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泌体微小RNAs调控心肌线粒体稳态:运动改善心力衰竭的新视角 被引量:1
1
作者 毋江波 鲍蒙蒙 +1 位作者 方李 刘晨晨 《生理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4-161,共8页
外泌体(exosomes)是一类由细胞分泌到细胞外的囊泡,其携带了丰富的生物分子,如蛋白质、核酸和代谢产物等。微小RNA(microRNAs,miRNAs)是一类非编码RNA分子,在细胞分化、增殖和生存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运动可促进外泌体分泌,并促进... 外泌体(exosomes)是一类由细胞分泌到细胞外的囊泡,其携带了丰富的生物分子,如蛋白质、核酸和代谢产物等。微小RNA(microRNAs,miRNAs)是一类非编码RNA分子,在细胞分化、增殖和生存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运动可促进外泌体分泌,并促进其内容物miRNAs发挥生物学效应。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外泌体miRNAs与慢性心力衰竭关系密切,且运动会改变体液和组织中外泌体miRNAs的表达。外泌体miRNAs是心力衰竭诊断和预后的生物标志物,可以通过抑制心肌纤维化、促进心肌线粒体功能和增强心肌细胞存活等作用改善心力衰竭。本文对外泌体miRNAs在慢性心力衰竭中的作用以及运动通过外泌体miRNAs改善心力衰竭的线粒体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泌体miRNAs 心肌 线粒体稳态 运动 慢性心力衰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诱导线粒体低毒兴奋效应改善衰老性肌萎缩
2
作者 张子怡 马美 +2 位作者 薄海 刘涛 张勇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49-1361,共13页
衰老性肌萎缩是与年龄密切相关的骨骼肌退行性疾病,以肌肉质量流失、肌力下降和运动功能衰退为特征。其核心病理机制涉及线粒体功能障碍,包括能量代谢异常、氧化还原失衡、动力学紊乱及自噬能力下降。线粒体低毒兴奋效应作为进化保守的... 衰老性肌萎缩是与年龄密切相关的骨骼肌退行性疾病,以肌肉质量流失、肌力下降和运动功能衰退为特征。其核心病理机制涉及线粒体功能障碍,包括能量代谢异常、氧化还原失衡、动力学紊乱及自噬能力下降。线粒体低毒兴奋效应作为进化保守的适应性应激机制,通过轻度线粒体应激激活多重保护性通路。本综述系统阐述运动干预通过激活线粒体低毒兴奋效应改善衰老性肌萎缩的分子机制。适度的运动应激产生低剂量活性氧类,触发保护性适应性反应,一方面,通过激活核因子E2相关因子2/抗氧化反应元件通路,增强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等抗氧化酶表达,提升氧化还原平衡能力,另一方面,诱导线粒体未折叠蛋白反应,上调热休克蛋白60、Lon蛋白酶1等分子伴侣修复线粒体蛋白质稳态,并促进PTEN诱导激酶1/帕金蛋白等通路介导的线粒体自噬,选择性清除功能受损的线粒体。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雷帕霉素靶蛋白复合物1等信号分子介导了了运动对线粒体低毒兴奋效应的调控。这些关键信号通路相互形成正反馈环路,并借助线粒体衍生肽释放和组蛋白修饰等表观遗传重塑介导线粒体与细胞核之间的信息交流,改善线粒体质量和骨骼肌功能。本文为开发靶向线粒体低毒兴奋效应的精准运动干预策略提供理论和转化研究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 衰老性肌萎缩 活性氧类 线粒体低毒兴奋效应 线粒体质量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疗法在冠心病防治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李志恒 傅涛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3-401,共9页
冠心病(CHD)等为代表的心血管疾病是人类的最主要死亡原因。心脏康复(CR)是专门针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设计的一种康复治疗计划,旨在帮助患者在术后尽快提升身体机能水平,更快回归社会,其中运动疗法是CR的主要内容。积极进行CR不仅可以降低... 冠心病(CHD)等为代表的心血管疾病是人类的最主要死亡原因。心脏康复(CR)是专门针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设计的一种康复治疗计划,旨在帮助患者在术后尽快提升身体机能水平,更快回归社会,其中运动疗法是CR的主要内容。积极进行CR不仅可以降低CHD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心肺功能,还能减轻医疗经济负担。本文总结了身体活动水平对CHD患者的影响、目前运动疗法在CR中的具体应用模式和CR中不同运动处方的制定原则,以期为运动疗法更好地应用于CHD患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冠心病 心脏康复 运动处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粒体在运动保护心肌免受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被引量:4
