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国417家医院肠造口护理管理现况调查 被引量:4
1
作者 周玉洁 许佳琪 +7 位作者 谢玲女 刘艳 乔莉娜 张华 周怡 裴琛 李宁 张雪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01-806,共6页
目的:调查我国医院开展肠造口护理管理的现状,为提升肠造口患者护理管理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24年3月,采用目的抽样方法选取全国31个省份的医院为研究对象,使用自行设计的“肠造口患者护理管理现况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并分析调查结... 目的:调查我国医院开展肠造口护理管理的现状,为提升肠造口患者护理管理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24年3月,采用目的抽样方法选取全国31个省份的医院为研究对象,使用自行设计的“肠造口患者护理管理现况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并分析调查结果。结果:共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17家医院参与调查,其中366家(87.8%)医院制定了肠造口护理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但不能涵盖肠造口护理管理各个环节;参与肠造口患者管理的人员较多,400家(95.9%)医院有伤口造口失禁专科护士参与;315家(75.5%)医院实施术前造口定位,225家(54.0%)医院开展临时性肠造口患者盆底康复训练,380家(91.1%)医院开展延续性护理服务;健康教育内容包括可用医疗资源及性生活指导的医院分别为223家(53.5%)和199家(47.7%)。结论:肠造口护理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制定情况尚可,延续期护理服务形式多样化,多学科团队管理模式推广情况欠佳,肠造口患者护理服务落实率有待提高,需要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及流程、加强多学科合作、落实护理服务,以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造口 护理管理 现状调查 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强度激光疗法治疗男性生殖与性功能障碍
2
作者 牛远杰 辛钟成 +4 位作者 林桂亭 丁攀 潘建成 封玉宏 郭应禄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27-632,共6页
低强度激光疗法(low-level laser therapy,LLLT)常用波长600~1000 nm,功率5~500 mW,为红光或近红外光(near-infrared,NIR)。LLLT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治疗方式,作用于细胞色素C氧化酶(cytochrome C oxidase,CCO)等靶点,激活PI3K/Akt、MAPK/... 低强度激光疗法(low-level laser therapy,LLLT)常用波长600~1000 nm,功率5~500 mW,为红光或近红外光(near-infrared,NIR)。LLLT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治疗方式,作用于细胞色素C氧化酶(cytochrome C oxidase,CCO)等靶点,激活PI3K/Akt、MAPK/ERK等信号通路,增强线粒体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合成并调节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具有抗氧化、抗炎及促细胞修复功能,在皮肤相关疾病、癌症和骨关节疾病等临床领域被广泛应用。近年来研究表明,LLLT可改善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 dysfunction,ED)模型动物阴茎海绵体病理变化,康复治疗ED的潜在效果与激活PI3K/Akt、MAPK/ERK等信号通路相关。LLLT处理新鲜及冻融精子的研究发现,LLLT显著提升精子运动能力和顶体完整性效果与调节线粒体能量代谢重编程(如CCO介导的电子传递链激活)、氧化应激动态平衡(ROS/GSH-Px/SOD轴)及表观遗传修饰(DNA甲基化、组蛋白乙酰化)等有关;在LLLT治疗阴囊热应激诱导的少精子症模型中,LLLT可显著促进生精上皮细胞分化,其提升血清睾酮水平与抑制脂质过氧化、降低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有关。这些研究结果提示,LLLT的光生物调节作用在男性生殖与性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中具有潜在效果。未来有待于开展融合生命科学、工程学与物理学的多学科研究,以优化LLLT设备的物理参数;同时,通过高质量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促进其在相关疾病治疗中的转化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强度激光疗法 光生物调节 男性不育 勃起功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尿道前列腺绿激光选择汽化术与前列腺电切术近期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20
3
作者 杨金辉 白铁男 +2 位作者 孙建涛 郝彤彤 康延杰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2期3744-3747,共4页
目的:比较治疗前列腺增生症两种经尿道术式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119例前列腺体积<80 m L的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其中行经尿道前列腺绿激光选择汽化术59例(PVP组),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60例(TURP组),对两... 