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5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连市区普通居民的汞暴露风险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牛小丽 孙青 +2 位作者 郭梅 周集体 张瑛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40-949,共10页
为了解沿海地区居民的汞暴露情况及其膳食汞的主要来源,对大连市区普通居民的膳食消费情况及其发汞浓度进行了调查与分析.普通居民的膳食消费情况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水产品消费情况、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等,... 为了解沿海地区居民的汞暴露情况及其膳食汞的主要来源,对大连市区普通居民的膳食消费情况及其发汞浓度进行了调查与分析.普通居民的膳食消费情况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水产品消费情况、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等,填写调查问卷的志愿者们同时自愿提供头发样品.膳食样品,如水产品、谷物、蔬菜等常见品种在大连市区的市场采用随机采购的方式获得.头发和膳食样品中的汞含量采用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测定结果为:水产品中总汞含量为15.32(1.89~ 86.40) μg· kg^-1,其中甲基汞含量为8.05(1.79 ~ 40.33) μg ·kg^-1;谷物和蔬菜总汞含量分别为2.04(0.05 ~ 11.95) μg· kg^-1和0.96(0.05 ~ 2.74) μg ·kg^-1;头发样品中总汞浓度为(0.46±0.55) μg·g-1,其中甲基汞浓度为(0.28±0.19) μg·g-1.通过估算得知,大连市普通居民日平均的汞摄入量为0.043 μg·(kg·d)-1,其中来自水产品的摄入量占膳食摄入的63.6%.居民发汞浓度与年龄、水产品食用量呈正相关,与身高、体重没有显著的相关性;与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规定的人体发汞风险参考剂量1 μg ·g-1相对照,此次调查人群中约有4.6%的居民发汞浓度超出该标准限值,这表明大连市区普通居民可能面临汞暴露的潜在风险.该研究结果将为我国普通居民的汞暴露评估和风险控制提供重要参考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汞暴露 发汞 膳食汞摄入 大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研究--基于人人网 被引量:28
2
作者 王嘉 戴艳军 王智宇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79-85,共7页
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对大学生的网络精神生活具有表征和引导作用。通过整体网分析、年级分析、话题分析以及深度访谈,对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的嬗变、类型、特点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网络意见领... 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对大学生的网络精神生活具有表征和引导作用。通过整体网分析、年级分析、话题分析以及深度访谈,对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的嬗变、类型、特点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因其追随者不断成长发展需求的变化而更迭;"网络意见领袖"影响力具有局域性,即难以在所有领域都起到作用;人人网尽管采用实名制,而其"网络意见领袖"与现实"意见领袖"仍会存在偏差。研究结果对充分发挥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的作用有所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人网 网络意见领袖 大学生 中心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需求不确定性的化工生产计划与调度集成 被引量:6
3
作者 田野 董宏光 +2 位作者 邹雄 李霜霜 王兵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3552-3558,共7页