4
作者 姬卫秀 耿燚 +1 位作者 王硕 赵云罡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90-1104,共15页
线粒体是参与心肌缺血再灌注(myocardial ischemia and reperfusion,MI/R)损伤的关键细胞器,线粒体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爆发、Ca2+失调、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itochondrial permeability transition pore,mPTP)开放、... 线粒体是参与心肌缺血再灌注(myocardial ischemia and reperfusion,MI/R)损伤的关键细胞器,线粒体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爆发、Ca2+失调、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itochondrial permeability transition pore,mPTP)开放、线粒体肿胀、促凋亡蛋白释放等都会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心肌功能受损。运动是预防MI/R损伤的有效干预手段,其保护作用可能通过线粒体来实现。运动保护MI/R损伤的线粒体机制由多种因素决定,如线粒体能量学、KATP通道、mPTP、线粒体跨膜电位(ΔΨm)、线粒体蛋白、线粒体脂质、线粒体质量控制、远程调控因子等。本文综述了MI/R产生的线粒体机制,运动对MI/R的保护作用以及线粒体在其中的作用,以期为MI/R损伤的线粒体治疗策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 线粒体 心肌缺血再灌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物在运动诱导的骨骼肌氧化还原平衡中的作用
5
作者 宋玉 李灿 +2 位作者 李佳林 薄海 张勇 《生理科学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7-264,共8页
适宜运动可促进骨骼肌健康,其中一个重要的机制是通过诱导活性氧信号,调控一系列氧化还原敏感转录因子,进而激活抗氧化酶系统和非酶系统,建立高水平的氧化还原平衡,维持线粒体稳态。肠道微生物(gut microbes)组成受到生活方式、饮食、... 适宜运动可促进骨骼肌健康,其中一个重要的机制是通过诱导活性氧信号,调控一系列氧化还原敏感转录因子,进而激活抗氧化酶系统和非酶系统,建立高水平的氧化还原平衡,维持线粒体稳态。肠道微生物(gut microbes)组成受到生活方式、饮食、压力、环境等因素影响,肠道微生物代谢物通过循环系统作用于靶器官,发挥健康促进作用。研究表明,一些肠道微生物可以通过其代谢物远距离调控骨骼肌抗氧化系统。运动重塑肠道微生物组成是运动促进骨骼肌健康的路径之一。本文综述了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物在运动诱导骨骼肌建立高水平氧化还原平衡中的生物效应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 肠道微生物 肠道微生物代谢物 骨骼肌 氧化还原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央模式发生器在脊髓损伤后下肢运动恢复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刘帅祎 赵晓璇 +3 位作者 李奇 邢政 李庆雯 褚晓蕾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92-1098,共7页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由于交通事故、高空坠落等因素所导致的脊髓结构破坏,造成损伤水平以下脊髓功能(运动、感觉、反射)的障碍。有关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新增SCI患者约77万人[1],我国颈SCI患者超过250万人[2]。SCI后下肢...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由于交通事故、高空坠落等因素所导致的脊髓结构破坏,造成损伤水平以下脊髓功能(运动、感觉、反射)的障碍。有关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新增SCI患者约77万人[1],我国颈SCI患者超过250万人[2]。SCI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较为常见,这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心理状态和社会交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功能 脊髓损伤 下肢运动功能障碍 脊髓结构 SCI 数据显示 高空坠落 心理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质能量消耗患者的发病机制、营养与运动干预等相关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高萌泽 郭琪 陈小雨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1-286,共6页