目的:比较治疗前列腺增生症两种经尿道术式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119例前列腺体积<80 m L的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其中行经尿道前列腺绿激光选择汽化术59例(PVP组),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60例(TURP组),对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变化、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术后留置导尿时间、住院费用及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的情况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临床资料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止或中转开放手术。PVP组的手术时间及住院费用方面较TURP组为多,分别为(75.6±5.8)min和(54.6±5.2)min,19113.56(16 449.24,22 197.59)元和8 345.34(7 117.62,9 876.68)元,而在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变化、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术后留置导尿时间方面,PVP组则少于TURP组,分别为(1.2±0.2)g/L和(3.6±0.3)g/L,(4.0±0.6)d和(6.5±0.9)d,(3.0±0.5)d和(5.0±0.6)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6.7%和6.8%)。结论:PVP与TURP治疗前列腺增生症均安全有效,二者各有优缺点。而从经济效益来看,TURP更适合目前我国的基本国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增生 绿激光选择汽化术 前列腺电切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闭孔尿道吊带术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中远期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孙峰 方平 +2 位作者 孙光 王岩 周煦东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1-74,共4页
目的:评估经闭孔中段尿道无张力吊带术(TOT)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中远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分析我院2006年12月至2011年3月226例接受TOT手术的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临床资料。单纯行TOT术患者207例,TOT术联合子宫切除和(或)阴道修补、... 目的:评估经闭孔中段尿道无张力吊带术(TOT)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中远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分析我院2006年12月至2011年3月226例接受TOT手术的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临床资料。单纯行TOT术患者207例,TOT术联合子宫切除和(或)阴道修补、盆底重建术患者19例。随访时间3~51个月,平均20.2个月。填写经过验证的短表ICI-Q-SF、PISQ-12、UDI-6/ⅡQ-7并比较患者手术前后膀胱残尿量(PVR)和最大尿流率(Qmax)评估手术效果及术后中远期并发症风险。结果:所有患者无膀胱损伤、尿道损伤、闭孔血管及神经损伤。术后3个月:治愈率94.7%,有效率97.3%;最终随访结果:治愈率90.3%,有效率92.9%。患者术后末次随访症状及QOL评分较术前均显著改善(P<0.01)。有性生活患者术后PISQ-12评分与术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改善(P<0.05)。患者术后末次UDI-6及Ⅱ-Q7问卷总体评分较术前有统计学意义降低(P<0.05),但29例患者术后末次UDI-6问卷梗阻项目评分较术前增加;20例患者术后末次UDI-6问卷尿频和尿急项目评分较术前增加。患者手术前后Qmax及PVR无统计学意义变化(P>0.05)。结论:TOT术是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微创、有效和安全的手术方法。抗尿失禁术后患者系统的随访对于潜在并发症的提示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失禁 压力性 经闭孔无张力吊带 疗效 膀胱过度活动症 膀胱出口梗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尿道膀胱输尿管口袖状电切联合后腹腔镜治疗上尿路移行细胞癌 被引量:8
5
作者 胡力仁 吴长利 +4 位作者 牛远杰 刘晓强 刘鹏 李晨光 孙光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2期1307-1309,共3页
目的:探讨经尿道膀胱输尿管口袖状电切联合后腹腔镜肾、输尿管全段切除治疗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的优势和技术要点。方法:13例上尿路移行细胞癌患者采用后腹腔镜行肾、输尿管全段切除联合膀胱输尿管口袖状电切,男4例,女9例,年龄52~78岁,平... 目的:探讨经尿道膀胱输尿管口袖状电切联合后腹腔镜肾、输尿管全段切除治疗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的优势和技术要点。方法:13例上尿路移行细胞癌患者采用后腹腔镜行肾、输尿管全段切除联合膀胱输尿管口袖状电切,男4例,女9例,年龄52~78岁,平均62.3岁,肾盂癌7例,左侧3例,右侧4例,输尿管癌6例,左侧5例,右侧1例。同时伴发膀胱癌2例。手术气管插管全麻下经尿道距输尿管口约1cm环形切透膀胱,电凝止血,不做膀胱冲洗。应用腹腔镜(0°或30°),建立后腹腔间隙,行根治性肾切除及完全游离输尿管。结果:13例手术均获一次成功,术后无并发症,手术总时间150~330min,平均216min,经尿道输尿管口袖状电切时间20~50min,平均30min,出血约:50~600ml,平均135ml。术后常规行膀胱灌注,预防肿瘤复发;病理诊断均为上尿路移行细胞癌Ⅱ~Ⅲ级,病理分期为T1N0M0或T2N0M0;随访2~30个月,平均15个月。1例术后出现原发部位以外的膀胱癌复发,余患者无穿刺点、切口及后腹膜腔种植、复发。