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创手术在心脏外科的应用——(附42例报告)
1
作者 戴继民 王强 +1 位作者 左景珍 陈庆良 《中国心血管杂志》 1998年第6期453-454,共2页
自1997年6月至1998年6月,我科共施行微创心脏直视手术42例,占同期病例9.7%(42/435)收到良好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
关键词 心脏外科手术 微创手术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理想体重设置心脏术后机械通气初始参数的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李培军 李军山 +4 位作者 杨东艳 宋静华 简凯陶 李庆和 刘昌起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78-380,共3页
目的:探讨用理想体重代替实际体重设置机械通气初始参数,使机械通气更接近生理需要,以期降低再次调整呼吸机的比例。方法:将80例肺功能正常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41例,B组39例,前瞻性研究在分别按8ml/kg实际体重(A 组)和8 mL/kg理想体... 目的:探讨用理想体重代替实际体重设置机械通气初始参数,使机械通气更接近生理需要,以期降低再次调整呼吸机的比例。方法:将80例肺功能正常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41例,B组39例,前瞻性研究在分别按8ml/kg实际体重(A 组)和8 mL/kg理想体重(B组)初始设定潮气量、呼吸频率为16次/分后,观察2组每分通气量、气道峰压、气道平均压、吸气流速、酸碱度(pH)、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标准碱剩余(SBE)的变化及是否需要再次调整机械通气参数。资料的统计分析由SPSS11.0完成,两组变量的计量资料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结果:初始设置呼吸机后,A组的每分通气量、pH、动脉血PaCO2、SBE分别为7.46±0.1、(33.9±4.3)mmHg、1.3±2.3,B组的pH、动脉血PaCO2、SBE分别为7.41±0.1、(37.5±4.5)mmHg、0.03±2.6,均P<0.05。两组需要再次调整呼吸机的比例为43.9%和20.5%,有显著差异(P<0.05)。需要再次调整呼吸机的患者,其调整后的潮气量按理想体重计算,为(8.2±0.8)ml/kg。结论:用理想体重设置初始潮气量可显著降低再次调整呼吸机的比例。对于肺功能正常的患者,将呼吸频率设为16次/分时,按8 ml/kg理想体重来设置初始的潮气量是适宜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通气 理想体重 心脏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次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生物瓣坏损的研究
3
作者 戴继民 曾仪 +2 位作者 王强 李庆和 左景珍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0年第2期120-121,共2页
70年代生物瓣曾广泛应用于心脏外科,用以治疗需要进行瓣膜置换的患者,至80年代逐渐被机械瓣膜替代.由于其生物特性存在着退行性变,抗疲劳性差,易钙化等缺点.部分患者需要进行再次瓣膜置换.自1992年2月至6月共收治此类患者共18例,疗效满... 70年代生物瓣曾广泛应用于心脏外科,用以治疗需要进行瓣膜置换的患者,至80年代逐渐被机械瓣膜替代.由于其生物特性存在着退行性变,抗疲劳性差,易钙化等缺点.部分患者需要进行再次瓣膜置换.自1992年2月至6月共收治此类患者共18例,疗效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全组18例,男5例,女13例.年龄33~52岁,占同期瓣膜置换术1.5%,均为二尖瓣置换术后7~14年再次发病,平均9.6年.主要临床表现为劳累后心慌气短,进行性加重.查体心尖部收缩期杂音Ⅱ~Ⅳ级.8例伴舒张期杂音,2例伴主动脉区双期杂音,12例伴肝肿大及双下肢水肿.心功能Ⅱ级3例,Ⅲ级9例,Ⅳ级6例.心电图窦性心律4例,心房纤颤14例,2例伴Ⅱ°房室传导阻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次心脏瓣膜置换术 手术治疗 生物瓣坏损 手术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不饱和脂肪酸对钾通道的调控作用及机理 被引量:2
4
作者 孙雨蕉 常超 +2 位作者 吴振华 张艺扉 田裕涛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19,共15页