生产计划与调度是化工供应链优化中两个重要的决策问题。为了提高生产决策的效率,不仅要对计划与调度进行集成,而且要考虑不确定性的影响。对于多周期生产计划与调度问题,首先在每个生产周期内,分别建立计划与调度的确定性模型,通过产... 生产计划与调度是化工供应链优化中两个重要的决策问题。为了提高生产决策的效率,不仅要对计划与调度进行集成,而且要考虑不确定性的影响。对于多周期生产计划与调度问题,首先在每个生产周期内,分别建立计划与调度的确定性模型,通过产量关联对二者进行集成。然后考虑需求不确定性,使用有限数量的场景表达决策变量,建立二阶段随机规划模型。最后运用滚动时域求解策略,使计划与调度结果在迭代过程中达到一致。实例结果表明,在考虑需求不确定性时,与传统方法相比,随机规划方法可以降低总费用,结合计划与调度的分层集成策略,实现了生产操作性和经济性的综合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划与调度 不确定性 随机规划 优化 模型 系统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验室模拟制备环境持久性自由基及其生物毒性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郭溪 张瑛 +3 位作者 孟甜甜 杨瑞新 司小会 周集体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095-2102,共8页
一些表面吸附有机物的颗粒物在不完全燃烧的过程中会产生环境持久性自由基(EPFRs),但是目前关于这些EPFRs的水生生物毒性的报道还很有限.为了更好地了解EPFRs对水生生物的毒性作用,采用邻苯二酚-二氧化硅(CT-SiO_2)模拟体系在限氧条件... 一些表面吸附有机物的颗粒物在不完全燃烧的过程中会产生环境持久性自由基(EPFRs),但是目前关于这些EPFRs的水生生物毒性的报道还很有限.为了更好地了解EPFRs对水生生物的毒性作用,采用邻苯二酚-二氧化硅(CT-SiO_2)模拟体系在限氧条件下制备EPFRs,考察金属离子(Fe、Cu、Ni、Zn)及其氧化物、热解温度和CT/SiO_2质量比对颗粒物表面EPFRs生成的影响,并对EPFRs悬浮液中·OH的产生以及对发光细菌的急性毒性进行了测定.采用电子顺磁共振(EPR)对制备的EPFRs进行表征的结果表明,金属氧化物能够促进EPFRs的生成,而金属离子则恰好相反;热解温度以及CT/SiO_2质量比是EPFRs的生成过程的重要影响因素,对CT-SiO_2热解体系中EPFRs的生成浓度和类型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EPFRs的生成浓度在热解温度为400℃且CT/SiO_2质量比为0.032时,达到最高值5.04×10^(15)spins·g^(-1).本研究所制备的EPFRs在环境空气中的半衰期,能够达到18—80 d,这可能是因为其与颗粒物的结合增加了其稳定性;发光细菌(P.phosphoreum T3spp.)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含有EPFRs的颗粒物对发光细菌的发光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发光抑制率与EPFRs浓度呈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并推测可能与EPFRs悬浮液中活性氧物种(ROS)的产生有关.该结果为研究EPFRs在环境过程中的形成因素及其生物毒性提供了基础,为研究EPFRs的潜在环境风险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持久性自由基 影响因素 半衰期 发光细菌 水生生物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定床反应器上挤条小晶粒TS-1催化丙烯环氧化反应(英文) 被引量:10
5
作者 左轶 宋万仓 +3 位作者 王梦丽 徐永海 王祥生 郭新闻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83-190,共8页
采用纳米TS-1母液作为晶种,在四丙基溴化铵(TPABr)-乙胺廉价水热体系中,合成出晶粒尺寸为600nm×400nm×250nm的小晶粒钛硅分子筛(TS-1),用挤条法将其成型,得到的挤条小晶粒TS-1被用于催化固定床反应器中的丙烯环氧化反应.采用... 采用纳米TS-1母液作为晶种,在四丙基溴化铵(TPABr)-乙胺廉价水热体系中,合成出晶粒尺寸为600nm×400nm×250nm的小晶粒钛硅分子筛(TS-1),用挤条法将其成型,得到的挤条小晶粒TS-1被用于催化固定床反应器中的丙烯环氧化反应.采用X射线衍射(XRD)光谱,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紫外-可见(UV-Vis)漫反射光谱及氮气物理吸附对挤条成型的小晶粒TS-1进行表征,并对丙烯环氧化的最优反应条件进行考察.其中所考察的条件包括:反应温度,压力,丙烯/H2O2摩尔比(n(C3H6)/n(H2O2)),丙烯、甲醇及H2O2的质量空速(WHSV)以及NH3·H2O浓度.在所考察的范围内,温度对环氧丙烷(PO)收率的影响较小,当反应压力为2.0MPa,n(C3H6)/n(H2O2)为4时,可以得到最高的PO收率.当丙烯、甲醇及H2O2的空速分别为0.93、2.5及0.25h-1时,PO在产物中的含量最高.较低的NH3·H2O浓度对高PO收率更有利.在优化的反应条件下,对比不同晶粒大小TS-1的催化性能,并考察了挤条小晶粒TS-1的长期运转性能,连续反应1000h,H2O2转化率及PO选择性仍能维持在95%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环氧化 TS-1 H2O2 反应条件 表征 固定床反应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掺杂多孔碳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26
