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硫酸化茯苓多糖对帕金森模型鼠脑组织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2
1
作者 高贵珍 吴超 +2 位作者 单玲玲 薛宏宇 方雪梅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6年第4期384-388,共5页
目的:考察硫酸化茯苓多糖(SP)对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诱导的帕金森小鼠脑组织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MPTP注射ICR小鼠制备帕金森病(PD)模型。将ICR小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MPTP组和SP治疗组(50,100,150 mg/kg),腹腔... 目的:考察硫酸化茯苓多糖(SP)对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诱导的帕金森小鼠脑组织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MPTP注射ICR小鼠制备帕金森病(PD)模型。将ICR小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MPTP组和SP治疗组(50,100,150 mg/kg),腹腔注射给药。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小鼠纹状体中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乳酸脱氢酶(LDH)的活性和抗超氧阴离子活力以及过氧化氢(H_2O_2)、丙二醛(MDA)的含量,HE染色观察小鼠脑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SP治疗组小鼠纹状体GSH-Px、SOD、CAT、LDH活性及抗超氧阴离子活力有不同程度的升高,H_2O_2和MDA含量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海马区神经元排列密集有序,细胞间隙减小,神经元细胞形态结构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SP对MPTP诱导的神经元损伤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其潜在机制可能是提高脑组织抗氧化能力,减轻氧化应激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化茯苓多糖 1-甲基-4-苯基-1 2 3 6-四氢吡啶(MPTP) 帕金森模型 纹状体 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酸化茯苓多糖对MPTP诱导帕金森小鼠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 被引量:15
2
作者 高贵珍 汪俊博 +3 位作者 姜芳 李光坤 刘小阳 薛宏宇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699-1704,共6页
目的本实验通过检测硫酸化茯苓多糖(SP)对MPTP诱导的帕金森小鼠中抗氧化酶(SOD、GSH-Px、CAT)活性、抗超氧阴离子活力、MDA及过氧化氢含量,探讨SP对帕金森小鼠中脑和脑皮层神经元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将ICR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MPTP组... 目的本实验通过检测硫酸化茯苓多糖(SP)对MPTP诱导的帕金森小鼠中抗氧化酶(SOD、GSH-Px、CAT)活性、抗超氧阴离子活力、MDA及过氧化氢含量,探讨SP对帕金森小鼠中脑和脑皮层神经元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将ICR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MPTP组和SP治疗组(SP 50、100、150mg·kg^(^(-1))),腹腔注射给药,取中脑和脑皮层匀浆,利用酶标仪检测小鼠中脑和脑皮层中SOD、GSH-Px、CAT活性、抗超氧阴离子活力、MDA及过氧化氢含量。结果 SP治疗组小鼠中脑和脑皮层3种抗氧化酶活性有不同程度的增强、抗超氧阴离子活力升高、MDA及过氧化氢含量不同程度下降。结论 SP对MPTP诱导的帕金森小鼠中脑和脑皮层神经元细胞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化茯苓多糖 帕金森模型 MPTP SOD GSH-PX 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空纤维液相微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儿童玩具中6种致敏香豆素类化合物 被引量:11
3
作者 胡明珠 连显会 +5 位作者 刘晗 郭项雨 吕悦广 白桦 薛宏宇 马强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145-1151,共7页