结论:经尿道膀胱输尿管口袖状电切联合后腹腔镜肾输尿管全切治疗上尿路移行细胞癌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切除完整等优势,不增加肿瘤种植的风险,取得满意的无瘤生存率和肿瘤特异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行细胞癌 腹腔镜 肾输尿管全段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归胶囊改善糖尿病大鼠勃起功能障碍机制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刘晓强 吕峥 +3 位作者 孙光 郭宗华 郭战军 周晓亮 《世界中医药》 CAS 2012年第5期445-447,共3页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Diabetic Erectile Dysfunction,DED)模型,研究右归胶囊对DED大鼠阴茎组织抗氧化能力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利用成年雄性SD大鼠建立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模型,将成模大鼠随机分为右归胶囊高剂量...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Diabetic Erectile Dysfunction,DED)模型,研究右归胶囊对DED大鼠阴茎组织抗氧化能力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利用成年雄性SD大鼠建立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模型,将成模大鼠随机分为右归胶囊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及糖尿病组。给药12周后所有大鼠颈部皮下阿扑吗啡观察勃起情况并筛选ED模型,应用分光光度法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阴茎海绵体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谷胱甘肽过氧化氢酶(GSH-Px)及凋亡蛋白Bcl-2、Bax的表达。结果:各组之间勃起阳性率未见明显差异;右归胶囊高剂量组与糖尿病组相比,GSH含量增高、SOD、GSH-Px的活性提高;右归胶囊高剂量组与糖尿病组相比,Bcl-2阳性细胞率较高,Bax表达较低,Bcl-2/bax比值较高。结论:右归胶囊可通过提高阴茎海绵体抗氧化能力并调控细胞凋亡,改善DM大鼠勃起功能障碍氧化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勃起功能障碍/中医药疗法 @右归胶囊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荧光原位杂交在尿路上皮癌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2
7
作者 王一 孙光 +4 位作者 刘晓强 孙岩 李晨光 吴长利 王凡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48-150,154,共4页
目的:检测尿路上皮肿瘤患者尿液脱落细胞染色体的缺失和非整倍异常,探讨FISH技术作为尿路上皮肿瘤患者无创诊断方法的价值。方法:收集可疑尿路上皮肿瘤患者和健康对照人群的新鲜尿液,同步进行细胞形态学分析及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目的:检测尿路上皮肿瘤患者尿液脱落细胞染色体的缺失和非整倍异常,探讨FISH技术作为尿路上皮肿瘤患者无创诊断方法的价值。方法:收集可疑尿路上皮肿瘤患者和健康对照人群的新鲜尿液,同步进行细胞形态学分析及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3号、7号及17号染色体、9号染色体p16位点异常。共入选可疑尿路上皮肿瘤患者100例,正常健康对照组20例,采用正常对照组患者各染色体异常数据设定阈值用于肿瘤患者的实验室诊断。根据检验结果与病理结果对照分别计算FISH和脱落细胞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尿路上皮肿瘤患者尿液脱落细胞染色体异常明显增多。尿脱落细胞学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1%和80%,FISH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和80%(P<0.01)。根据两种检测方法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绘制的接受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尿脱落细胞学和FISH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8和0.842。结论:对可疑尿路上皮肿瘤的患者进行FISH检测是一种有价值的无创检测方法。FISH的总体敏感度高于尿脱落细胞学,特异度与尿脱落细胞学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原位杂交 尿路上皮癌 膀胱癌 诊断 敏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脐尿管腺癌(附11例报告) 被引量:2
8
作者 高伯生 姚庆祥 +1 位作者 马腾骧 畅继武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343-345,共3页
脐尿管癌临床少见,预后不良,发病机理一般认为是脐尿管的移行上皮化生所致。临床表现主要是无痛性肉眼血尿,伴尿频尿急,尿中含有粘液及耻骨上肿块。通过CT、B超和膀胱镜等多项检查再根据脐尿管癌的诊断标准,11例中有7例患者... 脐尿管癌临床少见,预后不良,发病机理一般认为是脐尿管的移行上皮化生所致。临床表现主要是无痛性肉眼血尿,伴尿频尿急,尿中含有粘液及耻骨上肿块。通过CT、B超和膀胱镜等多项检查再根据脐尿管癌的诊断标准,11例中有7例患者术前作出正确诊断。2例有盆腔淋巴结转移,其中1例合并腹腔广泛转移。治疗以手术为主,采用扩大的膀胱切除术,即包括膀胱顶部、腹横筋膜和部分腹膜连同肿瘤整块切除,病理报告均为脐尿管粘液性腺癌。术后生存3例,2例术后1年,1例术后6年。5年存活率为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尿管肿瘤 腺癌 腹壁肿瘤 外科手术 诊断 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脱落细胞学检查在原发性输尿管癌诊断中的意义 被引量:4
9
作者 刘鹏 吴长利 胡海龙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4期795-797,共3页