蛋白质能量消耗(PEW)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中普遍存在,与患者的多种不良临床结局相关,可表现为体重减轻、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加等。目前对MHD患者通过营养策略、运动方式以及两者联合来进行健康干预的研究文章众多,本文通过对MHD患者... 蛋白质能量消耗(PEW)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中普遍存在,与患者的多种不良临床结局相关,可表现为体重减轻、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加等。目前对MHD患者通过营养策略、运动方式以及两者联合来进行健康干预的研究文章众多,本文通过对MHD患者PEW的发病机制、诊断标准和干预方法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早期的诊断识别PEW和干预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蛋白质能量消耗 营养 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氧运动和饮食干预对胰岛素抵抗小鼠骨骼肌脂联素-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信号系统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7
8
作者 牛燕媚 苑红 +3 位作者 刘彦辉 苏照鹏 李慧阁 傅力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02-406,共5页
目的:探讨有氧运动和饮食干预对胰岛素抵抗(IR)小鼠骨骼肌球形脂联素(G-Adiponectin)及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的影响,为运动和饮食辅助防治IR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雄性C57BL/6小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饮食和IR模型组,后者喂养... 目的:探讨有氧运动和饮食干预对胰岛素抵抗(IR)小鼠骨骼肌球形脂联素(G-Adiponectin)及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的影响,为运动和饮食辅助防治IR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雄性C57BL/6小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饮食和IR模型组,后者喂养8周高脂饲料后建立胰岛素抵抗(IR)模型,再将IR模型组分为高脂饮食安静组(HC)、高脂饮食运动组(HE)、正常饮食安静组(HNC)和正常饮食运动组(HNE)。运动组进行6周跑台训练,高脂饮食组继续6周的高脂饮食。实验8周后,采用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空腹胰岛素水平及以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检测葡萄糖耐量。14周后,采用NorthernBlot检测腓肠肌AMPKmRNA表达,WesternBlot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腓肠肌G-Adiponectin、AMPK和pAMPK-Thr172蛋白表达。采用酶法测定小鼠血清甘油三酯(TG)和胆固醇(TC)含量。结果:HE和HNE组骨骼肌细胞AMPKmRNA和蛋白以及pAMPK-Thr172蛋白分别较HC及HNC组表达显著增高;HNE组G-Adiponectin显著高于HNC组;HNC组AMPK蛋白和mRNA表达均显著高于HC组;各组免疫荧光检测结果与WesternBlot结果一致。结论:有氧运动和饮食干预均能有效增强Adiponectin-AMPK信号通路,改善机体的脂质代谢紊乱,从而产生防治IR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抵抗 有氧运动 饮食干预 脂联素 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中运动训练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下肢肌肉力量和步行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7
9
作者 王轶钊 黄力平 +5 位作者 张琳瑛 张玥 徐伟 范金涛 王宏图 周石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929-933,共5页
