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95篇文章
< 1 2 2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十年耕耘 满园春色——化工学院成立十周年回顾
1
作者 余丰年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2期12-14,共3页
10年前,为了适应化学和化工科学研究的迅速发展,适应人才培养层次的迅速扩展,适应中国石化总公司和我校联合办学的需要,也考虑到我校化学、化工学科地处市内远离校部的实际情况,我校决定成立化工学院,以利于加强管理,提高效率,更好地协... 10年前,为了适应化学和化工科学研究的迅速发展,适应人才培养层次的迅速扩展,适应中国石化总公司和我校联合办学的需要,也考虑到我校化学、化工学科地处市内远离校部的实际情况,我校决定成立化工学院,以利于加强管理,提高效率,更好地协调学科发展,促进教学和科研工作。化工学院成立10年来,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在此,进行简要的回顾。一、基本建设与物质条件的改善化工学院是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建立起来的。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这使我国迎来了教育和科学的春天,给我们提出了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但是,由于10年动乱造成的影响,当时学校的教学条件和科研条件还比较薄弱。物质条件建设是办学的重要保证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工学院 学科建设 学校 化工高等教育 中国石化总公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本质安全与经济性的环己烷氧化工艺参数多目标优化研究
2
作者 王一非 任婧杰 +1 位作者 毕明树 叶昊天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722-2732,共11页
由于氧化反应在化工行业存在的普遍性及其危险性,针对典型工艺环己烷氧化进行研究。首先利用Aspen Plus进行建模及动力学修正,修正前主产物中最大误差为28.56%,修正后主产物中最大误差为3.11%。使用遗传算法(GA),以Dow火灾爆炸指数(F&am... 由于氧化反应在化工行业存在的普遍性及其危险性,针对典型工艺环己烷氧化进行研究。首先利用Aspen Plus进行建模及动力学修正,修正前主产物中最大误差为28.56%,修正后主产物中最大误差为3.11%。使用遗传算法(GA),以Dow火灾爆炸指数(F&EI)、年总费用(TAC)和尾氧浓度为目标函数,对环己烷无催化氧化这一过程进行多目标优化,获得了Pareto前沿。优化结果表明,与原操作条件相比,新操作条件在维持尾氧浓度小于工业预警值3%的情况下,设备费用基本维持不变,操作费用减少了34.7%,F&EI指数从156降到76.66,危险程度从较危险降为较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己烷无催化氧化 优化设计 本质安全 遗传算法 多目标优化 PARETO前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体积液态二氧化碳储罐泄漏扩散特性研究
3
作者 齐静静 杨冬平 +3 位作者 郭敏 曹章奥 闫兴清 喻健良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198-3203,共6页
为深入理解大体积液态二氧化碳储罐泄漏扩散特性,采用30 m^(3)模拟罐车、长1.3 m、公称直径50 mm的模拟液相接管,开展泄漏口径分别为5 mm、25 mm的液态二氧化碳泄漏扩散试验。结果表明,大体积储罐泄漏时具有较为稳定的羽流形貌及尺度;... 为深入理解大体积液态二氧化碳储罐泄漏扩散特性,采用30 m^(3)模拟罐车、长1.3 m、公称直径50 mm的模拟液相接管,开展泄漏口径分别为5 mm、25 mm的液态二氧化碳泄漏扩散试验。结果表明,大体积储罐泄漏时具有较为稳定的羽流形貌及尺度;羽流形貌可分为射流膨胀区、动量扩散区、自由扩散区;5 mm和25 mm泄漏口时羽流最大轴向尺度分别约为18 m和50 m。以-20℃为低温区判据,低温区域分别出现在距离泄漏口轴向1 m(5 mm泄漏口)及4 m(25 mm泄漏口)范围内。依据二氧化碳体积分数为1.5%的短期接触限值(15 min参考期)估算,泄漏口径为5 mm时地面的高体积分数轴向风险区约为20 m,泄漏口径为25 mm时地面的高体积分数轴向风险区约为50 m。泄漏口处低温和冲击共同作用对人员和设施具有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二氧化碳 储罐 泄漏 扩散 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管道不同相态节流放空特性研究与对比
4
作者 范振宁 梁海宁 +6 位作者 房茂立 赫一凡 于帅 闫兴清 安佳然 乔帆帆 喻健良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742-3751,共10页
