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再次伽玛刀治疗 被引量:6
1
作者 程轶峰 刘晓民 +8 位作者 李彦和 徐德生 张志远 刘东 张宜培 王国开 田立新 林益光 戈有林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81-85,共5页
目的:分析原发性三又神经痛患者接受再次伽玛刀治疗的临床疗效、复发及并发症情况。方法:选取自1995年9月至2009年12月,52例首次伽玛刀治疗无效或复发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进行了再次伽玛刀治疗。再次治疗中心剂量为70~80Gy,平... 目的:分析原发性三又神经痛患者接受再次伽玛刀治疗的临床疗效、复发及并发症情况。方法:选取自1995年9月至2009年12月,52例首次伽玛刀治疗无效或复发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进行了再次伽玛刀治疗。再次治疗中心剂量为70~80Gy,平均77.2Gy。再次治疗靶点位置较首次治疗前移,两次治疗容积叠加约50%。本组采用巴罗神经学研究所(Barrow Neurological Institute,BNI)三又神经痛评分标准对疗效进行了评估。结果:本组随访从治疗后1个月开始,随访平均时间为58个月。本组治疗有效46例,包括BNI I级22例,BNI II级14例,BNI III级10例,总有效率为88.5%(46/52)。5例患者在治疗后6~72个月出现复发,复发率为10.9%(5/46)。本组病例治疗后出现面部麻木者10例、面部感觉异常者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3.1%(12/52)。结论:再次伽玛刀治疗安全有效,可以作为首次治疗无效或复发原发性三又神经痛患者的可靠治疗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伽玛刀 再次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伽玛刀放射外科治疗颅内疾病:八年经验总结 被引量:2
2
作者 刘晓民 徐德生 +3 位作者 张志远 张宜培 刘东 郑立高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4年第6期373-377,共5页
目的探讨伽玛刀(γ-刀)治疗各种类型颅内疾病的适应证、照射剂量以及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方法选择1995年9月-2003年9月收治并获长期随访的1489例颅内疾病患者,男751例,女738例;年龄2~92岁,平均46.93岁。其中1281例获临床诊断,分别为颅... 目的探讨伽玛刀(γ-刀)治疗各种类型颅内疾病的适应证、照射剂量以及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方法选择1995年9月-2003年9月收治并获长期随访的1489例颅内疾病患者,男751例,女738例;年龄2~92岁,平均46.93岁。其中1281例获临床诊断,分别为颅内良性肿瘤(506例)、颅内恶性肿瘤(344例)、功能性疾病(237例)、脑血管畸形(131例)、眼眶肿瘤(63例);208例经病理诊断为胶质瘤(45例)、脑膜瘤(41例)、垂体瘤(39例)、听神经瘤(30例)、脑转移瘤(22例)、松果体区肿瘤(16例)、眼眶肿瘤(8例)和其他疾病(7例)。应用Toshiba1.5TMRI、GE螺旋CT1~3mm扫描获得定位图像,输入γ-Plan5.31剂量计划系统进行剂量规划,周边剂量为8~80Gy,等剂量曲线40%~80%,等中心点1~15个,行Leksellγ-刀治疗。结果1489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3~93个月,平均33.69个月。γ-刀治疗各种类型疾病的有效率为,脑血管畸形82.44%(108/131),良性肿瘤93.06%(577/620),恶性肿瘤88.37%(380/430),眼眶肿瘤87.32%(62/71),功能性疾病87.76%(208/237)。9例因肿瘤复发或脑水肿于γ-刀治疗后复行开颅手术切除肿瘤或减压。无一例γ-刀治疗直接致死病例。结论应用γ-刀治疗颅内肿瘤、动静脉畸形及功能性疾病具有安全、有效、微创、并发症少等特点,尤其适用于直径<4cm的颅内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 Γ-刀 颅内疾病 功能性疾病 伽玛刀 眼眶肿瘤 患者 放射外科 并发症 脑血管畸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翼点入路术中视神经-颈内动脉间隙的解剖形态观察 被引量:3
3
作者 张洪伟 李景荣 只达石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0年第5期567-571,共5页
