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泌体传输microRNA在肿瘤研究中的进展 被引量:9
1
作者 刘锐(综述) 巴一(审校)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442-445,共4页
外泌体是一类可以在细胞间传递直径为30~100nm的内吞衍生囊泡,可包含与其来源和功能相关的蛋白质和RNA等物质。外泌体作为一种天然的载体,已被视为一种新型的药物传输系统用于肿瘤的治疗。microRNA(miRNA)是一类新型的RNA调控基因... 外泌体是一类可以在细胞间传递直径为30~100nm的内吞衍生囊泡,可包含与其来源和功能相关的蛋白质和RNA等物质。外泌体作为一种天然的载体,已被视为一种新型的药物传输系统用于肿瘤的治疗。microRNA(miRNA)是一类新型的RNA调控基因,不仅仅存在于细胞内,亦存在于细胞外,这些细胞外miRNA可作为分泌型信号分子影响受体细胞表型,并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供体细胞内的分子改变,具有一定的诊断及潜在的治疗用途。肿瘤患者血液中外泌体高于正常人,并能够包裹肿瘤相关miRNA行使生物学功能,因此机体通过外泌体传输特异性miRNA可能在肿瘤的发病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将对外泌体作为miRNA的传输载体在肿瘤发生发展以及肿瘤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RNA 外泌体 诊断 标志物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临床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姚光宇 巴一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522-525,共4页
目的:探讨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生存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全组男女患者比例为1.41:1,平均年龄(48.72±13.26)岁,其中神经内分泌瘤72例,神经内分泌癌7例,混合性腺... 目的:探讨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生存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全组男女患者比例为1.41:1,平均年龄(48.72±13.26)岁,其中神经内分泌瘤72例,神经内分泌癌7例,混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3例。直肠为最常见原发部位,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排便异常。全组患者5年生存率为78%,神经内分泌瘤患者5年生存率为80%。不同组织学类型的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原发部位、pT分期、淋巴结和远处转移情况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转移与pT分期、病理学类型、年龄、原发部位有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肿瘤发病年龄是发生转移的重要因素。结论: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多发于男性,直肠最多见。肿瘤的发病年龄是影响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转移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 神经内分泌肿瘤 临床病理特点 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肿瘤支持治疗关键临床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被引量:6
3
作者 于恺英 于世英 +3 位作者 巴一 谌永毅 李薇 石汉平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22-226,共5页
近些年,中国肿瘤支持治疗关键临床技术发展已取得多项临床成果:1)支持治疗观念显著改变:充分认识到支持治疗是肿瘤综合治疗的核心措施,并在临床广泛应用。2)明确了支持治疗团队组成及其运作模式:确定了理想支持治疗团队组成,明确了支持... 近些年,中国肿瘤支持治疗关键临床技术发展已取得多项临床成果:1)支持治疗观念显著改变:充分认识到支持治疗是肿瘤综合治疗的核心措施,并在临床广泛应用。2)明确了支持治疗团队组成及其运作模式:确定了理想支持治疗团队组成,明确了支持治疗"三位一体"运作模式。3)工作范畴日渐明晰:提出了支持治疗七个方面工作范畴,倡导"身心社灵"全人支持治疗模式。开展"无痛、无血、无栓、无饿、无忧"示范病房建设。4)癌痛治疗逐步规范:组建癌痛多学科团队,建立门诊癌痛随访系统,重视癌痛科普教育和政策宣教。5)肿瘤患者营养诊疗体系基本建立:提倡入院患者进行肿瘤和营养不良的双诊断,率先提出肿瘤患者营养不良的三级诊断和五阶梯治疗。6)支持治疗延续和拓展:提出了医院-社区-家庭分级营养管理,构建立体整合营养治疗体系。7)生存质量得到重视:建立新型肿瘤患者生存质量评估方法,构建了终末期肿瘤患者生存预测模型。8)肿瘤患者的护理更加全面:将"灵性"的概念引入肿瘤患者的照护。借助互联网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研发了延续护理服务管理平台。本文就上述成果进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支持治疗 关键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患者支持治疗的进展 被引量:6
4
作者 邓婷 巴一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434-437,共4页