基于工业规模CO_(2)管道放空实验平台,开展了密相和超临界相CO_(2)节流放空实验。通过对放空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和对比,揭示了不同初始相态CO_(2)放空过程中,放空管管内CO_(2)的压力、温度和相态的演变规律和差异,为实际工业CO_(2)管道... 基于工业规模CO_(2)管道放空实验平台,开展了密相和超临界相CO_(2)节流放空实验。通过对放空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和对比,揭示了不同初始相态CO_(2)放空过程中,放空管管内CO_(2)的压力、温度和相态的演变规律和差异,为实际工业CO_(2)管道放空操作提供直接的数据支持和参考建议。结果表明,密相和超临界相CO_(2)放空过程阀门上游截面和下游截面压力会分别经历快速降压阶段和充压阶段。各截面温度演变过程均会经历两段温降和温升过程。相较密相CO_(2)放空,超临界相CO_(2)放空阀门前后截面的压差更大,这可能会对阀门造成更为强烈的冲击。然而,尽管可能存在上述问题,超临界相CO_(2)放空相较密相CO_(2)放空管内CO_(2)可以更早脱离气液饱和相。因此,超临界CO_(2)放空时管内发生干冰冻堵的风险也相对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 二氧化碳 实验验证 CO_(2)管道 放空特性 CO_(2)相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管道多级节流放空特性研究
5
作者 范振宁 梁海宁 +5 位作者 房茂立 赫一凡 于帅 闫兴清 赵坤 喻健良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61-1769,共9页
基于工业规模CO_(2)管道节流试验装置,开展了两组不同节流阀门开度的二级管道节流试验。利用等焓节流模型和GERG—2008状态方程绘制等焓曲线,用以探究CO_(2)管道多级节流放空特性并为实际管道节流放空操作提供相关建议。结果表明:在靠... 基于工业规模CO_(2)管道节流试验装置,开展了两组不同节流阀门开度的二级管道节流试验。利用等焓节流模型和GERG—2008状态方程绘制等焓曲线,用以探究CO_(2)管道多级节流放空特性并为实际管道节流放空操作提供相关建议。结果表明:在靠近三相点附近,等焓节流下游温度会随下游压力的微小变化而有明显下降,定义该区为快速温降区;节流阀开度的减小可以提升一级节流阀下游最低温度(阀门开度均为100%时为-32.01℃,开度均为50%时为-12.75℃),但会使二级节流阀下游温度降低(100%阀门开度时为-35.96℃,50%阀门开度时为-44.58℃);阀门开度的减小可使一级节流管内CO_(2)相变过程远离三相点附近的快速温降区,但会使二级节流管内CO_(2)相变过程靠近快速温降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 CO_(2)管道 二级节流 等焓模型 放空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大数据的玉米淀粉制果糖生产过程建模优化
6
作者 郭丽娟 徐晨阳 +7 位作者 张忠义 孟嘉琦 杨铭杨 董亚超 刘琳琳 庄钰 都健 张磊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49-253,259,共6页
传统玉米深加工工厂进行玉米淀粉制糖的工艺复杂,产生大量结构复杂的工业数据,且生产过程中受多种因素影响,导致产品质量波动大。为解决此问题,提出一种考虑数据不确定性构建代理模型并进行优化操作参数的方法。首先,利用实际工业生产... 传统玉米深加工工厂进行玉米淀粉制糖的工艺复杂,产生大量结构复杂的工业数据,且生产过程中受多种因素影响,导致产品质量波动大。为解决此问题,提出一种考虑数据不确定性构建代理模型并进行优化操作参数的方法。首先,利用实际工业生产的数据作为数据源,采用人工神经网络作为代理模型拟合输入输出数据,通过高斯考虑方差和置信区间分析数据的不确定性,最后以果糖含量最高为目标,分别采用遗传算法和粒子群优化算法对操作参数优化,结果对比表明,遗传算法优化得到的果糖含量较粒子群优化算法提高1.45%。提出的优化模型可用于辅助工业生产,从而提高产品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淀粉 果糖 数据驱动 人工神经网络 遗传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ckering乳液法制备SiO_(x)/G@C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7
作者 刘凤霞 李雨霏 +3 位作者 魏炜 黄杰 许晓飞 刘志军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2-187,共6页