目的了解术中视神经.颈内动脉间隙解剖形态,提高鞍区病变手术成功率。方法采用经Yasargil翼点人路视神经-颈内动脉间隙施行鞍区肿瘤手术,数字影像采集系统收集手术图片,观察术前和术中视神经.颈内动脉间隙的形态变化,分别测量视神经.颈... 目的了解术中视神经.颈内动脉间隙解剖形态,提高鞍区病变手术成功率。方法采用经Yasargil翼点人路视神经-颈内动脉间隙施行鞍区肿瘤手术,数字影像采集系统收集手术图片,观察术前和术中视神经.颈内动脉间隙的形态变化,分别测量视神经.颈内动脉间隙长、宽径与颈内动脉直径的比值,并进行术前、术中数据对比。结果视神经-颈内动脉间隙共分为三角形、梭形和裂隙形,在术中不同形态所占比例可因肿瘤压迫解除而发生变化。与手术前比较,手术中视神经-颈内动脉间隙长、宽径与颈内动脉直径的比值分别为2.58±0.86对1.08±0.87,1.28±0.52对0.49±0.48,术中测值明显增加,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64,P=0.000;t=7.030,P=0.000)。结论了解视神经.颈内动脉间隙的术中解剖形态变化对鞍区占位性病变的手术治疗具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肿瘤 蝶鞍 视神经 颈内动脉 神经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丙酚和地卓西平马来酸盐对电休克后抑郁模型大鼠学习记忆和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刘超 闵苏 +5 位作者 魏珂 刘东 董军 罗洁 黎平 刘小滨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24-329,共6页
目的观察异丙酚和地卓西平马来酸盐(MK-801)对电休克(ECT)后抑郁模型大鼠学习记忆和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的影响。方法按析因设计干预因素,即ECT(2水平:无处置和1个疗程ECT)和药物(3水平: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异丙酚和MK-801),采用Morris水... 目的观察异丙酚和地卓西平马来酸盐(MK-801)对电休克(ECT)后抑郁模型大鼠学习记忆和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的影响。方法按析因设计干预因素,即ECT(2水平:无处置和1个疗程ECT)和药物(3水平: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异丙酚和MK-801),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认知能力,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谷氨酸(Glu)含量,Westernblot检测Tau5、PHF-1(pSer396/404)、AT8(pSer199/202)、12E8(pSer262)在大鼠海马中的表达。结果异丙酚、MK-801及ECT均可造成大鼠学习记忆障碍,ECT可明显增加海马中Glu浓度,异丙酚可降低海马中Glu浓度,MK-801对海马中Glu浓度无明显影响。ECT可增加海马中磷酸化Tau蛋白的表达,异丙酚和MK-801可减少海马中磷酸化Tau蛋白的表达。结论异丙酚和MK-801可能是通过降低海马Glu浓度,减缓Tau蛋白的磷酸化程度,进而改善认知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丙酚 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拮抗剂 电休克 学习记忆 TAU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6-二异丙基苯酚、人参皂苷Rg-1和氯化锂逆转电休克后嗅球切除抑郁大鼠学习记忆障碍 被引量:5
5
作者 刘超 闵苏 +5 位作者 魏珂 刘东 董军 罗洁 黎平 刘小滨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125-1130,共6页
目的观察2,6-二异丙基苯酚与人参皂苷Rg-1和氯化锂对电休克后抑郁模型大鼠学习记忆、海马内谷氨酸浓度和Tau蛋白磷酸化的影响,比较其药理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按2×4析因设计设2个干预因素,即ECT干预(2水平:无处置、施... 目的观察2,6-二异丙基苯酚与人参皂苷Rg-1和氯化锂对电休克后抑郁模型大鼠学习记忆、海马内谷氨酸浓度和Tau蛋白磷酸化的影响,比较其药理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按2×4析因设计设2个干预因素,即ECT干预(2水平:无处置、施行1疗程电休克)和药物干预(4水平:海马CA1区微量注射2,6-二异丙基苯酚、人参皂苷Rg-1、氯化锂,生理盐水)。电休克结束后行Morris水迷宫测认知能力;取海马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谷氨酸的浓度;免疫印迹法测Tau-5和p-AT8Ser202表达。结果 2,6-二异丙基苯酚、人参皂苷Rg-1和氯化锂可改善电休克后认知障碍;2,6-二异丙基苯酚和人参皂苷Rg-1可减少谷氨酸浓度;2,6-二异丙基苯酚与人参皂苷Rg-1和氯化锂可降低海马中Tau蛋白磷酸化程度。结论 2,6-二异丙基苯酚与人参皂苷Rg-1和氯化锂均可缓解ECT后的Tau蛋白过度磷酸化进而改善电休克后的学习记忆;前两者与降低海马谷氨酸浓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 6二异丙基苯酚 人参皂苷RG1 氯化锂 电休克 学习记忆 谷氨酸 TAU蛋白 过度磷酸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丙酚、人参皂苷Rg-1、蛋白磷酸酯酶-2A和氯化锂对大鼠电休克后学习记忆及海马内谷氨酸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9