多不饱和脂肪酸具有包括离子通道在内的众多作用靶点,通过作用于这些靶点,可以有效保护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人体健康。电压门控钾离子通道家族K_V7通道和大电导钙离子激活的钾离子通道(BK_(Ca))广泛... 多不饱和脂肪酸具有包括离子通道在内的众多作用靶点,通过作用于这些靶点,可以有效保护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人体健康。电压门控钾离子通道家族K_V7通道和大电导钙离子激活的钾离子通道(BK_(Ca))广泛表达于机体的各类组织中,具有重要的生理或病理功能。本综述围绕K_V7和BK_(Ca)通道,根据对已有报道的汇总,多不饱和脂肪酸可以增大K_V7和BK_(Ca)通道的电流幅值,其中对K_V7通道电流的影响主要是改变其电压依赖特性和最大电导值,而对BK_(Ca)通道电流的影响主要是改变其孔道区域关闭态的构象。此外,多不饱和脂肪酸对K_V7和BK_(Ca)通道功能的调节也会受到共表达的辅助亚基影响,但相关机制有待进一步阐明。深入理解多不饱和脂肪酸对K_V7和BK_(Ca)通道调节作用效果和分子机制,有助于全面理解K_V7和BK_(Ca)通道的生理意义,并为相关疾病诊疗策略研究提供新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不饱和脂肪酸 K_V7通道 BK_(Ca)通道 脂类分子 通道门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甲环酸与半量抑肽酶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作用比较 被引量:2
5
作者 郭志鹏 简锴陶 +5 位作者 魏民新 郭志刚 李培军 韩建阁 文其祥 蔡忠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55-458,共4页
目的:评估氨甲环酸和半量抑肽酶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的止血作用。方法:112例 OPCAB 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接受半量抑肽酶(抑肽酶组,n=36)、氨甲环酸(氨甲环酸组,n=36)或等量生理盐水(对照组,n=40)。记录术后出血量、输血... 目的:评估氨甲环酸和半量抑肽酶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的止血作用。方法:112例 OPCAB 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接受半量抑肽酶(抑肽酶组,n=36)、氨甲环酸(氨甲环酸组,n=36)或等量生理盐水(对照组,n=40)。记录术后出血量、输血情况以及其他相关临床指标。结果:抑肽酶组及氨甲环酸组术后出血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抑肽酶组和氨甲环酸组术后 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受到明显抑制(P<0.05)。各组围术期血小板计数和黏附率未见显著变化。结论:在 OPCAB 中应用半量抑肽酶和氨甲环酸是安全的,二者有相近的抗纤溶作用,均能明显减少术后出血、抑制纤溶亢进,但不影响术后血小板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甲环酸 抑肽酶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 D-二聚体 血小板黏附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腔内覆膜支架治疗胸主动脉夹层68例 被引量:3
6
作者 戴继民 王建宇 +2 位作者 姜楠 江力 魏东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7年第4期292-293,共2页
目的探讨直筒型和分支型覆膜支架治疗急、慢性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对天津胸科医院治疗68例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使用直筒型覆膜支架52只,分支型覆膜支架22只,在不影响左上肢血... 目的探讨直筒型和分支型覆膜支架治疗急、慢性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对天津胸科医院治疗68例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使用直筒型覆膜支架52只,分支型覆膜支架22只,在不影响左上肢血流的前提下完全封堵动脉内膜破口,真腔血流恢复正常,近期疗效满意。结论使用覆膜支架腔内隔离术治疗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符合其病理解剖特点,能很好的封闭内膜破口,具有创伤小、适应证宽、治疗效果确切、康复迅速等优点,为高龄高危患者提供了治疗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膜支架 STANFORD B型 胸主动脉夹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0岁以上女性冠心病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被引量:2