硅基负极在LIB充放电循环中的巨大体积膨胀以及较低的e-、Li+电导率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提出了一种高效且快速的Pickering乳液油相扩散法一步合成胶囊结构的SiO_(x)/G@PPO-C复合微球。乳液油相作为牺牲层构筑了微球的空心结构,为内部... 硅基负极在LIB充放电循环中的巨大体积膨胀以及较低的e-、Li+电导率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提出了一种高效且快速的Pickering乳液油相扩散法一步合成胶囊结构的SiO_(x)/G@PPO-C复合微球。乳液油相作为牺牲层构筑了微球的空心结构,为内部包埋的SiO_(x)体积膨胀提供了缓冲空间。通过高温碳化和额外碳掺杂制备了复合微球的导电碳球壳(SiO_(x)/G@C),旨在提高负极材料活性单元的导电性。结果表明,Pickering乳液油相扩散法具有操作耗时短、工艺过程简单、技术适应性强等显著优点,可为新型硅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设计和产业化制备提供新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Pickering乳液 硅基负极 胶囊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离乙酸乙酯+乙醇+水体系:离子液体筛选、汽液相平衡和过程模拟
8
作者 李鑫 王维 +2 位作者 张羽 谢湫钰 袁昊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5-85,共11页
乙酸乙酯、乙醇和水体系能够形成三个二元和一个三元的共沸体系。本文旨在以离子液体(IL)为萃取剂打破这些共沸,实现该三元体系的有效分离。基于COSMO-RS模型和黏度预测模型,计算了65种ILs的选择性、溶解度和黏度,发现1-丁基-3-甲基咪... 乙酸乙酯、乙醇和水体系能够形成三个二元和一个三元的共沸体系。本文旨在以离子液体(IL)为萃取剂打破这些共沸,实现该三元体系的有效分离。基于COSMO-RS模型和黏度预测模型,计算了65种ILs的选择性、溶解度和黏度,发现1-丁基-3-甲基咪唑醋酸盐([BMIM][Ac])是65种ILs中最符合要求的萃取剂。进行了乙酸乙酯(1)+乙醇(2)+水(3)+IL(4)的四元汽液相平衡(VLE)实验,证实[BMIM][Ac]能够打破所有共沸体系,验证了筛选结果。NRTL和UNIQUAC方程关联四元VLE数据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1.69%和2.20%,关联结果可靠。通过量化计算定性和定量分析了IL分离该三元体系的机理,表明[BMIM][Ac]与乙酸乙酯发生弱氢键作用(-8.22kcal/mol,1kcal≈4.186kJ),与乙醇和水分别发生强氢键作用(-15.83kcal/mol和-16.14kcal/mol)。基于方程关联所得参数,模拟并优化了以IL为萃取剂分离乙酸乙酯+乙醇+水体系的萃取精馏过程,显示乙酸乙酯、乙醇和水的产品纯度均可达到0.999。研究结果验证了[BMIM][Ac]作为萃取剂分离该三元共沸体系工业化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液体 共沸(混合)物 萃取精馏 汽液平衡 机理分析 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醇催化转化制高值化学品研究进展
9
作者 王嘉 孙丹卉 +4 位作者 乔一凡 范秀方 赵立东 贺雷 陆安慧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587-2597,共11页
生物质乙醇可作为平台分子催化转化制备高附加值化学品,是一条低碳环保的绿色路线。乙醇性质活泼,经催化脱氢、脱水、羟醛缩合、环化等可制备多种高附加值化学品(如乙醛、烯烃、丁醇、高碳醇、芳香醇/醛等)。但乙醇催化转化反应网络复杂... 生物质乙醇可作为平台分子催化转化制备高附加值化学品,是一条低碳环保的绿色路线。乙醇性质活泼,经催化脱氢、脱水、羟醛缩合、环化等可制备多种高附加值化学品(如乙醛、烯烃、丁醇、高碳醇、芳香醇/醛等)。但乙醇催化转化反应网络复杂,实现乙醇定向转化的核心是催化剂上不同活性中心的高效协同,以及多步基元反应的速率匹配。本文通过对乙醇转化活性中心、反应路径和反应机理的认识,根据反应产物的种类,系统综述了多相催化乙醇制备高值化学品的研究进展。针对乙醇定向转化的催化剂体系及反应机理,概述了多活性中心协同调变机制和催化剂活性中心与乙醇转化性能的构效关系,阐明了乙醇转化产物分布的调控机理。其中,由乙醇出发制备C6+高碳醇和芳香醇/醛等高值含氧化合物可能是未来乙醇转化利用的研究重点,从工程应用角度,亟需发展乙醇转化利用的反应分离一体化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醇 催化 多相反应 乙醛 丁二烯 高碳醇 芳香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外浮顶储罐抗风载结构响应机制研究
10
作者 周一卉 蔡语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18-928,共11页
