用点格局分析方法研究腾格里沙漠东南缘30~40年柠条固沙群... 多样生态过程导致了种群的空间格局变化,进而影响了物种之间的空间关联。从单一固沙灌木构成向灌草复合植被结构的自然演替,系旱区人工固沙植被系统长期管理的目标之一。本文使用点格局分析方法研究腾格里沙漠东南缘30~40年柠条固沙群落中柠条和优势草本,以及优势草本之间的空间关系。结果显示:以空间分布关系为指示,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固沙群落中,柠条种内关系以竞争为主,优势草本植物在小尺度上共生,大尺度上竞争关系占优;柠条与优势草本的空间关系相对复杂,多偏向无相关性。30~40年的柠条固沙群落灌草植被配置依然具有很强的随机性,以灌草间强种间关系为指示的稳定群落构建,尚存不小的距离。植被演替的趋势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柠条 优势草本 点格局分析 空间关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腾格里沙漠东南缘花棒种子雨动态
13
作者 胡凯 曲文杰 +6 位作者 王家辉 孙瑜硕 杨新国 王磊 刘荣国 张波 牛金帅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763-1770,共8页
人工固沙林自然更新决定着固沙造林的成效,种子雨扩散是植物自然更新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准确掌握其动态特征,对于评估植被建植效果和制定有效营林措施具有实践意义。为研究人工固沙林的种子雨扩散规律,本文以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典型人工固... 人工固沙林自然更新决定着固沙造林的成效,种子雨扩散是植物自然更新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准确掌握其动态特征,对于评估植被建植效果和制定有效营林措施具有实践意义。为研究人工固沙林的种子雨扩散规律,本文以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典型人工固沙植物花棒(Hedysarum scoparium)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连续定点观测的方法比较分析花棒的种子雨扩散规律与种子雨传播能力。结果表明,不同冠幅花棒完整种子雨密度及其组成差异显著(P<0.05);然而随着花棒冠幅的增加,大冠幅、中冠幅花棒种子活力高于小冠幅花棒种子活力,且差异显著(P<0.05)。花棒种子于当年11月上旬开始扩散,每次种子扩散持续时间约为3个月,扩散趋单峰曲线,大冠幅、中冠幅和小冠幅花棒种子雨密度均在开始扩散当月达到最大值,分别为3777.76、742.06和455.35粒·m^(−2)。种子扩散量达到峰值后逐渐减少,在翌年2月种子雨扩散基本结束,整个种子雨落种持续时间为90 d左右。空间上呈集中扩散模式,大冠幅花棒在顺风的正东和东南方向的0~2 m处,种子扩散数量最大;在正南和西北方向上,大冠幅花棒种子扩散距离最小。种子扩散主要集中在母株冠幅1~2 m下,随着距母株距离的增加,花棒种子扩散量逐渐减少。研究结果表明,大冠幅花棒因其高活力种子和集中扩散特征,在种群自然更新中占据优势地位,建议在固沙林抚育管理中优先保留大冠幅植株,并在其冠幅边缘1~2 m范围内补种以提升更新效率。未来需关注极端气候对种子雨动态的干扰效应及长期扩散格局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子扩散机制 荒漠植物适应策略 种子雨时空特征 人工固沙林 自然更新 种子活力 扩散距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零模型的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固定沙地种群点格局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曲文杰 王磊 +4 位作者 杨新国 屈建军 张力 张波 孙向波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7-45,共9页
植物种群空间分布格局是种群生物学特性、种内或种间关系以及与环境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明确植物空间分布格局对认识植物生态适应性与多样性维持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择腾格里沙漠东南缘30~40年固定沙地,基于点格局的完全空间随... 植物种群空间分布格局是种群生物学特性、种内或种间关系以及与环境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明确植物空间分布格局对认识植物生态适应性与多样性维持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择腾格里沙漠东南缘30~40年固定沙地,基于点格局的完全空间随机模型、泊松聚块模型和嵌套双聚块模型分析并检验了小画眉草、狗尾草、虎尾草、猪毛菜、雾冰藜5种常见植物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种群密度大小排序为:小画眉草>狗尾草>虎尾草>雾冰藜>猪毛菜。