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lilippinarum)大连群体两种壳型家系生长发育比较 被引量:21
1
作者 张跃环 闫喜武 +1 位作者 杨凤 张国范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4246-4252,共7页
通过对菲律宾蛤仔大连群体壳宽的选择,于2006年5月建立了壳宽型(WS)和壳扁型(PS)两个家系。对两种壳型亲本的鲜重、性比、产卵量及其子代的生长与存活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两种亲贝的鲜重差异显著(P〈0.05),WS、PS亲贝的雌雄比... 通过对菲律宾蛤仔大连群体壳宽的选择,于2006年5月建立了壳宽型(WS)和壳扁型(PS)两个家系。对两种壳型亲本的鲜重、性比、产卵量及其子代的生长与存活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两种亲贝的鲜重差异显著(P〈0.05),WS、PS亲贝的雌雄比例分别为0.88∶1、0.62∶1,产卵量分别为124.19万/粒和408.50万/粒;两家系子代的卵径、D形幼虫大小、变态规格无显著差异(P〉0.05),但单水管、双水管稚贝的大小差异显著(P〈0.05);幼虫浮游期间(0~16日龄),WS和PS幼虫平均生长速度分别为(9.46±1.56)μm d^-1和(9.60±0.38)μm d^-1,差异不显著(P〉0.05)。12日龄前,WS和PS幼虫存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但16日龄时,WS幼虫存活率明显低于PS(P〈0.05)。变态期间(16~24日龄),WS家系的生长速度((2.64±0.34)μm d^-1)显著地小于PS家系((3.91±0.67)μm d^-1)(P〈0.05),WS家系的变态率(5.32%±1.53%)也显著地小于PS家系(15.68%±3.06%)(P〈0.01)。PS家系在稚贝的室内培育期间(24~60日龄)和生态池育成阶段(60~180日龄)的生长速度均显著地快于WS家系(P〈0.05);PS家系的存活率也均显著地高于WS家系(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律宾蛤仔 大连群体 壳型 家系 生长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CR技术在水产养殖动物疾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冯腾 王秀利 常亚青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2006年第5期62-66,共5页
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因具有特异性强、敏感性高、快速、简便等特点被应用于水产养殖动物的疾病诊断。目前所使用的大多是PCR及其所衍生出来的技术,主要有常规PCR、反转录PCR(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 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因具有特异性强、敏感性高、快速、简便等特点被应用于水产养殖动物的疾病诊断。目前所使用的大多是PCR及其所衍生出来的技术,主要有常规PCR、反转录PCR(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定量PCR(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嵌套式PCR(neste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多重PCR(multiplex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连环恒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及其与其他技术的联合应用。就国内外的研究情况,对上述技术的原理、特点、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CR技术 水产养殖动物 疾病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水产动物中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春磊 王爽 王秀利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2006年第C00期209-212,共4页