目的:探讨水中运动训练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下肢肌肉力量、痉挛程度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初次发病的恢复期脑卒中患者(n=20,年龄41.5±16.5岁),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例。一组为对照组,只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另一组为水疗组,每周进行3... 目的:探讨水中运动训练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下肢肌肉力量、痉挛程度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初次发病的恢复期脑卒中患者(n=20,年龄41.5±16.5岁),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例。一组为对照组,只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另一组为水疗组,每周进行3—4次水中运动训练,其他时间做常规康复训练。两组治疗总时间相同,观察4周,水疗共14次。于训练前后评价患侧膝和踝屈伸肌的最大等长收缩(MIVC)肌力、下肢痉挛状况、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的改变,用t检验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经过4周训练,水疗组患者踝跖屈时腓肠肌等长收缩力矩显著提高(3.6±0.3 vs 0.6±0.2,P<0.05),患者步行能力(3.5±1.5 vs 2.7±1.2)、下肢运动功能(29.7±3.5 vs 27.8±2.6)及平衡功能评分(11.5±3.3 vs 9.3±2.9)显著提高(P<0.05);在训练前后患者股直肌与腓肠肌痉挛并无显著性改变(P>0.05)。结论:短期水中运动训练可以增强恢复期脑卒中患者患侧踝跖屈肌力,且不强化痉挛,有利于提高患者下肢功能和步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中运动 脑卒中 肌肉力量 痉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伏案工作人群职业性颈肩肌肉疼痛运动处方的效果 被引量:20
10
作者 刘世忠 梁军 +3 位作者 林乾 李飞飞 李承蒙 黄力平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642-648,共7页
目的:为有效防治伏案工作人群职业性颈肩肌肉疼痛的发生与发展,制定一套该类人群工作中运动处方并评价其效果。方法:筛选符合入选标准的颈肩肌肉疼痛人员44名,随机分为实验组(n=22人)和对照组(n=22人)。实验组进行运动处方练习:(1)放松... 目的:为有效防治伏案工作人群职业性颈肩肌肉疼痛的发生与发展,制定一套该类人群工作中运动处方并评价其效果。方法:筛选符合入选标准的颈肩肌肉疼痛人员44名,随机分为实验组(n=22人)和对照组(n=22人)。实验组进行运动处方练习:(1)放松:头部旋转,肩带部旋转;(2)牵伸:前外侧肩颈肌牵伸,后外侧肩颈肌牵伸,肩背部牵伸;(3)力量练习:颈前肌肌力训练,颈后及背部肌力训练,肩背部肌力训练,背部肌力训练。每次练习20 min,2次/日,5天/周,共6周。对照组相应时间内暂停工作,适当休息。运动干预前后对两组受试者均进行VAS疼痛评分、颈部关节活动度、上斜方肌最大等长收缩肌力、疲劳检测,所得数据应用t检验进行组内/间分析。结果:6周运动干预后,实验组VAS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颈椎左右侧屈、左右旋转活动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其他各指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实验组干预前后组内VAS评分显著性降低(P<0.001);左右侧屈关节活动度显著增大(P<0.01);上斜方肌最大收缩肌力显著增大(P<0.01)。对照组运动干预前后各指标均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以颈肩背部肌肉放松、牵伸、等长收缩练习为主的工作中运动处方简便、有效、可行,通过增强颈肩背部关节肌肉功能,能有效改善伏案工作人群颈肩肌肉疼痛症状及颈椎活动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案工作者 颈肩痛 运动处方 牵伸练习 力量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氧复合运动对大鼠骨骼肌线粒体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11
作者 薄海 彭朋 +1 位作者 秦永生 张勇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461-1466,共6页
