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二叠系礁灰岩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9
1
作者 罗金海 车自成 +3 位作者 周新源 李勇 李建立 张敬艺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00-607,共8页
对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二叠系礁灰岩的岩石、岩相、沉积演化和油气地质特征的分析表明,生物礁主要发育于中二叠统栖霞阶昆克拉契组和巴立克立克组,以亮晶藻粘结灰岩为主,具有堤礁的特点。二叠系礁灰岩较大的厚度表明,当时礁体生长速率与礁... 对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二叠系礁灰岩的岩石、岩相、沉积演化和油气地质特征的分析表明,生物礁主要发育于中二叠统栖霞阶昆克拉契组和巴立克立克组,以亮晶藻粘结灰岩为主,具有堤礁的特点。二叠系礁灰岩较大的厚度表明,当时礁体生长速率与礁基沉降(或水体加深)的速率匹配较好,具有进积型沉积的特点,这与当时塔里木地块内部的退积型沉积特点是不一致的。礁灰岩的原生孔隙较小,可以作为中等烃源岩,在哈拉峻盆地的东南侧和乌什凹陷北缘的覆盖区之下可能构成与礁灰岩相关的油气远景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 西北缘 二叠系 礁灰岩 时空分布 油气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峰地区长8砂岩微观非均质性的实验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刘林玉 王震亮 柳益群 《岩矿测试》 CAS CSCD 2008年第1期29-32,36,共5页
通过真实砂岩微观模型实验,客观地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西峰地区长8砂岩的微观非均质性特征,发现该区长8储层为致密型砂岩,直观地显示出长8砂岩储层具有很强的微观非均质性,砂岩的成岩作用和孔隙结构是影响鄂尔多斯盆地西峰地区长8砂岩储... 通过真实砂岩微观模型实验,客观地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西峰地区长8砂岩的微观非均质性特征,发现该区长8储层为致密型砂岩,直观地显示出长8砂岩储层具有很强的微观非均质性,砂岩的成岩作用和孔隙结构是影响鄂尔多斯盆地西峰地区长8砂岩储层微观非均质性的主要原因。在低渗透砂岩中,引起砂岩产生强烈的非均质性,而这些砂岩则形成长8砂岩储层的高渗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非均质性 真实砂岩微观模型 实验分析 长8砂岩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对渗流特征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6储层为例
3
作者 刘静怡 陈守民 +4 位作者 申战勇 王筱晔 董宪鹏 张雯 朱玉双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34-1444,共11页
致密储层微观孔喉结构特征不同导致其渗流能力不同,其对应开发策略也有所不同。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6储层为例,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恒速压汞、核磁共振、计算机断层扫描(CT)等分析测试手段对致密储层孔喉结构、连通性、... 致密储层微观孔喉结构特征不同导致其渗流能力不同,其对应开发策略也有所不同。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6储层为例,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恒速压汞、核磁共振、计算机断层扫描(CT)等分析测试手段对致密储层孔喉结构、连通性、流体可动性等进行综合分析,利用岩心多相渗流实验和真实岩心可视化微观渗流实验对不同类型孔喉结构的渗流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姬塬地区长6储层平均孔隙度为12.1%,平均渗透率为0.48×10^(-3 )μm^(2),储层孔隙类型以粒间孔为主,长石溶孔次之,并伴有少量晶间孔及岩屑溶孔发育。根据储层物性及孔喉结构特征将长6储层孔喉结构类型分为3类,其中Ⅰ类以粒间孔为主、长石溶孔为辅,孔隙发育且喉道间连通性好,可动空间发育,微观渗流以均匀状为主;Ⅱ类仍以粒间孔为主、长石溶孔次之,但Ⅱ类储层粒间孔比例降低,溶孔比例增加,且孔隙喉道半径较Ⅰ类减小,连通的孔隙结构空间稀疏簇状相接,可动空间较发育,微观渗流以网状为主;Ⅲ类储层孔隙类型以长石溶孔为主,其次为粒间孔,晶间孔比例增加,有效孔隙储集空间的喉道连通性较差,三维孔隙结构空间观察到其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可动空间不发育,微观渗流以指状为主。通过宏观渗流方式与微观孔喉结构之间的综合分析表明,储层物性、孔喉组合方式及喉道发育程度决定了不同类型的渗流方式,物性较好且喉道发育的储层具有更好的水驱效果,从而具有更高的最终采收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储层 孔喉结构类型 渗流特征 姬塬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注蒸汽层内水热裂解降黏实验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秦文龙 苗建宇 +1 位作者 刘通 蒲春生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02-404,共3页