分子生物学技术作为生命科学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其对水产动物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深远。对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水产动物中的应用,如PCR技术、转基因技术、DNA指纹图谱技术、核酸杂交技术等,在促进水产动物的生长、增强水产动物的抗... 分子生物学技术作为生命科学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其对水产动物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深远。对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水产动物中的应用,如PCR技术、转基因技术、DNA指纹图谱技术、核酸杂交技术等,在促进水产动物的生长、增强水产动物的抗病力、培育优良品种及生产新品系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阐述了其在水产养殖中的潜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CR DNA指纹图谱 转基因 核酸杂交 水产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宽壳全海笋人工育苗技术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闫喜武 张跃环 +3 位作者 左江鹏 霍忠明 杨凤 张国范 《渔业现代化》 2007年第2期18-21,共4页
对宽壳全海笋人工育苗技术初步研究的结果表明,海笋的体重与壳长、自然状态下水管长呈正相关,雌雄比例为3:2,平均产卵量达1.2亿粒/枚;在平均水温23.6℃、盐度24、pH8.0条件下,经过22h30min发育到D形幼虫;海笋的卵径、D形幼... 对宽壳全海笋人工育苗技术初步研究的结果表明,海笋的体重与壳长、自然状态下水管长呈正相关,雌雄比例为3:2,平均产卵量达1.2亿粒/枚;在平均水温23.6℃、盐度24、pH8.0条件下,经过22h30min发育到D形幼虫;海笋的卵径、D形幼虫、变态规格、单水管、双水管稚贝的大小分别为(40.40±0.81)μm、(61.83±1.60)μm、(296.00±15.44)μm、(368.00±8.47)μm、(531.67±10.85)μm。浮游期间(0—42日龄),幼虫生长缓慢,在0—39日龄,幼虫存活率(72.36±1.85)%以上,39—42日龄出现大量死亡,42日龄存活率仅为(25.6±0.86)%。变态期间(42~52日龄),幼虫生长更加缓慢,平均日增长仅为(2.93±0.84)μm,匍匐幼虫经8~10d完成变态,变态率为(68.57±4.30)%。单水管、双水管稚贝生长快,成活率高,壳长平均日增长分别为(20.83±4.90)μm、(90.94±12.85)μm,存活率分别为(92.60±3.68)%、(80.34±4.62)%。在以泥砂(泥砂比3:2)为附着基或无附着基的情况下,采苗效果较为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壳全海笋 人工育苗技术 附着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刺参病害现状及其生物技术检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5
作者 王颖 仇雪梅 +1 位作者 王娟 王秀利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60-64,共5页
随着人工养殖规模的扩大,刺参养殖的病害问题已严重阻碍刺参养殖业的发展,如刺参腐皮综合症、化板病、病毒性疾病等。综述了近年来刺参的养殖工艺和模式,以及常见疾病的症状和防治手段。并针对刺参防御系统的特点,从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 随着人工养殖规模的扩大,刺参养殖的病害问题已严重阻碍刺参养殖业的发展,如刺参腐皮综合症、化板病、病毒性疾病等。综述了近年来刺参的养殖工艺和模式,以及常见疾病的症状和防治手段。并针对刺参防御系统的特点,从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方面做了相应的探讨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参 养殖模式 病害 免疫相关基因 凝集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x-FABP作为鸡腹脂性状主要候选基因的研究 被引量:14
6
作者 仇雪梅 李宁 +4 位作者 邓学梅 连正兴 王启贵 王秀利 吴常信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29-434,共6页
细胞外脂肪酸结合蛋白(extracellular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Ex-FABP)基因是脂肪酸结合蛋白(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FABP)家族的另一成员,参与鸡的脂肪酸、肌纤维、骨骼等调控过程.利用PCR-SSCP(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 细胞外脂肪酸结合蛋白(extracellular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Ex-FABP)基因是脂肪酸结合蛋白(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FABP)家族的另一成员,参与鸡的脂肪酸、肌纤维、骨骼等调控过程.利用PCR-SSCP(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和DNA测序的方法,对不同品种的杂交鸡进行了Ex-FABP基因5'调控区部分序列的多态性分析,发现了3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位点.