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儿童玩具中6种致敏香豆素类化合物(香豆素、7-甲基香豆素、7-甲氧基香豆素、7-乙氧基-4-甲基香豆素、4,6-二甲基-8-叔丁基香豆素和六氢香豆素)的分析方法。样品前处理采用中空纤维液相微萃取技术,优... 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儿童玩具中6种致敏香豆素类化合物(香豆素、7-甲基香豆素、7-甲氧基香豆素、7-乙氧基-4-甲基香豆素、4,6-二甲基-8-叔丁基香豆素和六氢香豆素)的分析方法。样品前处理采用中空纤维液相微萃取技术,优化后的萃取实验条件为:萃取剂正辛醇,搅拌速度700 r/min,萃取时间50 min,氯化钠加入量0.7 g。萃取液经ACQUITY UPLC BEH Phenyl色谱柱(150 mm×2.1 mm,1.7μm)分离,目标化合物在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模式下电离,采用多反应监测模式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6种致敏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定量限为2μg/kg(7-乙氧基-4-甲基香豆素、4,6-二甲基-8-叔丁基香豆素)或10μg/kg(香豆素、六氢香豆素、7-甲基香豆素、7-甲氧基香豆素),在10~120μg/kg范围内不同加标水平下的平均回收率为70.8%~118.9%,相对标准偏差为0.19%~16.34%(n=6)。该法准确、灵敏、可靠,适用于玩具产品的实际检验工作和产品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液相微萃取 中空纤维膜 致敏香豆素类化合物 儿童玩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基化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 被引量:6
4
作者 王立萍 陈茜茜 +1 位作者 袁庆民 汪淑晶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97-300,共4页
蛋白质的糖基化是糖类在糖基转移酶(Glycosyltransferase,GTs)的催化下以共价键的形式与肽链连接的过程。根据糖肽键的不同,糖基化分为以下四种类型:N-连接糖基化、O-连接糖基化、糖基磷脂酰肌醇(Glycophosphatidylinositol,GPI)... 蛋白质的糖基化是糖类在糖基转移酶(Glycosyltransferase,GTs)的催化下以共价键的形式与肽链连接的过程。根据糖肽键的不同,糖基化分为以下四种类型:N-连接糖基化、O-连接糖基化、糖基磷脂酰肌醇(Glycophosphatidylinositol,GPI)锚定糖基化和C-甘露糖化[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基化 肿瘤免疫 糖基磷脂酰肌醇 糖基转移酶 甘露糖化 蛋白质 连接 共价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筛查塑料玩具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 被引量:7
5
作者 孟宪双 连显会 +5 位作者 白桦 牛增元 谢堂堂 丁友超 薛宏宇 马强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65-173,共9页
建立了塑料玩具中15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的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 MS)筛查与定量检测方法。不同基质的塑料玩具样品采用溶剂溶解-超声提取-沉淀分离,经石墨化碳固相萃取柱净化、旋转蒸发和氮吹浓缩后,以C_(... 建立了塑料玩具中15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的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 MS)筛查与定量检测方法。不同基质的塑料玩具样品采用溶剂溶解-超声提取-沉淀分离,经石墨化碳固相萃取柱净化、旋转蒸发和氮吹浓缩后,以C_(18)柱(2.1 mm×50 mm,1.7μm)梯度洗脱分离,在电喷雾正离子及一级全扫描和信息相关二级全扫描模式下检测。以一级精确质量数、同位素分布、保留时间及二级质谱与数据库匹配结果 4种手段准确定性,一级提取离子的峰面积定量。实验结果表明,15种邻苯二甲酸酯的质量偏差均小于3 ppm,在各自线性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6,检出限和定量下限分别为4.66~11.69μg/kg和13.04~30.71μg/kg,日内和日间精密度分别小于3.8%和6.7%,低、中、高3个加标水平的回收率为80.5%~108.3%,相对标准偏差(n=6)为0.4%~12.3%。在实际样品检测中,1例塑料玩具样品中检出邻苯二甲酸苄基丁基酯,含量为136.9μg/kg。该方法准确、高效、灵敏度高,可用于塑料玩具的实际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苯二甲酸酯 增塑剂 固相萃取 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 塑料玩具 筛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酸化茯苓多糖对MPTP诱导的小鼠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9
6
作者 高贵珍 吴超 +1 位作者 薛宏宇 王超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7年第1期37-42,共6页