目的:探讨低氧复合运动对线粒体含量的影响及线粒体生物合成和自噬在其中的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常氧对照(NC)组、常氧运动(NT)组、低氧对照(HC)组和低氧复合运动(HT)组。低氧干预为常压低氧帐篷,11.3%氧浓度持续暴露4周。运... 目的:探讨低氧复合运动对线粒体含量的影响及线粒体生物合成和自噬在其中的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常氧对照(NC)组、常氧运动(NT)组、低氧对照(HC)组和低氧复合运动(HT)组。低氧干预为常压低氧帐篷,11.3%氧浓度持续暴露4周。运动干预为跑台训练(5°,15 m/min),60 min/d,每周5 d,共4周。JC-1荧光探针检测线粒体膜电位;萤光素酶法检测线粒体ATP合成能力;Western blotting检测骨骼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1(PGC-1α)、线粒体转录因子A(Tfam)、Bcl-2/腺病毒E1B 19kD相互作用蛋白3(Bnip3)、苄氯素1(beclin-1)、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V(COXIV)和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1(VDAC-1)蛋白表达量。结果:HC组与NC组比较,线粒体膜电位、ATP合成能力及COXIV、VDAC-1、PGC-1α和Tfam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或P<0.01),Bnip3和beclin-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HT组与HC组比较,线粒体膜电位、ATP合成能力及COXIV、VDAC-1、PGC-1α、Tfam、Bnip3和beclin-1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结论:慢性低氧暴露提高了线粒体自噬但抑制了线粒体生物合成,导致线粒体含量减少。低氧复合运动促进低氧状态下骨骼肌线粒体自噬,并促进线粒体生物合成,从而提高线粒体含量及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氧 运动 骨骼肌 线粒体 线粒体生物合成 线粒体自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粒体自噬在运动预适应抗急性低压低氧大鼠脑海马损伤中的作用 被引量:8
12
作者 李海英 苗卫国 +3 位作者 马静芬 胥振 赵娟 张勇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24-529,共6页
目的:观察单纯低压低氧对大鼠脑海马氧化应激损伤的影响,并探讨线粒体自噬在运动预适应抗急性低氧大鼠海马损伤中的生物学效应。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常氧对照组(NC)、常氧训练组(NT)、低氧对照组(HC)和低氧训练组(HT)。训练组大... 目的:观察单纯低压低氧对大鼠脑海马氧化应激损伤的影响,并探讨线粒体自噬在运动预适应抗急性低氧大鼠海马损伤中的生物学效应。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常氧对照组(NC)、常氧训练组(NT)、低氧对照组(HC)和低氧训练组(HT)。训练组大鼠在常压、常氧条件下进行一定强度的耐力训练,低氧组建立急性低压低氧脑海马损伤模型。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大鼠脑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采用Oxygraph-2k呼吸测量仪测量脑海马线粒体态3(ST3)、态4(ST4),计算呼吸控制比(RCR);荧光标记JC-1测量线粒体膜电位;荧光标记DCFH-DA测量线粒体ROS生成速率;Western-blot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脑海马组织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LC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与NC组相比,HC组ROS的生成速率、ST4呼吸显著升高(P<0.01),HC组ST3、RCR、膜电位显著降低(P<0.05,P<0.01);与HC组相比,HT组ROS生成速率显著降低(P<0.01),HT组ST3、RCR、膜电位显著升高(P<0.05)。2与NC组相比,HC组总LC3蛋白表达和LC3Ⅱ/LC3Ⅰ显著升高(P<0.01);与HC组相比,HT组总LC3蛋白表达和LC3Ⅱ/LC3Ⅰ显著升高(P<0.01)。3与NC组相比,HC组染色质凝集、边缘化,线粒体肿胀变形,嵴结构模糊,可见自噬泡;与HC组相比,HT组核膜完整,核内常染色质及异染色质均匀分布,胞质内细胞器丰富,线粒体数量较多、分布正常且结构比较完整,个别线粒体水肿,自噬泡明显增加。结论:运动预适应可通过诱导线粒体自噬,改善线粒体的能量代谢,从而抑制急性低压低氧对脑海马线粒体的氧化应激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压低氧 运动预适应 线粒体自噬 氧化应激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GC-1α参与调节向心运动中骨骼肌白介素6的抗炎效应 被引量:8
13
作者 宋超 张竞文 +2 位作者 薄海 吉力立 张勇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29-333,共5页