6
作者 刘超 张雪宁 +1 位作者 刘东 闵苏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34-240,共7页
目的观察异丙酚、人参皂苷Rg-1、蛋白磷酸酯酶-2A(PP-2A)和氯化锂对电休克(ECT)后嗅球切除抑郁模型大鼠学习记忆和海马内谷氨酸(Glu)浓度的影响。方法按随机单位组设2个干预因素,即ECT干预(2水平:无处置、施行1疗程ECT)和药物干预(5水平... 目的观察异丙酚、人参皂苷Rg-1、蛋白磷酸酯酶-2A(PP-2A)和氯化锂对电休克(ECT)后嗅球切除抑郁模型大鼠学习记忆和海马内谷氨酸(Glu)浓度的影响。方法按随机单位组设2个干预因素,即ECT干预(2水平:无处置、施行1疗程ECT)和药物干预(5水平:海马CA1区分别微量注射生理盐水、异丙酚、人参皂苷Rg-1、PP-2A、氯化锂,20 g/L)的所有组合(2×5析因设计)。全部ECT处置结束24 h内开始Morris水迷宫检测,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Glu在海马内的浓度。结果单独使用异丙酚或ECT均可造成学习记忆障碍,而二者联合使用则会缓解ECT后的学习记忆障碍;人参皂苷Rg-1、PP-2A和氯化锂对学习记忆无明显影响,但与ECT合用则可改善ECT后的学习记忆;ECT干预与药物干预存在交互作用。ECT可明显增加海马中Glu浓度;异丙酚和人参皂苷Rg-1在ECT前后均可减少Glu浓度;且ECT干预与药物干预存在交互作用。PP-2A和氯化锂在ECT前后对Glu浓度无明显影响。结论 ECT可使海马Glu浓度升高,导致学习记忆障碍;异丙酚与人参皂苷Rg-1、PP-2A和氯化锂均可改善ECT后的学习记忆;前两者与降低海马中Glu浓度有关,后两者与此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丙酚 人参皂苷Rg-1 蛋白磷酸酯酶-2A 氯化锂 电休克 学习记忆能力 谷氨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休克干预对嗅球切除抑郁模型大鼠海马Glu浓度和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刘超 闵苏 +4 位作者 魏珂 刘东 董军 罗洁 刘小滨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16-221,共6页
目的观察不同电量和不同时程电休克干预对嗅球切除抑郁模型大鼠海马Glu浓度和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嗅球切除抑郁模型,采用随机单位组3×3析因设计:将每只大鼠视为1个单位,对每个单位给予3个处理因素,即电量因子(3... 目的观察不同电量和不同时程电休克干预对嗅球切除抑郁模型大鼠海马Glu浓度和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嗅球切除抑郁模型,采用随机单位组3×3析因设计:将每只大鼠视为1个单位,对每个单位给予3个处理因素,即电量因子(3个水平:25、50、75 mA)和时程因子(3个水平:3、6、9次电休克)的所有组合(共9组,n=6)。全部电休克处置结束12 h内留取海马,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Glu在海马中的含量,Western blot检测p-PHF-1Ser396/404、p-AT8Ser199/202、p-12E8Ser262在海马中的表达。结果电休克引发海马Glu浓度升高及Tau蛋白磷酸化加剧,且电休克的电流和时程均可影响这一过程,两者的作用是相加的。结论电休克导致海马Glu浓度升高,从而加剧海马Tau蛋白的磷酸化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休克 抑郁症 TAU蛋白 过度磷酸化 谷氨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改善小鼠颅脑创伤后认知功能的机制探讨 被引量:4
8
作者 陈通恒 周子伟 +6 位作者 李盛杰 田野 杨国巍 王世召 魏铭 雷平 张建宁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3年第2期142-148,共7页
研究背景颅脑创伤后的炎症反应可导致继发性脑损伤,引起神经元凋亡和神经功能缺损。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EPO)具有神经保护作用,我们采用液压打击动物模型,观察经rhEPO治疗后脑组织中性粒细胞变化和神经元凋亡情况,以探讨该药对... 研究背景颅脑创伤后的炎症反应可导致继发性脑损伤,引起神经元凋亡和神经功能缺损。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EPO)具有神经保护作用,我们采用液压打击动物模型,观察经rhEPO治疗后脑组织中性粒细胞变化和神经元凋亡情况,以探讨该药对颅脑创伤后神经功能保护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液压打击模型模拟颅脑创伤,分别于创伤后第l、3和7天观察不同处理组小鼠海马区髓过氧化物酶阳性中性粒细胞和Caspase-3阳性神经元表达变化;并于创伤后第7~11天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记录小鼠逃避潜伏期。