目的:探讨硫酸化茯苓多糖(SP)对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诱导小鼠黑质多巴胺(DA)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ICR小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MPTP模型组和SP治疗组(50、100、150 mg/kg),实施腹腔注射给药。爬杆行为评价各组小... 目的:探讨硫酸化茯苓多糖(SP)对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诱导小鼠黑质多巴胺(DA)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ICR小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MPTP模型组和SP治疗组(50、100、150 mg/kg),实施腹腔注射给药。爬杆行为评价各组小鼠的运动能力,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染色法和TUNEL法检测黑质神经元的损伤与凋亡情况,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小鼠中脑和纹状体中DA含量、纹状体中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结果:MPTP组中小鼠的爬杆时间显著延长,TH阳性细胞明显减少,TUNEL阳性细胞数量增加,中脑和纹状体中的多巴胺含量显著下降(P<0.01),纹状体中NOS活性显著上升(P<0.01)。SP治疗组中,MPTP导致的上述变化均得到改善:小鼠爬杆时间缩短,TH阳性细胞增多,TUNEL阳性细胞减少;小鼠中脑和纹状体DA含量显著上升(P<0.01),NOS活性明显下降(P<0.05)。结论:SP对MPTP诱导的帕金森小鼠黑质DA能神经元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化茯苓多糖 MPTP 细胞凋亡 多巴胺 一氧化氮合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免疫疗法中免疫检查点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7
作者 郭静 曲鑫建 伍会健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87-293,共7页
免疫检查点(immune chenkpoint)是存在于免疫系统中的抑制性信号通路,对外周组织中免疫反应强度、持续性予以调节,防止组织损伤,并在维持自身抗原耐受性的过程中发挥作用。T细胞识别、清除肿瘤的过程受到诸多信号通路、配体/受体的严密... 免疫检查点(immune chenkpoint)是存在于免疫系统中的抑制性信号通路,对外周组织中免疫反应强度、持续性予以调节,防止组织损伤,并在维持自身抗原耐受性的过程中发挥作用。T细胞识别、清除肿瘤的过程受到诸多信号通路、配体/受体的严密调控。免疫检查点疗法就是一类通过调节T细胞活性来提高抗肿瘤免疫反应的治疗方法。目前,通过抑制免疫检查点阻断信号以调节T细胞活性增强其抗肿瘤效应是肿瘤治疗热点,例如利用CTLA-4(cytotoxic T lymphocyte antigen4)、PD-1(programmed cell death1)、PD-L1(programmed cell death 1 ligand)的拮抗剂以及其它药物干扰免疫检查点,可直接刺激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进而启动抗肿瘤免疫,介导持续的肿瘤抑制过程。而联合使用免疫检查点阻断剂加强肿瘤抑制效果也在进行深入研究。免疫检查点信号通路的生物学机制目前获得诸多进展,本文就一些已应用于临床的免疫检查点及其它新型免疫检查点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检查点 肿瘤免疫 药物靶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逃避T细胞免疫监视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8
作者 任一鑫 张嘉宁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124-1128,共5页
免疫监视学说最早是由Ehrlich于1909年提出的,其认为免疫系统的一个关键作用是识别并清除肿瘤,之后又不断有学者( Burnet and Thomas )完善免疫监视学说理论,认为免疫系统能够清除新生的肿瘤病变[1]。而肿瘤能够逃避免疫监视则... 免疫监视学说最早是由Ehrlich于1909年提出的,其认为免疫系统的一个关键作用是识别并清除肿瘤,之后又不断有学者( Burnet and Thomas )完善免疫监视学说理论,认为免疫系统能够清除新生的肿瘤病变[1]。而肿瘤能够逃避免疫监视则被视为肿瘤的十大特征之一[2]。尽管免疫监视理论目前仍有争议,T细胞在体内抑制肿瘤发生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却已得到公认[3,4]。本文将针对T细胞和肿瘤的相互作用做一综述,为理解肿瘤如何逃避T细胞的免疫监视作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病变 免疫监视 T细胞 逃避 Thomas 肿瘤发生发展 免疫系统 学说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妆品样品前处理与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9
9
作者 郭项雨 陈萌 +6 位作者 孟宪双 吕悦广 张楠 连显会 王春 高海燕 马强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51-161,共11页
