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β-榄香烯乳联合照射对肺腺癌A549细胞凋亡及KU70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6
1
作者 张卓 邹丽娟 田莹莹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84-186,共3页
目的:检测β-榄香烯乳对肺腺癌A549细胞株放射增敏作用,探讨β-榄香烯乳影响细胞凋亡及Ku70基因mRNA表达的放射增敏机制。方法:四氮唑蓝比色分析法(MTT法)检测β-榄香烯乳对A549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将细胞分为对照组(C)、照射组(... 目的:检测β-榄香烯乳对肺腺癌A549细胞株放射增敏作用,探讨β-榄香烯乳影响细胞凋亡及Ku70基因mRNA表达的放射增敏机制。方法:四氮唑蓝比色分析法(MTT法)检测β-榄香烯乳对A549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将细胞分为对照组(C)、照射组(IR)、β-榄香烯乳组(0.1×IC50、0.2×IC50)及β-榄香烯乳联合照射组(0.1×IC50+IR、0.2×IC50+IR),不同浓度的β-榄香烯乳处理细胞24h后照射,通过克隆形成实验计算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与凋亡率;逆转录PCR技术(RT-PCR)检测细胞KU70基因mRNA表达量。结果:MTT法测得β-榄香烯乳对A549细胞的IC50值为120μg/mL;克隆形成实验证明β-榄香烯乳对A549细胞有放射增敏作用;β-榄香烯乳联合照射组细胞C_2/M期比率及凋亡率明显高于单纯照射组及β-榄香烯乳组(P<0.05);β-榄香烯乳联合照射组细胞KU70基因mRNA表达量较照射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β-榄香烯乳可促进A549细胞凋亡和抑制KU70基因mRNA表达,诱导凋亡同时抑制KU70参与的双链损伤修复途径可能是其放射增敏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榄香烯乳 KU70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评价阿霉素致兔早期心脏毒性左心室收缩功能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礼广森 任卫东 +3 位作者 张卓 崔洪岩 夏稻子 马春燕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01-803,共3页
目的探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技术评价阿霉素早期心脏毒性左室心肌收缩功能的价值。方法42只兔分成4组:B组10只,每周静脉注射阿霉素2mg/kg,注射2周;C组10只,同样方法给予阿霉素4周;D组12只同样方法给予阿霉素8周;A组(对照组)10只,注... 目的探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技术评价阿霉素早期心脏毒性左室心肌收缩功能的价值。方法42只兔分成4组:B组10只,每周静脉注射阿霉素2mg/kg,注射2周;C组10只,同样方法给予阿霉素4周;D组12只同样方法给予阿霉素8周;A组(对照组)10只,注射同等剂量生理盐水8周。12周后对4组兔心脏进行常规超声测量及QTVI参数测定,包括:二尖瓣环收缩期峰值速度(Vs)、收缩期加速度(a)等。结果C组和D组二尖瓣环平均Vs和a明显减低(P<0.01)。常规超声参数D组与A组比较有明显差别(P<0.01)。D组各参数与C组比较有明显差别(P<0.05或P<0.01)。病理结果从B组到D组的心肌损害程度逐渐加重。结论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可无创有效地评价阿霉素早期心脏毒性左室心肌收缩功能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 阿霉素 心脏毒性 心室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追踪法评价阿霉素致兔心脏毒性左心室收缩功能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礼广森 任卫东 +3 位作者 张卓 崔洪岩 夏稻子 马春燕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46-348,共3页
目的探讨组织追踪法(TT)评价阿霉素致兔心脏毒性左心室收缩功能的价值。方法42只兔分成4组A组(对照组)10只,注射2mg/kg生理盐水8周;B组10只,每周静脉注射阿霉素2mg/kg,注射2周;C组10只,同样方法给予阿霉素4周;D组12只同样方法给予阿霉素... 目的探讨组织追踪法(TT)评价阿霉素致兔心脏毒性左心室收缩功能的价值。方法42只兔分成4组A组(对照组)10只,注射2mg/kg生理盐水8周;B组10只,每周静脉注射阿霉素2mg/kg,注射2周;C组10只,同样方法给予阿霉素4周;D组12只同样方法给予阿霉素8周。12周后对4组兔心脏用组织追踪法测量二尖瓣瓣环的收缩期位移(Ds);用M型超声心动图测量二尖瓣瓣环收缩期下移距离(Dm);用超声心动图Simpson法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D组二尖瓣瓣环平均Ds、Dm和、EF明显减低(P<0.01)。C组二尖瓣瓣环平均Ds、Dm明显减低(P<0.01),而EF正常低值(P>0.05)。B组与A组间各参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4组二尖瓣瓣环收缩期平均Ds与Dm显著相关(P<0.04);同时二尖瓣瓣环收缩期平均Ds与LVEF也呈显著相关(P<0.03)。病理结果从B组到D组的心肌损害程度逐渐加重。结论组织追踪法可无创有效地评价阿霉素心脏毒性左室心肌收缩功能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追踪 阿霉素 心脏毒性 心室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肌背向散射积分参数评价阿霉素诱导兔心肌病模型
4
作者 礼广森 任卫东 +2 位作者 张卓 崔洪岩 夏稻子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5期325-327,共3页
目的:探讨心肌背向散射积分(IBS)参数评价阿霉素诱导兔心肌病模型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12只兔(A组)每周静脉注射阿霉素2mg/kg,共8周,同时选10只兔注射同等体积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B组)。12周后对两组兔心脏进行常规超声参数测量及背... 目的:探讨心肌背向散射积分(IBS)参数评价阿霉素诱导兔心肌病模型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12只兔(A组)每周静脉注射阿霉素2mg/kg,共8周,同时选10只兔注射同等体积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B组)。12周后对两组兔心脏进行常规超声参数测量及背向散射积分参数测定。结果:A组心肌IBS%较B照组明显增高(P<0.01),CVIB明显减低(P<0.01),部分失去正常形态。A组常规超声参数左房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左室收缩末期内径明显增大(P<0.01),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明显变薄(P<0.05),左室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和E峰明显减低(P<0.01)。结论:心肌背向散射积分参数可有效评价阿霉素诱导兔心肌病模型的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向散射积分 超声心动图 阿霉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瞬时波强技术评价头颈部肿瘤患者放射治疗后颈动脉弹性及左心室收缩功能变化 被引量:1
5