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伤后第1天小鼠海马区髓过氧化物酶阳性中性粒细胞数目即开始增加(均P=0.000),并于第3天达峰值水平(均P=0.000),至第7天时减少(均P:0.000);Caspase-3阳性神经元数目于伤后第1天开始逐渐增多(均P=0.000),至第7天达峰值水平(均P=0.000)。与生理盐水组相比,rhEPO组小鼠伤后第1~7天海马区髓过氧化物酶阳性中性粒细胞和Caspase-3阳性神经元数目呈逐渐减少趋势,不同观察时间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与生理盐水组相比,rhEPO组小鼠于Morris水迷宫实验训练第3天逃避潜伏期开始缩短(P=0.013),随着训练时间的延长,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1,0.000)。结论液压打击后给予rhEPO可促进小鼠颅脑创伤后认知功能的恢复。其可能机制与抑制创伤后局部炎症反应、减少神经元凋亡、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损伤 红细胞生成素 重组 过氧化物酶类 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 细胞凋亡 认知障碍 疾病模型 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血清皮质醇水平变化及其与预后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刘晓峰 金卫篷 张建宁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4期2806-2809,共4页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血清皮质醇水平变化规律及其与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11年9月—2012年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住院治疗的自发性基底核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42例,分别于发病后1 d、2 d、3 d、5 d、7 d和1...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血清皮质醇水平变化规律及其与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11年9月—2012年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住院治疗的自发性基底核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42例,分别于发病后1 d、2 d、3 d、5 d、7 d和14 d的早晨7:00空腹采取肘静脉血测定血清皮质醇水平,依据发病首日患者血清皮质醇水平,将患者分为3组:下降组6例,正常组15例,上升组21例。观察患者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Graeb评分、出血量、肺感染发生率、住院时间和出院3个月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结果 3组不同时间点皮质醇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间=584.40,F时间=10.24,F交互=6.78,P<0.000 1);其中各时间点下降组与正常组,下降组与升高组,正常组与升高组(除14 d外)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入院时GCS评分、Graeb评分、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下降组患者入院时GCS评分低于正常组和升高组,Graeb评分和出血量高于正常组和升高组(P<0.05);正常组患者入院时GCS评分高于升高组,Graeb评分和出血量低于升高组(P<0.05)。3组肺感染发生率、住院时间、出院3个月GO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下降组患者较正常组和升高组肺感染发生率升高,住院时间延长,GOS评分降低(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血清皮质醇变化趋势与病情相关,皮质醇下降者预后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出血 高血压性 皮质醇 预后 格拉斯哥昏迷量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6-二异丙基苯酚逆转嗅球切除抑郁模型大鼠电休克后的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和认知障碍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超 闵苏 +4 位作者 魏柯 刘东 董军 罗洁 刘小滨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893-909,共17页