肿瘤支持治疗是与肿瘤放疗、化疗和手术并重的治疗手段。肿瘤支持治疗包括从肿瘤诊断开始一直到生命结束的全程,其内容相当宽泛,且对于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生存质量,节约医疗成本等均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肿瘤支持治疗在... 肿瘤支持治疗是与肿瘤放疗、化疗和手术并重的治疗手段。肿瘤支持治疗包括从肿瘤诊断开始一直到生命结束的全程,其内容相当宽泛,且对于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生存质量,节约医疗成本等均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肿瘤支持治疗在各领域均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其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尤为重要的是,医患认知从传统治疗理念发生根本性转变,使肿瘤支持治疗的发展前景焕发蓬勃生机。目前,肿瘤支持治疗逐渐向多学科整合、以患者为中心的个体化、全程化的管理及数字化方向发展。未来,随着学科分支的精细化和基础转化研究的不断深入,肿瘤患者的支持治疗必将形成一个完整的学科,造福广大的癌症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支持治疗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道微生物与肿瘤免疫治疗研究的新进展
5
作者 宁涛 巴一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2期1164-1167,共4页
肠道微生物被称为人体内第二基因组,与人体的多种疾病有关。肠道微生物与肿瘤发生、发展及治疗均有密切联系。免疫治疗的出现改善了肿瘤治疗现状,但是只有少部分患者对免疫治疗有效,大部分肿瘤患者仍然无法从免疫治疗中获益,肿瘤免疫治... 肠道微生物被称为人体内第二基因组,与人体的多种疾病有关。肠道微生物与肿瘤发生、发展及治疗均有密切联系。免疫治疗的出现改善了肿瘤治疗现状,但是只有少部分患者对免疫治疗有效,大部分肿瘤患者仍然无法从免疫治疗中获益,肿瘤免疫治疗已进入疗效瓶颈期。肠道微生物不仅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增强免疫治疗的疗效,还可以作为标记物预测免疫治疗的反应;此外肠道微生物也可以通过多种机制逆转肿瘤免疫耐药、缓解免疫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等。因此,基于肠道微生物的相关研究有望成为解决肿瘤免疫治疗瓶颈的新途径。本文对肠道微生物与肿瘤免疫治疗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微生物 肿瘤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持治疗在晚期结直肠癌化疗后达稳定患者中的价值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16
6
作者 陈幸运 周礼鲲 +5 位作者 王霞 白明 刘锐 李鸿立 巴一 黄鼎智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76-80,共5页
目的:探讨晚期结直肠癌姑息化疗后获得疾病稳定患者的预后异质性及个体化治疗策略的应用。方法:研究收集2008年4月至2014年10月204例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接受标准一线和(或)二线化疗后获得疾病稳定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分析该人群临... 目的:探讨晚期结直肠癌姑息化疗后获得疾病稳定患者的预后异质性及个体化治疗策略的应用。方法:研究收集2008年4月至2014年10月204例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接受标准一线和(或)二线化疗后获得疾病稳定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分析该人群临床病理特征,筛选预后异质性分层因子,并评估姑息化疗后治疗手段(即单纯观察或维持治疗)对于特殊人群的影响。结果:单因素生存分析表明化疗线数、基线CA724、CEA、CA19-9水平、血小板淋巴细胞比率(PLR)、姑息化疗后治疗手段为预后影响因素。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一线化疗、基线CA19-9低水平、PLR低水平、姑息化疗后维持治疗患者预后较好。亚组分析显示PLR高水平患者中,维持治疗组与观察组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13.43个月和10.63个月(P=0.003)。结论:基线CA19-9、PLR水平及姑息化疗后治疗手段为获得疾病稳定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子。疾病稳定人群尤其是PLR高水平者宜接受维持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结直肠癌 疾病稳定 生存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右半结肠癌差异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7
作者 邓婷 巴一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3期684-688,共5页
对不同部位结肠癌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生物学及治疗预后等方面的差异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左、右半结肠癌的发病与性别、年龄有关,在临床特征上也存在显著差异;基因表达、等位缺失及DNA错配修复的差异均影响着左、右半结肠癌的发生、... 对不同部位结肠癌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生物学及治疗预后等方面的差异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左、右半结肠癌的发病与性别、年龄有关,在临床特征上也存在显著差异;基因表达、等位缺失及DNA错配修复的差异均影响着左、右半结肠癌的发生、转移和预后;原发灶部位可能是靶向药物的疗效预测因子;而两者的预后亦与分期相关。通过分析左右半结肠癌的差异,为其个体化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半结肠癌 右半结肠癌 差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GT1A1*28基因多态性与中药预防伊立替康腹泻效果的关系 被引量:14
8
