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信息技术与中学概率统计教学融合的历程与思考 被引量:3
1
作者 骆世璇 孙小军 +1 位作者 陈建明 赵天绪 《教学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88-94,共7页
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的融合作为大数据时代基础数学教育研究的新指向,梳理两者融合的发展脉络是探寻其未来融合之路的重要前提。以概率统计为内容载体,以1978年以来的相关政策文本、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科书为明线,以中学数学课... 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的融合作为大数据时代基础数学教育研究的新指向,梳理两者融合的发展脉络是探寻其未来融合之路的重要前提。以概率统计为内容载体,以1978年以来的相关政策文本、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科书为明线,以中学数学课程的价值取向变化为暗线,采用历史研究法与内容分析法将信息技术与中学概率统计教学融合的演进历程划分为:滴灌融入的蛰伏期、联结融入的萌动期、依偎融入的显露期、磨合融入的孕蕾期、重构融入的绽放期。并且,从课标修订、教材编写、教师和学生发展等方面,为未来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的融合创新提出了几点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概率统计 课程标准 教科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中学数学课程价值取向的历史演变——基于18个版本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文本分析
2
作者 杨博谛 李贵安 陈建明 《数学教育学报》 2025年第4期86-93,共8页
中学数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的课程目标(教学目的)蕴藏着政策制定者对数学课程的价值观念,是中学数学课程价值取向的重要文本体现.参考Roberts和魏冰的研究成果,构建了包含3个一级主题12个二级主题的研究框架,选取1949年至今有代表性... 中学数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的课程目标(教学目的)蕴藏着政策制定者对数学课程的价值观念,是中学数学课程价值取向的重要文本体现.参考Roberts和魏冰的研究成果,构建了包含3个一级主题12个二级主题的研究框架,选取1949年至今有代表性的18个版本中学数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为研究样本,对其课程目标(教学目的)进行定量统计,以此分析中国中学数学课程价值取向的历史演变.研究表明:在中国中学数学课程价值取向的历史演变中,学科发展备受关注且更加多元、社会发展钟摆变化且趋于回落、学生发展逐渐突显且后来居上.进一步分析得到,中学数学课程目标的价值赋予日趋丰富,其价值取向受知识观转型的影响,并逐步呈现出“数学属性”“人文属性”与“教育属性”并重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学课程 价值取向 课程目标 学科发展 社会发展 学生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的历史演进与经验启示——基于教育政策文本、数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数学教科书的分析
3
作者 李晓娟 孙小军 +2 位作者 惠姣姣 邢田宇 陈建明 《数学教育学报》 2025年第4期13-21,共9页
“综合与实践”作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学习领域之一,承载着发展学生跨学科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课程使命.回顾和梳理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的历史演进,既有助于对其历史积淀的重新审视,更有利于对其未来发展的精准描摹.依据... “综合与实践”作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学习领域之一,承载着发展学生跨学科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课程使命.回顾和梳理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的历史演进,既有助于对其历史积淀的重新审视,更有利于对其未来发展的精准描摹.依据中国教育政策文本、数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数学教科书搭建的三维线索结构,将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的历史演进划分为兴衰交替的初现探索期、日渐明朗的调整优化期、独树一帜的理念形成期、层次鲜明的内涵明确期和素养导向的继承创新期.最后从教材规划、课程实施和评价改革3方面为未来“综合与实践”的发展创新提出几点建议:问题引导活动设计,凸显“综合与实践”本质;任务驱动项目实施,突出跨学科教学实践;素养引领实施评价,培育拔尖创新型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中数学 综合与实践 数学课程标准 数学教科书 跨学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浪破碎判据的实验检验 被引量:1
4
作者 杨景耀 邹晓晨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94-600,共7页
利用已有风浪破碎实验观测数据检验了风浪破碎判据的可靠性。实验测量了风浪波面位移的时间序列,并人工同步标记出破碎发生的时刻。研究了4种常用判据,包括波陡、瞬时波面斜率、波峰水质点水平速度与相速度之比,以及波峰水质点向下加速... 利用已有风浪破碎实验观测数据检验了风浪破碎判据的可靠性。实验测量了风浪波面位移的时间序列,并人工同步标记出破碎发生的时刻。研究了4种常用判据,包括波陡、瞬时波面斜率、波峰水质点水平速度与相速度之比,以及波峰水质点向下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之比。采用破碎判据对所测风浪序列中的破碎波进行识别,根据人工标记数量计算破碎率以确定破碎阈值。计算结果表明,几何判断阈值接近Stokes波极限值,而运动学和动力学判断阈值则明显偏离。进而检验了判据识别出的破碎波与人工标记破碎波的一致性。在达到破碎阈值的波中,约35%~55%与人工标记相对应,约有45%~65%的波,虽然满足了阈值条件,却并未发生破碎,说明风浪的破碎可能并非完全取决于其中任一判据所关注的波浪特征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浪 波浪破碎 破碎判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