随着我国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作为日常消费品的化妆品产业发展迅猛,其安全性日益受到广泛关注。随之而来的化妆品检测量的大幅增长对检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样品前处理和检测技术因有机试剂消耗量大,检测通量低、检... 随着我国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作为日常消费品的化妆品产业发展迅猛,其安全性日益受到广泛关注。随之而来的化妆品检测量的大幅增长对检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样品前处理和检测技术因有机试剂消耗量大,检测通量低、检测周期长已无法满足当前绿色化学发展和高通量检测的需求。对此,科研人员开发了一系列环境友好型前处理技术以及高通量现场快速检测方法,为化妆品质量安全保驾护航。该文综述了当前化妆品样品前处理及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其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以期为从事化妆品检测的科研和检验人员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样品前处理 检测技术 化妆品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基化在肿瘤相关上皮间质转化中的作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丽娜(综述) 陈茜茜 汪淑晶(审阅)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316-1321,共6页
糖基化是生物体内蛋白质的基本修饰方式之一,通过影响蛋白质的折叠、运输和定位,从而参与人体多种生物学功能的调节。研究表明,异常糖基化修饰参与生物体内多种病理生理过程,包括恶性肿瘤和一些炎症性疾病,尤其与肿瘤的转移和侵袭密切... 糖基化是生物体内蛋白质的基本修饰方式之一,通过影响蛋白质的折叠、运输和定位,从而参与人体多种生物学功能的调节。研究表明,异常糖基化修饰参与生物体内多种病理生理过程,包括恶性肿瘤和一些炎症性疾病,尤其与肿瘤的转移和侵袭密切相关。而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指上皮细胞失去紧密连接转化为间质的复杂过程,是肿瘤转移的重要机制之一。本文主要对蛋白质糖基化在肿瘤相关EMT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及其相关分子机制进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基化 上皮间质转化 肿瘤: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超分子溶剂分散液液微萃取技术测定食品接触材料中8种邻苯二甲酸酯的迁移量 被引量:17
11
作者 王春 翟俊峰 +5 位作者 黄雪梅 连显会 王长海 雷海民 白桦 马强 《质谱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1-31,99,共12页
建立了食品接触材料中8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迁移量的同位素稀释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方法。以正辛醇、四氢呋喃和水形成的超分子溶剂为萃取剂,对食品接触材料迁移溶液中的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进行分散液液微萃取。分别考察... 建立了食品接触材料中8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迁移量的同位素稀释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方法。以正辛醇、四氢呋喃和水形成的超分子溶剂为萃取剂,对食品接触材料迁移溶液中的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进行分散液液微萃取。分别考察了烷基醇的种类与用量、四氢呋喃用量、涡旋时间等因素对萃取效率的影响。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2.1mm×50mm×1.7μm),以甲醇-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在电喷雾正离子模式下,采用多反应监测模式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结果表明,8种邻苯二甲酸酯在各自的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线性相关系数r2>0.99,检出限为0.1~1.0μg/L,定量限为0.5~2.0μg/L。在低、中、高3个添加水平下,8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的平均回收率为84.8%~117.5%,相对标准偏差为2.1%~18.7%(n=6)。该方法准确可靠、操作简便,适用于食品接触材料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迁移量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分子溶剂 分散液液微萃取 同位素稀释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 食品接触材料 邻苯二甲酸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妆品中植物原料组分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2
