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太阳能-地热道路融雪系统路面传热特性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22
1
作者 王华军 赵军 +1 位作者 陈志豪 曲航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08-611,共4页
初步建立了道路融雪系统的路面传热模型,并基于典型年逐时气象数据与复合边界条件,进行了稳态传热数值模拟,分析了不同埋管深度和加热温度对道路融雪性能的影响,得到了最大和待融热负荷与降雪量、环境温度、相对湿度以及风速等因素之间... 初步建立了道路融雪系统的路面传热模型,并基于典型年逐时气象数据与复合边界条件,进行了稳态传热数值模拟,分析了不同埋管深度和加热温度对道路融雪性能的影响,得到了最大和待融热负荷与降雪量、环境温度、相对湿度以及风速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可为工程设计应用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能 道路融雪 传热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型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实验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赵军 张春雷 +2 位作者 李新国 李丽新 宋德坤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5-67,共3页
结合一地源热泵示范工程,建立了垂直竖井与地基桩单 U 型管埋地换热器联合使用的地源热泵系统的综合性能实验装置。通过对全年运行测试数据的分析,研究了地下换热器的进出水温差和平均温度,冬夏季地源热泵的吸(排)热量、制热(冷)量及循... 结合一地源热泵示范工程,建立了垂直竖井与地基桩单 U 型管埋地换热器联合使用的地源热泵系统的综合性能实验装置。通过对全年运行测试数据的分析,研究了地下换热器的进出水温差和平均温度,冬夏季地源热泵的吸(排)热量、制热(冷)量及循环性能,为地源热泵的工程设计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换热器 U型埋管 地源热泵系统 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源热泵与地表热能 被引量:2
3
作者 赵军 齐春华 +2 位作者 李新国 李丽新 朱强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21-124,共4页
闭环埋地换热器与周围土壤和岩石层的热量交换速率是闭环地源热泵系统设计和成功运行的关键。在对地表热能概念进行论述分析的基础上,对桩埋换热器的特性进行了模拟实验,为地源热泵更广泛的应用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地源热泵 地表热能 模拟实验 热特性 流动特性 地源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型管埋地换热器长期性能的实验研究与灰色预测 被引量:15
4
作者 赵军 王华军 +2 位作者 宋著坤 陈志豪 李新国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137-1141,共5页
对实际运行的U型埋地换热器长期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根据灰色理论,建立了换热量和传热系数等参数的GM(1,1)预测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际测试具有较好的吻合性。管埋地换热器在长期运行过程中,由于冬夏负荷之间的不平衡问题,夏季工... 对实际运行的U型埋地换热器长期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根据灰色理论,建立了换热量和传热系数等参数的GM(1,1)预测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际测试具有较好的吻合性。管埋地换热器在长期运行过程中,由于冬夏负荷之间的不平衡问题,夏季工况很可能会出现恶化现象,其工况可分为过渡区、稳定区和衰减区3个阶段。引入无量纲运行时间τ来表征平均传热系数的长期运行特性,即K=aτb,并初步确定了夏季工况的时间域:过渡区τ=0~25%,稳定区τ=25%~80%,衰减区τ=80%~100%。灰色预测能够为系统的稳定运行、性能评价以及进一步优化提供定量化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源热泵 埋地换热器 长期性能 灰色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埋地换热器放热工况的现场运行实验研究 被引量:19
5
作者 赵军 宋德坤 +1 位作者 李新国 张春雷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62-165,共4页
结合一地源热泵示范工程,建立了垂直竖井与地基桩单U型管埋地换热器联合使用的地源热泵系统的综合性能实验装置。通过对一个夏季长期间歇运行测试数据的分析,发现地下各个测点的温度上升幅度各不相同;桩埋管的热作用半径至少为2.5m,井... 结合一地源热泵示范工程,建立了垂直竖井与地基桩单U型管埋地换热器联合使用的地源热泵系统的综合性能实验装置。通过对一个夏季长期间歇运行测试数据的分析,发现地下各个测点的温度上升幅度各不相同;桩埋管的热作用半径至少为2.5m,井埋管的热作用半径至少为2m;在相同的工况条件下,桩埋管的放热率大于井埋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源热泵 桩埋管 单位埋深换热量 热作用半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阳电池及光伏热(PV/T)结构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2
6
作者 赵军 秦娜 段征强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27-331,共5页