其中,此片段中的碱基C(-1000)的插入和碱基T→C(-1011)的突变,导致此处比野生型基因少了1个cap,多了1个Nkx-2、1个AhR/Ar和2个CF1等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的产生.利用SAS软件对Ex-FABP基因5'调控区的SNPs与屠体性状的最小二乘分析,发现基因型BB(突变型)与腹脂重存在极显著相关(P<0.01).研究结果表明,细胞外脂肪酸结合蛋白(Ex-FABP)基因是影响脂肪沉积、控制腹脂性状的主要候选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候选基因 细胞外脂肪酸结合蛋白 单核苷酸多态性 最小二乘分析 DNA测序 多态性分析 SAS软件 屠体性状 SNPs 结合位点 转录因子 研究结果 脂肪沉积 调控区 肌纤维 杂交鸡 cap 野生型 CF1 AhR 腹脂重 突变型 基因型 碱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对两品系蒙古裸腹溞(MoinamongolicaDaday)种群增长和生殖的影响 被引量:9
7
作者 赵文 徐宪仲 +1 位作者 王超 何志辉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2004年第4期365-370,共6页
本文报道两品系蒙古裸腹溞(Moina mongolica Daday)(晋南、内蒙)在5种温度梯度下(15℃、18℃、25℃、28℃、32℃)的种群内禀增长率(rm)、总生殖量、寿命、产幼间隔期、生殖频率和产幼前发育期,以及在28℃条件下两品系生物学的研究结果.... 本文报道两品系蒙古裸腹溞(Moina mongolica Daday)(晋南、内蒙)在5种温度梯度下(15℃、18℃、25℃、28℃、32℃)的种群内禀增长率(rm)、总生殖量、寿命、产幼间隔期、生殖频率和产幼前发育期,以及在28℃条件下两品系生物学的研究结果.结果表明,温度对两品系蒙古裸腹潘的种群繁殖均具有显著的影响.在试验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两品系蒙古裸腹潘的产幼前发育期、产幼间隔期、寿命随之缩短;而内禀增长率、总生殖量、生殖频率随温度升高而先升后降.温度28℃是两品系蒙古裸腹溞种群增长的最适温度,28-32℃是其种群增长的最适温度范围.晋南品系10组个体重复试验的内禀增长率结果仍高于内蒙品系.经比较可知:在相同温度条件下,晋南品系在种群增长能力方面要明显强于内蒙品系,反映在前者的内禀增长率要大于后者.在相对较高或较低的温度条件下,内蒙品系则表现出更强的耐受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系 种群增长 蒙古裸腹溞 内禀增长率 生殖 间隔期 发育期 最适温度 温度升高 内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鲤鱼乳酸脱氢酶活性的QTL检测 被引量:27
8
作者 毛瑞鑫 刘福军 +5 位作者 张晓峰 张研 曹顶臣 鲁翠云 梁利群 孙效文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07-411,共5页
利用SSR分子标记结合"拟测交"策略,以荷包红鲤抗寒品系和柏氏鲤远缘杂交所产生F1代为亲本及其F2代为作图群体,应用Windows Map Manager2.0软件的标记回归法进行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活性数量性状基因座单标... 利用SSR分子标记结合"拟测交"策略,以荷包红鲤抗寒品系和柏氏鲤远缘杂交所产生F1代为亲本及其F2代为作图群体,应用Windows Map Manager2.0软件的标记回归法进行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活性数量性状基因座单标记定位分析。在乳酸脱氢酶性状的标记回归研究中,共发现12个标记与LDH性状关联,对性状的贡献率为4.00%~10.00%,其中HLJE222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为了进一步验证,利用已有的生物信息学工具,将与性状连锁的EST序列与公共数据库中的核酸序列进行同源搜索分析,发现标记HLJE222的EST序列与斑马鱼DAZ associated protein1的mRNA序列相匹配(相似性为94%),与公共数据库中的已知蛋白序列进行相似性比较,同样发现HLJE222的EST与斑马鱼DAZ associated protein1相匹配(相似性为97%)。结果表明HLJE222位点与影响乳酸脱氢酶活性相关的基因连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鲤鱼 标记回归分析 乳酸脱氢酶 拟测交策略 EST—SS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大豆分离蛋白和肉骨粉代替鱼粉对虹鳟生产性能和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23
9
作者 徐奇友 李婵 +2 位作者 杨萍 许红 王常安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12,共5页