6
作者 余正发 王旭珍 +1 位作者 刘宁 刘洋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24-831,862,共9页
通过掺杂氮原子对多孔碳材料进行功能化,可强化多孔碳材料固有的优异性能并赋予其新功能,从而拓宽其在各领域的应用范围。近年来,研究者相继开发了一系列技术方法,已制备得到多种结构特异、性能优异的氮掺杂多孔碳材料。本文基于氮掺杂... 通过掺杂氮原子对多孔碳材料进行功能化,可强化多孔碳材料固有的优异性能并赋予其新功能,从而拓宽其在各领域的应用范围。近年来,研究者相继开发了一系列技术方法,已制备得到多种结构特异、性能优异的氮掺杂多孔碳材料。本文基于氮掺杂多孔碳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详细介绍了利用液相模板法、化学气相沉积法、氨气后处理法、化学活化法和水热法等制备氮掺杂多孔碳材料的方法,评述了各种方法的特点及局限性,并简要介绍了该类材料在电池催化、气体吸附分离、储氢及污染气体脱除等方面的应用,指出了氮掺杂多孔碳材料工业应用的规模化制备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碳 N掺杂 模板法 化学气相沉积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二硫化钼/石墨烯组装体的制备及其催化脱硫性能 被引量:13
7
作者 王旭珍 刘宁 +2 位作者 胡涵 王新平 邱介山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81-88,共8页
采用水热合成法,原位一步还原硫钼酸铵/氧化石墨前驱体,得到三维的二硫化钼/石墨烯(3D-MoS2/G)组装体催化剂。通过X-射线衍射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拉曼光谱仪、场发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以及低温氮吸附等手段对其结构和形貌进行... 采用水热合成法,原位一步还原硫钼酸铵/氧化石墨前驱体,得到三维的二硫化钼/石墨烯(3D-MoS2/G)组装体催化剂。通过X-射线衍射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拉曼光谱仪、场发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以及低温氮吸附等手段对其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以羰基硫(COS)的催化加氢转化为评价指标,对比研究微波处理前/后组装体催化剂的加氢脱硫性能。与传统硫化法制备的MoS2/γ-Al2O3催化剂相比,经微波处理的水热一步法构筑的3D-MoS2/G-160M组装体显示出优异的催化加氢脱硫活性,在较低的反应温度下(260℃),COS转化率即可达100%。这种优异的催化性能归结为三维组装体的特殊结构及高度分散在其石墨烯片层上的MoS2纳米晶的共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组装体催化剂 二硫化钼 羰基硫 加氢脱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_2/CH_4在吸附剂上的动态吸附特性 被引量:18
8
作者 欧阳少波 徐绍平 +1 位作者 张俊杰 丛媛媛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546-2551,共6页
对N2/CH4在11种不同商业吸附剂上的动态吸附行为进行了研究。通过吸附平衡、吸附热力学和吸附动力学分析了它们对N2/CH4的吸附分离特性,得到了N2和CH4在各吸附剂上的吸附平衡、吸附热力学和吸附动力学基础数据。通过Langmuir吸附模型和F... 对N2/CH4在11种不同商业吸附剂上的动态吸附行为进行了研究。通过吸附平衡、吸附热力学和吸附动力学分析了它们对N2/CH4的吸附分离特性,得到了N2和CH4在各吸附剂上的吸附平衡、吸附热力学和吸附动力学基础数据。通过Langmuir吸附模型和Freundlich吸附模型对N2和CH4在吸附剂上的吸附平衡数据进行线性拟合时发现,对于微孔性活性炭两种模型都能达到较好的拟合结果,而对非炭质吸附剂或非微孔性炭质吸附剂拟合结果并不理想;采用Gibbs方程计算得到的吸附剂对吸附N2和CH4的ΔG都小于0,说明所选吸附剂对N2和CH4的吸附都是自发的过程,对于炭质吸附剂吸附CH4的ΔG小于吸附N2的ΔG,说明炭质吸附剂对CH4的吸附能力较N2要大,且CH4/N2的分离系数与吸附剂对吸附CH4和N2的ΔG差值之间也存在相关性;CH4/N2在AC1上的吸附行为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说明CH4在吸附剂AC1上的吸附行为由表面吸附过程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剂 氮气 甲烷 分离 等温线 热力学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微藻对典型行业废水急性毒性响应的敏感性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张瑛 王斯扬 +3 位作者 张锡龙 王东洲 周斯芸 周集体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92-100,共9页