风载是导致大型外浮顶储罐结构失效的典型灾害性因素,为探究大型外浮顶储罐对风载的结构响应机制,以10万m^(3)大型外浮顶储罐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储罐罐体-双盘式外浮顶一体化全尺寸结构模型和风场模型。采用CFD方法获得了不同液位下罐体... 风载是导致大型外浮顶储罐结构失效的典型灾害性因素,为探究大型外浮顶储罐对风载的结构响应机制,以10万m^(3)大型外浮顶储罐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储罐罐体-双盘式外浮顶一体化全尺寸结构模型和风场模型。采用CFD方法获得了不同液位下罐体周向与外浮顶顶部风压分布。基于流固耦合算法,分别就外浮顶在低、中、高液位下的漂浮工况和外浮顶落底工况下罐-顶一体化结构对风载的响应机制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罐体周向风压不受液位影响,在迎风侧可达到最大风压1400 Pa;外浮顶顶部风压压差随液位升高而增大,在100%液位时可达到2410 Pa,导致外浮顶发生侧倾或不平衡升降的事故概率增加;外浮顶顶板在风载作用下沿竖直方向的最大变形差值在100%液位达到最大,为16.44 mm;极端落底工况下的外浮顶对风载的响应非常敏感,相比由储液支撑的外浮顶,其最大变形量提升幅度可达到528.3%,且每圈面板变形量比无风工况增加48%~77%,应高度重视支柱支撑与风载的耦合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大型储罐 双盘式外浮顶 风载 结构响应 流固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epSeek辅助计算结构力学研究的可行性分析及探索
11
作者 阎军 刘洪沅 +4 位作者 王骏杰 蒋官儒 严梓睿 聂英豪 阎琨 《计算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9-195,共7页
计算结构力学是现代工程科学的核心支撑学科之一,但其专业门槛高、程序实现复杂的特点,导致研究者需投入大量时间进行前期知识储备与算法开发训练。大语言模型的语义解析、知识整合、代码生成与算法推导等能力,为破解上述问题提供了一... 计算结构力学是现代工程科学的核心支撑学科之一,但其专业门槛高、程序实现复杂的特点,导致研究者需投入大量时间进行前期知识储备与算法开发训练。大语言模型的语义解析、知识整合、代码生成与算法推导等能力,为破解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范式革新的技术路径。基于此,本文针对DeepSeek-R1大语言模型辅助计算结构力学研究的可行性与局限性开展了评估分析。首先以有限元聚类分析这一新兴计算结构力学方法为研究对象,测试了基于大语言模型完成其关键环节程序开发的可行性,分析了语义交互策略、专业术语完备等因素对Deepseek-R1输出有效性的影响,并对比了相同输入信息下不同大语言模型的性能。其次,本文基于若干典型计算结构力学问题测试了不同大语言模型输出结果的有效性。最后,本文基于数值实例经验,浅析了以DeepSeek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模型辅助计算结构力学研究的可行性与局限性。测试结果显示,DeepSeek-R1等大语言模型在降低计算结构力学研究门槛、提升算法开发效率方面展现出优势,但用于复杂问题时仍需理论基础和程序经验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epSeek 计算结构力学 人工智能 点阵结构 有限元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性介质中腐植酸电化学氧化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冯晴晴 何德民 +1 位作者 范玉强 关珺 《现代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7-213,共7页
采用三电极体系的H型隔膜电解池对腐植酸(humic acid,HA)在碱性条件下的电化学氧化过程进行动力学研究,考察了温度、阳极电位、碱液质量浓度对电化学氧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HA电化学氧化符合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活化能为19.94 kJ/mol... 采用三电极体系的H型隔膜电解池对腐植酸(humic acid,HA)在碱性条件下的电化学氧化过程进行动力学研究,考察了温度、阳极电位、碱液质量浓度对电化学氧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HA电化学氧化符合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活化能为19.94 kJ/mol,各反应条件对HA进一步氧化成高附加值的煤酸(CA)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对各反应条件下的氧化过程进行分析发现,温度影响分子间键能和双电层充放电速率;阳极电位影响相应的电流密度,进而影响电子转移效率;碱液质量浓度改变溶液的电导性。HA电化学氧化后分子结构发生改变,可为进一步研究煤电化学氧化这一复杂反应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植酸 碱性 电化学氧化 动力学 反应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合机器学习和强化学习的润滑油分子集生成方法 被引量:1
13