研究了饲料中用大豆分离蛋白和肉骨粉代替鱼粉对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生长和免疫指标的影响。试验共分3个处理组(G1、G2和G3组),饲料中添加鱼粉的质量分数分别为30%、20%和10%,剩余部分由大豆分离蛋白和肉骨粉代替。每组设3... 研究了饲料中用大豆分离蛋白和肉骨粉代替鱼粉对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生长和免疫指标的影响。试验共分3个处理组(G1、G2和G3组),饲料中添加鱼粉的质量分数分别为30%、20%和10%,剩余部分由大豆分离蛋白和肉骨粉代替。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鱼80尾,虹鳟的体重为:G1组(33.57±3.23)g、G2组(33.59±2.98)g、G3组(33.60±2.89)g。试验期间,水温为12.5-16.5℃,溶解氧为7.8-10mg/L,每天饲喂2次,试验共进行8周。结果表明:试验结束时,虹鳟的终体重、体长、肥满度、特定生长率、饵料系数和日增重各处理组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与G1组相比,G2和G3组鱼血浆和肝脏中碱性磷酸酶(AKP)的活性显著升高(P〈0.05),G3组鱼肝脏中溶菌酶的活性显著降低(P〈0.05).G2、G3组鱼脾中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和肾脏中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显著降低(P〈0.05)。试验还表明,饲料中用1:1的大豆分离蛋白和肉骨粉代替10%-20%鱼粉.不会影响虹鳟的生产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分离蛋白 肉骨粉 鱼粉 虹鳟 生长性能 免疫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饥饿和再投喂对青蛤(Cyclina sinensis)幼虫生长、存活及变态的影响 被引量:15
10
作者 杨凤 张跃环 +1 位作者 闫喜武 张国范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052-2059,共8页
在温度18.2~20.6℃,盐度23~25,pH7.96~8.14的条件下,研究了饥饿和再投喂对青蛤幼虫生长、存活及变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饥饿状态下,幼虫具有生长现象,且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壳长逐渐接近一个常值而不再生长;幼虫可以由面盘幼虫发育... 在温度18.2~20.6℃,盐度23~25,pH7.96~8.14的条件下,研究了饥饿和再投喂对青蛤幼虫生长、存活及变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饥饿状态下,幼虫具有生长现象,且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壳长逐渐接近一个常值而不再生长;幼虫可以由面盘幼虫发育到足面盘幼虫。随饥饿时间延长存活率下降;且足面盘幼虫及其变态规格、单水管稚贝规格随着饥饿时间延长而减小;幼虫的不可逆点(PNR)为12.48d;延迟变态时间长达12.7d。饥饿后再投喂相同的时间,幼虫能够恢复生长,存活的幼虫能够变态;稚贝表现出补偿生长现象,以壳长作为衡量标准,完全补偿生长能力依次为:S10>S11>S12>S1>S2>S3;超补偿生长能力依次为:S9>S8>S7>S6>S5>S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饥饿 青蛤幼虫 补偿生长 不可逆点 存活 变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多酚对虹鳟生长性能、生化指标和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36
11
作者 徐奇友 李婵 +2 位作者 许红 王常安 马建章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47-553,共7页
本试验研究了不同水平茶多酚对虹鳟生长、肉质、血浆生化指标和免疫指标的影响。选取2日龄初始体重(152.23±4.90)g的虹鳟560尾,随机分为6组,分别饲喂添加0、25、50、100、500、1000mg/kg茶多酚饲料,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试... 本试验研究了不同水平茶多酚对虹鳟生长、肉质、血浆生化指标和免疫指标的影响。选取2日龄初始体重(152.23±4.90)g的虹鳟560尾,随机分为6组,分别饲喂添加0、25、50、100、500、1000mg/kg茶多酚饲料,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试验进行8周。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添加不同水平的茶多酚对虹鳟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饵料系数未产生显著的影响(P>0.05),但显著提高肝体比和脏体比(P<0.05)。