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天津市海洋牧场建设现状与设想 被引量:2
1
作者 房恩军 王宇 +1 位作者 曾祥茜 徐晓甫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S01期77-82,共6页
在海洋渔业产业结构面临新一轮的转型升级、全国海洋牧场“创新跨越”的发展背景下,采用实践经历、文献查阅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阐述了国内外海洋牧场发展概况,总结了天津市海洋牧场的实践历程和成果:建成1个国家级、2个省级海洋牧... 在海洋渔业产业结构面临新一轮的转型升级、全国海洋牧场“创新跨越”的发展背景下,采用实践经历、文献查阅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阐述了国内外海洋牧场发展概况,总结了天津市海洋牧场的实践历程和成果:建成1个国家级、2个省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16座生态型鱼礁区、1个海珍品和1个浮式鱼礁示范区,总规模2690 hm^(2),累计投放鱼礁13.49万m^(3)·空。重点分析了天津市大神堂海洋牧场示范区的建设经验和自身特色。结合天津海洋牧场的发展定位和目标,提出要统一认识和提高发展理念,加快科学研究,坚持生态优先;创新跨越,探索基于“经济联合社”建设海洋牧场,以“海洋牧场-生态养殖-休闲旅游-特色产品”为主体的渔业发展新模式,展望了天津市海洋牧场建设的未来愿景。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结合自身条件,建立天津特色海洋牧场产业化模式,以期为建设天津“蓝色粮仓”,实现天津沿海牧场化,推动天津市近海生态系统重建和渔业资源恢复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津市 海洋牧场 建设现状 设想与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市大神堂海洋牧场海域人工鱼礁区声学初步调查 被引量:1
2
作者 房恩军 王宏 +3 位作者 曾祥茜 王宇 徐晓甫 张雪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10期42-47,52,共7页
人工鱼礁是一种设置在水中的人工构筑物,能够为鱼类等水生生物的栖息、生长和繁殖提供必要和安全的场所,达到保护增殖生物资源和修复栖息地的目的。在鱼礁建设阶段和完成的评估工作中,传统方法难以对大规模的人工鱼礁形成宏观监测。本... 人工鱼礁是一种设置在水中的人工构筑物,能够为鱼类等水生生物的栖息、生长和繁殖提供必要和安全的场所,达到保护增殖生物资源和修复栖息地的目的。在鱼礁建设阶段和完成的评估工作中,传统方法难以对大规模的人工鱼礁形成宏观监测。本研究利用侧扫声呐、多波束测深、差分GPS信标机空间定位和GIS软件数字化相结合的声学方法,开展了天津大神堂海洋牧场人工鱼礁区声学调查,解决了常规方法无法在水下对人工鱼礁进行监测的难题,首次在天津大神堂海洋牧场海域获得了人工鱼礁的空间分布细节信息。结果表明:人工鱼礁的分布比较密集,保存现状较好,大多数礁体呈现竖置状态,位于海床表面以上;全部位于海洋牧场既定范围之内,未发生迁移;人工鱼礁对牡蛎的增殖效果非常明显,验证了人工鱼礁建设对牡蛎礁的修复作用。侧扫声呐和多波束测深等综合声学技术解决了在浅滩淤泥质海域水体能见度低难以开展大规模的人工鱼礁精准监测等难题,是海洋牧场建设效果评估方法的补充与完善。研究成果可有效应用于渤海湾海洋牧场建设效果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神堂 海洋牧场 人工鱼礁 声学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刺参增殖礁结构设计及流场效应研究
3
作者 王宏 房恩军 +3 位作者 张雪 张晶伟 高燕 曾祥茜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6期196-199,共4页
人工鱼礁是一种设置在水中的人工构筑物,通过人工鱼礁的建设,能够为鱼类等水生生物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从而达到保护和增殖渔业资源的目的。根据刺参自身特点和生长习性,设计一种刺参增殖礁作为人工附着基,通过对刺参增殖礁的水动力学试... 人工鱼礁是一种设置在水中的人工构筑物,通过人工鱼礁的建设,能够为鱼类等水生生物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从而达到保护和增殖渔业资源的目的。根据刺参自身特点和生长习性,设计一种刺参增殖礁作为人工附着基,通过对刺参增殖礁的水动力学试验,分析刺参增殖礁单体结构对礁体周围流场效应的影响,得出在相同入流速度的情况下刺参增殖礁的受力情况;根据模拟结果,计算出刺参增殖礁上升流体积和背涡流体积,同时对刺参增殖鱼礁单体稳定性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刺参增殖鱼礁,由于孔径小、间隙密,上升流区和背涡流区的体积均较大。当入流流速为0.5 m/s时,刺参增殖鱼礁抗滑移系数和抗倾覆系数均大于1,表明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能。运用水动力模型模拟鱼礁区的流场效应,优化鱼礁结构设计,促进鱼礁的生物诱集和增殖效应最大化,可以为鱼礁区的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参 人工鱼礁 流场效应 结构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牡蛎壳作为混凝土填充材料制备人工鱼礁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宏 张晶伟 +1 位作者 王硕 郭彪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S01期72-76,共5页
近年来,人们对牡蛎的需求不断增加,牡蛎壳的量也不断增多。采用多种方式综合利用大量废弃的牡蛎壳垃圾,将牡蛎壳变废为宝,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以牡蛎壳作为填充材料结合混凝土材料制备人工鱼礁,在满足人工鱼礁投放强度要求基础上,探讨... 近年来,人们对牡蛎的需求不断增加,牡蛎壳的量也不断增多。采用多种方式综合利用大量废弃的牡蛎壳垃圾,将牡蛎壳变废为宝,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以牡蛎壳作为填充材料结合混凝土材料制备人工鱼礁,在满足人工鱼礁投放强度要求基础上,探讨牡蛎壳作为填充材料制备人工鱼礁的可行性。结果显示:添加牡蛎壳颗粒为小粒径的混凝土试块抗压效果普遍较好,其中牡蛎壳颗粒掺比为50%的混凝土试块抗压强度为40.96 Mpa,达到设计强度等级标准值的117%,满足人工鱼礁建设要求的同时,牡蛎壳颗粒的添加配比量为最大值。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以牡蛎壳作为填充材料制备人工鱼礁试块对水体中Zn、Cu、Pb、Cd、Cr、As重金属的吸附情况。结果显示:人工鱼礁试块对Cu、Zn、Pb离子均表现出较好的吸附能力,但对Cd、Cr、As离子的吸附能力较弱。综上,以牡蛎壳作为填充材料制备人工鱼礁,能够实现“以废治废”的目的,提高人工鱼礁对重金属的吸附能力,具有一定的功能性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蛎壳 混凝土 填充材料 人工鱼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