目的:探讨一次性向心运动对白介素6(IL-6)抗炎效应的影响,及PGC-1α在其中的角色。方法:2月龄雄性C57BL/6小鼠70只,建立一次性上坡跑运动模型(速度10 m/min,坡度5°),分别选取运动前(Control),运动30 min和60 min(E30,E60),运动恢复... 目的:探讨一次性向心运动对白介素6(IL-6)抗炎效应的影响,及PGC-1α在其中的角色。方法:2月龄雄性C57BL/6小鼠70只,建立一次性上坡跑运动模型(速度10 m/min,坡度5°),分别选取运动前(Control),运动30 min和60 min(E30,E60),运动恢复期30 min、60 min、3 h和6 h(PE30、PE60、PE3h、PE6h)为实验观测点,每组10只动物。二氯荧光素法检测骨骼肌线粒体活性氧(ROS)生成速率,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骨骼肌MDA含量,荧光定量PCR法检测骨骼肌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活化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GC-1α)和核因子-κB(NF-κB)p65 m RNA表达。结果:与Control组相较,ROS生成速率在E30、E60、PE30、PE60和PE3h组显著升高(P<0.01);MDA含量在各组均无显著性变化(P>0.05);IL-6 m RNA表达水平在E30、E60和PE30组显著升高(P<0.05);TNF-αm RNA表达水平在PE60和PE3h组显著升高(P<0.01);PGC-1αm RNA表达水平在E30、E60、PE30、PE60和PE3h组显著升高(P<0.01);NF-κB p65 m RNA表达水平在PE60和PE3h组显著升高(P<0.01)。结论:一次性向心运动可诱导具有抗炎效应的IL-6脉冲式表达升高。PGC-1α可能通过抑制ROS的氧化应激损伤及NF-κB表达两条途径抑制炎症,参与调节向心运动中骨骼肌IL-6的抗炎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向心运动 骨骼肌 IL-6 PGC-1Α 抗炎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与健康:从运动健康效应评价到运动模拟药物开发 被引量:7
14
作者 薄海 姜宁 +2 位作者 张子怡 吉力立 张勇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51-256,共6页
规律性耐力运动对收缩器官(骨骼肌)及远隔器官(心脏、脑、肝脏、脂肪等)均有健康促进效应。在骨骼肌中,运动通过调控PPARδ、AMPK、SIRT1及PGC-1α等一系列信号通路促进骨骼肌重塑。此外,收缩的骨骼肌合成"运动因子"(如IL-6、... 规律性耐力运动对收缩器官(骨骼肌)及远隔器官(心脏、脑、肝脏、脂肪等)均有健康促进效应。在骨骼肌中,运动通过调控PPARδ、AMPK、SIRT1及PGC-1α等一系列信号通路促进骨骼肌重塑。此外,收缩的骨骼肌合成"运动因子"(如IL-6、BDNF、Irisin等)并以内分泌方式释放入血,扩散并作用于远隔器官,是运动防治多种慢性疾病的重要途径。上述信号通路及"运动因子"成为开发"运动模拟"药物的靶向。本综述中,我们讨论了运动促进健康的生物学靶位及"运动模拟"药物开发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力运动 骨骼肌 信号通路 运动因子 运动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对衰老骨骼肌卫星细胞成肌分化中线粒体活性氧生成的影响及调控机制 被引量:7
15
作者 薄海 王逊 +2 位作者 陈啟祥 吉力立 张勇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75-482,共8页
目的:观察耐力运动训练对衰老骨骼肌卫星细胞成肌分化中线粒体活性氧(ROS)生成的影响,并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1(PGC-1α)对ROS生成调控的潜在机制。方法:C57BL/6小鼠分为青年对照组(YN组,2月龄,12只)、老年对照组... 目的:观察耐力运动训练对衰老骨骼肌卫星细胞成肌分化中线粒体活性氧(ROS)生成的影响,并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1(PGC-1α)对ROS生成调控的潜在机制。方法:C57BL/6小鼠分为青年对照组(YN组,2月龄,12只)、老年对照组(ON组,12月龄,12只)和老年运动训练组(OT组,12月龄,12只),其中OT组进行中等强度跑台训练(0°,17 m/min,25 min/天,5天/周)。12周后,HE染色鉴定骨骼肌萎缩程度。两步酶消化法分离骨骼肌卫星细胞,原代培养并体外诱导成肌分化24 h。倒置显微镜观察卫星细胞成肌分化程度,测定线粒体呼吸功能、细胞ROS水平、线粒体ROS生成速率、肌球蛋白重链(MyHC)各亚基mRNA表达,及MyHC、PGC-1α、Tfam、COXⅣ、MnSOD蛋白表达量。结果:与YN组比较,ON组肌纤维横截面积、肌管形成数量、My-HC蛋白表达、MyHCⅠ、MyHCⅡa、MyHCⅡx mRNA表达、态3呼吸速率(ST3)、呼吸控制比(RCR)和PGC-1α、Tfam、COXⅣ、MnSOD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0.01),ON组态4呼吸速率(ST4)、细胞ROS水平、线粒体ROS生成速率及MyHCⅡb 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5~0.01)。