研究考察了不同行业废水对4种微藻24 h和72 h的急性毒性效应。以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海水小球藻(Chlorella spp.)以及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为指示生物,采用COD浓度较高的焦... 研究考察了不同行业废水对4种微藻24 h和72 h的急性毒性效应。以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海水小球藻(Chlorella spp.)以及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为指示生物,采用COD浓度较高的焦化厂实际生产废水和制药厂实际生产废水、COD浓度较低的印染厂生化处理后出水和城市污水处理厂进出水作为受试水体,以微藻的生长抑制率为测试指标,评价微藻对不同行业废水的急性毒性效应和敏感性。结果表明,不同行业废水对4种微藻的急性毒性效应有所不同:焦化废水对等鞭金藻的生长抑制作用最强,制药废水对斜生栅藻的毒性效应最为明显,印染废水及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进出水对海水小球藻的毒性较为显著,说明不同微藻对不同行业废水毒性的敏感性存在差异。上述研究结果为废水毒性评价中受试物种的选择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化废水 印染废水 制药废水 城市废水 微藻 生物毒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骨架镍催化对苯二甲酸二甲酯加氢制备1,4-环己烷二甲酸二甲酯 被引量:10
10
作者 徐晓清 荣泽明 +4 位作者 杜文强 郑飞跃 梁琰 王越 吕连海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239-1243,共5页
采用骤冷法制备改性骨架镍(QS-Ni),并将其应用于对苯二甲酸二甲酯(DMT)催化加氢制备1,4-环己烷二甲酸二甲酯(DMCD),考察了溶剂、反应温度、压力、DMT初始浓度及催化剂用量对DMT加氢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异丙醇为溶剂,DMT初始... 采用骤冷法制备改性骨架镍(QS-Ni),并将其应用于对苯二甲酸二甲酯(DMT)催化加氢制备1,4-环己烷二甲酸二甲酯(DMCD),考察了溶剂、反应温度、压力、DMT初始浓度及催化剂用量对DMT加氢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异丙醇为溶剂,DMT初始浓度为1.0 mol/L,m(DMT)∶m(催化剂)=4∶1,在95℃和6 MPa条件下反应140 min,DMT转化率为100%,目标产物DMCD选择性达92.3%。催化剂QS-Ni循环使用16釜后,DMT转化率在99.3%以上,DMCD选择性为9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苯二甲酸二甲酯 1 4-环己烷二甲酸二甲酯 改性骨架镍 骤冷法 催化加氢 精细化工中间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炭的微孔结构对其选择性吸附CH_4/N_2混合气中CH_4的影响 被引量:7
11
作者 苏艳敏 徐绍平 +3 位作者 王吉峰 刘万祝 肖荣林 欧阳少波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89-94,共6页
活性炭因其具有较高的选择吸附性和吸附容量已被广泛应用于CH4/N2的吸附分离研究,影响活性炭选择吸附性和吸附容量的主要物理参数之一是其微孔结构,准确地表征活性炭的微孔结构并阐明其与活性炭选择性吸附CH4/N2混合气中CH4的内在联系... 活性炭因其具有较高的选择吸附性和吸附容量已被广泛应用于CH4/N2的吸附分离研究,影响活性炭选择吸附性和吸附容量的主要物理参数之一是其微孔结构,准确地表征活性炭的微孔结构并阐明其与活性炭选择性吸附CH4/N2混合气中CH4的内在联系至关重要。为此,结合常温气体吸附法和分子探针技术,采用吸液驱气法表征了6种活性炭的微孔孔径分布,结合动态法测量得到CH4/N2分离因子,并借此分析了活性炭的微孔结构对其选择性吸附CH4/N2混合气中CH4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与77K条件下N2吸附法测试结果相比,吸液驱气法能够测量到活性炭中更小尺寸的孔;②活性炭样品微孔孔径分布不同,其CH4/N2分离因子也不相同;③活性炭孔径小于0.48nm的微孔对其选择性吸附混合气CH4/N2中的CH4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结论认为,吸液驱气法可为研发吸附分离CH4/N2的吸附剂提供更为准确的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炭 吸液驱气 微孔孔径分布 动态法 CH4 N2分离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水乳化液在疏水复合涂层网膜上破乳分离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孙晓哲 于志家 +2 位作者 徐鹏 董志健 赵小航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10-914,共5页