完全空间随机模型下,小画眉草种群在0~1000 cm尺度呈现出从聚集分布过渡到均匀分布,再转换为聚集分布的变化规律;其余4个物种在0~295 cm尺度表现为聚集分布,且聚集分布尺度随种群密度降低而降低。泊松聚块模型下,小画眉草、雾冰藜和猪毛菜物种在0~35 cm尺度内表现为聚集分布,其他尺度为随机分布;而狗尾草和虎尾草种群分别在0~55 cm、405~835 cm和0~75 cm、465~945 cm尺度表现为聚集分布,其他尺度均随机分布。嵌套双聚块模型下,5个物种在0~1000 cm尺度基本呈现随机分布,即在大聚块中都分布着小聚块。综合3种模型的检验结果,种子扩散限制、灌木的“沃岛”效应和藻结皮特性引起的微生境异质性共同决定了腾格里沙漠东南缘30~40年固沙区植被空间多聚块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腾格里沙漠东南缘 生境异质性 扩散限制 点格局 零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锌肥对旱作马铃薯植株锌含量及块茎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0
15
作者 马振勇 杜虎林 +2 位作者 刘荣国 牛金帅 刘超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01-207,共7页
为了研究施锌肥对旱作马铃薯全生育期植株锌素的吸收、积累与分配规律,及块茎形成期主要营养品质的影响,进行了施锌(Zn)与不施锌(CK,对照)2个处理的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施用锌肥能增加马铃薯不同器官的锌浓度,在生育期进行2次喷施锌肥后... 为了研究施锌肥对旱作马铃薯全生育期植株锌素的吸收、积累与分配规律,及块茎形成期主要营养品质的影响,进行了施锌(Zn)与不施锌(CK,对照)2个处理的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施用锌肥能增加马铃薯不同器官的锌浓度,在生育期进行2次喷施锌肥后,叶片中锌浓度Zn处理比CK处理分别高出27.94,43.89 mg/kg,收获后块茎中的锌浓度Zn处理比CK处理高出28.70%;全生育期马铃薯各器官中锌积累量Zn处理>CK处理,出苗后66 d时叶片中锌素积累达最大值,Zn处理为1.469 mg/株,CK处理为0.328 mg/株,Zn处理比CK处理多3倍。全株和块茎的锌素积累量和最大积累速率Zn处理比CK处理分别高63.62%,48.43%,51.58%,55.26%;在整个生育期马铃薯茎和根的锌素积累比例Zn处理>CK处理,施锌肥增加了锌素在茎和根中的分配比例,降低了在块茎中的分配比例;随块茎生长期的推进马铃薯块茎的VC、游离氨基酸及淀粉含量均呈抛物线型变化,在块茎膨大后期和淀粉积累期达到最大值,而还原糖含量则出现持续下降的趋势。成熟期末期测定结果表明,Zn处理块茎中VC、游离氨基酸、淀粉含量分别比CK处理高16.19%,22.11%,16.28%,而Zn处理块茎中还原糖含量比CK处理低22.7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锌肥 锌含量 营养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插式根灌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5
16
作者 杜虎林 刘荣国 +1 位作者 马振勇 孙宏义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3-78,共6页
直插式根灌技术,是一种新型的节水灌溉技术,它结合了地面滴灌与地下渗灌的优点,能够把水直接灌溉到一定深度土壤层,起到对植物根系层,进行直接灌溉的目的;能有效减少表层土壤水分蒸发损失,提高灌水效率、提高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过去... 直插式根灌技术,是一种新型的节水灌溉技术,它结合了地面滴灌与地下渗灌的优点,能够把水直接灌溉到一定深度土壤层,起到对植物根系层,进行直接灌溉的目的;能有效减少表层土壤水分蒸发损失,提高灌水效率、提高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过去的地埋式渗灌技术,有较好的灌水效果和抑制表层土壤水分蒸发损失作用,但其易堵塞、检修难的缺点,限制了地下渗灌技术的发展。地表滴灌技术成熟,但其表层土壤水分蒸发损失,影响滴灌水分的利用效率和灌水效率。为了结合滴灌与渗灌的优势,克服滴灌与渗灌的缺点;所以,开展对直插式根灌技术的研究,把地表滴灌的水分,直接引灌到一定深度的土壤层,实现土壤的越层灌溉,起到较好的灌水效果,根灌产品,安装简便,便于维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插式根灌 滴灌 渗灌 土壤水分 节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原鸡不同世代不同群体肌肉粗脂肪、粗蛋白含量的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张娟 顾亚玲 +1 位作者 刘立刚 田慧丽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7-59,共3页
