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iR-106b~25基因簇增强乳腺癌MCF-7肿瘤干细胞相关耐药性 被引量:3
1
作者 胡蕴慧 盛梦瑶 +4 位作者 张孝云 李双静 范冬梅 熊冬生 周圆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070-1075,共6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细胞中miR-106b~25基因簇过表达与肿瘤耐药形成及乳腺癌干细胞特性的关系。方法利用慢病毒表达载体,在乳腺癌细胞系MCF-7中建立稳定过表达miR-106b~25基因簇,建立MCF-7-mirC细胞系,观察细胞对化疗药物敏感性的改变。利... 目的探讨乳腺癌细胞中miR-106b~25基因簇过表达与肿瘤耐药形成及乳腺癌干细胞特性的关系。方法利用慢病毒表达载体,在乳腺癌细胞系MCF-7中建立稳定过表达miR-106b~25基因簇,建立MCF-7-mirC细胞系,观察细胞对化疗药物敏感性的改变。利用细胞毒性实验、耐药克隆形成实验、细胞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染色对细胞的耐药状况进行评价;通过流式细胞术和实时定量PCR测定P-gp的表达;通过微球体(mammosphere)培养实验及对乙醛脱氢酶(ALDH1)活性的检测评价MCF-7-mirC肿瘤干细胞特性的变化。结果过表达miR-106b~25基因簇能帮助细胞更快脱离由阿霉素引起的细胞衰老状态,促进耐药克隆的生长。但是,miR-106b~25基因簇对P糖蛋白(P-gp)在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均无影响。对ALDH1的检测及mammo-sphere形成实验结果显示,过表达miR-106b~25基因簇能提高MCF-7细胞中肿瘤干细胞的比例。结论 miR-106b~25基因簇对乳腺癌MCF-7细胞耐药性的调控不依赖于P-gp表达,至少与促进肿瘤干细胞特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106b^25 乳腺癌 肿瘤干细胞 肿瘤耐药 细胞衰老 P糖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联合新辅助化疗治疗乳腺癌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毛启新 张敏 +2 位作者 郝晓甍 张晟 张瑾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17-120,共4页
目的:拟评价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PA-MSHA菌苗)联合新辅助化疗治疗乳腺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开放、随机、对照试验。试验组乳腺癌患者20例,对照组20例,两组采用相同的化疗方案,试验组加用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治疗结束后评... 目的:拟评价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PA-MSHA菌苗)联合新辅助化疗治疗乳腺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开放、随机、对照试验。试验组乳腺癌患者20例,对照组20例,两组采用相同的化疗方案,试验组加用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治疗结束后评价疗效,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Karnofsky评分,并在治疗前、后抽取患者静脉血,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患者的免疫功能指标(IFN-γ、IL-2、IL-4、IL-10)和其他指标(Caspase-3、VEGF、MMP-2、MMP-9)的变化情况,观察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试验组的总缓解率(RR)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术后病理完全缓解率(pCR)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前和治疗后Karnofsky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治疗后Karnofsky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1);试验组治疗后血清IFN-γ和IL-2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IL-4和IL-10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治疗后血清Caspase-3浓度升高,VEGF、MMP-2和MMP-9血清浓度降低,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MMP-9与治疗前相比显著降低(P<0.01)。结论: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与化疗药物联合应用治疗乳腺癌可以提高总缓解率,能明显改善乳腺癌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同时诱导乳腺癌细胞凋亡,降低乳腺癌细胞的侵袭能力,是乳腺癌患者理想的辅助治疗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新辅助化疗 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 免疫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Her-2基因过表达与年龄 临床病理状态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刘艳 张瑾 +2 位作者 郝晓甍 刘鹏 惠锐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4期1392-1395,共4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Her-2过表达与年龄、临床病理状态的关系。方法:选取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2年7月~2005年11月4773例原发性乳腺癌,患者年龄15~92岁,中位年龄50岁。均经手术切除病理组织学证实。采用免疫组化SP法进行ER、PR、He... 目的:探讨乳腺癌Her-2过表达与年龄、临床病理状态的关系。方法:选取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2年7月~2005年11月4773例原发性乳腺癌,患者年龄15~92岁,中位年龄50岁。均经手术切除病理组织学证实。采用免疫组化SP法进行ER、PR、Her-2、p53、PCNA检测。中位随访时间40个月。