目的:探讨尿脱落细胞学检查(免疫荧光法)阳性率与原发性输尿管癌分级、分期关系。方法:对手术证实原发性输尿管癌的104个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术前尿脱落细胞学检查阳性率与术后病理分级、分期进行比较并做统计学处理。结果... 目的:探讨尿脱落细胞学检查(免疫荧光法)阳性率与原发性输尿管癌分级、分期关系。方法:对手术证实原发性输尿管癌的104个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术前尿脱落细胞学检查阳性率与术后病理分级、分期进行比较并做统计学处理。结果:原发性输尿管癌的尿脱落细胞学检查总阳性率为34.26%,高恶性组的尿脱落细胞学检查总阳性率为43.59%,低恶性组的尿脱落细胞学检查总阳性率为11.54%,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740,P=0.003。输尿管下段、高恶性的原发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其高分期与低分期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628,P=0.001,高恶性的原发性输尿管癌其高分期与低分期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678,P=0.017。对于低分期(I~Ⅱ)的原发性输尿管癌高恶性与低恶性的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860,P=0.001。结论:高分级、低分期的原发性输尿管癌尿中更易找到癌细胞,即阳性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脱落细胞学检查 阳性率 原发性输尿管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列腺癌并发上尿路积水的诊断和治疗(附32例报告)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全成 徐勇 +3 位作者 张彤 张晓光 崔小健 牛远杰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3期754-756,共3页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并发上尿路积水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前列腺癌并发上尿路积水患者诊断、治疗方法及疗效。结果:32例患者中行IVU5例、经直肠B超32例、CT23例、MRI15例。32例均行全雄激素阻断治疗,血液透析4例,上尿路...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并发上尿路积水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前列腺癌并发上尿路积水患者诊断、治疗方法及疗效。结果:32例患者中行IVU5例、经直肠B超32例、CT23例、MRI15例。32例均行全雄激素阻断治疗,血液透析4例,上尿路分流术11例。32例患者中28例治疗前血清PSA值平均47.73ng/ml(6.00~120.00),治疗后血清PSA值平均14.17ng/ml(0~38.40),平均下降33.56ng/ml(3.40~111.40)。B超示肾积水改善19例,未有明显变化10例,积水加重3例。经治疗后3个月,除1例死亡外,14例受损肾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B超是诊断前列腺癌并发上尿路积水的主要方法。内分泌治疗在前列腺癌并发上尿路积水的临床处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肿瘤 肾积水 输尿管积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腹腔镜手术联合下腹部斜切口治疗输尿管癌 被引量:1
11
作者 吴长利 邱志磊 +7 位作者 陈业刚 郭战军 乔宝民 刘春雨 张卫 孙光 徐勇 韩瑞发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529-531,共3页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联合下腹部斜切口治疗输尿管癌的手术方法及其临床效果。方法:本组患者均采用气管插管麻醉。首先,采用下腹部斜切口将输尿管下段和膀胱壁段输尿管及膀胱内输尿管开口周围1cm的膀胱全层切除(膀胱袖口状切除),再将患者...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联合下腹部斜切口治疗输尿管癌的手术方法及其临床效果。方法:本组患者均采用气管插管麻醉。首先,采用下腹部斜切口将输尿管下段和膀胱壁段输尿管及膀胱内输尿管开口周围1cm的膀胱全层切除(膀胱袖口状切除),再将患者改为健侧卧位(同肾切除术体位),在腹腔镜下行患肾切除术。将切除之肾脏放入标本袋,拆除下腹切口的缝线,自原下腹斜切口将患肾取出。结果:手术时间为150~180min,平均为140min;术中出血量为10~60ml,平均为20ml。肠道恢复时间为术后1~3天,平均为1.5天。术后2~4天开始进食。手术后7~10天痊愈出院。手术后病理报告:12例均为输尿管移行细胞癌Ⅰ~Ⅱ级,侵及固有膜。术中和术后均未发生并发症。术后随访1~19个月,一般状况均良好,无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后腹腔镜手术联合下腹斜切口治疗输尿管癌,具有创伤小、解剖清晰、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输尿管癌输 尿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路上皮移行细胞癌肺转移18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解海杰 徐勇 杨阔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454-1455,1458,共3页
目的探讨尿路上皮移行细胞癌肺转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收集整理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05年7月-2009年3月收治的18例尿路上皮移行细胞癌肺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18例尿路上皮移行细胞癌的原发部位分别为肾盂(... 目的探讨尿路上皮移行细胞癌肺转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收集整理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05年7月-2009年3月收治的18例尿路上皮移行细胞癌肺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18例尿路上皮移行细胞癌的原发部位分别为肾盂(8例)、输尿管(6例)、膀胱(4例)。双肺多发转移14例,X线胸片示双肺弥漫性大小不等结节致密影,CT检查见双肺满布大小不等结节状软组织影,均给予全身化疗,其中13例膀胱局部复发者行手术治疗;孤立肺转移4例,X线胸片示孤立性团块状结节致密影,CT示肺部近胸壁软组织影,行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及全身化疗,其中1例膀胱局部复发者行手术治疗。所有患者随访6~36个月,其中6~12个月死亡2例,12~24个月死亡14例,2例生存超过24个月。结论尿路上皮移行细胞癌肺转移发生率较低,X线胸片及胸部CT检查是主要的诊断手段。对于弥散性肺转移者全身化疗是主要治疗手段,对于局限性肺转移者可选择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及全身化疗,膀胱局部复发者可给予局部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路上皮 移行细胞 肿瘤转移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膀胱癌患者血清、尿液中TGFβ1水平测定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日强 吕璘琳 +3 位作者 孙光 白铁男 张淑敏 畅继武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4期356-358,共3页