作者 李国萍 孟宪双 +5 位作者 马麟 陈萌 连显会 白桦 雷海民 马强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516-1525,共10页
化妆品已成为当今社会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用消费品。近年来,随着人们追求天然、绿色、安全、健康的意识日益增强,以植物活性成分为主的天然化妆品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与传统化妆品相比,植物中的天然物质更容易被皮肤吸收,... 化妆品已成为当今社会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用消费品。近年来,随着人们追求天然、绿色、安全、健康的意识日益增强,以植物活性成分为主的天然化妆品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与传统化妆品相比,植物中的天然物质更容易被皮肤吸收,且不易在体内产生沉积。该文介绍了化妆品中已使用的植物原料组分,并对其相关检测技术进行了综述,以期对植物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和化妆品的检验检测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妆品 植物原料组分 检测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电离-离子迁移谱法现场快速筛查玩具中5种酚类化合物 被引量:4
13
作者 连显会 郭项雨 +2 位作者 薛宏宇 白桦 马强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29-532,共4页
采用原位电离-离子迁移谱法现场快速筛查玩具中5种酚类化合物。玩具样品无需前处理,采用萃取纳升喷雾或纸喷雾原位电离方式,在11 ms内完成离子迁移谱法的检测,5种酚类化合物的检出限(3S/N)在0.5~1.5mg·kg^(-1)之间。筛查出的疑似... 采用原位电离-离子迁移谱法现场快速筛查玩具中5种酚类化合物。玩具样品无需前处理,采用萃取纳升喷雾或纸喷雾原位电离方式,在11 ms内完成离子迁移谱法的检测,5种酚类化合物的检出限(3S/N)在0.5~1.5mg·kg^(-1)之间。筛查出的疑似阳性样品,进一步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进行确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迁移谱法 原位电离 玩具 酚类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柞蚕传染性软腐病病毒(Iflavirus)功能蛋白的基因克隆和结构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耿鹏 周倩 +2 位作者 安利佳 OLLE Terenius 李文利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43-850,共8页
从患柞蚕吐白水软化病的病蚕体内分离到一株传染性软腐病病毒属(Iflavirus)病毒。研究柞蚕传染性软腐病病毒基因组结构及主要功能蛋白的结构域,为确定该病毒株的分类学地位和阐释其侵染机制提供基础信息。克隆了编码柞蚕传染性软腐病病... 从患柞蚕吐白水软化病的病蚕体内分离到一株传染性软腐病病毒属(Iflavirus)病毒。研究柞蚕传染性软腐病病毒基因组结构及主要功能蛋白的结构域,为确定该病毒株的分类学地位和阐释其侵染机制提供基础信息。克隆了编码柞蚕传染性软腐病病毒功能蛋白的RNA解旋酶基因(423 bp)、3C半胱氨酸蛋白酶基因(405 bp)以及RNA依赖性的RNA聚合酶基因(882 bp)。通过同源模建方法,构建了柞蚕传染性软腐病病毒3个功能蛋白的三维结构模型,并采用拉氏图和Profile 3D等方法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将柞蚕传染性软腐病病毒中RNA依赖性的RNA聚合酶序列与另外16个小RNA病毒同源序列进行比对并构建系统发育树,显示柞蚕传染性软腐病病毒与蜜蜂残翅病病毒和蜜蜂瓦螨虫病毒的亲缘关系十分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柞蚕吐白水软化病 传染性软腐病病毒属 RNA解旋酶 3C半胱氨酸蛋白酶 RNA依赖性的RNA聚合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基转移酶超家族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 被引量:5
15
作者 陈茜茜 王立萍 +3 位作者 余雯静 王涵玉 汪淑晶 张嘉宁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877-887,共11页