除茶多酚25mg/kg组外其它试验组鱼体水分含量显著降低(P<0.05),茶多酚1000mg/kg组显著降低鱼体粗脂肪含量(P<0.05),茶多酚25mg/kg组显著升高鱼体粗蛋白质含量(P<0.05)。随着茶多酚添加量的增加,谷草转氨酶(GOT)逐渐下降,除25mg/kg组外各试验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谷丙转氨酶(GPT)、总胆固醇(CHO)、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差异不显著(P>0.05)。随着茶多酚从25mg/kg提高到100mg/kg,肝脏和肌肉中的SOD活性升高,茶多酚25mg/kg组肌肉SOD和50mg/kg组肝脏SOD显著升高(P<0.05);肌肉和血浆中MDA下降,25、100mg/kg组肌肉和50、100mg/kg组血浆MDA显著(P<0.05或P<0.01)下降;茶多酚50mg/kg组肝脏、鳃中AKP、ACP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但500和1000mg/kg组却未表现出明显的作用。以上结果表明:添加50~100mg/kg茶多酚可改善虹鳟非特异性免疫和肌肉品质;但茶多酚超过500mg/kg对虹鳟未产生有益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多酚 虹鳟 生长性能 生化指标 非特异性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在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组织蓄积、分配及排放的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赵元凤 吕景才 +5 位作者 吴益春 宋晓阳 王凡 刘长发 赵冲 郑伟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39-145,共7页
采用暴露实验方法 ,研究了海水中Cu在牙鲆 (Paralichthysolivaceus)内脏、肌肉、鳃组织内吸收、积累和排放规律 ,海水中总有机碳 (TOC)浓度、配体种类对铜吸收的影响及其与海水表观络合容量 (ACuCC)的关系。结果表明 ,Cu浓度为 0 .5mg/L... 采用暴露实验方法 ,研究了海水中Cu在牙鲆 (Paralichthysolivaceus)内脏、肌肉、鳃组织内吸收、积累和排放规律 ,海水中总有机碳 (TOC)浓度、配体种类对铜吸收的影响及其与海水表观络合容量 (ACuCC)的关系。结果表明 ,Cu浓度为 0 .5mg/L时 ,各组织内Cu蓄积量随暴露时间增加而增大 ,第 1 3天均达吸收平衡 ,此时Cu蓄积量 (mg/kg)为内脏 971 .89>肌肉 2 0 4 .99>鳃 90 .0 4。染毒 1 3天牙鲆在清洁海水中排放结果表明 :随排放时间增加各组织Cu蓄积量下降 ,第 8天接近排放平衡。此时各组织Cu排出率为 :肌肉 89% >鳃 86.5 % >内脏团 83.7%。海水中TOC浓度、种类对牙鲆Cu蓄积有明显影响 ,当TOC浓度相同时 ,孔石莼分泌物比牙鲆分泌物更能降低Cu在牙鲆组织内吸收和蓄积量 ;当TOC种类相同时 ,随TOC浓度升高 ,各组织铜蓄积量均明显下降 ,表明海水TOC能降低牙鲆组织对Cu的吸收和积累。ACuCC随TOC浓度增加有明显上升趋势 ,并与TOC浓度呈线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鲆 蓄积 总有机碳(TO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河口浮游动物种类数及生物量变化趋势的研究 被引量:24
13
作者 张达娟 闫启仑 王真良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36-540,共5页
依据国家海洋局2004—2006年每年5月和8月的黄河口、长江口和珠江口生态监控区浮游动物的监测结果,对上述河口浮游动物和桡足类种类数及浮游动物生物量分布进行了分析,并将结果与历史资料进行同测区、同季节的对比。结果表明,与全国海... 依据国家海洋局2004—2006年每年5月和8月的黄河口、长江口和珠江口生态监控区浮游动物的监测结果,对上述河口浮游动物和桡足类种类数及浮游动物生物量分布进行了分析,并将结果与历史资料进行同测区、同季节的对比。结果表明,与全国海洋普查时期相比,2006年黄河口浮游动物种类数下降了50.6%,桡足类种类数下降了53.3%;桡足类在浮游动物中所占比重由1985年的42.4%下降到2006年的32.6%。长江口浮游动物种类数有所上升,但是桡足类种类数由1985年的62种降低到2006年的37种;桡足类在浮游动物中的比重从1958年的54.2%降低到2006年的42.5%。珠江口桡足类在浮游动物中所占的比例由1959年的59.3%下降到54.4%,未发生明显变化。黄河口春季、夏季浮游动物生物量上升趋势不明显,夏季增幅较小;长江口自2000年以后春季浮游动物平均生物量为528.36mg/m3,是1958年的2.4倍,2005年与2006年夏季浮游动物生物量分别是1958年的2.2和2.7倍,增加趋势十分明显;珠江口春季浮游动物生物量上升趋势最为显著,2004—2006年3年春季浮游动物平均生物量是1959年同期的5.7—8.7倍,1981年、2006年夏季生物量分别比1959年增加了3.1倍和11倍。就这3个河口生物量变化趋势看,珠江口生物量的上升趋势最为明显,长江口次之,黄河口变化幅度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口 浮游动物 桡足类 种类 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口黑鲈生长性状的微卫星DNA标记筛选 被引量:30