油水分离对于采油、炼油以及含油废水的处理有着重要的意义。采用喷涂-高温塑化的方法,在400目不锈钢网上复合PPS(聚苯硫醚)-PTFE(聚四氟乙烯)涂层,构造微米级细长纤维结构,形成了一种复合涂层网膜。该网膜具有良好的疏水性和亲油性,最... 油水分离对于采油、炼油以及含油废水的处理有着重要的意义。采用喷涂-高温塑化的方法,在400目不锈钢网上复合PPS(聚苯硫醚)-PTFE(聚四氟乙烯)涂层,构造微米级细长纤维结构,形成了一种复合涂层网膜。该网膜具有良好的疏水性和亲油性,最大孔径<10μm,对乳化液具有破乳分离的功能。考察了渗透通量以及水包油型乳化液破乳分离效果的影响因素。实验结果表明这种膜对水包油型乳化液具有良好的分离效果,在0.4 mm膜厚下,压力小于70 kPa时,水中的含油量小于10 mg·L-1。渗透通量随压力的升高而增加,膜厚对其也有一定影响,但操作压力太高、膜的面层厚度太薄均不利于分离,料液初始浓度对破乳分离的影响则不太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水分离 乳化液 膜通量 疏水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Virtools的氨合成塔模拟及虚拟系统构建 被引量:7
13
作者 肖武 吴静谧 +4 位作者 冉慧丽 张永策 李焕 毛金群 贺高红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68-71,121,共5页
针对氨合成固定床反应器,基于Virtools对氨合成塔进行模拟程序开发及其虚拟系统构建等问题,首先,采用一维拟均相模型对三套管氨合成塔进行数学建模,利用Virtools软件VLS语言进行模拟程序开发,通过模型求解,得到反应器中温度和组成分布结... 针对氨合成固定床反应器,基于Virtools对氨合成塔进行模拟程序开发及其虚拟系统构建等问题,首先,采用一维拟均相模型对三套管氨合成塔进行数学建模,利用Virtools软件VLS语言进行模拟程序开发,通过模型求解,得到反应器中温度和组成分布结果;然后,在3ds Max中对氨合成塔系统进行三维建模,并将模型导入Virtools中;最后,通过编译交互脚本BB模块实现与虚拟系统的数据交互和三维交互,构建三维情景化交互的氨合成塔虚拟系统。构建的氨合成塔虚拟系统沉浸感强、功能完善、交互操作逼真,可用于反应实验的仿真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实验 氨合成塔 VIRTOOLS 3ds MAX 虚拟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纳米ZSM-5催化剂上甲苯与碳酸二甲酯选择甲基化合成对二甲苯 被引量:7
14
作者 谭伟 赵岩 +2 位作者 吴宏宇 王祥生 郭新闻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19-724,共6页
以(6%SiO2+5%P2O5+3%MgO)/纳米ZSM-5为催化剂,在固定床反应器中,考察了甲苯(T)与碳酸二甲酯(DMC)甲基化合成对二甲苯(PX)的反应性能,特别是反应温度、水和甲苯与DMC摩尔比对反应性能的影响,并与甲醇(M)用作烷基化试剂的反应进行了对比... 以(6%SiO2+5%P2O5+3%MgO)/纳米ZSM-5为催化剂,在固定床反应器中,考察了甲苯(T)与碳酸二甲酯(DMC)甲基化合成对二甲苯(PX)的反应性能,特别是反应温度、水和甲苯与DMC摩尔比对反应性能的影响,并与甲醇(M)用作烷基化试剂的反应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DMC为烷基化试剂时,PX选择性达97%,反应40h后,催化剂很快失活。采用热重和紫外拉曼光谱对反应70h后的催化剂进行表征,发现用DMC作烷基化试剂时,催化剂积炭量较大,反应中引入水能在某种程度上减缓积炭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化 纳米ZSM-5 甲苯 碳酸二甲酯 甲醇 对二甲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剂热法制备Fe_3O_4/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及其性能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王旭珍 周泉 +2 位作者 任素贞 万鹏 邱介山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045-3049,共5页