通过观察2,6-二异丙基苯酚对电休克后嗅球切除抑郁模型大鼠学习记忆和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的影响,探讨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剂对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的调节及两者对抑郁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为改善学习记忆障碍的神经心理学机制研究和临床干... 通过观察2,6-二异丙基苯酚对电休克后嗅球切除抑郁模型大鼠学习记忆和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的影响,探讨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剂对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的调节及两者对抑郁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为改善学习记忆障碍的神经心理学机制研究和临床干预性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按随机单位组2×2析因设计设置2个干预因素,即电休克干预(两水平:无处置、施行一个疗程电休克)和2,6-二异丙基苯酚干预(两水平:腹腔注射5 ml生理盐水或5 ml 2,6-二异丙基苯酚100 mg/kg)的所有组合.选24周龄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建立嗅球切除抑郁模型,将32只24周龄模型大鼠随机分为4个实验组(n=8):Ⅰ组(腹腔注射5 ml 2,6-二异丙基苯酚100 mg/kg)、Ⅱ组(腹腔注射5 ml 2,6-二异丙基苯酚100 mg/kg+施行电休克1个疗程)、Ⅲ组(腹腔注射5 ml生理盐水)、Ⅳ组(腹腔注射5 ml生理盐水+施行电休克1个疗程).全部电休克处置结束24 h内开始Morris水迷宫检测,之后留取海马组织.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神经递质谷氨酸(Glu)在海马组织中的含量;免疫组化SP法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Tau-5(总Tau蛋白)、p-PHF1Ser396/404、p-AT8Ser199/202、p-12E8Ser262、GSK-3β1H8和PP-2A在海马组织神经元中的表达.电休克和2,6-二异丙基苯酚均可造成大鼠学习记忆障碍,即延长逃避潜伏期并缩短空间探索时间,两者的影响呈相减效果.电休克可明显增加海马中神经递质谷氨酸(Glu)的浓度,2,6-二异丙基苯酚可降低海马中神经递质Glu的浓度,且两者有相减效果.电休克和2,6-二异丙基苯酚对海马总Tau蛋白和PP-2A蛋白的表达无明显影响.电休克可增加海马中磷酸化Tau蛋白和GSK-3β1H8蛋白的表达;2,6-二异丙基苯酚可减少海马中磷酸化Tau蛋白和GSK-3β1H8蛋白的表达;两者的影响均呈相减效果.实验结果表明,电休克导致海马Glu浓度升高,通过上调GSK-3β1H8增加海马Tau蛋白的磷酸化程度导致学习记忆功能障碍,而2,6-二异丙基苯酚则可通过降低海马Glu浓度下调GSK-3β1H8的表达,从而减缓Tau蛋白的磷酸化程度以改善ECT后的学习记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 6-二异丙基苯酚 电休克 学习记忆能力 TAU蛋白 过度磷酸化 糖原合成酶激酶-3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液体治疗方案对患者脑组织含水量、颅内压以及脑组织水通道蛋白-4和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霞 刘超 +6 位作者 张雪宁 闵苏 刘东 魏珂 董军 罗洁 刘小滨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23-529,共7页
目的探讨使用不同胶体以及不同晶胶比对患者颅内压、脑组织含水量和脑组织水通道蛋白-4(AQP-4)、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1(NMDAR-1)表达及术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的影响。方法按随机单位组析因设计设置2个干预因素,即胶体因素(2水平:4... 目的探讨使用不同胶体以及不同晶胶比对患者颅内压、脑组织含水量和脑组织水通道蛋白-4(AQP-4)、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1(NMDAR-1)表达及术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的影响。