结果:3994例进行Her-2检测,Her-2阴性2930例(73.4%),Her-2过表达1064例(26.6%),其中Her-2(++)621例(15.5%),Her-2(+++)443例(11.1%)。绝经前Her-2过表达率26.5%,绝经后Her-2过表达率26.8%;Her-2过表达在腋淋巴结阴性者中占24.3%,腋淋巴结阳性者中占29.6%。Her-2过表达与年龄呈负相关,与腋淋巴结数目呈正相关。Her-2过表达与肿瘤大小、临床分期、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无相关性。但绝经前、腋淋巴结阳性1~3个或ER阳性或PR阳性时,组织学分级与Her-2过表达呈正相关;绝经后、ER阳性或PR阳性时,临床分期与Her-2过表达呈正相关。结论:年龄、腋淋巴结情况是Her-2过表达的独立影响因素。而肿瘤大小、临床分期、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均与Her-2过表达无关,仅在一定临床病理条件下对Her-2过表达存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Her-2相关性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隐性乳腺癌的诊治(附68例报告) 被引量:14
4
作者 刘鹏 苏轶男 +1 位作者 刘艳 张瑾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391-393,共3页
目的:探讨隐性乳腺癌的发病特点、检诊规范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隐性乳腺癌临床病理资料和治疗效果。结果:全组均经腋窝淋巴结活检及免疫组化M4G3检测明确诊断,65例行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3例行腋窝肿块切除,术后全部辅助放... 目的:探讨隐性乳腺癌的发病特点、检诊规范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隐性乳腺癌临床病理资料和治疗效果。结果:全组均经腋窝淋巴结活检及免疫组化M4G3检测明确诊断,65例行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3例行腋窝肿块切除,术后全部辅助放、化疗,全组5、10年生存率分别为77.9%和58.12%;术后常规病检原发灶检出率33.8%(22/65),结合全乳腺次连续大切片检查,病理原发灶总检出率达86.2%(56/65)。结论:对女性腋窝肿块同时排除全身其它部位癌转移者应高度考虑隐性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活检和免疫组化M4G3检测对确诊有重要意义;根治术标本宜行全乳腺次连续大切片检查以提高原发癌灶检出率,治疗宜选择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并辅助放疗、化疗以及内分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淋巴结转移 隐匿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组织中差异性微小RNA的血清学表达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邵营波 张晟 +3 位作者 刘艳 刘晶晶 张霄蓓 张瑾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5期1736-1739,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微小RNA(microRNA)预测乳腺癌早期生物学行为的可行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1年3—10月经病理诊断明确的乳腺癌患者165例为乳腺癌组,另选取我院体检的健康女性120例为对照组,采用实时定量聚... 目的探讨血清微小RNA(microRNA)预测乳腺癌早期生物学行为的可行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1年3—10月经病理诊断明确的乳腺癌患者165例为乳腺癌组,另选取我院体检的健康女性120例为对照组,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测定血清microRNA相对表达量,采用t检验比较乳腺癌组与对照组血清中microRNA的差异,Mann Whitney检验和Kruskal Wallis检验比较microRNA相对表达量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乳腺癌组织microRNA差异表达谱共筛选4种表达差异明显的microRNA:miR-10b、miR-100、miR-155及miR-206。乳腺癌组较对照组miR-100、miR-206相对表达量下降,miR-155相对表达量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iR-10b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淋巴结转移阳性与阴性患者miR-10b相对表达量,不同临床分期、突变型P53阳性与阴性、Ki-67<14%与≥14%患者miR-155相对表达量和不同分子分型、雌激素受体阳性与阴性患者miR-206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microRNA可以作为乳腺癌新的生物学标志物,其中血清miR-10b和miR-206可以分别用来早期预测乳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状态和雌激素受体状态,miR-155可以早期判断乳腺癌细胞的恶性程度、预测临床分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微小RNA 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戈舍瑞林在绝经前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中对卵巢功能抑制作用的前瞻性临床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毛启新 张乐 +1 位作者 张敏 张瑾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3-75,共3页
乳腺癌是一种激素依赖性的疾病,辅助内分泌治疗在预防术后复发和转移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临床研究和应用较多的药物是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主要适用于绝经后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而我国的乳腺癌患者中约有60%~70%处于绝经... 乳腺癌是一种激素依赖性的疾病,辅助内分泌治疗在预防术后复发和转移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临床研究和应用较多的药物是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主要适用于绝经后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而我国的乳腺癌患者中约有60%~70%处于绝经前期,其中约60%的患者雌激素受体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绝经前 戈舍瑞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基因变异组计划及其在肿瘤方面研究进展 被引量:5