在静态和动态条件下考察了油溶性有机铁盐类催化剂XAGD-2在200℃温度下催化孤东稠油水热裂解反应的效果。静态反应在高压釜中进行,加水量为稠油质量的30%,催化剂加量0.05%0.8%,时间24小时。催化剂加量0.3%时,静态水热裂解稠油50℃黏度(... 在静态和动态条件下考察了油溶性有机铁盐类催化剂XAGD-2在200℃温度下催化孤东稠油水热裂解反应的效果。静态反应在高压釜中进行,加水量为稠油质量的30%,催化剂加量0.05%0.8%,时间24小时。催化剂加量0.3%时,静态水热裂解稠油50℃黏度(原始值25.3Pa·s)降低75.6%;H含量增大,C、O、N含量减少,S含量显著减少;与不加催化剂的实验结果相比,胶质、沥青质进一步减少,饱和烃、芳香烃进一步增多。在模拟蒸汽吞吐过程的饱和稠油填砂管水热裂解实验中,注汽后放置12小时回采,随吞吐轮次增加(15轮次),单轮次采收率由3.70%降至0.64%(总计9.43%),采出稠油降黏率由47.7%降至32.4%;蒸汽吞吐前先注入0.3PV10g/L的催化剂溶液(折合催化剂用量0.3%),单轮次采收率由第一轮次的8.50%降至第五轮次的0.66%(总计17.87%),第一轮次降黏率76.3%,第二轮次升至87.6%,逐渐降至第五轮次的74.4%。讨论了稠油改质、降黏、提高采收率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胜利孤东稠油 地层水热裂解 有机铁盐 油溶性催化剂 降黏 改质 蒸汽吞吐 动态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演武地区延8段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5
5
作者 肖胜东 王震亮 +3 位作者 潘星 王联国 朱立文 刘一婷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6-95,105,共11页
鄂尔多斯盆地演武地区侏罗系延安组是主要的含油气层,为明确该区储层复杂多样的孔隙结构特征及成因,运用精细岩心描述、铸体薄片鉴定、阴极发光、扫描电镜和高压压汞分析等技术,对侏罗系延8段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进行详细表征,并综合... 鄂尔多斯盆地演武地区侏罗系延安组是主要的含油气层,为明确该区储层复杂多样的孔隙结构特征及成因,运用精细岩心描述、铸体薄片鉴定、阴极发光、扫描电镜和高压压汞分析等技术,对侏罗系延8段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进行详细表征,并综合分析了宏观沉积作用、微观成岩作用对孔隙结构的双重控制。结果表明:延8段储层岩性主要为长石石英砂岩,孔隙度平均为13.99%,渗透率平均为177.33×10^(-3)μm^(2),孔隙类型主要为残余粒间孔和粒间溶孔,孔隙结构以中孔中细喉道为主,属于低孔中渗透储层。储层物性平面上受沉积相带的控制,垂向上明显受成岩作用的影响。不同成岩相储层孔隙结构差异明显:压实胶结相和含铁碳酸盐胶结相绝大多数孔隙和喉道被假杂基化的塑性颗粒或碳酸盐胶结物充填,孔隙类型主要为残余粒间孔,孔隙结构类型以小孔细喉道为主,物性较差;强溶蚀相和自生石英-长石弱溶解相次生溶孔发育,储层物性得到改善,孔隙连通性好,孔隙结构类型以中孔粗喉道为主,是油气富集的有利相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相 成岩作用 孔隙结构 储层特征 延安组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演化-改造的时空坐标及其成藏(矿)响应 被引量:578
6
作者 刘池洋 赵红格 +3 位作者 桂小军 岳乐平 赵俊峰 王建强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17-638,共22页