7
作者 孙德权 郭志刚 +1 位作者 王联群 李庆和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4年第4期267-268,共2页
目的 分析总结 5 2例 70岁以上女性冠心病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方法  2 0 0 0年 8月至2 0 0 3年 9月共完成 5 2例 70岁以上女性冠心病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平均年龄 (71.4± 1.7)岁。本组病例 ,不稳... 目的 分析总结 5 2例 70岁以上女性冠心病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方法  2 0 0 0年 8月至2 0 0 3年 9月共完成 5 2例 70岁以上女性冠心病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平均年龄 (71.4± 1.7)岁。本组病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 2 7例 ,1个月内急性心肌梗死 7例。冠状动脉 3支血管病变 4 7例 ,左主干病变 10例。 9例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于 30 % ,10例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大于 6 0 mm。结果 完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5 0例 ,包括急症手术 3例。 2例改为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平均远端血管吻合数 (2 .9± 1.2 )例。 4例使用主动脉气囊反搏。 1例术后 3周死于胸骨后感染所致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 70岁以上女性患者是安全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非体外循环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5例小儿法乐四联症根治术体会
8
作者 左景珍 于昂 +2 位作者 曾仪 林贵宪 周启宇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1995年第5期278-279,共2页
自1988年以来共收治小儿法乐四联症85例,其中男54例,女31例,年龄2岁2个月至14岁,其中3岁以下者12例(14.1%)。右心导管及右心室造影检查:右室压力10.67~16.00kPa(80~120mmHg),... 自1988年以来共收治小儿法乐四联症85例,其中男54例,女31例,年龄2岁2个月至14岁,其中3岁以下者12例(14.1%)。右心导管及右心室造影检查:右室压力10.67~16.00kPa(80~120mmHg),主动脉骑跨25%~75%。手术采用深低温停循环15例,其余均在中低温(25~26℃)体外循环下施行心内根治术。平均机器转流时间为85分钟,主动脉阻断55分34秒。手术要点:右室流出道狭窄疏通;室间隔缺损修补;体外循环灌流技术及术后监护。本组术后早期死亡8例,死亡率为9.4%,随访0.5~4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乐氏四联症 外科手术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实世界二叶式主动脉瓣重度狭窄患者应用Venus-A瓣膜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的多中心经验 被引量:6
9
作者 王墨扬 周政 +21 位作者 陶凌 罗建方 董念国 张海波 方臻飞 姜楠 王焱 吴延庆 姜正明 安健 陈韵岱 苏晞 杨毅宁 刘继红 郭延松 彭小平 郭然 陈良龙 于波 何奔 陆方林 吴永健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29-334,共6页
目的:探索我国真实世界中采用第一代自膨胀式Venus-A瓣膜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治疗二叶式主动脉瓣(二叶瓣)重度狭窄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连续入选2017年4月至2020年3月共22个中心行TAVR的二叶瓣重度狭窄患者,根据CT核心实验室... 目的:探索我国真实世界中采用第一代自膨胀式Venus-A瓣膜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治疗二叶式主动脉瓣(二叶瓣)重度狭窄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连续入选2017年4月至2020年3月共22个中心行TAVR的二叶瓣重度狭窄患者,根据CT核心实验室判断将患者按Sievers分型分为0型二叶瓣组和1型二叶瓣组。通过基线、术中及短期随访指标评价其安全性及有效性。