目的: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TGFβ1水平测定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膀胱癌患者血清、尿液中TGFβ1浓度。结果:膀胱癌患者血清TGFβ1水平(72.64±14.31)ng/m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62.07±11.36)ng/ml,随病理分... 目的: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TGFβ1水平测定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膀胱癌患者血清、尿液中TGFβ1浓度。结果:膀胱癌患者血清TGFβ1水平(72.64±14.31)ng/m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62.07±11.36)ng/ml,随病理分期、分级提高和肿瘤进展,膀胱癌患者血清TGFβ1水平呈下降趋势。患者尿液TGFβ1浓度(803±552)pg/ml显著低于正常对照(2995±1891)pg/ml,不同病理分期、分级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血清TGFβ1水平增高可能是膀胱癌患者免疫功能受损的原因;尿液TGFβ1浓度降低可能导致肿瘤细胞增殖加速,成为膀胱癌复发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移行细胞癌 TGFΒ1 血清 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输尿管结石致尿脓毒血症患者发生严重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5
14
作者 康家旗 杨永姣 +2 位作者 刘莉 陈业刚 刘晓强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56-559,共4页
目的:探讨输尿管结石导致尿脓毒血症患者进展为严重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识别高危患者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由急诊接诊的输尿管结石伴尿脓毒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进展为严重... 目的:探讨输尿管结石导致尿脓毒血症患者进展为严重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识别高危患者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由急诊接诊的输尿管结石伴尿脓毒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进展为严重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分别对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糖尿病、既往结石手术史、结石部位、结石大小、肾积水程度、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清白蛋白水平、肌酐、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尿培养、血培养等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对显著相关性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组间性别、年龄、合并糖尿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清肌酐值、CRP、P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MI、既往结石手术史、结石大小、结石部位、肾积水程度、血清白蛋白水平、尿培养、血培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与尿脓毒血症进展最相关的因素为年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及CRP。结论:输尿管结石致尿脓毒血症患者中,年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及CRP是其进展为严重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的危险因素,对于此类患者应积极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尿管结石 尿脓毒血症 严重脓毒症 脓毒性休克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辅助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18
15
作者 郭海滨 刘利维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0年第8期115-117,共3页