鄂尔多斯盆地的发育时限为中晚三叠世—早白垩世,晚白垩世以来为盆地的后期改造时期;盆地主体具克拉通内盆地特征;现今盆地为经过多期不同形式改造的残留盆地。该盆地叠加在早、晚古生代大型盆地之上,又属多重叠合型盆地。鄂尔多斯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的发育时限为中晚三叠世—早白垩世,晚白垩世以来为盆地的后期改造时期;盆地主体具克拉通内盆地特征;现今盆地为经过多期不同形式改造的残留盆地。该盆地叠加在早、晚古生代大型盆地之上,又属多重叠合型盆地。鄂尔多斯盆地集油气、煤和铀于一盆,多种能源矿产丰富。根据盆地及周缘地区主要地质构造特征和地质事件,结合对盆地各区裂变径迹年龄的综合研究认为,在盆地发育时期(T2—K1)至少发生了4期明显的构造变动,将盆地的沉积-演化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中晚三叠世和早中侏罗世富县—延安期为盆地发育的两个鼎盛阶段,广泛接受沉积,湖盆宽阔,沉积范围为今残留盆地面积的2倍多;形成重要的含油和成煤岩系。这两个阶段被期间发生的区域抬升变动(J1)所分隔。抬升导致沉积间断,延长组顶部遭受强烈而不均匀的侵蚀下切,形成起伏较大的侵蚀地貌。延安期末盆地抬升变动不强烈,沉积间断和剥蚀延续时间短。随后又复沉降,进入盆地发育的第三阶段中侏罗世直罗-安定期:沉积范围仍较广阔,但湖区面积明显减小。晚侏罗世构造变动强烈,在盆地西缘形成逆冲-推覆构造带,在其东侧前渊局限堆积厚度不等的砾岩,盆地中东部地区遭受剥蚀改造;今黄河以西地区初显东隆西坳格局。在早白垩世阶段,沉积分布仍较广阔,不整合超覆在前期西缘冲断带和南、北边部隆起之上。在盆地演化的前三个阶段,沉积中心均分布在延安附近及其以东;而堆积中心则位于邻近物源的盆地西部,且不同阶段位置有别;直到早白垩世,盆地的沉积中心和堆积中心的分布位置才大体一致,主要位于盆地西部的中南段。早白垩世末,鄂尔多斯盆地整体抬升,大型盆地消亡;盆地开始进入后期改造时期。在晚白垩世以来的盆地后期改造时期,鄂尔多斯盆地主要发生了以下重要地质事件:1盆地主体持续幕式、差异性整体抬升和强烈而不均匀的剥蚀,东部黄河附近被剥蚀的中生界厚度最大可达2000m;2盆地本部长期幕式整体的差异抬升和剥蚀,形成3期区域侵蚀-夷平面(E32—E12,E23和N21);3地块边部裂陷,周缘断陷盆地相继形成,接受巨厚沉积;4持续达2亿多年的东隆西降运动于中新世晚期(8MaBP)反转易位;东部开始沉降,广泛接受红黏土沉积;六盘山、地块西缘和西部相继隆升;标志着中国西部区域构造运动对该区的影响更为重要;5分别在8MaBP和2.5MaBP,风成红黏土、黄土开始广泛堆积,先后形成红土准高原和黄土高原及黄土高原面;6黄河水系的发育、外流和侵蚀地貌的形成。根据各主要地质事件的发生和动力学环境的演变,将该区晚白垩世以来划分为5个演化阶段(K2—E1;E2-3;N1-21;N31—N2;Q)。这些地质事件的发生和构造变动,与周邻各构造域,特别是中国东、西部(含青藏高原)重大构造运动的复合、叠加及其与时彼此消长变化密切相关;其活动和改造,使中生代盆地的原始面貌大为改观。鄂尔多斯盆地多种能源矿产成生—成藏(矿)和定位的主要期次,与盆地中新生代演化和改造的阶段有明显的响应联系和密切的耦合关系。盆地演化末(晚)期及之后的整体差异隆升和区域剥蚀,对鄂尔多斯盆地多种能源矿产的成藏(矿)和分布及其相互作用的影响最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盆地演化 原盆面貌 后期改造 裂陷盆地 隆降反转 沉积中心 堆积中心 侵蚀-夷平面 风尘红黏土-黄土 成藏(矿)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天山晚古生代后碰撞岩浆作用:以阔克萨彦岭地区巴雷公花岗岩为例 被引量:59
7
作者 王超 刘良 +4 位作者 罗金海 车自成 滕志宏 曹宣铎 张静艺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830-1840,共11页
西南天山阔克萨彦岭地区巴雷公钾长花岗岩出露于蛇绿混杂岩南侧。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该岩石富碱(K2O+Na2O为8.25~8.72%〉8%),富钾(K2O/Na2O为1.34~1.56),准铝质(A/CNK为0.94~1.05),为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岩石富集... 西南天山阔克萨彦岭地区巴雷公钾长花岗岩出露于蛇绿混杂岩南侧。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该岩石富碱(K2O+Na2O为8.25~8.72%〉8%),富钾(K2O/Na2O为1.34~1.56),准铝质(A/CNK为0.94~1.05),为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亏损Sr、P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及Nb、Ti等高场强元素,具有中等的负铕异常(δEu=0.49~0.59),为向A型花岗岩过渡的后碰撞高钾花岗岩特征;岩石的Nd/Th(1.64~3.19)、Th/U(5.95~7.11)、Nb/Ta(7.26~9.17)和高K2O/Na2O比值、低Sr/Ba比值特征表明,巴雷公花岗岩来源于中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残留相为斜长角闪岩。阴极发光图像显示,该岩石中锆石多呈完好的自形晶,具有岩浆锆石特有的韵律环带结构,LA-ICP-MS微区原位U-Pb定年结果表明该花岗岩的结晶侵位年龄为273±2Ma。综合南天山已有研究成果,推测南天山造山带后碰撞花岗质岩浆活动主要发生在282~259Ma之间,具有从高钾钙碱系列(282~266Ma)向碱性系列(266~259Ma)演化的特征,暗示了一个后碰撞阶段的造山带垮塌、陆壳连续伸展减薄的过程。巴雷公高钾花岗岩应为南天山造山带碰撞造山峰期变质后垮塌过程中的第一个阶段或碰撞造山到后造山的一个转折阶段的中下地壳熔融的产物,指示南天山西段古洋盆在中二叠世以前已经闭合,西南天山已进入后碰撞演化阶段,代表了古亚洲洋南部的闭合和中亚南部增生造山作用的结束。这一认识为深入探讨中亚后碰撞岩浆作用的时限和机制提供了新的约束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代学 后碰撞 高钾花岗岩 阔克萨彦岭 南天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尔金造山带南缘岩浆混合作用:玉苏普阿勒克塔格岩体岩石学和地球化学证据 被引量:43