作者 潘战宇 姜战胜 +3 位作者 巴一 柳建中 冯玉梅 谢广茹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3期1441-1444,共4页
目的:探讨中药对伊立替康化疗后腹泻的预防作用,同时结合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28(UGT1A1*28)基因多态性进行中药疗效分析。方法:自2011年10月至2013年5月共200例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纯化疗)和中药组(化疗联合中药)。全部... 目的:探讨中药对伊立替康化疗后腹泻的预防作用,同时结合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28(UGT1A1*28)基因多态性进行中药疗效分析。方法:自2011年10月至2013年5月共200例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纯化疗)和中药组(化疗联合中药)。全部患者在化疗开始前均接受UGT1A1*28基因多态性的检测。化疗采用标准FOLFIRI方案,中药于化疗前2 d开始服用,至伊立替康化疗后第5天结束。期间记录患者不良反应,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200例患者中TA6/6野生基因型144例,非野生基因型56例(TA7/7纯合型12例和TA6/7杂合型44例)。2级以上腹泻者共58例,中药组腹泻发生率较对照组下降14%(22%vs.36%,P=0.029)。除腹泻以外,2级以上呕吐发生率中药组也明显低于对照组(15%vs.27%,P=0.037)。患者总体有效率为37.5%,中药组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0%vs.35%,P=0.465)。UGT1A1*28野生基因型患者2级以上腹泻发生率(22.9%vs.44.6%,P=0.002)和呕吐发生率(16.7%vs.23.2%,P=0.016)均低于与非野生基因型患者。在中药治疗组中,非野生基因型与野生型相比,2级以上腹泻发生率(22.2%vs.21.9%,P=0.974)和呕吐发生率(18.5%vs.13.7%,P=0.7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可有效预防伊立替康引起的迟发性腹泻,对于UGT1A1*28非野生基因型患者的迟发性腹泻同样具有预防作用。UGT1A1*28基因非野生基因型腹泻发生率明显高于野生基因型,在使用伊立替康治疗前应检测患者的该基因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伊立替康 腹泻 UGT1A1 基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中晚期食管癌新辅助放化疗联合微创手术治疗探讨 被引量:16
9
作者 唐鹏 段晓峰 +5 位作者 姜宏景 于振涛 肖建宇 战忠利 庞青松 李鸿立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399-403,共5页
局部晚期食管癌不可切除率及根治术后复发率较高。新辅助放化疗联合手术切除是最常见的食管癌多学科综合治疗方法之一,具有以下优点:减少肿瘤负荷,降低肿瘤分期,提高R0切除率;控制微转移,提高肿瘤局部控制率,改善预后。传统开胸手术通... 局部晚期食管癌不可切除率及根治术后复发率较高。新辅助放化疗联合手术切除是最常见的食管癌多学科综合治疗方法之一,具有以下优点:减少肿瘤负荷,降低肿瘤分期,提高R0切除率;控制微转移,提高肿瘤局部控制率,改善预后。传统开胸手术通常伴随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术后生活质量;而胸腔镜辅助微创手术可有效减少手术创伤,加快术后恢复,且具有与开胸手术相似的远期疗效。现介绍1例经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食管肿瘤科治疗的进展期食管癌新辅助放化疗结合胸腔镜微创手术治疗的病例,该患者经多学科协作诊疗后效果较好。通过报道该病例诊治以促进食管癌新辅助治疗及微创外科经验交流,推动多学科间的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新辅助放化疗 胸腔镜食管癌切除术 多学科协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期胃癌靶向治疗进展 被引量:6
10
作者 黄鼎智 巴一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1期1408-1412,共5页
胃癌化疗敏感性较低,存在明显的异质性,传统化疗疗效极其有限。以分子表型为指引的靶向治疗是进一步提高胃癌治疗效果的重要途径。曲妥珠单抗已被证明与化疗联合可以提高初治HER-2阳性胃癌患者的生存。相对于安慰剂,Ramuci-rumab延长了... 胃癌化疗敏感性较低,存在明显的异质性,传统化疗疗效极其有限。以分子表型为指引的靶向治疗是进一步提高胃癌治疗效果的重要途径。曲妥珠单抗已被证明与化疗联合可以提高初治HER-2阳性胃癌患者的生存。相对于安慰剂,Ramuci-rumab延长了二线治疗患者的生存。抗C-MET单克隆抗体Rilotumumab在Ⅱ期研究中显示出良好的前景。然而,大多数的靶向药物都未能在胃癌的临床研究中获得成功。寻找胃癌关键的靶基因,开发更有效靶向药物仍任重道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异质性 靶向治疗 基因 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癌术后辅助治疗现况
11
作者 唐鹏 邓婷 于振涛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533-537,共5页