目的探究中药辅助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治疗输尿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医院收治的输尿管结石患者2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100)和观察组(n=100)。对照组给予单纯ESWL治疗,观察组在ESWL术后给... 目的探究中药辅助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治疗输尿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医院收治的输尿管结石患者2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100)和观察组(n=100)。对照组给予单纯ESWL治疗,观察组在ESWL术后给予中药辅助治疗。统计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结石情况及住院时间、不良反应情况,比较两组肾功能指标的差异。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3.00%(93/100)、83.00%(83/100),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结石冲击次数少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结石排出时间、疼痛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血清SCr、BUN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尿、腰痛、腰酸、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良反应总发生率观察组(12.00%,12/100)显著低于对照组(27.00%,27/100)(P<0.01)。结论中药辅助ESWL可有效缓解输尿管结石病患者临床症状,加强输尿管蠕动,缩短排石时间,改善肾功能指标并减轻不良反应,疗效优于单纯ESWL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输尿管结石 体外冲击波碎石术 肾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膀胱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结果的关联因素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靖 刘冉录 +1 位作者 马申飞 连振鹏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87-390,共4页
目的:探讨影响膀胱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结果的临床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3年12月至2017年12月行术前尿脱落细胞学检查的膀胱癌患者1017例,比较尿脱落细胞学检查阳性与阴性膀胱癌患者的临床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膀胱癌尿脱落细胞... 目的:探讨影响膀胱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结果的临床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3年12月至2017年12月行术前尿脱落细胞学检查的膀胱癌患者1017例,比较尿脱落细胞学检查阳性与阴性膀胱癌患者的临床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膀胱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结果的影响因素。结果:1017例患者尿脱落细胞学检查阳性率为58.8%。尿脱落细胞学检查阳性与阴性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病理分期、病理分级和标本送检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OR=2.394,95%CI为1.689~3.394)、年龄(OR=1.036,95%CI为1.023~1.049)、术前有无肉眼血尿(OR=1.379,95%CI为1.024~1.855)、肿瘤病理分级(OR=2.755,95%CI为2.061~3.683)以及标本送检次数(OR=1.900,95%CI为1.068~3.377)是膀胱癌患者术前尿脱落细胞学检查阳性的关联因素。结论:膀胱癌患者的性别、年龄、术前有无肉眼血尿、肿瘤病理分级和样本送检次数与尿脱落细胞学检查结果有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癌 尿脱落细胞学检查 肉眼血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上尿路非移行细胞癌12例分析
17
作者 张伟 刘春雨 韩瑞发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432-1434,共3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上尿路非移行细胞癌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12例原发性上尿路非移行细胞癌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12例中伴血尿症状8例,泌尿系结石病史7例,慢性肾盂肾炎病史1例,生化武器接触史1例。B超下平均大小:肾... 目的:探讨原发性上尿路非移行细胞癌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12例原发性上尿路非移行细胞癌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12例中伴血尿症状8例,泌尿系结石病史7例,慢性肾盂肾炎病史1例,生化武器接触史1例。B超下平均大小:肾盂占位6.2cm×4.3cm,输尿管占位2.9cm×1.1cm。输尿管镜检2例,发现肾盂、输尿管肿瘤各1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病理示肾盂鳞癌4例,腺癌1例;输尿管鳞癌6例,腺鳞癌1例。9例于18个月内死亡,中位生存期10.3个月。结论:原发性上尿路非移行细胞癌临床罕见,一般认为与泌尿系结石感染等长期刺激因素有关,常分期较晚,预后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道肿瘤 原发性 上尿路 非移行细胞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移植受者术前合并代谢综合征对早期移植肾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唐永斌 田子健 +3 位作者 张志鹏 王劲夫 刘明 张亚群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07-613,共7页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肾移植受者术前合并代谢综合征对早期移植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17例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移植肾功能分为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组(29例)和非DGF组(88例),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同种异体肾移植受...