8
作者 王超 刘良 +2 位作者 张安达 杨文强 曹玉亭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809-2819,共11页
阿尔金造山带南缘玉苏普阿勒克塔格岩体中的似斑状中粗粒黑云钾长花岗岩发育有岩浆成因的暗色包体,并且该花岗岩被花岗细晶岩呈脉状侵入。该岩体含有丰富的岩浆混合作用特征:如暗色包体中的碱性长石斑晶、针状磷灰石、长石的环斑结构、... 阿尔金造山带南缘玉苏普阿勒克塔格岩体中的似斑状中粗粒黑云钾长花岗岩发育有岩浆成因的暗色包体,并且该花岗岩被花岗细晶岩呈脉状侵入。该岩体含有丰富的岩浆混合作用特征:如暗色包体中的碱性长石斑晶、针状磷灰石、长石的环斑结构、石英/斜长石主晶和榍石眼斑等。暗色包体、寄主花岗岩和花岗细晶岩代表了岩浆混合演化过程中不同端元比例混合的产物。地球化学特征上,钾长花岗岩和暗色包体的主要氧化物含量在 Harker 图解中多呈线性变化。暗色包体主要为闪长质,MgO、K_2O 含量高,为钾玄岩系列,总体上高场强元素不亏损,显示了岩浆混合中的基性端元信息,可能为幔源熔体结晶分异或壳幔物质的混合产物。寄主花岗岩均为准铝质,富碱,为高钾钙碱性系列,亏损 Nb、Ta、Sr、P、Ti 等高场强元素, 高K_2O/Na_2O,富集高不相容元素,Ga 含量高,显示了 A 型花岗岩的特征,Th/U 和 Nb/Ta 比值分别介于为6.67~10.96、8.99~11.94,代表了下地壳源区。花岗细晶岩均为钠质、过铝质,TiO_2、MgO 含量低,Na_2O 和 CaO 含量高,具有混合岩浆侵位后分异的特征。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说明岩浆混合作用对于环斑结构花岗岩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花岗细晶岩中环斑长石的斜长石外环与钾长石内核的厚度比大于钾长花岗岩中的环斑长石,指示混合岩浆在一定的减压条件下更有利于环斑结构的形成。玉苏普阿勒克塔格岩体中的钾玄质暗色包体、高钾钙碱性花岗岩和中钾钙碱性花岗细晶岩代表了岩浆演化不同阶段的产物,反映了一个幔源岩浆和下地壳不断相互作用,引起地壳连续伸展减薄的过程,指示阿尔金南缘在早古生代末期存在造山后伸展背景下的幔源岩浆底侵作用。同一岩体中两种不同时代岩性的环斑结构显示了该岩体形成历史中的一定时空演化关系,代表了伸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斑结构 不平衡结构 暗色包体 岩浆混合作用 玉苏普阿勒克塔格岩体 阿尔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晚三叠世构造属性探讨 被引量:36
9
作者 赵红格 刘池洋 +2 位作者 王建强 王锋 银燕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7年第3期384-391,共8页
有关鄂尔多斯盆地西部晚三叠世的构造属性问题,前人的观点大多认为该时期为(类)前陆盆地,笔者对此提出置疑,主要有3个方面的依据:首先,对西缘汝箕沟、石沟驿和崆峒山地区晚三叠世延长组的3套粗碎屑沉积进行了重新认识。汝箕沟延长组确... 有关鄂尔多斯盆地西部晚三叠世的构造属性问题,前人的观点大多认为该时期为(类)前陆盆地,笔者对此提出置疑,主要有3个方面的依据:首先,对西缘汝箕沟、石沟驿和崆峒山地区晚三叠世延长组的3套粗碎屑沉积进行了重新认识。汝箕沟延长组确实为边缘相沉积,但其附近层位板内玄武岩的出现,表明该区晚三叠世为拉张环境下的沉积。最新研究表明,石沟驿地区延长组沉积厚度并不大,不超过1500m。崆峒山砾岩沉积可能受西南部的秦祁造山带影响所致,不能作为盆地西部沉积的代表。其次,通过编制晚三叠世延长组地层等厚图及一系列东西向地层剖面对比,发现该时期以往认为的盆地西部从南至北的巨厚沉降带并不存在。最后,通过地震剖面、平衡剖面和裂变径迹测试数据分析,指出西部现今存在的横山堡后冲构造带和马家滩大型逆冲推覆构造带并未形成于晚三叠世,其最早形成于晚侏罗世。故鄂尔多斯盆地西部晚三叠世构造属性并非为前陆盆地,而是残延克拉通内叠合盆地的组成部分。该认识对盆地西部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 构造属性 晚三叠世 地层展布 地震剖面 裂变径迹 残延克拉通内叠合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中新生代峰值年龄事件及其沉积-构造响应 被引量:42
10
作者 陈刚 王志维 +3 位作者 白国绢 孙建博 章辉若 李向东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7年第3期375-383,共9页