食管癌是高度恶性的消化道肿瘤,目前手术切除虽是治疗食管癌的最好方法,但手术治疗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容易复发和转移。因此,食管癌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是否需要放疗、化疗等辅助治疗,特别是在我国,由于缺乏循证医学的证据,尚存许多争论... 食管癌是高度恶性的消化道肿瘤,目前手术切除虽是治疗食管癌的最好方法,但手术治疗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容易复发和转移。因此,食管癌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是否需要放疗、化疗等辅助治疗,特别是在我国,由于缺乏循证医学的证据,尚存许多争论。目前认为,对于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术后辅助放疗有一定的意义,其中淋巴结转移阳性枚数是重要指标。而对于年轻、残端阳性、局部淋巴结转移患者,术后辅以放疗联合化疗是必须的治疗手段。而对于食管癌的分子靶向治疗,目前尚处于萌芽阶段,也是食管癌治疗研究的重点,并具有广阔的前景。食管癌的生物学特性与地域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如何进行食管癌术后辅助治疗,根据术后病理学类型、淋巴结转移及手术切除情况等来选择放、化疗至关重要。本文就食管癌术后辅助放、化疗等现状以及术后辅助治疗的推荐流程作一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辅助治疗 化疗 放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疗对胃癌SPARC表型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高永银 韩如冰 +5 位作者 王霞 葛少华 李鸿立 邓婷 巴一 黄鼎智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336-340,共5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化疗对胃癌SPARC(secreted protein,acidic and rich in cysteine)表型的影响。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32例胃癌组织中SPARC的表达情况。132例胃癌组织中,54例取自新辅助化疗后手术胃癌患者,78例取自无新辅助化...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化疗对胃癌SPARC(secreted protein,acidic and rich in cysteine)表型的影响。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32例胃癌组织中SPARC的表达情况。132例胃癌组织中,54例取自新辅助化疗后手术胃癌患者,78例取自无新辅助化疗手术的胃癌患者,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例组织标本中SPARC的表达,分析化疗对SPARC表型影响。结果:较正常胃组织及肿瘤细胞周围的间质组织,SPARC在胃癌细胞中高表达;SPARC高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相关。新辅助化疗组的SPARC高表达比例较无新辅助化疗的对照组低(P<0.05)。单因素分析表明大体类型、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新辅助化疗后SPARC表型表达为新辅助化疗后手术组胃癌患者的预后影响因子;多因素分析表明淋巴结转移、组织学类型、新辅助化疗后SPARC表型表达为独立的预后影响因子。结论:SPARC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及胃癌患者预后相关;新辅助化疗可改变胃癌SPARC表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免疫组化 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血管变异的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个体化手术入路的多学科临床探讨 被引量:7
13
作者 汤思哲 王仆 +4 位作者 田斐 李鸿立 李绪彬 李金茹 孔大陆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412-415,共4页
目的:探讨中结肠动脉(middle colic artery,MCA)和回结肠静脉(ileocolic vein,ICV)血管变异及对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手术入路选择的多学科协作体系(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MDT)的诊治流程。方法:分析2018年3月天津医科大学肿... 目的:探讨中结肠动脉(middle colic artery,MCA)和回结肠静脉(ileocolic vein,ICV)血管变异及对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手术入路选择的多学科协作体系(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MDT)的诊治流程。方法:分析2018年3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1例MCA和ICV血管变异的右半结肠癌患者的MDT诊疗过程。患者经MDT讨论后接受有限中间入路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观察指标:1)手术和术后恢复情况;2)术后病理学检查情况;3)随访情况。结果:1)手术和术后恢复情况:患者顺利完成有限中间入路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无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术后住院时间为11 d。2)术后病理学检查情况:淋巴结清扫数目为39枚。病理学分期为pT3N0,病理学类型为中分化腺癌。3)随访情况:术后随访时间为10个月,无瘤生存。结论:个体化手术是结肠外科未来的发展趋势。采取MDT有利于制定规范化、个体化的手术方案,探索更安全和精准的手术入路,从而让更多患者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肿瘤 中结肠动脉 回结肠静脉 血管变异 根治术 腹腔镜 多学科协作体系 个体化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的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4
作者 高秀娟 巴一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52-156,共5页