作者 周康 魏朝良 +4 位作者 汤仲平 王栋 车昕昊 王建新 张磊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04-816,共13页
基于从分子层面更理性化指导润滑油品改性实验、构建充分详实的基础油分子结构和物性数据库的目的,采用了一种结合机器学习和强化学习的润滑油矿物型基础油分子集生成方法,按个性化地生成满足目标结构或性质要求的理想分子集。通过利用... 基于从分子层面更理性化指导润滑油品改性实验、构建充分详实的基础油分子结构和物性数据库的目的,采用了一种结合机器学习和强化学习的润滑油矿物型基础油分子集生成方法,按个性化地生成满足目标结构或性质要求的理想分子集。通过利用随机森林模型快速预测分子物性和神经网络模型智能探索分子化学空间的双重优势,该方法能够在数小时内生成数千个满足设计要求的基础油分子,并且可同时考虑熔点、沸点、油品黏度、分子结构等多方面的设计需求,针对油品数据库构建时探究理想分子组成和辅助油品分子表征2种应用场景,分别通过以探究理想分子组成为目的的基础油分子生成和以辅助油品分子表征为目的的基础油分子生成2个案例来说明提出的技术路线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润滑油 基础油 分子数据库 机器学习 强化学习 随机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辅助水热法制备硬炭材料及其储钠性能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朔 周威 +2 位作者 宋雪旦 于畅 邱介山 《新型炭材料(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4-362,共9页
硬炭凭借较高的储钠容量、低电压平台以及优异的循环稳定性成为了钠离子电池(SIBs)最具应用潜力的负极材料。硬炭材料的微观孔隙结构是影响其储钠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合理调控硬炭材料的孔隙结构大小及分布对提升钠离子电池性能至关重... 硬炭凭借较高的储钠容量、低电压平台以及优异的循环稳定性成为了钠离子电池(SIBs)最具应用潜力的负极材料。硬炭材料的微观孔隙结构是影响其储钠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合理调控硬炭材料的孔隙结构大小及分布对提升钠离子电池性能至关重要。本文以β-环糊精为碳源,采用NaCl辅助水热法制备了一系列具有不同微观孔隙结构的硬炭材料,考察了NaCl浓度对硬炭微观孔隙结构的影响,研究了硬炭材料的储纳性能。采用非原位X射线衍射仪、拉曼光谱仪及高倍率透射电镜等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调控NaCl浓度能够优化硬炭材料的孔隙结构,提升硬炭材料闭孔体积。当NaCl浓度为2mol L^(-1)时,制备的硬炭材料(CD-2)的无序程度与石墨微晶尺寸最大,具有最大的闭孔体积与梯度孔隙结构。电化学测试表明,在0.02Ag^(-1)的电流密度下,CD-2硬炭材料具有360 mA hg^(-1)的高储钠比容量及90.2%的首次库伦效率。提出的NaCl辅助水热炭化调控硬炭闭孔结构的策略,为硬炭材料孔隙结构的合理设计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方法,指导了高性能SIBs硬炭负极材料的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炭 钠离子电池 负极 Β-环糊精 水热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O-LSTM的低温甲醇洗净化气CO_(2)含量预测 被引量:2
15
作者 孙悦鹏 孙延吉 +1 位作者 潘艳秋 王成宇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88-697,共10页
低温甲醇洗工艺作为我国煤化工生产中较为成熟的净化工艺,对其进行建模研究有利于工厂智能化建设与发展。本文基于某石化企业低温甲醇洗装置智能化建设的需要,建立了实时数据预处理规则,并基于贝叶斯优化(BO)的长短时记忆(LSTM)神经网... 低温甲醇洗工艺作为我国煤化工生产中较为成熟的净化工艺,对其进行建模研究有利于工厂智能化建设与发展。本文基于某石化企业低温甲醇洗装置智能化建设的需要,建立了实时数据预处理规则,并基于贝叶斯优化(BO)的长短时记忆(LSTM)神经网络建立净化气CO_(2)含量预测模型。结果表明,通过人工筛选及校正和最大信息系数(MIC)方法对装置的实时数据预处理后,可将采集的实时数据变量数由84个降低到22个,降低了数据冗余度;运用BO算法对LSTM模型的6个超参数进行调优,根据优化后的超参数组合建立BO-LSTM预测模型,得到BO-LSTM预测模型的评价指标均方根误差(RMSE)、平均绝对误差(MAE)、回归系数(R2)分别为0.0395、0.0275、0.9843,相比于传统的反向传播(BP)与LSTM模型精度更高、回归效果更好,证明了该模型在低温甲醇洗净化气组成预测运用中的可行性与准确性,能够为净化气产品的生产优化做指导。基于低温甲醇洗净化气CO_(2)含量预测模型的产品优化建模方法可为相关工艺数字化和智能化建设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甲醇洗 贝叶斯优化 神经网络 计算机模拟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重交联型丙烯酸酯改性水性聚氨酯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松 马嘉旺 +3 位作者 班涛 蒋展鹏 曾荣 朱秀玲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7-121,共5页