通过锆石-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分布及其与粗碎屑沉积建造和地层不整合关系的综合分析,提供了鄂尔多斯盆地中新生代构造事件的年代学约束及其沉积响应特点。印支期构造事件主要发生在230~190Ma,包含215Ma和195Ma两个峰值年龄,在盆地西南... 通过锆石-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分布及其与粗碎屑沉积建造和地层不整合关系的综合分析,提供了鄂尔多斯盆地中新生代构造事件的年代学约束及其沉积响应特点。印支期构造事件主要发生在230~190Ma,包含215Ma和195Ma两个峰值年龄,在盆地西南缘发育晚三叠世粗碎屑类磨拉石建造及其与上覆地层的平行不整合。燕山期构造事件主要发生在燕山中晚期的150~85Ma,包含145Ma、120Ma和95Ma等3个峰值年龄,在盆地西南缘发育燕山中期的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的粗碎屑类磨拉石建造及其地层间的角度不整合。喜山期构造事件主要表现为盆地区域的多旋回构造隆升,至少包含55Ma、25Ma和5Ma等3个幕次的峰值年龄事件。其中,锆石和磷灰石叠合分布的峰值年龄(145Ma)和其相关的角度不整合、逆冲推覆和区域岩浆活动等,共同指示了鄂尔多斯盆地中新生代的一次关键构造变革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中新生代 裂变径迹(FT)年龄 不整合 构造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下白垩统宜君组砾岩砾组分析及其意义 被引量:32
11
作者 王建强 贾楠 +3 位作者 刘池洋 邱欣卫 赵红格 郭真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26-234,共9页
运用砾组分析方法,结合邻区基岩地层,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下白垩统宜君组砾岩的砾性、砾度、砾态及砾向进行了研究,阐述了研究区不同区域砾岩的成分来源、成因、形成的水动力条件及古水流方向。表明宜君组砾岩为早白垩世初期干旱环境... 运用砾组分析方法,结合邻区基岩地层,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下白垩统宜君组砾岩的砾性、砾度、砾态及砾向进行了研究,阐述了研究区不同区域砾岩的成分来源、成因、形成的水动力条件及古水流方向。表明宜君组砾岩为早白垩世初期干旱环境下山麓洪积扇—河流相沉积产物,具多物源和快速沉积的特点,砾石分选普遍较差,磨圆呈次棱角—次圆状,风化程度低。其中南部麟游—彬县地区的砾石主要来自北秦岭造山带,西南部陇县—千阳地区主要来自陇山古生界;进而认为今渭北隆起南部及渭河地区在早白垩世仍在接受沉积,渭北隆起的发育时限主要是早白垩世末期以来,早白垩世原始盆地沉积南界可在今渭河地区甚或达秦岭北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早白垩世 宜君砾岩 砾组分析 渭北隆起 原盆边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喜马拉雅构造域演化的转折时期 被引量:51
12
作者 刘池洋 赵红格 +1 位作者 张参 王建强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12,共12页
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为全球新生代最宏伟的地球动力学运动和最重要的地学事件。其深远的影响几乎涉及地学的所有领域;影响范围广阔,在东南亚和中亚形成了有直接响应关系的、广阔的喜马拉雅构造域,并涉及东亚、西亚、北亚和周邻海域等更... 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为全球新生代最宏伟的地球动力学运动和最重要的地学事件。其深远的影响几乎涉及地学的所有领域;影响范围广阔,在东南亚和中亚形成了有直接响应关系的、广阔的喜马拉雅构造域,并涉及东亚、西亚、北亚和周邻海域等更广阔的地区,称其为青藏-喜马拉雅构造域。青藏高原的演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从其对周邻地域的影响来看,可分为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之间的软碰撞、硬碰撞早期的陆内拼接和晚期的青藏地区相对整体变形3大阶段。软碰撞(60~44Ma)的影响范围主要限于雅江碰撞缝合带及其附近。在硬碰撞早期的陆内拼接阶段((44~22±2)Ma),构造变形、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成矿效应等主要发生在今青藏高原内部及边缘,仅通过深大走滑断裂对高原周邻广阔地区局部产生较明显影响。在硬碰撞晚期((22±2)Ma至今),青藏高原所在地区各块体之间发生不同层次较为强烈的挤压缩短汇聚,进而拼接,直至彼此镶嵌焊接为一个相对联系密切、较为完整的整体,高原所在地区才开始进入相对整体的变形阶段;印度与亚欧板块的进一步碰撞和波及高原的主要地质事件及深部作用才开始对周邻地域产生较明显的影响。渐新世末—中新世早期((20±2~4)Ma)为青藏高原形成演化的重要转折时期。以此为界限,在之前和之后,高原内部的构造变形、沉积充填、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成矿效应等差别明显。