设计制作了一个空冷型非晶硅光伏热(PV/T)结构,对太阳电池在天津地区的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在天津地区的太阳辐射情况下,测试的非晶硅太阳电池的电效率约为4.4%,多晶硅太阳电池的电效率约为8.5%。空冷型非晶硅PV/T结构在自然通风冷却... 设计制作了一个空冷型非晶硅光伏热(PV/T)结构,对太阳电池在天津地区的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在天津地区的太阳辐射情况下,测试的非晶硅太阳电池的电效率约为4.4%,多晶硅太阳电池的电效率约为8.5%。空冷型非晶硅PV/T结构在自然通风冷却作用下,电效率为4.56%,热效率为26.1%,综合能量效率为38.1%;强迫通风冷却作用下电效率为4.61%,热效率为32.8%,综合能量效率为44.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晶硅PV/T结构 太阳电池 电热联用 综合能量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埋管周围土壤温度场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吴挺 赵军 +1 位作者 张春雷 齐春华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8-71,共4页
建立了应用于地源热泵系统的水平埋管的传热数学模型,并采用 ANSYS 软件模拟了埋深为 3 m 的水平埋管在冬夏运行工况下周围土壤的温度场变化。根据选取的特定时间比较了单管和双管水平埋管在相同工况下周围土壤温度场,得出各自的影响半... 建立了应用于地源热泵系统的水平埋管的传热数学模型,并采用 ANSYS 软件模拟了埋深为 3 m 的水平埋管在冬夏运行工况下周围土壤的温度场变化。根据选取的特定时间比较了单管和双管水平埋管在相同工况下周围土壤温度场,得出各自的影响半径,为水平埋管换热器的埋设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换热器 地源热泵系统 水平埋管 数值模拟 土壤温度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干燥对白菜种子生命物质破坏机理的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杨昭 李思远 +2 位作者 王娟 寇晓虹 白鹤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7-70,共4页
采用恒温恒湿干燥箱和生理生化实验台进行干燥和分离,测试了白菜种子内部的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变化,分析了高温干燥对种子生命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些生命活性指标呈现钟罩型的变化趋势。随着胁迫时间延长,种子... 采用恒温恒湿干燥箱和生理生化实验台进行干燥和分离,测试了白菜种子内部的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变化,分析了高温干燥对种子生命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些生命活性指标呈现钟罩型的变化趋势。随着胁迫时间延长,种子内部酶促保卫系统受到破坏,丙二醛(MDA)等有毒代谢物质含量迅速增加,最终使种子失去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菜 种子 过氧化氢酶 过氧化物酶 丙二醛 生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型管桩埋换热器稳态传热模拟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赵军 吴挺 +1 位作者 朱强 龚宇烈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9-62,共4页
采用能量平衡的方法建立了土壤层内U型管桩埋换热器稳态传热模型,并以天津市一地源热泵实际工程为背景,模拟计算了管脚热影响因子、土壤导热系数等对U型管桩埋换热器的传热特性的影响。
关键词 地源热泵 U型管桩埋换热器 管脚热影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方式地下埋管换热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朱强 李新国 赵军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1-64,共4页
埋地换热器换热性能是地源热泵设计基础,针对不同埋管方式埋地换热器建立了砂石回填单 U 型、双 U 型井埋管和混凝土回填单 U 型井埋管的单井实验系统,开展埋地换热器单井的换热性能实验研究。研究了不同的土壤物性、回填材料、埋管数... 埋地换热器换热性能是地源热泵设计基础,针对不同埋管方式埋地换热器建立了砂石回填单 U 型、双 U 型井埋管和混凝土回填单 U 型井埋管的单井实验系统,开展埋地换热器单井的换热性能实验研究。研究了不同的土壤物性、回填材料、埋管数量和运行工况下单井换热器换热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换热器 地下埋管 实验研究 地源热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底部封闭矩形通道临界热流密度的理论研究
11
作者 王迅 渠颖 《核科学与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0-54,共5页
分析研究了在底部封闭矩形通道内逆流汽液两相流条件下的临界热流密度的发生机理。研究表明,临界热流密度与流入矩形通道内的最大下降液体流量相对应,并且临界热流密度可通过求解动量方程、包络线和能量方程得到。通过与日本数土幸夫建... 分析研究了在底部封闭矩形通道内逆流汽液两相流条件下的临界热流密度的发生机理。研究表明,临界热流密度与流入矩形通道内的最大下降液体流量相对应,并且临界热流密度可通过求解动量方程、包络线和能量方程得到。通过与日本数土幸夫建立的模型、经验关联式和实验数据比较,该模型可在精度±30 %范围内预测底部封闭矩形通道条件下的临界热流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热流密度 矩形通道 理论研究 封闭 底部 汽液两相流 发生机理 液体流量 动量方程 能量方程 数据比较 包络线 关联式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