方法按随机单位组析因设计设置2个干预因素,即胶体因素(2水平:4%琥珀酰明胶、6%中分子羟乙基淀粉)和晶胶比因素(2水平:0∶1、1∶1)的所有组合,将32例进行癫痫灶区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4组(n=8)。术中监测颅内压;术后检测切除脑组织中的脑水含量和AQP-4和NMDAR-1的表达;测定术后2 h患者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结果 6%中分子羟乙基淀粉较4%琥珀酰明胶以及晶胶比1∶1较晶胶比0∶1均可增加液体治疗期间的平均颅内压(F=55.714,P=0.000;F=142.432,P=0.000)、脑水含量(F=31.477,P=0.000;F=84.896,P=0.000)以及AQP-4(F=37.205,P=0.000;F=149.652,P=0.014)和NMDAR-1的表达(F=29.664,P=0.000;F=65.951,P=0.000),两者的影响均呈相加效果(颅内压:F=11.056,P=0.002;脑组织含水量:F=8.007,P=0.008;AQP-4的表达:F=9.845,P=0.004;NMDAR-1的表达:F=5.020,P=0.033);但术后2 h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4%琥珀酰明胶较6%中分子羟乙基淀粉、晶胶比1∶1较晶胶比0∶1对脑含水量及颅内压的控制更好,更适合神经外科围手术期使用;但不同胶体和晶胶比的液体治疗方案对术后神经精神评分无明显影响,均可安全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体治疗 脑含水量 颅内压 水通道蛋白-4 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例眼眶静脉性血管瘤γ刀治疗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东 徐德生 +2 位作者 张志远 郑立高 宋国祥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9期1101-1104,共4页
目的:总结评价18例眼眶静脉性血管瘤γ刀治疗的中长期疗效。方法:18例患者中位年龄15岁(2~54岁),其中男8例,女10例;12例(66.7%)系既往手术后复发患者;临床表现:眼球突出17例,双侧眼球突出度差距平均3.4mm(1~13mm),4例失明;肿瘤容积1.0... 目的:总结评价18例眼眶静脉性血管瘤γ刀治疗的中长期疗效。方法:18例患者中位年龄15岁(2~54岁),其中男8例,女10例;12例(66.7%)系既往手术后复发患者;临床表现:眼球突出17例,双侧眼球突出度差距平均3.4mm(1~13mm),4例失明;肿瘤容积1.0~30.2cm^3,平均7.3±3.5cm^3;均行MRI定位扫描;边缘剂量15~20Gy,中心剂量30~40Gy;50%等剂量曲线包绕病灶;视神经平均受照剂量6.3±1.7Gy;等中心数7~16个,平均11个。全组患者均无放射治疗史。结果:随访30~120个月,中位时间56个月,复查MRI显示肿瘤全部缩小,其中13例肿瘤体积缩小超过50%,全组患者突眼症状消失,治疗后平均容机2.23±1.05cm^3;治疗后视力提升11例(61.1%),无变化5例(27.8%),减退2例(11.1%),无γ刀治疗后失明患者;随访期内无1例出现肿瘤复发、肿瘤出血或导血管栓塞;4例曾出现一过性球结膜水肿。结论:γ刀治疗眼眶静脉性血管瘤可长期控制肿瘤生长,可保留部分视力,并发症较少,为术后残留或复发的患者提供了进一步治疗的方法,也可作为静脉性血管瘤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刀 放射外科 眼眶 静脉性血管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六届中国脑血管病论坛会议纪要 被引量:4
13
作者 贾强 徐德生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9年第5期434-438,共5页
2009年4月25—27日第六届中国脑血管病论坛在北京举行。此次会议汇聚了全国各地神经内、外科,神经介入和放射科等专业的临床医师共800余人,应邀出席的国内、外著名专家40余人。本届论坛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凌锋教授主持,分别对“... 2009年4月25—27日第六届中国脑血管病论坛在北京举行。此次会议汇聚了全国各地神经内、外科,神经介入和放射科等专业的临床医师共800余人,应邀出席的国内、外著名专家40余人。本届论坛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凌锋教授主持,分别对“未破裂动脉瘤是否需要治疗”、“高龄动脉瘤患者选择手术夹闭还是血管内栓塞治疗”、“经翼点入路夹闭动脉瘤是否需要分离外侧裂”、“亚低温治疗脑卒中是否有效”、“时间窗是否为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唯一标准”、“外科领域的临床研究是否应该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等临床医师关注的焦点问题进行讨论,本文节选部分精彩内容以飨渎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会议摘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替莫唑胺在垂体腺瘤治疗中的应用及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林益光 刘晓民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5年第12期1001-1004,共4页