这表明,在此转折时期前后,青藏高原的地球动力学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此后,高原演化进入了相对整体运动和变形阶段,对周邻广阔地域的山隆盆降、矿产聚散、环境变迁等方面开始有显著影响并逐步增强,青藏-喜马拉雅构造域始呈阶段性地向外扩展、形成。与东—东南亚滨太平洋等地区的区域研究对比表明,青藏高原的构造动力学环境发生重大转变,其动力来源并不限于高原所在地区,具有更为广阔的区域地球动力学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青藏-喜马拉雅构造域 演化阶段 转折时期 周邻响应 时空坐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耗散作用及其成岩成矿效应:进展、认识与展望 被引量:31
13
作者 吴柏林 魏安军 +7 位作者 胡亮 宋子升 张本浩 王海桐 王丹 寸小妮 孙莉 罗晶晶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99-1211,共13页
油气生成后发生运移,在途经的围岩环境中发生流—岩相互作用而损耗,以及分散于地下或暴露地表而损失,这一过程即为油气耗散。油气耗散主要特点为流—岩地质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将产生系列成岩蚀变,如氧化砂岩的绿色化、白色化,以及局部碳... 油气生成后发生运移,在途经的围岩环境中发生流—岩相互作用而损耗,以及分散于地下或暴露地表而损失,这一过程即为油气耗散。油气耗散主要特点为流—岩地质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将产生系列成岩蚀变,如氧化砂岩的绿色化、白色化,以及局部碳酸盐化等;导致一些成矿效应,如铀矿化、高岭土化等。从而在沉积盆地中构成有机与无机、金属与非金属矿产同存共荣于一盆,此即为沉积盆地成藏(矿)系统。因而油气耗散作用内容属于交叉学科方向,目前仅在鄂尔多斯盆地得到初步研究。在油气耗散成岩及成矿作用过程中,部分微量元素、有机地球化学参数、以及碳、氢、氧、硫、硅等稳定同位素可表现出一定的标志性特征。这在目前"油气—铀溶液—砂岩"相互作用模拟实验中也已得到初步的证实。当前,沉积盆地中油气耗散方向与规模、成岩与成矿效应的地球化学作用机理、有机—无机(如烃源岩—铀等无机元素)作用效应及对相关资源评价的影响、多种能源综合协同预测与勘探等方面是未来油气耗散作用学科领域的主要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耗散 成岩蚀变 成矿效应 多种能源 地球化学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塘湖盆地二叠系陆相热水沉积方沸石岩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36
14
作者 李红 柳益群 +7 位作者 梁浩 罗权生 李玮 周小虎 焦鑫 杨锐 雷川 孙芹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05-218,共14页
在新疆三塘湖盆地野外露头及钻井中二叠统芦草沟组(P2l)厚层黑色泥岩中发现多层白色纹层状方沸石岩。根据主要造岩矿物特征,将其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为方沸钾长白云岩,主要造岩矿物包括细粒方沸石、泥晶钾长石(透长石、正长石)、泥晶白... 在新疆三塘湖盆地野外露头及钻井中二叠统芦草沟组(P2l)厚层黑色泥岩中发现多层白色纹层状方沸石岩。根据主要造岩矿物特征,将其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为方沸钾长白云岩,主要造岩矿物包括细粒方沸石、泥晶钾长石(透长石、正长石)、泥晶白云石、泥晶铁白云石等,碳酸盐矿物以高的Fe、Mn含量为特征;第二类为方沸硅质岩与硅质方沸石岩,以细粒方沸石及泥晶石英为主,含少量碳酸盐。扫描电镜观察方沸石以自形的四角三八面体少见,多为它形块状或无定形胶体状。样品主量元素以富SiO2、Al2O3、Na2O、贫TiO2为特征,微量元素Th、Nb、Ti强烈亏损,Sr/Nd比值为44.73~831.78,Nb*介于0.02~0.17之间。∑REE总量偏低7.33~20.619μg/g,LREE/HREE为4.77~11.20,δEu 0.60~0.99略具负异常,δCe 0.96~1.04,基本无亏损,稀土配分曲线为较平缓的右倾。方沸石岩微量元素、稀土元素配分曲线与研究区早、中二叠世玄武岩、粗面岩及上地壳有较大差异。87Sr/86Sr介于0.705 118~0.706438之间,低于同时期全球海水及中上二叠统海相碳酸盐的87Sr/86Sr比值,143PNd/144Nd介于0.512 454~0.512 713之间,εNd介于-0.81~3.84之间,表明造岩热液可能含有幔源组分。通过详细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及Sr、Nd同位素研究,认为这是一类与陆相裂谷盆地湖底热泉喷流作用有关的热水沉积岩组合,热液组分除了有壳源物质及大气水等的混入外,可能还有深部物质的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塘湖盆地 中二叠统 陆内裂谷 方沸石 地球化学 湖底热液 热水沉积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升平气田营城组火山岩储层特征与成岩演化 被引量:44