蛋白质的糖基化修饰主要包括N-连接糖基化、O-连接糖基化和糖基磷脂酰肌醇锚定连接.与核酸和蛋白质不同,糖链的合成过程并不遵循传统的基因信息传递的中心法则,主要由一系列催化糖苷键形成的糖基转移酶完成.异常糖基化修饰被认为与恶性... 蛋白质的糖基化修饰主要包括N-连接糖基化、O-连接糖基化和糖基磷脂酰肌醇锚定连接.与核酸和蛋白质不同,糖链的合成过程并不遵循传统的基因信息传递的中心法则,主要由一系列催化糖苷键形成的糖基转移酶完成.异常糖基化修饰被认为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和临床预后密切相关.研究表明,糖基转移酶的表达及其糖链结构的异常可通过调节肿瘤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相互作用,继而影响肿瘤转移的关键步骤,如上皮间质转化(E-钙黏着蛋白、N-钙黏着蛋白)、细胞的移动性(整合素β1和α5)、侵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浸润(唾液酸化Lewis抗原sLeX和sLeA).本文主要就唾液酰基转移酶、岩藻糖基转移酶和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等三大糖基转移酶家族的结构和生物学功能及其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作一综述,以期为肿瘤转移的预测和诊断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唾液酰基转移酶 岩藻糖基转移酶 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 肿瘤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pNPV诱导柞蚕脂肪体和中肠组织中3个脂肪酶基因的表达及表达载体构建 被引量:1
16
作者 方素云 韩焱 李文利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39-647,共9页
根据柞蚕cDNA文库数据设计特异引物,以柞蚕蛹脂肪体cDNA为模板克隆了3个脂肪酶基因,命名为lipase1462(GenBank登录号:KJ638233)、lipase1501(GenBank登录号:KJ638234)和lipase1725(GenBank登录号:KJ638235)。3个基因编码的蛋... 根据柞蚕cDNA文库数据设计特异引物,以柞蚕蛹脂肪体cDNA为模板克隆了3个脂肪酶基因,命名为lipase1462(GenBank登录号:KJ638233)、lipase1501(GenBank登录号:KJ638234)和lipase1725(GenBank登录号:KJ638235)。3个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具有昆虫脂肪酶家族的保守结构域及活性位点,与家蚕脂肪酶Bmlipase-1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为探究柞蚕脂肪酶基因的表达调控是否与柞蚕抵抗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pNPV)的侵染有关联,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柞蚕幼虫在感染ApNPV后脂肪体和中肠组织中3个脂肪酶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柞蚕幼虫被ApNPV感染后48~60 h,脂肪体和中肠组织中3个脂肪酶基因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上调,初步推测柞蚕脂肪酶可能与柞蚕对ApNPV侵染的免疫应答有关。分别构建柞蚕脂肪酶基因的原核和真核表达载体,SDS-PAGE检测显示柞蚕脂肪酶基因在原核和真核表达系统中均成功表达,为进一步研究柞蚕脂肪酶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柞蚕脂肪酶 基因克隆 病毒诱导 实时荧光定量PCR 原核表达 真核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pIV 3C蛋白酶抑制剂的虚拟筛选及活性测定 被引量:4
17
作者 史艳丽 刘宇博 +3 位作者 吴思晋 刘亚军 张嘉宁 李文利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01-707,共7页
运用Discovery Studio 4.5软件,通过同源建模及分子动力学优化获得柞蚕小吐白水软化病毒(Ap IV)3C蛋白酶的3D结构;通过分子对接对天然产物库进行虚拟筛选,得到1个Ap IV 3C蛋白酶的有效抑制剂3',4',5,7-四羟基异黄酮(Orobol).分... 运用Discovery Studio 4.5软件,通过同源建模及分子动力学优化获得柞蚕小吐白水软化病毒(Ap IV)3C蛋白酶的3D结构;通过分子对接对天然产物库进行虚拟筛选,得到1个Ap IV 3C蛋白酶的有效抑制剂3',4',5,7-四羟基异黄酮(Orobol).分子对接和分子动力学(MD)模拟结果进一步证明Orobol能稳定结合于Ap IV 3C蛋白酶的结合口袋处.体内外的Ap IV病毒抑制实验结果表明,Orobol具有良好的抗病毒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柞蚕 柞蚕吐白水软化病毒 3C蛋白酶 抑制剂 虚拟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孢白僵菌侵染的柞蚕蛹体壁和脂肪体组织病理观察 被引量:2
18
作者 申宇 安利佳 李文利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923-931,共9页