与ON组比较,OT组湿重/体重比值、肌纤维横截面积、肌管形成数量、MyHC蛋白表达、MyHCⅠ、MyHCⅡa、My-HCⅡx mRNA表达、ST3、RCR和PGC-1α、Tfam、COXⅣ、MnSOD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0.01),OT组细胞ROS水平、线粒体ROS生成速率及MyHCⅡb 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5~0.01)。结论:耐力运动训练提高衰老骨骼肌卫星细胞成肌分化中PGC-1α表达,继而通过上调Tfam和MnSOD提高线粒体能量代谢,减少线粒体ROS产生,以促进成肌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力运动 衰老 线粒体ROS PGC-1Α 成肌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力运动促进骨骼肌卫星细胞线粒体能量代谢及其对成肌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薄海 王逊 +2 位作者 陈啟祥 吉力立 张勇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02-408,426,共8页
目的:观察耐力运动训练对骨骼肌卫星细胞线粒体能量代谢的影响,并探讨其对成肌分化的调控机制。方法: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N组)和运动训练组(T组)。12周训练后,两步酶消化法分离骨骼肌卫星细胞,免疫化学染色鉴定卫星细胞纯度... 目的:观察耐力运动训练对骨骼肌卫星细胞线粒体能量代谢的影响,并探讨其对成肌分化的调控机制。方法: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N组)和运动训练组(T组)。12周训练后,两步酶消化法分离骨骼肌卫星细胞,免疫化学染色鉴定卫星细胞纯度。原代培养并体外诱导成肌分化,倒置显微镜观察卫星细胞成肌分化程度。分别在分化0 h和24 h测定线粒体呼吸功能、ATP合成活力、膜电位和MyHC、COXⅣ、AMPK、p-AMPK、p21蛋白表达量。结果 :免疫化学染色显示desmin阳性细胞>90%,表明获取的卫星细胞纯度高。HE染色结果显示T组腓肠肌肌纤维横截面积显著高于N组(P<0.05)。分化0 h时,T组态3呼吸速率(ST3)、呼吸控制比(RCR)、线粒体ATP合成活力、p21表达较N组显著升高(P<0.05),p-AMPK表达显著降低(P<0.05)。分化24 h时,T组肌管形成数量及MyHC表达较N组显著升高(P<0.05),ST3、RCR、ATP合成活力、膜电位、p21及COXⅣ表达显著增加(P<0.05),p-AMPK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耐力运动训练可提高未分化卫星细胞线粒体能量代谢水平,继而抑制AMPK活化而增加p21表达,从而促进成肌分化的启动和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力运动 骨骼肌卫星细胞 线粒体能量代谢 原代培养 成肌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氧和低氧复合运动通过ERS-miR-208b-PGC-1α途径调控骨骼肌线粒体生物合成 被引量:7
17
作者 张子怡 舒田 +1 位作者 薄海 张勇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68-373,共6页
目的:观察低氧及低氧复合运动对骨骼肌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及线粒体生物合成的影响,并探讨相关分子机制。方法: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常氧对照组(NC组)、低氧对照组(HC组)和低氧复合运动组(HT组... 目的:观察低氧及低氧复合运动对骨骼肌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及线粒体生物合成的影响,并探讨相关分子机制。方法: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常氧对照组(NC组)、低氧对照组(HC组)和低氧复合运动组(HT组)。低氧干预为常压低氧帐篷,11.3%氧浓度持续暴露6周。运动干预为跑台训练(5°,15 m/min),60 min/d,6 d/周,共6周。低氧暴露结束后即刻处死大鼠,取双下肢股四头肌。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股四头肌羰基化蛋白含量和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ST)活性,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微小RNA-208b(miR-208b)表达,Western-blot法检测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PERK)总蛋白及磷酸化水平、真核起始因子2α(eIF2α)总蛋白及磷酸化水平、线粒体生物合成相关蛋白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GC-1α)和细胞色素c氧化酶Ⅳ亚型(COXⅣ)蛋白表达。结果:与NC组比较,HC组骨骼肌羰基化蛋白含量、GRP78、p-PERK/PERK和p-eIF2α/eIF2α表达显著升高(P<0.01),GST活性、miR-208b、PGC-1α和COXⅣ表达显著降低(P<0.05~0.01)。与HC组比较,HT组骨骼肌羰基化蛋白含量、p-PERK/PERK和p-eIF2α/eIF2α表达显著降低(P<0.01),GST活性、miR-208b、PGC-1α和COXⅣ表达显著升高(P<0.01)。结论:低氧复合运动通过上调抗氧化酶抑制低氧活化的ERS,进而通过miR-208b-PGC-1α通路上调骨骼肌线粒体生物合成,提高低氧耐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氧 低氧复合运动 骨骼肌 内质网应激 线粒体生物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GC-1α在运动诱导骨骼肌线粒体生物合成中的调控作用 被引量:8