14
作者 樊佳佳 白俊杰 +5 位作者 李小慧 何小平 何小燕 李胜杰 叶星 吴立新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15-522,共8页
本研究在人工养殖的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 L.)群体中对40个微卫星位点进行扩增,运用卡方检验分析微卫星位点在极端大个体组和极端小个体组中的基因型分布差异,选择差异显著的16个微卫星位点对大口黑鲈随机群体进行基因... 本研究在人工养殖的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 L.)群体中对40个微卫星位点进行扩增,运用卡方检验分析微卫星位点在极端大个体组和极端小个体组中的基因型分布差异,选择差异显著的16个微卫星位点对大口黑鲈随机群体进行基因型与性状的关联分析,同时分析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关联分析得到7个微卫星位点(JZL60、JZL67、JZL72、JZL124、MiSaTPW76、MiSaTPW117和MiSaTPW173)与体重、体长和体高显著或极显著相关(P〈0.05或P〈0.01),同时对差异显著的位点进行不同基因型间与生长性状的多重比较,找到了与体重、体长和体高性状相关的最有利基因型为JZL60位点的AA、JZL67位点的BB、JZL72位点的AC、MiSaTPW76位点的BB和MiSaTPW117位点的BC。应用这16个微卫星位点对随机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共检测到47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2.938个,每个位点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为2-5个、群体的平均观测杂合度、平均期望杂合度和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515、0.500和0.445,表明该群体遗传多样性处于中等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口黑鲈 微卫星 生长性状 关联分析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卫星标记在不同壳色虾夷扇贝家系亲权鉴定的适用性 被引量:15
15
作者 程鹏 杨爱国 +2 位作者 吴彪 周丽青 李霞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68-775,共8页
实验选取8个多态性微卫星位点,用于虾夷扇贝4个不同壳色全同胞和半同胞家系160个子代的亲权鉴定。在亲本未知和一亲本已知的情况下,8个微卫星位点累积排除概率分别为0.823和0.961。鉴于亲权分析时子代的亲本在已知和未知情况下位点的累... 实验选取8个多态性微卫星位点,用于虾夷扇贝4个不同壳色全同胞和半同胞家系160个子代的亲权鉴定。在亲本未知和一亲本已知的情况下,8个微卫星位点累积排除概率分别为0.823和0.961。鉴于亲权分析时子代的亲本在已知和未知情况下位点的累积排除概率不同,实验采用了两种方法用于家系的亲权鉴定。方法1:当子代的父母本情况未知时,根据子代基因型数据,通过CERVUS 2.0软件计算子代所对应的候选亲本的LOD值,直接将候选亲本中具有最大的两个LOD值的亲本确定为子代的父母本;方法2:在子代的亲本未知情况下,视具有最大LOD值的候选亲本为子代的第一候选亲本,然后将该亲本视为已知,通过CERVUS 2.0软件重新计算每个侯选亲本的LOD值,再从中选择具有最大LOD值的候选亲本作为该子代的第二候选亲本。结果表明,采用方法2得到的家系亲权鉴定成功率达到95%以上,确定了微卫星标记在虾夷扇贝家系鉴定中的可行性。所检测的微卫星位点在子代中出现无效等位基因现象,而无效等位基因存在会引起子代与亲本的错配。实验在家系鉴定时采用了无效等位基因存在(情况1)和缺失(情况2)两种子代基因型文件进行分析,不同情况下同一方法家系鉴定成功率相差无几。这表明了基于多个微卫星位点计算候选亲本LOD值大小寻找子代真实父母本可以降低由无效等位基因引起的错配的几率。研究表明了微卫星标记适合于不同壳色虾夷扇贝家系亲权鉴定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卫星 壳色 虾夷扇贝 亲权鉴定 等位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流水培养条件下斑鳜仔鱼的摄食与生长 被引量:8
16
作者 张磊 樊启学 +4 位作者 方巍 赵志刚 李波 杨凯 董俊锋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52-1159,共8页