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肾移植受者术前合并代谢综合征对早期移植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17例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移植肾功能分为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组(29例)和非DGF组(88例),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同种异体肾移植受者发生DGF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肾移植受者术前合并代谢综合征对早移植肾功能的影响。结果117例肾移植受者,47例术前合并代谢综合征,29例术后发生DGF,DGF组中83%术前合并代谢综合征,高于非DGF组中的74%(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DGF组供者体质量指数(BMI)、终末血清肌酐(Scr),受者术前BMI、血糖、甘油三酯水平、术前合并代谢综合征比例均高于非DGF组(均为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供者Scr水平高、受者术前血红蛋白水平高、受者术前合并代谢综合征是肾移植术后发生DGF的独立危险因素(均为P<0.05)。结论受者术前合并代谢综合征是同种异体肾移植发生DGF的独立危险因素,应采取相关策略以减少DGF和其他与代谢相关的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移植 代谢综合征 肥胖 血糖 血脂 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 血清肌酐 估算肾小球滤过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完全腹腔镜下保留前列腺尖部后包膜的根治性膀胱切除并回肠原位新膀胱(Studer术式)
19
作者 宗大朋 徐鑫 +4 位作者 颜凯 潘杰 周吉芝 姜行康 马宝杰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1044-1048,共5页
目的:报告完全腹腔镜下保留前列腺尖部后包膜的根治性膀胱切除并回肠原位新膀胱(posterior capsule of prostatic apex sparing laparoscopic radical cystectomy and intracorporeal orthotopic neobladder,PCPAS-LRC-ICONB)-(Studer术... 目的:报告完全腹腔镜下保留前列腺尖部后包膜的根治性膀胱切除并回肠原位新膀胱(posterior capsule of prostatic apex sparing laparoscopic radical cystectomy and intracorporeal orthotopic neobladder,PCPAS-LRC-ICONB)-(Studer术式)围手术期结果及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3年7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和淮安市淮安医院行PCPAS-LRC-ICONB(Studer术式)的男性患者34例,总结PCPAS-LRC-ICONB的围手术期及短期结果。结果:全部34例患者均完成了PCPAS-LRCICONB,新膀胱-尿道吻合在无张力状态下进行,无中转开放病例,中位手术时间:420(350~520)min,中位失血量约200(150~600)m L,中位随访时间22.5(4.0~60.0)个月,围手术期未出现Clavien 3级及以上并发症,术后12个月,日间尿控率88.9%,夜间尿控率66.7%,所有患者对尿控情况满意,中位膀胱容量225(100~400)mL,中位残余尿量20(0~50)mL。术后2例患者分别于6个月及15个月发现肺转移,2例患者分别于术后18个月及25个月发现骨转移,1例患者出现肝转移,2例患者出现局部复发(1例腹壁种植)。至随访结束时共计有1例患者死于脑梗,1例患者死于心梗,1例患者死于其他意外,6例患者死于膀胱癌复发和(或)转移。结论:PCPAS-LRC-ICONB-(Studer术式)降低了新膀胱-尿道吻合难度,围手术期及术后短期结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癌 根治性膀胱切除 回肠原位新膀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例后肾腺瘤的临床与病理学特点分析 被引量:18
20
作者 张晓光 徐勇 +4 位作者 张淑敏 张志宏 杨阔 权昌宜 马宝杰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7期984-987,共4页
目的:探讨后肾腺瘤(metanephric denoma,MA)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方法: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6例MA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男4例,女2例。年龄33~66岁,平均51岁。右肾4例,左肾2例;仅1例表现为腰痛不摘要目的:探讨后肾腺瘤(metanephricdenom... 目的:探讨后肾腺瘤(metanephric denoma,MA)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方法: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6例MA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男4例,女2例。年龄33~66岁,平均51岁。右肾4例,左肾2例;仅1例表现为腰痛不摘要目的:探讨后肾腺瘤(metanephricdenoma,MA)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方法: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6例适、乏力,无其他阳性发现。6例均经B超、CT诊断为肾肿瘤。结果:5例行根治性肾切除,1例行肿瘤剜除术。肿瘤平均直径4cm。病理学特点:MA细胞均匀一致,排列成密集的小管状、腺样结构,胞浆少,无明显异形性,核分裂像罕见。免疫组化WT1(+),而EMA和CK7(-)。1例肿瘤局部出现乳头状腺癌成分。5例获随访5~24个月,均无瘤生存。结论:后肾腺瘤是一种罕见的肾脏原发上皮源性肿瘤,了解其临床及病理特点有助于该肿瘤的准确诊断。对该肿瘤治疗多采取保留肾单位的手术,但其生物学行为及细胞起源的不确定性决定对该病患者需进行长期的随访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后肾腺瘤 病理学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