18
作者 韩雨梅 张勇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94-497,共4页
骨骼肌组织具有高度的可塑性,耐力运动与训练可以诱导提高骨骼肌细胞的呼吸能力以及抗疲劳能力,这种适应性改变包括线粒体蛋白质和自身组分(各种代谢酶以及线粒体DNA)的增加,其结果导致骨骼肌线粒体的数量和质量的增加,这种现象被称... 骨骼肌组织具有高度的可塑性,耐力运动与训练可以诱导提高骨骼肌细胞的呼吸能力以及抗疲劳能力,这种适应性改变包括线粒体蛋白质和自身组分(各种代谢酶以及线粒体DNA)的增加,其结果导致骨骼肌线粒体的数量和质量的增加,这种现象被称为线粒体生物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骼肌线粒体 生物合成 PGC-1Α 调控作用 运动诱导 线粒体蛋白质 骨骼肌组织 抗疲劳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强度间歇运动训练上调APP/PS1转基因阿尔兹海默病小鼠海马线粒体自噬的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张子怡 康伟民 +1 位作者 张晟 薄海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70-675,共6页
目的:观察高强度间歇运动训练干预是否能改善APP/PS1转基因AD小鼠病理表现,并探讨线粒体自噬在其间的生物学效应。方法:8月龄雄性APP/PS1转基因小鼠分为转基因模型安静组(SED-Tg)和转基因模型+高强度间歇运动训练组(HIIT-Tg),C57BL/6野... 目的:观察高强度间歇运动训练干预是否能改善APP/PS1转基因AD小鼠病理表现,并探讨线粒体自噬在其间的生物学效应。方法:8月龄雄性APP/PS1转基因小鼠分为转基因模型安静组(SED-Tg)和转基因模型+高强度间歇运动训练组(HIIT-Tg),C57BL/6野生型小鼠纳入野生型安静组(SED-Wt)。HIIT-Tg组动物进行12周高强度间歇运动训练。避暗被动回避实验检测学习记忆能力,JC-1荧光探针检测海马线粒体膜电位,二氯荧光素探针检测海马线粒体ROS,Western Blot法检测脑海马Aβ-42、BDNF、AMPK、PINK1、Parkin、Bnip3蛋白表达。结果:①SED-Tg组与SED-Wt组比较,逃避潜伏期、线粒体膜电位、BDNF、AMPK、PINK1、Parkin和Bnip3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0.01),线粒体ROS产生速率和Aβ-42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②HIIT-Tg组与SED-Tg组比较,逃避潜伏期、线粒体膜电位、BDNF、AMPK、PINK1和Parkin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线粒体ROS产生速率和Aβ-42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结论:高强度间歇运动训练可通过上调AMPK-PINK1/Parkin介导的线粒体自噬,改善线粒体功能,减少APP/PS1转基因AD小鼠脑海马Aβ积聚,提高记忆和学习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P/PS1转基因鼠 阿尔兹海默病 高强度间歇运动训练 线粒体自噬 脑海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粒体在运动诱导骨骼肌适应过程中的应答机制 被引量:4
20
作者 丁虎 张勇 赵云罡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8-34,共7页
运动训练通过诱导骨骼肌适应提高运动机能和健康水平。在此过程中,线粒体具有显著的可塑性,不断地重塑自身的网络结构,并对骨骼肌收缩所引发的一系列信号刺激做出相应的应答反应,以适应骨骼肌对代谢的需求。当线粒体功能失调时,机体通... 运动训练通过诱导骨骼肌适应提高运动机能和健康水平。在此过程中,线粒体具有显著的可塑性,不断地重塑自身的网络结构,并对骨骼肌收缩所引发的一系列信号刺激做出相应的应答反应,以适应骨骼肌对代谢的需求。当线粒体功能失调时,机体通过特定的细胞内系统对这类线粒体进行清除及再利用。因此,运动适应过程中线粒体的应答包括线粒体数量和质量的协同调控。本文着重关注骨骼肌适应中的线粒体质量控制应答,并总结目前对运动调节这些应答机制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适应 骨骼肌 线粒体质量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