在孵化环道连续微流水培养、水温(24±2)℃条件下,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 Steindachner)初孵仔鱼全长为(4.87±0.10)mm(n=50),卵黄囊体积为(1.461±0.172)mm3(n=50),油球直径为(0.47±0.04)mm(n=50)。仔鱼孵出12h,... 在孵化环道连续微流水培养、水温(24±2)℃条件下,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 Steindachner)初孵仔鱼全长为(4.87±0.10)mm(n=50),卵黄囊体积为(1.461±0.172)mm3(n=50),油球直径为(0.47±0.04)mm(n=50)。仔鱼孵出12h,胸鳍增大,具有一定阵发性水平游动能力,1日龄巡游模式建立;2日龄口膜消失,开始主动摄食,进入混合营养期,3日龄外源性摄食关系完全建立。5日龄仔鱼的卵黄和油球全部消失,进入外源营养期;15日龄全长达到(13.72±0.76)mm(n=12)。仔鱼发育过程中,其全长生长存在内源性营养阶段的较快速生长,混合营养阶段的慢速生长以及外源性营养阶段的快速生长三个生长期相,平均增长率为0.59 mm/d,对仔鱼全长TL(mm)与日龄D(d)进行回归,其生长模型为:TL=-0.0004D3+0.0283D2+0.2159D+4.9335(R2=0.985,n=261)。2—15日龄,口宽与全长呈正比关系。仔鱼从初孵到PNR仅为5—6d,具有摄食能力的时间4d,仔鱼依赖外源性营养开始时间较早,对饥饿的耐受力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鳜 仔鱼 生长 初次摄食率 不可逆转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凡纳滨对虾红体病病原(英文) 被引量:8
17
作者 樊景凤 李文哲 +2 位作者 臧红梅 王斌 宋立超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42-746,共5页
2001年7月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对虾养殖厂凡纳滨对虾大面积暴发红体病。主要表现为全身发红,活动减弱,食欲减退,壳变硬,死亡率高等。本研究从患红体病的凡纳滨对虾肌肉组织中分离到三株优势菌,经回归感染证实其中一株为引发本次凡纳滨对虾... 2001年7月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对虾养殖厂凡纳滨对虾大面积暴发红体病。主要表现为全身发红,活动减弱,食欲减退,壳变硬,死亡率高等。本研究从患红体病的凡纳滨对虾肌肉组织中分离到三株优势菌,经回归感染证实其中一株为引发本次凡纳滨对虾红体病的病原菌,编号为0107。对该菌进行了生理生化鉴定和16S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将其判定为副溶血弧菌(V.parahaemolyticus)。药敏实验结果显示,该菌对头孢哌酮、头孢曲松等多种抗生素敏感,对氨苄西林、青霉素等抗生素不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溶血弧菌 凡纳滨对虾 红体病 病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纹缟虾虎鱼胚胎发育及早期仔鱼生长与盐度的关系 被引量:18
18
作者 冯广朋 庄平 +4 位作者 章龙珍 刘鉴毅 赵优 陈丽慧 屈亮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70-176,共7页
研究了长江口纹缟虾虎鱼(Tridentiger trigonocephalus)胚胎发育及早期仔鱼生长与盐度的相关性。纹缟虾虎鱼胚胎发育时,盐度4与6试验组效果较好,受精率分别达(76.28±2.73)%与(74.63±5.49)%,孵化率分别达(66.95±2.99)%与(... 研究了长江口纹缟虾虎鱼(Tridentiger trigonocephalus)胚胎发育及早期仔鱼生长与盐度的相关性。纹缟虾虎鱼胚胎发育时,盐度4与6试验组效果较好,受精率分别达(76.28±2.73)%与(74.63±5.49)%,孵化率分别达(66.95±2.99)%与(62.15±2.18)%,出膜时间分别为(228.8±5.9)h与(221.5±5.2)h,器官发育特征较明显,畸形率较低。纹缟虾虎鱼仔鱼发育时,初孵仔鱼全长(2.534±0.078)mm,卵黄囊长径(0.421±0.047)mm,短径(0.369±0.038)mm,5日龄时卵黄囊基本消失,初步形成消化器官、循环器官和运动器官等。盐度8与10水体孵育的仔鱼畸形率达5%-20%,其他试验组略低。盐度4与6试验组仔鱼的器官发育速度快于其他3个试验组。盐度0-6试验组纹缟虾虎鱼仔鱼生存活力指数(SAI)为41.83-46.83,仔鱼活力较好,而盐度8-10试验组SAI值为23.43-29.13,活力较差。综合各项指标表明,在盐度0-10范围内,长江口纹缟虾虎鱼胚胎发育的适宜盐度为4-6,早期仔鱼生长的适宜盐度为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纹缟虾虎鱼 早期发育 生态因子 生存活力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度骤降对不同发育阶段仿刺参存活和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2
19
作者 王吉桥 张筱墀 +2 位作者 姜玉声 张剑诚 柳圭泽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139-146,共8页