通过溶液聚合法合成水性聚氨酯(WPU)预聚体,再引入20wt%的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对预聚体进行改性,获得单交联型的MMA改性WPU(WPUA)乳液;然后合成一种双双键双酰胺键的交联剂四亚甲基二丙烯酰胺(PABD),将PABD引入到上述单交联型WPUA乳液... 通过溶液聚合法合成水性聚氨酯(WPU)预聚体,再引入20wt%的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对预聚体进行改性,获得单交联型的MMA改性WPU(WPUA)乳液;然后合成一种双双键双酰胺键的交联剂四亚甲基二丙烯酰胺(PABD),将PABD引入到上述单交联型WPUA乳液中获得双交联型WPUA乳液。粒径及外观的观测结果表明,乳液状态稳定。当交联剂PABD的添加量为4wt%时,薄膜的交联度较高,凝胶含量达到了91.14%。并且改性后WPUA薄膜的力学性能优异,拉伸强度最大为13.78MPa,断裂伸长率为261%,硬度最大达4H,附着力均保持在最优等级0级。WPUA薄膜的耐水性也较为优异,吸水率最低仅为7.73%。此外,WPUA薄膜的终止分解温度约为480℃,具有较好的耐热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性聚氨酯 甲基丙烯酸甲酯 双重交联 耐水性 凝胶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连蛇岛蝮蛇类凝血酶基因在毕赤酵母中的克隆表达及分离纯化(英文) 被引量:15
17
作者 杨青 胡学军 +4 位作者 许小明 高晓蓉 安利佳 苏志国 J.C.JANSON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90-393,共4页
根据同源性分析设计引物 ,通过RT PCR方法从大连蛇岛蝮蛇毒腺总RNA中合成扩增出类凝血酶基因 ,之后将该基因克隆到表达载体 pPIC9K中 ,经电激转化后整合至毕赤酵母细胞基因组中 .经筛选得到甲醇快速生长型转化子His+ Mut+ 在 5 0 0ml摇... 根据同源性分析设计引物 ,通过RT PCR方法从大连蛇岛蝮蛇毒腺总RNA中合成扩增出类凝血酶基因 ,之后将该基因克隆到表达载体 pPIC9K中 ,经电激转化后整合至毕赤酵母细胞基因组中 .经筛选得到甲醇快速生长型转化子His+ Mut+ 在 5 0 0ml摇瓶中培养 ,甲醇诱导分泌表达 .上清液中重组类凝血酶是通过两步柱层析得到 :QSepharoseFF和Benzamidine Sepharose 4BCL .与天然蛇毒类凝血酶一致 ,分泌表达的重组类凝血酶具有较强的酯酶活性 ,但精氨酸甲酯如TAME的水解活性较弱 .此重组类凝血酶在 37℃中性溶液中保存过夜将分解成小肽 ,但在 0℃下很稳定 .该酶的最适pH为 8 0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连蛇岛 蝮蛇 类凝血酶基因 毕赤酵母 克隆 表达 分离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RASTIC指标体系法在大连市地下水易污性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54
18
作者 杨庆 栾茂田 +4 位作者 崇金著 王国利 周慧成 周集体 王栋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684-688,共5页
对地下水埋深、含水层的净补给、岩性、土壤类型、地形、渗流区介质、渗透系数 7 个参数的评分以及地理信息系统( G I S)在评分过程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讨论,所取得的大连市地下水 D R A S T I C易污性评价结果对大连市... 对地下水埋深、含水层的净补给、岩性、土壤类型、地形、渗流区介质、渗透系数 7 个参数的评分以及地理信息系统( G I S)在评分过程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讨论,所取得的大连市地下水 D R A S T I C易污性评价结果对大连市政府制定地下水资源的环境保护与管理措施具有指导作用. 该方法可用于我国广大地区的地下水易污性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污染 地理信息系统/易污性 DRASTI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亲水相互作用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法测定不同成熟阶段草莓中18种游离氨基酸
19