垂体腺瘤是临床常见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其中侵袭性腺瘤和垂体腺癌因其侵袭性生长的病理生理学特点仍是目前神经外科治疗之难点,需手术切除病灶辅助放射治疗和药物化疗。近年来,由于替莫唑胺对功能性垂体腺瘤、侵袭性垂体腺瘤和... 垂体腺瘤是临床常见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其中侵袭性腺瘤和垂体腺癌因其侵袭性生长的病理生理学特点仍是目前神经外科治疗之难点,需手术切除病灶辅助放射治疗和药物化疗。近年来,由于替莫唑胺对功能性垂体腺瘤、侵袭性垂体腺瘤和垂体腺癌的治疗取得进展,使其颇受临床关注,尤其是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可否作为判断替莫唑胺疗效的指标,成为烷化剂化疗药物之研究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肿瘤 替莫唑胺(非MeSH词) 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泊酚改善抑郁大鼠电休克后学习记忆能力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东 刘超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236-1238,共3页
抑郁症是一种心境障碍性疾病,严重困扰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而且有相当比例的患者死于抑郁引发的自杀。目前抗抑郁药物有效率仅为60%~80%,一般治疗2~4周后起效,且多种抗抑郁药物可能有诱发抑郁症患者自... 抑郁症是一种心境障碍性疾病,严重困扰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而且有相当比例的患者死于抑郁引发的自杀。目前抗抑郁药物有效率仅为60%~80%,一般治疗2~4周后起效,且多种抗抑郁药物可能有诱发抑郁症患者自杀的风险,使抗抑郁药物治疗的应用受到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学习记忆能力 电休克 丙泊酚 抗抑郁药物 大鼠 障碍性疾病 一般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逆向半回收——改良的solumbra取栓技术 被引量:2
16
作者 魏铭 李宏 +2 位作者 Wei M Wei Z Li X 《中国卒中杂志》 2017年第7期642-645,共4页
血管内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已经成为一项标准的治疗技术。多重神经血管装置的结合使用可为技术的改良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我们描述了一种改良的取栓技术——使用远端颅内导管(distal intracranial catheter,DIC)在取栓之前半回收取栓装置... 血管内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已经成为一项标准的治疗技术。多重神经血管装置的结合使用可为技术的改良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我们描述了一种改良的取栓技术——使用远端颅内导管(distal intracranial catheter,DIC)在取栓之前半回收取栓装置。这项技术的成功运用包括回拉DIC使支架完全释放,前推DIC部分地回收支架,从而使支架在取栓之前形成锥形,更好地嵌合和固定血栓、缩短取栓行程,同时减少血管内皮损伤。该项技术可作为血栓切除术的一个良好选择,并可提高取栓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血栓切除 支架取栓装置 缺血性卒中 远端颅内导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基底部脑膜瘤(附62例分析)
17
作者 徐德生 郑立高 +2 位作者 孟忠诚 祁宜志 许钢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252-255,共4页
报告近10年连续收治的颅基底脑膜瘤62例,占同期脑膜瘤的53.1%。其中源于蝶骨嵴22例(35.5%),全组病例均经CT扫描证实。12例经MRI检查,CT上测量肿瘤直径>6cm者占85.4%。62例中50例经手术切除... 报告近10年连续收治的颅基底脑膜瘤62例,占同期脑膜瘤的53.1%。其中源于蝶骨嵴22例(35.5%),全组病例均经CT扫描证实。12例经MRI检查,CT上测量肿瘤直径>6cm者占85.4%。62例中50例经手术切除,全切除38例。Simpson分级,1级者4例(8%);2级者30例(60%);3级者4例(8%);4级者12例(24%)。40例获随访:1、2级者恢复良好,仅1例于术后5年复发,4级中6例复发(原位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肿瘤 显微外科手术 颅基底部 手术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垂体腺瘤的γ-刀治疗