作者 杨岫岩 林萍 +4 位作者 邹丽娟 张卓 查建栋 邱志敏 邹蕊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198-1201,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瞬时波强(WI)技术评价头颈部肿瘤患者放疗后颈动脉弹性及左心室收缩功能改变的价值。方法对39例经病理检查证实的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于放射治疗前及治疗后行常规超声心动图、颈动脉常规超声及WI检查。常规超声心动图及颈动... 目的探讨应用瞬时波强(WI)技术评价头颈部肿瘤患者放疗后颈动脉弹性及左心室收缩功能改变的价值。方法对39例经病理检查证实的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于放射治疗前及治疗后行常规超声心动图、颈动脉常规超声及WI检查。常规超声心动图及颈动脉常规超声指标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早期峰值血流速度(E)与舒张晚期峰值血流速(A)的比值(E/A),颈动脉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内-中膜厚度(IMT);WI指标包括瞬时加速度波强(W1)、瞬时减速度波强(W2)、僵硬度(β)、血管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ρ)、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顺应性(AC)、负相波面积(NA)。颈总动脉超声测值取双侧颈总动脉平均值。统计学分析放射治疗前后常规超声及WI指标变化,并分析放射治疗后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放射治疗前与治疗后LVEF、E/A、RI、PI、IM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W1、W2、β、Eρ、PWVβ放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增高(P均<0.05),AC较治疗前减低(P<0.05),治疗前后N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射治疗后IMT与β、Eρ、PWVβ呈正相关(r=0.870、0.330、0.427,P均<0.05),W1与LVEF呈正相关(r=0.347,P<0.05);余各指标间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放疗后颈动脉弹性减低,WI可早期反映颈动脉弹性改变,且有助于评估放疗所引起的左心室收缩功能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头颈部肿瘤 放射疗法 颈动脉 瞬时波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2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李盼盼 张卓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194-1201,共8页
背景与目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是发生在脑、脊髓、脑膜或眼的罕见侵袭型非霍奇金淋巴瘤,无CNS之外的部位累及。PCNSL与其他类型淋巴瘤相比,患者生存期短,预后差,且复发率高,未... 背景与目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是发生在脑、脊髓、脑膜或眼的罕见侵袭型非霍奇金淋巴瘤,无CNS之外的部位累及。PCNSL与其他类型淋巴瘤相比,患者生存期短,预后差,且复发率高,未经治疗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仅为3个月。近年来研究发现C-MYC、BCL-2、BCL-6、Ki-67等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PCNSL患者预后。因此,通过分析PCNSL相关蛋白表达、治疗方式及其他临床因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希望为该病的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价进一步积累资料。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6月—2021年5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治疗的42例经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灶数量、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ECOG)评分、血清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病灶是否累及深部脑组织、治疗方案、病理学Hans分型及C-MYC、BCL-2、BCL-6、Ki-67等生物标志物,结合随访调查,了解患者生存时间及生存状况,应用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检验分析影响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的预后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结果:42例PCNSL患者中位发病年龄61岁,男女比例为1.33∶1.00,颅脑增强MRI病灶多呈均匀明显强化。所有患者均接受含有大剂量甲氨蝶呤(high-dose methotrexate,HD-MTX)方案化疗,治疗后评价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20例、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5例,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SD)11例,疾病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6例。中位PFS为21个月,中位OS为34个月,1年PFS率为63.7%,2年PFS率为47.0%;1年OS率为70.8%,2年OS率为55.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PFS的因素是HD-MTX多药联合化疗、鞘内化疗及联合利妥昔单抗。影响OS的因素是ECOG评分≥2、C-MYC(+)、BCL-2及C-MYC双表达、HD-MTX多药联合化疗、鞘内化疗及联合利妥昔单抗。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利妥昔单抗治疗是影响PFS的独立预后因素(P=0.020),ECOG评分、利妥昔单抗是影响OS的独立预后因素(P=0.007;P=0.046)。与未接受巩固治疗的患者相比,接受巩固治疗患者的中位PFS及OS较高;进一步的亚组分析显示,自体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SCT)组的中位PFS及OS较全脑放疗(whole brain radiation therapy,WBRT)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CNSL多发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影像学缺乏特异性。ECOG评分≥2与PCNSL患者较差的OS相关。C-MYC(+)、BCL-2及C-MYC双表达可作为指导危险分层的预后标志物。以HD-MTX为基础的多药联合化疗已经成为PCNSL的首选治疗手段,利妥昔单抗的应用可延长生存期。在全身化疗的基础上,联合局部鞘内化疗可以改善预后。进一步的巩固治疗主要包括ASCT及WBRT,可延长PFS及OS,ASCT可以取得与WBRT相似的疗效,且可避免WBRT的晚期神经毒性,但本研究中因样本量及随访时间的限制,未得出明确的统计学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化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