本研究以固原鸡3个群体(白羽、麻羽、黑羽)为研究对象,对其F1和F2世代的胸肌和腿肌粗脂肪和粗蛋白含量进行系统测定,利用SAS软件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白羽肌肉粗脂肪含量极显著低于麻羽和黑羽(P<0.01),3个群体胸肌粗脂肪含量均极显著... 本研究以固原鸡3个群体(白羽、麻羽、黑羽)为研究对象,对其F1和F2世代的胸肌和腿肌粗脂肪和粗蛋白含量进行系统测定,利用SAS软件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白羽肌肉粗脂肪含量极显著低于麻羽和黑羽(P<0.01),3个群体胸肌粗脂肪含量均极显著低于腿肌(P<0.01);3个群体F2世代胸肌、腿肌粗蛋白含量均极显著高于F1世代(P<0.01)。本研究结果为固原鸡今后的提纯复壮保种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原鸡 粗脂肪 粗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插式根灌的土壤水分时空分布与节水效率 被引量:1
18
作者 马振勇 杜虎林 +2 位作者 刘荣国 严子柱 刘立刚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95-102,192,共9页
在塔里木河下游枣树生态经济林进行根灌试验,研究了直插式根灌条件下的土壤水分时空分布和节水效率。结果表明:(1)灌水过程中直插式根灌的土壤水分分布在0~100 cm土壤层,随灌溉时间增加,土壤含水量,0~20 cm土层呈波动变化,80~100 cm土... 在塔里木河下游枣树生态经济林进行根灌试验,研究了直插式根灌条件下的土壤水分时空分布和节水效率。结果表明:(1)灌水过程中直插式根灌的土壤水分分布在0~100 cm土壤层,随灌溉时间增加,土壤含水量,0~20 cm土层呈波动变化,80~100 cm土层基本稳定,其余各土层呈S型增加;(2)不同时期1 m深土层平均土壤体积含水量最大值及达到最大值的时间,枣树生长初期为44.62%、7.5 h,花期为43.26%、12.5 h,幼果期为46.3%、15 h;(3)根灌过程中,各土层土壤含水量变异系数大小次序为80 cm>20 cm>40 cm>60 cm>100 cm;灌后土壤平均含水量,80、100 cm土层与其余各层之间差异显著,20、40、60 cm土层之间差异不显著,8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空间异质性最高;(4)三次试验后20 d内,0~100 cm土层的平均土壤体积含水量消退速率分别为0.21%·d^(-1)、0.19%·d^(-1)和0.17%·d^(-1),土壤体积含水量60 cm和100 cm土层消退速率稳定,40 cm土层呈先消退后增加的趋势,20 cm土层0~10 d迅速消退,80 cm土层11~20 d迅速消退;(5)直插式根灌的节水效率比地表滴灌高27.78%,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比地表滴灌和漫灌高8.12%、52.4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插式根灌 土壤水分 时空分布 节水效率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灌条件下沙地土壤水分消长变化特征 被引量:1
19
作者 杜虎林 刘俊江 +6 位作者 刘荣国 马振勇 刘立刚 王永军 朱睿 张波 牛金帅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617-624,共8页
为了了解根灌条件下沙地土壤水分消长变化特征,采用直插式根灌技术,对人工种植1 a的梭梭进行灌溉试验.对20~100 cm的土壤水分变化,采用TDR土壤水分自动观测仪器,进行24 h的连续观测.土壤水分增长与消退特征:土壤水分增长,分为2个阶段,其... 为了了解根灌条件下沙地土壤水分消长变化特征,采用直插式根灌技术,对人工种植1 a的梭梭进行灌溉试验.对20~100 cm的土壤水分变化,采用TDR土壤水分自动观测仪器,进行24 h的连续观测.土壤水分增长与消退特征:土壤水分增长,分为2个阶段,其一,在始灌后的6 h内,为土壤水分快速增加阶段,快增速率为每小时55.36%;其二,在土壤水分缓慢增加阶段,缓增速率为每小时0.57%,仅是快增速率的1.03%.土壤水分消退,分为2个阶段,其一,在停灌后的6~8 h,为土壤水分快速消退阶段,消退速率为每小时7.58%;其二,在土壤水分缓慢消退阶段,消退速率为每小时0.58%,消退周期为5 d;土壤水分消退的最低阈值为1.45%;在沙坡头区,土壤含水量在1.45%~4.00%,对人工植物生长具有重要意义.土壤水分消退过程,采用幂函数方程拟合,具有较好的拟合效果.对于浅表层20 cm深的土壤含水量,根灌比地面滴灌要高出170%,有效含水量的持有时间,根灌是地面滴灌的12倍,根灌比地面滴灌具有更好的土壤水分保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地 根灌 土壤水分 消长变化 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