15
作者 戴亚权 罗静兰 +4 位作者 林潼 杨知盛 张军 刘淑云 夏惠萍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7年第3期528-535,共8页
对升平气田白垩系营城组火山岩岩石学与物性特征、储集空间类型及其形成和演化等研究结果表明,火山岩岩石类型主要有火山碎屑岩、火山熔岩和沉火山岩,以流纹岩为主,少量英安岩、安山岩。火山岩气藏储集空间以次生溶孔(洞)为主,其次为原... 对升平气田白垩系营城组火山岩岩石学与物性特征、储集空间类型及其形成和演化等研究结果表明,火山岩岩石类型主要有火山碎屑岩、火山熔岩和沉火山岩,以流纹岩为主,少量英安岩、安山岩。火山岩气藏储集空间以次生溶孔(洞)为主,其次为原生孔隙和裂缝。火山岩的演化过程可划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前期阶段以火山自身活动为主,主要形成气孔和火山角砾间孔为主的原生孔隙;后期阶段包括火山熔岩的冷凝作用与火山岩的后生成岩作用,是火山岩储集空间形成的主要时期。研究区风化剥蚀面、断层与裂缝是天然气成藏的主要运移通道,也是有利的储集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学 储集空间 成岩作用 营城组火山岩 升平气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侏罗系泥岩地球化学特征:物源与古沉积环境恢复 被引量:57
16
作者 雷开宇 刘池洋 +3 位作者 张龙 吴柏林 寸小妮 孙莉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21-636,共16页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侏罗系泥岩地球化学特征记录了当时重要的地质信息。通过对该区中侏罗统直罗组及延安组泥岩的X射线荧光常量元素分析以及ICP-MS微量、稀土元素分析对其源区构造背景、源岩属性进行了综合研究。与此同时,根据泥岩典型地...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侏罗系泥岩地球化学特征记录了当时重要的地质信息。通过对该区中侏罗统直罗组及延安组泥岩的X射线荧光常量元素分析以及ICP-MS微量、稀土元素分析对其源区构造背景、源岩属性进行了综合研究。与此同时,根据泥岩典型地球化学参数的垂向变化对其古沉积环境进行了恢复。研究结果表明:盆地北部侏罗系沉积岩与北邻阴山—大青山—乌拉山地区前寒武纪古老基底的片麻岩、麻粒岩、孔兹岩等变质岩系以及各时代侵入岩具有较大的亲缘性,是其主要物源。源区构造背景主要是与大陆岛弧相关的活动大陆边缘。Sr/Cu、Rb/Sr、CIA、Sr/Ba、V/(V+Ni)、Ce_(anom)等泥岩地球化学指标的垂向变化特征对古沉积环境的反演表明,从延安期→直罗组沉积早期→直罗组沉积晚期,古气候由温湿气候逐渐变得越来越干旱,水体古盐度整体上由微咸水相的淡水环境逐渐向半咸水相的淡水环境转变,古氧化还原环境为水体分层不强的还原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 株罗系 元素地球化学 物源分析 古沉积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乌鲁木齐二叠系湖相微生物白云岩成因 被引量:20
17
作者 李红 柳益群 +5 位作者 李文厚 杨锐 雷川 刘林玉 刘洪福 李海平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61-670,共10页
新疆乌鲁木齐地区养牛场剖面中二叠统芦草沟组以发育浅湖至半深湖背景下的中层深灰色、灰色碳酸盐岩、粉砂岩、细砂岩与中、厚层灰黑色泥岩、油页岩的互层沉积为特点。湖相碳酸盐岩以微晶白云岩为主体,其次为微晶灰岩。微晶白云岩主要... 新疆乌鲁木齐地区养牛场剖面中二叠统芦草沟组以发育浅湖至半深湖背景下的中层深灰色、灰色碳酸盐岩、粉砂岩、细砂岩与中、厚层灰黑色泥岩、油页岩的互层沉积为特点。湖相碳酸盐岩以微晶白云岩为主体,其次为微晶灰岩。微晶白云岩主要由白云石、铁白云石及少量方解石等组成,常混有泥质组分且富含有机质。镜下观察白云石主要为微晶(〈4μm)/Z微亮晶(4—10μm),极少数为亮晶(〉10μm)。扫描电镜分析发现微晶白云岩中存在微球状(直径约9μm)、微棒状(长度约0.3-1.2μm)及微米级它形(〈5μm)等3种微形貌的白云石,其中微米级它形白云石在白云岩中占绝大多数。在微晶灰岩中还发现了直径约70-150nm。形态与球菌相似的纳米微粒。具有微生物矿化的特征。研究区白云岩Sr丰度及Sr/Ca比总体持平或略高于微晶灰岩,Mn丰度远高于微晶灰岩,C、0同位素均高于微晶灰岩。暗示了白云岩可能形成于比微晶灰岩更深及盐度更大的水下还原环境,二者之间缺乏明显的交代关系。芦草沟组白云岩的δ13CmB介于9.2%-15.6%,强烈正偏的δ13CPDB可能是产甲烷古茵的代谢活动引起有机质碳同住素分馏的结果。以上特征表明,研究区芦草沟组白云石的沉淀可能与产烷带厌氧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引起的甲烷生成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相 白云石 微球 微棒 纳米微粒 微生物甲烷生成作用 中二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直罗组砂岩发育特征 被引量:29