作者 鞠敏 宋玉明 +7 位作者 赵金凤 孙玉明 周丽娜 殷庆鑫 王晨 蔡蕊 徐强 万慧慧 《色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72-381,共10页
不同成熟时期草莓中游离氨基酸的组成和含量测定对草莓的品质评价和营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建立了基于亲水相互作用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快速直接测定不同成熟阶段草莓中18种游离氨基酸的分析方法。将经过研磨后的草莓... 不同成熟时期草莓中游离氨基酸的组成和含量测定对草莓的品质评价和营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建立了基于亲水相互作用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快速直接测定不同成熟阶段草莓中18种游离氨基酸的分析方法。将经过研磨后的草莓样品用水提取并通过离心和膜过滤后,进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采用ACQUITY UPLC Glycan BEH Amide亲水相互作用液相色谱柱(150 mm×2.1 mm,1.7μm),以含有5 mmol/L甲酸铵和0.1%甲酸的乙腈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采用三重四极杆质谱仪,在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扫描模式下,以基质匹配标准曲线法对氨基酸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在0.5~40.0μmol/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 2≥0.992)。方法的日内精密度为1.0%~14.8%,日间精密度为3.6%~17.6%;检出限在50~250 nmol/L范围内。在3个添加水平下,草莓基质中样品加标回收率为75.0%~114.6%,相对标准偏差为0.3%~13.5%。将建立的定量分析方法用于5个不同成熟时期草莓中氨基酸含量的测定,经统计分析后共筛选出7种差异性游离氨基酸(苯丙氨酸、异亮氨酸、谷氨酰胺、4-氨基丁酸、精氨酸、谷氨酸和天冬氨酸)。该方法快速、准确,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可对草莓中游离氨基酸组成进行定量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 亲水相互作用色谱 串联质谱 游离氨基酸 草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锅法对PMMA及聚酯类材料的表面改性及抗生物垢性能评价
20
作者 赵莹 董继程 +4 位作者 方元 张立军 靳琳 刘波 程昉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1-145,共15页
报道了一种对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及聚酯类材料表面改性的通用方法,制备了具有广谱性和可持续后续反应活性的抗蛋白抗细菌涂层,该方法克服了通过引入特定基团用于表面改性的限制.分别采用一锅法和两步法在PMMA上聚合两性离子单体甲... 报道了一种对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及聚酯类材料表面改性的通用方法,制备了具有广谱性和可持续后续反应活性的抗蛋白抗细菌涂层,该方法克服了通过引入特定基团用于表面改性的限制.分别采用一锅法和两步法在PMMA上聚合两性离子单体甲基丙烯酸磺基甜菜碱(SBMA),元素分析结果表明,经一锅法制备的PMMA-SBMA改性涂层的SBMA含量最高,因此选择一锅法进行后续研究.在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有机玻片、聚碳酸酯(PC)有机玻片、聚对苯二甲酸-1,4-环己烷二甲醇酯(PCT)有机玻片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有机玻片等聚酯类材料的表面上验证了该方法的广谱性.Ellman’s assay定量研究结果表明,PMMA-SBMA改性涂层表面仍存在乙烯基砜基基团,表明该涂层具有可持续后续反应活性.采用石英晶体微天平(QCM)评价了涂层抗牛血清白蛋白(BSA)吸附的能力,结果表明,一锅法涂层显著减少了72.3%的蛋白质非特异性吸附;静态涂层抗细菌黏附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对于蜡样芽孢杆菌、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静态下涂层细菌附着面积减少80%以上;流动池和流场计算结果表明,该涂层在两种剪切力(0.16和1.6 dynes/cm2)的流动条件下均可以抵抗细菌附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锅法 两性离子 抗细菌黏附 流动条件 剪切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