18
作者 贾强 徐德生 +6 位作者 林益光 张志远 李彦和 张宜培 刘东 刘晓民 郑立高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6年第4期283-287,共5页
目的评价γ-刀治疗垂体腺瘤的疗效及患者激素水平的变化,以及治疗后的主要并发症。方法对1995年9月-2004年12月经γ-刀治疗并获得完全随访的312例垂体腺瘤患者(包括手术后104例,放射治疗后35例,173例直接采用γ-刀治疗)的临床资料及疗... 目的评价γ-刀治疗垂体腺瘤的疗效及患者激素水平的变化,以及治疗后的主要并发症。方法对1995年9月-2004年12月经γ-刀治疗并获得完全随访的312例垂体腺瘤患者(包括手术后104例,放射治疗后35例,173例直接采用γ-刀治疗)的临床资料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非功能性垂体腺瘤78例,功能性垂体腺瘤234例(催乳素腺瘤124例、生长激素腺瘤37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12例、促甲状腺激素腺瘤1例、卵泡刺激素腺瘤8例和混合性腺瘤52例)。根据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程度、治疗前后肿瘤直径变化及内分泌功能等综合评价疗效。平均随访30.50个月。结果γ-刀治疗后肿瘤完全消失25例(8.01%),缩小152例(48.72%),大小无变化129例(41.35%),增大6例(1.92%),总的肿瘤控制率为98.08%(306/312)。功能性垂体腺瘤患者中77例(32.91%)激素分泌水平恢复正常,102例(43.59%)较治疗前下降,55例(23.50%)无明显改变。γ-刀治疗的晚期并发症主要有视力下降(5例)和垂体功能低下(8例)。结论γ-刀治疗垂体腺瘤患者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肿瘤 Γ射线 腺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临床研究进展
19
作者 刘晓民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4年第2期78-81,共4页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已成为治疗颈动脉狭窄、预防缺血性卒中的金标准手术技术。但是对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与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的选择、手术前后认知功能的变化、补片与转流管的应用,以及性别对围手术期和术后并发症的...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已成为治疗颈动脉狭窄、预防缺血性卒中的金标准手术技术。但是对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与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的选择、手术前后认知功能的变化、补片与转流管的应用,以及性别对围手术期和术后并发症的影响等尚存争议,有待更多的大样本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阐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伽玛刀在眼眶静脉性血管瘤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志华 刘东 +2 位作者 宋国祥 何彦津 徐德生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1-73,共3页
目的研究立体定向伽玛刀(γ刀)对眼眶静脉性血管瘤的治疗作用及意义。方法对1997~2005年诊断为眼眶静脉性血管瘤的8例患者行立体定向γ刀治疗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病变容积1.0~29.3mL;边缘剂量15~20Gy,平均(16.47±1.26)Gy;视... 目的研究立体定向伽玛刀(γ刀)对眼眶静脉性血管瘤的治疗作用及意义。方法对1997~2005年诊断为眼眶静脉性血管瘤的8例患者行立体定向γ刀治疗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病变容积1.0~29.3mL;边缘剂量15~20Gy,平均(16.47±1.26)Gy;视神经平均受照剂量(6.13±1.88)Gy。γ刀治疗后随访18~7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7个月。结果复查MRI显示8例病变体积全部缩小,2例体积缩小超过50%,所有患者突眼症状基本缓解,视力提高。结论立体定向γ刀对于眼眶静脉性血管瘤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伽玛刀 眼眶 静脉性血管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