以氧化石墨和二茂铁为原料,采用溶剂热法原位一步合成了Fe3O4/还原氧化石墨烯(Fe3O4/RGO)复合物,通过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循环伏安测试等手段对复合材料... 以氧化石墨和二茂铁为原料,采用溶剂热法原位一步合成了Fe3O4/还原氧化石墨烯(Fe3O4/RGO)复合物,通过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循环伏安测试等手段对复合材料的形貌、结构、磁性能和电化学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简单、可控的优点,通过调变前驱物中氧化石墨和二茂铁的比例,可以控制复合物中Fe3O4纳米粒子的负载量。所制备Fe3O4/RGO复合材料由平均粒径约20nm的Fe3O4纳米颗粒高度分散在还原氧化石墨烯片层上组成,具有较好的超顺磁性,电化学稳定性和良好的倍率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3O4 还原氧化石墨烯 溶剂热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硬碳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6
作者 李玉龙 刘瑞峰 +3 位作者 周颖 郭宏毅 贺磊 邱介山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A01期236-241,共6页
碳负极材料是迄今为止综合性能最好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通过对碳材料微观结构的设计,能够显著改善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和循环寿命,适应新能源汽车对动力电池的要求。与传统石墨负极材料相比,硬碳具有嵌锂容量高、倍率性... 碳负极材料是迄今为止综合性能最好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通过对碳材料微观结构的设计,能够显著改善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和循环寿命,适应新能源汽车对动力电池的要求。与传统石墨负极材料相比,硬碳具有嵌锂容量高、倍率性能好以及循环寿命长等优点。研究者通过改变碳源、优化制备工艺,相继制备了一系列结构独特性能优异的硬碳材料。基于硬碳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总结了以不同碳源制备硬碳材料的研究工作,并简要分析了硬碳的微观结构对材料嵌锂性能的影响。最后总结并指出了该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碳 锂离子电池负极 碳源 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界突发性大气污染防范及应急系统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7
17
作者 马书明 张树深 +1 位作者 郑洪波 匡文慧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4-28,共5页
基于国家跨界突发性事故防范与应急需要,以C/S结构为主体架构,基于组件式GIS平台ArcGIS Engine、.NET、Oracle、计算机网络等技术开发了突发性大气污染防范与应急系统.设计并开发了6大功能模块:基础空间信息模块、跨界环境专题信息模块... 基于国家跨界突发性事故防范与应急需要,以C/S结构为主体架构,基于组件式GIS平台ArcGIS Engine、.NET、Oracle、计算机网络等技术开发了突发性大气污染防范与应急系统.设计并开发了6大功能模块:基础空间信息模块、跨界环境专题信息模块、环境风险源申报模块、跨界污染风险评价与制图模块、跨界污染监控与预警模块、污染应急与指挥模块,实现了数据浏览、环境风险源申报、跨界风险评价、跨界污染预警与通信、污染应急辅助决策等功能.系统填补了我国在突发性跨界大气事故研究方面的空白,对完善我国突发性污染事件的环境风险管理体系,增加环境突发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T ARCGIS ENGINE 跨界 突发性大气污染 防范 应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步法预处理制备生物质燃料乙醇 被引量:7
18
作者 王晓娟 冯浩 +1 位作者 王斌 李志义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94-200,共7页
为了扩展燃料乙醇制备的预处理工艺的发展方向,该文针对燃料乙醇制备的2种新预处理方法——半纤维素分离两步预处理法和木质素分离两步预处理法进行了试验研究。分别以能源植物柳枝稷和农业废弃物玉米秸秆为原料,考查了这2种方法对酶水... 为了扩展燃料乙醇制备的预处理工艺的发展方向,该文针对燃料乙醇制备的2种新预处理方法——半纤维素分离两步预处理法和木质素分离两步预处理法进行了试验研究。分别以能源植物柳枝稷和农业废弃物玉米秸秆为原料,考查了这2种方法对酶水解过程中糖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半纤维素分离两步预处理法对柳枝稷的较优处理条件为:第一步预处理用3%质量分数的过氧化氢溶液在50℃处理16h,第二步预处理用去离子水在121℃处理30min,最终酶水解可获得89%的纤维素转化率;木质素分离两步预处理法对玉米秸秆的较优处理条件为:第一步预处理用碱性乙醇溶液(1%质量分数氢氧化钠和70%质量分数乙醇)在80℃处理2h,第二步预处理为去离子水在135℃处理30min,最终酶水解可获得83%的纤维素转化率;扫描电镜观察,柳枝稷和玉米秸秆的纤维束均被破坏,纤维素酶的作用面积得到提高。