7
作者 邵营波 张瑾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3期2706-2709,共4页
肿瘤是一种基因疾病的观点已被广泛接受。然而到目前为止,仅有一小部分的基因变异得到证实,获得的信息非常有限。而那些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基因变化还不明确,这就亟须建立一个完善的系统来收集、记录、储存这些变异基... 肿瘤是一种基因疾病的观点已被广泛接受。然而到目前为止,仅有一小部分的基因变异得到证实,获得的信息非常有限。而那些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基因变化还不明确,这就亟须建立一个完善的系统来收集、记录、储存这些变异基因信息以指导肿瘤临床实践和基础研究。2006年,人类基因变异组计划(HVP)正式启动,HVP是一项浩大的首创性国际合作工程,旨在收集所有与人类疾病相关的遗传变异,使得全世界的临床医生和科学家能够共享这些疾病相关遗传数据,应用于临床诊断和研究中。HVP为肿瘤及其他疾病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基因变异组计划 肿瘤 变异 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动力疗法对乳腺癌干细胞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侯国芳 刘艳 +3 位作者 张霄蓓 刘晶晶 张晟 张瑾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1期2466-2469,共4页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探索以血卟啉单甲醚作为光敏剂的光动力疗法(PDT)对乳腺癌干细胞的作用及可能机制,寻找可能抑制乳腺癌干细胞的有效方法。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从MCF-7乳腺癌细胞系中分离出表型为CD44+CD24-/lowESA+乳腺癌干细胞,分别检...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探索以血卟啉单甲醚作为光敏剂的光动力疗法(PDT)对乳腺癌干细胞的作用及可能机制,寻找可能抑制乳腺癌干细胞的有效方法。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从MCF-7乳腺癌细胞系中分离出表型为CD44+CD24-/lowESA+乳腺癌干细胞,分别检测MCF-7乳腺癌干细胞及分选后的乳腺癌干细胞在空白处理组、单纯光照组、单纯光敏剂组和PDT组相对应的细胞生长抑制率,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早期凋亡率。结果流式方法分选的MCF-7乳腺癌干细胞系干细胞比例为(1.2±0.4)%。空白对照组、单纯照射组、单纯光敏剂组及PDT组MCF-7乳腺癌干细胞生长抑制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PDT组较空白对照组、单纯照射组、单纯光敏剂组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对照组、单纯照射组、单纯光敏剂组及PDT组未分选MCF-7乳腺癌干细胞生长抑制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PDT组较空白对照组、单纯照射组、单纯光敏剂组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对照组、单纯照射组及PDT组MCF-7乳腺癌干细胞与未分选MCF-7乳腺癌干细胞生长抑制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对照组、单纯照射组、单纯光敏剂组与PDT组乳腺癌干细胞凋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PDT组较空白对照组、单纯照射组、单纯光敏剂组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血卟啉单甲醚作为光敏剂的PDT对乳腺癌干细胞具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其抑制机制可能与诱导细胞凋亡有关,但是仍不可避免地存在耐受。因此单独使用PDT的治疗效果有限,需联合其他治疗以期达到更好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干细胞 光化学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与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9
作者 王培 张瑾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965-968,共4页
在信号网络中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传递途径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MAPK异常活化导致细胞分化、凋亡功能的丧失,引起细胞恶性转化,异常增殖、肿瘤发生、侵袭能力增强,最终导致肿瘤转移。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是MAPK家族极其重... 在信号网络中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传递途径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MAPK异常活化导致细胞分化、凋亡功能的丧失,引起细胞恶性转化,异常增殖、肿瘤发生、侵袭能力增强,最终导致肿瘤转移。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是MAPK家族极其重要的一员,它的信号传递途径是涉及调节细胞生长、发育及分裂的信号网络的核心,其基本的信号传递步骤已明确,遵循MAPKs的三级酶促级联反应,即上游激活蛋白→MAPK激酶激酶(MAPKKK)→MAPK激酶(MAPKK)→MAPK。在ERKs的传递途径中,Ras作为上游激活蛋白,Raf作为MAPKKK,MAPK/ERK激酶(MEK)作为MAPKK,ERK即MAPK,即Ras-Raf-MEK-ERK途径,它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信号传导通路最主要的通路之一,主要调节细胞增殖和生长。在恶性肿瘤尤其是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浸润和转移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激酶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女性乳腺癌发病相关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78