主要终点为30 d全因死亡及致残性脑卒中。次要终点包括术中即刻不良事件指标;30 d随访指标:延迟冠状动脉阻塞及瓣环破裂、主要出血、新发永久起搏器植入、NYHA心功能分级以及经胸超声心动图结果。结果:共入选199例二叶瓣重度狭窄患者,平均年龄(71.77±8.13)岁,男性113例(56.8%),0型二叶瓣组121例(60.8%),1型二叶瓣组78例(39.2%)。所有患者均采用Venus-A瓣膜行TAVR治疗,术中无死亡、无冠状动脉闭塞、无瓣环破裂,1例(0.5%)患者急诊外科开胸,7例(3.5%)患者出现瓣膜移位,24例(12.1%)患者进行了第二枚瓣膜置换。释放后即刻4例(2.0%)患者出现中度及以上瓣周反流,6例(3.0%)患者仍有残余狭窄。术后30 d随访,全因死亡率0.5%,致残性脑卒中发生率0.5%,无延迟冠状动脉闭塞及瓣环破裂。新发永久起搏器植入19例(9.5%),1型二叶瓣组发生率高于0型二叶瓣组(19.2%vs.3.3%,P=0.023)。30 d随访超声心动图提示:主动脉瓣平均跨瓣压差、主动脉瓣峰值流速及左心室射血分数较基线有明显改善。5例(2.5%)患者仍存在中量及以上瓣周反流,0型二叶瓣组发生率高于1型二叶瓣组(4.1%vs.0%,P=0.034),1例(0.5%)患者仍有残余狭窄。结论:真实世界中采用Venus-A瓣膜行二叶瓣TAVR短期整体效果满意,体现出了良好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叶式主动脉瓣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自膨胀式瓣膜 真实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腔镜下单侧入路双心房黏液瘤切除术1例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景辉 赵丰 +1 位作者 姜楠 陈彤云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71-472,477,共3页
心脏肿瘤是一种少见疾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心脏肿瘤较为少见,其中大部分为良性肿瘤。心脏黏液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良性心脏肿瘤,多发生于左心房,左右心房同时发生的黏液瘤极为罕见。腔镜下黏液瘤切除术已经较为成熟,但对... 心脏肿瘤是一种少见疾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心脏肿瘤较为少见,其中大部分为良性肿瘤。心脏黏液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良性心脏肿瘤,多发生于左心房,左右心房同时发生的黏液瘤极为罕见。腔镜下黏液瘤切除术已经较为成熟,但对双心房黏液瘤的全腔镜手术报道较少。本文报道全腔镜下单侧入路双心房黏液瘤切除术1例,从术前诊断评估、手术方案制定、手术要点体会等方面探讨该病的诊治。1临床资料女,73岁。因间断胸闷1周余于2019年7月2日入院。查体:体温36.2℃,脉搏86次/min,呼吸16次/min。血压132/68 mm Hg。心前区未触及震颤,叩诊心界不大,三尖瓣听诊区可闻及Ⅱ~Ⅲ级收缩期杂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心脏肿瘤 收缩期杂音 单侧入路 三尖瓣听诊区 全腔镜 右心房 手术方案 术前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衰老大鼠的肠道菌群演变 被引量:3
11
作者 姜河 刘珊 +1 位作者 常超 耿婕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CSCD 2023年第3期46-52,共7页
目的探究大鼠在自然衰老过程中肠道菌群组成的演变过程。方法在无特定致病菌环境中饲养8月龄雄性无特定病原体级的SD大鼠5只,分别于19、20、21、22、23、24月龄时取大鼠粪便进行16s核糖体RNA检测以分析肠道菌群的丰度及组成。结果大鼠... 目的探究大鼠在自然衰老过程中肠道菌群组成的演变过程。方法在无特定致病菌环境中饲养8月龄雄性无特定病原体级的SD大鼠5只,分别于19、20、21、22、23、24月龄时取大鼠粪便进行16s核糖体RNA检测以分析肠道菌群的丰度及组成。结果大鼠肠道菌群的丰度及多样性随月龄的增加而降低。19~21月龄大鼠肠道菌群的组成相似,以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为主,且占比接近,22~24月龄大鼠厚壁菌门相对丰度显著减少,而拟杆菌门相对丰度显著增多。不同月龄大鼠肠道菌群的差别主要存在于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和变形菌门等,月龄越大的老年大鼠肠道菌群中益生菌丰度越低,致病菌丰度越高。结论自然衰老大鼠随着月龄增加肠道菌群的丰度和多样性也随之发生演变,为老年大鼠及人群的肠道菌群及疾病研究提供了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衰老大鼠 肠道菌群 微生物 16s rRNA 高通量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