在2 L烧杯和塑料水槽(50 cm×40 cm×30 cm)中进行了3个试验,研究了盐度骤降对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幼体、稚参、幼参存活和生长的影响。1)幼体试验:在水温为24.0~26.0℃下,测定了不同盐度(33(对照)、30、26、22、20、1... 在2 L烧杯和塑料水槽(50 cm×40 cm×30 cm)中进行了3个试验,研究了盐度骤降对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幼体、稚参、幼参存活和生长的影响。1)幼体试验:在水温为24.0~26.0℃下,测定了不同盐度(33(对照)、30、26、22、20、17、13)下幼体在第12、24 h和72 h后的存活率。结果表明:盐度降至13和17时,幼体于第12 h和36 h全部死亡;72 h后,盐度为20组的幼体存活率最低,表明耳状幼体存活和生长的适应盐度为30~26。2)稚参试验:在水温为15.0~13.0℃下,进行不同盐度(33(对照)、30、26、22、20、17、13、9)对稚参(13.5 mg)12、24、72、96 h存活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盐度降至9时,12 h时稚参全部死亡;盐度降至13时,24 h时90%的稚参死亡。盐度为30~17时,10 d时稚参的存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30 d时,盐度为26和盐度为22两组稚参的存活率明显高于其它组(P【0.05);60 d时,盐度为30和盐度为26两组稚参的存活率高于其它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急剧降盐10 d后,将盐度为22、20、17的3组稚参逐渐恢复至盐度为26继续饲养60 d,稚参的存活率与盐度为33、30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生长显著缓慢(P【0.05)。3)幼参试验:在水温13.0~10.0℃时,将平均体质量为2.42 g的幼参在盐度为33(对照)、30、26、22条件下饲养60 d,各组幼参的吐肠率为2.23%~11.11%,盐度为33时显著低于盐度30(P【0.05),而与盐度为26、22时差异不显著(P】0.05);但生长却随着盐度的降低而降低,盐度为30、26时,幼参的生长速度分别比盐度为33组减少了5.0%和62.5%,表明盐度为26时为明显抑制生长的拐点。随着盐度的降低,幼参体腔液上清液溶菌酶活力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降低。各试验组均未检测出酸性磷酸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状幼体 稚参 幼参 盐度 存活率 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照对中华鲟幼鱼生长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23
20
作者 章龙珍 王妤 +4 位作者 庄平 刘鉴毅 赵峰 冯广朋 刘健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41-147,共7页
测定了自然光周期(对照组,白天平均76 lx、晚上0 lx)、全光照(940 lx)和全避光(0 lx)三种光照周期下养殖70 d的中华鲟幼鱼生长指标(体重、全长、体长)及血液生化指标。结果显示,3种光照周期下的中华鲟幼鱼的生长无显著性差异。全避光组... 测定了自然光周期(对照组,白天平均76 lx、晚上0 lx)、全光照(940 lx)和全避光(0 lx)三种光照周期下养殖70 d的中华鲟幼鱼生长指标(体重、全长、体长)及血液生化指标。结果显示,3种光照周期下的中华鲟幼鱼的生长无显著性差异。全避光组中华鲟幼鱼血液中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B)含量最低,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与全光照组无显著性差异;甘油三酯(TRIG)、肌酐(CREA)和谷草转氨酶(AST)含量最高,TRIG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与全光照组无显著性差异,CREA与全光照组和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AST均无显著性差异。全光照组中华鲟血液中血清总胆固醇(TC)、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含量最低,但与全避光组和对照组均无显著性差异;葡萄糖(GLU)、尿素氮(BUN)含量最高,与全避光组和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对照组的乳酸脱氢酶(LDH)和碱性磷酸酶(ALP)含量最高,LDH与全光照组和全避光组均无显著性差异,ALP与全光照组和全黑暗组均有显著性差异。三种光照周期下的无机离子含量除Mg2+外,Na+、K+、Cl-、Ca2+、P3+都没有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 血浆蛋白 血脂 血糖 血浆酶 无机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