18
作者 赵俊峰 刘池洋 +3 位作者 喻林 黄雷 刘永涛 高飞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35-544,共10页
根据岩性旋回结构,在全盆地范围将直罗组划分为上、下两段。分段制图表明,直罗组上、下段地层厚度展布规律与全组厚度展布规律基本一致,均表现为西厚东薄;上段地层较下段厚。下段砂岩层数少、单层厚度大;而上段砂岩以层多、层薄为特点... 根据岩性旋回结构,在全盆地范围将直罗组划分为上、下两段。分段制图表明,直罗组上、下段地层厚度展布规律与全组厚度展布规律基本一致,均表现为西厚东薄;上段地层较下段厚。下段砂岩层数少、单层厚度大;而上段砂岩以层多、层薄为特点。直罗组砂岩总体成熟度较低,区域制图和碎屑组分等反映周缘存在多个源区。砂岩粒度分布表现为河道和分流河道等沉积特征。直罗组砂岩发育多种反映陆上河流沉积环境的层面和层理构造。综合分析认为,在今残留盆地范围内,直罗组下段以辫状河、曲流河沉积为主,东北部可见三角洲平原沉积。上段以辫状河、曲流河、三角洲和湖泊沉积为主。直罗组下段辫状河道砂岩具有良好的渗透性、连通性和成层性,是砂岩型铀矿和石油的良好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侏罗系 直罗组 砂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三塘湖盆地中二叠统芦草沟组湖相白云岩成因 被引量:26
19
作者 李红 柳益群 +5 位作者 梁浩 周小虎 焦鑫 刘洪福 杨锐 雷川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5-58,共14页
新疆三塘湖盆地中二叠统芦草沟组发育湖泊背景下的白云岩、灰岩、黑色泥岩、页岩及碎屑岩的互层沉积。白云岩主要有两类:一类为粉—泥晶白云岩,主要由含量约70%的泥晶白云石和含量约30%的粉晶白云石构成,白云石有序度为0.48,扫描电镜下... 新疆三塘湖盆地中二叠统芦草沟组发育湖泊背景下的白云岩、灰岩、黑色泥岩、页岩及碎屑岩的互层沉积。白云岩主要有两类:一类为粉—泥晶白云岩,主要由含量约70%的泥晶白云石和含量约30%的粉晶白云石构成,白云石有序度为0.48,扫描电镜下主要有菱形、他形、球状和管状4种微形态,自形程度较好的菱形晶体多为含铁白云石;另一类为方沸钾长白云岩,主要由晶粒为0.08~0.35mm的细粒方沸石、泥晶钾长石(透长石)、泥晶白云石和铁白云石构成,个别为粗晶白云石,白云石有序度0.58。与粉—泥晶白云岩中的白云石相比,方沸钾长白云岩中的白云石以高的铁、锰含量为特征,扫描电镜下多为半自形的菱形晶体。两类白云岩中白云石的有序度均较低,且均为富Sr白云石,内部均缺乏次生交代证据。通过对两类白云岩成分、微量元素及稳定同位素的差异性分析,认为尽管两类白云岩都形成于浅—半深湖相强还原沉积环境,但是它们的形成机制有所不同,粉—泥晶白云岩具有原生沉淀白云石的特征,其中球状及管状的白云石可能与微生物吸附作用有关,而他形及菱形的白云石为直接沉淀的原生白云石;另一类方沸钾长白云岩中的白云石及铁白云石可能与湖底热泉的喷流沉积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塘湖盆地 湖相沉积 粉—泥晶白云岩 方沸钾长白云岩 原生白云石 热水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阳山超大型卡林-类卡林型复合式金矿床特征 被引量:32
20
作者 张复新 侯俊富 +2 位作者 张存旺 李晶 杨荣生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7年第6期1062-1072,共11页
阳山金矿于世纪之交勘查并扩大为超大微细浸染型金矿,矿床形成受地层、浅成花岗斑岩、韧-脆性剪切构造及热液活动的多种因素的叠加与改造控制,研究认为矿床具有卡林型和类卡林型两种矿化类型特点,卡林型矿化于韧性剪切早、早—中期阶段... 阳山金矿于世纪之交勘查并扩大为超大微细浸染型金矿,矿床形成受地层、浅成花岗斑岩、韧-脆性剪切构造及热液活动的多种因素的叠加与改造控制,研究认为矿床具有卡林型和类卡林型两种矿化类型特点,卡林型矿化于韧性剪切早、早—中期阶段和晚期阶段,分别出现含砷黄铁矿-毒砂-次显微金-白云石-石英矿化组合及黄铁矿-辉锑矿-石英方解石矿化组合,及Au-As-Sb-Hg的成矿地球化学组合;类卡林型矿化出现在脆性中—晚期阶段,以黄铁矿-毒砂-自然金-碲铋矿-白云石-石英矿化(含黄铜-闪锌-方铅矿)组合为特征,及Au-As-Cu-Pb-Zn-Te-Bi成矿地球化学组合。阳山复合式金矿含矿地层中沉积成岩黄铁矿δ34S为-24.6‰~-29.0‰,早期—早中期韧-脆性剪切金属硫化物矿化产物δ34S值为5.0‰~7.0‰,中—晚期蚀变花岗斑岩中金属硫化物矿化产物δ34S值为-2.9‰~-2.1‰,显示地层中生物硫、强变形造山带地壳硫、少量岩浆硫混入的多源特征。流体包裹体氢氧同位素与硫同位素近同步特征,成矿热液显示地下流体、强烈改造水和少量岩浆水的混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加与改造成矿作用 卡林-类卡林复合型金矿 阳山 西秦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