10
作者 徐雅莉 孙强 +13 位作者 单广良 张瑾 廖海波 李世拥 姜军 邵志敏 蒋宏传 沈念春 石岳 尉承泽 张保宁 陈妍华 段学宁 李波 《协和医学杂志》 2011年第1期7-14,共8页
目的筛查中国女性乳腺癌发病相关危险因素,为个体化评估中国女性乳腺癌发病危险性提供依据。方法在全国8个省市14家研究中心开展1∶m配对病例对照研究,采用调查问卷通过面对面交流收集乳腺癌发病相关危险因素信息。乳腺癌患者及其配对... 目的筛查中国女性乳腺癌发病相关危险因素,为个体化评估中国女性乳腺癌发病危险性提供依据。方法在全国8个省市14家研究中心开展1∶m配对病例对照研究,采用调查问卷通过面对面交流收集乳腺癌发病相关危险因素信息。乳腺癌患者及其配对健康对照女性年龄、生活环境相匹配。应用1∶m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乳腺癌相关危险因素在病例组和对照组间的分布特点,明确其与乳腺癌发病危险性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416例乳腺癌患者及1156例健康对照女性。中国女性乳腺癌发病相关危险因素包括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4(OR=4.07,95%CI:2.98~5.55),乳腺良性病变活检史(OR=1.68,95%CI:1.19~2.38),初潮年龄≥14岁(OR=1.41,95%CI:1.07~1.87),生存压力大(1~4级,OR=2.15,95%CI:1.26~3.66;5~9级,OR=3.48,95%CI:2.03~5.95),绝经(OR=2.22,95%CI:1.50~3.28)(P〈0.05),乳腺癌家族史(OR=1.72,95%CI:1.15~2.58),肿瘤家族史(乳腺癌除外)(OR=1.55,95%CI:1.22~1.98)。口服避孕药(OR=1.59,95%CI:0.83~3.05)亦增加乳腺癌发病危险性,但差异未达到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国女性乳腺癌发病相关危险因素包括BMI≥24、乳腺良性病变活检史、初潮年龄≥14岁、生存压力大、绝经、乳腺癌家族史及其他肿瘤家族史。本研究为个体化评估中国女性罹患乳腺癌危险性及广泛开展乳腺癌防治工作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危险因素 病例对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干细胞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1
作者 白敬超 张瑾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5期4147-4150,共4页
乳腺癌是严重威胁世界女性健康的主要肿瘤之一。近年研究发现,乳腺癌的复发及转移与一小群具有干细胞特性的乳腺癌干细胞相关,这群肿瘤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化疗抵抗性、放疗抵抗性的特点,并最终导致肿瘤的复发及转移。因此,对于乳腺癌... 乳腺癌是严重威胁世界女性健康的主要肿瘤之一。近年研究发现,乳腺癌的复发及转移与一小群具有干细胞特性的乳腺癌干细胞相关,这群肿瘤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化疗抵抗性、放疗抵抗性的特点,并最终导致肿瘤的复发及转移。因此,对于乳腺癌干细胞的自我更新与分化的分子机制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近年来乳腺癌干细胞特性、相关信号通路及变异基因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简要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干细胞 复发 肿瘤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唑来膦酸预防芳香化酶抑制剂引起骨丢失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徐亮 郝晓甍 +1 位作者 张敏 张瑾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392-394,共3页
目的:探讨唑来膦酸预防绝经后乳腺癌患者芳香化酶抑制剂内分泌治疗引起骨丢失的效果。方法:选取2005年6月至2007年6月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63例绝经后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唑来膦酸与芳香化酶抑制剂连用)和对照组... 目的:探讨唑来膦酸预防绝经后乳腺癌患者芳香化酶抑制剂内分泌治疗引起骨丢失的效果。方法:选取2005年6月至2007年6月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63例绝经后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唑来膦酸与芳香化酶抑制剂连用)和对照组(单用芳香化酶抑制剂)。随访24个月,观察不同时期两组患者腰椎(L_2~L_4)前后位骨密度,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发生率的变化。结果:治疗6个月,唑来膦酸组腰椎的骨密度与单用芳香化酶抑制剂组相比有增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9)。两组骨丢失事件的发生没有统计学差异(骨量减少:P=0.124,骨质疏松:P=0.573)。12个月时,治疗组腰椎骨密度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08),治疗组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骨量减少:P=0.048,骨质疏松:P=0.042)。24个月时,治疗组的腰椎骨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0)。治疗组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骨量减少:P=0.027,骨质疏松:P=0.011)。治疗期间,除治疗组骨痛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较高外(P=0.039),两组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相似(P>0.05)。结论:唑来膦酸对芳香化酶抑制剂内分泌治疗引起的骨丢失有明显的预防作用,且不良反应轻微,安全有效,耐受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芳香化酶抑制剂 骨丢失 唑来膦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