同时,分离提取了部分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可以回收提纯,应用于高附加值化学产品的制备。这一结果表明,这2种方法为实现燃料乙醇制备工程工业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料 乙醇 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 两步法预处理 糖转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通道冷却器内流动和传热特性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7
19
作者 潘娜娜 潘艳秋 +4 位作者 俞路 贾春燕 徐志 刘万发 桑凤亭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7-12,共6页
为满足固体激光器用微通道冷却器的换热要求,根据冷却器结构分别建立了二维和三维物理模型,利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首先对比研究两者的流动特性,然后考察雷诺数和玻片生热量对微通道流动和传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类似大平板间的矩... 为满足固体激光器用微通道冷却器的换热要求,根据冷却器结构分别建立了二维和三维物理模型,利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首先对比研究两者的流动特性,然后考察雷诺数和玻片生热量对微通道流动和传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类似大平板间的矩形微通道层流流动区域,其流动及传热特性可直接采用二维简化模型进行模拟分析;对于重点关注的转捩区,采用三维模型模拟分析更好;当雷诺数增大到转捩点,流体的传热效果得到明显增强;随着雷诺数的增大,玻片生热量对通道内最低压力需求的影响逐渐减小;不同玻片生热量对微通道流动影响不可忽略,对努赛尔数和通道总压降基本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通道冷却 数值模拟 转捩 传热 热负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质分散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红薯中的植物生长调节剂 被引量:10
20
作者 张婧 万慧慧 张华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963-969,共7页
建立了基质分散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红薯中氯吡脲、6-苄氨基嘌呤、增效胺以及多效唑含量的方法。样品经硅胶分散剂研磨分散、甲醇洗脱提取后,采用Thermo hypersil GOLD C18色谱柱(150 mm×2.1mm,5μm),以甲醇和0.1%... 建立了基质分散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红薯中氯吡脲、6-苄氨基嘌呤、增效胺以及多效唑含量的方法。样品经硅胶分散剂研磨分散、甲醇洗脱提取后,采用Thermo hypersil GOLD C18色谱柱(150 mm×2.1mm,5μm),以甲醇和0.1%(体积分数)甲酸-5 mmol/L甲酸铵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在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或负离子模式下以选择反应监测(SRM)模式检测,外标法定量。氯吡脲、6-苄氨基嘌呤、增效胺和多效唑分别在10.8~216.0、10.8~216.0、12.5~250.0和10.2~204.0 ng/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6。以信噪比等于10确定4种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定量限,氯吡脲、6-苄氨基嘌呤、增效胺和多效唑的定量限分别为0.1、0.3、0.2和0.1 ng/g。4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在50、100及200 ng/g加标水平下的回收率为85.3%~116.0%,相对标准偏差为0.6%~22.7%。该方法操作简单、准确,适用于红薯中氯吡脲、6-苄氨基嘌呤、增效胺以及多效唑的定量检测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分散固相萃取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氯吡脲 6-苄氨基嘌呤 增效胺 多效唑 红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