胃癌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仅次于肺癌。目前胃癌的主要治疗手段有手术、化疗及放疗,尽管综合治疗有可能治愈早期的胃癌患者,但大多数患者在就诊时已经处于晚期。随着医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 胃癌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仅次于肺癌。目前胃癌的主要治疗手段有手术、化疗及放疗,尽管综合治疗有可能治愈早期的胃癌患者,但大多数患者在就诊时已经处于晚期。随着医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免疫治疗作为一种新兴治疗手段,在肿瘤治疗领域受到广泛关注。肿瘤免疫治疗通过利用并调控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并杀伤肿瘤细胞,达到肿瘤治疗的目的。肿瘤免疫治疗方案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细胞因子、免疫细胞的过继治疗、肿瘤疫苗、单克隆抗体治疗等。在过去的10余年中,免疫治疗在肿瘤的治疗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尤其是针对免疫检查点的抗体方面。本文针对近年来免疫治疗在胃癌领域的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免疫治疗 肿瘤疫苗 细胞因子 免疫检查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患者血清miR-26a/b的表达水平及诊断价值 被引量:4
15
作者 司怡然 张海洋 +5 位作者 王艺 邓婷 白明 宁涛 张乐 巴一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4期1242-1247,共6页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血清mi R-26a/b诊断胃癌的价值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q RT-PCR法检测121例胃癌患者和116例正常人(对照组)血清mi R-26a/b的表达量,分析mi R-26a/b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血清mi R-26a/b诊断胃癌的价值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q RT-PCR法检测121例胃癌患者和116例正常人(对照组)血清mi R-26a/b的表达量,分析mi R-26a/b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mi R-26a/b诊断胃癌的价值。结果:胃癌患者血清mi R-26a和mi R-26b相对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1.60±1.02 vs.5.35±0.44;1.44±0.71 vs.5.35±0.71;P<0.05),mi R-26a/b的表达水平与患者TNM分期相关,且mi R-26a的相对含量还与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性别、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等其他临床病理特征无显著相关(P>0.05);mi R-26a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28(95%CI:0.776~0.881),灵敏度为73.3%,特异度为81.0%;mi R-26b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53(95%CI:0.801~0.906),灵敏度为68.1%,特异度为99.2%。结论:mi R-26a/b在胃癌患者血清中表达显著降低,并且其表达水平与胃癌的临床分期、浸润深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相关,有着较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血清miR-26a/b 临床病理特征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HF通过抑制Wnt/β-catenin通路活性下调胰腺癌细胞的干性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昊天 段晶晶 +1 位作者 陈幸运 高春涛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3期1242-1248,共7页
目的:探索E26转化特异性同源因子(E26 transformation-specific homologous factor,EHF)调控胰腺癌细胞干性的机制。方法:通过生信分析寻找介导EHF调控胰腺癌干性的信号通路。利用Western blot及RT-qPCR技术验证胰腺癌细胞中EHF表达与... 目的:探索E26转化特异性同源因子(E26 transformation-specific homologous factor,EHF)调控胰腺癌细胞干性的机制。方法:通过生信分析寻找介导EHF调控胰腺癌干性的信号通路。利用Western blot及RT-qPCR技术验证胰腺癌细胞中EHF表达与目标干性通路活性的相关性。利用ChIP及双荧光素酶实验验证EHF对靶基因的调控作用。阻断通路活性后,利用功能学实验分析目标通路在EHF调控胰腺癌细胞干性过程中的作用。结果:生信分析发现Wnt/β-catenin通路参与EHF对胰腺癌干性的调控。构建EHF稳定过表达及稳定降表达的胰腺癌细胞系,通过Western blot及RT-qPCR技术证实胰腺癌细胞EHF的表达与Wnt/β-catenin通路的活性呈负相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EHF可通过结合β-catenin的启动子区直接抑制β-catenin的转录。通过流式细胞术、悬浮成球及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证明,在利用XAV939阻断Wnt/β-catenin通路的活性后,由EHF敲低所引起的胰腺癌细胞干性上调可被有效抑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1)。结论:EHF通过抑制Wnt/β-catenin通路活性下调胰腺癌细胞的干性,靶向Wnt/β-catenin通路的小分子抑制剂有潜力成为治疗胰腺癌的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癌 干性 EHF WNT/Β-CATENIN通路 XAV93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