【目的】探究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穿透柞蚕Antheraea pernyi蛹体壁和侵染其脂肪体的过程,进一步明确其对柞蚕蛹的致病机理。【方法】利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球孢白僵菌穿透柞蚕蛹体壁的病理变化,并运用透射电镜技术观察球孢白僵... 【目的】探究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穿透柞蚕Antheraea pernyi蛹体壁和侵染其脂肪体的过程,进一步明确其对柞蚕蛹的致病机理。【方法】利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球孢白僵菌穿透柞蚕蛹体壁的病理变化,并运用透射电镜技术观察球孢白僵菌侵染的柞蚕蛹脂肪体的病理变化。【结果】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在球孢白僵菌侵染柞蚕蛹体表过程中,分生孢子主要侵染气门、刚毛根部和头部与胸部的节间膜等部位。分生孢子除了从气门、刺突、头部和胸部的节间膜进入体内以外,也可以直接穿透厚而坚硬的体壁进入体内。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显示,脂肪体中,球孢白僵菌首先侵染细胞器(线粒体除外),然后再侵染脂肪滴。被侵染的脂肪滴颜色变浅,表面出现许多孔洞,变形,分裂成小的脂肪滴进而完全被侵蚀。蛹僵硬时,脂肪体细胞完全被破坏,只观察到芽生孢子和菌丝。【结论】柞蚕蛹经体表侵染和注射侵染球孢白僵菌处理后,蛹的体壁和脂肪体两组织都发生了明显的病理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孢白僵菌 柞蚕 扫描电镜 透射电镜 侵染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藜芦醇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动力学及抑制机制 被引量:16
19
作者 姜丽丽 张中民 +3 位作者 陈道玉 王珍 薛宏宇 刘勇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70-74,共5页
白藜芦醇因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而备受重视,有报道称白藜芦醇有降血糖的功效。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能够降低血糖含量,有效防治Ⅱ型糖尿病。因此,为了确定白藜芦醇的降血糖机制,研究白藜芦醇与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关系,本研究采用分光光... 白藜芦醇因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而备受重视,有报道称白藜芦醇有降血糖的功效。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能够降低血糖含量,有效防治Ⅱ型糖尿病。因此,为了确定白藜芦醇的降血糖机制,研究白藜芦醇与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关系,本研究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α-葡萄糖苷酶活力,采用双倒数作图法研究白藜芦醇的酶抑制动力学,并采用对接模拟方法对白藜芦醇与α-葡萄糖苷酶的结合模式进行探讨。结果表明:白藜芦醇非竞争性地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且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半抑制浓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为5.047μmol/L,抑制常数为5.743μmol/L,明显强于阳性对照阿卡波糖(IC50=632.6μmol/L);对接模拟结果表明其与α-葡萄糖苷酶有多种可能的结合模式,且都不影响阿卡波糖与α-葡萄糖苷酶的结合。因此,白藜芦醇有被开发为降糖药物的潜力,也可作为膳食补充剂发挥一定的降血糖功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藜芦醇 Α-葡萄糖苷酶 抑制动力学 分子对接 同源模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株高产L-乳酸菌株的分离鉴定及其发酵培养基优化 被引量:9
20
作者 孙丽慧 王云晓 +3 位作者 吕诗文 李曼 贺雷雨 包永明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35-140,共6页
从辣白菜样品中筛选出1株高产乳酸的菌株LB-103,经L-/D-乳酸试剂盒检测该菌株发酵产L-乳酸的光学纯度为100%。通过形态学观察、VITEK 2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 DNA序列分析,确定该菌株为鼠李糖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将其命名... 从辣白菜样品中筛选出1株高产乳酸的菌株LB-103,经L-/D-乳酸试剂盒检测该菌株发酵产L-乳酸的光学纯度为100%。通过形态学观察、VITEK 2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 DNA序列分析,确定该菌株为鼠李糖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将其命名为鼠李糖乳酸杆菌DLF-15038。对其发酵培养基进行初步优化,发现廉价的棉籽饼粉可以部分替代酵母粉,采用15 g/L棉籽饼粉和10 g/L的酵母粉为复合氮源,L-乳酸的产量得以维持且明显降低成本,最适无机盐质量浓度分别为CH_3COONa 3 g/L、KH_2PO_4 2 g/L、MnSO_4 0.3 g/L、MgSO_4 0.2 g/L。在该优化条件下,进行了5 L发酵罐中的批式流加发酵实验,发酵72 h,L-乳酸产量为165.15 g/L,生产强度为2.29 g/(L·h),糖酸转化率为93.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乳酸 鼠李糖乳酸杆菌 分离 鉴定 棉籽饼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